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的【为学】有两种:

一种是对于有为法的学习,即对于思想、学术、科学、技术等等知识的学习;

一种是对于无为法的学习,即对于宇宙人生本来面目、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回归此本来面目等知识的学习。

无论是对于有为法的学习,还是对于无为法的学习,终归是对于知识的学习,都是名相概念增加的过程。

增加就是【益】,所以说,【为学日益】。

这里的【为道】即是对于所学无为法的践行。

因为无为法教导我们,只有通过【损之又损】的修行,不断减少我们的攀缘、妄想和执着,以泯除一切二分对待,最终达到【损无可损】的地步,才能完全回归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此时,既没有【为学】之有为(闻道),也没有【为道】之有为(修行),无学无修无证。所以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达致了无为之后,所有在外表看起来的作为,都是明达全体后的随顺妙用,事事契合自然。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说,【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医学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影像学各种“征象”综合 01、视神经轨道征: 表现:在增强的横断面视神经CT或脂肪抑制的T1加权磁共振图像上最明显. 在这些图像上,视神经表现为相对于其两侧强化的视神经鞘的条状低密度(信号)带. 解释: 视神经轨道征最常用于描述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常表现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视神经鞘增厚.当注入增强剂后,视神经在CT或MR图像上表现为非强化的低密度(信号)线样结构,被周围强化的脑膜瘤包绕.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产生类似轨道的征像,其两条轨道即被低信号的视神经分隔开的肿瘤的两部分.在冠状面上表现为炸面包圈样结构.当肿瘤发生线样钙化时,该征像在非增强CT 上也可看到,但不如增强CT者常见. 讨论: 轨道征用于鉴别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无论何种生长 类型,都与视神经紧密相连,因而肿瘤与视神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表现为视神经-鞘结构均质性增大,没有可分辨的低密度视神经结构. 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沿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上皮细胞,早期于硬膜下生长,包绕视神经,而不侵犯视神经,沿视神经生长,位于眶内、视神经管内、颅内视神经管开口者都可具轨道征表现。于增强CT表现为a)视神经低密度,b)脑膜瘤组织肿块样高密度,c)与视神经邻近的平行线样高密度增强区。 轨道征并非特异性征像,也可见于其他眶内疾病,如眶内炎性假瘤,视周神经炎,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视周出血等,均需注意鉴别. 02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 这是脑外肿瘤,特别是脑膜瘤与脑内肿瘤相鉴别非常重要的两个征象增强冠状面示白质坍陷征(箭头)及脑膜尾征(三角)。 Gd-DTPA时,脑膜瘤可显示肿瘤相邻脑膜强化,多呈短、细规则的条状高信号的强化影,此即脑膜尾征。其形成原因可能与脑膜瘤长期刺激压迫邻近的脑膜,造成脑膜充血有关;也可能为脑膜瘤直接侵犯脑膜所致。脑膜尾征并不是脑膜瘤所独有的征象,只要病变侵犯或长期刺激脑膜均可形成脑膜尾征,如脑膜转移瘤、神经瘤等。白质塌陷征可理解为脑外肿瘤对脑实质的推移压迫。另外其它一些脑外肿瘤的特点还有邻近肿瘤的蛛网膜下腔增宽或脑沟、池内异常占位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程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程 生命科学领域原始研究,尤其是序列数据的快速积累,为发现重大学规律提供了可能。然而,原始数据并不等同于信息和知识,如何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存储、比较、注释和分析,挖掘出这些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早期的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它主要定位为一种技术支撑,其研究内容则主要取决于算法所服务或适用的分析领域,包括基因测序与序列装配、识别与注释、序列相似性比对、结构比对和预测等。一些着名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库,如序列分析工具BLAST、基因预测工具GeneScan、序列数据库GenBank等,对生命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启动人类组测序计划以来,各种高通量技术引起生物的指数增长。2004年,被誉为生命“阿波罗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完成,自此人们开始了对基因组功能的系统解读,标志着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学数据的积累不仅表现在序列方面,与其同步的还有的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数据、高通量转录表达谱数据和蛋白表达谱数据、表观遗传学数据、相互作用数据、疾病易感性数据和高通量成像数据等。 此外,分子演化和比较基因组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生物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代谢网络分析等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均产生了海量数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通量化的“组学”时代。Nucleic Acids Researc杂志连续21年在其每年的第一期中详细介绍最新版本的各类生物数据库。根据该杂志的统计,截止到2013年1月,在上述海量数据基础上派生、整理出来的数据库已有1512个。海量生物数据的积累,促成了生物信息学由起初单纯的技术支撑,逐步发展到对生物学问题的系统诠释;从简单地提供数据管理和算法支持,发展为从海量数据出发,通过计算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模拟,并在必要时辅以实验验证,最终发现生命科学新规律的新型学科体系。 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又名深度测序技术)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人们探索未知生命现象的进程,而生物信息学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以HiSeq 2000新一代测序技术平台为例,该平台满负荷运转可实现在一周内完成对四个人类个体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而一个人全基因组测序仅需5000美元。在此平台基础上,经过对前期样本处理的适当调整,可实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基因表达的精确定量、对基因结构和可变剪切事件的准确定义、对转录因子和microRNA结合位点的准确鉴定等。 通过巧妙的前期样本处理,这一核酸测序平台甚至可用于解决蛋白表达定量、DNA三级结构等难题,例如,通过巧妙地对核糖体保护的mRNA片断进行测序,核糖体图谱技术可实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蛋白表达的定量,并对蛋白的翻译速度进行估计,很好地补充了现有的蛋白质组学技术。而通过对染色体相邻位置的交联和深度测序,Hi-C等新技术实现了对染色体三维结构的从头重构,对理解长程的表达调控提供了结构基础。这些改进极大地拓展了新一代测序技术在多层次组学调控研究中的应用,而生物信息学则紧随这一进程,逐渐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环节,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创新尖端的技术,提出崭新的假设并最终致力于探索生命的新规律。

国内外生物信息学发展状况

国内外生物信息学发展状况 1.国外生物信息发展状况 国外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各种专业研究机构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生物科技公司和制药工业内部的生物 信息学部门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美国早在1988年在国会的支持 下就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其目的是进行计 算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构建和散布分子生物学数据库;欧 洲于1993年3月就着手建立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 日本也于1995年4月组建了信息生物学中心(CIB)。目前, 绝大部分的核酸和蛋白质数据库由美国、欧洲和日本的3家数 据库系统产生,他们共同组成了 DDBJ/EMBL/Gen Bank国际核 酸序列数据库,每天交换数据,同步更新。以西欧各国为主的 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络组织(EuropeanMolecular Biology Network, EMB Net)是目前国际最大的分子生物信息研究、开 发和服务机构,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英、德法、瑞士等国生物信 息资源实现共享。在共享网络资源的同时,他们又分别建有自 己的生物信息学机构、二级或更高级的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数 据库以及自己的分析技术,服务于本国生物(医学)研究和开 发,有些服务也开放于全世界。 从专业出版业来看,1970年,出现了《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这本期刊;到1985年4月, 就有了第一种生物信息学专业期刊《Computer Application

in the Biosciences》。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专业期刊已经很多了。 2 国内生物信息学发展状况 我国生物信息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相继成立了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中心、华大基因组信息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中心,部分高校已经或准备开设生物信息学专业。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设立了生物信息学项目,并列入生命科学部优先资助的研究项目。国家 863计划特别设立了生物信息技术主题,从国家需求的层面上推动我国生物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3]。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及诸多原因,我国的生物信息学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在PubMed收录的以关键词“Bioinformatics”检索到的历年发表的文章数,可以看出大量的研究文献出现在21世纪以后。其中我国共有138篇占全部5548篇的2.5%,而美国则发表2160篇占全部的39%之多(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2月15日)。我国学者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的有高影响力的论文只有不到美国学者发表数量的6%,差距相当大[4]。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一些著名院士和教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显露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有的在国际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如北京大学的罗静初和顾孝诚教授在生物信息学网站建设方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陈润生研究员在EST

病理技术师考试

2013年病理学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1.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过敏因素 B.环境污染 C.气候因素 D.长期吸烟 E.真菌感染 2.肝脂肪沉积比较显著时,其变化是 A.肝分叶增多 B.肝增大,包膜紧张 C.苍白无血色 D.暗黑色、质软、光洁 E.肝脏发生固缩 3.粘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常发生在 A.胃、十二指肠、小扬 B.骨、肌肉 C.肝脏、肺及肾 D.任何器官 E.口腔、子宫颈及外明 4.关于结核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B.结核病是一种特殊的炎症 C.结核病常是经呼吸道感染 D.结核病不具备炎症特征 E.结核病可分为原发性结核病和继发性结核病 5.良性高血压病脑的病理变化为 A.小动脉和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 B.脑膜发生了炎症反应 C.脑软化 D.脑组织化脓 E脑组织任何时候无变化 6.关于恶性肿瘤的说法正确的 A.组织结构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细胞无 B.组织结构和细胞都具有高度异型性 C.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组织结构无

D.没浸润性,也不转移 E.以上说法都不对 7.小叶性肺炎不具有下列哪种描述的特征A.小叶性肺炎以细文气管为中 B.小叶性肺炎属急性化脓性炎症 C.小叶性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的炎症 D.小叶性肺炎在肺内。一定范围内 E.肉眼观,实变灶散在分布在肺组织内 8.急性炎症可分为 A.浆液性炎和出血性炎 B.纤维性炎和化脓性炎 C.浆液性炎和化脓性炎 D.浆液性炎和纤维性炎 E.浆液性炎、纤维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9.具有发热作用的炎症介质是 A.IIJ—1 B.D4 C.IL-8 D.C5a E.IL—10 10.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 A.组织来源 B.外在环境 C.内在因素 D.形成方式 E.以上都不对 11.肺粟粒性结核病肉眼观: A.双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红 B.双肺皱缩,体积减小 C.肺部分坏死,形成无数空洞 D.切面光滑平整 E.切面灰白,上有小凹,成斑块状 12.食管癌多发生在 A.食管上段 B.食管下段 C.食管中段 D.食管肌肉 E.食管软骨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

常用血清学检测方法介绍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兽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动物传染病都已经研制成 ELISA检测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 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o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矢,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2、ELISA的类型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用于动物疫病检测的ELISA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此法适用于检验各种蛋白质、微生物病原体第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但不适用于测定半抗原及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例如猪瘟病毒检测ELISA、禽流感病毒抗原捕获ELISA,就是根据这种原理设计的。 ②?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 反应模式与双抗体夹心法类似。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以检测相应的抗体。与间接法测抗体的不同之处为以酶标抗原代替酶标抗抗体。乙肝HBs的检测 常采用本法。本法尖键在于酶标抗原的制备,需要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寻找合适的标记方法。 此法中受检标本不需稀释,可直接用于测定,因此其敏感度相对高于于间接法。此外,该方法不受被检动物种属差异的限制。 ③?间接法测抗体

病理学技术初级(师)基础知识-试卷6

病理学技术初级【师】基础知识-试卷6 (总分:62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27,score:54分) 1.下述描述中,属于完全再生的是 【score:2分】 【A】动脉吻合口愈合 【B】骨折愈合再建【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C】剖腹手术切口愈合 【D】肠吻合口愈合 【E】胃溃疡愈合 本题思路:骨折愈合后,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再建后,可完全恢复骨折部位的结构和功能,属于完全性再生。 2.下列丕垦王肉芽组织的功能的是 【score:2分】 【A】抗感染 【B】保护创面 【C】填补伤口 【D】机化凝血块 【E】伤口收缩【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脏器是 【score:2分】 【A】脾 【B】脑 【C】肝 【D】肺【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肾 本题思路: 4.下列有关血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score:2分】 【A】纤维素血栓易溶解吸收 【B】可形成静脉石 【C】再通可恢复正常循环【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可阻塞动脉、静脉 【E】可继发于血管炎 本题思路:血栓形成后可发生机化,机化后的血栓和血管壁有牢固的黏着,不再有脱落的危险。血栓机化中所形成的新生内皮细胞,被覆血栓内由于血栓干涸

产生的裂隙,形成迷路状并互相沟通,使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沟通,称为再通,但不可能再恢复正常血液循环。 5.潜水员从海底升到水面过快时易发生 【score:2分】 【A】肺气肿 【B】肺水肿 【C】氮气栓塞【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左心衰竭 【E】昏迷休克 本题思路:潜水员由海底迅速上升到海面,由于大气压力突然降低,原来溶解在血液、组织液和脂肪组织内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很快游离,氧气、二氧化碳可很快再溶入体液中被吸收,而氮气在体液内溶解迟缓,于是形成氮气栓塞。 6.出血的后果主要取决于 【score:2分】 【A】出血的类型 【B】出血的发生机制 【C】机体抵抗力

生物信息学期末考试答案分析解析

一、名词 Bioinformatics: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生物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以互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对生物学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处理分析,并进一步挖掘和解读生物学数据。 Consensus sequence:共有序列——决定启动序列的转录活性大小。各种原核启动序列特定区域内(通常在转录起始点上游-10及-35区域)存在共有序列,是在两个或多个同源序列的每一个位置上多数出现的核苷酸或氨基酸组成的序列。 Data mining:数据挖掘——数据挖掘一般是指从大量的数据中自动搜索隐藏于其中的有着特殊关系性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通常是利用计算方法分析生物数据,即根据核酸序列预测蛋白质序列、结构、功能的算法等,实现对现有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发掘。 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表达序列标签——是某个基因cDNA克隆测序所得的部分序列片段,长度大约为200~600bp。 Similarity:相似性——是直接的连续的数量关系,是指序列比对过程中用来描述检测序列和目标序列之间相同DNA碱基或氨基酸残基顺序所占比例的高低。 Homology:同源性——是两个对象间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关系。如两个基因在进化上是否曾具有共同祖先。从足够的相似性能够判定二者之间的同源性。 Alignment:比对——从核酸以及氨基酸的层次去分析序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期能够推测它们的结构、功能以及进化上的联系。或是指为确定两个或多个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以至于同源性,而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BLOSUM:模块替换矩阵——是指在对蛋白质数据库搜索时,采用不同的相似性分数矩阵进行检索的相似性矩阵。以序列片段为基础,从蛋白质模块数据库BLOCKS中找出一组替换矩阵,用于解决序列的远距离相关。在构建矩阵过程中,通过设置最小相同残基数百分比将序列片段整合在一起,以避免由于同一个残基对被重复计数而引入的任何潜在的偏差。在每一片段中,计算出每个残基位置的平均贡献,使得整个片段可以有效地被看作为单一序列。通过设置不同的百分比,产生了不同矩阵。 PAM(Point Accepted Mutation):突变数据矩阵PAM即可接受点突变——指1个PAM表示100个残基中发生一个残基突变概率的进化距离。在序列比对中,能够反映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的概率与两个氨基酸随机出现的概率的比值的矩阵。 Contig:叠连群——是指一组相互两两头尾拼接的可装配成长片段的DNA序列克隆群,也指彼此间可通过重叠序列而连接成连续的、扩展的、不间断的DNA序列的交叠片段产物。通过比对不同的序列,我们能够发现片段的顺序,并且contigs能被添加、删除、重排列来形成新的序列。 Phylogenetic tree:系统发生树又称为演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认为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种间演化关系的树,是一种亲缘分支分类方法。在树中,每个节点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节点间的线段长度对应演化距离(如估计的演化时间)。它用来表示系统发生研究的结果,用它描述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In Silico Cloning:电子克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基于表达序列标签(ESTs)的快速克隆基因的新技术,其利用种子序列从EST及UniGene数据库中搜索相似性序列,进行拼装、检索、分析等,以此获得目标基因的全长cDNA,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实现基因作图定位。 二、问题思考 1、生物信息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生物学数据爆炸式增长 生物大分子数据库相继建立 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并行飞速发展

2020年病理学技术(师)[代码:208]专业知识真题精选

2020年病理学技术(师)[代码:208]专业知识真题精选[单项选择题]1、 关于固定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凝固细胞内蛋白质 B.防止细胞自溶 C.封闭非特异成分 D.使抗原不弥散 E.保留抗原活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固定的作用不是封闭非特异成分。 [单项选择题]2、 转移性钙化是指钙化发生在 A.结核病灶 B.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变组织 C.动脉粥样硬化的粥样斑块 D.陈旧性血栓 E.坏死组织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 转移性钙化是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所致。 [单项选择题]3、 在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中,认定某患者最确定的参数是 A.姓名 B.年龄

C.病理号 D.性别 E.病理诊断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中,病理号是某患者最确定的参数。[单项选择题]4、 用于胆碱酯酶的染色法是 A.Gomori钙钴法 B.Gossrau偶氮吲哚酚法 C.Leder-Stutt改良萘酚AS-TR磷酸酯法 D.Wachstein-Meisel镁激活酶法 E.Karnovsky-Roots铁氰化铜法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5、 显微摄影时为了改进底片平面像的分辨率可采用( )。 A.高倍目镜与低倍物镜组合 B.低倍目镜与低倍物镜组合 C.高倍目镜与高倍物镜组合 D.低倍目镜与高倍物镜组合 E.以上均不是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6、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是 A.细肌丝缩短

B.粗肌丝缩短 C.粗、细肌丝均缩短 D.粗肌丝向M线方向收缩 E.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动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动引起骨骼肌纤维的收缩。 [单项选择题]7、 图像处理是指 A.用量化的方法以数字的表达形式对图像中各种结构信息的定量描述 B.对图像的定量分析 C.用量化的方法以吸光度的表达形式对图像中各种结构信息的定量描述 D.对图像的定性分析 E.对图像的修饰,通过这种修饰去除图像的缺陷或不足,将模糊图像变为清晰图像或以新的图像形式来表达图像等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图像处理是对图像的修饰,通过这种修饰去除图像的缺陷或不足,将模糊图像变为清晰图像或以新的图像形式来表达图像等。 [单项选择题]8、 远程病理学中必须传送的信息包括 A.病例资料和病理图像 B.实验室检查结果 C.免疫组化和原位分子杂交检查结果 D.电镜结果 E.肿瘤倍体分析结果

血清学实验指导

实验目录 实验一: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实验二:1%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 实验三:禽流感血凝试验 实验四: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 实验五:口蹄疫病毒3ABC-ELISA抗体检测技术实验六: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技术

实验一 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磷酸盐缓冲液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的血清学检测奠定基础。 二、药械及耗材 电子天平,小电炉,药匙,1000ml烧杯,玻棒,500ml三角瓶(带棉塞),pH试纸; Na2HPO4.12H2O、KH2PO4、NaCl、蒸馏水;1 N NaOH、1N HCl(滴管瓶塞)。 三、试验程序 配方:Na2HPO4.12H2O 2.9克 KH2PO4 0.3克 NaCl 8.0克 蒸馏水1000ml 将上述成分称量在烧杯中,加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以后,调整pH值至7.4。然后分装在3个三角瓶中(每瓶大约330ml),加棉塞,橡皮筋捆扎,置高压灭菌器中121℃15min灭菌处理,备用。

实验二 1%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掌握鸡红血球悬液的制备方法,为后续的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奠定基础。 二、药械与耗材 公鸡,玻璃注射器(30ml),16#大针头,5%柠檬酸钠;800型离心机,玻璃离心管(10ml),洗耳球,10ml移液管,2ml移液管,棉花;0.01M pH7.4磷酸盐缓冲液。 三、试验程序 ※从心脏采集公鸡的抗凝血约25ml,平均分装3支离心管; ※作对称平衡以后,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液,保留红血球泥; ※加入适量PBS,用乳头滴管轻轻地洗涤红血球,然后作对称平衡,3000rpm 离心10min,弃上清液,保留红血球泥; ※重复上述操作2~3次,直至上清液清亮透明; ※用10ml移液管轻轻地吸去上清液弃之,保留红血球泥; ※用10ml移液管向三角瓶中加入49.5mlPBS,再用2ml移液管吸取0.5ml 红血球泥,棉花擦去移液管外壁粘附的红血球。将0.5ml红血球泥放入 49.5mlPBS中,混匀置于4℃冰箱备用。

2015年病理技术主管技师中级职称考试真题

2015年病理技术主管技师中级职称考试真题 天宇考王卫生资格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 年真题等。试题量:1707道。 B型题: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问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某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A.12.5分子ATP B.12分子ATP C.10.5分子ATP D.10分子ATP E.2分子ATP 1、1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产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1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有4次脱氢(3NADH+H、1FADH)和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2.5×3+1.5×1+1)10分子A TP。1分子丙酮酸先脱氢(NADH+H)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共生成(2.5+10)12.5分子ATP。草酰乙酸出线粒体生成丙酮酸,彻底氧化同丙酮酸。 2、1分子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产生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1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有4次脱氢(3NADH+H、1FADH)和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2.5×3+1.5×1+1)10分子A TP。1分子丙酮酸先脱氢(NADH+H)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共生成(2.5+10)12.5分子ATP。草酰乙酸出线粒体生成丙酮酸,彻底氧化同丙酮酸。

3、1分子丙酮酸彻底氧化产生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1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有4次脱氢(3NADH+H、1FADH)和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2.5×3+1.5×1+1)10分子A TP。1分子丙酮酸先脱氢(NADH+H)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共生成(2.5+10)12.5分子ATP。草酰乙酸出线粒体生成丙酮酸,彻底氧化同丙酮酸。 4、1分子草酰乙酸彻底氧化产生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1分子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有4次脱氢(3NADH+H、1FADH)和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2.5×3+1.5×1+1)10分子A TP。1分子丙酮酸先脱氢(NADH+H)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共生成(2.5+10)12.5分子ATP。草酰乙酸出线粒体生成丙酮酸,彻底氧化同丙酮酸。 A.AMP B.ADP C.A TP D.GDP E.GTP 5、参加三羧酸循环中底物磷酸化反应作为底物的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琥珀酰辅酶A生成琥珀酸的反应,琥珀酰辅酶A的高能硫酯键断裂推动GDP的磷酸化,生成GTP。ATP既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作用底物(低浓度时结合于酶活性中心),又是别构抑制剂(高浓度时结合于活性中心以外的别位),AMP和2,6-二磷酸果糖是磷酸果糖激酶-1的激活剂,同时别构抑制果糖双磷酸酶-1。 6、磷酸果糖激酶-1PFK-1的别构抑制剂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琥珀酰辅酶A生成琥珀酸的反应,

生物信息学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

生物信息学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 韩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10200531 1 概述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计算机科学为主要研究手段,对生物学实验数据进行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与分析,从而达到揭示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目的[1]。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前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时代和后基因组时代。目前,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经从对DNA和蛋白质序列比较、编码区分析、分子进化转移到大规模的数据整合、可视化,转移到比较基因组学、代谢网络分析、基因表达谱网络分析、蛋白质技术数据分析处理、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以及药物靶点筛选等[1]。在后基因组时代的今天,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目前极其热门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利用各种功能的软件系统平台,目前生物信息学方法主要通过序列比对与分析、功能基因组与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等方面应用于各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1.1序列比对与分析 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两个序列的比对现在已有较成熟的动态规划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比对软件包——BLAST和FASTA;两个以上序列的多重序列是生物信息学中尚未解决的一个NP完全的组合优化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2]。比较经典的算法有SAGA算法[3]、CLUSTAL算法以及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HMM)多重序列比对算法,另外,如Notredame等[4]开发的T-Coffee算法、Timo等[5]设计的Kalign算法、张琎等[6]设计的基于GC-GM多序列比对穷举遗传算法,是通过穷举某个特定范围内的所有序列的长度取值,来确定最终最佳比对长度的一种多序列比对算法。这些算法已应用于各种多序列比对软件,并在应用中不断得到优化。 1.2 功能基因组学 在后基因时代的今天,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转向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1] 。功能基因组的任务是进行基因组功能注释(Genome annotation),了解基因功能、认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基因的产物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基因的时空差异表达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

第七章免疫与血清学基本技术 第一节免疫学基本知识 一、抗原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及B细胞的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一是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二是抗原性,即抗原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既有免疫源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而只有抗原性无免疫源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决定Ag特异性的最小化学亚单位称为决定簇(又称表位)。 依其与胸腺关系又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均属于TD-Ag。 抗原的免疫源性是异物性,抗原的特异性是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理论依据。 人类血型抗原有A和B抗原,它们刺激机体产生抗A和抗B抗体。 人类血型抗原是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 器官移植所产生的排异反应,也是因同种异型抗原所致。 佐剂在免疫中常常采用,它主要的机制是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二、抗体 抗体是抗原刺激机体由B细胞产生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Ig)。 Ig的基本结构是: 4条肽链(2条轻链-L链、2条重链-H链)由二硫键连接。 L链分为可变部位(V)和恒定部分(C),即VL+CL。 H链也分为可变部位(V)和恒定部分(C),即VH+CH,但CH部分又分为CH1、CH2、CH3。IgM 和IgE还有CH4部分。 CH1与CH2区之间为绞链区。 如果用木瓜酶水解后,将IgG水解2Fab和Fc。Fab是Ig与Ag结合部位,Fc是可结晶部分。 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分为F(ab?)2和Fc部分,F(ab?)2是两个Fab连在一起的部分。 Ig的分类是依据H链的结构特点,主要依Fc部分(CH)。Ig分为五大类:IgG、IgM、IgA、IgE、IgD。Ig同种型是指H链所具有的的特性。 同一类Ig分型依据L链结构特点,可分为κ和λ型。Ig的Fc段部分可与某些细胞的Fc受体结合,如巨噬细胞等。 F(ab?)2部分是与Ag结合部,VH+VL是F(ab?)2中的高变区,直接与Ag能结合的部位。 人类5种Ig各具特色,IgM分子量最大,免疫应答早期产生的Ab只要为IgM。 IgG在血清中含量最高,而且是唯一能通过人类胎盘的Ig。 IgA经J链连接,可形成多聚IgA。 多聚IgA与分泌片结合后,能抵抗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有人称具备局部Ab。IgE可与肥大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 三、抗原抗体反应 每一种抗原物质都能在具有免疫功能的机体中遇到与其相应的免疫细胞,结合在其表面受体上,激发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且能够与这种抗体特异性地结合。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结合。 其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了结合部位原子间的接近程度,使各种弱作用键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结合。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检测方法

实验室血清学常用 检测方法

常见血清学检测方法介绍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技术 当前,该项技术已在兽医学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多数动物传染病都已经研制成ELISA检测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 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它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经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2、ELISA的类型 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用于动物疫病检测的ELISA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见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此法适用于检验各种蛋白质、微生物病原体第二价或二价以上的大分子抗原,但不适用于测定半抗原及小分子单价抗原,因其不能形成两位点夹心。例如猪瘟病毒检测ELISA、禽流感病毒抗原捕获ELISA,就是根据这种原理设计的。 ②.双抗原夹心法测抗体 反应模式与双抗体夹心法类似。用特异性抗原进行包被和制备酶结合物,以检测相应的抗体。与间接法测抗体的不同之处为以酶标抗原代替酶标抗抗体。乙肝HBs的检测常采用本法。本法关键在于酶标抗原的制备,需要根据抗原结构的不同,寻找合适的标记方法。 此法中受检标本不需稀释,可直接用于测定,因此其敏感度相对高于于间接法。另外,该方法不受被检动物种属差异的限制。 ③.间接法测抗体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常见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抗免疫球蛋白抗体),检测与固相抗原结合的受检抗体(见图1)。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原与固相载体联结,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及杂质。 (2)加稀释的受检血清,保温反应。血清中的特异抗体与固相抗原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固相载体上

病理技师试题及答案

2011年 病理学技术理论考试 (选择题,每题1分) 姓名考试时间得分1.下列关于解剖学姿势的描述错误的是 A.足尖朝前 B.标准姿势即为立正姿势 C.上肢垂于躯干两侧 D.两眼平视前方 E.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不属于扁骨的是 A.肩胛骨 B.颅盖骨 C.肋骨 D.胸骨 E.髋骨 3.参与形成肋弓的是 A.第7~8对肋骨的前端 B.第8~10对肋骨的前端 C.第8~11对肋骨的前端 D.第9~10对肋骨的前端 E.第9~12对肋骨的前端

4.关于食管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平第10胸椎体高度与胃贲门连接 B.总长约20cm C.上端在第7颈椎体下缘与咽相接 D.上端在第6颈椎体下缘与咽相接 E.平第12胸椎体高度与胃贲门连接5.McBurney点的位置为 A.左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点处 B.右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C.左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内1/3交点处D.右髂前上棘与脐的连线的中点处 E.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侧中、外1/3交点处6.冰冻切片时用甘油明胶封片是进行哪种染色A.脂肪染色 B.网状纤维染色 C.巴氏染色 D.HE染色 E.伊红染色 7.显微镜镜头的数值孔径的标准简写 A.NA B.NF C.ND

D.AN E.FN 8.下列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组合中哪种组合成像质量最佳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25×物镜4× C.目镜4×物镜20× D.目镜1×物镜100× E.目镜2×物镜40× 9.组织透明剂必须具有 A.透明和脱乙醇作用 B.透明和固定作用 C.透明和软化组织作用 D.透明和硬化作用 E.脱乙醇和溶解石蜡作用 10.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法显示DNA和RNA染液最佳pH值应是A.pH7.0 B.pH4.8 C.pH2.0 D.pH6.5 E.pH9.0 11.下列关于细菌芽胞的论述错误的是 A.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

医学影像征象

医学影像征象 01、视神经轨道征: 表现:在增强的横断面视神经CT或脂肪抑制的T1加权磁共振图像上最明显. 在这些图像上,视神经表现为相对于其两侧强化的视神经鞘的条状低密度(信号)带. 解释:视神经轨道征最常用于描述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常表现为节段性或弥漫性视神经鞘增厚.当注入增强剂后,视神经在CT或MR图像上表现为非强化的低密度(信号)线样结构,被周围强化的脑膜瘤包绕.在横断面或矢状面上产生类似轨道的征像,其两条轨道即被低信号的视神经分隔开的肿瘤的两部分.在冠状面上表现为炸面包圈样结构.当肿瘤发生线样钙化时,该征像在非增强CT上也可看到,但不如增强CT者常见. 讨论: 轨道征用于鉴别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无论何种生长类型,都与视神经紧密相连,因而肿瘤与视神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表现为视神经-鞘结构均质性增大,没有可分辨的低密度视神经结构. 视神经鞘脑膜瘤起源于沿视神经鞘的蛛网膜上皮细胞,早期于硬膜下生长,包绕视神经,而不侵犯视神经,沿视神经生长,位于眶内、视神经管内、颅内视神经管开口者都可具轨道征表现。于增强CT表现为a)视神经低密度,b)脑膜瘤组织肿块样高密度,c)与视神经邻近的平行线样高密度增强区。 轨道征并非特异性征像,也可见于其他眶内疾病,如眶内炎性假瘤,视周神经炎,结节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瘤,视周出血等,均需注意鉴别. 02脑膜尾征,白质塌陷征 这是脑外肿瘤,特别是脑膜瘤与脑内肿瘤相鉴别非常重要的两个征象 增强冠状面示白质坍陷征(箭头)及脑膜尾征(三角)。 Gd-DTPA时,脑膜瘤可显示肿瘤相邻脑膜强化,多呈短、细规则的条状高信号的强化影,此即脑膜尾征。其形成原因可能与脑膜瘤长期刺激压迫邻近的脑膜,造成脑膜充血有关;也可能为脑膜瘤直接侵犯脑膜所致。脑膜尾征并不是脑膜瘤所独有的征象,只要病变侵犯或长期刺激脑膜均可形成脑膜尾征,如脑膜转移瘤、神经瘤等。白质塌陷征可理解为脑外肿瘤对脑实质的推移压迫。另外其它一些脑外肿瘤的特点还有邻近肿瘤的蛛网膜下腔增宽或脑沟、池内异常占位影等。 03剪影征 边缘轮廓征(silhouette sign 剪影征,边缘掩盖征):叫法很多,用法也不少,但是实际应用得比较多的是右中叶和左舌叶病灶的判定。 1、右中叶、左舌叶炎症的时候,常规后前位胸片上可使心缘模糊。如果心缘清楚的话说明病灶在心后下叶肺组织。 2、病灶如果位于上叶前段,可使升主动脉、左肺门模糊,若在后段则清楚。 3、主动脉结部边缘模糊为左上叶尖后段病变或临近淋巴结改变所致,若清晰则病灶位于较远隔的部位如上叶前段或下叶背段。 4、降主动脉边缘不清,提示病灶为左下叶后基底段。 5、后纵隔肿瘤与心脏和升主动脉距离较远,心影和升主动脉边缘清晰,若模糊,提示病灶位于前纵隔。 6、引起横膈模糊的为前肋膈角区的炎症,反之为后肋膈角炎症。 04含气支气管征 支气管气象(含气支气管征):经典征象,实变区内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影,双上叶和右中叶较常见,一般作为良性病变的诊断依据,但不是金标准,如肺泡癌也可以出现类似的征象。 05剑鞘样气管 剑鞘样气管:常见于慢阻肺,测量点取主动脉弓上方1cm,气管指数<2/3。诊断必须除外纵隔外压性改变及气管肿瘤本身造成的狭窄。 06印戒征 印戒征

浅谈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前景1

浅谈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前景 摘要:生物信息学已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本文对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在国内、外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这是我国生物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百年一遇的极好机会。 关键字:生物信息学、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前景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已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 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 一、生物信息学产生的背景 生物信息学是80年代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通过对生物学实验数据的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与分析,进而达到揭示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目的。由于当前生物信息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存储、分类、检索和分析等方面,所以目前生物信息学可以狭义地定义为: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应用于生物大分子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类、检索与分析,以达到理解这些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生物学意义的交叉学科。事实上,它是一门理论概念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发展仅有10年左右的时间---bioinformatics这一名词在1991年左右才在文献中出现,还只是出现在电子出版物的文本中。事实上,生物信息学的存在已有30多年,只不过最初常被称为基因组信息学。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给基因组信息学的定义:它是一个学科领域,包含着基因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分析和解释的所有方面。自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进展极为迅速。迄今已完成了约40多种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人基因组约3x109碱基对的测序工作也接近完成。至2000年6月26日,被誉为生命“阿波罗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成了工作草图,预示着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指日可待。截止目前为止,仅登录在美国GenBank 数据库中的DNA序列总量已超过70亿碱基对。此外,迄今为止,已有一万多种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以不同的分辨率被测定。基于cDNA序列测序所建立起来的EST数据库其纪录已达数百万条。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派生、整理出来的数据库已达500余个。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生物学数据的海洋。这种科学数据的急速和海量积累,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历史中是空前的。数据并不等于信息和知识,但却是信息和知识的源泉,关键在于如何从中挖掘它们。与正在以指数方式增长的生物学数据相比,人类相关知识的增长(粗略地用每年发表的生物、医学论文数来代表)却十分缓慢。一方面是巨量的数据;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医学、药物、农业和环保等方面对新知识的渴求,这些新知识将帮助人们改善其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构成了一个极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催生了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这就是生物信息学。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发展现状 资金和实力非常重要,生物信息的研究投入短期不算大,但是结合成果,其投入相当的大。因为目前生物信息主要在于教学和和研究,商业领域的应用不算很广。如一套LIMS加上软件就要花上数千万。加上相关项目的研究开发,不是国内相关的机构所能承受的。所以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以及有识之士的投入。否则我们又将远远落后国外。国内的制药行业将永不得翻身!基因的流失(国外一些国家打着给国内免费治疗,分析疾病的考旗帜,

生物信息学主要内容和发展前景

生物信息学主要内容和发展前景 学生:xxx (x学院xxxx班,学号xxxxxxxxxxx) 摘要: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胜利完成,人类基因组以及其它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实施,使分子生物数据以爆炸性速度增长。及时、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上不断增长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源,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必要手段,从而诞生了生物信息学。 关键字:生物信息学;产生;研究内容;展现状;前景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已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 一、生物信息学的产生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胜利完成,与此同时,诸如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啤酒酵母、线虫、果蝇、小鼠、拟南芥、水稻、玉米等等其它一些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也都相继完成或正在顺利进行。人类基因组以及其它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全面实施,使分子生物数据以爆炸性速度增长。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按照摩尔定律飞速前进的计算机硬件,以及逐步受到各国政府重视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为生物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福音。及时、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上不断增长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源,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必要手段,从而诞生了生物信息学。 二、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 (一)序列比对 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两个序列的比对现在已有较成熟的动态规划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比对软件包BALST和FASTA,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这些软件在数据库查询和搜索中有重要的应用。有时两个序列总体并不很相似,但某些局部片断相似性很高。Smith-Waterman算法是解决局部比对的好算法,缺点是速度较慢。两个以上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