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菌性眼内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探究

真菌性眼内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探究

真菌性眼内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探究
真菌性眼内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探究

人;中陕{:}人学硕十剐l究生学位论史

图1白色念珠菌接种后第1天,兔眼前节相

图2白色念珠菌接种后第3大,兔眼前节相

人}中巨tI:}人学硕{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图3烟曲霉菌接种第7天,兔外眼相

图4烟曲霉菌接种笫10天,兔眼内相

2、30』{兔序眼玻璃体腔沣入无菌生理盐水后未见明显异常。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鼻腔内密度增高;②上颌窦内见团块状或线条状钙化影化影10例(71.4%);③窦腔内高密度影中有气泡4例;④上颌窦骨壁吸收、破坏3例,窦壁变薄1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CT表现,如窦腔内有团块状或线状高密度影等。CT扫描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真菌;鼻窦炎;诊断;CT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鼻窦炎发病人群占据相当比例,伴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真菌病日益增多。CT的普及以及鼻内镜的开展使真菌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笔者搜集2006-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14~58岁,平均36岁。临床表现:脓血涕伴腐臭味14例,脓血伴鼻塞6例,头昏、头痛、面颊肌痛7例。查体见中鼻甲粘膜浅表糜烂,充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部分可见灰黑色及干酪样物。 2 结果 2.1 CT表现: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高密度影,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两侧上颌窦4例;一侧上颌窦及筛窦3例。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状钙化影10例,CT值110~267HU。窦腔高密度浑浊影中有气泡影4例。病变呈肿块样影突入鼻腔3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3例,其中局限于上颌窦内侧壁2例,累及上颌窦外侧壁、眶外侧壁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1例。受累筛窦黏膜增厚,窦腔浑浊,密度增高。 2.2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窦腔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或肉芽形成。窦腔内黄绿色积脓,出血坏死,黑褐色干酪样物,霉菌团块及乳酪样团块。上颌窦自然孔扩大,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的危害以及治疗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的危害以及治疗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这是我们鼻腔受到真菌感染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面对这种疾病我们是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的,因为如果长期不治疗或者是治疗方法不恰当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头痛、发烧等等。而要想治疗这种疾病我们就要了解这种疾病。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真菌感染性鼻窦炎危害以及治疗。   ★治疗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①早期的手术治疗,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②药物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的具

体情况而定。病变不严重的(如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一般均可采用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粘膜,创造鼻窦宽敞的通气和引流。病情严重,病变范围广者,可采用柯-陆氏手术(Caldwell-Luc operation)、鼻侧切开术(lateral rhinotomy)或与鼻内镜手术联合等术式。 ★中药疗法:中药治疗常用真菌性鼻窦炎,中草药配方:苍耳子30克、辛夷20克、黄芩35克、细辛4克、白芷25克、龙胆草10克等中草药材,手工工序,精心选药、晾晒、研磨,外用,一日两次,对真菌性鼻窦炎有确切效果。 ★2.药物治疗 (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剂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性而定。经手术和两性霉素B治疗病情已被控制或病情较轻者,可用酮康唑。

★危害 1、真菌性鼻窦炎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降低消化系统功能。 2、鼻窦炎还可以引起哮喘发作。 3、真菌性容易出现精神萎靡、记忆力差、易疲劳、食欲不振、头痛及头晕。 4、容易引起高热惊厥。 ★饮食保健 1、要多摄取维生素E,可以多吃葵花子、种子油。

我院近5年霉菌性食管炎变化分析

我院近5年霉菌性食管炎变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23T15:01:22.3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作者:黄秀军谭玲[导读] 30岁,2例;30-40岁,2例;40-50岁,6例;50-60岁,15例;60-70岁,14例;70岁,23例。 黄秀军谭玲(湖北省利川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利川 445400)【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32-02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来霉菌性食管炎逐年增加的原因。方法统计近5年来我院胃镜检查20000多例,其中各年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的例数,基础疾病情况。结果霉菌性食管炎逐年增加,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各种癌症疾病并发比例较大。结论医院发展新业务,在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的同时,应重视霉菌性食管炎等并发疾病。【关键词】霉菌性食管炎变化分析 本文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统计我院胃镜检查20000多例,其中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共60例进行分析,总结原因。 一一般资料 1 各年例数分布情况 2 年龄分布 30岁,2例;30-40岁,2例;40-50岁,6例;50-60岁,15例;60-70岁,14例;70岁,23例。 3 基础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20例,各种癌症疾病29例,糖尿病2例,肾病6例,肺结核1例,其他2例。 二临床分析 1 霉菌性食管炎是食管真菌感染中最多见的一种。霉菌是口腔中正常菌种,其生长受其他共生菌制约。当患者由于抵抗力下降或应用广谱抗菌素时,霉菌数增加或细胞介导的免疫受损时容易发病。其诊断主要是胃镜及内镜下刷片或活检[1] ,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严重程度与发病缓急及炎症的范围有关,常见症状是吞咽疼痛,部分别人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有些轻症者可无症状或仅感到食物通过食管感。 2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从资料分析,发病例数逐年增加,近年国内文献报道11202例胃镜检查结果,其中发现真菌性食管炎31例,检出率0.3%,与我院检出率相近。年龄大,慢性肺疾病和各种癌症疾病相对所占比例较大,分析我院主要原因可能:1)医学发展,医疗技术普及,如食道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血液透析,ICU建立等业务发展,从而使患各种慢性疾病,各种癌症疾病等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2)长期运用广谱抗生素,酶制剂,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的病人数增加,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菌群。3)临床医生及内镜医生对霉菌性食管炎的认识,诊断的提高。 3 霉菌性食管炎是不可能完全避免或预防,据尸解发现20%淋巴肉瘤及白血病人和10%霍奇金病人伴食管或其他处肠念珠菌感染[2]。但是临床医师充分认识该疾病的危害,严格掌握执行抗菌药物的运用原则,掌握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的指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霉菌性食管炎近年的发病率是增多或是减少,还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统计,才能得出结论,但作为临床医师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应重视并发其它疾病。 参考文献 [1]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54. [2]郑芝田,主编.胃肠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0.

眼内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8306759.html,/pumcheye/HTML/17723.html 圆桌论坛——感染性眼内炎高峰论坛 第四军医大学京西医院眼科惠延年 内眼手术消毒得再好也有感染的风险。手术医生不要过分因此而感到自责, 有些时候感染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手术同意书的第一项就是关于术后感染的风险提示。我们检索了将近100 篇国外有关术后感染眼内炎相关文献,从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国外研究型和三级眼科医院对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情况: 据美国迈阿密BascomPalmer 眼科研究所2002 年至2009 年的统计,八年间56,672 例的内眼手术后有14例发生眼内炎,其发病率为0.025%。其中白内障手术28568 例,8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0.028%; 18,492 例玻璃体切除术(PPV)中,2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0.011%。由此可以看出,眼后段手术眼内炎的发生率比白内障术后要低得多。而2262 例小的ppV 的发病率为0;另外2788 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有3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 0.108%.在这些感染中最常见是葡萄球菌感染,有7 例占50%。初期治疗放案包括:穿刺治疗8 例,占57% ;ppV 5 例占36%, 眼内注药14 例占100%。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ceftazidime 治疗13 例占 93%, 眼内激素治疗9 例占 64%。最终视力: 有9 例好于0.1, 占64%; 无光感眼2 例,占14%.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Bascom Palmer 眼科研究眼内炎发生率随年份呈下降的趋势: 另外一组统计来自印度一家三级医院八年中眼内炎发病率的统计情况。该院八年间231,259例的内眼手术,有98 例发生眼内炎,其发病率为0.042%。其中白内障手术70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0.053%; 穿透性角膜移植,有10 例发生眼内炎,发病率为 0.5%. ;其他内眼手术中有18 例发生眼内炎,占0.018%。其中分离出的主要感染源为细菌, 占89.7%, 其中Gram+ 和 Gram- 各占50%; 多

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一)

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一)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sinusitis,FS)又称霉菌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组织,甚至骨质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或鼻窦黏膜对真菌的反应性疾病,或真菌在鼻窦内呈团块状积聚的一类鼻窦常见的炎性疾病。1965年Hora首次将真菌性鼻窦炎分类为:急性暴发性、慢性无痛性、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前两者属侵袭性,后两者属非侵袭性。杨华等〔1〕对1984~1988年及1994~1998年各5年间上颌窦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表现进行统计,表明真菌性上颌窦病的发病率有较明显的增高趋势。由于不同类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的病理、生理表现不同,治疗及预后也不同,所以对其明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中出现诊断依据不充分,分类不明确或混淆的现象〔2〕,为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指导正确、规范治疗,在此就真菌性鼻窦炎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叙述。1病因 1.1病原菌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曲霉菌〔3,4〕,占80%以上,其次为毛霉菌、白色念珠菌、孢子菌,这些均为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曲霉菌主要有烟色曲霉菌和黑色曲霉菌。毛霉菌感染则相当险恶,因为其更倾向于侵入动脉弹性内膜层,形成血栓,继发缺血性血栓及出血性坏死。 1.2外界环境包括气候及生活环境。湿热气候如中国南方省份的发病率相对北方高;长期经常性从事接触土壤、花盆及家禽的工作人员易罹患。 1.3局部因素是部分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各种因素所致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受阻,包括解剖因素如中鼻道狭窄、中鼻甲反向弯曲等;局部的慢性炎症、水肿,窦腔的分泌物潴留;同侧上列牙的病变等。 1.4全身因素刘铭等〔5〕报道低免疫功能、低氧、低pH值血症及高血糖环境(三低一高)是真菌生存的合适条件。如:糖尿病、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疗及艾滋病病人等均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易发人群。 2临床诊断学 2.1非侵袭性 2.1.1真菌球多发生在全身免疫状态正常者,与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上颌窦易发病,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单窦发病为主,也可逐渐累及一侧全组鼻窦。症状多不典型,表现为单侧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涕中污秽物或干酪样物,鼻内异味。部分病例首发症状为单侧头面部疼痛,发生在后组筛窦者可出现无任何诱因的视力下降。检查:可见单侧的中鼻道较狭窄,黏膜肿胀,可有黏稠污秽分泌物或块状物,上颌窦穿刺可冲洗出干酪样或泥沙样物。少数病例或是蝶窦病变者,鼻腔检查可无异常发现;鼻内镜检查可见窦口黏膜肿胀,或见黏稠脓液,或干酪样物。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X线片极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张书文等报道〔6〕CT检查见单窦或多窦均匀的密度增高影,70%以上有类金属密度的颗粒状或絮状高密度影,这种颗粒可能为霉菌内的钙盐沉积。另外,常见膨胀性骨破坏,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可呈结节状突入周围组织,但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7〕,以上两点可与鼻窦恶性肿瘤鉴别。(2)组织病理学特点,经PAS及Comoric-Grocott特殊染色(特殊银染色)后可见附着在鼻窦黏膜表面的真菌团块呈“洋葱球样”生长繁殖,在黏膜或与其相邻的任何组织内都没有真菌成分侵入,与真菌接触的黏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增生,但是没有纤维组织增生,也没有肉芽组织形成,有部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 2.1.2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llergicfungalsinusitis,AFS)1983年由Katzenstein首次提出,是一个特征性疾病实体。以中青年患者为主,常有特异性体质或哮喘病史。多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以一侧为主的双侧全组鼻窦炎、鼻息肉的症状。鼻塞,流脓涕,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面部和眶部畸形,眼球前凸,活动受限或视力障碍等症状。检查:单侧或双侧鼻腔广泛息肉组织,但以一侧明显,鼻道内积有特征性的脓涕—“变态反应性黏液”,及一种极其黏稠不

浅谈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

浅谈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 发表时间:2013-05-14T15:57:0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宇静卢炳涛王志伟许贻文李娜 [导读] 病变累及颅内者需行颅面联合进路清除病变。变态反应型鼻窦炎除需手术清除病变外术后须局部使用激素治疗。 刘宇静卢炳涛王志伟许贻文李娜(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46-02 【摘要】目的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通过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例及临床表现,了解真菌性鼻窦炎。结论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诊疗 随着对鼻腔和鼻窦真菌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鼻腔及鼻窦真菌病病例报告逐渐增多,其中曲菌病最为常见。其他的致病菌包括毛病菌、鼻孢子菌等。下面将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阐述如下。 1.鼻腔及鼻窦曲菌病 曲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人呼吸道而不产生症状。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放化疗其期间及出现局部诱因时可诱发曲菌的生长并导致病变。常见的局部诱因包括慢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和钩突肥大等病变使得鼻腔和鼻窦通气引流受阻、分泌物潴留、慢性炎症刺激、外伤、上列牙齿病变等。 倪道凤和杨华统计了1984~1988和1949~1998各5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行上颌窦根治术的患者真菌性鼻窦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提示鼻窦真菌病占上颌窦根治术的比率有较明显的增高趋势,女性患者发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分别为1:2和1:2.33),患者发病年龄也有下降趋势,提示年龄和性别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类型多样,根据侵袭性可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类。非侵袭型可分为真菌球型和变态反应型。真菌球型好发于老年人群,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变态反应型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型引起。侵袭型可分为慢性/无痛型和急性/暴发型,有的作者将肉芽肿型命名为第3型侵袭型鼻-鼻窦真菌病。各型之间可相互转变,非侵袭型如未得到有效治疗以及在特定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可转变侵袭型。 2.1非侵袭型为鼻腔和鼻窦真菌病中最常见者,好发于成年女性。此型病变一般局限于鼻腔或鼻窦粘膜表面。病灶位于鼻窦者以上颌窦最常见,其次为筛窦,多局限于一个窦腔。主要症状包括鼻塞、脓涕、涕血、头痛、牙痛、鼻臭、面部麻木或胀痛、眼眶胀痛或畏光流泪等。特征性症状为涕中带血丝,而反复鼻内镜检查可未见出血灶。鼻涕中可出现干酪样物。鼻腔检查可见粘膜充血肿胀,中甲息肉样变或中道有息肉。有时鼻腔内可见干酪样团块。上颌窦冲洗液中可见灰黑色或黄褐色豆渣样物。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或鼻窦内呈灰黑、灰黄、黄褐等颜色如泥沙或结石样团块。鼻窦影像学检查可见病变窦腔模糊、不规则软组织影、散在的放射线高密度影,无骨质破坏表现。这种放射线高密度影被认为是真菌代谢产物中磷酸钙和硫酸钙的沉积。鲍玲等(1998)报告了27例鼻腔与鼻窦曲菌病,男13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其中上颌窦黄菌病24例,鼻腔与上颌窦曲菌病1例,上颌窦筛窦曲菌病1例,鼻腔上颌窦筛窦曲菌病1例,均为单侧,主要表现为脓涕、涕血、鼻出血、头痛、鼻腔擤出腐肉状物及面部麻木等。CT示27例均见上颌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块影,其中18例块影内有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9例上颌窦内侧壁膨胀性骨质改变,27例筛窦均见软组织影。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曲菌感染。 2.2侵袭型此型病变范围较广,可多个鼻窦受累,病程较短。影像学检查可见鼻窦骨质破坏。鼻窦窦腔周围脂肪组织出现浸润可能为侵袭型真菌病的早期影像学征象。患者可出现球结膜充血、眼球突出、眼肌麻痹。如病变累及颅底和颅内可导致死亡。其中又以暴发型为最严重和迅猛,多见于免疫力或能严重受损和全身极度衰竭的患者,如晚期艾滋病、晚期癌症和化疗后患者,常合并其他脏器的曲菌病。暴发型曲菌病起初可无明显症状,但数日内病变可发展到眶内和颅内而导致死亡。 3.诊断 遇有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涕血、涕中带有干酪样物、鼻腔或鼻窦发现灰褐色或黑色干酪团块以及久治不愈的明显鼻窦炎,需考虑本病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和影像学检查。真菌培养须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注意与慢性鼻窦炎、恶性肿瘤和肉芽肿等病相鉴别。 4.治疗 4.1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的手术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保留正常粘膜。可经鼻窦内镜清除病灶。病变范围较广者,可采用柯-陆手术径路。术后可以抗真菌药物溶液或生理盐水行术腔冲洗。对侵袭型病例不宜保守,应积极地尽早彻底清除病灶。病变累及眶内者需行鼻侧切开及下睑切口清除病灶。病变累及颅内者需行颅面联合进路清除病变。变态反应型鼻窦炎除需手术清除病变外术后须局部使用激素治疗。 4.2全身治疗系统性抗真菌化疗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伊曲菌唑、Terbinafine等,必要时上述药物可联合使用。重症患者需行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顾之燕.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5):257-258. [2]李永奇,李源,张革化.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概念和早期诊断以及治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5):370-373.

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一例

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一例 发表时间:2019-01-08T09:20:23.4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7月下第14期作者:邓先平彭永立[导读] 患者,男,69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2年,口干、多饮、咳嗽、咳痰1周”于2015年4月27日入住我院糖尿病科 邓先平彭永立 湖北省利川市人民医院 患者,男,69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2年,口干、多饮、咳嗽、咳痰1周”于2015年4月27日入住我院糖尿病科,入院后来眼科行眼底成相检查后出现右眼急剧疼痛及视力下降至失明。专科情况:VOD=LP,眼睑高度肿胀,眼压T+1,结膜混合充血(++),角膜轻微水肿、混浊,FL(+),前房深约3CT,瞳孔区见较多纤维渗出,遮盖瞳孔,下方积脓约1mm,虹膜水肿纹理不清,后粘连,瞳孔圆,直径约2mm,对光消失,晶体稍浑浊,内眼看不进,眼部B超是右眼玻璃体混浊(考虑为玻璃体积脓),vos=0.4,左眼晶体稍混浊,余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为感染性葡萄膜炎,给予激素冲击、抗炎、散瞳及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1天后患者眼部症状加重,前房渗出及玻璃体混浊加重,眶周红肿加重,遂请上级医院眼科主任会诊后考虑为:全葡萄膜炎od(考虑为内源性感染),后建议转院治疗,转上级医院后给予抗炎、激素及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眼部症状仍无法控制,眶周红肿加重,后行右眼球内容物剜除术治疗病检示:肺炎杆菌。 讨论:内源性眼内炎是一种血源性播散引起的严重致盲性眼内感染,发病率虽然较低,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这可能与滥用抗生素及免疫缺陷病发病率升高有关[1]。常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败血症等)、慢性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衰等)、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2],出现突然的视力下降,眼痛,畏光流泪。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球结膜充血及水肿,角膜基质水肿,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沉着,前房闪辉或积脓,瞳孔传入阻滞以及晶状体表面见渗出物等炎症的表现。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收缩、眼底出血斑和白色或黄色的结节状浸润病灶。个别严重的患者可发展为全眼球炎,近而出现眼球突出、眼睑和眼肌运动障碍经标准化的超声诊断对确定感染的程度和范围有一定价值。B超显示为弥散的细亮点。如果感染病灶在前部,后面仍有混浊点,一般前部的混浊要致密些。如果整个玻璃体腔受累,则在玻璃体内有比较均一的混浊点。病原学检查是确定病原最可靠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诊断,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治疗。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涂片和培养,涂片可比较快地确定细菌的类型。取标本的方法有前房穿刺、抽取玻璃体等,其中以抽取玻璃体做细菌培养最具诊断价值。 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棘手,包括一系列综合治疗:1)全身用药:通常采用静脉给药。一般使用广谱且可能穿过血-视网膜及血-房水屏障的抗生素,实际上由于以上屏障的存在,抗生素在眼内难以达到有效的浓度。鉴于以上原因,全身用药只能作为眼内炎的辅助治疗,主要用以防治炎症的眼外蔓延。2)滴用眼药:虽然很多抗生素滴眼液可以进入前房,但难以深入玻璃体内,故对眼内炎疗效差。通过频繁滴用抗生素可治疗角巩膜伤口的感染。由于此途径给药前房有一定的药物浓度,这对眼前节穿通伤眼内炎的预防和治疗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用糖皮质激素及阿托品点眼可减轻色素膜的炎症及保持瞳孔散大,防止粘连,以便下一步伤眼的观察和治疗。3)结膜下及球旁注射:这两种注射方法为临床常用,但由于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药物在玻璃体浓度甚低,达不到治疗眼内炎的目的。为了维持玻璃体注射的抗生素有效浓度,此途径给药5~7天是比较合适的。4)玻璃体腔内注射是治疗眼内炎的重要方法。这在内源性眼内炎中同样适用,为保证覆盖大部分细菌,我们选则同时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2mg和头孢他啶2mg,4h后观察治疗效果,一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简单的玻璃体腔注药方式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都是严重感染的患者,玻璃体腔内存在大量炎性坏死组织,需采取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对于感染严重出现全眼球炎及眶筋膜炎者则需行眼球剜除治疗。 诊断内源性眼内炎的金标准是进行血培养或玻璃体培养[3],如果培养出细菌或真菌则可明确诊断,并且对下一步药物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可以明确不同的感染源。必要时结合染色、共焦显微镜检查可以对我们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极大地帮助。 综上所述;内源性眼内炎患者通常具有易感因素,患者出现单眼急剧红痛、畏光、流泪及视力急剧下降,检查发现结膜充血或混合充血、结膜水肿、眼压升高、前房内炎症细胞甚至积脓、玻璃体炎症、视网膜血管炎症等,我们应高度怀疑内源性眼内炎可能,及早行玻璃体培养以明确病原菌指导治疗,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防止眼部感染加重需行眼球摘除等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艳琼,王文吉.内源性眼内炎10年临床回顾性分析[J].眼科研究,2006,24(1):91-92 [2]Timothy LJ,Susannah JE,Elizabeth MG,et al:Endogenous Bacterial Endophthalmitis:A 17-year Prospective Series and Review of 267 Reported Cases[J].Surv Ophthalmol,2003,48(4):403-420. [3]Flynn HW.The clinical challenge of endogenous end0phthalmitis[J].Retina,2001.21(6):572-574.

食道炎的症状和治疗

食道炎的症状和治疗 食道炎esophagitis是指食道黏膜浅层或深层组织由于受到不正常的刺激食道粘膜发生水肿和充血而引发的炎症。这些刺激有胃酸、十二指肠反呕上来的胆汁、烈酒、辣椒、太热的菜汤、过于浓热的茶等等。 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食道炎。食道发炎的原因有许多像是严重呕吐后长期放置鼻胃管或服用阿斯匹宁、强酸强碱、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或接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之患者或是病患本身抵抗力下降而受结核菌或念珠菌或病毒感染导致食道炎。症状食道炎其症状主要是以吞咽疼痛、困难、心口灼热及胸骨后疼痛居多当食道炎严重时可引起食道痉挛食道炎穴位治疗图及食道狭窄。当食道下端因发炎导致粘膜变性继而长出胃的柱状上皮细胞时叫做巴洛氏食道此为食道癌之前身必须长期追踪其变化。一般食道炎之出血较轻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沥青便。 正常情况下胃酸是不会反流到食道的食道下半段有一处高压区阻挡胃酸向食道反流如果贲门因故变松高压区的压力会下降甚至消失胃酸、胆汁就会反流到食道对食道粘膜刺激强烈引发食道炎。餐后平躺进食过量甜食或油腻食物吃得太多都会引起胃里的东西向食道反流。当感到“烧心“或“心口疼“喝热水或吃刺激性食物时胸骨后痛感明显都是食道炎的症状。还有吞咽食物感到发噎是由于食道水肿食道内变窄或食道壁因炎症刺激而发生痉挛性收缩所致。食道炎应及时诊治不然会恶化以至于发生食道粘膜溃疡还会呕血或便血。 病理 1吞咽热食、尖锐异物或咀嚼不充分的骨头误食腐蚀剂等直接损伤食道黏膜引起炎症。兽医人员给犬、猫用胃导管灌药时粗暴地使用胃导管常可损伤食道黏膜。 2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导致食道黏膜真菌增殖引起感染。 3继发于咽或胃的炎症食管痉挛、扩张、麻痹、肿瘤可引起慢性食道炎。分类放射性食道炎1 因放射线所引起的食道损伤称之为放射性食道炎radiation esophagitis。常见于放疗后1周或数周内出现一般症状较轻。严重者可出现胸部剧痛、发热、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表层脱落性食道炎2 食道道型又称表层脱落性食道炎、特发性食道黏膜剥脱症、创伤性食道黏膜表层道型剥脱等多种病名。病人感到剑突下或上腹部隐约不适时有轻度下咽困难或嗳气。在进热饮料或热酒后咽喉有烧灼感或吐血。 急性腐蚀性食道炎3 腐蚀性食道炎常作为意外事故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家用清洁剂已进入众多家庭易被小儿误服这些制品中含有氢氧化钠钾、碳酸钠钾、高锰酸钾等。成人的腐蚀性食道炎往往因吞服强酸或强碱作为自杀手段所致。用盛饮料或酒类的容器存放强酸、碱而不慎被误服的病例也屡见不鲜。近年药物引起的食道炎受到临床关注。现已认识到所有年龄组患者在各种临床情况下服用各种治疗剂量的药物均可能损伤食道。 化脓性食道炎4 化脓性食道炎pyogenic esophagitis是发生于食道黏膜有破损的情况下化脓性细菌侵入食道黏膜所导致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颈部疼痛或咽痛。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除颈部疼痛或吞咽痛外还可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寒战、发热等症状。反应性较高者常可出现高热。少数患者可发生败血症并出现相应的表现。食道炎的并发症 Barrett食道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良性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道炎、食道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5 常见的并发症有 1.溃疡 Barrett食道引起溃疡的发病率为254食道柱

真菌性眼内炎29例临床治疗分析

真菌性眼内炎29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05T10:04:37.6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作者:张丽敏[导读] 外源性真菌眼内炎较内源性预后差。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 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双丰林业局职工医院 152511 摘要:目的:对真菌性眼内炎的29例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真菌性眼内炎患者29例(29眼)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真菌性内源性眼内炎23眼。外源性6例(6眼),全部为眼球穿通伤所致;内源性23例(23眼)中,其中12例原因不明,5例继发上呼吸道感染,6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共培养出4个真菌属:念珠菌属15例,曲霉菌属5例,枝顶孢属2例,粘束孢属1例;内源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75%),外源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原体为曲霉菌(33.3%)。在可测视力的29例患者(29眼)中,内源性眼内炎通过治疗有16眼(55.17%)视力提高,而外源性眼内炎只有1眼(3.4%)视力改善。24例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眼,70.8%有视力提高。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念珠菌敏感率为100%。结论:外源性真菌眼内炎较内源性预后差。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关键词:真菌性眼内炎;临床治疗;分析 Clinical analysis of 29 cases of fungal endophthalmiti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29 cases of fungal endophthalmit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and follow-up data of 29 patients (29 eyes) with fungal endophthalmit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Fungal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 23 eyes. Exogenous 6 cases (6 eyes), all caused by eye penetrating injury; endogenous 23 cases (23 eyes), 12 cases of unknown cause, 5 cases of secondary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6 cases of secondary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 A total of 4 fungal genus were cultured: 15 cases of Candida, 5 cases of Aspergillus, 2 cases of Acremonium, 1 cases of Myxosporium; the main pathogen of 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 was Candida albicans (75%), the main pathogen of exogenous endophthalmitis is Aspergillus (33.3%). Among the 29 patients (29 eyes) with measurable visual acuity, endophthalmitis had improved visual acuity in 16 eyes (55.17%) and only 1 eye (20%) in exogenous endophthalmitis. In the eyes undergoing vitrectomy, 70.8% had improved vision. The susceptibility rate of 5-fluorocytosine and amphotericin B to Candida was 100%. Conclusion: Exogenous fungal endophthalmitis has a worse prognosis than endogenous. Amphotericin B has a high sensitivity rate. Key words: fungal endophthalmitis; clinical treatment; analysis 内源性真菌性眼内炎是指真菌经血源性播散至眼球而引起房水、玻璃体、视网膜炎症的一类疾病。念珠菌属、曲霉菌属、新型隐球菌属等真菌均可引起此类疾病。临床典型表现包括前房积脓、玻璃体黄白色团状混浊、弥散性视网膜或视网膜下黄白色的病灶。血、眼内液的真菌培养和涂片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进行性眼内炎患者,必须行玻璃体切除术。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患者视力转归较差,因此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仍然是个巨大的挑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眼科治疗,通过血培养、前房水培养或者玻璃体液培养确诊为内源性眼内炎的患者29例(29眼)。患者发病时年龄29~74(49.72±12.80)岁,均随访12~18个月。排除标准:内眼手术史及眼部外伤史。 1.2方法 回顾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来源、眼别、既往病史、致病原因、延误治疗时间、入院视力、临床表现、手术方式、病原体培养结果、系统性疾病、感染灶、微生物阳性结果、治疗方法、初始视力、最终视力及眼球形态等。 1.3标本采集 在进行玻璃体切除或眼内容物剜除术时,用2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至少0.5mL的前房脓液、玻璃体液或眼内容物,分别进行涂片和真菌培养,对念珠菌阳性者进行药敏试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9例(29眼)真菌性眼内炎中,24例患者(24眼)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手术,另5例(5眼)因术后感染不能控制再次进行了眼内容物剜除术。内源性眼内炎通过治疗有16眼(66.6%)有视力提高,2眼(8.3%)视力稳定,1眼(4.1%)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外源性眼内炎通过治疗只有1眼(20%)视力提高,1眼(20%)视力稳定,另外3眼(60%)视力丧失。内源性眼内炎的最终视力有17眼(70.8%)在数指以上,而外源性眼内炎只有1眼。24例真菌性眼内炎患者中,10例患者(41.6%)使用了静脉滴注抗真菌药物治疗,14例患者(58.3%)因涂片真菌阴性,故未静脉用药(表格序号后标有“外”均为外源性,其余为内源性)。

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疗方式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疗方式是什么 导语:炎症在大众的严重是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病症,因为可能最开始不是非常有威胁性的炎症,确实治疗时间较长,同时如果治愈不当还可能导致严重的 炎症在大众的严重是一种让人难以接受的病症,因为可能最开始不是非常有威胁性的炎症,确实治疗时间较长,同时如果治愈不当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于炎症还是需要重视,霉菌性食管炎是常见的炎症类疾病,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疗方式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霉菌性食管炎在临床上也比较为常见,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有时与其他霉菌合并致病。霉菌存在于正常人体内,在人体内生态平衡紊乱,可成为致病菌。常见病因有:①长期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均促使霉菌过度生长,增加感染霉菌的危险性;②食管黏膜遭受损伤或受酸的刺激,如放射治疗,抗癌药物等,破坏了黏膜屏障,易于霉菌感染;③机体免疫功能遭受损害时,如大剂量激素治疗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妊娠、溃疡性结肠炎、肾功能不全等均增加食管对霉菌的易感性。 传统方法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弊端: 1。传统中草药:中草药难以杀灭有害菌,见效慢,治疗周期长,现代社会农药,化肥,污染等因素使中草药药性受到影响。 2. 抗生素:面对有害菌疯狂侵害,科学家们发现了青霉素等抗生素,可抗生素在灭杀有害菌的同时也错杀了肠胃必须的有益菌,破坏肠胃微生态,降低肠胃免疫力,并产生耐药菌。欧美国家已经限售。 对于霉菌性食管炎不好治和治好之后又反复发作的问题。北京中山医院胃肠诊疗中心的专家给患者推荐一款治疗霉菌性食管炎最快、最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

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2010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3%。虽然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治疗和处理极为棘手。在早期诊断后,若治疗不规范,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的视力难以恢复,因此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已成为眼科临床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规范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日本眼科界和欧洲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学会等均相继制定了相应地区的治疗指南,就治疗的关键和细节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对提高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水平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针对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治疗这一亟待规范的问题,我国眼科界一直未提出相关意见,国内尚无参考标准。而我国各地区、各级医院眼科医师所拥有的诊疗设备和医疗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白内障术后出现的眼内炎患者,若治疗欠规范,则必然导致医患矛盾升级。为了规范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水平,有效挽救患者视力,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组根据我国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医疗情况,在日本和欧洲地区性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全面、充分的讨论,对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原则、方案及细节提出了以下共识性意见,以供临床医师在处理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时参考使用。 一、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时应采取的措施

1.必须检查视力。 2.进行眼前节拍照、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B超检查,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测定等辅助检查。前房混浊程度根据+~++++,分为轻、中、重、极重4级。 3.在确诊时必须鉴定致病菌,并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最理想的采集标本应包括泪液、前房水(0.1~0.2ml)及玻璃体液(0.1~0.2m1),其中玻璃体液的细菌检出率最高。4.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感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图1): (1)第1阶段:仅前房中度混浊,未见前房积脓和玻璃体混浊,

真菌性食管炎

疾病名:真菌性食管炎 英文名:fungous esophag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K20 分类:消化科 概述:真菌性食管炎(fungous esophagitis)的病原菌以念珠菌最为多见,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和克鲁斯念珠菌。其他少见的有放线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曲霉菌、隐球菌、芽生菌以及一些植物真菌等,这些菌是从外环境中获得的,而不是内生菌丛,其所引起的原发性食管感染仅见于严重免疫低下的病人。 流行病学: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在已经发现的几千种真菌中可对人类致病的不到100种,而感染食管者只占其中极少数。真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人体皮肤、黏膜。约35%~50%正常人及70%住院病人口咽部可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正常机体微生物丛间的拮抗作用失衡时便乘虚侵犯多系统引起深部真菌感染。食管是较常侵犯的器官,自1956年Amdren报道以来国内外文献均有不少报告,近年来由于抗生 素、激素、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以及器官移植和慢性衰竭患者日益增多,同时也由于内镜检查的应用诊断水平的提高,因此食管真 菌感染屡有报告,尤其是艾滋病、食管癌合并真菌性食管炎颇为常见,但本病的发病率尚不明了,因为许多感染而无症状的病人未做内镜检查。有症状的真菌性食管炎发病率在艾滋病、白血病、淋巴瘤(特别是化疗后)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人中是很高的(艾滋病约占50%),而在一般的以胃肠病为主诉就诊病人中发病率低于5%。在器官移植的病人中有症状的真菌性食管炎发病率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病人进行免疫C D D C D D C D D C D D

霉菌性食管炎能自愈吗,能治好吗

文章导读 霉菌性食道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多是由于使用抗菌素抑制体内细胞的正常运作,使食道屏障受损,引起感染,而诱发的疾病,尤其中老年人营养不良,身体抵抗力低,加上其他疾病的困扰而消化身体的能量,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杀菌功能弱,面对这种疾病有哪些治愈疗法呢? 霉菌性食道炎能治好吗 1、霉菌性食道炎能治好吗 霉菌性食管炎在临床上也比较为常见,主要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有时与其他霉菌合并致病。霉菌存在于正常人体内,在人体内生态平衡紊乱,可成为致病菌。 常见病因有:长期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等,均促使霉菌过度生长,增加感染霉菌的危险性。 食管黏膜遭受损伤或受酸的刺激,如放射治疗,抗癌药物等,破坏了黏膜屏障,易于霉菌感染。 机体免疫功能遭受损害时,如大剂量激素治疗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妊娠、溃疡性结肠炎、肾功能不全等均增加食管对霉菌的易感性。 传统方法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的弊端: 传统中草药:中草药难以杀灭有害菌,见效慢,治疗周期长,现代社会农药,化肥,污染等因素使中草药药性受到影响。 抗生素:面对有害菌疯狂侵害,科学家们发现了青霉素等抗生素,可抗生素在灭杀有害菌的同时也错杀了肠胃必须的有益菌,破坏肠胃微生态,降低肠胃免疫力,并产生耐药菌。霉菌性食道炎能治好吗 2、什么是霉菌性食道炎 霉菌性食管炎应防治相结合,特别应预防医源性因素所致的感染,严格掌握抗生素、激素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该病的发生。人们也称其为霉菌性食道炎。 3、霉菌性食管炎的病因介绍 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菌素,使机体内敏感的细菌被抑制,破坏了机体平衡,如某些可以产生抗霉菌物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被抑制,霉菌繁殖速度就会加快。 长期应用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溶解,抗体减少,增加了霉菌的毒素作用。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鼻腔、鼻窦真菌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各种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 6%~13%,致病菌种以曲霉菌最多见,占 80%。 真菌性鼻-鼻窦炎常为单窦起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其次为蝶窦、筛窦,额窦罕见。 病变进一步发展可累及多窦。 目前认为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的有关因素是: ①不利于鼻腔、鼻窦引流的解剖变异和病变,使鼻窦局部缺氧,如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及变应性鼻窦炎等;②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及滥用,可导致包括鼻窦在内的机体许多部位的正常菌群间比例失调,鼻腔、鼻窦内真菌过度生长,诱发真菌感染;③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或者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④器官移植、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均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因素。 因此,体内局部低氧、低 pH 疾病、高糖环境、免疫功能低下有利于真菌的生存,是真菌性鼻窦炎的必须条件。 临床定义真菌性鼻-鼻窦炎(FRS) 是某种类型的真菌在鼻腔-鼻窦内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或(和) 变应性疾病。 临床分类真菌性鼻-鼻窦炎从病理学角度分为 1 / 4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 2 类。 非侵袭性病变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侵袭性病变见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当患者免疫功能发生变化,其真菌感染的形势也发生改变,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之间相互重叠存在或者发生转变。 见表 1。 诊断症状主要症状: 鼻塞、脓涕、涕血、头痛、面部不适。 次要症状: 眼部症状,面部隆起,颅内、外并发症。 检查鼻腔检查鼻黏膜充血水肿,窦腔向鼻腔内膨胀生长,鼻道内脓性或干酪样分泌物,恶臭。 影像学检查鼻窦 CT 有鼻窦内局灶性点状或絮状高密度钙化影。 骨质局限性破坏,膨胀性骨吸收。 真菌学证据 HE 染色变应性黏蛋白、嗜酸性粒细胞、夏-莱结晶,Gomori 染色(六胺银染色) 可见大量真菌菌丝。 术中形态学病变为泥石样物伴稠脓、窦黏膜肿胀、质脆、坏死样改变。 真菌侵袭骨质、黏膜和(或) 真菌团块内或鼻窦分泌物(变应性真菌性黏蛋白) 见真菌。 分型诊断见表 2。 核心提示诊断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