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因素分析

GDP和财政收入是众多经济指标中的两个关键性指标。GDP 代表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财政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反映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尽一致的地方。

一、GDP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两者基本一致。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

图1:梧州市2000年—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率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从图1中各年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指数的运行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走势基本相吻合。除2001年和2004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年非税收入与国资收益有较大幅度增加)外,其变动幅度大体一致,总体上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表明梧州市GDP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性相当高。特别是2005年起,两者变动一致度较高。这表明了梧州市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两者之间内涵不尽相同。GDP反映生产活动的综合状况,衡量国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而财政收入是政府采取适当形式筹集的资金,是一个效益指标。在GDP包含的三个流向中,其中一部分以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罚没收入等形式上交财政部门;另外两部分,即企事业单位以净利润、公积金、提取的折旧基金等形式留成,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单位所得;以劳动报酬、福利费、津贴、利息等形式向居民支付,形成个人所得。

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一般来讲,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应当基本同步。但另一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规定,现行GDP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而财政收入属于收入分配领域的指标,由于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故不会完全一致。另外,财政收入增长是按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的计算需要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按不变价进行计算的。

二、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的因素分析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监测指标,它能粗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高低,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质量、税收征管强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经济运行质量高、第一产业比重低、新兴行业、资源型行业和高附加值行业比重大的地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比较高。另外,由于对外商投资企业、涉农企业、福利企业、新增投资企业等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企业如果在地方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过高,也会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偏低。

(一)、梧州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图2:1997—2007年期间梧州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图2是1997—2007年10年间我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从图表中可以清晰看到,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除特殊年份之外,一直是徘徊在7.5%—8.5%之间,其发展变化呈现出波浪形前进的态势。2004年以前,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第二产业

比重的持续加大,税收收入随之增加。2004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达到峰值,主要是非税收入拉动了当年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所致,之后开始回归。

(二)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变化的几个因素

由于财政收入中以税收收入为主,故下面主要分析影响我市税赋收入的因素。

1、受企业规模影响

工业企业规模小,创税能力不大是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偏低的直接原因。从赋税看,第二产业是我市财政收入的主体,而第二产业近九成是工业。从工业发展对财税增长的贡献实际情况看,主要有两个方面影响:一是工业企业规模;二是行业区别。按照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针对不同规模按不同的税率来征收。在实际征税过程中,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大,产量大,再加上财务管理规范,其纳税就多,税负比例较高,大型企业的税负率通常会高于工业企业的平均税率。而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于受规模和核算水平的限制,只能实行定税制,使得这部分企业及个人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增加值不再与税收收入存在必然和直接的联系,其创造的增加值增长时,税收却不一定随之增长。因此,一个地区企业的规模越大,则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越大。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3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没有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仅为34家。中型企业百元增加值应缴税金为13.6元,比小型企业百元增加值

应缴税金6.4元高出了7.2元。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百元增加值应缴税金能达到15元以上。因此,缺乏大型、上规模的企业是我市工业纳税能力不够高的症结所在。

2、受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影响

由于不同行业的税赋会有所不同,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由于其技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行业利润丰厚,其课税率也比较高。相关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率(用产值计算)一般在10%以上,远高于其他企业。据科技局统计,2007年,全市仅有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共完成销售收入16.9亿元,约占全部工业的3.8%;共实现利税4.1亿元,利税占到了全部工业的18%。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会提高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而从我市工业企业目前的工业企业结构来看,我市企业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太低。这也是我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原因之一。

3、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影响

2007年县域经济发展是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呈现出经济总量增加、效益提升、竞争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全市四个县(市)共完成生产总值20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2.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6%,拉动GDP增长11.7个百分点。但是从财政收入完成情况看,四个县(市)共完成财政收入10.79亿元,同比增长17.0%,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39.9%,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

率仅为39.6%,与对GDP增长的贡献相比,整整低了35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县域经济的运行质量明显大大低于市区。因此,随着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的持续增加,会对梧州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产生影响。

4、税收政策影响

在今年的经济增长中,增量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单就规模以上工业来看,就新增企业67家,共实现产值33.05亿元,完成增加值10.9亿元,这部分增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26.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但这部分新增企业,仍在税收优惠期内,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其税负率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因此,增量部分占经济总量越大,越会拉低当年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下面以工业园区为实例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表1:2007年工业园区(集中区)新增企业对经济、财税的贡献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从工业园区数据来看,全市五个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不包括城区工业集中区),2007年新增企业31家(不包括奥奇丽公司),完成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65%,

但由于这部分企业在税收优惠期内,共完成税收0.18亿元,对财政增长的贡献仅为4.48%,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比,约低了4.2个百分点;宏观税负为5.0%,与全市8.3%的平均水平相比低了3.3个百分点。这部分企业虽对GDP贡献不小,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却不大。

5、企业经济类型变化的影响

随着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市非公企业持续增多,非公经济所占的份额持续扩大,但非公企业在税收征管上却有一定的难度。国有企业因为实行纳税奖励制度,纳税的积极性高;而非公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想方设法避税、漏税,增加税收征管难度。

6、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税收不同步

近几年,我市第三产业一直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比重约占到全市经济的三分之一强。但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税收增长不同步。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一是第三产业经营主体分散,税收征管有难度。除了电信、石油、烟草、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外,大多数行业的经营者无论从规模、资本、经营范围还是获利能力等都很小。特别是批发零售餐饮业,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批发零售餐饮业占三产的比重达到34.7%。而该行业中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经营者或个体户,财务制度不健全,税收征管难度大。笔者从税局了解到,在实行零售业、餐饮业税票开票有奖活动后,行业纳税额有了一

定程度的增加。但商家想方设法避税、逃税的现象仍然存在。税收征管效率虽然不能做大“蛋糕”,但对税收的增加却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基础投资对经济拉动力大,对当地税收贡献小。近年来,我市投资增长较快,除了工业外,主要投向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邮电业、房地产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业,用于城乡道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改善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这部分投资基本上拉动的是建安营业税,而对行业本身的税收贡献很微弱。2007年全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2.9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98.29亿元,所占比重达到6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3.56亿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23个亿元,房地产业完成20个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10个亿。由于这些行业的投资计入了该行业的增加值,但提供的税收却很少,也就造成了行业增长速度与税收不同步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1、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优化我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关键是要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第二产业,促进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增长。

2、在工业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招商引资时,要注意优选项目,除考虑环保、对地方经济的拉动等方面外,还要针对项目今后对财税贡献方面加以考虑。

3、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特别是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培育和壮大重点产业,提高我市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构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新框架,实现工业对经济、财政的双带动作用。

4、加强财源建设,着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不断巩固原有财源基础上,大力培植税源大户,寻找地方税收增长新亮点。目前,我市财政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高税行业和税源大户,这也是我市在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重点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5、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目前,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六成,由于县域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与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差距过大,而随着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的持续增加,将会对梧州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产生更严重影响。因此,提高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势在必行。

6、继续强化税收征管。抓好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督检查;及时清理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税收的收缴管理。

撰稿:梧州市统计局杨登华

相关文档
  •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 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

  • 中国gdp占全球比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