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

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

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
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

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挫伤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

1

2

1

2

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

(3)头颅CT平扫。

(七)、出院标准。

1、头痛、头晕症状缓解或消失。

2、生命体征平稳。

头皮挫伤临床路径表单A

(宜阳县医院2012版)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头皮挫伤

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挫伤

(二)、诊断依据。

1

2

1

2

(四)、标准住院日为3-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皮挫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高血压、糖尿病,在住院期间需要处理,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3)头颅CT平扫。

(七)、出院标准。

1、头痛、头晕症状缓解或消失。

护理路径

认识——“临床护理路径” 医疗费用的急速上涨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医疗财政均面临极大的压力。医疗费用有膨胀的现象,但医疗资源有限,因此,目前医疗界面临的两大问题就是成本耗用的制约与品质的控制、改进。为解决这两个问题,许多医疗机构纷纷采取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的策略,藉以对医疗系统作整体的管理,并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质量与医疗成本的目的,进而增强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临床护理路径的产生背景 整合(integrated)及合作性(collaborative)的健康护理设施会使护理花费更有效率及品质更高,这种信念可追溯至186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谓继续照护(continuity of care)的概念,使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变得重要了。1971年美国健康、教育及福利部赞助SITO (Services Interaction Targets for Opportunities)Program,以个案管理作为整合社会及卫生服务人员的方法,曾被医师、护士、社会机构及医院非正式地运用,因此受到医疗提供者的青睐,而临床路径即是个案管理的一种工具。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的定义初期是"列表的关键必护理及医疗过程以及相对应的时间表,以便在规定的住院日里达到标准的医疗后果",但后来慢慢变成"健康照护小组共同发展,认为是最佳照护管理、过程的假说",目前的定义则是强调:1. 不同专科背景的人员来共同合作发展;

2. 目前认为的最佳过程,以后可能不断更新改进,因此只能说是假设。这种临床照护过程所使用的管理工具在各医院有不同名称,有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s)、个案管理(case management)、危急路径(critical paths)、临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s)、草案(protocols)或照护计划(care plans)等。Spath PL建议统一以"临床路径"称之,也就是指医院各种背景的专家代表商量制定一套临床诊疗活动中重要必备措施的标准规范。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及施行 1.制定: 临床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盘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10T14:58:3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珠凤亓剑凤 [导读]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 刘珠凤亓剑凤(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 2711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293-0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的应用。方法将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系统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病人康复效果、掌握康复知识与技巧情况和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康复指导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指导效果明显。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死偏瘫康复指导 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们对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程及住院日期,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按护理路径的宣教模式进行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72例病人,均首次发病,并经临床诊断和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合并一侧肢体瘫痪,肌力均≤2级。男98例,女74例;年龄48~75岁,平均63岁;左侧瘫痪94例,右侧瘫痪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随机健康教育方式,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及常规的医学疾病知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统一制定康复指导路径表,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每例患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路径。具体内容:第1~3天:责任护士或当班者向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史、饮食及生活习惯,解释卧床休息的机制和重要意义。指导并示范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更换体位的方法。第4~7天: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相应的指导,有针对性的做好解释工作,尽快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第7~14天:对患者进行离床期的康复指导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对患者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第14~21天:对患者进行步行期康复指导,继续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请“老病人”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康复锻炼。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照路径的指示进行康复指导。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教育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判断,有效: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肌力达Ⅳ~Ⅴ级,语言清晰,生活自理,能参加一般劳动及工作;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力较护理前提高2级以上,可独步,语言较清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所恢复:肢体活动范围及功能有所好转,肌力较护理前提高1级。无效:经2~3个月的治疗护理未见好转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见 2.3 两组患者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 3 康复指导内容 3.1 心理康复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对突然发生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易怒、悲观、失望心理,常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缺乏信心[2]。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唤起他们对肢体康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康复护理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患者“自我护理”模式,护士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帮助、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使患者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3.2 卧床期康复指导①卧位指导:保持良好体位和肢体功能位,应从患者入院开始,它是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可以是仰卧位或侧卧位,体位更换由护士帮助进行,每两小时一次。无论何种体位都要保持头平,患侧上肢肩向前,肘伸展,不垂腕,下肢髋前伸,膝微曲,脚掌与小腿保持垂直。切忌拖拉患肢,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②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指导:被动运动由护士站于患侧,指导家属先拍患肢肌肉使其放松,然后自上肢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做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握拳、松拳,下肢髋、膝、踝、趾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前伸等各个不同方向活动,每关节训练5~10次,每日2~3次。主动运动由患者执行,护士指导其以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的活动和移动,每日交替运动4次。桥式运动使患者平卧,下肢屈曲,双脚底平放于床上,护士指导家属立于患侧,一手按住患者双脚,另一手托住臀部,指导患者由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抬高臀部、躯干,训练次数10~20次。③日常生活指导:主要培养患者关心和使用患侧的习惯,把床头柜和日用品都放在患侧,使患者拿取物品从健侧跨过身体至患侧,以增加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进食、洗脸、刷牙、梳头等日常活动患肢不能进行时,应用健肢,尽量不依赖他人,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移动和起坐活动。 3.3 离床期的康复指导①平衡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耐久耐力训练,起立训练,起立平衡,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床上转移,轮椅转移等。活动度不宜过大,以患者能支持为主,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最好每次能保持平衡30min,3次/d。②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此期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应指导患者穿脱衣服,穿时先患肢后健肢,脱则反之。进食时用患肢拿饼干、水果入口,拿杯子喝水,用梳子梳头,用厕整理衣服等。 3.4 步行期康复指导①站立行走训练:下肢功能的恢复一般较上肢早,因此在患病后2~3周可进行行走训练,站立平稳后有两人搀扶试走。走时抬头平视,按行走命令迈腿和身体重心转移,训练次数和时间应逐渐增加,然后进行上下楼梯、作业疗法等各项训练。②日常生活指导:除以上日常生活指导外,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汤勺进食或筷子夹菜、握笔写字、画圈、穿脱衣服、扣扣子、整理床铺。患者上下楼梯时双手扶杠,先健足后患足,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要求所有日常生活活动都用患肢进行或健、患交替进行。 4 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进

最新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内容简介 丁炎明、王兰主编的《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每个“一病一品”护理均包括护理框架、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三部分。针对常见的46种疾病,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并以”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这一贯穿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和随访全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链”为疾病护理实践过程的主线,突出患者角度对护理服务的愿望与体验,同时依据循证护理的步骤,通过**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制定疾病*佳的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本书可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巩固并*新疾病护理知识的参考,新护士专科疾病护理的培训资料,以及护理管理者管理的依据。 作者简介 丁炎明,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其专业领域为普外科、手术室、泌尿外科和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及管理。曾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短期在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德国柏林T业大学、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及美国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学习医院管理。2014—201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学习并毕业。组织并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承担并负责院级课题数十项。负责组织本院护理科研团队申报课题并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2008年度《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生物类学科高被引作者前10名;主编40余部护理书籍。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华护理杂志副总编辑;教育部高等学校护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2.肌电图检查证据 (三)康复评定。 `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住院4-15天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肌力评定

2、感觉功能评定定 3、关节活动范围评 4、反射检查 5、神经干叩击试验 7、患肢周径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 2.康复治疗: (1)受累肢体各关节功能位的保持 (2)受累肢体各关节的主、被动运动 (3)物理因子治疗 (4)肌力训练 (5)作业治疗

(6)感觉训练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周围神经损伤。 -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骨科或神经科临床处理已结束,且存在需要康复治疗的功能障碍。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查项目:肌电图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七)出院标准。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作者: ————————————————————————————————日期: ?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 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组长:张爱萍 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 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 2.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 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3.工作职责 (1)管理委员会职责: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②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③组织人员培训。④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2)护士职责: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③负责病人的活动、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04T15:54:03.2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石金玉樊晓君[导读]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咸安区中医医院湖北咸宁 4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中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评价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结论: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关键词: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临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的住院时间作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措施作为纵轴而制定出来的护理日程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时间相对较早,最早应用的国家是美国,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医院开始陆续应用,已经取得了较为肯定的应用效果。 1. 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 研究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5.01±2.03)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5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1例、小儿腹泻患者60例。 对照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5.15±2.16)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6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小儿腹泻患者59例。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资料指标差异,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依据医院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措施干预;向患者家长发放健康宣教小册子,张贴治疗中值得注意的事项于医院醒目位置[1]。 研究组:(1)组间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均由科室中的骨干成员担任,对小儿内科常见的病症类型进行护理路径设计,确保护理流程可以得到落实。(2)对小儿内科的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目的、意义等相关内容。(3)对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设计,对护理流程进行评估,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科室病症特点制定出最适宜的护理路径,将治疗、护理目标详细列在护理路径告知单中,以此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配合。(4)按照护理计划争取患者家属同意,与主治医生共同确定,以此落实护理路径中的各项护理措施,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护理过程。(5)选定责任护理人员评估护理路径表中的内容,对各种变量因素进行记录和及时反馈,向患者家属进行口头形式的疾病宣教。(6)在实施过中分析患者家属对护理路径中项目的满意度,并分析产生该种结果的原因,不断给予改进意见[2-3]。 1.3观察项目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版本用SPSS21.0系统分析,文中观察项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涉及计量、计数资料, P<0.05有差异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最新版】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康复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已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2)站立/步行功能障碍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片显示人工膝关节

(三)康复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9-11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 1.一般临床情况评定 2.康复专科评定 1)伤口情况评定 2)下肢围度评定 3)下肢血液循环状况评定 4)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定 5)下肢肌力评定 6)转移/负重能力评定

7)步态评定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临床治疗 2.康复治疗 1)安全活动指导与健康教育 2)物理因子治疗 3)肌力训练 4)关节活动度训练 5)转移能力训练

6)下肢负重训练 7)步行训练,包括助行器选择与使用训练 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3.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治疗 2)血栓处理 出现骨折、假体脱落、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和严重合并症时需专科会诊与转诊。 (五)标准住院日14-21天 (六)进入路径标准 1.骨科已行人工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4),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和严重合并症;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七)住院期间辅助检查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片; (4)膝关节X线片; (5)下肢静脉血管超声; (6)D二聚体。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完整版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 床路径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6年版) 一、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T09.3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自主神经障碍 (4) (5)呼吸功能障碍 (6)循环功能障碍 (7)吞咽功能障碍 (8)体温调节障碍 (9)二便功能障碍 (10) (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脊髓病变或损伤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ASIA)》(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2周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损伤程度分类、躯体功能分类、损伤平面与功能预后、神经损伤平面评定、疼痛评定、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膀胱与肠功能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呼吸训练 (3)运动与作业活动训练。 (4)物理因子治疗。 (5)佩戴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训练 (6)神经源性膀胱处理。 (7)神经源性肠处理

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探讨

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探讨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住院颈椎病人在医院治疗过程中的康复治疗进行分析,探讨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住院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消肿、营养神经和改善循环等。实验组除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外,还接受合的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短波脉冲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临床路径具有其特殊性,以康复治疗为主,能够有效促进颈椎病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治疗;临床路径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良,颈椎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概率很高。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部位血管神经丰富,当突出的髓核压迫到血管或神经后,极易引发头痛、眩晕、手麻、颈椎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会发生截瘫。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住院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86岁,40岁以上的病人占77.7%,平均46.5岁。根据受累组织的临床表现不同,将颈椎病分为四型: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中神经根型者12例,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反复颈肩痛放射至单或双侧上肢:脊髓型者8例,表现为双手上的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上肢末梢的感觉发生障碍,下肢深度障碍:交感神经型10例,表现为头颈肩痛、有麻术感,并且相应部位有压痛点:椎动脉型10例,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呕吐或持续性头晕、耳鸣。 1.2方法 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如应用药物消炎、消肿、营养神经和改善循环等。实验组除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外,还接受合的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短波脉冲治疗。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患者按照住院时间长短、病程、性别、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同时本研究的相关人员对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病例进行具体分析,为研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60名心颈椎病患者的病例以及临床资料的对比,主要得出了以下结果: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评价患者的颈部残障指数,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颈部残障指数评分均降低。经过随访发现,实验组有28名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减轻,有效率达93%,对照组25名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率83%,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康复科康复临床路径

目录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0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8)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1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9) 手外伤康复临床路径 (35)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40)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临床路径 (46) 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临床路径 (52) 脊髓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57) 颈椎病康复临床路径 (66)

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颅脑损伤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病学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 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头颅CT MRI或X线可证实颅脑损伤改变。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 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2-29T16:12:10.0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8期作者:邹菊莲 [导读] 广西博白县中医院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脑梗塞患者康复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博白县中医院广西博白 5376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康复功能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自理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脑梗塞患者康复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梗塞;康复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急症,患者在接受有效的临床治疗后,往往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护理,才能逐渐的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康复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病后神经功能和自理功能的暂缺[1],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不配合临床护理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训练质量对于提高脑梗塞患者的恢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了脑梗塞康复功能训练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年龄43~61岁,平均年龄55.8±4.7岁,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6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0例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护理,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1.2.1 临床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康复护理,以时间为横轴,以患者入院至出院阶段接受的护理方法作为纵坐标,制定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图,即①第1天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脑梗塞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介绍医院的病房环境、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的姓名[2],遵医嘱做好患者入院后的护理,同时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入院宣教,讲解康复护理过程中检查的目的和必要性,并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让患者保持平静的精神状态接受之后的康复训练;②第2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授脑梗塞的相关临床知识,介绍日常饮食对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与患者一起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患者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和护理计划[3];③第3天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了解情况和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给予针对性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向患者强调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对患者肌肉力量进行评估,并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康复功能训练计划,继续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④第4~11天按照制定的康复功能训练计划进行患者的康复训练,先进行简单的肢体康复训练,患者可先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在病床上进行简单的四肢活动[4],练习洗脸动作,髋关节和腕关节的屈伸训练,逐步让患者自己主动进行练习,3~4次/d,15min/次,语音训练:采用“示教-模仿”方法逐步开展单音训练,护理人员先做好发音、口型的示范,再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自己发音的口型来纠正错误发音;⑤第11~25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起坐训练、扶床训练、伸手够物训练,待患者可以完成坐立后,指导患者进行投掷训练,可投掷沙包等较轻的物品,同时每天给予患者肢体按摩和肌肉牵拉[5],以恢复患者肌肉力量,通过两名护理人员扶患者,帮助患者进行简单的站立训练,依据患者恢复的实际情况,鼓励患者逐步走动,可利用墙壁、护栏走动,口音训练:采用“单词-词组-短句”方式进行发音训练[4],同时遵医嘱按摩患者的承浆、哑门、廉泉、通里等穴位,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⑥第25天~出院指导患者按照护理计划继续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对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估,出院前2d,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强调出院后继续锻炼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患者家属的督促力度。 1.2.2 临床观察指标以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自理能力作为观察指标,其中神经功能使用NIHSS评分进行评价,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 评分进行评价。 1.2.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2。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_0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5例。其中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临床护理的康复路径护理方法,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方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康复护理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标签:康复护理;缺血性脑卒中;路径 临床路径是指依照每日的护理计划,把同类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图示进行设定,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人员记录时间,提高工作效率[1]。并随着护理模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护理方式逐步向标准化、程序化靠拢,护理人员也由之前的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有目的、有见性的护理[2]。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现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康复护理中的临床护理路径,并进行相关观察与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25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临床护理的康复路径护理方法。其中常规组男16例,女9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60.2±0.6)岁,包括进展性卒中6例,完全性卒中4例,合并高血压8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4例;干预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2.0±0.6)岁,包括进展性卒中5例,完全性卒中6例,合并高血压9例,高脂血症3例,糖尿病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脑CT、MRI等检查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脑卒中与口腔护理等,实施简便的康复措施,并对瘫痪者进行定时吸痰、翻身拍背等基础护理措施。 1.2.2 干预组

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护理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二、总体目标 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病人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组长:张爱萍 副组长:贾改霞刘叶张燕 成员:郝乐李敏王耀霞韩燕王丽英刘茹赵婷 2.科室必须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3.工作职责 (1)管理委员会职责: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②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③组织人员培训。④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⑤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2)护士职责: 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③负责病人的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