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摘要:银行资本自身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监管当局的资本监管一般会导致信贷供给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并放大经济冲击,因此在经济高涨期,必须高度关注信贷快速扩张的潜在后果。银行资本的顺周期变化也会使货币政策效果表现出非对称性,造成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政策目标的差异往往也会导致短期银行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内的潜在冲突,但长期目标是一致的。我国正逐步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关国际研究成果值得梳理和借鉴。

关键词:银行资本;顺周期性;货币政策

一、银行资本自身的顺周期变化

Katalin Mero(2002)指出,银行行为的顺周期特性源自贷款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经济衰退期,那些没有风险,能够获利的项目也难以获得融资,此时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会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而在经济景气时期,因为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乐观,银行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银行通常更乐于向客户发放贷款,也放松了对抵押物品的要求。而且,在经济上升时期,银行接受的抵押品价值显著上升,而在萧条时这些抵押商品的价值可能明显下降,这极大地助长了银行的顺周期行为。银行风险偏好的增加同样也反映在贷款价格的变化上。在经济高涨时期,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银行通过降低贷款价格来维持或增加市场份额。因此,银行信贷政策态度在本质上有助于加强景气周期(包括周期性的景气或萧条),因而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

由于在经济周期的整个变化过程中,银行资本受到盈利水平、贷款质量变化、贷款损失拨备水平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以及筹集新资本的成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银行顺周期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资本的顺周期变化。

(一)银行的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在经济高涨期,银行收益通常会增加;而在经济萧条期,银行的收益会下跌。主要原因有:一是在经济高涨期,工商企业财务状况表现良好,偿付能力高;二是银行对客户的经济前景乐观,客户信用评级高,从而提取较少的贷款损失拨备(从长期看甚至可能低于合理水平),银行的利润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从而导致较高的利润分配;三是投资旺盛,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贷款利率水平较高,银行利息收入增加;四是各种交易活跃,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相反,在经济萧条期,客户财务状况恶化,偿付能力下降,银行将面临贷款损失的突然增加,资本受到侵蚀,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并引发严格的信贷评审和信贷紧缩活动。

拨备变化也会影响银行收益。总的拨备覆盖率及拨备成本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减少,而在经济低迷时期快速上升。因此,经济周期拐点一旦出现,马上会出现银行收益减少、风险承担意愿降低和信贷紧缩,此时银行会调整资产投资组合以增加安全性。

也有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会提高银行贷款的周期性特征,增加银行收益的波动性。

(二)银行资产质量、资产价格与经济周期平行

银行贷款质量依赖于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外部评级机构及信贷风险模型。银行贷款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客户贷款违约率的周期性变化。Fama(1986)和 Wilson(1997)发现,受宏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贷款违约率具有周期性。在经济高涨期,贷款违约率较低;而在经济衰退期,贷款违约率较高。Ferri、Liu和Majnoni(2000)以及Reisen (2000)研究发现,评级机构的行为也具有周期性①。

资产价格本身就与经济周期平行运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水平和确定资本要求的风险权重都取决于担保物的价值,而担保物的价值变化与经济周期的波动更为密切,担保物价值的任何变化将同时使贷款损失拨备和资本水平按同一方向变动。

(三)银行从外部筹集资本的能力与经济周期平行

在经济高涨期,银行的盈利水平及整个经营状况较好,投资者对银行的未来预期较好,愿意提供资金,银行从外部筹集资本相对容易;同时,筹集资本的风险溢价也较低,银行可以以相对合意的价格筹集到所需的资本。而在经济萧条期,整体经济状况恶化及银行自身过多的风险暴露导致银行从外部筹集资本的能力下降,即使可以筹集到资本,成本也会比较高。

总之,在银行行为的顺周期特点下,从银行资本内源渠道和外源渠道来看,都呈现出与经济周期平行的特点。特别是那些严重依赖间接融资、小银行市场份额大的国家,贷款与经济周期的平行性更强,那些主要依赖间接融资的部门比如小企业贷款的顺周期性也非常强。

二、资本监管与经济周期波动

(一)资本监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贷紧缩,从而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如果银行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非常低,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资本比率要求必须:(1)增加资本;(2)减少信贷供给,从而减少风险资产;(3)改善资产结构,增加具有较低风险权重的资产比例。Jackson等(1999)指出,银行会采取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监管资本要求。因此,如果筹集新资本的成本比较高(尤其对财务状况不佳的银行),为了满足监管资本要求,银行最佳作法是减少信贷供给。如果许多银行同时采取这种方法,会导致对经济的整体信贷供给减少。

Bernanke和Lown (1991)、Furlong(1992)、Peek和Rosengren (1995)对美国的实证研究,Ito和Nagataki Sasaki(1998)、Peek和Rosengren(1997)对日本的实证研究,Choi(2000)对韩国的实证研究等,都证明受到监管资本负面冲击的银行,为满足监管资本要求会减少信贷供给。国内学者如叶良艺(2002),尚静和王哲华(2004),黄宪、马理和代军勋(2005)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资本监管会对银行信贷产生紧缩效应,温信祥(2006)同样认为资本约束可能会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尤其是银行体系受到的资本约束比较严重时,从而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在信贷紧缩情况下,如果企业能够迅速发现其它的融资方式,银行信贷供给的下降就不会影响经济的实际产出。但是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许多借款者来说通过金融市场获得银行信贷以外的融资是不可行的,因此他们必须减少投资,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实际产出。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进入金融市场的能力有限,银行信贷供给的下降对其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Sekine(1999)指出,1993-1995年间对日本主银行的监管资本比率要求限制了较小的、不能够通过债券融资的企业的投资。

①大多数的评级机构一年至少一次的对评级进行修正,提高准确性。

因此,如果银行不能够灵活地筹集资本而许多企业又依靠银行信贷来投资,银行资本的下降或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上升都会导致总体信贷供给和产出的下降。

(二)银行资本监管会导致信贷供给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并放大经济冲击

最先研究银行资本监管的宏观经济影响的是Blum and Hellwig (1995)。在他们的模型中,理想的投资水平取决于产出的价格、利率、公司利润(真实收益)和银行的贷款供给。银行受到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监管的约束,理想的投资水平同样也受到约束,理想的投资水平对产出和价格变化的敏感性也会改变。在银行资本受到监管的情况下,总需求的波动性更大,导致产出和价格水平更大的波动性。

Cecchetti和Li(2005)对Blum和Hellwig(1995)的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了一个最优化的中央银行、供给冲击、修正的存款需求。金融行业框架主要包括一个考虑了资本比率约束的IS-LM 模型,以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受到线性供给冲击的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银行资本约束限制了银行信贷的供给和企业投资,从而强化了均衡收益对需求和供给冲击的反应。对银行的资本要求会放大需求冲击(这与Blum和Hellwig的发现相同),同时也会放大供给方面冲击的影响,通过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增加冲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Blum-Hellwig和Cecchetti-Li研究方法的一个明显的理论缺陷是:没有充分考虑银行体系对资本监管的内生反应。Chami和Cosimano (2001)明确考虑了银行的上述反应,建立了一个动态的、代表性的、垄断银行模型,假设在当期银行认识到未来一个时期可能会受到资本约束。在他们的框架中,银行根据向前预期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是否贷款,分析了银行资本对资本监管的反应。他们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会影响所有银行贷款的动态供给,包括目前未受到资本要求约束的银行。

Blum和Hellwig、Cecchetti和Li,Chami和Cosimano分析一致的结论是资本监管会导致贷款供给更为严重的顺周期性,并会放大经济的冲击。

(三)顺周期特征的警示:在经济高涨期,必须高度关注信贷快速扩张的潜在长期后果,顺周期是金融危机、至少是导致金融脆弱性的原因之一

国外很多研究发现,由于银行现在常用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主要为传统的贷款损失拨备体系)建立在事后准则的基础上,造成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信贷的快速扩张而发放贷款的质量并不反映未来经济周期形势恶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在经济萧条期,银行无法对经济周期逆转及其所导致的风险增加做好准备,贷款质量的恶化能够轻易地带来银行体系的震荡。因为在经济萧条期,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提高,贷款担保物价值下跌,造成贷款损失扩大。所以在经济短暂过热时,信贷的快速增加是特别危险的,这在经济衰退时会给银行带来过高的信贷风险。

IMF(2000)对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宏观审慎性指标进行的15项实证分析中,第12项——贷款对GDP占比的上升趋势被看作是能够预测未来经济危机的指标;Hawkins和Klau(2000)对新兴市场经济潜在的波动性进行的34项实证研究,发现第14项——信贷扩张对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上述实证分析的共同特点是:样本中包含了许多曾遭受过银行业危机的国家,同时对于这些国家的经济与金融部门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危机期间,而是有所延伸。研究结果表明,汇率高估、外汇储备的不足、经济衰退、实际利率走高以及银行放贷的过度增长都是预测银行业危机的关键指标。

Gourinchas,Valdes和Landerretche(2001)也分析了信贷快速扩张与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信贷快速扩张期定义为:私有企业贷款/GDP比值偏离预先设定的统计临界值的一段时期。他们采用Caprio和Klinguebiel(1997)对于银行业危机的定义,检验了信贷快速扩张之前、快速扩张之后和相对平稳期三个不同时期银行业发生危机的概率。该分析以91个国家1960—1996年的数据为基础,得出的结论为:一是信贷快速扩张之后,发生银行业危机的概率介于9.5%—13.9%之间。Caprio和Klinguebiel的研究得出这一概率介于12.7%—21%。二是与相对稳定期相比,虽然在信贷开始快速扩张之后的两年内,银行业危机的发生概率稍高,但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一概率的增加程度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换句话说,因为大多数银行业的信贷快速扩张并没有伴随着银行业危机,所以不能证实银行业危机是由信贷快速扩张引起的。

Horváth,Katalin Mér?和Balázs Zsámboki(2002)就这个问题对拉丁美洲作了单独研究。在九十年代,拉美的信贷增长尤为强劲,与其它国家的数据相比可以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信贷的快速扩张使拉美国家更易发生银行业危机和金融危机。另外,他们研究中所涉及的拉丁美洲国家的信贷快速增长,出现在放松金融管制和资本管制时期,并伴随着大量资本流入和汇率稳定计划的失败。与其它地区相比,拉美地区在信贷快速扩张之后,遭受银行或货币危机的概率增加了两到三倍。

上述信贷快速扩张与银行业危机之间的关系表明:虽然目前尚不能证实信贷快速扩张会导致银行业危机这一因果关系,但信贷快速扩张通常是加剧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信贷快速扩张所隐含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为了使贷款平稳增加,同时又不加剧银行部门的脆弱性或导致信贷紧缩,甚至出现银行业系统性危机,在信贷快速增长时期必须预防银行顺周期行为,不能出现信贷标准和抵押要求的放松,或信贷风险拨备的减少。

(四)银行资本监管中必须关注两个问题:经济周期中的资产价格和汇率风险

1、资产价格迅速下降会恶化银行的资产状况,影响其放贷能力

资产价格和银行贷款之间的联系在分析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时常常用到,如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Bernanke,1983、1995;Eichengreen,Michener,2003)、1990年日本房地产和股票价格崩溃(Kim,Moreno,1994;Brunner,Kamin,1998)、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Stiglitz,Greenwald,2003;Carporale,Spagnolo,2003)。这些对资产价格泡沫的研究,阐释了金融因素如资产价格冲击如何影响实体经济(Higgins,Osler,1997)。私人投资至少通过两种途径受到资产价格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降低私人企业的资产价值,这些资产可用作贷款抵押物,因此,企业贷款机会减少从而影响其投资;二是非直接影响,资产价格下降影响银行的资产状况,影响其放贷能力。

Goetz von Peter(2004)研究了资产价格和银行体系的关系。在他的模型中,资产价格下降造成的贷款违约率和贷款损失上升对银行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资产价格下降造成的较小的贷款损失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影响货币和信贷总量。但是,较大的损失会限制银行的贷款(信贷紧缩),造成信贷不稳定的紧缩(金融不稳定),造成银行体系向破产发展(银行危机)。

2、汇率风险的错估导致监管资本的更大波动性

国外信贷的流入会增加国内可提供的贷款量,削弱信贷供给的限制,但也会导致更高的信用风险。Jón Daníelsson和ásgeir Jónsson(2005)指出,在大多数的货币依赖经济体(currency

dependent economies)中,国内金融机构承担着把国际和国内外汇存款者的资金提供给国内借

款者的职责,而对汇率风险的错误估计将导致以本币计的银行资本的波动,从而会放大监管资

本的周期性波动。

三、银行资本监管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一)银行在准备金和资本双重约束下的信贷供给

Bliss和Kaufman(2003)通过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货币政策通过注入准备金、降低利率后不

一定能够增加银行体系所持有的资产。银行在实际经济中受到双重约束:准备金约束和资本约

束。在银行受到资本约束的情况下,注入准备金不会使银行的收益资产增加,甚至会下降。他

们用简单的模型分析了银行在受到双重约束的情况下的信贷供给情况。

考虑一个简单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假设由收益资产EA、准备金R、存款D和资本C构成。根据

会计学原理,R+EA= D+C。银行受到准备金约束,要求准备金比率不得低于r,即r×D≤R。银行

也受到资本约束,要求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k,根据收益资产计算即k×EA≤C;根据总资产计算即k×(R+ EA)≤C。考虑到准备金和资本约束,有

1m in ,1m in ,r C R C k E A C r k E A r C R C R k E A R C r k ??????×+×≤??????????≤???????×+?×+≤?????????? 如果 如果()

在k×EA≤C的情况下,准备金变化对资本约束没有影响。因此,在银行受到资本约束的情

况下,中央银行注入准备金不会增加银行的收益资产量,不会增加信贷供给。在k×(R+ EA)

≤C的情况下,准备金会对资本约束和收益资本的上限的降低产生影响,最大可能的收益资产量应为:

1k

R r C k ?=××, 1r E A C r k ???=×+????

刘斌(2005)将简化的Kopecky-VanHoose(2OO4a)货币信贷模型与Bernanke-Blinder(1988)

提出的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了资本监管与准备金管理对银行信贷及经济的影响。指出中央银行

的准备金管理和监管当局的资本监管实际上都会对银行的信贷增长产生影响。当银行的资本水

平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时,银行的信贷增长主要受到准备金管理措施的约束;当银行的准备金

水平满足中央银行的要求时,银行的信贷增长主要受到资本充足率管理措施的约束。在银行的

实际资本充足率低于最低要求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能够追加资本,那么贷款供给依然可以保持

适当的增长水平,因而从长期来看,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管理目标与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监管

目标将逐步一致起来,不会出现冲突的现象。

(二)在短期和长期情况下,银行资本监管对银行信贷总量的影响不同

Kopecky和VanHoose(2004b)认为资本约束会导致银行信贷总量的下降,从而在短期内改变

货币政策的效果。资本要求的约束会使银行扩张非贷款类资产如证券类资产,这种净资产扩张

是通过增加证券持有量来实现的,在短期内银行也会扩张它们的存款负债。因此,在受到以风

险为基础的资本要求约束的银行体系中,扩张性货币政策至少在短期内会导致银行总体存款和

持有证券量的上升。相反,在长期,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促使银行扩张资本,从而使银行在以风

险为基础的资本监管下扩张银行信贷。

在考虑到利率调整的更加宽泛的银行业框架下,Kopecky和VanHoose(2004a)发现,在短期内银行资本不能够进行较为容易的调整时,资本监管不会影响银行最佳负债组合。然而,在长期内,银行可以调整其资本,并能比在固定的资本下提供更多的贷款,因为他们能够筹集更多的资本来满足监管资本要求。银行扩张资本的成本高于在没有资本监管情况下筹集资本的成本,这会在长期内阻碍贷款的供给,但当考虑到资本要求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和引致的银行负债组合变化时,银行体系的长期规模变量包括总体银行信贷供给对监管资本要求的反应是不明确的。

(三)资本监管将造成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有效

Chami和Cosimano(2001)认为,银行资本监管会造成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这取决于货币政策属于扩张性还是紧缩性。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贷款需求增加会产生单一的“金融加速器”效应(Bernanke等,1996),造成银行净利息收益的上升,促使银行扩张贷款和资本。在货币政策紧缩时,他们认为除了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外,还存在第二种效应——“银行资本加速器”效应。银行筹集资本的期权价值下降,因为银行在未来受到资本约束的可能性降低了,这会导致银行体系内直接的资产负债表反应,强化了金融加速器效应,造成贷款需求和贷款供给都收缩,银行减少资本和信贷供给。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了金融加速器和银行资本加速器两种效应,而扩张性货币政策仅会产生金融加速器效应,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比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供给产生更强的影响。

Bliss和Kaufman(2003)指出,在经济高涨期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银行的准备金对银行产生有效的约束,从而影响银行的存款或信贷来实现其政策目标;而在经济萧条期,受贷款违约和不良贷款的核销、贷款损失拨备的补充,银行的实际资本水平会下降,如果银行受到资本约束,将迫使银行进一步减少贷款,除非他们有能力来增加额外的资本。因此,在刺激银行信贷扩张方面,资本约束将会限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能力是非对称的。

(四)不同资本水平的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低资本水平的银行对紧缩性货币政策更加敏感

Van den Heuvel(2002,2003)考虑了一个向前预期的动态模型,其中银行资本受到监管。他分析了贷款质量在未来恶化的可能性及期限错配问题。结果发现,资本监管会造成银行即使没有立即受到资本约束也会调整它们信贷的动态供给。当实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时,银行的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低资本和高资本水平的银行会选择不同的信贷供给水平。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资本水平较低银行的信贷供给增加较少。

Kishan和Opiela(2000,2006)也估计了低资本和高资本水平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在最初的研究中,他们根据规模、资本水平对银行进行了分类。发现规模较小、低资本水平的银行最易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最近的研究中,他们利用美国1980-1999年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季度数据,集中研究了不同资本水平银行的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发现以风险为基础的资本监管政策出现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低资本水平银行的信贷供给的负面影响最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够促使低资本水平的银行来增加贷款。

Gambacorta和Mistrulli(2004)利用意大利1992-2001年的银行数据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资本状况较好的银行与资本状况较差的银行相比,在面对货币政策或其他的宏观经济

冲击时不容易受到约束。

(五)银行体系的资本分布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资本正好等于或低于监管资本要求的银行数量多时, 货币政策效果不太显著

Van den Heuvel(2002)认为:当资本不足的银行占比较大,而银行资本的市场价值又处在较高水平时,银行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筹集新的资本,而资本在银行间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当相当一部分银行资本恰好或低于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较低。因为银行受到资本约束,银行在没有额外资本的情况下不能扩张信贷。当更多的银行资本水平相对于监管要求较低时,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影响将变得更小。第二,通过影响银行在负债交易市场的融资能力①,银行资本水平会影响信贷供给。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资本不足的银行增加资本来维持原来的贷款水平将面对较高的风险溢价,最佳选择是较少地增加资本。

Florian Kajuth(2006)认为,就既定的宏观经济冲击而言,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将受到资本约束而减少贷款,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程度取决于银行资产风险权重对总产出变动的敏感性、银行间市场利率对总产出的敏感性和银行体系的资本状况。一是风险权重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性越低,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影响就越小;二是如果银行体系资本充足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且银行间市场利率对总产出的敏感性比较低,则顺周期的影响较大;三是如果银行体系资本充足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且银行间利率对总产出的敏感性比较高,则顺周期的影响较小。

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传导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会增加银行贷款和产出的周期性波动,降低货币政策在衰退期稳定经济的有效性

1、监管资本要求和银行信贷供给的顺周期性

Borio(2003)指出,巴塞尔新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会改变银行对资产组合风险的认识。在经济萧条期,银行信贷组合的风险上升,资本要求会有较大的上升。短期内,对银行资本监管要求的强化会造成经济萧条期本已减少的信贷供给更多地下降。另外,还会造成市场利率上升,通过信贷渠道或非直接的利率渠道进一步恶化经济衰退。通过这种方式,对风险更加敏感的资本监管会强化本已经存在的银行信贷市场和经济的顺周期关系。

Taylor和Goodhart (2004)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会造成银行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的波动。尽管新协议已经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这个问题,但现有研究都表明:随着贷款损失的确认、贷款者信用的恶化,监管资本要求会上升。

Lea Zicchino(2005)通过引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资本约束条件,扩展了Cham和Cosimano (2001)建立的货币政策的银行资本渠道模型,分析了在风险资本充足率要求下,银行资本、银行信贷和宏观经济活动的关系,比较了在新旧两种资本充足率要求下宏观经济冲击对银行资本结构和信贷供给的区别,发现:一是如果对银行的资本要求不随借款者的风险状况调整,在受到正面的宏观经济冲击时,为了满足增加的信贷需求,银行资本必须要增加;但是当资产风

①例如,银行1与银行2具有相同的资产,但是负债结构不同,银行1与银行2相比具有较少的资本较多的负债。假设两家银行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面临相同的存款外流。两家银行都需要发行可以管理的负债(如CDs)来维持贷款的正常水平。但即使两家银行具有相同的风险资产, 因为银行1具有较少的资本来吸收未来的损失,银行1的CDs具有更高的风险,需要更高价格。因此,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的银行1倾向于发行较少的CDs,从而贷款的减少要高于资本水平较高的银行2。

险权重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银行资本就不需要增加来支持扩张其信贷供给。事实上,受到正面的宏观经济冲击后,资产的风险权重下降,对银行的资本约束减轻了。这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在宏观经济较好的时期,银行并不情愿积累资本,因为在这一时期资本约束变得相对宽松。这意味着在信贷扩张期,如果银行受到负面冲击,它就不得不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增加资本。二是宏观经济对贷款供给的影响。由于在经济萧条期,银行很难积累资本,而在经济受到正面冲击时相对比较容易,因此,银行信贷供给在新的资本监管规则下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顺周期性。

2、新资本协议下货币政策在衰退期的有效性被弱化

Van den Heuvel (2002)指出,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影响是不确定的。一种可能是,经过一定的时滞,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会放松银行的资本约束,刺激经济发展,进而改善借款者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及其信用质量。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的刺激动态反应更加强烈。另一种可能是,起初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银行贷款供给失败,可能会迫使一些企业减少投资,进一步降低下一个时期的企业净值和信用状况,进而使银行减少了对这些企业的贷款,造成在相当长时期内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经济萧条期扩张性货币政策被进一步弱化,但是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影响是相当不确定的。

Jacques和Schirm (2004)对监管资本标准的调整如何改变银行信贷供给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变动的影响随着借款者的信用质量和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不同而不同。如果银行的信贷组合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货币政策将更加有效,银行信贷供给将对联邦基金利率变化做出更多地调整。银行资产流动性对货币政策也具有重要影响,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比重越高,货币政策越有效。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风险权重的逆周期波动,导致了银行信贷能力的顺周期波动

在经济高涨时期,信用风险降低;在经济衰退时期,信用风险增加。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产风险权重的规定,权重逆周期波动。在经济萧条期与高涨期相比,银行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资本约束;同时,筹集新资本的成本在经济萧条期要比高涨期高。因此,新协议下银行有强烈的动机在经济高涨时迅速扩张贷款,而在经济萧条期急剧减少贷款。银行的这种贷款行为会加剧产出的周期性波动。

因此,保持资产风险权重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的相对稳定,确保其反映不同资产的相对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这可以通过使对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充分考虑经济周期对借款者还款能力的影响来实现。由于不同的风险度量模型产生不同的风险度量方法,而这些方法又通常用来计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监管资本,因此,银行和评级机构采用哪一种风险模型就显得非常重要。

(四)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时点”法与“完整周期”法相比,周期性波动更加明显

一般来讲,度量信用风险有两种方法:一是“时点”法(point-in-time,PIT),利用借款者当前的资产价格和杠杆比率来度量风险,根据期权定价理论建立模型。在经济衰退时,度量的风险上升;在经济繁荣时期,度量的风险下降。这种方法是对借款者在经济周期中某一时点风险的度量,没有考虑经济周期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二是“完整周期”法(through-the-cycle,TTC),估计在可能的各种不利经济环境中借款者的还债能力。大多数的信用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就是使用这种方法。总体上,只有实际的经济低迷或衰退对特定

借款者违约的风险恶化超过了预期,才会导致评级的下降。与“时点”法相比,“完整周期”法在经济周期中相对比较稳定。

Catarieneu-Rabell等人(2003) 指出,银行实施新的资本监管要求所利用的评级体系会影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使用在经济周期中比较稳定的评级体系,如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会减少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事实上,银行具有更大的短期利润动机去采用“时点”评级体系,这会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信贷供给的顺周期性,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此,采用时点评级体系的银行的资本监管会放大顺周期性,宏观经济的政策制定者必须要考虑这一问题。

五、银行贷款损失拨备与经济周期

(一)贷款损失拨备计提不足,会降低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

尽管资本是为了给受到负面冲击的银行资产负债表提供足够的缓冲,但这并不是银行吸收损失的唯一方法。一般有两种吸收损失的方法:贷款损失拨备和资本。资本用于吸收非预期损失,这种损失比较大但发生的概率较低,处于贷款损失概率分布较远的尾部;贷款损失拨备用于吸收预期损失,预期损失发生的概率较高,可以通过贷款损失的平均值来测算。资本能否有效吸收非预期损失,取决于贷款损失拨备计提得是否充足。

对信贷期望损失的过低估计会导致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的计提不足,造成资本吸收未来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能力不足,从而在经济衰退期恶化最低资本要求的负面影响。在银行计提贷款损失拨备不足的经济中,尤其在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缺乏对银行贷款损失拨备的有效监管会降低最低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如Michele Cavallo和Giovanni Majnoni(2001)指出,银行资本的周期性波动不仅是由于以风险为基础的银行资本监管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缺乏以风险为基础的对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行为的监管造成的。银行资本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计提贷款损失拨备不足造成的。

(二)贷款损失拨备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贷款损失拨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例如,在经济高涨期,贷款违约率下降,银行相应地会减少计提的拨备,表现出更高的利润水平,分配更多的利润,并进一步提高放贷的积极性。在经济萧条期,贷款违约率上升,银行需要计提更高的拨备,财务状况恶化,放款能力降低,使经济衰退更加严重。银行这种贷款行为的变化会放大经济周期波动。

Borio,Furfine 和 Lowe(2001)对1980年至1999年10个OECD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银行信贷风险拨备的顺周期特性甚至比贷款数量及资产价格的顺周期特性更明显。银行的拨备数量与经济周期呈很强的负相关性①。也就是说,只有在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时,银行才开始增加计提拨备来覆盖将来的损失。Cavallo和Majnoni (2001)对十国集团国家的观察发现,一般风险拨备与银行的税前收入之间有强的正相关性。相反,非十国集团国在经济景气年份可能没有计提充足的拨备,而在经济衰退年份不得不补充不足的拨备。孙天琦、杨岚(2005)在分析我国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时,发现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比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

①在样本观测的十个国家中,仅检测到美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由于银行增加的信贷风险拨备而存在着弱正相关性。后来受美国银行完善信贷组合以及八十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的影响,这种正相关性程度有所扩大。

在拨备问题上,税务部门和银行业之间一直在博弈。一般地,税收条例对税前拨备进行严格限制,考虑到信用风险评估的回溯性特征,这自然导致了经济上升期拨备的不充分。

六、现有文献对削弱银行资本顺周期影响的对策建议

在大多数的新兴市场国家中,银行是主要的金融中介,而且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来消除银行资本对经济的顺周期影响,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顺周期问题。但是,任何为了减弱或消除顺周期性影响从而对监管政策的调整都必须保持审慎监管框架的“安全与稳健”。

(一)加强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risk-based supervision)

Tarisa Watanagase(2004)指出,要加强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来削弱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因为建立在准确分析和判断基础上的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要求银行监管者在经济好的时期既不过度乐观,在经济坏的时期也不过度悲观。另外,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框架也鼓励银行增强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鼓励银行建立和不断更新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二)更加积极地使用审慎监管工具

1、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调整超额资本要求

在经济高涨期,银行要持有比最低监管资本更多的资本;在经济萧条期,如果有必要,可以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如Estrella (2004)指出,通过在经济萧条期设立“明智的最低资本要求”来削弱顺周期性的影响。但是,Mario Catalán和Eduardo J.J.Ganapolsky1(2005)认为,在经济萧条期放松对银行的资本要求,在经济扩张期强化对银行的资本要求,从而避免信贷和产出的过度波动是一种片面的分析,忽视了资本充足率政策对居民存款决策的影响。

刘斌(2005)指出,法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只是对银行的最低要求,而并不是银行自身确定的最优水平,不同的银行应根据自身的风险状况确定自己的最优资本充足率水平;监管当局制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从整个银行业来考虑。

因此,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是要求两种不同的资本比率:一是最低资本比率;二是最低目标资本比率,预先设定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比率。在经济高涨期,希望银行遵守最低目标资本比率,在经济萧条期,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满足最低资本比率。

2、增加对特定高风险资产或行业的信贷风险权重

在经济高涨期,如果银行监管者发现银行贷款迅速向特定高风险行业聚集,则如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此类贷款的风险权重为100%,监管当局可以要求提升到更高如150%或200%。尽管风险资本比率要求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计算风险资产的方法发生了变化,导致银行监管资本要求上升。

3、更加审慎地计提贷款损失拨备

为贷款损失建立拨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平滑各个时期的利润水平、向客户和投资者发送银行可信性的信号等。但银行必须要根据债务人的还款能力计提充足的拨备,在拨备最低监管要求、银行自身评价和监管者检查之间建立平衡。计提拨备要求应考虑“质”的问题,如贷款集中度、贷款条件、抵押品质量、类型和变现能力等。如果监管者和中央银行对不断上升的资产价格表示关心,在计提拨备时抵押品的最低折扣比率就要提高,也就是抵押率要降低。如果经济上升期的贷款快速增长与银行的顺周期行为有关,即信贷增长是由于信贷供给变化而

不是生产率提高(信贷需求)的增长造成的,如信贷标准的放松超过了贷款者还款能力的提高,可以根据长期预期的贷款损失计提拨备,从而平滑银行的拨备行为,抑制经济上升期贷款的快速增长和避免衰退期贷款过度收缩。

4、设定最大贷款对价值比率(抵押率)

资产价格(如房地产、股票等)的突然上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因为资产市场价值的迅速增长会导致借款者净资产价值的上升,强化贷款的需求和供给。而且,并发的通货膨胀会影响贷款的实际价值。因此,可以预先设定最大抵押率限制以价格波动性比较大的资产(尤其在经济周期顶点资产价格会被明显高估)为抵押提供贷款。如香港在1991年就设定最大抵押率为70%;泰国银行于2003年12月对处于高位的居民住宅固定资产市场也引进了最大抵押率。

(四)在银行外币贷款比重较高时,必须充分考虑汇率变化对银行资本的影响

对以外币发放的贷款,可以要求银行根据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同种外币持有监管资本,防止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监管资本波动。如果银行提供了1000美元的国内贷款,监管资本要求也应以美元计,即80美元(最低资本充足率8%)。在这种情况下,监管资本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将会降低在货币贬值危机中恶化银行系统资产情况的风险;同时由于不需要冲销外币贷款导致的资金流入,使中央银行持有较低水平的外汇储备。

(五)利用货币政策来消除银行贷款的周期性波动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由于经济萧条期信用风险总体在上升,银行信贷供给起初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较弱。因此,如果仅仅关心短期效应,中央银行在经济萧条期就应该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从理论层面讲,采取货币政策来消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造成的银行贷款的周期性波动是可行的,但其实际的有效应用还存在困难,需要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作全面实证分析,也需要中央银行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持续的监控。

(六)通过收取以风险为基础的存款保险费来削弱顺周期影响

Pennacchi(2005)指出,通过建立以风险为基础计收存款保险费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减少资本监管的顺周期影响。在经济衰退期,对银行要求更高的存款保险费,并通过移动平均的存款保险合同安排,监管者可以要求银行较少的资本调整。当然,存款保险费的上升会造成存款的下降,也会造成贷款供给的下降(通过较低的存款数来支付较低的存款保险费用)。然而,这种安排带来的顺周期影响要比仅存在资本监管情况下要小得多。

(七)要求银行进行严格的压力测试,评定缓冲资本的充足性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用风险的验证持续时间为一年,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返回检验(Back Testing)有困难,因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压力测试的重要性。目前新加坡及香港的金融管理部门都对此制定了相关的指引文件。进行压力测试时,如果经济状况突然恶化,监管部门会要求使用“时点”评级方法的银行确认其所计提的资本是否足以承担此情况下的损失,因此进行压力测试可以减少顺周期影响的程度。

(八)“时点”评级方法主要用于资本配置,“完整周期”评级方法在资本计提时使用 “时点”评级方法用于产品定价及资本配置。由于产品的价格易受市场因素影响,使用“时点”评级方法会较有效率,也能符合市场,因此利用这种评级方法进行资本配置对银行更加有效率。“完整周期”评级方法则较适合于资本计提的计算。由于资本计提态度是偏向保守的,利用“完整周期”评级方法不易受总体经济的影响。此外,使用“完整周期”评级方法产生的顺

周期循环波动也不明显,对维护整体金融稳定是较佳的选择。因此,无法选取一个最佳的评级方式,只能根据不同的目的,选取最合适的评级方式。

(九)加强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削弱顺周期影响,需要对宏观经济数据、银行业的整体健康状况、个别银行的具体情况有深入了解。在监管职责不是由中央银行承担时,就需要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交流,从而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和积极的审慎性监管工具来稳定宏观经济。许多国家的研究还发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行业性不平衡是无效的,如过热的资本市场,最终将导致更广泛的宏观经济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特别行业实行审慎监管来解决。这需要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

参考文献

[1]Bliss, Robert, and George Kaufman. 2003. Bank procyclicality, credit crunches, and asymmetric monetary policy effects: A unifying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Finance, Fall/Winter 2003: 23-31. [2]Blum, Jürg, and Martin Hellwig. 1995. The macr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for bank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9, 739-749.

[3]Catarieneu-Rabell, Eva, Patricia Jackson, and Dimitrios Tsomocos. 2003. Procyclicality and the new Basel Accord: Banks’ choice of loan rate system. Bank of England Working paper No. 181.

[4]Cecchetti, Stephen, and Lianfa Li. 2005. Do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matter for monetary policy? NBER Working Paper No. 11830, December.

[5]Chami, Ralph, and Thomas Cosimano. 2001. Monetary policy with a touch of Basel. Working Paper, IMF Institute a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6]Chiuri, Maria Concetta, Giovanni Ferri, and Giovanni Majnoni. 2002.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 of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in emerging economies: Past evidence to assess the futu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 881-904.

[7]Estrella, Arturo.2004.The cyclical behavior of optimal bank capital.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8, 1469-1498.

[8]Gambacorta, Leonardo, and Paolo Emilio Mistrulli. 2004. Does bank capital affect lending behavior?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3, 436-457.

[9]Goetz von Peter.2004. Asset Prices and Banking Distress: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BIS, Working Papers No 167

[10]Gourinchas, Pierre–Oliver, Valdés, Rodrigo and Landerretche, Oscar (2001): Lending Booms: Latin America and the World .NBER Working Paper No. 8249.

[11]Hawkins, John and Klau, Marc (2000): Measuring Potential Vulnerabilities in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BIS Working Paper No.91.

[12]Horváth, Katalin Mér? and Balázs Zsámboki.2002.Studies on the procyclical behaviour of banks. MNB Occasional Papers 10,2002.

[13]IMF(2000): 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System Soundness. Occasional Paper No.192

[14]Jacques, Kevin, and David Shirm.2004. Bank lend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under a revised Basel accord, in Benton Gup, ed.,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Thomson, pp. 217-238.

[15] Kishan, Ruby, and Timothy Opiela. 2006. Bank capital and loan asymmetr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30, 259-285.

[16]Kishan, Ruby, and Timothy Opiela. 2000. Bank size, bank capital, and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2, 121-141.

[17]Kopecky, Kenneth, and David VanHoose. 2004a.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6, 443-464.

[18]Kopecky, Kenneth, and David VanHoose. 2004b. A model of the monetary sector with and without binding capital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8, 633-646.

[19]Lea Zicchino.2005. A model of bank capital, lending and the macroeconomy: Basel I versus Basel II. Bank of England,Working Paper no. 270,2005.

[20]Michele Cavallo and Giovanni Majnoni.2001.Do Banks Provision for Bad Loans in Good Time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619 [21]Mario Catalán and Eduardo J. J. Ganapolsky.2005. Cyclical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in a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IMF Working Paper no.168, August 2005. [22]Pederzoli, Chirara, and Constanza Torricelli. 2005.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business cycle regimes: Forward-looking modeling of default probabilitie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9, 3121-3140.

[23]Pennacchi, George. 2005. Risk-based capital standards, deposit insurance, and procyclical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4, 432-465.

[24]Tanaka, Misa. 2002. How do bank capital and capital adequacy regulation affect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ESIFO Working Paper No. 799.

[25]Van den Heuvel, Skander. 2002. Does bank capital matter for monetary transmiss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8, 259-65.

[26]Van den Heuvel, Skander. 2003. The bank capital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eptember.

[27]刘斌:“资本充足率对信贷、经济及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28]孙天琦,杨岚:“有关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调查报告——以我国五家上市银行为例的分析”,《金融研究》, 2005年第6期。

[29]温信祥:“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及其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

[30]黄宪,马理,代军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与选择分析”, 《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

[31]尚静河,王哲华:“银行资本监管的贷款紧缩效应分析”,《特区经济》,2004年第8期。Abstract: In economic cycles ,bank capital itself has procyclical characteristics . The capital supervision of regulatory authority may lead to more serious procyclical , and to ampify economic shocks.Therefore,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lending boom should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in economic upswing period. The procyclicality of bank capital also leads to monetary policy asymmetrical effects , as monetary polic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during

phases of the economic cycle. Different policy objectives of the central bank and regulatory authority may often give rise to potential policy conflicts in short term, but their objectives are the same in the long-term. China is gradually implementing the Basel Ⅱ, so a lot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hould be learned .

Key words: Bank capital, Procyclicality, Monetary policy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中国银行业监管新框架体系解读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出台必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在我国,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强调“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 应该说,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全面提升银行业风险控制水平。金融危机之后,银监会提出需要对金融危机的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推进全面改革,在金融监管国际场所,银监会也强调监管改革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在资本定义、反周期超额资本、流动性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和过渡期安排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我国的明确观点。而在国内,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 划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进行差异化监管。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形成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大而不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建立起事前和事后的一整套解决措施。为此,国际监管界引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概念,要求将其放到国际的平台上监管,由国际组织进行运行稳定性评估、同行评议。目前,针对我国实际情况,银监会正在研究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具体的监管方法。这项工作所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银监会将改变目前按照资产规模划分银行为大中小型银行的做法,转而在银行资产规模的基础上,再考虑复杂性和内外关联性等,将银行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针对两类银行分类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如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实施新监管工具要求、过渡期要求等将会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此前业界传闻各国有大型银行、中信、招商银行等被划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从严等,虽然这一消息随后被否认,但银监会统筹考虑,将对不同系统重要程度的银行实施差异化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思路已然确立。实际上这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从2010年起,银监会对大型银行新增了附加资本的要求,高于小银行;另外,未 来新的监管规定,如扩大风险资产的覆盖面等,将首先在大行上推进,大行的时间表要先于小银行;以及对大银行设立控股子公司,对大银行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过分复杂进行监管等等。这些监管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于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思路和安排,将对不同规模和类型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提升资本充足率要求,实行全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应该说,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资本协议确定8%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基于最优资本结构理论计算的结果。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显示,银行按照8%计提的资本远远不能覆盖吸收危机期间所遭受的实际损失,更不能充分反映银行被动地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社会成本,包括倾销资产的连锁反应、信贷收缩阻碍经济复苏等。金融危机后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将资本充足率标准提高至12%~16%。“十二五”期间,我国银

2012《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国务院第207次常务会议精神,6月8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银行业实现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危机以来,按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定的改革方向,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改革,完善银行监管制度。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起草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立了全球统一的银行业资本监管新标准,要求各成员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2019年前全面达标。《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显著提高了国际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的监管要求。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国际银行业将具备更高的资本吸收损失能力和更完善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有序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提高资本和拨备水平,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为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银行业稳步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标准,强化资本约束机制,不仅符合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大趋势,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银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以来,银监会认真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成果,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着手起草《资本办法》,

不断丰富完善银行资本监管体系。起草过程中,银监会认真考虑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银行业实际情况,多次公开征求意见,并对实施新监管标准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评估,对《资本办法》的内容进行了慎重调整,构建了与国际新监管标准接轨并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的银行资本监管体系。《资本办法》分10章、180条和17个附件,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 《资本办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是建立了统一配套的资本充足率监管体系。《资本办法》参考巴塞尔III的规定,将资本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储备资本要求为2.5%,逆周期资本要求为0-2.5%;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资本办法》实施后,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和10.5%。多层次的资本监管要求既体现了国际标准的新要求,又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基本保持一致。 二是严格明确了资本定义。《资本办法》根据国际的统一规则,明确了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提高了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

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办法

中国ⅩⅩ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ⅩⅩ银行的资本和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风险调整后经营绩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ⅩⅩ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指在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以资本约束资产增长,并在控制业务风险的同时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使业务发展的速度、效益与风险承担能力相协调,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经济资本管理主要包括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经济资本配置、涵盖经济资本成本的产品定价及以经济资本回报率或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等管理内容。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经济资本,是指用于抵御业务(资产)风险的资本。从计量角度,经济资本等于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总量,反映了各项业务(资产)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 风险即非预期损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既定置信区间内可能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 第四条经济资本管理遵循计划分配、优化配置、回报约束、价

值考核的原则。 计划分配是指通过经济资本计划管理的形式向分支机构分配经济资本增量限额,视同虚拟分配用于抵御业务风险的资本,并以此约束业务(资产)风险的增长,确保增量业务具有充分的风险抵御能力。 优化配置是指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重点配置到风险相对较低并具有较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的业务(资产)上,在控制风险增长的同时提升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调整后绩效。 回报约束是指贷款等各项业务(资产)占用的经济资本必须能够提供相应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业务收益必须能够弥补包括经济资本成本在内的各项成本支出,并限制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低于目标要求的各项业务(资产)的增长。 价值考核是指对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及各项业务经营绩效的考核评价应以经济增加值为主要依据,以促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ⅩⅩ银行境内各一级分行(不含西藏)及总行营业部、票据营业部(以下统称“各分行”)。 境外分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和方法 第六条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尚未成熟,暂不纳入计量范围。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可能产生的损失。信用风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1-17【精选】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附件 附件1: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附件2:信用风险权重法表内资产风险权重、表外项目信用转换系数及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附件3: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4: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 附件5: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要求。 附件6: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风险缓释监管要求。 附件7:专业贷款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8: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9:资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 附件10:市场风险标准法计量规则。 附件11: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要求。 附件12:操作风险资本计量监管要求。 附件13: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 附件14: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监督检查。 附件15:信息披露要求。 附件16: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要求。 附件17:外部评级使用规范。

附件1: 资本工具合格标准 一、核心一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 (一)直接发行且实缴的。 (二)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实缴资本的数额被列为权益,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示和披露。 (三)发行银行或其关联机构不得提供抵押或保证,也不得通过其他安排使其在法律或经济上享有优先受偿权。 (四)没有到期日,且发行时不应造成该工具将被回购、赎回或取消的预期,法律和合同条款也不应包含产生此种预期的规定。 (五)在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受偿顺序排在最后。所有其他债权偿付后,对剩余资产按所发行股本比例清偿。 (六)该部分资本应首先并按比例承担绝大多数损失,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所有最高质量的资本工具都应按同一顺序等比例吸收损失。 (七)收益分配应当来自于可分配项目。分配比例完全由银行自由裁量,不以任何形式与发行的数额挂钩,也不应设置上限,但不得超过可分配项目的数额。 (八)在任何情况下,收益分配都不是义务,且不分配不得被视为违约。 (九)不享有任何优先收益分配权,所有最高质量的资本工具的分配权都是平等的。 (十)发行银行不得直接或间接为购买该工具提供融资。 (十一)发行必须得到发行银行的股东大会,或经股东大会授权的董事会或

中国银行分为三类

中国银行分为三类 第一类:央行中国人民银行 职能:肩负“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支柱职能,担负14项主要职责, 即: (一)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五)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六)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七)经理国库。 (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九)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十)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 (十一)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 (十三)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二类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职能: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它的主要业务范围是支持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国家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1997年以前,国家开发银行主要从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推荐的项目中挑选贷款项目。1998年以后,国家开发银行逐步面向市场,建立了贷款项目的市场开发机制,同时,对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的推荐项目,进行严格评审,自主决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其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的,不以赢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为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同时发行少量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一般办理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小型农、林、牧、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 中国进出口银行职能: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金融政策和外交政策,为扩大我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推动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促进对外关系发展和国际经贸合作,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 第三类:商业银行首先讲解商业银行的职能,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就其本身性质而言的功能,强调商业银行发挥作用的内政性能。大体有以下四方面的职能。 第一、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 第二、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作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货币保管、出纳和支付

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办法[1].doc.精讲

中国农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办法 (2005年3月发布实施,2006年1月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银行的资本和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风险调整后经营绩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根据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银行实行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指在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以资本约束资产增长,并在控制业务风险的同时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使业务发展的速度、效益与风险承担能力相协调,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经济资本管理主要包括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经济资本配置、涵盖经济资本成本的产品定价及以经济资本回报率或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等管理内容。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经济资本,是指用于抵御业务(资产)风险的资本。从计量角度,经济资本等于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总量,反映了各项业务(资产)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 风险即非预期损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既定置信区间内可能超过预期损失的那部分损失。 第四条经济资本管理遵循计划分配、优化配置、回报约束、价值考核的原则。 计划分配是指通过经济资本计划管理的形式向分支机构分配经济资本增量限额,视同虚拟分配用于抵御业务风险的资本,并以此约束业务(资产)风险的增长,确保增量业务具有充分的风险抵御能力。 优化配置是指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重点配置到风险相对较低并具有较高经济资本回报率的业务(资产)上,在控制风险增长的同时提升各项业务(资产)的风险调整后绩效。 回报约束是指贷款等各项业务(资产)占用的经济资本必须能够提供相应的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业务收益必须能够弥补包括经济资本成本在内的各项成本支出,并限制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低于目标要求的各项业务(资产)的增长。 价值考核是指对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及各项业务经营绩效的考核评价应以经济增加值为主要依据,以促进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农业银行境内各一级分行(不含西藏)及总行营业部、票据营业部(以下统称“各分行”)。 境外分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和方法 第六条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尚未成熟,暂不纳入计量范围。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违约可能产生的损失。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包括表内信贷类资产、非信贷类资产和主要的表外业务(或有资产)。 固定资产类资产虽无信用风险,但仍纳入经济资本计量和管理范围。 第七条经济资本计量采用内部系数法。总行参照巴塞尔资本协议和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结合经营政策导向及各项业务的风险状况,并考虑风险缓释因素,统一制定各项业务(资产)的经济资本系数(详见附表)。

商业银行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介绍

农村商业银行 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介绍

一、方案背景 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我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的经营特点。随着国际大融合的趋势,管理手段和工具相对落后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推行成本精细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构筑行业竞争优势,成为现阶段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拟通过介绍运营管理系统如何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对国内商业银行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作一初步的探索。二、方案设计思想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费用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等方法实现。这种做法存在一定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难以长期奏效。随着外资银行进入步伐加快,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一形势,追求多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产品个性差异化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银行需要对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笔业务、每一个部门(网点)、每一个员工的取舍、进退。因此,产品创新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市场化要求使银行成本管理逐渐转向全方位、多方面的成本核算,进而实现对产品、部门、客户乃至员工

的成本收益分析,为全行产品定价、计划预算管理、业绩考核等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实现系统电子化后,都积极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第二阶段的信息化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数据管理的集中存储和分析,为系统地将基础数据转化为有用的决策信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近年来,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银行,在对外营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相继引进运营管理成本精细化思想,实现了成本核算、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成本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证银行“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三、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系统基本概念 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它主要包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物料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紧密集成,可实现数据的一次性输入和信息共享与交流。另外,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系统提供金融业等专门的行业解决方案。在系统中的盈利分析器,能对银行每笔交易进行集成化的成本归集或费用分配,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有关金融业务盈利情况信息。为更好了解成本精细化管理如何实施,现将运营成本精细化管理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介绍如下:成本要素:是成本控制范围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表中的具体科目,

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资本监管,维护某银行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本充足率,是指某银行持有的符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某银行持有的符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是指本行持有的符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核心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第三条资本充足率计算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准备的基础之上。 第四条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二章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 第一节资本充足率计算范围 第五条未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应包括某银行所有分支机构。并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包括某银行直接投资的金融机构。 第二节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第六条计算资本充足率公式: 第七条总资本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第三章的规定计算各级资本和扣除项。 第八条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某银行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规定分别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 第三节资本充足率要求 第九条某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以及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十条某银行各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如下最低要求: (一)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5%。

中国银行考试综合部分试题.

1. 商业银行的负债包括哪些 2.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包括哪些 3. 关于防火墙作用的一道题 4.劳动法关于实习期限的规定 5.十七大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包括哪些 6.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表现 7.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哪些 8.准货币包括哪些 9. 4R营销理论包括什么(relationship、 retrenchment、 relevancy 、rewards)10财政再分配包括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 11骆驼评级法 CAMEL包括什么 12 我国税收有什么特征(固定性、无偿性、强制性还有一个忘了) 19.泰勒被尊称为什么(科学管理之父) 20. 国内企业引进了激励奖金制后,现在激励奖金已经变成工资的一部分,而失去了原本的激励作用,这样意味着?(激励效应在每个国家作用不同、如何防止激励奖金变成工资的一部分是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和提高的什么什么,忘了)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8679954.html, 21. 某企业生产平均成本达到最小值,那么该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值、超额利润为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or whatever) 22.劳动法对于加班时间的限定(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23.如果企业安排员工周末上班而又不予以调休,那么应支付多少倍工资(2倍) 24. 以下哪个选项免收营业税(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费用、邮局出售邮票、移动公司出售充值卡、还有一个选项忘了) 25.以下哪种情况免收个人所得税(保险理赔) 26.企业增值税的属性(A.归中央税入 B.归地方税入 C.共享税中央为主 D.共享税地方为主) 28. A、B两个相连的会计年份和甲乙两种不同的会计方式混搭,问哪个符合会计一致性原则 29.某跨国企业子公司财务报告与母公司合并,过程中遭遇的汇率风险属于什么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经济风险、会计风险) 30.影响现金流的操作现金各项目与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增减变动,会影响现金流量净额的变动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成本控制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则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阶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包括了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是成本管理的同义词。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商业银业的成本控制应该是对成本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与控制。 一、商业银行成本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支出。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较多,因而其成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这里我们仅以金融业标准损益表列示的成本内容按照成本的性态和对盈亏影响的重要性将商业银行的成本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1.筹资成本。指商业银行向社会公众以负债的形式筹集各类资金以及与金融企业之间资金往来按规定的适用利率而支付的利息。包括存款利息支出和借款利息支出。筹资成本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成本。 2.经营管理费用。指商业银行为组织和管理业务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员工工资、电子设备运转费、保险费等经营管理

费用。 3.税费支出。包括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营业税及附加等。 4.补偿性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等。 5.准备金支出。包括呆账准备金、投资风险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支出。 6.营业外支出。是指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需从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支出。 经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属于抉择性半固定成本,这部分成本与当期业务量基本无关,但可由商业银行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改变其数额,比较适合采用弹性成本控制法进行控制,在成本预算时应认真决策,精打细算,在执行中要厉行节约,减少支出总额。补偿性支出、准备金支出和税费支出是按照一定的比率摊销或计提的,理论上是一种变动成本支出,但在一定经营期间,对于某一确定的银行来说,实际又是约束性固定成本,只能从合理充分地利用其创造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角度入手,提高产品的产量,相对降低其单位成本,而不能降低这部分成本的总额。因此,这部分成本支出控制相对比较简单。筹资成本属于随存款(或借款)的增减变动而变化的变动成本支出,是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重点,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控制法和边际成本控制法。在实际控制中应强调的是:筹资成本控制的是单位业务量的耗费即单位资金的实际付息利率,而不是利息支出的总额。

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体系在中国银行业的运用及影响分析经

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体系在中国银行业的运用及影 响分析 摘要: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是当今国际银行业最为先进的风险控制体系,经济资本已经成为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本文系统剖析了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了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特点,并结合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分析了经济资本配置管理对银行业务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经济资本;经济资本配置;银行业务 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业务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 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一原则确立了经济资本配置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银监会明确鼓励商业银行逐步确立以经济资本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积极研究内部评级法的同时,己经将经济资本作为一个重要管理工具进行研究和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前沿理论,经济资本已成为商业银行制定经营战略的决策依据,代表了未来银行业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 一、经济资本与经济资本管理 西方银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经济资本的概念。经济资本是一种虚 拟资本,是一个经计算得出的数值,是一个量的概念,之所以称其为“经济” 资本,是因为它在度量风险时的经济真实性超过账面资本与监管资本;而之所 以称其为经济“资本”,是因为它代表了支撑银行风险所需要配置的资本 (Perli, 2004)。 经济资本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认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金,由商业银行内部评估而产生并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刘建德,2004)。经济资本并不等同于银行所持有的实收资本,也不等同于银行的监管资本,反映了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对应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经济资本计算公式(武剑,2004)为: 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 非预期损失一重叠计划的损失 经济资本管理的建立是基于资本的两个重要特征: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又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毛奉君,2006)。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

银行经济资本管理3

ⅩⅩ银行经济资本管理 第3章中国ⅩⅩ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现状分析 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ⅩⅩ银行是国内最早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银行,。 2002年,ⅩⅩ银行建立起经济资本管理分配办法,但主要是针对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分行及海外分支机构经济资本的事后计量,且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 的功能。2004年,ⅩⅩ银行出台了《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暂行办法》,此办法的出 台确定了年度经济资本增长率目标和经济资本回报率目标的逻辑起点,据此确定 和分配经济资本增量额度,然后再安排年度其他财务收支计划和年度业务计划。 在确定全行当年经济资本总额和经济资本增量的基础上,计算可扩张的全年风险 资产数量,然后再根据资产性质和资产损失特征的不同,在不同产品和企业问、 行业、区域分配经济资本,采用不同的分配系数,引导各一级分行和海外分支机 构调整产品和业务结构。同时,各一级分行和海外分支机构占用经济资本的期望 回报率规定必须达到13.5%,据此硬化约束,改善资源配置和经营绩效,推动各级行权衡效益和风险。 3.1中国ⅩⅩ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管理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为抵御ⅩⅩ银行信用风险所产生的非预期损失所需 的经济资本是为信用风险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应基于反映信用 JxL险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违约相关性、信用等级迁移、 期限、置信水平、持有期等风险要素。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基于资产波动 法,涵盖非违约的对公敞口、零售敞口和本币信用馈,交易对手信用敞口采用 监管资本计量方法。另外对违约敞口设计了专门的计量方法,其他业务暂时采 用系数法。 资产波动法以违约概率模型为基础,即先在某种假设背景下,资产损失服 从某种分布的测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非预期损失。ⅩⅩ银行的资产波动法, 假设资产损失服从B分布,并按照公式对公债项(零售分池)计算经济资本占 用情况。 一、对公非违约敞口 (1)违约概率PD的计算。未评级客户的PD值,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没 有有效评级的非违约分公司客户,适用该客户总公司已有评级所对应的PD值; 无追索权国内定向保理业务,采用核心企业评级所对应的PD值。 除上述情况外,对非违约客户没有有效评级内部评级系统中评级的客户,采 用信用等级BBB.对应的PD平均值,测算经济资本占用;办理“速贷通、成长之路”及其他纳入中、小微企业业务的未评级客户,采用信用等级A.对应的PD平均值,计算经济资本占用情况。 (2)违约损失率LGD的计算。采用优化后的LGD高级法模型计算,优化

商业银行的隐性成本及控制

商业银行的隐性成本及操纵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进展过程中要紧采取以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领先战略、以业务重新定位为要紧内容的零售银行战略、以缩小与先进银行差距为目标的模仿跟随战略等,以期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银行间的竞争讲到底是服务的竞争、效率的竞争,而在专门多情况下,服务的好坏以效率为基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有效利差空间的缩小,成本操纵的效率越来越成为银行制胜的关键。然而,迄今为止,银行的成本操纵还要紧停留在显性成本操纵的时期。间或或不自觉地才采取隐性成本的操纵方法,隐性成本操纵尚未纳入战略视野。隐性成本操纵尽管容易被人所忽视,但日益成为银行经营治理工作好坏的分水岭。 银行隐性成本的十大表现 隐性成本是指在银行经营治理过程中发生的,未列入财务成本核算的那部分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潜在成本和比较成本。概括起来,在银行实际工作中,隐性成本要紧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在进行选择性决策时,我们最常考虑和使用的也是机会成本。如一项费用开支,投入到零售业务中去而不是公司业务,损失的公司业务就构成了这笔投入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尽管耳熟能详,但往往由于替代机会专门多,在许多情况下衡量机会成本困难重重,或者由于信息缺乏,不明白机会成本的对比物,难以确定机会成本的大小,而做出了非最佳的选择。 资源使用效率的成本。假如决策正确,实现了机会成本最小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仍然会有隐性成本损失。如在网点地段选择方面决策正确,但市场深度开发不够,治理者人选非尽人意,没有发挥出网点应有的优势,其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差距,确实是一种隐性成本。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还表现为骨干人员的流失,银行潜在损失了巨额的培训支出,如资金交易员、风险操纵人员等岗位,潜在损失更为巨大。从银行规模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未达到或超过经济规模的银行显然都存在资源使用的低效率。 职员有效工作时刻减少的成本。银行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有时直接来自职员有效工作时刻的减少,甚至在加班加点,忙忙碌碌的氛围中

银行支行经济资本管理[2020年最新]

中国ⅩⅩ银行ⅩⅩ支行经济资本管理 第3章ⅩⅩⅩⅩ支行运行现状 3.1ⅩⅩ地区基本情况 ⅩⅩ区现有金融单位9家(工、农、中、建、交、商业银行、农发行、农 信社、邮政),主要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情况为:工行11个、ⅩⅩ9个、中行 4 个、建行5个、信用社47个、交行2个、齐商6个。 201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5. 46亿元,比年初增加16. 38 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135. 74亿元,较年初增加11. 35亿元;单位存款余额48. 33亿元,较年初增加 5. 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09.27亿元,较年 初增加10. 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6.92亿元,较年初增加12. 9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0. 05亿元,较年初增加 2. 26亿元。20 3.2ⅩⅩⅩⅩ支行总体情况 (1)机构人员状况 ⅩⅩⅩⅩ现有内设部门4个(公司业务部、个人金融部、综合管理部、财 会运营部);营业机构9个,其中城区网点6个,农村网点3个(八陆、山头、白塔)。现有员工144人,其中在职长期合同工105人,平均年龄44. 7岁,其中45岁及以上占比74%;派遣用工39人,平均年龄32岁。全行人员年龄结构 老化现象严重。 (2)存款业务状况 1)、本外币各项存款情况 截至2012年12月末,我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5290万元,较年初增加27536万元,存量份额27. 41%,居同业第二位,较第一位的工行(39.17%)少

民康药业、宏泰机电等行业前景较好的优质中小企业实现有效投放近4000万yZi。 个人贷款月末余额37651万元,较年初增加7004万元,增量份额68.17%, 居同业第一位,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7411万元,较年初增加5287万元;个 人质押贷款余额60万元,较年初增加13万元;个人综合授信贷款余额803万元,较年初减少39万元;个人助业贷款余额3148万元,较年初增加2055万元;农户贷款余额13537万元,较年初下降1117万元;农户经营贷款余额2417万元,较年初增加592万元。 个人贷款投放重点为个人住房贷款及个人助业贷款。 (4)中间业务收入及重点产品完成情况 截至2012年12月末,全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678万元,虽居同业第一位, 但仅领先第二位的工行117万元。 截至2012年12月末,我行新增贷记卡客户6036户,完成全年计划的113%; 新增个人网银K宝客户6453户,完成全年计划的68%;新增企业网银502户,

中国银行投资分析

中国银行投资分析 一、基础分析 (一)、国内宏观经济分析 目前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1.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8.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4.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论文

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 控制属于的范畴,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成本控制主要是指对生产阶段产品成本的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则强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阶段的所有成本的控制,包括了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是成本管理的同义词。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商业银业的成本控制应该是对成本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与控制。 一、商业成本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成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活动有关的各项支出。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较多,因而其成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这里我们仅以业标准损益表列示的成本内容按照成本的性态和对盈亏影响的重要性将商业银行的成本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1.筹资成本。指商业银行向公众以负债的形式筹集各类资金以及与金融企业之间资金往来按规定的适用利率而支付的利息。包括存款利息支出和借款利息支出。筹资成本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成本。 2.经营管理费用。指商业银行为组织和管理业务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员工工资、设备运转费、费等经营管理费用。

3.税费支出。包括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化的手续费支出、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营业税及附加等。 4.补偿性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等。 5.准备金支出。包括呆账准备金、风险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支出。 6.营业外支出。是指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但需从商业银行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支出。 经营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属于抉择性半固定成本,这部分成本与当期业务量基本无关,但可由商业银行管理当局的短期决策行为改变其数额,比较适合采用弹性成本控制法进行控制,在成本预算时应认真决策,精打细算,在执行中要厉行节约,减少支出总额。补偿性支出、准备金支出和税费支出是按照一定的比率摊销或计提的,理论上是一种变动成本支出,但在一定经营期间,对于某一确定的银行来说,实际又是约束性固定成本,只能从合理充分地利用其创造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角度入手,提高产品的产量,相对降低其单位成本,而不能降低这部分成本的总额。因此,这部分成本支出控制相对比较简单。筹资成本属于随存款(或借款)的增减变动而变化的变动成本支出,是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重点,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控制法和边际成本控制

经济资本与银行资源优化配置

经济资本与银行资源优化配置 一、银行资源是稀缺的 在经济学文献中最早提及“金融资源”概念的西方学者是戈德史密斯。他在《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1955)一书中探讨了金融资源和传递渠道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性质的影响,认为金融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特殊的战略性的社会资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本和资金;第二层次是实体中间性资源,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第三层次是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由金融体系表征的金融资源系统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货币资产和货币制度;(2)金融产业(包括金融机构非货币金融资产和金融从业人员);(3)金融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4)金融意识。这些是软性的金融资源。 二、以经济资本为经营管理机制 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的要求,确定业务经营策略和产品发展规划,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产品种类,制订差异化的营销方案,以经济资本的效益性来开发业务、开展业务,有计划、有控制地实施业务扩张。同时,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应以经济资本效益指标为核心,定期对各分支机构、各部门以及产品的回报率开展评估和分析,将考核由事后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以风险控制为条件的利润最大化转变,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方向,资源配置向盈利性高的区域和业务产品倾

三、调整行际资源分配 在确定了发展战略和经济资本配置政策后,商业银行应按照效率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化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优先是指经济资本配置以各分支机构实现的EVA 为基础,对于RAROC水平较高或同比进步明显的行给予适度倾斜,支持经营效益贡献度高的分支机构业务的发展和经济资本需求。统筹兼顾是指统筹考虑业务发展、收益增长、风险防控和市场占比目标,兼顾全行区域和行业发展政策,平衡规模、速度和效益目标。对于基础较为薄弱,指标尚不够理想,但市场机遇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适度增配经济资本,以鼓励其适当加快发展资产业务。 例如,某商业银行辖内分支机构的主要经营指标对全行的贡献度如表1所示。 表1 各行不同的RAROC 从表1可以看出,A行资产业务发展速度明显快于B行和c行,对全行的净利润、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度高于其他两行,且经济资本回报率超过全行平均增长水平,因此,经济资本配置以及信贷资源的配置应向A行倾斜。 对于B行,可通过优化存量、控制增量两个途径控制经济资本增长。资产存量已经是“过去时”了,由于许多积重难返的原因,其风险化解和质量改进受方方面面的制约,相比之下,控制该行经济资本增量可能易于奏效。对B行经济资本增量控制的一般步骤可如下:第一,根据其上年度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规模增长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经济效益增长目标。第二,在已知经济资本存量分布的基础上,分别计算该行各业务单元的RAROC值。第三,将EVA最大化设定为目标函数,以鼓励盈利业务品种的发展、控制非盈利业务产品的增长为基本原则,确定该行下一年度分配给各业务单元的经济资本数量。第四,确定经济资本分配的约束条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促进该行提高资产组合管理能力,优化存量经济资本占用结构,降低经济资本占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