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公共政策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1)科学角度: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专业角度: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政治角度: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管制功能: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6、怎么样区分公共问题和私人问题?

7、什么是公共利益?

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

分类法一:

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抓捕恐怖分、禁止酒精饮料零售等。实质性政策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造成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和支付必要成本。

程序性政策:与实质性政策相比,程序性政策则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根据这样一个定义,程序性政策就包括了一些法律。这些法律是行政机关创建的基础和依据,并决定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规定行政机关在执行任务时的程序和手段,对其动作还提供了行政的、司法的和其他方式的控制。

分配性政策与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涉及使用公共资金来支持特定的团体、社区或产业。那些寻求利益的人们并不相互直接竞争;这类利益并不意味着由任何特定团体支付,而是由公共财政承担,即所有的纳税人支付。

再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由于再分配政策多涉及金钱、权利或权力的再配置,所以往往难以制定和通过。

管制性政策与自我管制性政策:

管制性政策:管制性政策是对个人或团体的行动加以限制和约束。或者说,这类政策减少了受管制对象的自由和权利。

自我管制性政策:同竞争性管制性政策近似,自我管制性政策同样涉及对某些食物或某些团体的限制和控制。然而,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自自我管制性政策受到被管制团体更多的控制,而且他们把其用作保护盒促进自身成员利益的一种手段。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他们并不交付表面上似乎要交付的东西,也不分配有形的利益。确切的说,这些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等。

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涉公政策:涉公政策是指涉及公共物品提供的政策。

涉私政策:涉私政策是指涉及私人物品提供的政策。

分类法二:

1、按照公共政策的发生和发展的逻辑顺序及其重要性分类:

(1)元政策:所谓“元活动”是关于活动的活动,所谓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元政策主要是指那些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涉及的内容包括:哪些团体和个人,按照怎样的程序,根据什么样的原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如何制定公共政策等。

(2)基本政策:基本政策是相对具体政策的主导性政策,它确定具体政策的所应采取的态度、所应依据的假设、以及所应遵循的原则。

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治系统都会有若干基本政策或国策作为其根本的行动准则,它们常常明确地写在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里,如果在宪法中没有详细地阐述,那么也可以在国家所信奉的重要思想家的著作中和政府对国家宪法的解释里发现梗概。

此外,还可以从执政党的党纲里,从政治首脑的指示中,从政府所参与的国际条约里,从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中发现和确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具有如下特征:

层次性:一般来讲,制定和发布基本政策的国家机关规格和级别很高,通常是由国家最高权威机构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

广泛性:从范围上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国,要么覆盖整个领域,其影响面是非常大的;

稳定性:从时间上看,基本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除非发生非常重大的政治变动,如政府更迭、权力转移、社会动乱、意识形态改变等,基本政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权威性: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制定依据,具体政策必须符合基本政策的要求,不能与之发生冲突。从这一点来看,基本政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3)具体政策:具体政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广义的具体政策是指除基本政策以外的所有公共政策,包括实质性政策、战略与策略、规则与程序等;狭义的具体政策则单指实质性政策,它主要涉及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发展计划,以及政府各个部门(如经济、社会、外交等)的相关政策。

具体政策不能背离基本政策,必须与其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变动性,相对基本政策而言,它所持续的时间通常要短得多。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具体政策。

2、按照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来分类: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3、其他分类方法:

(1)实质性政策与象征性政策: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政府所制定和颁布的政策有一些并不具有实质性功能。它们的存在只具有符号作用,表现出象征性特征。这倒不是政府说了不做或不能去做,而是根本就不想具体去做。政策制定者没有为这类政策的执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及其相关的其它条件。象征性政策不同于实质性政策,其目标不在于产生明显的物质性效果,而在于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或价值观念。

(2)程序性政策/非程序性性政策:

根据政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政策可以分为程序性政策和非程序性政策。前者亦称例行政策、常规政策、定型化政策或重复性政策。它是为了解决那些经常重复出现、性质非常相近的例行性问题。可按程序化的步骤和常规性的方法加以处理。后者与前者相对,它通常要处理的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无先例可循的、非常规性的问题,无现成规范和指导性原则可以遵循。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难以照章行事,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3)单目标政策/多目标政策:

根据政策目标的多寡,政策可以分为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单目标政策是就解决单一问题所制定的比较简单的、目标单一的政策。多目标政策是就解决多项问题所制定的比较复杂的、目标多元的政策。一般而言,涉及重大问题的政策都是牵涉因素较多、内容结构复杂、目标较为分散、求解过程艰难的多目标政策。

(4)激进型政策与保守型政策:

根据后来政策与先前政策的一致性程度,政策可以分为激进型政策与保守型政策。激进型政策是对先前的政策目标和手段有突破性改变的政策;保守型政策是对先前政策或维护保持或进行微调的政策。

(5)初始政策与反馈政策:

根据政策活动的阶段性特征,政策可以分为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这是以同一项政策的创始或调整为标准所作的类型划分。初始政策就是最初制定的政策,反馈政策就是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正后的政策。

(6)根据政策影响的时间常短,政策可以分为长期政策、中期政策和短期政策。

(7)根据政策制定主体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不同,政策可以分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

(8)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政策可以分为权力型政策、妥协型政策与博弈型政策(或竞争型政策)。

9、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

10、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

第二章政策分析

1、什么是政策分析?

2、政策分析有哪些特征?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复杂的学科背景;(3)多构架的研究方法;(4)广阔的研究领域。

3、政策分析和政策倡议有何区别?

4、什么是政策分析涉及的五种类型信息?

政策分析的焦点:(1)寻求行动方案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选择什么样的行动方案去解决这个问题?

(3)选择了这个行动方案后会有什么养的结果?

(4)出现了这些结果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吗?

(5)如果选择了其他的行动方案,能够期待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焦点问题信息提供下列信息:(1)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指一种能够通过采取公共行动达到

改善目的的并且还未实现的价值和机会。

(2)政策预期:政策预期是指政策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导致

问题出现的环境方面的信息对政策预期信息的

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政策偏好:政策偏好是指一个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法。

(4)政策绩效:政策绩效是指政策行动实施后得到的结果。

(5)政策执行:政策执行是指政策绩效实际的贡献程度。

5、政策分析有哪些类型?

1.研究型分析:这类政策分析的重要特点是研究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占有资料多,效果显示慢。研究型分析主要面向一些大型的或长期性的项目,对分析的复杂性和精确性有较高的要求。

2.快速分析或基础分析:快速分析多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项,目标比研究型分析更为实在,旨在向决策者提供简明的建议。

6、政策分析有哪些局限?

(1)政府权力的限制;(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4)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7、如何进行政策分析?

8、政策分析有些基本步骤?

定义问题、收集证据、分析原因、评估政策、开发方案、结果预测、择优选择。

9、思想库有什么作用?

(1)生产政策思想;(2)提供政策方案;(3)储备及提供人才;(4)教育公职人员和公众。

10、思想库有哪些类型?

半官方思想库、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国际思想库。

第三章政策理念、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

1、什么是公共政策理念?如何在政策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

2、公共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

3、如何划分政策主体?

分类法一:

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行政机关:但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国家”已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提法。

法院:在一些发达国家,法院闯入了许多社会和政治活动领域,它们不仅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行政执行机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行政执行部门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方向性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使其他机构所制

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

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政党: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求

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公民个人: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通过代议形式;

使用威胁手段;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通过制造社会舆论等

手段;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大众传媒: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思想库: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

响。

分类法二:

公共政策主体相对于其客体而言,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包括个人、团体或组织)。

(1)直接主体: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某些领袖人物。

(2)间接主体:包括执政党、在野党、参政党、利益集团、大众传媒、政策研究组织和公民等。

4、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

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行政机关:但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国家”已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提法。

法院:在一些发达国家,法院闯入了许多社会和政治活动领域,它们不仅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行政执行机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行政执行部门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方向性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使其他机构所制

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

5、非官方参与者是谁?

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政党: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求

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公民个人: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通过代议形式;

使用威胁手段;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通过制造社会舆论等

手段;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大众传媒: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思想库: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

响。

6、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

7、思想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

早期“思想库”出现于二战以后,当时是纯军事用语,用来描述军事政策制定者与学者探讨美国军事战略的场所,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一切进行未来规划性研究并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的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它的创立旨在为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公共利益服务。如美国的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等。

作用:(1)生产政策思想;(2)提供政策方案;(3)储备及提供人才;(4)教育公职人员和公众。

8、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

(1) 直接投票,行使宪法赋予的个人权利

(2) 委托代理

(3) 通过参加各种正当或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

(4) 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影响政府决策导向

(5) 通过个人的专业知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指导

(6) 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影响政策结果

(7) 使用强制性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等方式,迫使政府修改或废除某项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某一问题提上议事日常。

9、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鼻血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养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10、哪些环境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

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11、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要素?他们的特征、作用分别是什么?目标群体的政策遵从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公共政策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目标群体政策遵从的原因: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④对自身利益得失的权衡

⑤对政策权威强制力的认可

⑥环境条件的变化

12、什么是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又称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使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13、政策工具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

1、自愿性工具(voluntary instruments):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它的核心特征是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由于自愿性工具既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因此成为许多社会中首选的政策工具。

①家庭与社区:

优点:通常不耗费政府的资金;服务领域多样;比较容易在大多数社会中获得广泛的政治支持

缺点:通常无力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规模经济要求政府集中提供而不由家庭与社区分散提供公共服务;公平问题也难以决,服务的需求者难于获取同等的资源、享受同等的服务。②志愿者组织:是一种公平的政策工具

优点:通常把那些在危难中需要帮助的人作为目标群体,是社会公平机制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能够促进社会团结,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缺点:不适用于解决复杂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应用范围有限。

③市场:是最有争议性的政策工具

优点: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自愿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产生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市场在提供大部分私人物品上是最富有效率的手段,是自愿配置的有效工具。

缺点:不能充分提供大部分公共政策旨在解决的公共物品,不能提供国防、警察、路灯以及其他类似的公共物品与服务,在提供各种各样的收费物品和公用物品中也存在困难。而且,市场是一个高度不公平的政策工具,它仅仅满足那些有支付能力的人们的需求。

2、强制性工具(compulsory instruments):包括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它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也叫指导性工具。这些高度强制的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

①管制: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做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

优点:建立管制所需要的信息相对较少;管制较容易实施;在运行管理中,管制的不确定性较低;相对于其他工具来说,管制较适用于危机管理;比其他工具(如补助或税收)的成本更低;采取管制措施能够表现出政府部门的快速行动,对公众而言具有政治感染力。

缺点:经常扭曲自愿性或私人活动,从而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可能会抑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缺乏灵活性,过于刻板;管制所引起的社会服从成本可能会比较高。

②公共企业:管制的一个极端形式

优点:在因高资本投入或无利可图的私人企业不愿提供社会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条件下,公共企业是一项有效率的经济政策工具;在许多情况下,建立公共企业所需要的信息比例用自愿性工具或管制时所要求的信息少;公共企业的利润能积累公共资金以用于公共支出

缺点:政府难以有效地控制公共企业;在运行中,公共企业即使连续亏损也未必破产,缺乏有效的约束;在诸如水电供应领域中,许多公共企业的垄断地位使其能够将其无效率的成本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效率低。

③直接提供:由公共财政拨款并由政府及其雇员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是一个基本的、最为常见的政策工具。大部分政府职能通过此政策工具来完成,比如国防、外交关系、警察、消防、社会保障、教育、公用地管理、公园与道路维修、人口普查、地理测量等。

优点:所需信息较少因而容易运用;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讨论、谈判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直接提供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成本。

缺点:官僚机构直接提供的服务经常是刻板僵化的;对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机构和官员的政治控制容易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由于官僚机构缺乏竞争,它们没有足够的成本意识,造成浪

费;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机构内部的冲突会损害物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

3、混合型工具(mixed instruments):包括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它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

①信息与规劝:信息传播是一种消极工具,政府向个人和公司提供信息并期待它们的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规劝是政府试图说服人们去做或不做某事,力求改变人们的偏好和行动。优点:当问题尚无明确解决办法时,规劝是较好的首选工具;规劝工具容易实施,成本很低;规劝与强调自由和个人责任的民主理念相一致。

缺点:规劝是一种虚弱无力的政策工具。政府采用规劝工具,只是希望或劝导人们做某事,如果没有其他工具的配合,这类工具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

②补贴:指政府(或通过其代理)给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目的在于通过影响和改变受资助者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判断,促使其采取政府期望的行为。补贴的形式包括拨款、凭单、低息贷款等。

优点:易于确立并加以实施,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能够鼓励创新;补贴的管理和实施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政治可行性。

缺点:补贴需要财政资金(税收减免除外),而增加开支总是比较困难的;收集关于补贴的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这种工具发挥作用往往存在时滞,不适用于危机处理;补贴一旦建立起来,就难于取消。

③产权拍卖:这种工具假定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工具。政府通过产权拍卖,在不存在市场的公共和服务领域建立市场。政府对特定的资源确立一定数量的可交易的产权,创造出人为的稀缺,并让价格机制起作用。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工具来控制有害污染物的排放。优点:只需要政府设定物品和服务的总量,规定上限,其余的事情则留给市场机制去解决,比较容易确立;它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政府可以根据其需要来确定不同的上限,同时,即使在政府政策不变的条件下,目标群体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身行为。

缺点:可能会助长投机行为;那些不能购买产权的人常常因为别无选择而被迫采取不合法的行为;产权拍卖是一种不公平的工具,它依据支付能力而不是需要来配置资源,因而容易遭到支付能力不足而又确实需要的人们的强烈反对。

④税收和使用者付费:

税收是一种法定的由个人或者公司向政府的强制性支付。它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用来引发政府所期望的行为或限制不希望的行为。(如烟、酒、博彩业的征税)

使用者付费是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形式,是管制和市场两种政策工具的结合体。政府不用禁止或限制某种行为,只需设定收费的水平,运用市场力量来控制这种行为的数量。使用者付费常用来控制负外部性。

优点:比较容易确立;是一种灵活的政策工具;可以提供持久的财政激励;使用者付费工具有助于创新;由于它将调整行为的责任留给个人和公司,这就减少了官僚机构的执行任务。缺点:确定引发预期行为的税率和收费水平需要大量的信息;不能满足危机时期快速反应的要求;比较繁杂,可能会提高管理成本。

14、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选择何种政策工具对于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求决策者从其工具箱中挑选出一种或几种工具来解决政策问题。

(1)已确定的政策目标

(2)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

(3)政策工具应用的背景

(4)先前的政策工具选择

(5)政策过程的非制度因素(伦理规范、传统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6)政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15、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

案例:水权交易——解决水资源紧缺的政策工具选择

浙江省义乌市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130m3,在由小城市迅猛发展到中等城市、并正朝着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十分紧缺。几年前,用“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自行管理”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建起了“八都”水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缺水矛盾,但水资源仍然是制约这座城市发展的瓶颈。东阳市与义乌市同饮东阳江之水,位居上游,水资源相对丰富,1998年,东阳市着手对两个灌区进行配套建设,包括“横锦”水库加固和灌溉渠系改造,投入资金3880多万元,项目完成后,可以新增供水能力5300万m3。

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义乌市经过多次论证,由于境内没有很合适的库址,提水灌溉也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从东阳引水是最佳方案。东阳人意识到,通过灌区改造节水,另外对梓溪流域开发,通过两级水力发电后,引水5000万m3进“横锦”水库,新增1.65亿m3水可供利用。如果其中1/3转让,2/3作为未来发展的储备,不仅不会影响全市的用水,还可以利用转让所得资金加快全市水利设施建设。但是,单纯依靠行政协调的手段,每次都是久议不决,前四轮谈判没有达成最终协议。在水利部发起的关于“水权、水价、水市场”的理论讨论后,供需双方受到启发,找到了解决义乌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思想基础。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通过友好协商,最终形成共识。

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义乌市人民政府向东阳市人民政府购买“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购买东阳“横锦”水库每年4999.9万m3水的使用权。二是转让用水权后水库所有权不变,水库运行、工程维护仍由东阳负责,义乌按当年实际供水量每立方米0.1元支付综合管理费(包括水资源费)。三是东阳按义乌提供的月供水计划和日供水量的要求进行供水,供水计划要做到每月基本均衡,原则上高低峰供水量在2倍左右等。

此项水权交易是双赢之举。义乌市花2亿元购买水权,解除了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上也很合算,购买水权花的钱相当于每立方米4元,自己建库再加2元也是不够的。东阳市转让给义乌的水是实施节水得到的,成本大致每立方米1元钱,转让回报却是每立方米4元钱。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分析:

(A)首先,目标对工具选择的影响

东阳义乌有偿转让用水权的目标是解决义乌的缺水问题,同时东阳市能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义乌市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经过多次论证,但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库址,它和东阳合作的目的显而易见。而东阳市本来水资源充足,通过一系列对水资源的开发和改造后,供水能力大大加强,而且能有剩余,经过工程措施蓄积在“横锦”水库里的水,已经是劳动的产品,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当东阳有意把自己用不完的余水通过交易转让给需求者时,水一开始就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因此,东阳市转让用水权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而义乌可以把用来开发水资源的资金用于购买“成品”的水,双方具备的初步的共同的合作的可能和基础。而双方的互利互补的交易目标是促成对该政策工具选择的主要推动因素。

(B)工具自身特征对工具选择的影响

双方在达成协议之前进行了几次的谈判,但是由于只限于行政手段,也就是政府单纯地进行了直接行为,即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是传统的管制行为,所以谈判没有结果。我们都知道管制因为有其强制性,它也可能扭曲自愿性,导致经济上的无效率。在这个水资源的转让过程中,政府的干预就显示出现了这一缺点,迟迟不能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不能实现政策的目标。相反,产权交易就促成了谈判的成功。这是因为交易是以双方平等协商,

市场等价交换为基础,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为锲机,弥补了以往所采取的行政手段的刚性的不足,适应了外部环境的要求。可以说正是这种交易工具适应了这次双方各自的目标要求才能在众多政策工具中成为首选工具。

产权交易政策工具的不足之处:

天然水资源的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前提是产权关系要明晰。我国水资源属国家所有,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对分离。当前,水资源初始使用权十分模糊,也没有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水产权交易合约制定及其执行,需要法律的保障。关于每年4999.9万立方米水的永久使用权转让的合约“只有两页”,其余内容都包括在一句话“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之中。虽然任何合约的不完善性是绝对的,但东阳和义乌的合约显然留下了大量的“公共领域”。运用产权理论,我们既要肯定“适度模糊产权”给交易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不得不警惕将来不可避免的产权纠纷。

c)工具本身以外的因素对工具选择的影响。

社会环境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使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市场机制的认同也逐步渗透到公共部门的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过程中。通过交易获得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做法已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这是推动选择产权交易作为此次政策工具的主要环境因素。

主要的管理者:水利部发起的关于“水权、水价、水市场”的理论讨论后,供需双方受到启发,找到了解决义乌水资源紧缺问题的理论、方法和思想基础。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通过友好协商,最终形成共识。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义乌市人民政府向东阳市人民政府购买“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

16、公共政策目标如何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1、公共政策目标确定的基础:(1)前期政策实施的情况(2)可能争取到的资源

(3)政策制定主体的观念(4)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

(5)政策运行时的政治因素(6)政策运行时的社会因素

(7)政策运行时的经济因素(8)政策运行时的技术因素

(9)政策运行时的自然因素

2、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

(1)从横向来考察,公共政策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之分;

(2)从纵向来考察,公共政策有总目标、子目标、孙目标;最高目标、中等目标、最低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之分。

3、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1)效率(2)公平(3)秩序(4)发展

17、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你认为公共政策应如何体现社会公正?

第四章政策模型

1、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

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划、序列化、简单化或抽象化的代表。

一般来讲,模型课划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诗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这些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里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而抽象模型主要是指用语言、符号、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模型有哪些作用?

A、排列并简化现实

B、认定重要层面

C、符合社会现实

D、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E、知道调查与研究

F、提出一定的解释

3、传统理性(纯粹理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因为是整体,才会有一致性的价值判断,如果是群体就必然会出现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因而在目标选择和最优认定方面产生分歧。(2)决策者偶具有绝对理性。表现在他们具有晚辈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备选方案并预测所有结果。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4、传统理性有哪些实际障碍?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二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会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5、解释“有限理性”的概念?

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先理性模型或称满意模型、次优决策模型。西蒙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原因是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人们并不是“不相干”,而是他们“无法干”

6、“有限理性”有哪些行为表现?

(1)在情报活动阶段,认得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问题求解活动,寻找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

(3)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7、渐进模型具有哪些特征?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新起火另开张,政策要有继承性。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政策制定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但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更关注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不足或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政策制定不是金口玉言,一劳永逸,而是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中摸索前进。

8、怎样预防“群体狂想症”的出现?

9、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哪些特征?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体,

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都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政府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度的产物。

10、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图)

博弈理论研究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这种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相反的厉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异响,最终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孤立的最优选择不存在,只能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自己最佳的决定时,博弈理论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11、“精英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通知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12、结合团体理论阐述政府的作用。

团体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一种平衡产物。制约这种平衡的力量来自不同利益团体的相关影响。毫无疑问,公共政策往往更倾向于影响力较大的利益团体,公共政策的相对稳定依赖于团体斗争均衡状态的持续。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公共政策就会起变化,待到心的平衡形成,新的政策随之出现。任何利益团体政治影响力的减弱或增强都会延伸到政策的制定领域,从而导致公共政策程度不同的变化。其变化的方向无疑更靠近力量增强的团体的要求,远离力量减弱的团体的要求,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平衡。

第五章政策制定

1、公共政策议程的实质是什么?

2、谁是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行为主体?他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主体:

(1)公共政策议程设立是特定的政策主体或政策过程的参与者选择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看法,并使之进入政策程序,是由政策主体的行为和互动确立的。

(2)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主体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其成员因国家、政策领域、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都来自于国家机器内部和一般社会大众,他们具体包括当选官员、任命官员、利益集团、研究机构、大众媒体、跨越国家和社会界线的投票人与政党。是它们决定了政策议程。

(3)公共政策议程设立主体的选择和态度有三种倾向:积极参与、被动参与或冷漠。

3、什么是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

依据政府是否真想解决问题,或政府将要付诸行动去解决已经确认的和选择出来的政策问题的程度,可以将政策议程分为: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政府下决心要立即解决问题,并试图通过具体行动来解决的问题

象征性议程:政府只是表态重视某些问题,并不想立即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只是迫于民众情绪的象征性呼吁,或因解决问题时机未到,或社会会有力量来解决)

实质性议程:是引起人们综合性关注和回应的议题,它的处理包含最广泛与最具潜在爆炸性的公共政策议题。

特征有三:

①大量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必须是利害攸关的;

②议题必须要引起公民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严重关注;

③议题必须包含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象征性议程:注重价值而不是资源,它牵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而不是个别群体的经济利益。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能让人们从仅仅承认问题存在的议程中得到一种好像在变动的感觉。

情况一:当某些利益团体要求政府对特定的相关事务给与重视、而这些事务又并不是全社会都共有,或者有些特定事务的强度虽然很大,但范围却很窄时,公共政策制定者就会用表征性的答复或象征性的回应来承认问题的重要性。

情况二:被提上公共议程的问题十分复杂,使得政策制定者会在政治、经济或强势群体的压力下,无法以有意义的方式去解决。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自己处在某种困境中:一方面,人们面对变化提出应对的要求很强烈;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呼吁一定要做“某些事情”,但实际上对于该做什么却没有形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制定者往往采用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地承认一个问题,以最低限度的变化可以换来对社会的各种疏离因素的安抚。

4、什么是公开性议程与隐蔽性议程?

依据政府提出的理论上要解决的问题和他们实际上动手解决的问题是否一致为标准,可将政策议程活动区分为:公开性议程与隐蔽性议程

公开性性议程:政府提出的议程中通过行动要解决的问题和实际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隐蔽性议程:政府提出的议程中声明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解决的问题不一致(想用做一些事来回避去做另一些事;口头上表明的不一定真做,实际上想做的不一定明说)

5、请说明什么是“政策之窗”。

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问题、政策和政治三大源流汇合到一起时,问题就会被提到议事日程。在多源流理论中被称为“政策之窗”,其定义为“提案支持者们推广其解决方法或吸引别人重视他们的特殊问题的机会”。它由紧迫的问题或是政治源流中的重大事件打开的,持续时间较短,一些可以预测,一些则无法预测。

当政策之窗被打开时,政策企业家,即那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信誉、金钱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能获得物质的、有意追寻的、重大回报的人,则迅速抓住机会开始行动。他们需要具备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的技巧。他们必须把问题与解决方法相结合,并预测此类问题的解决具有政治上的可行性。

6、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触发机制有哪些?

内在触发机制:

自然灾害;

经济灾难;

技术突破;

生态变迁;

社会变迁。

外在触发机制:

战争行动;

地区与国际冲突;

经济对抗;

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7、西方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科布、罗斯、洛斯:

①外部推动模式:这是自由主义的多元化社会中政策议程设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问题由非政府组织提出,接着充分发展,首先成为公众性议程或系统性议程,最终进入正式议程。该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社会团体。

②直接动员模式:这是决策者努力将某个议案从正式议程提升到公共议程的模式。政府直接将议案至于正式议程之中,不必经由公众普遍意识到不满然后再逐步扩展的过程。

③内部推动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存在着比较成熟社团的政体。在这一模式中,有影响力的团体拥有影响决策的专门通道,政策最初由他们提出,并且不需要再公众中寻求支持,也无须顾及其他议案的竞争,公共问题的提出和陈述与团体对社会治理表示的不满意以及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同步进行。

议程设立的核心问题不是有关的政体,而是政府官员的立场以及公众的支持程度。

8、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①关门模式:议程的提出者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有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

②动员模式:议程由决策者提出,但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其支持。

③内参模式:议程由接近权力核心的政府智囊提出。该模式中没有民众与决策者的互动。

④借力模式:政府智囊将自己的建议公之于众,希望通过舆论的压力,扫除决策者接受自己建议的障碍。

⑤上书模式:与内参模式相似,但建言人的身份不是专职的政府智囊,而往往是具有知识优势和社会地位的人。

⑥外压模式:与上书模式一样,议程变化的动力来自政府架构之外,但议程提出者更注重诉诸舆论、争取民意支持,目的是为了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

第六章政策规划

1、公共政策规划的实质是什么?

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

政策规划既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对解决政策问题的途径进行精心设计的活动,又是政策行动主体之间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展开的竞争和合作的活动。

(1)多种主体参与的民主过程

多种主体包括执政党组织及其代表、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利益集团及其发言人、政策研究机构及其代表、大众媒介机构及其负责人、社会公众的代表等。

(2)多个环节衔接的动态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分析、诊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多层次目标、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比较和优化各种备选方案。众多环节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其间充满着反馈、循环、重复和间断。

(3)推动问题解决的能动过程

2、影响政策目标确立的因素有哪些?

①前期政策实施的情况

②可能争取到的资源

③政策规划人员的思维素养和政策水平

④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任务

⑤政策运行时的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情况以及能够预见的变化等。

3、政策目标确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符合伦理。

4、政策方案规划要遵循哪些原则?

信息原则、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客观原则、智囊原则、择优原则、效益原则、可行原则、兼听原则、时效原则。

5、如何理解公共政策规划中的集体理性?

只有当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形成一致性认识时,各种政策备选才能被设计出来。为此需要集体理性和集体思维。

优点:①集体思维可以保证理论与知识的完整性;

②集体思维可以让不同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体现;

③集体思维可以避免个人决断中的片面性与主观性。

缺陷:盲目相信集体思维的正确性。

6、政策共识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意义?

在政策论辩中,政策行动主体围绕政策预案的拟设形成各种组合,这些主体的组合通常是运用交换、说服和强制的手段与方式来达到利益平衡并形成解决政策问题的共识的。

7、政策规划的行动主体间有哪些组合形式?你如何理解这些组合形式的内涵?

在政策规划阶段,政策行动主体会以横向的、纵向或纵横结合的方式形成人数不等的组合,不同的政策规划主体间的组合提出各自认为妥当的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想方设法让备选方案的提议保留到政策决策阶段。

不同的组合形式有:政策网络、政策社群、支持联盟等。

(1)政策网络(policy network):指在政策预案按提议的最初阶段上,解决政策问题的各种方案还刚刚在酝酿,没有形成界限分明的政策主张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政策规划

主体的组合。特点是结构具有松散性。

(2)政策社群(policy communities):指在政策中以共同的信息、价值、利益为基础联系在一起的政策行动主体组合。政策社群则以相同的政策方案和价值取向为纽带,

政策网络成员之间不仅有共同的物质利益因素,有共同的特质利益作为支撑。(3)支持联盟(Advocacy Coalition):指在政策规划中有不同利益追求的个人、群体和组织汇集到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基于利益的同盟,为争取提案被吸纳而展开博弈。

加入联盟的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集团。其中包括政治领袖、行政部门首长、政党组织代表、利益集团发言人、政策分析者、公众代表,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

利益和观点。

政策社群与政策网络的不同(1)论辩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2)政策网络关注的中心是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被执政党和

政府部门所考虑;

(3)政策社群更关注用何种具体方案来解决问题。只有利益要求

相同或相近的政府部门的代理人,利益群体、团体和组织的政策

代理人,对利益分配持相同立场的政策研究人员才会结合在一起。

8、不同的行动主体之间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的联盟?

第一,结成联盟的成员必须具有大体相同的政策信仰即坚持某些政策价值原则,坚持某些政策理想;

第二,还需要相有一定的政策资源,只有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人才会结成联盟;

第三,成员间必须坚信某些策略手段是可行的

9、简述听证制度

1、缘起:听证或聆讯制度起源于英美,其传统可以追溯到英国自然法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

当事人非经听取意见不受人身和财产的处罚。它要求任何权力必须公正行使,无论

法官判案还是行政裁决,只要对当事人做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不能主观片面地认定事实,剥夺当事人的辩护权利。“听取当事人意见”在法律规范

方面就体现为“听证程序”。

2、听证的步骤:(1)通知:在行政立法预告中,行政立法机关应当将行政立法听证的时间、

地点、主题和参与方式等向社会公告。

(2)确定听证代表:听证代表是指在听证会上进行专门发言的公民。听证代

表可以由利益集团推举,也可以由公民自荐。

(3)听证会举行:按照既定程序进行。

(4)听证笔录:听证会由记录员制作成为笔录,并由听证主持人、听证代表

和行政立法机关代表签字。

3、座谈会与论证会

座谈会:由于座谈会形式在我国为民众所广泛熟悉,因此采用座谈会形式听取公民对行政立法的意见可能是行政立法的首选程序。

论证会:论证会,即邀请有关专家对行政立法草案内容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研究论证,做出评估。

信函与电子邮件:这种听取意见程序可以提高行政立法的效率,同时也便于公民对行政立法草案发表意见。

第七章政策决策

1、什么是政策决策?

定义: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机制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它是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调节利益关系,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形成公共行为准则或规范的一系列政治行为的总和。是连接政策规划与政策执行、评估的纽带。

内涵:(1)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2)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3)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2、政策决策有哪些作用?

(1)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2)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3)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

3、有哪些政策决策模型?各有什么优缺点?

4、政策决策的规则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公共政策决策的规则主要是投票规则,也成为公共政策决策的方式。

1、全体一致同意规则

(1)两条原则:无例外原则和“帕累托最优”原则

(2)局限性:决策成本过高;引发决策者博弈

2、多数同意规则

(1)绝对多数(2)相对多数

3、过半数同意规则(运用最广)

(1)特征:具有更高的决策效率;少数服从多数;更能节省决策成本;利益保护面较广,更能保护多数人的利益

(2)变异:占多数规则、孔多塞标准、博尔达计数、淘汰投票、赞成投票

(3)缺陷:

对于过半数无法精确计算;即便过半数得到准确的计算,过半数规则也有不足:决策中的“多数剥削少数”;“投票悖论”问题:在投票过程中次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循环”通过,从而使结果极不稳定。在各种方案有可能循环通过的情况下操纵议程就可以控制结果,从而造成“多数人反对多数人”的决策结局。

5、什么是政策的采纳?(公共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的三个维度:民主性维度、科学性维度、合法性维度)

政策的采纳是指政策制定机构和决策者决定采取某项政策方案的过程与行动。政策采纳阶段是政策制定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政策采纳是一次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再审查,是对政策规划的一次内部再分析。它必须采用决策责任制。

政策采纳与政策方案选择的区别:选定的政策方案必须经过政策合法化过程,才能算是政策被最终采纳了;只有当确定的政策议案真正决定付诸行动时,政策才算是被最终采纳了。

6、政策合法化的途径有哪些?

(1)法制工作的审查;(2)通过领导决策会议决定;(3)由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第八章公共政策执行

1、何谓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

艾利森:“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而其余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索德:“一个决策若不能执行,则它毫无用处出,任何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个不能实现的政策比不做决策更糟糕。”

E=f (Q·I·C) (E表示决策效果,Q表示决策质量,I表示执行程度,C表示控制程度)

2、政策执行的作用、特征、基本原则是什么?

政策执行的特征:

(1)对象的适用性

(2)执行的灵活性

(3)过程的动态性

(4)执行的协调性

(5)执行的时限性

政策执行的作用:

(1)实现政策既定目标

(2)发挥政策实际功能

(3)检验政策方案选择

(4)检验政策工具选择

(5)完善后继政策制定

(6)检验政策管理效率

政策执行的原则:

(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

(2)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原则

(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4)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

(5)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6)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

(7)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3、联系实际,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1)、政策方案的影响

政策问题的性质

政策方案目标的性质

政策方案内容的性质

政策方案的科学性

政策方案的稳定性

政策方案的综合配套性

(2)、政策执行机构的影响

组织机构的层级和幅度

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

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3)、政策执行人员的影响

执行者的政策水平

执行者的政治觉悟

执行者的意向、责任感、工作作风

执行者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管理能力

(4)、政策对象的影响

政策对象的利益取向

政策对象的受教育程度

政策对象的群体力量

(5 )、政策资源的影响

物力和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政策资源

人力资源

信息资源

权威资源

制度资源

4、政策执行有哪些相关条件?简述之。

(1)政策资源:经费资源、权威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2)目标群体

(3)执行策略:A、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B、发挥制度优势

C、执行手段多样化

D、实施反馈控制

E、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F、阶梯效应与服从成本

G、“破窗理论”与环境建设

H、执行程序与效率

(4)执行队伍

——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

(2)品德素质。

(3)知识素质。

(4)能力素质。

(5)心理素质。

(6)身体素质。

——执行队伍的群体合作

(5)信息沟通

5、你觉得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哪些梗阻?如何加以消解?

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明确既定目标

(2)注意政策整合

(3)克服法律迷信

(4)克服“积事”之弊

(5)完善信息沟通

(6)加强权力制衡

(7)弥补执行真空

(8)向“钻空子”的人敬礼

第九章政策评估与终结

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评估?

所谓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做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理解公共政策评估:

首先,公共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和环节。缺乏政治评估,公共政策过程就不完整。公共政策评估的对象是整个公共政策的过程,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产出和结果。

其次,公共政策评估必须是客观的、经验的。应当选择多元的、科学的方法实施评估。其中有以实验设计为主、辅以社会指标统计、民间调查的量化方法,还有以专家评判为主、辅以个案分析的质化方法。

第三,公共政策评估必须是系统的。既要有政治运行过程的评估,也要有终结评估。既要有主观评估,也要有客观评估。既要对政策产出做评估,也要对政策结果即影响作评估第四,公共政策评估不仅仅是一个追究责任的活动,更是一个总结经验,展开政策学习的过程。广义的政策学习既包括内生学习,更包括社会学习。

2、公共政策评估有哪些功能?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3)政策评估师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4)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5)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3、政策评估依据哪些标准?

(1)结果标准:眼前结果:产出。产出性:政策执行是否达成能用两衡量的目标。

长远结果:影响。结果性:政策实施的产出对标的群体行为的改变,对社会公

共问题的状况改善的程度。

(2)效率标准

(3)公平标准:充足性:政策产出、结果与政策所倡导的社会价值的关联强度。

公平性:政策实施后资源、成本和利益在不同标的群体内分配的比例程度。

回应性:政策产出与结果满足标的群体需求、偏好的程度。

适应性:政策实施后其产出性、结果性、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同时兼顾的程度。

4、政策评估有哪些类型?

从评估组织的活动形式上看:

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做的评估。

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

内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

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

从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看:

前评估:又称预评估,是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的、带有预测性质的政策评估。

后评估:是指执行过程中的评估,它是政策评估的主导形式。政策在执行后必然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出现一些事前没有想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

5、简述五代政策评估的演变。

(1)第一代政策评估(1919-二战):工业界、政府社会计划、实验室实验。

这一时期的政策评估主要集中在工业界。评估的政策多数属于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计划评估主要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评估的核心是“测量”,关心的是测量工具的改进。其缺陷是与政策实践相脱节

(2)第二代政策评估(二战-1963):现实生活、人格态度、实地试验。

这一时期的政策评估面向现实生活,评估中关心的是人格态度,评估是通过实地实验的方式进行。评估的核心是客观描述。其缺陷是无法排除评估主体的价值偏好。

(3)第三代政策评估(1963-1975年):政府内部、社会不平等、社会实验。

这一时期的政策评估集中在政府内部,评估的重点是有关消除社会不平等的政策。运用的方式是社会实验。评估的核心是判断。

前三代评估的缺陷:a)管理主义倾向(评估权在管理者手中)b)无法调和多元价值冲突(强调价值中立)c)过分依赖量化方法

(4)第四代政策评估(1975年以后):

回应性-建构性评估:强调非正式取向;强调价值多元;重视政策利害关系团体要求;采用主观研究法;强调非正式沟通;强调向政策利害相关团体反馈。

回应性政策评估的内容:确定评估中的利益相关者;选定评估项目的构想、问题;确定利益相关者的构想问题;使利益相关者构想问题一致;对无法达成共识的项目协

商;收集提供协商所需信息;提供论坛供协商者辩论;利益相关者沟通、达

成共识;持续评估,寻找构想问题不一致的原因,采取办法解决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综合知识 1.法定传染病病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哪个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B 国务院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D.国家疾控中心E.公安部 2.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以下不属于责任疫情报告人的是?C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B. 采血机构C.任何单位和个人D.供血机构E.医疗机构 3. 某患者患有霍乱,逃离医院,可以协助医院强制隔离病人的单位:A 民政机构B 公安部门 C 疾病防治机构 D 4. 负责公共卫生事件发布的部门:A 国务院B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C医疗机构D 疾病防控机构 5. 刘某于2008年7月从某医学院专科毕业,刘某可以( ) A 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B 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2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C 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5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D 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E 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6. 医师经注册后,应当按照以下注册的内容执业( ) A 执业范围B 执业地点C 执业类型 D 执业范围、执业地点 E.执业范围、执业类型、执业地点 9. 发生医疗事故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责令暂停多长时间的执业活动6个月至1年以下执业活动

10. 处方书写规则正确的是:A 临床诊断书写清晰、完整,可以与病例记载不一致B字迹清楚,不得涂改C 如需涂改,在涂改处盖章(并注明修改日期) D E 字迹清楚,书写完成,与病例记载一致,如需涂改则在修改处写修改时间及签名 13. 处方的有效期限一般是:A 当日B 1天C 3天D 5天E 7天 14. 关于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和的叙述正确的是: 19. 医疗鉴定费用一下错误的是: C 不属于医疗事故,由患者支付(由提出医疗事故处理申请的一方支付) 20. 国家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制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B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 C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D 国家根据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 E 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21. 下列属于劣药的是: 假药:名称不符合A 药物成分与国家标准不符合的 B 以非药品冒充药品的 C 用其他药品冒充的 D 药品成分含量与国家标准不符合的 E 变质的 22. 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 A 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B 引起死亡 C 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D 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 E 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或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23. 医疗机构对麻醉药品处方的保存期限至少是:A 1年以上B 2年以上C 3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自测题 2018.6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D .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 失去权威性。A.奖励性B .惩罚性C .温和性D .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A.权威性B .合法性 C.系统性D .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 .西蒙C .拉斯韦尔 D .史密斯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 .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 .社会公 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A.被管理者B .对立者C .被统治者D .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A. 权力B. 利益C. 关系D. 制度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A.秘书 B. 助手 C. 领导者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A.补充 B. 协调 C. 一致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A. 基本掌握 B. 选择 C. 共识 D. 互动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 A.终结状态B .特殊状态C .正常状态D .起始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C .西蒙D .拉斯韦尔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A.对策模型 B .互动模型C .浴盆模型D .系统模型 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 .五C . 二D.三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A.响应B .深入C .反映D .内化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题答案最新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 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 团体或组织是指()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 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8.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9.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11.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公共科目模拟试题及答案

公共科目模拟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20 题,每题 1 分,共20 分。) 1.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作用是通过()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 B .国家政权机关来实现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 D .参加选举来实现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②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④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 .①②③B.①②④ C .①③④D.②③④ 3.商品短缺,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有上升的趋势,这种市 场被称为() A .买方市场 B .卖方市场 C .长期资本市场 D .短期资本市场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 调控下()

A .对生产资料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 .对消费资料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 .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对满足社会需要而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不能错位,主要是说()。 A .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做到及时、准确、有效 B .政府必须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 C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计划管理 D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6.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的是() A .法律 B .地方性法规 C .行政法规 D .国务院部委规章 7.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 理()。 A .改革和开放的关系 B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 .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8.在赈灾义演中,甲、乙表演了丙创作并发表的小品《亲 情》,因义演也是营利性的,所以甲、乙()。 A .应经丙许可并向丙支付报酬 B .可以不经丙许可,但应向丙支付报酬 C .可不经丙许可也不用向丙支付报酬 D .对丙不产生任何义务

2018年《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 A.利益B.权力C.公共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 )的分配。 A.强制性B.权威性C.限制性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 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文化B.观念C.条件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D.主观引导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概论 试题

一、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同产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成服是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他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订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你动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摸名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

公共政策试题 A卷

公共政策试题A卷 公共政策分析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最早提出“政策分析”概念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德洛尔 C.林德布洛姆 D.西蒙2.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 A.申农 B.维纳 C.贝塔朗非 D.韦伯3.在国家能力中,构成公共政策财力基础的能力是( ) A.社会抽取能力 B.社会控制能力 C.社会规范能力 D.社会适应能力4.英国内阁议会制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 A.三权分立制 B.合议制 C.民主集中制 D.合议、三权分立制5.美国政府的政策效能主要取决于( ) A.议会 B.总统 C.法院 D.执政党6.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进行预测性分析和比较,这项工作属于( ) A.政策方案择优 B.政策方案评估 C.政策方案规划D.政策合法化7.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政策研究者建立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其中\过程模型\的建立者是( ) A.史密斯 B.麦克拉夫林 C.雷恩 D.巴德克8.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B.作出评估结论 1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9.最初提出阶段性政策周期理论的学者是( ) A.琼斯 B.布鲁尔 C.德龙 D.林德布洛姆10.\头脑风暴法\应归类于( ) A.现代定性方法 B.定量方法 C.系统分析方法 D.趋势外推法11.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德洛尔为代表的学者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如下方法论作了全面批评( ) A.渐进主义 B.行为主义 C.系统分析 D.统计分析12.提出有限理性论的学者是( ) A.德洛尔 B.西蒙 C.拉斯韦尔 D.韦伯13.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的是( ) A.公共问题形成 B.政策方案的制定 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14.关于政策与理论的关系、政策与实践的关系的不正确表述是( ) A.政策的理念依据是社会实践 B.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C.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 D.理论是政策的指导思想 15.不属于政策实施阶段的环节是( ) A.政策执行 B.政策调整 C.政策宣示 D.政策修正16.以下四项,不属于政策方案设计基本原则的是( ) A.方案为多数人认可 B.方案切实可行 C.方案紧扣政策目标 D.规划多重方案17.在政策规划阶段,拟定出政策方案后,接下来的环节是( )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判断题

A 按照地域原则划分,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可简单划分为国内政策环境和国内政治法律环境。(×) B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扁平式组织削减了内部层级,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C 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关于个体和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结构。(×)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可以把政策过程看作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妥协调适的博弈过程。(√) 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作为测量标准,目的在于分析方案的经济价值。(√) 层级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 D 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 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F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福利经济学不关注单个人的效用,只关注一个社群中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社会福利。(×) 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属于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 风险性问题是指在解决此问题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冲突,许多方面又都具有不可预测性,需冒很大的风险。(√) G 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级赢利”思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考察个别的微观利益,而且要考察整体的宏观利益,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而且更要考虑长期利益。(√) 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 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和高昂的成本。(√)公共利益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但很难找到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 公共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过程理论认为政策设计是灵感而非汗水的产物,是发明与创新而非系统思考的过程。(×) 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和实施,依然不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从而导致环境的改善和重塑。(×) 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2020年8月自考《公共政策00318》考试真题(精编)

2020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00318》真题 (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邓小平关于在中国建立股市的决策,在初始阶段属于 A.风险型政策 B.地方性政策 C.立法决策 D.零和博弈型政策 2.个人决策在面临开放的、不可计划的、判断的情境下,其最佳决策路径为 A.理性的路径 B.直观的路径 C.抽象的路径 D.间接的路径 3.“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A.决策专业化 B.科学决策 C. 决策法制化D. 经验决策 4.“思想库”、“智囊”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 A.信息传播系统 1

B.政策监控系统 C.政策咨询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5.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 A.邓恩 B.拉斯韦尔 C.托马斯●戴伊 D.林德布洛姆 6.国家关于黄河流域有关省份在某段时间内如何使用河水的规定属于 A.福利型政策 B.调节性政策 C.符号性政策 D.象征性政策 7.在邓恩归纳的预测性评估方法中,以推断为结果的理论预测方法的适当技 术包括了 A.可行性评价 B.头脑风暴法 C.相关性分析 D.德尔菲法 8.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政策议程可以分为 A.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 B.功能性议程和系统性议程 C.磋商性议程和循环性议程 D.实质性议程和过程性议程 2

9.在邓恩关于政策问题的分类中,通常把那些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 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称为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优良问题 D.结构完善问题 10.公共政策问题得以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 A.拟定政策方案 B.选择政策方案 C.确定有关政策目标 D.评估政策方案 11.政策制定过程的初始阶段是 A.大众传媒的报道 B.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C.公共政策的监控 D.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2.法律经立法系统通过后,通常所需要的签署者和发布者是 A..国务院总理 B.最高法院院长 C.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D.国家元首 13.清代政治家唐甄说:“天下奚治,令行则治;天下奚不治,令不行则不治。” 能够用于解释的具体政策过程是 A.政策制定 3

2020年公共科目一《人工智能与健康》考试试卷

2020年公共科目一《人工智能与健康》考试试卷 考生姓名:考试科目:公共科目一《人工智能与健康》 考试时间:考试成绩:100分(合格分数:60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 1.互联网经济的内在“个性化要求”与传统行业的“规模人群”要求之间不矛盾 正确 错误 2.目前,在国外已有欧洲的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典北欧斯安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等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客服 正确 错误 3.中国建设银行的智慧柜员机最高业务办理效率较柜面平均提升5倍多 正确 错误 4.通过人工智能风控理论应用、技术体系与银行业务的融合发展,银行风险控制的专业度和准确度将大幅提升 正确 错误 5.而对于财产险来说,保险公司寻求除了确定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外,还需要根据标的的损失情况做出评估 正确

错误 6.在核赔中,深度学习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的组合应用可以让机器对保险标的的损失进行精确的评估,而虚拟现实等技术则可以让查勘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正确 错误 7.通过互联网及移动装置,智能保顾在线实时且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服务,满足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习性及需求,提升用户投保时的体验 正确 错误 8.新药研发的痛点是周期长,平均为20年 正确 错误 9.临床上,常规病理诊断方法需要大量人力成本,结果仍然缺乏质量保证。在AI基础上开发的病理诊断方法更加精确和具有可预测性。许多医疗机构正在尝试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辅助癌症诊断 正确 错误 10.如果觉得身体有些不适,是选择去医院看病,还是有更简便方法?人工智能健康咨询系统能够实现这一点 正确 错误 11.一家硅谷创业公司希望将人工智能带入医疗咨询行业,用护理机器人来为用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题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题 【说明】 ①该复习题是《期末复习指导》内容的浓缩。 ②每题后的数码指该题所在哪一章。 ③题号加框表明该题没有在《期末复习指导》中,只在教材后的练习中,供参考。 ④以下题目不在此复习题中,作为论述题,内容较多,答案见《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章4、5、6、7、9题;第七章2、3、4、5、6题;第八章第7题;第十章第3题。 一、单项选择 1、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1)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1)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1)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1) 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2)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一一公众为伙伴。(2) 7、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色,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3)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3)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3) 11、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4)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4) 13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 .旦卫。(4) 14、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拟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4) 15 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4) 16、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反馈。(4) 17、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5) 18、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5) 19、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5) 20、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5)

公共政策概论 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

公共科目模拟试题及答案

公共科目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作用是通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B.国家政权机关来实现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D.参加选举来实现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②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④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商品短缺,供不应求,商品价格有上升的趋势,这种市场被称为() A.买方市场B.卖方市场C.长期资本市场D.短期资本市场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A.对生产资料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对消费资料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D.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对满足社会需要而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不能错位,主要是说()。 A.政府的宏观调控应做到及时、准确、有效 B.政府必须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计划管理 D.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6.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的是()。A.法律B.地方性法规C.行政法规D.国务院部委规章7.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A.改革和开放的关系B.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发展和稳定的关系D.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8.在赈灾义演中,甲、乙表演了丙创作并发表的小品《亲情》,因义演也是营利性的,所以甲、乙()。 A.应经丙许可并向丙支付报酬B.可以不经丙许可,但应向丙支付报酬 C.可不经丙许可也不用向丙支付报酬D.对丙不产生任何义务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 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 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 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 3)利益分配。( 4)利益 落实。(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 益。(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 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 Rivlin )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 ?拉斯韦尔和丹尼尔 ?勒纳在 1951 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 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 )在1968 年至 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968)、《政 策科学探索》( 1971)、《政策科学构想》( 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 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 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