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

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

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
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对合肥进行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合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问题与研究、区域与发展、用地与空间三部分对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将其报告及有关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摘要如下:

一、面临挑战的合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合肥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合肥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安徽省的地域观念,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合肥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1、区域位置尴尬

现实中令合肥倍感顺耳的“承东启西”之区位优势,暂时还没有给合肥带来太多的东西。东部地区利用其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合肥甚至安徽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不得反失”,各种资源由于不断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而且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形同“承东”理想的受阻,合肥“启西”的优势也无从发挥。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合肥的“过渡区位优势”显得十分尴尬。

2、同周边地区差距拉大

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合肥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合肥,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合肥,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合肥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合肥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相对位置不升反降,增长速度略输一筹。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

3、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省会城市功能降低,发展空间受阻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合肥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合肥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合肥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合肥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合肥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合肥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

虽然合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省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然而从全省来看,合肥经济地位的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不仅如此,合肥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合肥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目前许多安徽城市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合肥的联系。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合肥作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市场与腹地不断缩小,发展空间受阻。

二、现状区域空间格局

合肥是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合肥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首先,从经济区来看,合肥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合肥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安徽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合肥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合肥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合肥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

1、合肥与长江三角洲——迎接“西扩”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演化,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拓展势在必然。合肥为西扩所涵盖,并且是西扩地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

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因此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由于距离的限制,合肥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合肥在华东地区甚至安徽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但是,如果合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合肥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

2、合肥与南京——合作是首选,但竞争也别无选择合肥与南京,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合肥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合肥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合肥不能仅仅从安徽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3、合肥与长江经济带——溶入其中,积极作为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合肥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合肥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合肥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合肥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合肥具备了成为南京和武汉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

4、合肥与省内城市——一强多极,分工合作合肥和省内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安徽经济增长的核心,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合肥是省内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合肥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在安徽省城镇等级结构中,合肥、芜湖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安徽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安徽的经济核心地带。合肥应该通过同包括芜湖在内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避免安徽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

三、规划区域空间关系

1、发展新动力

合肥城市的兴盛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合肥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安徽省在合肥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合肥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合肥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

(1)、全省交通中心

合肥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作为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南京)、合芜(芜湖)、合铜(铜陵)、合安(安庆至汕头)、合六(六安至伊宁)、合淮(淮南至烟台)、合蚌(蚌埠)、合徐(徐州至北京)、合界(界子墩通往福州、成都)。铁路方面,淮南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合肥-商丘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期间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即将建成通车。同时合肥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

(2)、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辐射

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合肥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来了。

(3)、东西交流的“桥头堡”

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合肥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合肥段的修建,使得合肥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合肥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

(4)科技研发能力突出

由于国家和安徽省的投资建设,合肥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合肥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合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

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内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合肥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合肥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且,考虑到我国和安徽城市化的背景,合肥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

(5)自主动力的增强

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合肥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合肥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原因就在于合肥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合肥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2、新关系――融入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合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

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合肥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上海和南京。合肥是受到上海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上海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南京的辐射,间接的同上海形成经济协作关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合肥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南京,直接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南京的制衡。

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芜湖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南京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上海同合肥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上海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芜湖。合肥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上海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内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

3、构建全省发展之核心

促进省内城市核心轴带的形成一方面是合肥以及沿江城市乃至全省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也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客观要求。促进合肥于沿江城市之间产业轴带的形成对于合肥城市的空间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芜湖为核心的沿江城市带和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区对安徽具有同样重要意义,以合肥和芜湖为核心的两个经济轴带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以及交通条件上都有着相当的互补性,沿江产业带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地带,依托资源优势和优越的长江港口条件发展了以重型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器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城市专业化的水平较高。而合肥则是以机电、轻纺等轻工业作为工业主体,而且在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交通上,沿江城市的港口则弥补了合肥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合肥也可以为沿江城市群的陆上交通中转提供便利。

4、建设“大合肥”

要跳出市区做合肥,形成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域地区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垂直扩散为主,加强产业联系,通过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布局,提升和增强各县的经济实力,改善其发展条件,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缩小核心外围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整体优势,增强合肥的整体实力和辐射力,形成一个包括市区和周边县域在内的“大合肥”,为合肥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四、产业发展战略

1、目标与方向

优化与调整产业结构是合肥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合肥产业结构调整总的目标和方向是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逐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和提高。

合肥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逐步走向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

光农业。合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坚持工业化与工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增加总量与调整优化结构紧密结合,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现有企业和产品向高附加值、集约化和高加工度方向演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工业素质。合肥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点是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现代物流等新型服务业。

2、主导产业选择

由于合肥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应该采取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发展战略,把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并从中选取一些产业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根据目前情况,光机电一体化也应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3、产业布局优化

合肥产业布局需要调整和优化,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优化的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发展,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

产业集聚主要通过开发区的建设来实现,要重点支持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此外,在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合肥现代物流园区是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很好措施,应该加快建设进度,促进物流产业的集聚发展,努力把物流产业建成合肥经济重要的新兴增长点。

促进郊县经济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合肥经济总量,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措施。在发展思路上,要从大合肥的观念出发,尽早进一步调整目前的行政区划,实施发展两翼、提升总量的区域发展战略,积极促进肥东、肥西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丰南部和市区一体化发展。在发展措施上,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合肥城市的区划调整,大力推进肥东、肥西、长丰等地的城市化进程,;二是要大力调整郊县的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郊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建设郊县工业园区,促进郊县工业快速发展;三是要调整郊县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促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的效益;四是,在城市区划调整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合肥东西两翼肥东、肥西新市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投资环境,引导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向合肥东西两翼新市区的开发和建设。

4、产业发展重点

(1)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合肥要抓住发达国家、地区或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合肥建设成我国重要的“制造之城”的远

景目标合肥发展制造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先进技术制造业,一是传统制造业,前者如光机电一体化,后者如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前者是合肥发展制造业的重点和努力方向,后者需要利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竞争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合肥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许多有利条件,要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力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重点突破的格局,产业规模上一个新台阶,期望到2005年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0%。

(3)教育产业化――经济腾飞的翅膀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要采取得力措施把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转变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占领安徽教育市场,辐射全国和周边省份教育市场,把教育产业发展成推动合肥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通过教育产业的大发展为合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4)新型服务业――现代化城市的灵魂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型服务业已经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合肥应该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

(5)旅游业――急待闪亮的城市名片

(6)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省会与交通枢纽之发扬光大

5、产业发展政策

(1)规模与效益合肥产业发展要走以效益带动规模壮大的路子,把提高企业竞争力、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摆到突出的位置。

(2)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3)引资与引智并重

(4)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企业集团的张扬

(5)养科技集群与新技术孵化基地

(6)工业园区的调整布局合肥新的开发区建设,应该实施郊县发展的战略:注重郊县与城区一体化发展,通过积极发展郊县工业园区,迅速提高其经济实力,促进合肥产业在市区和郊县产业之间合理布局,真正“做大做强城市”。要重点促进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高新区要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围绕汽车及工程机械、化工及橡胶、家电及配件工业重点发展合肥支柱产业。

五、城市总体发展

1、时间与规模

合肥作为6320万人口大省的省会,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捷,城市人口将随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大幅度增加。虽然合肥人口增长的具体时限难以准确把握,但大幅度增长势在必然。

作为基本的判断与假设,本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合肥未来20-50年发展的重大问题,其城市人口总量以翻番考虑,可能超越300-400万人。

2、空间发展策略

(1)双星闪耀的区域空间格局。合肥的发展必须立足自身放眼全省。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应促进安徽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避免腹地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过多瓜分。由于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芜湖是合肥融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因此合肥与芜湖的联动发展应看作是惠顾全省的合理战略举措。

合肥和芜湖所在的皖中、皖东(江)地区是安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除了与芜湖联动发展外,合肥还必须加强同其他沿江城市的协调合作,密切联系,取长补短,真正发挥“合肥-芜湖”双核心的组合优势,增大辐射,带动全省。

(2)高科技与制造业并举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形如我国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会城市,合肥现阶段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还是经济结构中的“中流砥柱”,发展速度体现着整体发展的水平。合肥这一时期一方面需要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另一方面需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中心功能。

合肥提升经济中心功能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有两个,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抓住发达国家与地区、我国先进省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把合肥建成制造之城。

(3)做强郊县,促进“大合肥”发展。合肥产业布局优化的方向是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郊县经济的发展。其措施是通过发展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适当集聚,在市场化竞争的基础上促进郊县经济。

郊县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大合肥”发展。从大合肥发展的观念出发,我们认识到现有市区行政区划有进一步调整的必要。通过打破市、县行政界限,促进大合肥的发展。

(4)头脑清醒,目光高远的产业发展选择。合肥应坚决避免大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兴建,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之外,积极支持教育产业、金融保险为主的新型服务业、旅游业、区域物流中心等的发展。

3、城市基本定位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

合肥应当抓住长江三角洲西扩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争取参加与上海的直接分工协作体系,在与副增长极-南京的竞争中与保持分工合作,将长三角西扩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同时与芜湖相互呼应,带动整个皖中——沿江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并进一步成为安徽省的经济核心地区,通过和区内城市的相互协作发挥组合优势,带动合肥乃至安徽经济区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皖中——沿江城市密集区与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的耦合与联结,最终将合肥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西端的次级中心城市,扮演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扩散交流的“桥头堡”。

4、城市形象

合肥环城公园,宛如一条美丽的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中心。因为环城公园,合肥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显得独行特立;因为环城公园,“绿色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市民中深刻树立。规划继承和发扬合肥城市空间的传统格局,以“绿色城市”为合肥发展的形象追求。在城市整体形态发展建构、新旧区发展协调、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总体布局等方面,均以“绿色城市”为总的发展坐标。

六、城市用地拓展

城市用地拓展一旦错误,将置城市于“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困难境地,长期被动。国内包括北京、广州等一批城市,目前普遍面临交通的困境,不得不筹划动用大批金钱,改造再改造,北京仅三环路十五年内就已经改造大修三次。追本朔源,错误的起点很大程度正在于用地选择的失误。

通过区域协调、交通先导、环境先导、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合肥用地拓展研究得出下述结论:

(1)从区域协调、区域合作、区域发展等方面考虑,合肥用地拓展的主要方向不在西部而在东部。东部的发展应该视为“皖中、皖东联动发展,合肥走向长江”战略的具体措施;

(2)合肥未来发展的目标规模可能远多于传统规划能够看到的规模。避免向心发展的本意是避免“大饼”式蔓延发展,而交通先导的拓展模式有助于建立开放的发展结构,满足城市不同规模的发展需要。因此城市形态将避免“饼状”,选择“指状”或“带状”;

(3)环境先导的用地拓展模式,强调继承和发扬合肥“绿色城市”的特色,突出城市对水环境、植被环境、大气环境、空地等的追求,因此城市应该重视向巢湖的发展,应该重视南淝河的保护、改造、利用;

(4)可持续发展的用地拓展策略,引导合肥尊重区域的整体发展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要求发展城市,因此城市拓展应该有助于靠近合肥的肥东、肥西两个县城的发展,应该保证市区北部水源涵养地的禁建、少建、无污染,保证南淝河、巢湖两大环境和景观单元的长效利用、后续利用、永续利用。

七、城市结构

1、区域及“大合肥”发展的空间形态

区域发展空间形态――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合肥走向长江,加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必须有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联合发展为保证,这十分符合安徽全省的利益。对于安徽而言,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安徽的整体发展水平。这两大区域的联合,将呈现出城市网络的形态,在未来发展中表现出网络化城市群发展的巨大的活力。为了皖中城镇群和皖江城镇带的发展联动,构建“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是必然选择。如此,“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就因为具备全省战略意义而凸显其重:合肥城市结构有了需要遵守的新“规章”――城市向东部的轴向发展具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合肥、芜湖在“合-巢-芜”经济与城市发展带上各占一端,形成发展带的“双核”,整个经济、城市发展带呈现出“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

“大合肥”发展空间形态

大发展之初,合肥的城市结构不能够局限于现有市区。合肥之所以近年相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域经济的薄弱。因此合肥一方面要寻求与皖江城镇群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还要

注意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城市结构上建构“大合肥”的设想,正是为了强调对市域各县的发展带动。

“大合肥”规划设想主要包括市区扩大和城市行政区划进一步调整两个方面。市区扩大主要考虑城市用地需要和环境保护与协调发展的需要,市区沿四个方向扩大至店埠镇、上派镇、义城镇、双墩镇,市区总面积由596 平方公里扩大为1672.5平方公里。

2、城市总体形态:发散结构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滞后的“补偿效应”越来越清晰地展露出来。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到随后跟进的中部地区,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城市大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城市需要超出常规的发展思路。合肥过往50年走过的是典型的依托旧城,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目前已经开始显示出明显的弊端。由于合肥进一步发展的总量完全可能规模翻番,因此继续采取原有单中心、外溢式发展的道路,极可能引领合肥走向错误结构的不归之途。

合肥未来发展应采取“发散结构”―向巢湖义城镇发散、向肥东店埠镇发散、向肥西上派镇发散,三个方向的发散功能各不相同。

3、延伸两翼,发展中间:城市发展“新三叶”

合肥现有“双核多中心”的结构,以旧城为中心,分别在市区东、北、西南、新城区建设市级副中心,强调“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布局形态。由于“老城区为商贸、金融中心”,依然成为当仁不让的城市中心,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是集中向心发展的既有思路(酝酿中的合肥轨道交通方案,深刻表达出现有向心发展的思路),完全看不到突破“环型加放射”结构形态发展的出头之日!“环型加放射”结构形态往往以现有旧城为中心,带来经济容量和城市功能的过分集中,沿环路土地交通条件相似,迅速成为新的建设用地,形成新区开发的相对分散,不利于新城中心的迅速形成,反过来引发旧城的种种问题(没有一块新区能够快速吸收足够的人居聚集度和经济聚集度,难以支撑高等级、集约化运作的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旧城问题令政府兼顾不暇。快速发展带来问题快速叠加,最终往往导致旧城问题的爆发性凸现,成为整个城市长期的拖累。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从母体中分离出更具有活力的崭新个体,这是城市保持旺盛生命力,实现结构发散(有机疏散)的必然要求。因此从城市生长来说,“环型放射,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逆城市生长的要求而为,形如城市“母体”(旧城)身上的圈圈“紧箍“,加强城市的痛苦。合肥现有“双核多中心”的结构,其实质是“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立足母城,发展外围从而疏散母城。这种结构的出现本身就已经意味着母城再难以承担城市发展的压力,需要疏散了。1990年代以来,“中心加外围组团”的结构模式受到国内众多城市的“追捧”式采纳。近十年来的实践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一个城市是成功的。

城市发展“新三叶”总体构思

中心区布局――城市南部“新叶”克服和避免失误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发展城市南部“新叶”,将城市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等三大功能从合肥5.2平方公里的旧城迁出,旧城只发展旅游、文化、传统商业等功能,最大限度防止旧城密度和城市功能的继续增加,维持合肥以环城河公园为突出代表和特征的“绿色城市”形象。城市南部“新叶”,将发展成为合肥现代化程度最高、功能设施最先进的新城区。主要功能包括现代商业、金融中心、行政中心、现代教育等。

两大开发区的完善建设――城市西部“新叶”正视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按照城市建设的标准,促成二者连片发展,形成城市西部“新叶”

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城市东部“新叶”作为城市衰败地区,合肥东部传统工业区位处进出城市的门户地带,快速成功的改造将树立城市新面貌。城市东部“新叶”主要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

环境建设区市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以巢湖北岸沿湖农田为主,包括巢湖湖面、南淝河、十五里河、江淮运河、店埠合及其湖岸、河岸地区,应该控制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污染,防止随意建设。

合肥向三个方向“发散结构”的结果,形成城市发展“新三叶”,凸现出保护旧城、发展东西两端、促进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城市带迅速形成的用意。

4、次序与弹性:实施性与多方案可能

合肥未来发展新“三叶”建立在“发散”结构之下,具有便于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富于弹性的多方案可能。

(1) "西叶片":以原为政务区的新市区发展为主,逐步充实完善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期,突出加强新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远期和远景,根据发展需要,决定西南方向朝巢湖的发展规模。

(2) "中叶片":以城市商业、贸易、行政等为近中期主要发展内容。远景,以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研发等为主。向义城镇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视发展的需要和城市经济水平而定。处于中片的合肥骆岗机场,对城市影响大,但不形成对“中叶片”的限制性影响,远期视经济条件和城市发展需要向城市东北部合宁或合芜方向搬迁。

(3)“东叶片”:发展大运量、大占地的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向店埠镇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完全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实效。

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发展要求下,合肥城市发展的新“三叶”结构均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叶片的大小,追随经济发展之需,保证城市各个时期的完整,新“三叶”结构有比较好发展时序与发展弹性,能够应对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下合肥城市建设要求。

5、远景应变:水色天光的壮美图画

变化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对于城市发展历史而言,特定时期的规划期十分短暂。虽然我们的视力有限,但是我们要争取目光高远――50年前,北京只有100多万人,短视导致城市无法很好应对今天1300万人口“梦想成真”时,城市的种种问题(过去50年里,北京几乎每10年就增加100万人,目前增长的趋势依然明显)。

合肥未来如果规模超过300万人,向350万人以上规模发展,城市依然应该坚持“发散”结构的总体形态――以沿合-芜公路的轴向发展,构成合肥“发散”结构的骨架,布置城市各种产业区。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城市带基本形成,成为安徽最耀眼的发展区域。总长120公里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合肥与芜湖。合肥凭借教育、文化、科研、商贸、高科技产业成为省域、跨省域中心城市,参与长江经济区运作,带动全省发展。芜湖凭借以长江大港为首的区域交通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加工制造业中心,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完全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成为皖江地区最亮丽的明星城市。

城市沿南淝河、沿巢湖、沿十五里河、沿上派河、沿店埠河的滨水地区,发展由网络轨道交通串联的滨水生活居住区。凭借环境的彻底治理,水岸绿色葱茏,水上碧水蓝天,合肥滨水生活居住区呈现一派水色天光的壮美图画。

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政策

合肥未来要采取更加主动的环境战略,工作重点应放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政策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上,把可持续发展牢牢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有关方面。在环境总体政策方面,注重如下措施的具体实行:一是在体制方面要加强综合决策和跨部门的协调,将可持续发展充分纳入各部门的发展目标与规划中。二是要继续加强环保部门的能力建设与效率提高。三是加大环保投入,特别注意对巢湖的环境保护投入,同时增加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加大监测自然环境的状况和政府决策对环境状况的影响评价等领域的投入。要加大对环境改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投入,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

2、建立“大合肥”生态体系

“大合肥”发展需要“大”的思维方式。城市生态环境的竞争可能是今后城市竞争的关键。合肥在大发展的初期,应该吸取当年环城公园的建设经验,把环境建设放到相当高的高度,长远谋就大环境的建设,充分研究城市拓展建设的用地趋势,确立控制、培育、发展三种不同用地区域的环境建设目标,为合肥的现在和为来建立可行的生态环境体系。

具体而言,“大合肥”生态环境体系由“虚体”和“实体”两个部分组成。其“虚体”应该包括一系列政策、法规、条例、管理组织系统等等。大合肥”生态环境体系的“实体”建设是规划的重点。城市北部山体和农田作为合肥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地,不宜作为城市建设。少量开发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在双墩镇区附件,方便监控。规划利用基本呈南北走向的一系列河流、水系主要包括南淝河、十五里河、上派河、店埠河等),建立与合肥夏季主导风走向相同的绿化开敞空间。绿化开敞空间由林地、草地、水面共同组成,沟通市区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和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分隔城市建设区,加强环境空间的开敞性,增加城市环境容量。

市区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以巢湖北岸沿湖农田为主,应该控制农业生产,减少农业污染,防止随意建设。建立完整的用地和拓展规划,用土地区划方式限定包括旧城在内的全市空间发展政策,具体区划共分为如下六类别:

发展完善区――科技园至工业开发区之间用地,鼓励建设,发展完善;

改造振兴区――市区东部传统工业旧区,以改造振兴为主;

控制疏散区――以环城公园为主的二环内旧城区,突出密度控制和调整疏散的控制政策;

引导开拓区――市区至店埠镇、市区至上派镇、市区至义城镇加速建设,引导开发;

生态建设区――南淝河、十五里河加强生态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最佳生态环境地;

生态敏感区――市区北部控制发展,作为生态敏感区控制和禁止建设。

在“大合肥”生态体系总体构思下,合肥具体以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措施,建设城市环境“实体”―城市绿化体系。

宏观上,在城市郊区建立森林体系。森林体系与城区和郊区水系统一联系成为合肥绿化体系的骨架。郊区森林以城市南部、北部生态环境保护地山体、水库、水系、重要道路等为依托,形成“片”“线”相连的森林系统,以建设森林城市为目标,争取“城在林中,林中有城”的总体效果。

微观上,在城市规划建成区,广泛施行园林城市建设工程。依托由森林构建的绿化体系,组织绿带入城,将遍布新、旧城区的成片绿化联系成为覆盖全市的完整系统。

九、空间发展战略

1、行政区划的调整

为了适应“大合肥”发展的需要,规划进一步扩大合肥市区,范围同原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规划区,由596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调整后)扩大为1672.5平方公里。市区扩大随即带来与现有行政区划的矛盾,建议进一步调整行政区划:肥东、肥西两县改县设区,长丰县南北过长,分而治之,将双墩镇设区由合肥直管。

2、沿湖建城与“引湖入城”世界上许多有名的城市都处在江河或水陆交汇处。水运和水景条件不仅维持城市的生长,而且还引发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城市成长。某种意义上说,合肥城市历史也是水的历史――城市名称来源于“淝水”,京杭大运河开通前,合肥曾经是江淮间农产品转运地,早在西汉前就因水运形成了集镇。

综合分析合肥水景利用的已有讨论,合肥水景利用的可能主要有如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平稳发展――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水系为主的滨水景观带一般性开发利用。工程以防洪、景观建设、农业生产等目的为主。该方案对环境条件的利用程度偏小,缺乏对巢湖的远景考虑,不宜采纳。

方案二:沿湖建城――城市大步向南,趋向巢湖建设,靠近巢湖大规模利用巢湖开敞空间,营建绿色成片、水景壮观的滨水(滨巢湖)城市。该方案对能够取得最大的环境容量,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滨水用地,但是城市向南发展跨度过大,城市建设门槛太高。同时靠近巢湖发展的措施过于简单,况且巢湖污染治理有待时日,污染治理与城市建设难以平衡协调,不成其为最佳方案。

方案三:引湖入城――以南淝河、十五里河等水系为主的滨水景观带改造性开发利用。工程在防洪前提下,以城市建设需要为主,通过植树造林、改造堤岸、扩大水面等措施,依托现有城市建设区,视经济

实力和发展需要,逐步南延发展。方案采取引湖入城的方法,随着城市建设的过程,分期逐步扩大南淝河水面,改河岸硬质铺装、人工砌岸为自然斜坡、绿化林荫岸。扩大水面的挖出土方作为沿岸城市建设用地的填方,就地平衡,为城市提供广阔的滨水发展空间。该方案对水景的利用巧妙而富于创意,不是勉为其难向巢湖直接取景,而是采取“引湖入城”的手法将合肥南部地区视为一个环境整体单元,通过植被、水系、建设区三者的统一组合考虑,改善大环境,大大增加城市滨水区用地,建设长远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为城市环境改善和建设创造长效、丰富的机会。城市可以顺势南拓,与现有城市保持较好的发展关系,其规模能够分期控制,便于分期实施。

远景,针对引湖入城方案,视需要和可能,再考虑对巢湖的直接利用问题。研究沿巢湖和跨南淝河发展的建设方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延长和增加巢湖、南淝河水景的利用。该方案我们建议采用“引湖入城”的方案。

3、旧城中心的改造

合肥旧城凭借环城公园的绿荫,在我国绝无仅有。建议突出合肥旧城在人居环境和国内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方面的贡献,以历史、城建、环境三者组合为理由,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环城公园内5.2平方公里作为合肥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作为完整的“面”给予良好保护:保持密度不再提高,进一步改善环城公园水色和植被,增加绿地,沟通更多的水面,重点突出和强调以教弩台、逍遥津等为首的一大批三国文化景点,恢复一批其他各时代历史景点,充实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通过保护和改善,使旧城由目前密度日益增加的综合城市中心,逐步转变为主要有旅游中心、商业零售中心、宜人的居住社区和文化服务中心功能的密度合适的传统城区。

4、城市新中心的建设

建议在合肥发展新三叶的南部叶片中建设城市新中心区。新中心区容纳由旧城迁出的现代商业、金融服务业、商业办公、行政办公等功能,争取实现引水入区,使合肥城市建设在引水入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引水进入城市中心区,创造富于极大特色的城市中心区,有效提升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水平。

十、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议

1、机场骆岗机场于1970年代初建,于1997年扩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其侧净空45米限高区东侧为本战略规划选择发展之城市中心区南缘,西北10公里范围内是合肥现状文教区和城市建设区。对城市的噪音干扰明显,对城市新中心区部分地段建筑高度有限制,从远期考虑,机场搬迁有利于城市发展。但是从近期5—10年合肥综合发展分析,机场的存在还不是合肥城市建设的主要矛盾,考虑到搬迁机场投资巨大,近期骆岗机场不宜搬迁。

远期,随着合肥-巢湖-芜湖经济和产业带的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经济、产业、文教、科研中心,骆岗机场的吞吐量可能大大超出设计吞吐量150万人次(2001年换算旅客吞吐量已达84万人次),届时,城市经济实力必将大大增强,现状因为机场的存在而不能够使用的土地价值也必将大大增加,机场搬迁于是成为可能。远期骆岗机场搬迁的位置选择,应该重点考虑合-巢-芜经济和产业带发展的需要,放在城市东部,一方面满足省域经济中心发展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为发展前景无限的芜湖提供机场选用的灵活性(芜湖距离南京机场60公里)。

2、轨道交通轨道交通的建设必须避免促进旧城“大饼”式蔓延发展,避免对合肥环城公园的保护和利用带来负面影响。最先期的轨道交通进入旧城,必然加剧旧城疏解的困难。从疏解旧城,发展新区的立意出发,轨道交通应该与旧城核心地段保持一定距离,以防止旧城问题出现新的叠加。如果认可目前合肥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疏解旧城,发展新区,那么轨道交通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合肥新区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采取“照顾两翼,支持中间”的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明确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促进新区发展。规划建立南北、东西交叉的轨道交通系统。其交叉点位于旧城外南二环而非旧城内部。规划南北轨道交通线串联合肥新站、城市新中心区、教育及高科技研发区三个重要地区。规划东西轨道交通线联系城市发展南部三叶,包括肥西上派镇、南部新区、肥西店埠镇三个新拓展区。

3、建立支撑未来总体发展的道路骨架合肥现有道路都以古城为原点放射发展,规划城市结构新三叶处于现状市区西南端、南端、和东南端,为跳出古城发展、构筑新的道路骨架创造了基本条件。未来合肥总体交通骨架由“放射+环路”改变为“复合”交通结构模式,即以古城为核心的旧城维持环路结构,城市发展主体“新三叶”以带状交通走廊联系。国道312横穿城市南部,规划沿312国道南侧新建城市南部快速路,由城市现状南二环路、国道312高速公路和新建快速路沟通联系城市新三叶。

4、污水厂随着合肥城市扩大,现有污水厂由于位处城市夏季上风向,西南侧具备城市发展的可能,已经显得不尽合理,建议新污水厂向远离城市的地区择地另建。远期,根据发展需要,考虑现有污水厂改建搬迁。

结语

城市均有其特殊性。

当我们沿着区域关系、产业发展、城市空间的序列,全面“梳理”合肥时,我们深刻感觉到:合肥50年来的历史十分辉煌,横向对比虽然相对发展缓慢但是总体发展速度依然很快。为此我们的战略规划便建立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之上!这种自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面临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合肥凭借自己拥有的各种条件,完全可能继续保持不慢的发展水平,呈现经济、城市的较大发展。

针对合肥的发展,各种分析和研究透视出如下综合结论:产业方面,合肥依托高新区和开发区,争取教育产业、制造业、旅游业的追求和启动,实践“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理念;城市方面,合肥可以“站

在前辈的肩膀”上,充分保护和利用以环城公园为代表的合肥古城,发扬前辈规划建设者的勇气和气魄,继续大合肥“绿色城市”的营建,实践“继往开来,走向辉煌”的理念!

通过合肥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合肥现有发展结构亟待调整修改――现有结构形态下,合肥呈现明显的“中心放射”发展模式。若按照这种模式继续发展,若干年后,合肥的特色、合肥之美(环城公园之美)可能遭受巨大破坏,某些景观可能不复存在!

我们强调:总面积5.2平方公里合肥古城,应该被视为统一整体加以保护利用,重点加强古城密度、高度、功能的规划调整和控制,争取古城密度和高度只降低不增加;将古城内城市金融、商业办公、大型商业等功能逐步迁出至新中心区。古城功能结合环境改善、古迹恢复、旅游发展,定位于传统商业零售、旅游服务基地、人居环境中心等。

水是环境之灵。读遍合肥的历史,始终离不开水,合肥应认真考虑“水景观”问题。

合肥水利用的要点是巢湖的利用。针对围绕或者靠近巢湖发展,建设湖滨城市的问题,我们克服大幅度跨越式发展之弊,富于创意性地采取“引湖入城”的策略,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逐步、分期拓宽南淝河水面,渐进式地引水近城,最终慢慢实现“引湖入城”的总体方案,争取最多的滨水区和最大的环境容量。通过“引湖入城”的方案,最终实现“滨湖城市”。我们希望合肥“继往开来,走向辉煌”!(信息来源:市规划局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部分学案:5 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专题学案5 世界地理区域定位 [目标定位]高考中,虽然有关世界区域的地理事物或在图上标注给出或以文字材料给出,地理空间定位考查难度有所下降,但对世界区域地理事物的熟练掌握和快速熟练准确的定位仍不失为解决世界区域综合试题的一把利剑,且能使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掌握落到实处。因此学生应掌握读图获取有关区域的位置、区域特征及人类活动等相关信息的能力,然后联系地理原理进行综合分析,再用合理的地理术语科学表达。 一、根据经纬度定位 例1下图为世界四个地点的坐标,据此回答(1)~(3)题。 (1)作为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数码)。 ①A点东西两侧地形不同,主要矿产的种类相同②B点附近有一条自西北向东南的大河注入海洋③自C点向南北两侧的自然带,依次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D点东西两侧降水量大致相同 (3)关于上图四个地点所在国家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数码)。 ①A点、B点所在国家地广人稀②B点、D点所在国家都有大牧场放牧业③C点所在国家金刚石矿产丰富④A、B、D所在国家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出口国【反思归纳】 由图中经线可知,60°E经线大致与____________一致,为________两洲的分界线,A 点位于俄罗斯,地广人稀;B点位于美国东南部,其附近____________由西北向东南注入________湾。A点所在的乌拉尔山脉西侧为________平原,东侧为______________平原,都为平原地形;C点位于________盆地,金刚石矿产丰富,为热带雨林气候;D点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其西侧位于________的迎风坡,降水多,东侧位于________坡,降水少,D点位于阿根廷,不是世界小麦出口国。 二、根据经纬度及海陆分布定位 例2下图所示为“回归线沿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回答(1)~(3)题。

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年) 采购项目编号: 单一来源采购文件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科益工程 共同编制 二〇一九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单一来源采购邀请................................. 第二章供应商协商议价须知 .............................. 第三章供应商资格条件要求 ............ .. ............... 第四章供应商资格证明材料 ......... .................... 第五章采购项目技术、服务、政府采购合同容条款及其他商务要 求 .......... ....... ................................... 第六章采购项目实质性要求............................... 第七章协商容、协商过程中可能实质性变动的容... . .... 第八章响应文件格式................ ..................... 第九章评审办法................ .. . 第十章政府采购合同................ ..................... 第十一章保证金退还申请表(参考格式). .................... 第一章单一来源采购邀请 科益工程受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委托,经网上公示和市财政局计划备案同意确定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现就“东部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年)单一来源采购项目”所需采购的服务组织单一来源采购,确定成交供应商。兹邀请拟定供应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供应商地址:市高新区府城大道号栋层;就本项目所需采购的服务进行协商、议价。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通讯稿)

大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 一、导言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晋陕蒙地区的交界地区,是首都经济圈西部的重要门户、晋北煤炭能源基地的重要中心城市。大同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中国煤都”称号,他与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发展阶段特征与面临的问题;同时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北岳恒山、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又使得大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城市内涵与品质。 当前,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城市的多元发展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是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同紧紧围绕这两个任务加快转型,成为践行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重要试验田。基于此,大同通过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破解现实的问题,从工矿城市逐步向区域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转型提升,为其复兴崛起找到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大同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北方的中心城市,有着“一代京华、两朝陪都、华夏重镇,京畿重地”之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大同(平城)为北魏的都城,使得大同跨入了我国重要古都的行列;也是历朝历代北方地区重要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城市。但自大同建矿以来,大同城市却逐步由传统的政治、商业中心向煤炭工业型城市转变。这种转变具有长期惯性,对其城市的再次转型造成了巨大的壁垒。 当前大同的城市发展面临以下五大突出问题。一是区域交通地位下降明显。由于长期偏重煤炭外运交通发展,削弱了大同与京津冀、太原经济圈等交通大通道的建设,特别是内蒙乌兰察布市至张家口的高速修通后,大同有被边缘化的威胁。二是城市产业依然偏重,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单一,就业形势仍较严峻。煤炭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40%,新引入的医药、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效应差,尚未形成聚集优势;同时大同一批“一五”时期的老工况企业,如大同机车厂、山西柴油厂、山西化工厂、大同水泥厂等面临着关停重组的局面。这些产业在过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规模庞大的职工人群,当前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突出。三是矿区的人居环境条件条件差,由于随矿发展建设,人口过度聚集,使得矿区生活服务区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功能欠缺,绿化与开敞空间欠缺;更由于矿区与大同南郊区的行政区划长期存在矛盾,更加制约了矿区的健康发展。四是古城保护压力大,城墙遗址内部的人口密度高达2.5~3.8万人/平方公里,相对于北方城市中心区来说过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城市功能高度聚集的矛盾十分突出,拥有“两汉烽烟、北魏遗韵、辽金旧景、明清风骨”的历史风貌逐步消失。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大同一电厂、二电厂、水泥厂、橡胶厂,以及制药原料、冶金等主要污染企业围城发展问题突出,迫切需要搬迁整治;同时区域生态退化现象突出,如城市周边的土地沙化现象、文瀛湖的消失。这系列问题反映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高度单中心聚集与分散郊区”的“困兽”局面,同时又叠加不合理的行政区划管理,使得大同的城市转型发展步履维艰。 三、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与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围绕城市转

【地理】2015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图文训练)祥解

2009年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能反映出这一区 域的位置,而且关于这一区域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会形成,即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解决区域“在哪里”、“怎么样”、“有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复习时,主要关注的方面: 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③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⑤关注热点地区。 四、常用定位方法: (一).海陆位置定位法(相对定位法)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 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洲大陆 A、中国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中国临国位置:

甘肃蒙古 新疆蒙古、俄罗斯、哈、吉、塔、阿富汗和克什米尔地区(巴印共 管) 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 云南缅甸、老挝和越南 广西越南 我国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其中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边缘海有黄海、东海和南海,为此我国还有六个隔海相望的海上临国,即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 (二).地理坐标定位法(绝对定位法)解题中往往需要确定(判读或计算)地理坐标,常见的方法有: ①直接从(区域)经纬网图中读出经、纬度; ②利用时间求经度(时间差-经度差); ③利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求纬度(公式:H=90°-纬度距); ④利用实地距离估算经度差和纬度差(110千米110千米?cosφ) 。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2012)

区域空间定位 一、基础知识点 1、在世界地图上熟悉16条重要的经纬线:Oo、30oE、60oE、90oE、120oE、180oE、 120oW、60o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oN、40o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 2、熟悉大洲、大洋、各大洲主要分区、主要气候区、大的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 (1)、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赤道把非洲分为南北两半,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过南非高原和撒哈拉沙漠;东经20o把非洲分为东西两半,注意0o经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几内亚湾,开罗的经纬度是东经30o,北纬30o。 (2)、欧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0o经线经过英国伦敦,60oE经过乌拉尔山脉,南欧三大半岛分别经过0o经线、10oE 和20oE,40oN经过地中海,北极圈经过欧洲北部。 (3)、南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记住7—8—9,即东经70o~80o~90o,纬线记住1—2—3,即北纬10o~20o~30o。

(4)、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度范围60ow~120ow,纬线30oN经过密西西比河河口、墨西哥湾北部海岸线,北纬49o大致经过美国和加拿大的分界线。 (5)、南美洲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40ow~60ow~80ow,纬线:赤道穿过亚马孙平原。 (6)、澳大利亚的控制性经纬线 经线范围:120oE~150oE,纬线:23o261S经过澳大利亚中部。 世界地理空间定位小结: 1、地球仪的原点(00,000)在几内亚湾附近;南北美洲位于西半球、西经度 美国大致经度位置:1200W-1000W-800W;大致纬度位置:300N-490N 南美洲大致经度位置:800W-600W-400W ;大致纬度位置:100N-550S 澳大利亚大致经度位置:1200E-1350E—1500E ;大致纬度位置:100S-400S 欧洲大致经度位置:00-600E ;大致纬度位置:360N-700N 大西洋大致经度位置:800W-00(主体为西经度) 印度洋大致经度位置:400E-1200E (全部为东经度) 太平洋大致经度位置:1200E-800W(既有东经,也有西经) 伦敦:51oN、巴黎:49oN、柏林:52oN、莫斯科:55oN、东京:36oN、纽约:41oN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

区域地理空间定位的方法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各类试题中地理区域试题的钥匙,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就其空间定位有一下几种方法: 1、绝对定位(经纬线定位) 利用经纬线进行定位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经纬线成为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让学生以填绘地理空白图的形式来搞好区域定位的复习。例如,让学生在空白图上填绘主要的经纬线,并在填绘的过程中着重记忆主要经纬线穿过或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我们主要复习了如下几条重要经线和纬线:(1)主要经线: 0°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30°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东侧)、莫斯科(30°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 60°E:穿过亚洲西部。主要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90°E:穿过亚洲中部。主要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120°E:穿过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西侧。主要地理事物有勒拿河(东侧)、大兴安岭(东侧)、北京(西侧)、上海(东侧)、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150°E:穿过亚洲、澳大利亚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悉尼等。 180°经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太平洋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图瓦卢群岛、斐济群岛、新西兰等。 30°W:穿过大西洋中部。 60°W:穿过北美洲东部、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纽芬兰岛(西部)、加勒比海(东部)、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极半岛等。 90°W:穿过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密西西比河、墨西哥湾、中美洲等。 120°W:穿过北美洲西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落基山脉等。 150°W:穿过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中部、夏威夷群岛东部。 (2)主要纬线及穿过的地理事物: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等。 北回归线:穿过北非、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华南地区、台湾岛、夏威夷群岛、墨西哥高原、墨西哥湾等。 北极圈:穿过欧洲、俄罗斯北部等。 南回归线:穿过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洲中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南非高原、澳大利亚大沙漠、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安第斯山中部、拉普拉塔平原(北部)。 南极圈:南极大陆外围。 以上12条等距的经线、5条特殊的纬线,基本上可以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经纬网络,搞好这些经纬线的复习,可以基本上使学生对地理事物有一个粗略的定位。同样,在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中也可以首先采取绝对定位的方式对中国区域地理中的各省级行政单位、主要城市、主要地形区、主要山脉、主要河流等以填绘图的方式进行掌握。

世界地理区域空间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考试地图》P68~89或《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P95~131 一、东亚 1.朝鲜半岛(中朝边界)的 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中朝界 河,②重要的地形区,③沿38°N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④重要的城市与港口,⑤相关的历史事件(热点问题),⑥周边的海洋,⑦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 2.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区域内国家 (韩、日)的经济特征,②海峡 与岛屿,③区域内气候特征, ④重要的港口。 3.日本濑户内海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海域名称, ②区域内重要城市与工业区的 分布及成因,③地壳活动频繁的 原因,④日本自然资源与经济特 征,⑤日本文字的创造与唐文化 的联系,⑥遣唐使的历史事件。 4.蒙古框图 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高原、气候——蒙古高压),②畜牧业。 二、东南亚 5.菲律宾群岛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两大岛屿名称,②首都的位置,③著名特产,④与我国南海海域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问题,⑤地质地貌特点。 6.中南半岛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湄公河流域 及其开发(热点问题),②泛亚铁路(起止点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③湄公河源头(澜沧江)的山河大势,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④缅——泰——马——印尼的巨大锡矿带及旅游资源等,⑤克拉地峡及克拉运河有望开通后对泰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和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⑥马六甲海峡及航线,⑦马来群岛的地质地貌特点及成因,⑧区域内自然资源与物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农业),⑨气候特征、旅游业等,⑩主要城市及首都的区位选择因素(华人、华侨对该区域的贡献)。 7.马六甲海峡框图 考查内容:①交通区位,②新加坡的工业区位,③气候——气压带和风带。 三、南亚 8.孟加拉国与喜马拉推山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喜马拉雅 山的成因,②雅鲁藏布江的水

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规院)

Introduction As the capital city of Hebei, the development & planning of Shijiazhuang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of Hebei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city’s status they decided to start Shijiazhuang Urban Space Strategic Planning. In July 2003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was invited to take the planning research. After necessary preparation, the planning group began to analyze data and related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get what situation the city might be in. With one month’s hard work the group raised primary planning draft and made a mid-term report in Shijiazhuang on 8th September during which related authorities and expert put forward many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ose advices the members of group made further research to perfect the research, and reached final conclusions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This planning research comprises five parts: (1)Where is Shijiazhuang? Analyze Shijiazhuang’s current situation to make clear what role it plays in the region, what competences it has, and what problems it meets. A city with short history and great success; An inland metro in the coastal area; A city that can only plays supporting role in the capital economic zone; A center in puzzles of having inadequate power to be regional increase-pole. A place with potentials to be the focus of investment; A region of abundant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water; Shijiazhuang: A city of hope and puzzles. (2)Why? Try to find out explanations for the puzzles and problems through history review, comparison, reasoning, etc. New power needed; Traffic axle and industry axle misplace; The uncertainty of urban space developing direction; Orientation does not fit; The lock-in effect in industry; Hug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Siphon effect of Beijing and Tianjin. (3)Where to go? Raise directions Shijiazhuang should followed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the direction for space,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天津空间发展战略和文化中心设计方案 一总体战略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 -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 (一)双城双港 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中心城区通过有机更新,优化空间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滨海新区核心区通过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城市功能的跨越,成为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北港区包括北疆港区、南疆港区、东疆保税港区以及临港工业区(含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旅游和客运等综合功能以及重型装备制造业。南港区是指独流减河以南规划建设的新港区,近期主要依托石化、冶金等重化工,建设工业港区,远期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区。 通过“双城”战略,加快滨海新区核心区建设,与中心城区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实现市域空间组织主体由“主副中心”向“双中心”结构转换提升,构成双城发展的城市格局,促进北方经济中心建设。 通过“双港”战略,加快南港区建设,扩大天津港口规模,培育壮大临港产业,调整优化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欧亚大陆桥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三北”腹地和中西亚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港口对城市和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附件1: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2) 2 规划内容 (3) 3 规划成果 (7) 4 附则 (8)

河北省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 1 总则 1.0.1 为规范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设区市及重点发展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其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1.0.3 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范围,应当包括中心城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纳入中心城市市区统筹管理的县(市)、乡(镇)以及各类开发区、产业聚集区。 1.0.4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致。 1.0.5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发展目标,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0.6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对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1.0.7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应当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深入研究、多方案比较、科学决策。 1.0.8 编制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必须遵守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2 规划内容 2.1发展条件分析 2.1.1区位条件分析。研究城市所处区位条件,分析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2 资源禀赋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城市长期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和气候、植被、河流、风向等自然环境要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等地方文化资源。 2.1.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城市经济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判断城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优势。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高中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 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图分析地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地理学的精华所在,是地理学科最具特色的知识。自然世界的阴晴冷暖,花开花落,沧海桑田是在某一区域内进行的,人类社会的风土人情,各种经济活动也是在一定区域内开展的。高考更是钟情于区域地理考查。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是高考能力体系当中重要的考查内容。在高考试卷中,无论是文科综合试卷,还是地理单科试卷,都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区域地图,其中有些是直接考察区域地理内容,有些则是通过区域地图所承载的各种地理信息,对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内容进行考察。 (一)区域定位 1.区域定位的重要性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苦恼和困惑:在掌握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后,遇到考试时却得不到多少分。特别是当试卷中出现自己不熟悉的区域地图时,更是感到茫然。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区域地图进行快速、准确定位的能力。对区域地图的准确定位,是许多考题解题的前提,甚至是答题成败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对于区域定位问题,强调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命题的趋势是区域的微观化,地图的大比例尺化,定位的精确化。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必须对区域定位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总结规律,坚持反复练习,才能在答题时作到快速、准确定位。 2.区域定位的基本方法对区域地图进行定位的方法有许多种,如利用经纬线定位:利用海岸轮廓定位;利用区域界线定位:利用山脉、河流、湖泊、交通线及其他具有提示性作用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定位等。有些区域地图可以用一种方法定位,有些区域地图则需要同时使用几种方法进行定位。例题1:解题:右图是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题中第一卷1~4题的区域图,图中采用了经纬线、海岸轮廓、提示性地理事物名称(大西洋)等综合定位方法。根据图中经度的数值排序,可以判断出该图所示区域位于西半球,初步判定为南、北美洲某地;该区域的纬度为54°,由于北美洲中、高纬地区为大范围的陆地(加拿大地区),因此,最终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大陆的南端。例题2:解题:右图是2003年全国高考文综的一道题,第一问图中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115°E、41°N )。明确文字材料的潜在信息是解答第一题的关键。“登高南望”有“俯视远眺”之意;“北顾”则有“向北回顾”之意。实质是对长城作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界线的考查。而题中的信息中长城是此题的关键,长城修筑在山岭之上,随山脉起伏。因此作者可能登临的是长城及附近,才会有“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北顾但寒沙衰草”景象。 3、区域地图的学习方法在复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逐步构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多读多看同时还要多练,多画。动脑动手,注重不同区域间地图的对比。经常与同学交流,探讨区域地图的内在规律和学习体会。并且要多做与本专题有关的高考题,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势和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区域地理经纬网空间定位考点总览

2021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区域地理经纬网空间 定位考点总览 地理位置和地理事象的分布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区域经纬位置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这些试题解题门槛在于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如何进行空间定位和区域识别?可以采取粗化细化和精细化过程和步骤逐渐培养 (一)粗化阶段——选取重要经纬线: 1.感知区域的空间跨越范围,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粗略的心理地图。 2.世界地理: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40°、南北极圈。经线:20°W、160°E、0°、75°E、105°E、120°E、180°、75°W 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地球仪。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如表:经度范围纬度范围位置特征 亚洲26°E--169°W10°S--80°N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 非洲17°W--51°E35°S--37°N南、北回归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 欧洲10°W--66°E36°N--71°N处于中、高纬度 北美洲170°W--20°W7°N--72°N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 南美洲82°W--35°W54°S--12°N赤道、南回归线通过,热带面积广 大洋洲110°E--130°W47°S--30°N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

和南北半球,同时有二个日期 南极洲360°62°S以南跨经度最大的洲,以南寒带为主(二)细化阶段——明确具体位置: 细化阶段是在粗化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主要经纬线穿越区域的具体位置,以达到明确化。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点法,点可以是主要经纬度的交点,也可以是经纬线与疆域边界的交点。这里需要借助地理要素也相对位置定位,包含自然和人文要素相对位置的分布,如点--山峰、城市、矿产、港口、旅游点相对位置的分布:线--山脉、河流、地理界线、交通线、人口迁移方向等分布走向;面--地形区、气候类型区、自然带、重要国家、农业区、工业区等区位分布。二是经纬线穿越法。观察和识记主要经纬线穿越了哪些行政区和地形区,也包括前面提到的点、线、面等各种地理要素。 1.中国地理:经纬线穿越法——如表1 行政区及城市主要地形区及山脉河流、矿产、交通线、农业区、工业区等 20°N琼/海口滨海平原粤海铁路、水稻甘蔗区 23°26?N台、粤/汕头、桂/南宁北、云中央山脉、台西平原、珠江三角洲、云贵高原西江、元江、澜沧江、怒江、个旧锡矿、京九线、京广线、南昆线 30 °N浙/杭、州、皖/黄山南 赣湖口(九江)北、鄂/武汉南、湘/岳阳北、渝、川/成都南、藏/拉萨北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

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重要城市】 北京 香港 西安 兰州 杭州 汕头 【地形区】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 柴达木盆地 河西走廊 湟水谷地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渭河平原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三角洲 云贵高原 横断山区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珠江三角洲 汾河谷地 【山脉】 大兴安岭 长白山 阴山 太行山 吕梁山 六盘山 秦岭 大巴山 巫山 雪峰山 武夷山 台湾山 祁连山 贺兰山 天山 昆仑山 阿尔泰山 巴颜喀拉山 【河源与河口】 ● 40oN 116oE ● 34oN 109oE ● 36oN 104oE ● 30.5o 120oE ● 22oN 114oE ● 23.5o 117oE ● 38oN 107oE ● 41oN 108oE ● 34oN 108oE ● 45oN 125oE ● 35oN 115oE ● 31oN 122oE ● 25oN 103oE ● 27oN 99oE ● 36oN 110oE ● 42oN 110oE ● 23oN 114oE ● 36oN 112oE ● 40oN 85oE ● 39oN 100oE ● 45oN 85oE ● 30oN 105oE ● 37oN 95oE ● 37oN 102oE ● 46oN 120oE ● 43oN 130oE ● 41oN 110oE ● 38oN 113oE ● 38oN 111oE ● 36oN 106oE ● 34oN 108oE ● 33oN 108oE ● 31oN 110oE ● 27oN 111oE ● 27oN 117oE ● 23.5o 121oE ● 37oN 100oE ● 38oN 106oE ● 43oN 85oE ● 35oN 85oE ● 48oN 90oE ● 35oN 95oE ● 33oN 90oE ● 31oN 121oE ● 35oN 96oE ● 38oN 118oE ● 24oN 104oE ● 22oN 114oE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20121103694 钟梦琪教科院12教育学汉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一~城市区域经济职能分析——城市区域观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找到优势特色产业做大,但更要从区域产业全局考虑。 二~城市容量观 (1)人口判断 先预计城市的人口数量,在开始进行城市用地规划。但通常都要建造比预计人口大得多的用地,因为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外来人口流入的情况。 (2)用地判断 本次规划的城市,主要人口是非农业人口为主,用地中心应是商业中心,周围郊区多为工地等,在郊外设厂子也有利于城市内部环境的空气,是环境优良。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话,经济发展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外来及进城人员到来,可在城市近郊处设农业人口及暂住人口区域。 要计算用地标准,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但要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多会有大量外来暂住人口和农业人口,他们在城市里使用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都和非农业人口一样,所以也要考虑这些人的用地因素。 要考虑人均用地指标,公平的取合理的人均用地标准,为未来城市规划突破做预防。但不能过大的扩大规模,这样不仅引起土地资源浪费,也增加管理难度。 (3)供给约束分析 根据逾渗理论,当所有城市建造区域超过区域内可建区域总面积的50%时,即将发生过量转变城市空间将会迅速连绵形成一体,而难以再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结合碳氧平衡理论,现有城区范围内的极限开发建设用地量,做规划时,测算生态平衡用的是整个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用地去与建设用地比较,这种算法得出的数据,虽然能说明宏观的生态环境状况,却无法对规划范围内的各地块的具体人居环境状况做出解释。在城市里面多建造公园,植物多了,环境自然就好了。在环城地带,森林覆盖率要高,因为城市中心是商业中心,人口多,居住紧张,依旧要增加绿地区域,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突破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突破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地理空间定位是区域认知的前提。能力与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每年都会有一些高三的同学追问老师:“不会定位怎么办?”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它的形成贯穿于高中三年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定位有利于我们对区域进行探究。 一、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内容及特点 1.怎样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有绝对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参考点周围的地理事物)之分;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例如:简述马尔代夫(图1)的地理位置特征。 答案:?R尔代夫地处低纬度(热带);跨南、北半球;是印度洋中的岛国。 说明:描述地理位置的特征,并不是将所有的位置特征都描述出来,而是选择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描述,在描述纬度位置时,可指出其所处的热量带。

2.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具体要求 (1)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2)能正确读出一地的经纬度并确定该地在地球表面的位置;(3)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与特殊纬线的位置关系;(4)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所跨的纬度范围;(5)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山、河、湖、海洋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6)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 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7)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8)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原因;(9)能简要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对空间位置的把握并不是对位置的简单描述,而是基于对位置理解的一种新认知,这种认知是深入探究的基础。 二、分类例析 1.根据经纬度及国家轮廓进行直接定位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3~5题)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位于()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空间定位专题

专题一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1-5题。 1.元旦这一天,甲、乙两地相比 A.甲乙两地昼夜相等 B.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乙地更大 C.甲地比乙地的昼更短 D.甲地的自转线速度比乙地更快 2.甲、乙两地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季风气候 B.广泛分布红壤 C.河流结冰期长 D.耕地多为旱地 3.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 素是 A.海拔B.热量 C.水分 D.土壤 4.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河流流向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海陆位置 5.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C.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读图“我国东部某地区局部示意图”,回答6—8题。 6.若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平原中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B.②地利于发展蔬菜种植 C.③地最适宜种植苹果树D.④地应大力发展乳畜业 7.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平原地区夏季光热充足,利用棉花生长 B.洪涝、盐碱、伏旱是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C.城镇适宜发展油菜加工工业 D.内河航运是该地区主要的运输方式 120° 40° ° 110° 乙 甲

8.若图示地区位于南部沿海地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地以种植水稻为主B.②③两地发展城效农业条件优越 C.④地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D.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读某海岛示意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 C.地处热带区域,不受寒潮影响 D.河流有明显汛期 10.关于该岛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电力 工业 B.热带季风气候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C.著名的莺歌海盐场位于该岛东海岸 D.主要工业区位于该岛的丘陵台地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该地区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 时间6月~9月9月~次年6月6月~9月农作物种植玉米小麦玉米 11.该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松嫩平原 B.黄淮海平原 C.鄱阳湖平原 D.准噶尔盆地的绿洲 12.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可能是 A.低温、冻害 B.地形、水源C.旱涝、盐碱 D.光照、风沙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图2—1),完成13—15题。 13.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发展新的经济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