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一、试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忧乐观及其积极意义。(10分)

二、请举例说明《荀子·劝学》篇“引《诗》”、“博喻”、“排比”和“散韵结合”的特点。(10分)

三、请结合文本,分析欧阳修《朋党论》层层对比的写法。(10分)

四、请结合文本,谈谈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10分)

五、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中的主人公姚纳究竟为什么而苦恼?这反映了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10分)

六、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10分)

七、阅读《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然后围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旨,写一篇传递正能量的、篇幅为800—10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文中必须有自己的感悟。标题要贴切,材料要典型,观点要正确,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楚,表达要流畅。(40分)

注:以上所需文本请自行查找。

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6月23日

注:请将文档保存类型设为“word 97-2003 文档”。

雷同卷按0分处理!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一、试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忧乐观及其积极意义。(10分)

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范公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忧乐观,在今天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忧乐思想的渊源--民本理念

范仲淹的忧乐思想源于儒家的民本理念。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古有“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了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范公的忧乐思想,与当今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之间,虽存在着“民本”和“人本”的差异,但思想渊源如出一辙。

(二)、忧乐思想的基础--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传统,它代表着高尚的人格,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正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内忧外患的年代,他的忧患意识萌发于青少年时代,贯穿于终身实践,结晶于邓州任内。其《岳阳楼记》是对平生忧患意识的精辟总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北宋天圣五年任大理寺丞的范仲淹,不顾母亲谢世守丧在家,冒"逾越典礼"之风险,上万言奏章《上执政书》,阐述政革的迫切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明道二年,范仲淹奏请朝廷遣使救灾,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禁民淫祀,并奏请减免盐茶税,将百姓吃的乌味草带回京城,请仁宗传示六宫贵戚,以戒侈心。其忧民爱民之情可见一斑。进亦忧,退亦忧。庆历三年,范仲淹因西北战功而擢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但他不坐享其成,反而更加忧国忧民。应诏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措施"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夭折谪知邓州后,他仍坚持"救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范仲淹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为国家、为民族、为黎民,呕心沥血,奋斗不息,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也塑造了自己的高大形象。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高超智慧,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但在很多领域我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唯有保持忧患意识,增强爱国热情,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能不断创新,加

快发展。忧患意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既把握优势也看到不足,从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忧乐思想的核心--"不欺"精神

不欺,即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自己的良心。这"不欺"二字是范仲淹道德操行的高度概括,是范仲淹忧乐思想的核心。他一生为官、做人、处事、治家,都自始至终贯穿着"不欺"的信条,"三出专城"便是最好的例证。天圣七年范仲淹因反对仁宗皇帝为刘太后祝寿,被赶出京城;明道二年,因据理力争反对废黜郭皇后再次被贬睦州、景社右二年不畏权贵,上《百官图》揭发吕夷简任人唯亲,落知饶州;宋史上称"三黜三光"。可范仲淹不以为然,他在《郡斋即事》诗中写到:"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仍坚持"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

正是这种"不欺"精神,才使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传千年而不衰。在如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发扬范仲淹的"不欺"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事,以光明磊落的胸怀做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二、请举例说明《荀子·劝学》篇“引《诗》”、“博喻”、“排比”和“散韵结

合”的特点。(10分)

答:《荀子·劝学》的写作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

1、引《诗》:《荀子》中引《诗》为证达82处之多,一般著述引《诗》的目的主要是引《诗》为证,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但荀子引《诗》,所用诗句很少合乎原意,如:《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从《曹风?鸤鸠》中选出“淑人君子,其仪一兮”等句,以论证为学须专一,摆脱了诗句的原意,赋予诗句以新的意义。

2、博喻:博喻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称为博喻。

《劝学》几乎全篇都叠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和形象性。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就形成“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读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段,作者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性,连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四个比喻——前两个暗示“假”字,后两个明示“假”字,由隐而明地说明了人借助学习可以获得很大进步的道理,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些喻体多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浅近贴切,不仅能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辟而鲜明,而且还很有说服力,能发人深省。

3、排比:《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

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4、“散韵结合”的语言特色。

散韵结合,诗文相和,如: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三、请结合文本,分析欧阳修《朋党论》层层对比的写法。

这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写作上层层对比的特点:

《朋党论》全文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逐层深入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层层对比,论辩剀切。

1、讲道理,采用了正反对比:

君子之朋——小人之朋同道为朋——同利为朋

君子有朋——小人无朋君子真朋——小人伪朋

互相映照,相反相成。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摆事实,也采用了正反对比:

尧、舜、周时用君子之朋而致太平——对比——纣时、汉末、唐末反朋党以致乱亡。

通过正反对比,无可辩驳地论证了“人君只有辨君子与小人,用君子之朋,退小人之朋,才能天下大治”这一中心论点。

尧、舜、周时用君子之朋而致太平(正):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纣时、汉末、唐末反朋党以致乱亡(反):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後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後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四、请结合文本,谈谈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10分)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第一篇。这篇散文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面抓住自然景物固有的特点,一面掺入作者主观的想象,使现实的画面

与想象的画面相互交织,作者把自然景物社会化、人格化,以天空、星星、月亮、繁霜、恶鸟和枣树、小粉红花、煤油灯、小青虫等等构成一个象征体系,用以寄

寓深刻的主题。

这篇散文诗所渲染的秋夜气氛显得肃杀、沉寂、阴冷。作者把秋夜的“天空”

写成阴险、怯弱、狡诈而又冷酷的黑暗势力的象征,并对它表示了极大的憎恨。《秋

夜》通过描绘在“奇怪而高”的天空下生活着的“枣树”、“粉红花”和“小青虫”,展示了在黑暗统治下的三种人生态度:一是默默地铁似地直刺黑暗的现实;一是

在寒夜中苦苦打熬,瑟缩地梦想着将来;一是朝着光明撞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作者着力颂扬了“枣树”那种坚毅不屈的战斗精神,敬奠了为光明而殉身

的“小青虫”,而对“粉红花”的梦幻般的憧憬,则予以同情。

五、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中的主人公姚纳究竟为什么而苦恼?这反映了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10分)

1、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用一个街头即景画面”写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姚纳被失去儿子的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小母马也在默默地想心事,他们可怜地伫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世界格格不入。

第二部分从“姚纳和他的小马”到“就会呜呜地哭起来”。这部分是小说的主干,主要写姚纳向人倾吐内心苦恼时的种种遭遇,它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他拉军人到维堡区去

写军人对他的冷漠;第二层,他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上巡警去,写青年人根本不听他的苦诉;第三层,他遇到看门人“想跟他攀谈”可看门人指责了他;第四层,他和住处的小伙子诉说,小伙子却蒙头睡着了,写他遇到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同情他。

第三部分从“出去看看马吧”到全文结束,描写姚纳只能向马倾诉苦恼,马成了他唯一可以得宽慰的动物。

全篇作品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为情节线索,依次写出了姚纳与马各怀苦恼与心事,姚纳向人诉说苦恼的连续失败,向马倾吐内心感情的成功。

2、反映了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作者通过马车夫姚纳一心想倾诉他的苦恼而结果却处处碰壁的情节,写出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人们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际关系被市侩意识支配,难以沟通感情、互相理解,从而显示出整证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无情。军人与追求享乐的青年对小人物的不幸漠不关心,这里有社会地位的隔膜。然而,与穷车夫处于同一阶层的看门人和青年车夫也无动于衷,这就更深刻地提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中的冷漠无情已到了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终于把姚纳推向小母马,他在对马的倾诉中得到了人间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作者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昏聩和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私、冷漠,凸现了人不如马的昏聩现实。作者以深沉的感伤和强烈的愤慨,对此加以无情的揭露和否定。

六、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10分)

诗律,即诗的格律,指诗在用韵、平仄、对仗、句式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近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格律诗含七律,五律、长律(排律),律绝。

《黄鹤楼》的平仄格律

崔颢《黄鹤楼》七律平起式

昔人已乘黄鹤去,平平仄仄平平仄,

此地空馀黄鹤楼。仄仄平平仄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云千载空悠悠。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平平仄仄平平仄,

芳草萋萋鹦鹉洲。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烟波江上使人愁。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按七律平起式来看,诗中第一句第四字应该仄声而用了平声(乘),第六字应该平声而用了仄声(鹤),第四句第五字应该仄声而用了平声(空)。中昔、鹤、一、不、历、日七个字是入声字,即仄声。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平仄格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尤韵丁起)

凤凰台上凤凰游,(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可仄,第三字可平凤去台空江自流。(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可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见说明

晋代衣冠成古丘。(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见说明

三山半落青天外,(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

一)用韵:游,流,丘,洲,愁,押韵(尤韵)。

二)平仄:此诗摹学崔颢(hào)《黄鹤楼》诗格调,颔联的平仄颇为特殊(出句第一、二、四、六字与模式相反,对句第一、二、三、四、五、六字与模式相反)。看来,李白和崔颢一样,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当然,“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红楼梦》四八)。

三)对仗:颔联对得较工,音步是二二一二对二二一二;颈联是工对,音步是二二二一对二二二一。

四)句式:全诗每句都是三字尾

七、阅读《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然后围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旨,写一篇传递正能量的、篇幅为800—10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文中必须有自己的感悟。标题要贴切,材料要典型,观点要正确,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楚,表达要流畅。(40分

推己及人博爱天下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为: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感恩之情、恻隐之心是仁爱的根本,推己及人的善行、博爱天下的胸怀是生命的升华。

给予生命的回馈,有时需要的只是一份感恩之心。律师田世国不忍母亲被尿毒症折磨,移植自己的肾脏延长母亲的生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用身体做出了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虽然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感恩之心坚如磐石。当今社会上儿女为争夺父母房产,将“孝,天之经、地之义”的传统遗忘殆尽,抛弃情亲、薄待老人的事例屡见不鲜。而田世国的感恩之心,将中华美德弘扬天下,让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扶起摔倒的良知,有时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善良的恻隐之心。平凡人胡峰经过农贸市场看到老人摔倒,耳听旁人劝阻却未扬长而去,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胡峰回答记者说:“当时并没有多想,每个人家里都有老人,见到老人需要帮助就应该上前扶一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胡峰与老人素不相识,但他能急他人所急出手救助,他用朴素的语言和善行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在当今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氛围里,太多人为一己私利,对他人的困难选择了回避和漠视。胡峰或许是太单纯,而恰恰是这份怀有恻隐之心的单纯和善良,支撑他扶起了摇摇欲坠的社会道德和良知。

托举生命,驱散冷漠,有时需要的是一份无私的母爱。当一个臂膀承受住了一个从十层高楼堕落的女婴的重量,这是何等的勇气和伟大?“最美妈妈”吴菊萍为我们诠释了爱的力量。当她经过楼下看到楼上摇摇欲坠的女婴时,便毫不犹豫地张开臂膀冲了过去,尽管素味平生,尽管自己会受伤,但吴菊萍毅然决然,

这便是爱的博大与宽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吴菊萍没有顾忌家有幼儿,没有做冷漠的路人,她做到了推己及人,她用自己瘦弱的臂膀撑起了一份常人难以承受的重量,她用一位母亲温暖的怀抱,将女婴送向了生命的彼岸,她用无私的母爱、善良的壮举驱散了周围的冷漠。她的行为告诉我们:人间有爱,良心犹存。

见义勇为、无私奉献,有时需要的是一份将忘我的责任和博大的胸怀。大学生为营救落水儿童牺牲,他们的身体被惊涛骇浪吞噬,但他们仁义勇敢的灵魂却站了起来,他们舍己为人、将生命的意义升华,成为人们永远崇敬怀念的伟者。而在英雄遗体打捞时,面对学生和老师的“跪求”,个体打捞者挟尸要价,唯利是图的行为让天下人心寒,将永远被世人所唾弃,他们的灵魂已同行尸走肉,将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河南省殉职的公安局局长任长霞,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无私的责任,对人民最博大的胸怀。

植肾救母、扶老救助、托举生命、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公殉职……,这些善举不是没有风险,这些可敬之人家中不是没有牵挂,然而危难之际,他们能舍我忘家,无私奉献,这才彰显他们的可敬之处。为什么他们能忘我无私、将生死置之度外?不是他们不爱惜生命,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仁义、博爱”的价值观。正是因为心怀“当仁不让”的勇者气概,每当他们看到可以出手相助亦或不平之事,他们定会挺身而出、伸出双手、用宽广的心胸去容纳了这个大千世界,他们心中践行“仁义”的道德底线决不会因畏惧而退缩,反而在磨难中愈加彰显。

我们暗幸毕竟这个时代还有很多激昂的勇者、博大胸怀的仁者在呐喊,他们依然真诚无私、仁义博爱,他们的爱浩荡如春、厚重如青山,圣洁如冰雪,坚毅如磐石,永恒如星河,博大如海洋。让我们敞开胸怀,用仁者之爱、博爱之心,推己及人、博爱天下,让人间的爱永存、让我们的生命闪亮、让我们的家园永远充满爱的阳光。

南京大学网络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

学号:130******** 陈黎群

2014年6月16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