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沈绍功经验集 中风分两类 中风病从痰论治 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 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 脉诊 师生18问

沈绍功经验集 中风分两类 中风病从痰论治 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 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 脉诊 师生18问

沈绍功经验集 中风分两类 中风病从痰论治 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 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 脉诊 师生18问
沈绍功经验集 中风分两类 中风病从痰论治 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 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 脉诊 师生18问

沈绍功经验集中风分两类+中风病从痰论治+沈绍功---经验方药歌括+温胆汤辨证、组方要点浅议+脉诊+师生18问

沈绍功经验集中风分两类(转载)发表者:赵东奇690人已访问中风这个病名西医已经通了,它知道中医的中风就是它的脑血管病。中医讲中风分两类:一类是真中风,真中风就是外邪与外风引起的;另外一个一般没有外风引发的是内风,叫类中风。脑血管病主要指的类中风。这类中风呢它主要的特点分两类:一类呢就突然昏倒了,尚失了意识;第二类呢神志是清楚的,但是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和半身不遂。另外呢西医呢它把脑血管病它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缺血;一类是出血,两大类。出血主要指脑溢血,当然脑溢血的部位可以不一样,可以基底动脉、大动脉出血,那个很厉害,死亡率很高,可以内囊出血,这个部位出血也多见,这个脑溢血呢它要占28%,占脑血管病的整个发病率的28%;第二个就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个表现剧烈的头痛,这个大约占脑血管病的15%,这两个病就构成了出血,就是脑血管病的一大类,是出血性的。第二缺血。缺血里面最多见得就是脑血栓形成,这要占到一半,占到50%,在脑血管病里面发病率最高,脑血栓形成;第二就脑栓塞。脑栓塞就除了血栓以外,就给他输液不小心,气泡进去了,气泡堵在脑血管里面,堵住了;或者这个人很肥胖,血液里面的脂肪滴呀,损伤了,

随着血液循环到脑子了,把脑血管堵住了;还有一些是脑膜炎脑炎,细菌栓子拴在脑血管里了,这些都叫脑栓塞,这也属于缺血的一种。但脑栓塞发病率低,只占7%。在上个世纪,脑血管病,心梗和肿瘤是人类的三大死亡原因,到了新的世纪了,我昨天给大家介绍了,9个病种,临床4个病,脑中风其中的一个,所以国内国外对脑中风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西医呢还有好多盲点,人们有个错觉,认为脑中风急性期呀靠西医来抢救,中医没办法,这是一个误解,最误解中医治疗脑中风加不加中药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很大

的关键。但实事求是来讲,中医却就缺哪一块呢?就是脑压升高以后,就是书上讲的颅内压升高,这很容易引起脑疝,枕骨大孔里面就孔里面卡住了以后延脑,生命中枢,那他就死亡了,所以这是脑血管病最严重的,最重要的一个死亡原因。那西医有个好办法就是脱水,他给他脱水剂呀,山梨醇、甘露醇、高渗葡萄糖,那比中医强百倍,我们中医不行,这一条就要交枪投降,要毫不含糊的把脱水剂用上,否则变成脑疝死亡了。所以用这个脱水剂呀,就逐水药,黑丑、白丑、商陆、芫花、大戟,你就加倍的用量给病人吃下去,病人的反应绝对不是小便哗哗流,从肛门里面流水,止不住的流水,小便走不了多少,从大便走,但这个量走得很少,它达不到脱水的目的,所以中医的逐水药他比不上脱水剂,抢救的时候就这一条中医是不行的。另外加上中医的措施,抢救成功

率明显的提高。另外西医呢,他由于得脑出血,他没办法了,脑出血他理论上诊断清楚了,用止血剂,好多先进的止血剂,最后止不住,它不起作用是理论上的止血,实际上止不住,脑出血病人加上中药,它可以明显的止血。尤其是水蛭,我以后要讲到这个水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尤其是水蛭破血,水蛭有毒,中医内科大夫对水蛭特别忌讳,不敢用,实际上从我们动物实验,临床发现,水蛭是一个很好的止血药,也是很好的溶栓药,心血管的溶栓尿激酶、链激酶,不如水蛭的,这以后慢慢讲。所以要形成个概念,脑血管病就急性期,中医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的,加不加中药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就抢救过来以后残废了,都会起很大作用。中医呢对中风呢还有各种称呼,最早就《内经》,《内经》里面就对脑中风呀就有好多名称,内经就称之为“厥”呀,把脑中风称之为“厥”,有各种“厥”,有“大厥”,有“蹇厥”,但这个厥就属于中风。昏迷就是在《内经》的中风里面称它“薄厥”;一般的不昏迷的,这个脑血管病神志清楚的,但是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所以《内经》里面就有“偏枯”,或者叫“痱”。这些称呼多限于中风,也就属于脑血管病。临床分类就辨证分类始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里面张仲景分类,我们对这一套系统有先兆证,就脑血管中风有先兆而且可以预防。这个《证治汇补》很早就提出来了,在明代就提出来了,而且比西医高明呀,西医不认识脑血管病能

预防,有先兆它不认识。它说上个世纪的95年开始,它开始叫意外。为什么叫意外?就意料之外,这前后差2000多年。那么其实脑血管病的病因,这个因为中风是个大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的探讨很深入,你翻中风的书呀,几百多部,但病因病机呀都有挥发,里面归纳起来三个原因:第一个就肝风内动;第二就心肝火盛,现在我给你们归纳从中药的医家来给它归纳起来,第三个就痰热阻窍,中风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就这三条。这个三条对临床治疗很有指导,肝风内动所以治疗脑血管病必须得熄风;心肝火盛,这个火要泻火;痰热阻窍这个痰瘀要祛痰。由于这个病机分析得很透彻,符合临床,所以治疗脑血管病也就中风的大的原则就是熄风、泻火和祛痰,离不开这三个原则。中医讲的中风要分两大类:一类就神志清楚的叫中经络;一类神志昏迷的叫中脏腑。这个中风呀,咱们中医研究的比较早,由王永炎院士牵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就提出来诊疗标准,这个证类标准他们分得比较细,中经络分了5个,中脏腑分了4个,一共9类。第一类就是肝阳化火。肝阳化火,当然熄风泻火这是治疗原则。另外好多方子,但关键里面几个主药,我要给你点明白,起主要的作用,这一个证类没有这几个药就没有疗效,对这类药我要给你点明白。他除了我刚才讲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以外,还要见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者绛,苔薄黄,脉弦有

力。这个当然要平肝泻火,用平肝泻火法。这里面主要的药就离不开钩藤。那么它的代表方我就不讲了,因为方剂仅仅是个参考,是个样板,但病里面的药很重要,所以钩藤是个第一主药。钩藤分两种情况:假如这个病人伴有高血压的,你钩藤一定要后下,另外钩藤的降降血压成分是个挥发油,怕热,你必须得后下;假如这个病人血压不高的,那你钩藤用不着后下,一般用15g。第二个白菊花用5g、川牛膝15g,这就用中医的升降理论,白菊花主升,川牛膝主降,升的药要轻,降的药要重,这个中医泻火有各种办法,有泻火、有降火、有清火,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升降,火往上走了,一升一降,这个火就自然下来了,这中医的升降理论,所以用菊花和川牛膝,就是升降。夏枯草15g、牡丹皮10g和珍珠母30g。这个珍珠母不必先煎了,因为珍珠母已经打碎了,你过去的块,必须得先煎,否则药效出不来,现在用不着了,混在汤药里面煎就行了,因为碎的,这是第一个类型,肝阳化火。第二个类型风痰瘀阻。除了刚才的主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以外,还要见眩晕,舌质是淡暗,苔薄白腻,脉弦滑,这个治疗法则就要化痰通络,里面用半夏,法半夏10g、生白术10g、天麻10g、丹参30g和香附10g,用香附就理气,另外痰呀风痰呀,必须通过推动力,推动力这个痰才能化,香附就提高理气是个推动力,这第二个证类。第三个证类是风热腑实。有风热,大便又干结,这在中风里

面是一个很普遍的,多见的一个类型,而且抢救成功的关键一定要通腑。下面我要讲,抢救中风里面的几个关键,其中一个关键就要通腑,病人大便干那必定要通腑,就是大便不干你也给他拉,一拉以后抢救成功率就提高了,当然你要中病即止,你不能没完没了,听了我这么一说,中风病人老给他打,打三天以后,中风病人就完了,但第三天病人昏迷的时候,你必须给他拉,甚至拉不出来给他洗肠,给他拉,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当然这个分类,它本身也重视,那肯定要通大便,叫风热腑实。这个除了刚才讲的共有证以外,这个病人腹胀便干,痰多喉鸣,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这个时候呢就要祛痰通腑。用生大黄15g、芒硝10g,都要后下,这两个都要后下,就要通便,这个通了一两天,大便通了,你芒硝和生大黄都要取消,这个芒硝就打得很厉害,它通便的力量,就引起肠子剧烈的收缩,所以通便很厉害,所以这个芒硝你要中病即止,这在抢救的时候你用,通腹有好处,用了一两天,大便通了,你赶紧拉闸。生大黄它不会有危险,但生大黄我昨天给你讲了,弄不好反过来大便更干结、更干燥。胆南星,胆星有毒的,生南星你绝对不要用,要用胆汁煮了以后,胆南星用10g,全瓜蒌30g,加上赤芍15g,这是中经络里面的三个证类,这三个证类都是实证。第四个证类气虚血瘀。当然这个病人神志是清楚的,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还加上面色晄白,气短

乏力,心悸出汗,肿胀,手脚脸部肿胀和便溏,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这是气虚血瘀。治疗就是益气活血,治疗的原则益气活血。里面主要用生芪,这个黄芪呀是补气的好药,有效的药。但黄芪呢分生黄芪和蜜黄芪,就蜜制黄芪,一般我就很喜欢用生黄芪,但是理论上来讲生黄芪补气的力量不如蜜黄芪,但是生黄芪能固表,能托毒。那么为什么我很愿意用生黄芪不愿意用蜜黄芪呢?事实上生黄芪的补气

力量并不小,蜜制黄芪以后有好多场合就不能用了,那个蜜是甜的里面有糖分,中老年人不能用了,血糖高的更不能用了,另外蜜黄芪以后比较滋腻了,有的就碍胃,所以蜜制黄芪有这么几个不好的地方,所以一般我就不用,用生黄芪,生黄芪就克服了这几个地方,血糖高的也能用,它不会碍胃,也不会增加糖分,而补气力量不亚于蜜黄芪,而且它又能固表又能托毒,所以有毒的情况下都可以用生黄芪来扶正祛邪,所以这个生黄芪呀量也可以大,可以用15-30g,甚至60g

都可以用,它不会碍胃,我说明一下一般用生黄芪。用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川芎这个药一定要注意,它的

作用就是扩张血管,它全身的血管都可以扩张,尤其扩张心脑血管,所以用川芎的时候你要注意,量不能过,就用10g 以内,量过了以后脑血管扩张的很厉害,病人就引起头痛,川芎本身治疗头痛的一个药,而且川芎给他透窍的药,我昨天讲的外感病,里面透窍都离不开川芎,所以有个古方叫川

芎茶调散,川芎调茶治疗外感感冒,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透窍药,也是一个很好的治头痛药。川芎和天麻合在一起叫大雄丸,这治偏头痛呀是一个很好的药,就这两个药,一个是川芎,一个是天麻,大雄丸,这个川芎又能透窍又能止痛,但它可惜扩张血管的力量太大,所以要注意它的副作用,什么副作用呢?就用量要小,不能超过10g,低于10g,否则的话头不痛了,病人也会头胀痛,有这个副作用,这第四个。第五个就是阴虚风动。这个就要除了共有的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口眼歪斜以外,病人还要见五心烦热,烦躁,失眠,眩晕,耳鸣,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治疗的原则就要育阴熄风。主要的药用玄参10g、女贞子10g、生白芍15g、生地10g、桑寄生10g、白蒺藜10g。这五个分类是中经络的分类,都是神志清楚的,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分了这五个类型,三个是实的,两个是虚的,一个气虚,一个阴虚。另外四个就中脏腑,病人一定有神志昏迷,分成四类。第六个就风火上扰。这个时候他突然就神志昏迷了,半身不遂,但是这个肢体呢是强劲的,我们中医讲的刚痉,就是强直,半身不遂伴强直,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它就要要清热熄风。主要的药有:天竺黄15g、黄芩10g、生栀子10g、生石决明30g、制军15g,中脏腑第一个类型。第七个叫风痰蒙窍。这个病人突然昏迷以后,也是半身不遂,但是他是软瘫,中医讲软瘫呢叫柔痉,半身不遂,但四肢软

瘫,甚至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多喉鸣,苔白腻,脉沉滑。这个病人就要温阳化痰。用制半夏也就法半夏10g、陈皮15g、云苓15g、枳窍10g、菖蒲10g、郁金10g、竹茹10g、制

远志10g。这个远志一定制,生的远志吃了刺激胃,病人肯定要恶心吐,要制远志。这是第二类,一个是风火一个是风痰,中脏腑呀这两个都比较轻。下面两个就比较重了。第八个就是痰热内闭心窍。痰热内闭心窍,这就是我们中医讲的闭证,中脏腑里面的闭证。病人的特点就是神昏。第二就鼻鼾,这个鼻鼾很重要,像打呼噜的鼻鼾,出现这个症状相当危险,因为据我当年搞急诊的体会,出现这个鼻鼾,8-10个小时以内你抢救不过来他就死亡了,这个鼻鼾。痰鸣、项强、高热,肢体拘急,就是刚痉,舌质红绛,苔暗黄黑黄呀,干腻,黑黄干腻,脉弦滑数。这完全属于中风里面的重证叫闭证,咱们中风的闭证,这就要祛痰开窍。主要用: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夏枯草15g,还要加上羚羊角粉2g冲服,人工牛黄5g冲服。这个闭证。第九个,最后一个就脱证。中医

讲的脱证,也就是元阳败脱,这也是很危险的,这个是肢体的瘫痪,而且是软瘫,汗出如油,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微弱。它的治疗原则就要回阳救逆。里面主要用:人参、附子。这个中药的用量相当关键,我都讲了,中药的自控呀有三个:一个思路就是组方;一个就配伍;一个就用量。这怎么体会用量重要呢?我们编制了《今

日中医临床》,属于三年前,91年出的,《今日中医临床》我负责主编内科的上册,就心脑血管病和肝胆病,这个时候我们编这个书的时候,北京有一个很出名的专门治疗癫痫狂的,就是安定医院那个老中医姓王王老,当时已经70多岁了,

他治疗癫痫狂非常有经验,所以我们癫痫狂这几个病就是他来编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杭州开定稿会,预审定稿会,因为我是主编呀,王永炎院士也是主编,所以我们回来的时候,我们两个坐了软卧,老先生坐的硬卧,我一看他已经70多

岁了,我说:“王老你应该坐软卧。”他说:“我级别不够呀。”我说:“你级别不够你资格够呀。”我就让软卧退给他,我坐

了硬卧回来,他特别感动,到了明天下班以后,他告诉我绝招,说:“老沈,治疗癫痫狂关键就是用生大黄,这一个药就能管用。”所以我一个卧铺换了一个经验我很值呀!我就记下来了。我就见了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癫痫狂的病人就用生大黄通腑通便,所以过了三个月,最后我们在北京定稿了,定稿了以后,我说:“王老我用了,并不像你说的那么神呀!”

他说:“我考验你一把,第二步没告诉你。”我说:“你太厉害了王老。”他告诉我你的量很关键,告诉你药没有用,我还得告诉你量,量告诉你你全了,他告诉我生大黄用多少?500g 生大黄。我吓了一跳,我说:“500g生大黄打下去行吗?”

中病即止500g,他给我讲的形容词百发百中。后来见了好

多精神病人狂躁呀,就像我们描写的弃衣登歌,就用500g

加上通便的药,哗哗一泻,一天泻了好几遍,老实了,病不发了,你说这个量重要不重要?相当重要。所以抢救这种病人都知道用独参汤,就用回阳救逆的独参汤,《伤寒》、《金匮要略》都这么说,而且临床怎么用,但这个量你不知道,所以独参汤的量应该用多少?至少200g以上,才能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单药浓煎。假如病人昏迷了,你给他鼻饲,鼻饲喂呀,影响吸收。给他插肛管,就我昨天讲的,插到15cm 就到了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是人体吸收的部位,直接打200g 的人参,白人参和西洋参都可以,浓煎,浓煎以后15cm就给他灌进去,灌到乙状结肠,这个吸收的快,有的甚至立竿见影,血压慢慢上来了,病人神志就清楚了,很有抢救成功率。当然现在更先进了,我们现在有参麦针、参附针那就更快了,小壶里给他走40ml参附针,人参和附子,40ml半个小时走一次,半个小时走一次,血压马上上来了。我下面要讲,抢救怎么抢救我要讲,所以这个时候很紧张,病人不抢救就比闭证还要危险,所以一定要及时抢救,重用人参加上附子。附子必须得制呀,制附子,再加上五味子和白芍。五味子和白芍起两个作用,另外中医讲阴阳互根呀,你这个回阳救逆脑子就放在阳上面,可是阴生阳长呀,你阳离开了阴,他阴阳不平衡,效果肯定受到影响,这是中医的一个很大失误呀,你不要单打一,你照顾到阴阳平衡呀,这调整阴阳呀,所以里面要用白勺和五味子。第一个作用,它能养阴,阴升

阳长,帮助你回阳,这功不可没,你不能少这两个药;第二个酸敛,因为阳一扶下去以后,阳气就散了,必须得用酸收的药给它敛回来,收敛回来。所以白勺和五味子在脱证的里面不可以少。两个作用,一个阴生阳长,一个敛阳,收敛元阳,阳气脱了,阴盛阳衰以外,还得给他敛阳。这9个证类呀我必须要讲,这个定的是中风协作组,中风学术带头人定的这个辨证分型,这些个症状我都原封不动的告诉你们,我里面改的就是后面的药,我把它改了。但这里面可以看得出这9个分类呀,第一它的主症太多,主症呀,比如眩晕,这个凤阳有眩晕,风火有眩晕,这个定不死的主症,都掺乎里面去了,主症一多,定不死的,我这个已经给改了。你看我心病的辩证,6个单元,主症就一个,必有的主症,可有可无的不往里面掺乎,共有的主症也不往里面掺乎,因为最容易搞成混乱;第二个它这个证类太多,而且这9类是主观想的,临床是这9类吗?也许10类,也许12类,你怎么办?还有交叉,而且里面有重复,这个风火和风痰实际上是一回事,风火就是风痰热化就了风火了,你何必搞得那么细?那么复杂呢?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我不隐瞒观点,老中医开会,请我去,我肯定给他放一炮,经常交流,我给他学术争鸣,我面对面的和他交流,对不对?科学吗,百家争鸣,这反有好处。但我要给你们讲的我要讲的证绝对不会那么笨,我今天下午再讲我自己的体会,这个必须告诉,因为你写文章,

你要发表论文必须得这么弄,按照他那个分几型分几类,这是讲的它的证候分类,也就讲的现在常规的辨证论治。怎么辩证?分9类;怎么论治?法则告诉你了,主要的药告诉你了。中风分三期。第一期,急性期。急性期指的是发病以后的两周以内,发病两周以内就是急性期。中脏腑这个昏迷的病人急性期最多一个月,就中经络的在两周以内,中脏腑的在一个月以内,这个病程期间叫急性期。急性期的关键就是救命,你不抢救,不救命那病人死亡率很高的,这急性期的特点要救命。当然怎么发挥中医的作用,我下面都要讲,中医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急性期。第二个,恢复期。恢复期就两周一个月以上到在半年以内,这个恢复期。这个恢复期的主要的目的是降低他的致残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都是这个残废呀!所以恢复期的治疗的重点是降低他的致残率,这个致残率,这个阶段西医是没办法的,它最多的功能管理,功能锻炼,他恢复期没有这么措施,全靠中医发挥优势,尤其这个作用针灸和锻炼,加上中药,这是很大的关键。而且这个恢复呢一个月以内,一个月到三个月,叫他恢复一天一天可以恢复,所以治疗对路他的半身不遂,今天手指不能动也许明天就能动了,很快就能恢复,就是三个月以内,这是一个很关键的一个指证;过了三个月那就一个礼拜一个礼拜才能进步;到了六个月以上那就比较难了,也许一个月进步一点,一个月进步一点;那么过了一年,那就

几乎很难恢复了。所以这个治疗中风的恢复期是相当的关键。你把命救过来了,病人残废了,那就可能,尤其半身不遂你下肢不能动,他躺在床上他也痛苦,家属也麻烦了,累赘了,要专门伺候他,要千方百计首先把他下肢能动了,他生活就能自理了,这个恢复其在半年以内就降低他的致残率很重要。第三期,就是后遗症期,后遗症期就几乎就致残了。他的后遗症有三个:一个是语言蹇涩,尤其出血或者梗阻在左半侧,左半侧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边,那就往往语言不利,最难恢复的就语言。第二个就口眼歪斜,这个还容易恢复。第三个就半身不遂,下肢容易恢复,上肢难,尤其手指的功能很难恢复。所以这个后遗症呀,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另外还有三个后遗症:第一个就痴呆,就中风以后突然病人痴呆了。当然从西医来讲,痴呆分好多类型,血管性的功能性的,现在不管类型,中医治疗痴呆主要的办法我的体会要滋水涵木,不要光活血化瘀。痴呆都是中老年人,活血化瘀对他不利,要滋水涵木,也就是我昨天讲的调肾,里面有几个主要的药:枸杞子10g、野菊花10g、生地黄15g、灵芝10g、丹参30g、葛根10g、生杜仲10g、桑寄生10g、怀牛膝15g、蛇床子10g、补骨脂10g,这个方子大家可以试试看,对痴呆,不光是中风以后后遗症的痴呆或者本身痴呆,它有一定的疗效,先拿汤药打基础,吃一个月左右,就一天一付,早晚喝或上午下午喝。服药的办法还得要说一下,中

医传统的服药是早晚喝,其中我们过去呀,像子午流注认为这是个迷信,经过研究呀,这个《内经》上的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原来作为批判作为招牌,这几年认为这是个宝贝了,这个概念正在转变。这为什么宝贝呢?因为西医发明了生物钟,人体的器官的功能像钟表一样,有高峰有低谷,高峰的时候就上午的9点,下午的3点,这两个点呢是所有器官很旺盛,到了它的高峰;它的低谷在哪呢?就在子时、午时,就是1点、4点,这2个时辰所有的器官到了低谷,低谷就要保养,否则就要磨损。所以为什么中医讲睡觉睡到子午觉?养生之道有个子午觉,子时、午时睡觉叫子午觉。这个很有道理,这个走到低谷的时候你赶快睡一会,睡觉,就保养了,像车一样保养了,减少它的磨损,这个是科学了,不是迷信,不是招牌了,是科学了。所以这样的话呢,一个养生之道,好多人不知道养生,拼命开夜车,过了12点,过了子时还

在拼命干,长了以后肯定磨损,所以你告诉好多患者,你12点钟以前必须得睡觉,那么睡觉你睡了两三个小时,四五点起来再干,有这个保养,中午也是要躺一会,12点躺一会,这是保养。那么这么说呢原来吃中药早晚喝就不可以了,应该在器官旺盛的时候来喝,它的吸收好,所以现在主张喝中药,早晨9点,下午3点喝。当然好多上班的就没办法,但中老年人得了高血压、心脏病基本上都离退休了,他完全有这个条件改成上午9点,下午3点,这两个点喝药,现在发

现有道理,器官最高峰,吸收最好。这个好多过去都认为是迷信,现在都有道理的,风水这很有道理呀,这风水一看,哎呀,风水先生你全部都是迷信,不对。现在叫环境学,环境学新的名字,这很有道理。一个单位,一个道的朝向,你发不发财有道理,这个不是封建迷信,这是环境学。好多算卦,现在八卦,去年就有呀,叫什么?“周易学”。《易经》呀,开卦算卦就“周易”呀,所有里面八卦这个天干地支讲得清清楚楚,它们有一些书是专门研究的,那我们过去上学时学过,你们可轻易不要否定,里面还有科学。其实这个呢,咱们就两个时间吸收比较好,高峰吃药容易吸收,这讲了痴呆。第二个还有一个后遗症叫抽搐。病人中风以后老抽搐,这个抽搐你一定要给他养血用四物汤,养血熄风。因为他这个抽搐是虚风,不是实风。用生地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仙鹤草10g、生芪15g、生杜仲10g。生芪用在气滞血衰,养血的过程必须补气,加上生杜仲就益火生土,增加养血作用,然后再加上白蒺藜10g、钩藤15g。钩藤就这么用:假如血压高的就后下,血压不高的就同煎,这是抽搐。最后一个后遗症就是癫痫。中风以后病人发癫痫了,这个时候辩证你要用海参肠,这个昨天我给大家讲了海参肠,吃海参里面的沙袋扔掉了,给它收集起来,把里面的沙子去掉,给它烤干或者阴干,就拿这个海参肠的粉,他吞不了给他装胶囊里面,拿30g石菖蒲煎水来冲服这个海参肠粉,一天6

克,分两次冲服,这是我讲的三个期,加上六个后遗,这么处理。第二,中风还有5个变证。这个危重症呀,变证有5个,好多变证危险性。第一个就是“呃逆”。呃逆,打嗝呀,

呃逆治疗要争分夺秒,就脑血管病以后引起呃你,最可怕的就膈肌痉挛。针灸就扎内关和太冲。药用什么药呢?主要是伏龙肝。这个呃逆理论上讲的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这在重的时候,这个呃逆起不了作用,书上都讲呃逆什么方呀?丁香柿蒂汤没必要,橘皮竹茹汤,就竹茹加上橘皮,橘皮就陈皮了,这几个方子对脑血管病后变证里面的呃逆解决不了,必须用伏龙肝,这个伏龙肝要用到60g。伏龙肝,好听呀,这个名字多好听,伏龙呀,病人家属一看,你这医生用的好药,非常感谢,其实蒙他的,保护的,中医的这个保护意识知道吗很厉害。你比方地龙,一看地龙,这药好东西,其实蚯蚓;五灵脂,一看五个灵,很紫,这是蝙蝠的屎;两头尖,一看两头尖,这是止痛的好药;蚕砂都止痛的好药。当然对于两头尖的作用现在有分歧,一般的说这个粪便有毒,不应该用,一种的说法用了2000多年,以毒攻毒,应该用。但

两头尖你尽量少用。另外我们家传治疗各种疼痛,两头尖是非常好的一个药,但是这里面分歧一步,蚕砂完全可用,它不会有什么毒性,当然这个你骗病人挺好喝,你说老鼠的屎,那病人肯定恶心,你让我吃粪,谁都受不了。加上五灵脂,但这些止痛好,中医中药就保护了。你让我吃大粪,谁干?

讲究练干。当然你用两头尖、蚕砂、五灵脂,必须得包煎,你不包煎可就害病人了,病人他一煮,你就成了大粪汤了,那就让病人吃粪汤了,你这不害病人吗?伏龙肝用到60g,这个对应的中风变证的呃逆是管用的。第二个就要用什么呢?生赭石,30g的生赭石,这是两个主药。这两个主药呢用不着先煎,方子里面煎就行,因为都是打成碎的了,然后用中药的升降理论,一个升一个降,升的用什么呢?川芎、桔梗、蝉衣。这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引起的头晕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等疗效显著,下面从常用方的中药性味、功效及药理方面作一介绍。 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具有很强的个性化治疗,原则上是一人方,一定要辨证施治: 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汗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抗病原微生物、镇静、促进机体代谢、抗肿瘤、改善心功能、保肝等作用。上海岳阳医院神经内科张秋娟 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功能、改善血液功能、兴奋子宫作用(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镇静、利尿、抗辐射功能。 赤芍: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之效。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发斑、瘀血经闭、跌打损伤、热毒疮疡、肝火目赤。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改善心功能、镇静、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肝作用。 白芍: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效。用于肝血亏虚及血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镇痛、解痉等作用。 余甘子:甘、微涩,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主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及维生素C 缺乏症抗氧化,抗衰老,保肝等作用,是年青宝茶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药理作用: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调节血脂,血压等。 川芎: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之效。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面色痿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主要药理作用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肿瘤、改善肺功能、抗菌、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功能、兴奋子宫(孕期女性易导致流产)、镇静、利尿、抗辐射等作用。 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疼痛,中风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痰证:口多黏涎或咯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风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脑血管病范围。 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粱厚味等因素。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作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病、厥证、痉病等鉴别。 证候分类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捉。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日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辩证施治 中经络:①肝阳暴亢:平肝潜阳,羚羊钩藤饮加减。 ②风痰阻络:祛风除痰,宣窍通络,方用解语丹加减。 ③痰热腑实:化瘀涤痰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减。 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中医康复学复习重点

1、中医康复: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2、中医康复学的学科特点:①预防与康复结合(治未病);②长于功能康复;③注重利用自然;④外治与内治结合;⑤药疗与食治并举; ⑥提倡形神共养:指在中医康复中,不仅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健康、精神健旺,身体与精神得到均衡发展。 ⑦强调动静结合 3、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论、脏腑经络论、精气神论、情志论 4、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综合康复观、预防康复观 5、《内经》对康复医学的贡献:强调精气神为人生三宝、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确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创立了经络学说、总结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康复治疗原则 6、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调和阴阳,以平为期;②重视阳气;③强调阴阳转化 7、《素问·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抵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疼而发落 8、五脏是人体的核心,康复治疗协调脏腑,重在促进五脏之间的功能协调。五脏之中又以脾肾为本:①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发育

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的衰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②脾为后天之本:脾居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化生的物质无不来源于脾,故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9、精气神论:人体三宝:精、气、神①先天之精:精是构成形体和形体赖以生存发育的物质。②后天之精: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水谷之精,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官窍、筋骨肌肉,充养脑髓,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 中医康复学以养精、益气、调神为原则 10、整体康复观(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的思想) ①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关系密切;重视因事因地而异的康复原则) ②人自身的形神一体观(形与神关系密切;重视形神共养的康复原则) ③人与社会一体观(人与社会关系密切;重视社会康复的康复原则) 11、辨证康复观:辩证康复的原则:①全面分析病情;②掌握病症的病机要点;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2、功能康复观:(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和恒动观,重视神形合一,注重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以恢复患者脏腑组织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恢复脏腑组织功能、恢复生活及职业能力、功能补偿13、综合康复观(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康复疗法,使患者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康复治疗思想与方法) ①综合康复的优选原则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 “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 一、风证 1. 起病 a. 48小时达到高峰(2分); b. 24小时达到高峰(6分); c. 病情数变(6分); d. 发病即达高峰(8分)。 2. 肢体 a. 两手握固或口噤不开(3分); b. 肢体抽动(5分); c. 肢体拘急或颈项强急(7分)。 3. 舌体 a. 舌体颤抖(5分); b. 舌体歪斜且颤抖(7分)。 4. 目珠 a. 目珠游动或目偏不瞬(3分); b. 正常(0)。 5. 脉弦

a. 是(3分); b. 否(0分)。 6. 头晕头痛 a. 头晕或头痛如掣(1分); b. 头晕目眩(2分)。 二、火热证 1. 舌质 a. 舌红(5分); b. 舌红绛(6分)。 2. 舌苔 a. 薄黄(2分); b. 黄厚(3分); c. 干燥(4分); d. 灰黑干燥(5分)。 3. 大便 a. 便干便难(2分); b. 便干三日未解(3分); c. 便干三日未解以上(5分)。 4. 神情 a. 心烦易怒(2分); b. 躁扰不宁(3分); c. 神昏谵语(4分)。

5. 面目呼吸气味 a. 声高气粗或口唇干红(2分); b. 面红目赤或气促口臭(3分)。 6. 发热 a. 有(3分) b. 无(0分)。 7. 脉象 a. 数大有力或弦数或滑数(2分)。 8. 口中感觉 a. 口苦咽干(1分); b. 渴喜冷饮(2分)。 9. 尿短赤 a. 有(1分); b. 无(0分)。 三、痰证 1. 痰 a. 口多粘涎(2分); b. 咯痰或呕吐痰涎(4分); c. 痰多而粘(6分); d. 鼻鼾痰鸣(8分)。 2. 舌苔 a. 腻或水滑(6分);

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况.认为: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应用广泛。在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积极发现和提取其有效单一化舍物、探寻新配伍、研究新剂型,将成为深入研究活血化瘀中药并开发其新药的趋势. 目前,国内对活血化淤中药的药理、临床研究成为热点.实验证明一些常用活血化淤中药(君山第四代降脂宁颗粒、银杏叶片。决明子血脂安等),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活性、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心、脑缺血,对心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等药理活性.随着对活血化淤中药单体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活血化瘀中药剂型的改革、成药的开发尤其是注射剂型的开发应用,该类药物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尤其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减少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活血化淤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它类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小,相对较为安全,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已引起包括美、俄、日等国在内的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可以预见,活血化瘀中药将在更广阔的医学领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研究表明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功能增强、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体内自由基含量增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活血化瘀类中药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数活血化淤中药在改变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抗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及其疗法对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十分有效.

中 风

中风 【概说】 一、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二、沿革: (一)《内经》的论述。 1、对其症状: 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2、病因方面: 在病因方面,《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 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3、病变部位: 至于中风的病变部位,根据《素问·调经论篇》气血并逆之说,结合《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所云:“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王冰:“忘,当为怒字之误也。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也。”可见中风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二)历代的主要发展(对中风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2、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 ⑥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⑦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发病机理。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脱证回阳以参附,使治法益趋完善。 ⑧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 剂之一。 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共识 (2017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 2008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 1 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 MRI )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 24h 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 CT或 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 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 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 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 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 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 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 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8 脑病科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2.1 降纤、溶栓药 这类药物中以蛇类、水蛭和地龙研究得较多,蛇包括各类毒蛇,如蝮蛇、白花蛇、乌梢蛇和眼镜蛇等,蛇有祛风通络和护肝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组方中有蛇者,如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之功,是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治疗中风各种古方、组方中有水蛭者如麝香抗栓丸。地龙有窜通经络和熄风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在组方中有地龙者,如醒脑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舒风再造丸、麝香抗栓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还有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名的补阳还五汤。 2.1.1 蛇毒制剂 蛇毒是含蛋白质的混合物,有20多种氨基酸,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多种酶的作用,由蝮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称为蝮蛇抗栓酶。蝮蛇抗栓酶(Svate)有大连蝮蛇抗栓酶、清栓酶、精制蝮蛇抗栓酶、江浙蝮蛇抗栓酶和去纤酶等。药理作用:Svate是以精氨酸酯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除含凝血酶外,还含有精氨酸酯酶活性的激肽释放酶(Kalliknein),这种酶有抗凝、溶栓、去纤、降脂、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Liyuan pure lysoethrombusase)又名注射用降纤酶,是以我国尖吻蝮蛇(又名五步蛇)毒为原料,经现代生物技术分离、纯化而精制的蛇毒制剂。药理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为缬氨酸蛋白水解酶,能直接作用于血中的纤维蛋白α-链释放出肽A,此时生成的肽A血纤维蛋白体的纤溶系统,诱发t-PA的释放,增强t-PA的活性,促进纤溶酶的生成,使已形成的血栓得以迅速溶解。由于降低了血中纤维蛋白原,产生明显的抗凝效果,可防止血栓再形成。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和降低血小板聚集,进而清理、疏通和改善微循环,使缺血部位的功能得以恢复。本品不含出血毒素,因此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2.1.2 海王降纤酶(DF-Neptun) 取材于尖吻蝮蛇毒素,是单一成分蛋白水解酶。药理作用:海王降纤酶促使t-PA释放,激活纤溶酶原,促使体内纤溶酶抑制物PAI(Plasˉ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等纤溶酶抑制因子的浓度降低,从而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使血栓快速溶解。海王降纤酶还有选择性地促使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其浓度降至一定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进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增大。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 2.1.3 巴曲酶(Batroxobin) 是从巴西蝮蛇毒中提取。药理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巴曲酶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原A链神经末端的精氨酸和甘氨酸之间,释放纤维蛋白肽A。此时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和血纤维蛋白多聚体容易被分解,形成血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血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FGDP),使凝固血栓的架桥在血中迅速被分解消失,因而可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巴曲酶可促使血中t-PA的释放,t-PA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另外,巴曲酶分解血纤维蛋白原,生成降解A链纤维蛋白单体,此单体对t-PA促进血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有增进的作用。总之,巴曲酶能促使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而纤维蛋白溶酶是溶解血栓的重要物质,另外,还能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降低血管阻力和改善微循环。 2.1.4 抗血栓素(ATX、Ⅰ-Ⅱ) 是从眼镜蛇毒中提取的抗凝物质。药理作用:ATX具增强纤溶活性、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溶解转变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降低纤维蛋白原,有效地降低了血浆粘度,有利于梗塞区功能的恢复。中药蛇毒制剂治疗脑梗塞,与西药溶栓药一样强调治疗时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蛇毒制剂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西药溶栓药,应用时一定要经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脑血管疾病中医治疗汇编

脑血栓形成 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各种动脉炎 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 【中医病因病机】 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 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 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 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 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 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 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 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与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 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 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 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

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 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 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 (1)主干闭塞: 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 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 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额叶内侧缺血) 排尿不易控制 (∵旁中央小叶受累) 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 (∵深穿支闭塞) 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 (∵双大脑前动脉) 4、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 小脑性共济失调 5、椎-基底动脉 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 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 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 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