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作家老舍的成长故事

作家老舍的成长故事

作家老舍的成长故事
作家老舍的成长故事

作家老舍的成长故事 篇一:老舍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老舍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巩义马一卜 一、 研究目的 老舍先生生于那个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时代。他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浮华沧桑, 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芒,不容忽视,举世瞩目。究竟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 影响力?研究老舍先生,学习他的气节与品格。 二、 研究方法 (1) 上网检索 (2) 查阅有关书籍 (3) 问询家人 三、 研究过程 人物?简介 老舍,生于 1899 年 2 月 3 日,卒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 旗,北京人。我国小说家、戏剧作家,是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对民间曲艺有突出贡 献, 也是?写作最勤, 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骆 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名字?寓意 ?舒庆春?这个名字是父母所起,因他出生在小年(阴历腊 月二十三),离春节只差几天,图吉利,起了这个名字——?庆春?是庆祝春天的意思。? 舒舍予?是老舍上师范时自己起的别名,很巧妙。他把姓拆开,成为?舍予?两字。这两个字还 有一说,是?舍我?——放弃自己私心和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后来他取?舍予?的? 舍?字,前面加一个?老?子,当作自己笔名,在《老张的哲学》连载时第一次使用。后来这个 笔名就沿用下来。 文笔〃特点 老舍的作品直白而又京味儿十足。由于小时候寒苦的生活,使他偏向于观察社会底层的 人,并用笔表现他们的生活。他用词简洁,语言通俗,使人如临其境。一开始老舍的文笔偏于 幽默,后来,幽默渐渐经过苦笑、讽刺,走向抒情,成了淡雅的清泉,平易、亲切、新鲜。 写作?成长 老舍出身寒苦,父亲在他小时候牺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拉扯大。 由于小时候的环境,他沉默寡言而内心奔放,爱看书,爱幻想。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许多优良 的品质。上学时,他偏爱语文,背诵了许多古文诗词。后来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考入了北京师 1 / 12

范。1918 年,从师范毕业后,被派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1919 年,五四运动以及白话文的 兴起把他推向了写作的道路。在学校工作两年后,他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后来,他看清了这 个职业背后的污浊,1922 年 8 月,老舍正式 辞职不干,自愿到天津南开中学当一名清苦的教师。1923 年 1 月,老舍在《南开季刊》 上发表第一篇?文学习作?:《小铃儿》。1923 年 2 月,他在北京地方服务团当干事,在北京教 育会当文书。在北郊公立讲演所当所长的时候,他渐渐练就了一副好口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 方学院之邀,1924 年 9 月 14 日,老舍到了英国,受聘于学院,教授中文学系。在东方学院, 他读了许多书,并在那里完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他还 帮助埃杰顿将古典名著《金瓶梅》译成英文。1929 年夏,老舍离开伦敦,周游欧洲,后来在 新加坡华侨中学当教师,在此期间,完成了《小坡的生日》中的一部分,1930 年春,老舍回 到上海,凑够了六万字,这才算写完《小坡的生日》。1930 年 7 月,老舍受聘于齐鲁大学, 1934 年夏,在山东大学文学院当教授,?七七事变?后,回齐鲁大学当中文系主任。从 1930 年 到 1937 年 11 月 15 日只身南下,老舍创作了二百余篇作品,包括《大明湖》(1931 年,已覆 灭)、《猫城记》(1932 年)、《离婚》(1933 年)、《牛天赐传》、《老舍幽默文集》、 《赶集》(三者同为 1934 年)、《樱海集》(1935 年)、《蛤藻集》、《骆驼祥子》、《选 民》(三者同为 1936 年)、《东海巴山集》东海部分、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两者同为 1937 年)。与此同时,他开始大量地写散文,杂文和小诗。《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也 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1937 年 11 月, 受形势所迫, 老舍先生毅然到了武汉, 用笔杆子支持抗战。 八年之内,老舍完成了《火葬》、《四世同堂》前两部、 半部《蜕》、《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巴山部分、《剑北篇》以及话剧 九部(包括《残雾》、《国家至上》)、各种曲艺形式作品三百余篇,都是有关抗战的。1938 年 3 月 27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老舍担任第一届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并连任七 年。他协助?文协?出版了《抗战文艺》杂志。抗战胜利后,1946 年 3 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 到达美国, 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与文化交流。 由于内战, 老舍滞留在美国三年半。 他写完了 《四 世同堂》的第三部,创作了《鼓书艺人》,把《断魂枪》改成话剧,组织了《离婚》、《牛天 赐传》等的翻译。1949 年 12 月 9 日,老舍到达天津,致力于文艺,1950 年,被选为全国文联 理事和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还和赵树理一起主编全国性的通俗文艺刊物《说说 唱唱》。1950 年,老舍当选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1950 年春,政府要治理龙须沟,老舍以此 为题材,完成了三幕话剧《龙须沟》。1951 年二月,出版第二本曲艺文集《过新年》。1951 年夏,开创了曲剧这一新的剧种。中间,老舍还创作了许多话剧。1957 年,三幕话剧《茶馆》 诞生了。1961 年,老舍开始创作《正红旗下》,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巨著,是老舍语言造诣的 顶峰。1966 年 8 月 23 日,被红卫兵殴打羞辱后,第二天,老舍在太平湖?舍我?。 印象?气节 他,待人热忱,有求必应。在重庆时,他生活极度清贫,但是好友相逢,卖了大褂,也 要下馆子,热情款待。汪曾祺在《老 舍先生》里回忆说:?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 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 ?敞 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 2 / 12

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 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 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 ?盒 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 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 东西!?…… 他,诙谐幽默。老舍曾给自己的作品打过广告:?《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 也不是。《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离婚》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小坡的 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老张的哲学》是本小 说,不是哲学。?老舍写的《猫城记》序则更有趣味,?此次现代书局嘱令给《猫城记》作序, 天大的难题!引证莎士比亚需要翻书;记性向来不强。自道身世说起来管保又臭又长,因为一 肚子倒有半肚子牢骚,哭哭啼啼也不象个样子——本来长得就不十分体面。怎办?……外甥问 我是哪一派的写家?属于哪一阶级?代表哪种人讲话?是否脊椎动物?得了多 篇二: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 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后来又 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 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 小说家,文学 家。1969 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 年回北京,1974—1981 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 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以后陆续发表中、 短篇小说多篇, 从 1986 年起,即为 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 一级作家职称。 1996 年 11 月, 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 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 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 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 的电影类型—— 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 3 / 12

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 1988 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 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 神与少女》 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 1989 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 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 星》《命若琴弦》《第 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 《礼拜日》 《原罪· 宿命》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小说三篇》 《中篇 1 或短篇 4》等; 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 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 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 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史铁生 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 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 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史铁生因突发脑 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 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 己的“写作之 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 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 《病 隙碎笔》 作为二 OO 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 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 残缺与爱情、 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 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 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 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 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老舍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 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 年 8 月 24 日深夜, 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终年 67 岁。 夫人胡絜 (ií e) 青 (1905-2001) 。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享年 67 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 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 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 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 城记》、《正红旗下》《猫》、《母鸡》,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 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 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 4 / 12

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 (16 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 的“劳动模范”。 笔名来历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 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 予,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 1926 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 贯、永远的意思。老舍,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 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 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 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二马》 《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的短篇小说《月牙儿》、 《断魂枪》 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家的猫》《北京的春 节》等编入小学课本。“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一生主要作品有: 《猫 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 《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 著名。 写作风格 1、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的人生步履与作者的主观情愫水乳交融,三位一体,调 配出老舍小说特有的“北京味儿”。2、以通俗化得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是老舍小说的 又一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夸张、廓大、漫画化的讽刺手法与北京市 民文化中的“打哈哈”两者糅合而成得。这种幽默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即老舍自 己所说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润滑剂。 3、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 特色是以北京市民语言及俗文学语言为原料,加以煅烧锤炼的结果。语言平易而不粗糙,俗而 通雅,清浅而又韵味十足。 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 800 余万字的作品.1924 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 师。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 1926 年 7 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 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 之一的地位。1930 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 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 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 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 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 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 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 5 / 12

家大院》 《上任》 《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 20 余种文字出版, 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篇三: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 中国近现代史上文笔最好的十位作家 前些日子韩寒说巴金的文采很一般。从读者的角度看,他的观点很多人都赞同。不管一 个人地位有多高,一个人的文笔并不和地位成正比。处在白话文童年时期的人,可能是大师, 少见经典作品。人们都喜欢文笔好的作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红楼梦》也推崇“词藻 警人”的《西厢记》。作为读者,肯定有自己的欣赏口味。一个作品,文笔好就是好,如白开 水一样的文学作品,不会讨人喜欢,也没必要因为谁名气大就非得说他的作品好。 可中国作家中确实有文笔好的。谁是中国白话文方笔最好的作家?五四后的那代人为白 话文做出了贡献。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我们读着他们的作品成长,在我们的心中,谁 的作品什么样子,我们还是能看出一点好坏来。 五四那代作家, 他们或小说、 或杂文、 或诗歌、 或散文、 或翻译,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我们的现代语文就是从他们那儿开始的, 普通话是以他们的作品为基础的。 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有了无数的白话文作家,向我们展示现代汉语的精彩。我们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 等学科得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人们可以更便捷地接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五四以来的那 代作家,是白话文的首创者,他们汲取文言文和西方文学的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现代汉 语很快深入人心。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琳琅满目,风格各异。 单从文笔而言, 我认为 鲁迅、林语堂、梁实秋、老舍、沈从文、张爱玲、汪曾琪、钱钟书、王蒙、王小波的文 笔最好。 鲁迅骂人厉害, 语言辛辣。 林语堂语言幽默, 见解深刻。 梁实秋意境清远, 博学多才。 汪曾祺含蓄空灵、生动传神。老舍语言讲究,为文地道。各家各有所长,都有很强的驾驭文字 的能力。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 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为周树人,改字为豫才。至三十八 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之一。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 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 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 一篇有一篇的写法。 《狂人日记》与《阿 Q 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 《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 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在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方面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论敌梁实秋评价他说:“据我看,他的小说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 是优美的。”“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 林语堂,1912 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 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 年获博士学 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 年后为《语丝》 6 / 12

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 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 并研究语言。 1927 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 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 年创办《人间世》,1935 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 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 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 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梁实秋,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光绪二十八年腊月初八(1903 年 1 月 6 日)生于 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 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 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 年 9 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 第 6 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於 1921 年 5 月 28 日《晨报》第 7 版。1923 年毕业後赴美留学,1926 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 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40 岁以後著力较多 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 1949 年起 20 多年共出 4 辑。30 年代开始翻译 莎士比亚作品,持续 40 载,到 1970 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 37 册,诗 3 册。晚年用 7 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1899 年 2 月 3 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 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 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 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 20 世纪 30 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 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 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行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 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 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 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 及通俗文艺作品集 《三四一》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 主要有长篇小说 《正红旗下》 , 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 40 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 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 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 民的喜爱,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 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 岁时,他投 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 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 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 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 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 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 7 / 12

《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 《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张爱玲,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上海麦根路 (今太兴路) , 原名张瑛。 原籍河北丰润。 她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外孙女。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 也写言情小说, 《金锁记》 《秧 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 家, 一时无二; 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 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 在创作中自觉师承 《红 楼梦》 《金瓶梅》的传统。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 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 梦》研究。 汪曾祺(1920 年 03 月 05 日——1997 年 0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 文体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 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 《大淖记事》, 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 在《汪曾祺全集》中。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 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 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 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 ”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 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 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 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 审美发现, 从小的视角楔入, 写凡人小事, 记乡情民俗, 谈花鸟虫鱼, 考辞章典故, 即兴偶感, 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清宣统二年 十月二十日(1910 年 11 月 21 日)生于江苏无锡。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作品及时间: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毕 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 1941 年 12 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 月 10 日);《人· 兽· 鬼》(开明书店 6 月出版)1947 《围 城》(晨光出版公司 5 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 1949 年 6 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8 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 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9 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 8 月 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 年 1 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 1982 年 9 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 3 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 9 8 / 12

月第 1 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 年第 5 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 3 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月出版) 王蒙,1934 年生于北京。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 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50 年 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 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 年 9 月 7 日发表短篇小 说《组织部新来的年 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 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 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 年起赴新疆生 活、工作十多年。1978 年调北京市作协。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 共中央委员、文化 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 会主任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 爱的季节》 、《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 篇小说《布礼》、 《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 集有《冬雨》、 《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 学选》、《王蒙中 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 论集《当你拿起笔 ??》、《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 著《红楼启示录 》、《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 自选集《琴弦与 手指》以及 10 卷本《王蒙文集》、23 卷《王蒙文存》(2003 年)等,2006-2007 年出 版了自传《半生多事 》、《大块文章》。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 国外出版。 王小波(1952~1997 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l952 年 5 月 13 日生于北京,l968 年去云 南插队,1978 年 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1984 年至 l988 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后回国,曾任教于 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 年 4 月 11 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 9 / 12

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 区。 王小波无论为人、 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 其写作标榜“智慧”、 “自然的人性爱”“有 趣”, 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师承穆旦(查良铮)。
10 / 12

11 / 12

12 / 12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问题: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答案: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相关阅读】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透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

作家老舍简介

作家老舍简介 寄语: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苦日久不磨,也会生锈。这是老舍先生用一生的经历,告诫我们的。作家老舍简介分享给各位读者,欢迎阅读。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老北京人(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笔名有“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曾经担任山东大学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 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贫苦旗人家庭。一岁半丧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国联军的意大利军人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者简介: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葡萄月令》。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及其作品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先生七岁念私塾,以后在西直门私立第二小学堂、南草厂第十三小学、北京市第三中学读书。1918年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业余刻苦自学,并开始写小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部长篇小说。1929年夏离英,途经巴黎等地,在新加坡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回到北京。 1930年夏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授,利用寒暑假期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集《赶集》,杂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与个人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1936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骆驼祥子》、《文博士》等。 “七七”事变爆发,11月济南失陷前夕,只身离济赴武汉。1938年8月武汉失陷前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往重庆。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他自己也以团结抗日为题材,积极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著)、《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部话剧,《火葬》、《四世同堂》(第一、二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以及鼓词、京剧等。 1946年3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先生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在美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写完《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老舍先生回国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自1950年起老舍先生以高度的创作热情,写下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掌》等,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不同时期的斗争生活,而且语言生动、幽默,独具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先生“人民艺

老舍的作品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

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品味它,感觉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 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我们述说他眼中的猫。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讲事情述感受,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语气显真情 文中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互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 文中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 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

老舍生平简介

老舍生平简介(了解老舍)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的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

儿》。“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多彩的世界和浓烈的乡思,将他拉入文学的天堂。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1929年夏,老舍取道法、德、意、新加坡等国回国。次年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月牙儿》(1935)、《骆驼祥子》(1936)、《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骆驼祥子》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

老舍的作品简介

六年级校本教材 一、老舍的作品简介 茶馆简介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月牙集》概述 《月牙集》是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是由作家老舍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作家老舍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

气息。老舍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细节真实,再加之语言讽刺幽默,诙谐轻松,作品深受人民喜爱。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这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的是老舍的代表作之《月牙集》。 以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一位在旧社会过了五十年苦难生涯的北京老警察对自己辛酸一生的回忆。满清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1911年,孙中山领导国民革命军举行武昌起义,推翻了满清皇朝。“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总想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这时到处出现革命党,秦大人要抓革命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我”的女儿大妞出了嫁,儿子海福继承父业,当了国民政府的警察,还和申远往来密切。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北平等地相继沦陷。日军抓走了“我”儿子的未婚妻小玉。海福经申远介绍,参加了八路军。不久,申远被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回来接管北平。“我”因儿子之故,被关进监狱,在牢里又与申远相逢,在他的教育启发下,“我”对自己过去糊里糊涂的一生有了认识。北平解放后,“我”与儿子重逢。从此,“我”才有了幸福的晚年。 二、按要求写词语 1、有些成语中含有两个数字,比如:“三心二意”,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五颜六色、七上八下、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百里挑一、九牛二虎、九死一生) 2、有些寓言故事的名字就是一个成语,比如:“揠苗助长”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亡羊补牢、掩耳盗铃、叶公好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3、有些成语中含有意思相近的词语,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千变万化、千辛万苦、生龙活虎、聚精会神、想方设法、呼风唤雨、漫山遍野、欢天喜地 4、有些成语中含有意思相反的词语,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悲喜交加 黑白分明、不进则退、易放难收、生死存亡,始终如一,阴阳怪气 5、有的成语是“ABAB”式的,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自言自语收拾收拾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交流交流打量打量彼此彼此打扮打扮学习学习 6、有的成语是“AABB”式的,请你写出这样的成语(千千万万、大大方方、客客气气、明明白白、热热闹闹战战兢兢、忐忐忑忑、慌慌张张、 7、ABAC自言自语、百发百中、虎头虎脑、笨手笨脚。 8、ABCC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小心翼翼、细雨绵绵。 9AABC、落落大方、息息相关、人人皆知、默默无语、愤愤不平 10、

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简介 寄语: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象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老舍先生对待生活的态度,学会释然,做个天真的人。老舍先生简介由收录,欢迎阅读。 人物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人生经历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襁褓之中家曾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婴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曾任小学校长(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任教5年。 笔名来历

老舍简介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贫苦童年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1913年,老舍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于1918年毕业。1918年至1924年间,先后任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北京市北郊劝学员、天津南开中学教员、北京一中教员。 赴英讲学 1924年秋季,老舍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学系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中国古典文学。1929年夏季,离英,途经新加坡并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创作以新加坡为背景的小说《小坡的生日》。1930年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年至1937年间,老舍先后任教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1936年写出长篇小说文学代表作《骆驼祥子》。 抗日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老舍离别家小奔赴国难。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武汉成立,老舍被推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同年随文协迁到重庆。自此主持文协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其中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战后回国 抗战结束后,老舍于1946年3月接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写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长篇小说《鼓书艺人》。1949年12月,应周恩来委托文艺界之邀回到北京。自1950年起,老舍写了一些歌颂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品,以话剧《龙须沟》为代表。1956年到1957年,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元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1966年8月伤心之至的老舍独自出走到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当日深夜,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自沉于太平湖,年67岁。 恢复名誉 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作品风格 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多为悲剧,作品的语言以北京方言为主,风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这两部作品现已列入中国初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和大学中文专业必读书目。《茶馆》也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高中华文文学必修的作品。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文学作品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另有一说为900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文革期间亦漏失了一些尚未发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抗战爆发后,老舍辞去教职,以极大热情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其创作范围也不断扩大。1946年春,老舍去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嘱曹昌写信请他回国。日夜思念祖国的老舍得信立即动身,历尽艰难,于1949年底返回北京。从此热情参加各项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也更加丰富多彩,从1950年至1965年,光剧本就写了十多个,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年)、《茶馆》(1957年),另外还有《女店员》《全家福》《宝船》《神拳》等都曾轰动一时。这中间,《龙须沟》影响最大,为此,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

岁。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老舍的资料整理

老舍 1生平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创作作品 小说合集 以上资料整理自

文艺合集 以上资料整理 诗歌作品 旧体诗约300首,12万字左右。

曲艺作品 通过搜集整理共有47部,细分有话剧27部、京剧7部、歌剧5部、地方戏剧2部、英译中话剧1部、电影剧本1部、鼓词15篇、相声31段、快板12段、太平鼓词4段、山东快书1段、合作撰写的单弦牌子曲1篇、唱词7篇。 以上整理自 未成合集,散落发表的作品收集如下: 《厚古薄今》《活-武松》《假博士》《教授》《她记得》《抗战民歌二首》《空城计》《控诉搂包的》-大鼓书词《礼物》《恋歌》《流离》《乱形容》《说明白话》《覃本秀自述》《痰迷新格》《童谣二则》《微笑》《为和平而战》《为小朋友们作歌》《维生素》《小相声一则》《新春之歌》《新青年》《新诗》《雪中行军》《音乐的生活》《英雄赞《元旦铭》《慈母》《打刀曲》《读书》《二期抗战》《附录-致友人函》《歌唱伟大的党》《歌声》《鬼曲》《国葬》《过新年》《海外新声》《和平解放西藏》《红售货员》《红叶》《鸿兴饭馆红旗飘》《八九十枝花》《保民杀寇》《保我河山》《壁报诗》《别迷信》《长期抵抗》《陈各庄上养猪多》《成渝路上》《蒙古青年进行曲》《女儿经》《陪都赞》《青年》《青年突击队员》《清明》《日本撤兵了》《扫荡五气》《山高挡不住太阳》《神仙辞职》《生

有关老舍的资料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著作书目: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老舍幽默诗文集》 1934,的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样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 l943,中西书局 《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老舍简介

老舍简介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 舒庆春 外文名 Colin 、Lau Shaw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3日 逝世日期 1966年8月24日 职业 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学校 信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品 《》《》《》 笔名 老舍,絜青,鸿来,非我 字 舍予

二、人物生平 个人经历 老舍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的,阵亡在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在英国期间,老舍曾使用Colin C. Shu这个英文名字(应为其基督教教名)。 1926年,在《》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7]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高中语文常识鲁迅老舍沈从文等8位作家简介及经典语录

高中语文常识鲁迅老舍沈从文等8位作家简介及经典语录 ◎鲁迅 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二十世纪 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 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 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 候炬火。 4.命运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 心思的解释。 5.到枯身孤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 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 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林语堂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2.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 有蝴蝶,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间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 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蝶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 关,这就叫孤独。 3.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 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 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 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4.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 我们的胃口怎么样。 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 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朱自清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

老舍的简介word版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老舍的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老舍的简介 老舍简介: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

《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七七事变”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