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单元品德试题

第二单元品德试题

第二单元品德试题
第二单元品德试题

第一单元第三课

一、填空

1、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国际组织),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还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克)而得名,每隔1417天即4年举行一届。2012年第30届运动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3、自1883年开始,法国人(顾拜旦)致力于古代奥运会的复兴。

3、1898年4月6日到15日,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2008年,在我国(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

4、国际红十字协会主要是(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在世界各地开展大规模的(灾害救济)和(难民救济)等活动。

5、经过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二、简答

1、我国加入了哪些国际组织?

中国加入的国际组织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等。

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认真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合唱理事国的职责,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推动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发挥了独特作用。我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反对恐怖主义的国际斗争。

3、我国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工厂”?

我国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与外国许多知名企业联合办厂,生产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我国的服装、玩具、电子产品等,由于物美价廉,更是大量出口到国外,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第二单元

一、填空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在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是(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

2、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4、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设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5、(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有(30)多万中国人在这场劫难中丧生。

6、(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畏罪自杀,(5月8日)德国政府代表正式签署投降书,德国纳粹政权彻底覆灭。(5月9日)欧洲战事结束。

7、(1945年9月2日),日本的代表来的美军(“密苏里”)号军舰上,代表日军向(盟军)投降,标志着历时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

8、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其性质基本上可区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9、(基于自卫、保卫和平、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自由和尊

严)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

10、(侵略战争,征服战争、出自压迫掠夺目的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

11、我们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当战争威胁到祖国的安全和世界的和平时,爱好和平的人们也会拿起武器,用(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1949年4月23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于(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

1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和平的捍卫者。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都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14、①(1998年夏秋之交),长江流域,(抗洪抢险)。誓词:严防死守,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②(2003年春天),(抗击非典)(SARS),号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③(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

15、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和平卫士),同时也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6、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推进裁军进程)、(解决国际争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7、(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是根据有关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一支(跨国界)的(特种部队),成立于1956年。维和部队士兵头戴天蓝色钢盔或蓝色贝雷帽,上有联合国英文缩写(UN),臂章缀有“地球与橄榄枝”图案。

18、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的作用是(阻止局部冲突扩大化),或(防止冲突再起,并(帮助在战争中受伤的平民百姓),为(最终政治解决冲突创造条件)。

19、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

20、(避免战争),(让世界和平永驻)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渴望。

21、(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时期建立的祭祀阵亡将士的场所,当今日本政客频频参拜的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的牌位,因为遭到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抗议和反对。

22、1954年,中国同印度政府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23、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

24、1955年,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的强烈愿望,确立了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标志的万隆精神。

25、我国从拥有核武器的那一天起,就向世界做出庄严的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26、中国发展数量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打破少数国家的核垄断),(反对核讹诈);(完全是为了自卫的目的),(遏制可能出现的核袭击),(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27、(中国)是弘扬万隆精神的典范。

28、和平鸽是绘画大师(毕加索)画的,著名诗人(聂鲁达)起的名字。

29、近代的战争主要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以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3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0年里,世界上发生了200多起战争,

有2000多万人在战乱中丧生,因战争出现的难民约有3000多万人。

31、先进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核技术)应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更大。

二、简答: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①德、意、日等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他们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采取侵略扩张的政策。②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为了掠夺他国财富,减少经济危机对本国的打击,走上了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90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3000多人流离失所,造成4万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3、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①1989年,中国首次加入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加快了纳米比亚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②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

4、列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思想品德新课标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汇编

思想品德课标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1.我们学习并即将使用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指 A.实验稿 B.2011年版 C.修订稿 D.2012年版 2.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科学发展观 3.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是 A.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B.进一步实现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C.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D.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从青少年教育视角来看,道德发展包含的具体内容是 ①树立道德价值②培养道德情感③训练道德行为④履行道德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是 A.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B.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C.坚持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D.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身心发展特点 6.国情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 A.爱国主义 B.共同理想 C.全面小康 D.和谐社会 7.思想品德课程放在首位的能力目标是 A.学习运用法律,正确维护权益 B.学会调控情绪,能够自我调适控制 C.提高媒介素养,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D.爱护环境方面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8.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在“感受、体会”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与旧课标相比,新增加的内容是 ①感受生命的可贵②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③有公共精神, 增强公民意识④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下列有关法律的内容要点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②不良心 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③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0.落实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是 A.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B.教材编写 C.评价 D.教学 11.课标中的“活动建议”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这一活动建议相关联的课程内容是 A.客观分析挫折与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B.认识自己生命形态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 C.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D.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12.《生活中有是非善恶》这节公开课结束时,老师要求同学们在离开教室时做一件体现真、善、美的事。有的同学走上讲台擦黑板,有的同学捡起地上的纸屑放到垃圾箱里,有的同学在过道上听课老师的座椅旁绕行或一跃而过……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描述性评语 B.项目评价 C.谈话 D.考试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28分) 13.简要列举(每小题2分,共10分): (1)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 (2)情绪的基本类型: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测试题(一) (100分钟完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为基础,以()为核心、促进()的综合课程。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 4、品德与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即()()()。 5、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目标,以()为基础,注重学生在()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6、《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例外领域:()、()、()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严重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7、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 8、《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优良的行为习惯和()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式采用()()的评价,老师可根据详尽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与()等方式进行评价。 10、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方法有()()()()()。 二、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1、品德课程的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它有关人员的参与。()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全部量化。() 3、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盛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遇教育于活动之中。() 4、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5、品德与社会评价的根源目的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三、简答题:(共24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6分)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什么?(6分) 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包括哪五个方面?(10分) 4、品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8分) 四、论述:(15分) 品德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附参考答案: 一1、学生生活 、螺旋上升 、学生社会性发展 2、综合性 、实践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水平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准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注重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准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注重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表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有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实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理应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准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但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人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测试卷 班级:_____姓名:_____成绩:_____ 一填空 1、(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生命。我们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动物、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生命),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 3、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凝结了家人多少的(关爱和付出)。 4、从(出生、成长再到死亡),这是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对每个人来说,这个过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很早就离开了人世,有的人却能成为老寿星。 5、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来。我们的生命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 6献出(爱心),延续(生命)。 7、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些人却不幸患上了(疾病),身体受到(损伤),生命受到(威胁),如果健康人献出一份(爱心),就可以使他们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生命得以(延续)。 8、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我们从小(爱惜)它,就能工作的更好,生命存在的时间也就能更长。 9、身要(健),需(锻炼)。良好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 10、无论在学校上学还是出门旅游,我们都有可能受到(意外伤害)。11、我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既要做到(热情大方、懂礼貌),又能保护自己,不(上当受骗)。 12、公共场所是我们游玩、活动、穿行的(公用)空间,这里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可能就会引起(危险)。 13、火警电话是(119),报警请拔(110),病人急救请拔(120),交通事故请拔(122)。 14、日常生活离不开(钱)。懂得如何花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版

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品德与生活理论测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 2、1983年国际消费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 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3、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4、(真实性)和(教育性)是教学情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5.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6、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9、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和(学习结果)。 10、从故事《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和《敢于承认错误的乔治.华盛顿》中,你知道了(有错就改、诚实的可贵) 11、水污染的原因(工业污染)(生活废气弃物)(化肥、农药)等。 12、面对生活的困难和艰辛,尤其是残疾人顽强奋斗,自强不息,事迹令人感动和钦佩的有(张海迪)(霍金)(贝多芬)等。 13、交通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我们所在的地方常使用(公路运输)。 14、发票是购物凭证,是我们享受商家提供售后服务的凭据。 15、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多点将心比心的感悟,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16、每种传媒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合理运用,就能使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在课程标准修订中,非常重视突出课程的导向性,以下四个选项哪个不符合要求?( d ) A.面向所有学生,推进素质教育。 B.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视传承优秀文化。 D.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师引导学习。 2、品德与生活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a b d)的过程。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真实体验生活 B.主动参与生活 C.还原生活 D.创造生活 3、为了增强品德与生活课的实效性,教师应能够? ( a b c d )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缩小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 B.教学目标不宜过高,并能准确反映课程目标要求。 C.依据教科书把握课程标准,实施课程内容。 D.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双基培养。 4、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课程性质方面的共同点是(b c )。 (最少选1项,最多选4项) A.实践性 B.综合性 C.开放性 D.生活性 5、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有四个方面,以下选项中正确的组合是(a)。 A.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C.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行为与习惯。 5.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b)。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型综合课程程D.生活课程 6.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是(d)。 A.帮助学生养成基本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B.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C.引导儿童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D.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 7.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 b )。 A.110B.122 C.119D.120 8、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思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请问一条主线指以(a)为主线。 A、学生的生活发展 B、学生的发展 C、学生的体验 D、学生的实践 9.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 c )传统节日。 A.彝族B.布依族 C.傣族 D.蒙古族 10.“将垃圾分类”是主题“美,就这么简单”中的一个操作性活动,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下列(c)是可回收的垃圾。 A.霉变食品碎玻璃片B.废弃衣服废弃电池 C.报纸矿泉水瓶D.烟头建筑垃圾 11、在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能够独立购买简单物品,文明购物,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这个教学内容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独立去商场购买东西,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 a)的基本特征。 A、实践性 B、开放性 C、活动性 D、综合性

小学思想品德试题(含答案)

小学品德与社会测试题 一、公正快车道。(谁对谁错,快快判断吧!)(30)分 1、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们要尊敬他们。() 2、今天早上很冷,我不和同学们去跑步了。() 3、如果别人看不见,我们可以踩着草坪过去。() 4、在教室内不可以随便打乒乓球。() 5小明喜欢把别人信封上的邮票撕下来自己收藏。()6、目前,电信部门的科技发展太快了,邮局业务可以取消了。() 7、“邻居结的好,犹如得大宝。”这句话是正确的。() 8、在画平面图时,一定要标明图例。() 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的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粮食。() 10、保护道路环境是清洁工人的事情,我们就不要管了。() 二、选择小侦探。(20分) 1、邻里之间不应该________ A 和睦相处 B 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C 一点小事情就斤斤计较 D 有了矛盾协商解决 2、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每年的__________为教师节。

A 10月1日 B 9月1日 C 9月10日 D 10月9日 3、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的家,我有一个大家庭。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的家是___________ A 敬老院 B 福利院 C 医院 4、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看电影时不大声喧哗 B 见到地上有纸随手捡起 C 将垃圾倒入垃圾箱 D 有随地吐痰的习惯 5、生活中,治病救人的是_________ A 教师 B 医生 C 警察 D 邮递员 6、下列哪项业务不属于邮局的工作范围_____________ A 发电报 B 邮政快递 C 安电话 D 寄信 7、能实现人与人沟通的是___________ A 看电视 B 读书 C 发短信 D 看电影 8、学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是我们____________的场所。 A 游乐 B 学习活动 C 旅游 D 打闹 9、小红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_______________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专业考试题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专业考试试题 1.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 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关于我国湖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的湖 B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的鄱阳湖 C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新疆的艾丁湖 D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为的纳木错 解析: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的湖 我国海拔最高的湖的纳木错 我国海拔最低的湖新疆的艾丁湖 3.我们的家乡省有很多名垂史册的人物,他们是家乡的骄傲,其中有一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以下作品中有一部不是她的作品,请选出来(C )A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B长篇小说《生死场》 C短篇小说《故乡》 D 散文《孤独的生活》 4.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B ) A中庸之道 B“仁”的学说

C“生而知之” D君权神授 5.油锅着火时,可向锅放入(C ),冷却灭火。 A 凉水 B冰水 C切好的蔬菜 D 以上都可以 1.以下哪一项不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B ) A 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B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C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D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的是什么(C) A《诗经》、《孟子》、《论语》、《大学》 B《诗经》、《孟子》、《论语》、《春秋》 C《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D《大学》、《中庸》、《孟子》、《春秋》 3.黄河发源于我国(D)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9 个省区,最后于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 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A B C D 4.1814年,英国人(D )制造了第一辆火车机车

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在狱中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首诗体现了叶挺将军 ( >b5E2RGbCAP A、品格高尚,自尊自信 B、开拓进取,不断求索 C、自视清高,虚荣要面子 D、不能随机应变,委曲求全2.寒冷的冬天剐刚过去,女孩子们就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裙子,有的还在头发上插上几朵小花,对此,正确的法是( >p1EanqFDPw A、她们喜欢“出风头” B、她们关注自己的形象,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是自尊的表现 C、平时没有必要关注自己的形象 D、穿着打扮是成功者必备的品格 3.一个癌症晚期病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她还不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接诊的医生说:“你的病并不严重,只要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治好。”你认为接诊医生的说法 ( >DXDiTa9E3d A、是不守诚信的表现

B、诚实与说谎是水火不相容的,做诚实的人就不应撒谎 C、诚信的核心是善,在特定的情景中,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D、病人有权利知道自己病情的真实情况,医生侵犯了病人的权利,也违背了医德 4.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对事业充满信心。当红军经历千辛万苦翻过大雪山,走出荒无人烟的草地时,他却在《七律·长征》中这样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诗告诉我们要克服自卑心理应该 ( >RTCrpUDGiT ①学会尊重自己,客观看待自己②学会做诗填词,尽情地抒发情怀 ③不怕困难,敢于拼搏④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小张和小杜曾经是一对好朋友,因一件小事发生摩擦而互不理会对方,后在一次演讲比赛中,小张发挥出色获得一等奖,小杜由衷地向小张竖起了大拇指,这不经意间的举动,使小张和小杜和好如初。小杜采取的方法是( >5PCzVD7HxA A、从欣赏的角度来善待小张,播撒尊重、关爱和友谊 B、不做有损小张的事情,以赢得小张的尊重 C.、从期望的角度善待小张,使小张感受到小杜的热情和关爱 D、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二、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三、品德与生活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二)课程结构框架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 ◆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试卷及答案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期末检测题 学校班级姓名得分 一、我能记住(每空3分,共30分) 1、我国有()亿人口,()民族,( )少数民族。 2、让我们每天()比昨天高一点点,()比昨天多一点点。 3、鲁迅原名(),是取()的意思。 4、当危险出现的时候,别慌张,我们要(),( )。每天()是全家人的幸福。 二、当个好法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有错先说对不起,原谅别人说没关系。() 2.当清洁工人就低人一等。() 3.过马路要一看二等三通过。() 4.煤气泄漏了,千万不能使用明火,也不能动电器开头。() 5.做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答应别人。( ) 6.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们要尊重和孝敬他们。( ) 7.“一寸光明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说时间很珍贵,我们要珍惜时间( ) 8.如果别人看不见,我们可以踩着草坪过去。() 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的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粮食。() 10.做好街道环境卫生工作是清洁工人的事情,我们就不要管了。()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每题4分,共20分) 1、邻里之间不应该________ A和睦相处 B 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C 一点小事情就斤斤计较D有了矛盾协商解决 2、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看电影时不大声喧哗 B 见到地上有纸随手捡起 C将垃圾倒入垃圾箱 D 随地吐痰 3、生活中,治病救人的是_________ A教师B医生 C 警察 D 邮递员 4、学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是我们____________的场所。 A 游乐B学习活动 C 旅游 D 打闹 5、小红学习遇到困难时,应该_______________ A 放弃,不再学了 B 勤奋读书,刻苦学习 C 走捷径,想办法少用脑子 D 抄写学习好的同学的作业 四、操作题(每题10分,共30分。此题答案可写在本试卷后面,注明编号) 1、“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2、写出五句以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3、写出五句以上平时常用的礼貌用语。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期末测试题答案 一、答案 1、13亿56个55个

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模拟试题及答案

初三年级思想品德课堂练习 50分考试形式:闭卷)(时间:50分钟分值:第Ⅰ卷(选择题)2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该答案填入答题纸的表格中。每小题分)分,共28具有安全意识、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提到的要求有:2016年9()1.国家教育部下列行为与上述要求不一致的是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具有绿色生活方式等。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小组互帮”社团A. B.坚持骑自行车上学,尽量少坐私家车 C.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门窗,关掉煤气开关 D.有错勇于承认,及时改正(2.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A.提高素质,自我保护 B.明辨是非,遵守规则 C.道德约束,避免从众 D.张扬自我,遵纪守法家分店,聘请了李华为总经徐林开了一家面店,生意红火,注册了“徐记面店”商标并开了10()3.;其连锁店所属经济成分地位(作理进行统一管理。徐林注册商标的行为是享有和维护他的 。用)是;李华获得的收入属于 按生产要素分配A.收益权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按劳分配B.公平交易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按生产要素分配知识产权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C.按劳分配知识产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4.下图是1980-2030年我国人口抚养变化 趋势示意图。() 岁及以下人口岁劳动人口数之比。少儿抚养比是指14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注:15-64老年抚养比是指 15-64岁劳动人口数之比。数与该表表明我国人口素质偏低 A.我国新增人口多 B.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C.我国劳动力富裕 D. 从下面两则材料的联系中,你得出的正确结论是)5.(

B.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A.宪法是 普通法律之和 D. C.宪法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6.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页6 共页1 第初三思想品德课堂练习. 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这 A.将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 B.表明我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 C.将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D.体现了发展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万人,超额完成中央扶贫工作会上比上年据统计,我国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240()7. 减少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这表明 A.扶贫逐渐成为我国的中心工作B.公民的权利开始逐步扩大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较大成效 D.我国已实现了共同富裕C.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指 2017年1()8. 出,党政机关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之前,应当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法律意见。这有利于 A.推动“崇法”社会氛围的形成 B.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C.发扬人民民主 D.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每个人的青春乐章中,总会留下动人的旋律和音符。女军人、女飞行学员,是我在自己生命)9.( ”把每一笔都当作书签,收藏在我生命中的每一页。乐章中留下的一笔,我期待在飞翔之路上能多添几笔,女飞行员余旭生前这句话告诉我们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A.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D.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C.实 现自我价值需要勇于战胜挫折2020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指出:到)10.2017(亿亩等定量指标。该指标的提出旨在年少数民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以上、耕地保有量3.19B.增强少数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 A.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权利 D.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通“双微”(微信、微博),这既有利于公众及时了移动互联网时代,)11.()解公共决策,又便于公民行使监督权。公民通过官方“双微”进行监督时应注意(②证据收集应真实合法①及时反映情况并积极配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最新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 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三、设计思路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的“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3.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