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种古汉语固定结构

15种古汉语固定结构

15种古汉语固定结构
15种古汉语固定结构

15种古汉语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已经形成的固定形式,叫固定结构。研究并掌握古汉语固定结构,对于从事中学文言文教学,大有裨益。本文就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例列十五类,见教于方家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6、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两个词连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2、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5、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

——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如:

7、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8、“……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9、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何以……为”形式的变化,主要有这样几种:

(1)压缩为“何以为”结构,意义不变。如:

2、坐卧念之,何以为心?(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

——对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居要自问,怎么对得起良心?

(2)有时省去了“以”字,形成“何……为”式,这时,意义发生些变化,“何……为”可译作“为什么……”或译为“做(干)什么……”。如: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项王笑着说:“老天要灭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呢?”

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

——(子鱼说)一定按您(宋襄公)所说的办,那就向敌人屈膝投降好啦,还打仗干什么呢?

(3)“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孔丛子》)

——(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

——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8、劳之不图,报于何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想尽什么劳力,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五蠹》)

——(他们)在国内外呼应配合干坏事,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去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也是很危险吗?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而彭祖是今天独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吗?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

——(利用敌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机会向他们发动进攻,岂不是很好吗?

5、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淝水之战》)

——如果秦军从淝水岸边稍向后撤,使晋军得以渡过淝水与秦军决一胜负,这岂不是很好吗?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如今君王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到了这种地步才寻求有智谋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

——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4、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

——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

4、高帝曰:“得无难乎?”(《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汉高祖说:“(拟定朝廷礼仪之事)只怕是不容易吧?”

有时句末与“得无”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省而不用,或换作“耶”字,其意义不变。如:

5、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

——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

6、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成名反复思量,只怕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7、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内储说下》)

——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

8、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

——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这恐怕是诸侯强盛,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

2、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

3、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处死。

4、门下有毛遂者。(《史记·平原君列传》)

——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如: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

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

5、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与其……宁……”是肯定后者,“宁”是语气副词;“宁……无(不)……”是肯定前者,舍其后者。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

——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

——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

——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

——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有时,在“与其……宁……”格式中的“宁”字后加“其”字,构成“与其……宁其……”的形式,意义不变。如:

6、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勾践栖会稽》)

——与其杀死这些人,不如得这个国家。

也有时在“宁”字前加否定副词“毋”,构成“与其……毋宁……”的形式,意义仍然不变。如:

7、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与其饿死在路上,被别的野兽吃掉,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8、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宁可自杀。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①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4.不亦……乎: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

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材料结构与性能(珍藏版)

材料结构与性能(珍藏版) 一、何为金属键?金属的性能与金属键有何关系? 二、试说明金属结晶时,为什么会产生过冷? 三、结合相关工艺或技术说明快速凝固的组织结构特点。 四、画出铁碳合金相图,并指出有几个基本的相和组织?说明它们的结构和 性能特点。 五、说明珠光体和马氏体的形成条件、组织形态特征和性能特点。 六、试分析材料导热机理。金属、陶瓷和玻璃导热机制有何区别?将铬、 银、Ni-Cr合金、石英、铁等物质按热导率大小排序,并说明理由。 七、从结构上解释,为什么含碱土金属的玻璃适用于介电绝缘? 八、列举一些典型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并说明其优缺点。 九、什么是超疏水、超亲水?超疏水薄膜对结构与表面能有什么要求? 十、导致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的离子结构有什么特征? 答案自测 特别重要的名词解释 原子半径: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电子在核外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只是概率分布不同,因此对原子来说不存在固定的半径。根据原子间作用力的不同,原子半径一般可分为三种:共价半径、金属半径和范德瓦尔斯半径。通常把统和双原子分子中相邻两原子的核间距的一半,即共价键键长的一半,称作该原子的共价半径(r c);金属单质晶体中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 (r M);范德瓦尔斯半径(r V)是晶体中靠范德瓦尔斯力吸引的两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如稀有气体。

电负性:Parr等人精确理论定义电负性为化学势的负值,是体系外势场不变的条件下电子的总能量对总电子数的变化率。 相变增韧:相变增韧是由含ZrO2的陶瓷通过应力诱发四方相(t相)向单斜相(m相)转变而引起的韧性增加。当裂纹受到外力作用而扩展时,裂纹尖端形成的较大应力场将会诱发其周围亚稳t-ZrO2向稳定m-ZrO2转变,这种转变为马氏体转变,将产生近4%的体积膨胀和1%-7%的剪切应变,对裂纹周围的基体产生压应力,阻碍裂纹扩展。而且相变过程中也消耗能量,抑制裂纹扩展,提高材料断裂韧性。 Suzuki气团:晶体中的扩展位错为保持热平衡,其层错区与溶质原子间将产生相互作用,该作用被成为化学交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溶质原子富集于层错区内,造成层错区内的溶质原子浓度与在基体中的浓度存在差别。这种不均匀分布的溶质原子具有阻碍位错运动的作用,也成为Suzuki气团。

文言文固定结构

高中语文文言固定结构归纳 无以:1、不要因为无以怒而滥刑 2、没有什么用来、没有……的方法、 不能无以致千里;军中无以为乐 是故:因此是故无贵无贱; 是以:因此余是以记之 犹且:尚且犹且从师而问焉 之所以(所以):1、……的原因圣人之所以为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的凭借、……的方法、……的根据 此孝子之所以养亲;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奈何:1、用作状语,怎么、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锱铢 2、用作谓语,怎么办为之奈何 3、常与“无”、“无可”连用,没有 办法无可奈何;无奈何 奈……何:对……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何向使:连词,表假设,假使当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无日:1、不久,很快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2、没有一天萧鼓楼船,无日无之无为:用不着,无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所:没有什么女亦无所思 无虑:又作“勿虑”“亡虑”,大约,大略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吾子:您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吾侪、吾属、吾辈:我们这些人 若属、尔曹:你们这些人 无论:更不用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故事:旧事,前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至于:到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幽暗昏惑;至于誓天断发 所谓:所说的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可谓:可说是,算是治平至今百余年,可谓久矣 于是:1、时间或处所,在这时,在这里 2、表示前后两事的承接关系于 是余有叹焉 足以:足够用来能够余之力尚足以入 足下:对人的敬称 左右:1、指身边的人 2、辅助 3、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左迁:贬官予左迁九江司马 可怜:1、值得怜悯可怜身上衣正单; 可怜无定河边骨 2、可惜可怜焦土;可怜夜半虚 前席;可怜辜负好韶光 3、可爱可怜体无比 4、可羡,令人羡慕可怜光彩生 门户 旷代:一代少有 可以:1、可以,能够忧劳可以兴国 2、可以凭借,可以用来沧浪之 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喟然:长叹的样子夫子喟然叹曰 来日:1、未来的日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2、将近的几天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来由:来历,原由没来由犯王法 来年:明年何待来年 来者:1、未来的事知来者之可追 2、后来的人使来者读之 3、来的人这来者系谁 岂非:难道不是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岂非 ..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 人和:人民和乐,内部团结政通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人定:时辰名,亥时,夜里9—11点寂寂人定初 何其:多么何其衰也 何必:1、反问,不必相逢何必曾相识 2、为什么一定(要)何必劳神 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何以:1、怎么,为什么不然,藉何以至此;何以伐为? 2、以何,凭什么,用什么何以战; 长安君何以 ..自托于赵? 何如(若何):如何,怎么样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何许:什么地方不知何许人也 何曾:反问,未曾他何曾来过 何尝:未曾或并不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1、做什么,当什么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2、为什么主人何为言少钱 3、同“何谓”,为什么说张袂成 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何意:1、岂料,那里料到何意致不厚 2、什么用意不知何意 何谓:什么叫做且何谓阁子也 何得:怎能 何能:怎能徐公何能及君也 岂独:难道只是岂独伶人也哉 1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句式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17.顾……哉:难道……吗 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8.独……耶(乎):难道……吗 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表示感叹 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0.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

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 略“以”的宾语“之”。)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 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时变化,压缩为“何有”,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对前文所叙述的内容,表示“有什么……”的意思。如: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 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敌人,瞧着力量去办,我有什么舍不得(杀)呢? 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的格式来对译。如: 6王曰:“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 有?”(《孔丛子》)——(陈)王说:“六国的后代,我是不能封他们 为诸侯的。那些远世的国君,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 7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子贡通达事理,对于治理政事有什么难处呢?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 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尤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如: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 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 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5.奈??何 如??何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 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 先看下面例句: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整理版)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几种。 一、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安……乎?(怎么……呢?)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G、独……耶?(难道……吗?)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H、何为……?(为什么……?)例如:君何为生我家? 二、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例如: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何可胜道也哉? B、何……为?(……干什么呢?)例如:1、何辞为?2、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C、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如:1、宋何罪之有? D、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如: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E、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例如:1、岂若吾相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3、未报秦施而代其师,岂为死君乎? F、安……哉(乎)?(哪里……呢?)例如: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三、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特)……耳!(只不过……罢了!)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G、不亦……乎?(不是……吗?)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H、……非……欤?(……不是……吗?)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J、顾……哉?(难道……吗?)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K、独……哉?(难道……吗?)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C、惟……耳!(只是……罢了!)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D、一何……(多么……啊!)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3.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4.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版图文稿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把握固定句式翻译准确快捷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译为“有个……的人”。例如《口技》:“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 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例如《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例如《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如《鸿门宴》:“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木兰诗》:“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 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如《中山狼传》:“吾终当有以活汝。”《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译为“所以(因此)……”。如《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如《木兰诗》:“问女何所思”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例如:《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例如《察今》:“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例如《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文言文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15种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古文翻译不再难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语文)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十五例) 请翻译以下句子。 一、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2、(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二、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 师表》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三、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4、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6、“……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四、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4、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5、(子鱼曰)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子鱼论战》) 五、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论语?学而》)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鱼论战》) 七、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栖会稽》)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八、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晏子使楚》)

文言翻译注意事项及文言文固定结构

文言文难点再突破(2013-6-2) 高考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一、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直译为主,就是要求在翻译中字字落实,把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译一个字。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译出来的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意译为辅 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这些需要意译的地方一般是使用固定结构及修辞手法(主要指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的地方。 如:①纵一苇之所如。译文: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这里的“一苇”是比喻,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译文:能不改变自己节操志向的高官。这里的“缙绅”采用借代手法,应译成“官员”。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这里用“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④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文:相如请同大王拼命。“以颈血溅大王”是“拼命(死)”的委婉说法,不可直译。 二、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 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①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活用词 ②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虚词 ③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省略句和固定句式) 拿到一个句子先判断句式,再确定重要实词和虚词。 三、要做到文从字顺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同学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后的语句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不通顺流畅,则要润色修改。 【体悟真题,注意得分点的落实】 1.(2010·山东卷)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说明:师,是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译文:(申甫)到了 ..嵩山,又.碰到了 原先 ........侍奉他。..(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 ..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2.(2010·上海卷)尧咨(指陈尧咨)讽转运使出公(指欧阳晔,欧阳公是尊称),不使居府中。 说明:“讽”是关键词,也是得分点。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委婉劝谏”“暗示”等。结合语境,这里是“暗示”义。正确答案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3.(2010·课标全国卷)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说明:“以”是有意义的虚词,不能当成可有可无的虚词删去不译。正确答案:敌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4.(2007·江苏卷)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说明:注意“累世”“以义”“以忠”,死是词类活用,为…而死。正确答案接连几代为农夫,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2)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 (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关于新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相关文章读后感 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了关于新型材料的一些基础知识。 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和应 用前景的一类材料。新型材料的特征: (1)生产制备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 (2)与新技术和新工艺发展密切结合。如:大多新型材料通过 极端条(如超高压、超高温、超高真空、超高密度、超高频、 超高纯和超高速快冷等)形成。 (3)一般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更新换代快,品种变化频繁。 (4)具有特殊性能。如超高强度、超高硬度、超塑性,及超导 性、磁性等各种特殊物理性能。 (5)其发展与材料理论关系密切。 新型材料的分类,根据性能与用途分为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是指以力学性能为主要要求,用以制造各种机器零件和工程结构的一类材料。新型结构材料具有更高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能在更苛该介质或条件下工作。 功能材料指具有特定光、电、磁、声、热、湿、气、生物等性能的种类材料。广泛用于能源、计算机、通信、电子、激光、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根据材料本性或结合键分为金属材料、元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新型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新一代材

料的要求是:(1)材料结构与功能相结合。(2)开发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必须具备对外界反应能力达到定量的水平。目前的材料还停留在机敏材料水平上,机敏材料只能对外界有定性的反应。 (3)材料本身少无污染,生产过程少污染,且能再生。(4)制造材料能耗少,本身能创造新能源或能充分利用能源。 材料科学发展趋势:(1)研究多相复合材料。指两个或三个主相都在一个材料之中,如多相复合陶瓷材料,多相复合金属材料,多相复合高分子材料,金属—陶瓷、金属—有机物等。(2)研究并开发纳米材料。①把纳米级晶粒混合到材料中,以改善材料脆性。②利用纳米材料本身的独特性能。 基于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的材料设计,其核心科学问题有三: (l)寻找决定材料体系特性的关键功能基元; (2)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功能特性的关系的研究; (3)基于功能基元材料体系的设计原理。 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活性碳纤维(ACF)(或纤维状活性碳(FAC)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高效吸附材料。 ACF的吸附性能与其结构特征有密切关系.影响性能的结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孔结构因素,如比表面积、孔径、孔容等。在通常情况下,比表面积与吸附量有正比关系;其二为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含量,例如含氮官能团的ACF对含硫化合物有优异的吸附能力.

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

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 顾洋洋一、表示疑问: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例: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例: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例: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只不过……罢了例: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 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

文言文常用固定结构例析

文言文常用固定结构例析 文言文里的固定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性、用法不同的词,因经常连用或配合起来使用,从而形成的用法和结构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些固定结构由于在词语交汇之际产生了新的意义,掌握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它们近年来又频频“登陆”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观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①此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②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2003年上海

高考语文试题) 译文: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的建议怎么办?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突破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这一难点,我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含读本)中的这些固定结构进行了逐一地梳理和归类。现撮举其中15组出现频率最高的固定结构作如下剖析: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如: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

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⑴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⑵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②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句式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二.表示反问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9.何……为:为什么要……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 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 例: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 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14.不亦……乎:不是……吗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15. ……非……欤:……不是……吗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16.宁……耶:哪里……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