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3/2/7 12:09:12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1163 【大中小】《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实验学校: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中部

课题组:海口一市初中部历史组

执笔人:吴建红

摘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结题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背景、意义和研究价值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六年,如何进一步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愈加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基于此,我们确立了《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研究》课题,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为宗旨,力求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操作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求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形成“学习

共同体”,实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叶澜《新课程理念》,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宋秋前《有效教学的

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等。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什么又是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促使学习想学历史、愿学历史、乐学历史、学好历史的活动就是有效

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们认为,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由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活动中。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使其从中获得成功和发展;二是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三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密切相关,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教学策略有效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所谓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

具体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同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与有效教学相对应的,是低

效或无效的教学。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新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出现的问题,促进

师生发展。

(一)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进教师的研究精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行动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重构教师角色,转变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行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掌握多种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其历史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使学生成为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三)应用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努力构建初中历史教学行动改进工程,实现教学行动研究的常态循环,真正解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业成绩。对教师而言,行动研究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使研究的成果为教师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

四、研究内容

1、研究重点:

(1)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2)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3)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

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2、创新之处:

采用教学行动研究法,通过“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环节的循环研究,促进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进而因材施教,构建新型多样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整体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

效,促进师生发展。

3、课题研究原则

根据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我校实际教学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分析法,确定研究过程的中的具体做法。同时根据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不断调整研究的具体侧重的内容,遵循课题研究

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从学生心目中的“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指标。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研究分析,我们力图从理论上清晰下列问题:怎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如何衡量有效?

②通过观察记录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准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并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③通过行动研究法,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

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即回归自己的教学实践。

五、研究思路

课题实施过程中,参与课题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适合自己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基本遵循“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五个步

骤:

1、发现和确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不是教学理论问题,而是教学实践问题,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问题,是发生在课堂“真实的问题”,甚至是集体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选定问题后,首先对问题进行清晰界定,进而对问题进行初步诊断,分析问题的成因,也就是:现状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存在哪些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到了哪些因素制约?从发现到确定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还需要学会权衡各个问题的轻重缓急、本人解决各个问题的可行性以及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程度。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

2、围绕课题组每学期不同的研究内容,制定自已每个学期的具体研究计划。例如:07~08年度第二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是有效课堂学习活动》、《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妨碍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08~09年度第一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半年实践,我对“什么是有效课堂学习活动”的再认识》、《历史教学中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例举》、《历史课堂中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分析》08~09年度第二学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有效制作课件》《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每个老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些

课题研究内容作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3、实施研究计划。即行动,意味着教学改革、改进和进步。在计划实施初期,教师必须有目的地采集和记录一些相关信息,使其成为实施数据,这些数据都应是原始而真实的。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尽可能按照计划进行,但由于教学具有诸多不可测因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计划,并记录下之所以调整的理由。改进行动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平时课堂上要做的活动来作为途径,解决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上的具体问题。如:“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和保持”;“关注学生神态,及时调节教学”;“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让他们增加锻炼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快作业反馈,重视作业评讲,及时解决问题”;“低起点,勤练习,多归纳,快反馈”;“加

强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加强提问设计,将问题设计作为改进教学的起点”等等。

4、观察实施过程和结果。采用观察、问卷、访谈、教师手记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材料,以便对研究的

过程和结果作出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评估。

5、反思整个研究过程。即根据前面评估结果,判断是不解决原先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则可关注另一个相关问题;如果通过这一过程问题仍没有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就需要调整解决方案,然后再度采取行动、反思,从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真正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探索研究、不断发展、螺旋上

升的过程。

以上五个步骤构成了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相对完整的一个螺旋圈,但也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解

决问题,以落实有效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启动

本课题2007年9月开始申请立项,2008年3月10日获得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立项的通知。(编号为:QJH11597。类别为:基础教育)

如何做课题,我们都没有实践的经验,更缺乏理论的支撑和专家的指导,如何着手,做什么?如何做?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自2008年1月进入实施阶段后,校领导便把课题研究列入到了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多次召集领导班子、科组长和骨干老师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和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校教研室还组织了多次的专题指导会议,由艾瑞堂主任作了系列大力的动员和宣传,使全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提高思想认识,达成共识,认识到参与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了课题研究的意识,增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有效调动了课题组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艾瑞堂主任和科组长还多次利用科组活动等业务学习机会,带领老师们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接受专业理论指导,引导老师了解课题,认清课题研究的内容、方向、目标,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自从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我们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课题实施过程(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

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与、明确研究内容、开始尝试行动研究。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主要负责人:

李小倩、姚实彦、吴建红。

1、理论研讨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解学情相结合,界定课题具体研究内容。

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为为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初中历史有效课堂学习的需求,明确《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这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我们采

用了问卷调查研究法。

经过初中历史科组全体老师的精心研究,我们制定了一份“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学生问卷调查表,

想着重通过调查,从学生的角度找到衡量“初中历史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指标。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我们力图从理论上清晰下列问题:怎样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如何衡量有效,

需要科学合理的界定标准。

通过数据分析,由此我们可得出:学生心目中的有效学习,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有效与否的指标有三点:1、学习历史兴趣得到提高;2、老师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同学们都愿意听课;3、上课有更多的

同学参与课堂学习。

为此对学生有效学习活动这一内容,我们界定的研究内容是①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手段与方法。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的模式与方法。③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的有效学习,从教学的目标看,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为此教师的有效学习,不仅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尤其指教师学习如何挖掘拓展教材,运用史料,不断改进与完善历史教学的过程。教师通过自身历史专业知识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断改进、驾驭课堂能力的不断成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不断加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的一个过程的改进,以达到有效学习活动的目标,这就初中历史教师有效学习活动的基本内涵。

为此我们确定“教师有效学习活动”的研究内容是:①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即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②有效处理教材:即如何拓展教材,趣化和丰富教学内容;③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④尝试探讨实现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模式。⑤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达到有效指导学生的目标。

2、围绕《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影响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有效学习活动案例分析》、《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例举》、《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参加历史学科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主题内容,各年级、各课题老师根据自已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特点,立足教学实际,进行课堂的观察,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发现自身课堂中的问题,反思自身教学不足,制定改进目标和措施,记载课堂改进过程,不断进行反思、改进,落实问题---计划----行动---观察----

反思研究环节,以达到有效和高效。

把日常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通过《课堂改进记载本》的日常教学改进记录,规范课题研究的内容。各备课组每学期都认真制定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每位老师都人手一本《课堂改进记载本》,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提出一年的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和措施。

首先,课题组老师们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目标。例:①吴建红:A、课堂语言欠生动幽默,有时语速过快,学生反映很难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B、对于初三年级的复习课,有时过于关注教学的进度,而忽视了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果,特别是缺乏对落后生的个体关注。C、围绕中考的指挥棒,课堂教学过程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D、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仍显得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②卓彩花:A、教学语言表述常啰嗦,需要进一步锤炼。B、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时不够科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C、专业基本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③张采平:A、教学语言不简洁,提问不着要点。B、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C、板书不够突出重点。D、教学方法单一,对学习关注不

够。

④李小倩:A、对课标的理解仍有欠缺,对课文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课堂不能很好做到全面且精炼。

B、教学语言不简炼,课堂驾驭能力不强。

C、板书设计欠优。

D、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指向性不明。

⑤姚实彦:A、喜欢自己讲得太多,不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B、教学问题设置目的性不强,板书过于单一。C、教学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足。D、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E、引导培养学生思考与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很不够。

其次,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多节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课题组总结了教师教学方面无效或低效主要表现有:1、师资质量。年轻老师较多,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仍不够扎实,教学过程中出现许多硬伤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本身缺乏人格魅力,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形成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案例一:有这样一位年轻漂亮的历史老师,在讲南京大屠杀时,竟然能面带微笑地提问学生当时日军有哪些屠杀中国的人方法?案例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当讲到威海卫战役时,又是漂亮的女老师面带微笑地提问学生:“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知道吗?”;案例三:讲欧美殖民者贩卖黑奴的历史时,老师也始终是面带微笑……在美女老师们的微笑间,日军完成了他们屠杀中国人的暴行;中国的强国之梦,随北洋舰队的覆灭也灰飞烟灭;面对黑奴的悲惨遭遇,学生只会发笑……本来是历史沉重的一页,应令人痛心疾首,应引导学生学会深刻反思。但重现这些历史时,作为历史老师,却没有保持对历史的敬畏,没有自己切身情感的投入,如此教学,何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教学?再如,教给学生许多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不科学的历史知识。即老师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伪历史知识和伪历史问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⑥可见,以上问题出现的根

源主要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薄弱。

2、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设计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能力因素的培养。

3、教学资源的挖掘。对教材的挖掘和拓展不足,特别的史料的收集和运用严重缺失,仍以照本宣科为主,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出,学生对历史之所以不感兴趣的首要原因是“历史课的内容太多、太枯燥无味”。

4、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课堂仍以老师的一言堂为主,老师讲的时间太多,课堂活动局限在机械重复、师生问答和简单的教学评价上。老师对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以及挖掘学生思想和

思维深度方面钻研不足。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之所以历史学得好,主要原因,占首位的是:我“对历史感兴趣”占40.3%;比例占第二位的是“历史老师上课、复习讲得明白清楚”,28.8%;比例第三位的是“自身的聪明”占18.9%。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学生方面,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主要有:1、兴趣偏好;2、教师上课的效果;

3、学生的智商和学习方法。

接着,针对大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总结并提出了阶段性课堂改进的主要目标:①有效研究教材:要加强学习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加强同伴互助和交流,对一些疑难的问题,探讨如何上,有什么方法上才能上得更好。②有效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问题、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个老师至少要用心独立设计出一节有创意的教学设计。③有效教学语言:改进教学语言,趣化教学内容。着重从两个方面趣化教学,一是自身的教学语言,二是通过情境创设、增加历史故事等手段趣化教学内容。④有效关注学生。备课过程中要加强备学情,上每一个班的课前,老师应做到心中有“人”,对每个班的学困生要时时关注,即这节课我应关注哪几

个学生,课前做到“有备而来”。

李小倩老师以自身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案例和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总结了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①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要有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例李小倩老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创设的情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非常受学生欢迎:我们准备拍一部反映宋代生活的专题片,同学们应为片子准备哪些资料?并指导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本课学习。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方法新颖且具有吸引力,学生参与的兴致很高,并且都能够自己理解课文需要他们掌握什么知识,有些同学还想出了小品表演,灯谜竞猜等形式的表达方式,让这节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发挥的学习自我学习的主体性。②课堂活动目标要明确。历史课上常常采用各种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我们不能因此犯下为活动而活动的错误,“活动”通常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它是作为一种载体,使学生通过活动最终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和得到学习技能。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咨询者。这就要求在活动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身心发展特点,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进行活动的设计、确定活动方式。反之,如果活动前,缺乏周密的设计或活动目的不明确,活动就会偏离方向或失去意义。例如,姚实彦老师《宋元文化》一课,设计了学生活动:学生表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小品;;看图讲火药发明的故事。上课的效果非常不好。究其原因:为什么没有课堂效果?因为活动目的不明确,学生表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小品是为体现毕升的创新和钻研精神,但学生的表演不到位,说明老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不明确表演的实质。让学生观察指南针仪器,又为什么教学目标?让学生看图讲火药发明的故事,又想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这些活动均没能达到让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后来姚老师把后面两个活动册掉,同时对学生的小品表演进行了表演目的性的指导,结果课堂效果非

常好。

姚实彦老师以自身的教学案例《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为例,对有效学习活动进行了个案研究与分析。首先全面总结对比了自己同一节课,前后两种不同的上法。1、教学设计的变化。第一次课以传统的教法来进行,全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宋元时期灿烂的文化,《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教材的内容有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以及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姚老师按照教材顺序讲述三大发明的过程、传播的影响和意义,最后还提到了宋元时期科学家的代表人物。整个过程虽一再其间贯穿学习活动,但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课堂教学以探险为线索引入,但在其

后时间中没有连续突显,逻辑较乱。

第二次课教学设计融汇了新课改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和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两大科学家的内容为自学内容而删去,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汉代造纸术和隋唐雕版印刷术,专题讲四大发明,达到一个完整的内容框架体系,使学生能更加完整全面地了解四大发明的产生、发展、传播及意义。另外教学过程设计简明清晰逻辑性强。整节课分成三大板块:了解四大发明、体验四大发明、探讨四大发明。环节紧凑,如同一环扣一环。这样的效果让学生容易接受所学知识而不易感觉枯燥疲劳,整堂课的气氛都是较为活跃热闹的。2、教学手段的变化。第一次堂课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学生的活动为辅。整堂课按照教材顺序讲解,时间安排上不恰当,整堂课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教师的教学显得很被动。才导致课堂气愤较为沉闷,课堂活动显得做作。第二次堂课应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活跃的学习场面。导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第一板块的学习模式是阅读课文和模拟《开心辞典》历史知识竞答,知识竞赛迅速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和兴趣,让课堂火起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模式是体验式学习方式:历史剧表演《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和趣味实践,仿古印刷;第三板块是四大发明科学论坛——我

给四大发明颁奖、漫画反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提升学生学习科技史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发明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具体的认知、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3、教学效果的变化。第一次堂课整体感觉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教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时间把握方面都欠佳,学生表演不到位,教学流程不流畅,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修改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后,整堂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突出体现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这一板块,姚老师选择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动口发言谈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和自己的制作感受。学生普遍感觉这是一堂有意思的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吴建红老师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收集汇总了《影响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有效提问与无效提问例举》。(一)影响历史课堂中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很多:①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教学理念、教学机智;②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否贴近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让学生都能经历“跳一跳,摘果子”的挑战;是否简练、明确、具体;③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否是否符合学科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④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精彩、悬念;是否起到营造课堂气氛、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等激发兴趣的作用;⑤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⑥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对大多数学生的关注程度;⑦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生动幽默;

⑧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诠释是否通俗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⑨教师的课堂设问是否指向性明确,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到位;(11)教师的课堂节奏是否松驰有度,让学生即轻松愉悦,又紧张有度;(12)老师的学法指导是否互位、准确;(13)教学设施、环境;(14)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15)生生是否有效互动;(16)学生的兴趣;(17)学生的上课注意力;(18)学生的学习习惯;(19)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20)学生课堂上的动脑、动手的时间、空间与方式。(21)能否运用课堂恰当的、多元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尊重学生的见解、多层次、多角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生的进取心,不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等等。(二)无效提问十大类别:①问题过大,学生一时无法回答。例1:讲建国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老师最后设问:“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配合的,那么同学们认为今年我国的高考如何才合理?”“你期待中国的教育如何发展?”这样的设问过大,学生一时无法组织答案,结果有许多学生干脆众口一词:“不用考!就是最合理的!”例2:讲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关于“住”,没任何过渡一与铺垫,老师就一下子就提出了问题:“现在人们住的方面又是如何的?”这样的问题同样范围太宽,结果学生马上联想到今天房价高的问题,马上有学生脱口而出:“今天人们多是蜗居!”“海南的房价太高了!老百姓都买不起啊!”一时学生热开了锅!完全不是老师期望的答案,课也开始跑题了!例3:开国大典一课,讲到升国旗时,老师设问:“假如是是当时你亲历开国大典的一幕,看到国旗升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什么?”同样由于问题过宽,加之思想教育性太强,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头了,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了,甚至不泛歪话:“日本鬼子终于回家了!”“中国人民可以有饭吃有肉吃了!”可见问题的设置完全无效。②问题笼统,指向性不明确。③问题要求的课外知识面较高,初中学生难以达到。例开国大典一课,老师为了增加上课的趣味性,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位同学来讲一讲国旗中的故事?”看到没人回答,又说“也可以讲一讲国歌中的故事?”看到没人答,又再说“也可以讲一讲开国大典中的故事?”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结果还是没有同学能起来讲!最后老师只好硬着头皮自己讲了一个小故事,草草结束课堂的沉闷局面。④问题绕来绕去,逻辑混乱。例:讲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老师一开始就已发问“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会有如何巨大的变化?”答案就是改革开放后,生产发展,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观念更新等多方面的变化。后面分析课文动脑筋问题“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票证才能买东西?”时,老师又问:“为什么过去的生活不好?”“是不是过去的生活相对比较差?”这是在重复问题,学生想回答,但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了。⑤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实际。例开国大典一课,老师为了创设情境,增强同学们的记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联系60周年国

庆电影大片《建国大业》,并问同学们“课文中的内容和场景,哪些我们可以在建国大业中看到?”结果没几个同学能回答出来!原来这个班的同学多数没有看过《建国大业》这部电影。⑥问题难度太大,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讲宋元文化时,上课老师提问“四大发明对近代欧洲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结果学生是根本无法回答的。初二的同学还没学习世界近代史,无法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与世界近代欧洲的发展联系。⑦问题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或“不是”。例《最可爱的人》一课,讲抗美援朝的英雄时,老师问:“大家看他们的电影吗?”学生只好大声回答:“看过”“没有”。典型的无效提问。应改成“大家知道哪些有关这些英雄的文学或电影作品吗?”⑧问题过于随意,缺乏逻辑,学生找不着要领。

⑨问题过多,学生不能明确老师所问核心问题是什么。例《最可爱的人》一课,分析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时,老师连球炮式的提问:“为什么中国要出兵朝鲜?”“中国能不能参战?”“中国要不要参战?”“中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参战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学生的思维可想而知,无法分辨老师到底问哪个问题。可见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技巧不高超,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提问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这一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课题组进行了总结:历中课堂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目的明确、体现教学价值、科学精当、语义清楚、适度适量、切入点好、时机恰当、由浅入深、对象开放、启发思维、充满艺术、类型多样等。例,按认知水平可分为知识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和评价水平(考查评价能力)等六个由低到高不同层次水平的提问类型。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设置诱导源)、疏导式(设置问题链)、阶梯式(设置阶梯状问题组)、对比式(考查比较辨析能力)等四种类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管运用何种技巧、怎么运用,都必须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的学习实际、课堂出现的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同时,要求老师们在自身的教学过程要不断积累问题、反思、总结、修改自己的教学提问,使每一个课堂提问都能问得有艺术,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真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有效促进学生

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的有效教学目标。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有效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09年9月至2010

年1月。主要负责人:张彩平、韩燕、吴建红。

第二阶段主要围绕《如何有效制作课件》《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阅读》《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利用素材性教学资源》《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如何有效地运用历史故事》这些方面,坚持立足每位老师的自身课堂,重点放在《如何制定有效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何有效利用素材性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强化老师的反思意识,定额规范老师完成系列课题任务:①一节组内公开课;②一篇教学设计;③一篇教学反思;④一篇教学案例;⑤一篇听后感;⑥一篇有效教学论文;⑦一篇个人的课题总结。通过这样的任务安排,促使老师坚持课题研究,切实落实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研究

环节。

为促进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改进和加强对教材的处理,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互动,每个学期,全课题组的老师都要上至少一节的研究课。同时我们结合学校每学期举行的“凤凰杯”和“成长杯”教学教学竞赛活动,我们在科组内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有效教学专题研讨课活动。每次研讨课,都要求主讲老师上两次课,甚至三次,通过多次听同一节课,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再发现问题,再改进问题,从

而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

课题组坚持以案例为主要研究方式。围绕具体上课的案例,重点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如何有效利用素材性教学资源进行探讨。

例韩燕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教学设计,虽然少了一份热闹,却多了一份平实;少了一份花俏,却多了一份务实,整堂课,韩燕力求实践着一种用历史学科本身的魅力来感染课堂的教学艺术,力求用一种原生态而朴实的常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实现历史教育的本质。

一节好课,一节有效的课,必然是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的课。韩燕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制定了有效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并有效使用教学手段,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围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①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后果;②简述萨拉热窝事件的经过,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③讨论一战爆发的原因,提高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④以凡尔登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⑤观看有关影视录像片,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

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围绕上以《历史课程标准》,结合上课班级初三(13)班的学情:如学生历史知识储备较好,学生喜欢讨论、辩论的学情,韩老师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讨论,提高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③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讲述,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的理解。②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③运用问题讨论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②讲述“凡尔登绞肉机”的情况,观看有关大战的影视录像资料,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识,树立

热爱和平的意识。

围绕教学目标,韩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1、通过清晰的教学思路:战争背景、过程、结果、性质、影响、反思,层层递进,不断把教学内容推向高潮。2、各环节的过渡和衔接巧妙自然,且语言简洁;

3、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有老师的重点分析讲解:史料分析、数据图表分析、漫画分析;有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视频、模拟参观一战兵器图片展览、前线新闻播报、学当军事家的军情分析;有师生互动的战争背景原因、性质和影响的分析;有生生互动的课堂小辩论等等。

4、注意把握教学节奏,有紧有松,快慢结合得好。即有老师讲的空间,又有学生的活动空间,也有师生互动的讨论,还有生生互动的辨论。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犹如行云流水。最终达到

了水到渠成,三维目标充分得以落实。

再例:黎琴珍老师《难忘九一八》一课,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按这个目标要求,对比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简单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了解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通过比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基本上是合理的。从教学的效果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基本完成了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老师重点注意到“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达成目标的做

法:1、回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华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已蓄谋已久。2、通过访谈节目,理解日本制造柳条湖的真实情况、原因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及其原因。4、播放音频,展示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了解日本军国主义欠下中国人民的累累血债。5、播放西安事变视频,理解“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6、模拟记者报道西安事变发生后各种政治势力的反映和态度,师生互动讨论:“蒋介石是该杀还是该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师生互动讨论,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看,过程和方法目标也完成得较好。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情感教学目标落实不是很到位。按黎老师的设计目标是:(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史实的了解,让学生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政策的第一步,同时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介绍东北人民的英勇抗战,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探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第一点目标基本达到。但第二点情感目标,比如“爱党教育”,显得有些苍白和空洞。可见设定“爱党”的教育目标过高,可把这一目标略掉,因为教材中这方面的史料支撑不足,仅强调中共在解决西安事变中的重要作用,和中共的高瞻远瞩,想达到爱党的教育目标确实难以

达成。

由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设计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1、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知识与能力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过程和方法要结合每课不同的知识板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不是泛泛而谈;每一个具体的知识板块和知识点,准备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方法。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为教学目地服务,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每个班学生的具体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理解力、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不管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必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5、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或过于空洞,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或老师恰当补充一些素材作为铺垫,使学生的情感能水到渠成地得到升华,而不是空洞地说教和灌输。

吴建红老师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南北战争》一课教学为例,对如何有效运用素材性教学资源进行了

深入的探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①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初中历史常规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一般包括:历史教材、历史文物(实物)、历史旧照片、历史漫画、历史地图、文学绘画作品、历史歌曲、历史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相关的历史课外读物、历史典籍中的各种文字史料、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时事新闻等等。在常规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吴老师通过对常规教学环节:新课导入、新课学习、小结练习中各种素材性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进行分析,如以上新课导入中引用的素材性资源有:美国诗人惠特曼的抒情诗《哦!船长!我的船长!》、美国有线电视台曾公布的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南北战争的损失与伊拉克战争的伤亡情况。

新课学习过程中不同知识内容中素材的运用,例:

有关南北战争相关的史料、图片、视频和大量有关南北战争的文学作品:例《草叶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诗歌《船长》、林肯《葛底斯堡演说》、刘祚昌《美国史讲义》、《大国崛起美国》和观看了电影《乱世佳人》、《光荣战役》等。此外还有编演课堂小品剧、漫画;还有学生收集的林

肯生平事迹、美德故事、名言思想;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如(1)三段史料:(2)一幅图《南北战争形势图》和一个表“南北实力对比表”。(3)一段视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4)三个故事:《28231份投降书》、格兰特执行《大赦和重建宣言》、《林肯被刺杀》。(5)三张图片:《林肯纪念堂》、美国的总统山、林肯被刺杀。(6)一段说词:林肯纪念堂讲解词。(7)奥巴马的演讲片段

等。

进而得出有效开发和应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几点思考:(一)历史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历史素材性课程资源,靠的主要是历史老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专业阅读和积累、广闻天下时政、增强同行交流、不断教学反思、主动学习求教、坚持写作。特别是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要树立课程意识,在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中使自己得到专业的成长,也使自己成为最好的课程资源。(二)要关注学生,把学生当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这节课里,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他们不仅在比赛着读惠特曼的诗,他们还给老师以鼓励;他们主动收集各种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并介绍作品;他们收集讲述林肯的生平故事、名言,畅谈从中的感悟;他们还畅所欲言,交流学习本课所受的启迪(例如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启示中许多观点:和谐宽容造就的和谐社会、有警惕才有安全、关注民生,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等,就是学生提出来的!……正是学生的参与,使这节课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丰富、大量、并具有开放性,由此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三)素材性历史课程资源的筛选,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有利于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讲林肯故事时,有个学生讲了一个林肯的小笑话,逗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老师问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时,学生就答不出来了,可见课程资源筛选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例如感知伟人这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林肯的伟大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为此要指导学生收集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当我们选用一个素材资源时,首先应考虑这一素材的应用是为什么教学目标,如果对达成教学目标不能起作用,宁可不用。要用,就要为落实教学的有效性服务。(四)素材性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恰到好处、讲清细节、精心设问。每段史料,要“细嚼慢咽”,不能囫囵吞枣;每张图片、漫画,要“察颜观色”,不能走马观花;每个视频的观看,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看了视频谈问题;每个历史小故事,都有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从中获得历史的智慧和人格的熏陶……一段史料,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用,围绕哪个问题讲,老师要做精心的安排;素材展示后,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适当讲解,引导分析;围绕展示的素材资源,如何设问,要反复推敲,唯有设计质量高、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才能达到有效理解重难点、培养思维的

目的。

此外,在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关注学生活动,多角度多方面拓展历史教学的途径。1、注重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各类的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由此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掌握多种了解学生历史的途径。例从2007年开始至今,我校各年级一直坚持开展“海口历史遗迹考察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已作为初中历史课程开发纳入我校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体系,并不断完善,成为我校长期必备的校本课程之一;其次,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促进了我校历史教师乡土历史知识的提升;“并通过这一课程参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的实践能力,拓展学习历史的方法,增强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同时培养学生保护家乡历史古迹,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的社会责任感。2、开展系列学生活动课。主要内容包括:历史书籍系列阅读、历史书画和文物鉴赏、历史小制作(如绘制历史地图、仿制历史文物、编辑历史小报、制作历史幻灯片等)、举办历史园地(如进行历史游戏等)、当代史热点讲座、定期举办各主题的历史知识版报等。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活动课中学生是主角,自愿参加、自我设计,自己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摘录、写读后感的能力,特别是与收集与处理史料的能力;通过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发展特长,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

第三阶段:提升与结题阶段,2010年1月至6月。主要负责人:吴建红。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动员全课题组老师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

(2)接受省级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评估。

(3)进一步调整实施计划。

(4)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写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上成果汇报课。

七、成果综述

近三年来,课题组老师们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目标、具体改进措施,并付诸行动,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一)教师方面:增强了教师的教研意识,老师们开始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三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学生的评价中,绝对大部分老师的学生评价A率达到了90%以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二)学生方面:由于老师学法指导的加强,学生开始掌握多种学习历史的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各年级历史学业成绩的差异正逐步缩小。(三)应用方面:通过本课题的开展,科组正在形成学习型、教研型、实干型的教研氛围。理论学习、科组研讨课、备课组研讨课、师徒互学课、个人自学、网络教研、读书后感交流、观摩省市调教、观摩学校成长杯、凤凰杯,撰写教后反思、听课后感,积极各种有培训、参加评课、议课等,已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

多篇有关有效教学与有效教学思考的论文、有效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和听后反思、案例分析、优秀课件、优秀课获各级奖项。学生方面,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激发,特别是学生参与历史各类活动的兴趣有所提高,例如学生积极参加“海口历史古迹考察综合实践活动”、2010年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有多名学生获省、市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遗憾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指导不足,课题的进展有些宽泛,针对性不强。

实施本课题的老师大多是教龄不足三年的年轻老师,缺乏理论储备,教学经验也严重不足,对于如何搞教研更是纸上谈兵,,因此课题的实施的过程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老师们基本都是按学校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开展课题,为此未能针对性是开展专题的研究。

2.课题实施的一些老师理论学习动力不足,加之写作能力欠缺,未能把一些本该写成论文的教学反思

总结提升,导致成果不足。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会继续努力实践、研究,探索出更具成效有

效学习活动,以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读书心得体会作文500字3篇【精选】

读书可以感悟人生,这个人生可以是自己的人生,可以是历史的沧桑。可以是天地的沉浮,可以是……;读书是一种德性,在理性的引导下,读书人在灿烂的星空与神圣的道德之间,获得了灵性和自由,以及诗意生存。读书是一种放达,在历史与现实的冲击下,读书人漠然于时间也漠然于空间,即使是惊鸿一瞥,也执掌起漫天光芒。下面是带来的读书心得体会作文5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读书心得体会作文500字 我与书还真是有缘,从幼年时的懵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长大后的和解,我和他一直有着剪不断的联系。他有时像伙伴,有时像敌人,有时像恋人,现在更像亲人一样,陪我度过了20多个春秋。 在我刚出生那会儿,文质彬彬的外婆就对我母亲说,这孩子有读书的相,以后前途不用愁。确实我从小就显示出了爱书的特质,三四岁时就能背出好多首唐诗,刚上小学就喜欢买很多书,加入了贝塔斯曼、小布老虎等多个书友会,和那些只知道玩耍的同龄小孩截然不同。小舅看我家堆得满满的两书柜,还送给我一本大部头的《基督山伯爵》。其实,那时的我对于大家口中的各类名著是看不懂的,一开始我还硬着头皮看,努力去琢磨其中的精妙,但却总是徒劳,大有“少年不自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吃力感。于是我放弃了对经典的钻研,转而投入到死磕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大军之中。 高考结束后虽然感觉考得很差劲,但仍有轻松之感,毫无犹豫并近乎泄愤地把所有的教科书都卖了。当时母亲还责怪我说,你咋把书都卖了?你要考的不好还得复读呢!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搪塞她几句,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上大学后哪知道我误打误撞进了中文系,读书又成了必不可少的功课。我不得不重拾经典,试着去理解《红楼梦》、《水浒传》、《罪与罚》等等这些作品,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做文学评论。那时我的成绩虽名列前茅,但是读书成了我的负担,一个为了拿高分、得奖学金而不得不去做的苦差事,在这其中我很难找到乐趣,只能感受到痛苦和折磨,但又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熬到研究生毕业,我又一次毅然决然地把它们丢弃,拉到跳蚤市场上贱卖。当这些书都以平均一本五元的价格售卖一空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我在心中兴奋地大叫,“见鬼去吧,晦涩聱牙的名著,我这辈子再也不想看到你们了!” 现在工作已有一年有余的我,又重新与书籍达成了和解,因为我发现我离不开他。过了叛逆不羁的岁月,尤其是在看完哄闹的娱乐节目之后,脑袋嗡嗡夜深人静时总是引发我对书籍的无限想念。于是,我又开始了近乎疯狂地囤书。当然,我如今还是不看文学书,但我终于可以不带功利心地展开历史、政治、法律、社会等的书卷,酣畅淋漓地阅读起来。我爱看这些书中严肃的论述,逻辑清晰抽丝剥茧地揭示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些书其实就成了我的文学书,当看到历史长河中国家、集体、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时,我常常扼腕长叹,有时还竟潸然落泪。 人生一世,说短也短,说长也长。在8小时工作日之外,我很少逛街,不去旅游,也越来越少看电视,这独处的时间怎么打发着实是个问题。我很庆幸,又找回了书籍这个伴侣,他没有怨我怪我,而是豁达地敞开怀抱,让我在他的庇护下褪去浮躁,静下心来悦读人生百态,即便客居他乡,即便囊中羞涩,我却再也不孤单寂寞,可以内心充盈地生活下去。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篇一,浅论,初中, 篇一:浅论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浅论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贾冬云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新大纲及历史新教材逐步推广实验,极大地推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够让每个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逐步提高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际问题。对此,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解决此问题会有较大帮助。历史作为过去生活的重现,本来就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历史教育作为教育,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新模式。历史教育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所以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历史学科研究学习是指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学会收集历史资料和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结论、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两个依据: 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学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我们的学生群体特征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如今知识与信息的总量已经非常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英国著名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写道,“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不独因为它是一种好现象,而且因为这是自然给他们预备的一个好工具,给他们去除生来的无知的;他们如果不好问,无知就会使他们变成一种愚蠢无用的动用。”同时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儿童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儿童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在动态、多元、主动的研习环境中,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的进取精神。 2.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总是试图以教师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是怎么想的,学生就该这样想。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虽然教师费尽心思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总是机械地“储存”老师教给他的知识,而不能灵活应用。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在自身的参与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一】科学家们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而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智商却并非主要因素,在成功者具有的特殊品质中,良好的习惯与健康的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给老师下的定义,于今已不大适宜,却指出了为人师长的基本任务,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即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能初步理角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当然,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础,是根本,失去了工具性,人文性就没有了依托,但是,人文性更是语文课程的灵魂,失去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意义。一直以来,我们只注意到在语言技艺的层面上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把语文学习孤立地理解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等,却往往忽略了语言艺术中的思想意蕴,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则具体体现于对学生健康

人格的培养。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应培养孩子们哪些健康的人格呢?根据美国社会学家亚历史斯.美克尔斯提出的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及曾欣然教授对社会主义新人本质特征的理解,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关键在于培养“四心”,即:爱心、诚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现谨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我对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的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心教育; 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爱心,首先是培养他们的孝心,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余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可见,一个孩子如果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么去爱他人呢?《三字经》中说:“养不敦,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缺乏孝心,关键是并未体验到更未理解到父母的艰辛,我们没有唤醒他们沉睡的孝心。 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爱心教育,让他们从孝敬父母开始,感受爱,学会爱,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爱心教育的篇目是非常多的:《金色花》《纸船寄母亲》《背影》等文章,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并理解对父母的爱;《阿长与〈山海经〉》《老王》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总结模板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总结模板Summary template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总结模板 一、认真踏实地落实常规管理 在落实常规管理方面我坚持教研与教学同步,为教学服务,两者有机结合,和谐统一。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点抓“四坚持”: 1、坚持每周星期二上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 2、坚持参加教师赛课。 3、坚持听评课。 4、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 二、长期不懈抓教研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我校的课改,正在探索新切实可

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较好,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和谐发展育新人。 由于大伙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我们这个教研组是很团结、很和谐而凝聚力的,大家在一起共事都感到很快乐,遇到事情一起想办法,一起分担,一起享受,就像亲热的一家人一样。 四、加强教改,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要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学校对教学和教研工作的指导。教研

(完整word版)历史组教研活动会议记录

张旭萍: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多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一些背景资料、图片、影片等,创设一些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景,通过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应该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郭思英: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有很多技巧,需要我们平时多多学习,互相交流一些经验,在课件制作上我觉的应该多利用一下自定义动画,使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能达到一个良好配合。课件背景颜色在选择上也要慎重。 邓雯:对于课件的内容,我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驾驭课件,而不到于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一个课件一定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多利用超链接和自定义动画。 李丹:多媒体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把想要说明的东西预先输入到课件中,这样在演示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必背过身去书写这些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一节课45分钟,省下来的时间,可以与学生多做一些交流,在对课件进行演示时,如果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朗读课件上面的文字的话,那恰恰就违反了我们利用课件节省时间的初衷,因为学生看的永远比你读的快。所以课件要简明扼要,重点要放在教师讲解上。 张旭萍:我们讲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讲究它的实用性,要注意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板书和教师讲解之间的关系,课件的制作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结构一定要清楚,标题序号一定要规范,要让学生来得及记,知道记什么,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重难点,帮助学生知道该记什么地方。

郭思英:我也认为课件一定要简洁明了,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一目十行,可是学生在学习时却要一点一点的记忆、理解和接受,所以学生的接受与否是我们课件制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学生”为本才是课件制作的精髓。 李丹:课件的制作不仅要美观而且要实用,如何才能让一个课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我认为在课件中背景、图片、内容等各个要素要做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比如,《让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课,可以用长城做为背景图片,再配会相关知识,这样搭配我认为效果会比较好。 邓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在初中历史的课堂,可以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合理地展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展示一个个丰富的画面、场景比起黑板上的粉笔字要有趣得多。特别是flsh 动画,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有效地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张旭萍:我们在使用课件上课过程中要避免片面追求眼花缭乱的展示而忽视了课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我感觉课件简洁明了最好,不要过分追求内容的丰富性而把一些无用资料、图片、都抛给学生,过多的图片、资料以及鲜艳的色彩,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突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但忽视了这种生动和形象究竟对课堂起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邓雯:我个人认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确实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课件虽说可以减少教师板书时间,但信息量过大,节奏过快也容易导致学生来不及记笔记,形成满堂灌。缺少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学生学习缺少监督,老师也无法接收到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进度的适时反馈,讲课更多变成背课件,按照课件的预设进度进行。 郭思英: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有很强的趣味性。但传统的板书教学受条件所限,不能使历史形象化、生动化。容易导致学生厌倦,丧失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我觉得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前提条件是有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模板

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实例 【摘要】新的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迅速地推广开来,各种教育实践探索方案也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研究性学习、双语教学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等方面。本文以一个基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丝绸之路为例,探索如何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中设计基于络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双语教学多元智能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而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尤其是与互连技术的整合,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关注。本文所介绍的“丝绸之路”案例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设计的。一、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任何教育行为,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应有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比起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活动,在能力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操作形式上是相似的,但在认知目标上体现得更具体。所以,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但要迎合学生的兴趣,还要有研究价值,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以“丝绸之路”为例,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科书上对于丝绸之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以后只是了解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经过、意义及丝绸之路的简单路线,东汉班超为重新打通丝绸之路所做的努力。但总体上对丝绸之路的印象还是比较模糊,什么是河西走廊?地图上标注的古地名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汉朝以后,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上又作出了哪些重大的贡献?我们国家现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曾经繁荣、辉煌的丝路今天又能发挥什么作用?等等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间,而这也就是我引入“丝绸之路”这一课题的原动力。二、设计课题内容由于对象是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中生,所以课题的内容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如果对象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习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逐步减少活动提示,甚至活动建议,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课题并完成课题。“丝绸之路”是给初次涉足研究性学习领域的初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初识丝路”、“丝路初创”、“丝路古道”、“丝路史话”、“丝路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丝路贡献”等七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提示。初识丝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参考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近几年的新目标教学改革,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

好的效果。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学中,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一般人对某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创新;反之,兴趣越大,问题越多,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因

初中历史课校本研修活动设计方案

初中历史课校本研修活动设计方案 泾源一中李碧芳 活动主题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共同探讨历史新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 、通过校本研修活动,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传统到教学方式,从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到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2 、借鉴他人课堂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使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3 、通过活动,加快我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步伐,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使所有历史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流程 一、研究内容:共同探讨历史新课程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层次:看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三维性;是否准确,主要看能否体现“学情”,把握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2、教学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学生在课上是否有足够

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 第二层次: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主要看教师是否在课堂上能准确地把握教材,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 2、教师地教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习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同时看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否根据学生的表现改变原来的教法。 3、教学手段的使用对课堂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 二、活动时间及形式: (1)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 (2)分散时间进行个人备课、上课活动。每周四下午共同研讨。 四、参与人员: 本校中学历史组全体教师。 五、具体做法: (一)集体备课 根据我校班级多、同头班级多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科组”集体备课制度。学科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在规定时间内每人各备一个指定内容的教案,再利用每周四集体教研的时间集体备课,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组合成一篇课例。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活动课教学 内容摘要: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就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我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的《纲要》指出,在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历史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课堂和学生的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创新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因此,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动机来解读课堂,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又有哪些方面要引起我们这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注意的呢?下面我就结合在历史活动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历简要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学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教师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课题不宜大,应结合学生实际,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及物质条件等)方面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不要超出学生的驾驭能力。选题提出的依据要充足,内容要明确,还要考虑学校或社区是否能提供课题实施的必要条件。例如,我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一课时,这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因此,我针对活动课的要求布置了学习内容,姓氏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每个人都有姓氏,因而,这是学生比较容易探究学习的内容。因此,我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兴趣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研究一个活动课题。第一组研究姓氏的起源,第二组研究姓氏的变迁,第三组研究从姓氏看民族的融合,第四组研究自己小组内同学姓氏的来历。这样,无论从实际,还是可操作而言,对学生来说,目标都比较容易达成。因而,研究性学习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二、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人际沟通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离不开课题组内学生的合作及课题组外(如教师、社会力量)的沟通合作。学生在探讨过程中要发扬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历史教师也应为历史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合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政史地教研组活动记录2讲课教案

政史地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第一次教研会 地点:九年级办公室 与会人员:司文明李果郭鹏举李大瑞翦冰张晓亚主要内容: 一传达教研组会议精神 1 传达教研会议精神 2 建立QQ群等联系方式,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3 组织学习相关资料。 教学工作要求、日常工作要求等 4 明确工作职责范围 二布置落实几项具体工作 第一,制定并上传各学科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表。 第二,每周一次集体备课。 第三,确定汇报课、示范课等人员、时间和内容等。

地点:九年级办公室 与会人员:司文明李果郭鹏举李大瑞翦冰张晓亚 主要内容: 一传达教研组会议精神 反馈开学几周的教学状况 时间紧张;各班级教学进度不一致,开学活动耽误了一些课程。二指导青年教师编写教案 三讨论学科组建设与发展情况。 四整理学科组成员信息

地点:九年级办公室 与会人员:司文明李果郭鹏举李大瑞翦冰张晓亚主要内容: 一传达教研组会议精神 1 十一放假安排: 2 月考安排 自己命题、十一假期结束来到考试等 3 加强管理 1、做好考试动员教育 2、通报校报工作 3、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 二安排几项具体活动 1 命题负责人及其要求 2 通知教研时间的调整 3 假期安全工作 4 宣传天宫一号发射活动

地点:九年级办公室 与会人员:司文明李果郭鹏举李大瑞翦冰张晓亚 主要内容: 一传达教研组会议精神 1 做好月考质量分析工作 2 呈报公开课活动安排 3 落实师徒结对活动 4 进一步加强晚自习和课堂教学的管理。注意手机问题 二布置落实几项具体工作 第一,写好月考分析总结报告。 客观分析成绩。寻找有效方法。上传网络硬盘教学处。 第二,准备公开课 第三,检查教案 第四,教师培训。 全面开展教研、科研、考研等各项活动

初中历史读书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初中历史读书,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应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下面是带来的初中历史读书心得,欢迎欣赏。 初中历史读书心得一: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积极要求自己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努力进步。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 8

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总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树立让学生学真、学善、学美、学成人、学成材的观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想我们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2/ 8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将以学校教学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部署的教研活动,集合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尽力研讨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第二届初中“趣味历史知识竞赛”,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智的良好品质. 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教研目标: 1.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升历史教研组的学术水平 让每位历史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每位组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使历史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使全体历史教师都能把准当今历史中考的命脉,胜任初三历史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初三历史教师;力求使每位组员都成为研究性的历史教师。 2. 各年级历史教学都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形成年级教学合力,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大效益。 初一重在课堂兴趣激发、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方法养成教学,为初二阶段打好基础;初二历史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要注重中考意识培养,按照中考要求展开教学,切实抓好课堂,注意方法;初三狠抓基础和解题方法培养,全力冲刺中考,力争比去年能有新的突破。初三任务相对艰巨,备课组需多加研讨,汲取有效信息以指导学习与复习。 3.培养学生学史的高度兴趣。 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 四.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2)认真上好每堂课,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差距。

历史组教研活动会议记录

历史组教研活动会议记录 时间: 地点:三楼会议室 参与人:历史组全体教师 主持人:组长 记录人: 主要议题:历史课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与会者发言: xxx:现在学校各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大家平时也都在用多媒体上课,在教学中各位老师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天就利用这 次机会希望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在多媒体教学方面 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我们讲多媒体课件首先要讲究它的 实用性,要注意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板书和教师讲解之间的 关系,课件的制作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路,结构一定要清 楚,标题序号一定要规范,要让学生来得及记,知道记什么, 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重难点,帮助学生知道该记什么地 方。

xxx: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有很多技巧,需要我们平时多多学习,互相交流一些经验,在课件制作上我觉的应该多利用一下自定义 动画,使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能达到一个良好配合。课件背 景颜色在选择上也要慎重。 xx:对于课件的内容,我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驾驭课件,而不到于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一个课件一定要构建完 整的知识体系,可以多利用超链接和自定义动画。 xxx:多媒体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把想要说明的东西预先输入到课件中,这样在演示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必背过身去书写这 些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一节课45分钟,省下来的时 间,可以与学生多做一些交流,在对课件进行演示时,如果 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朗读课件上面的文字的话,那恰恰就违 反了我们利用课件节省时间的初衷,因为学生看的永远比你 读的快。所以课件要简明扼要,重点要放在教师讲解上。xxx:我也认为课件一定要简洁明了,我们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往往自己对要表达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可以说是一目十行,可是学 生在学习时却要一点一点的记忆、理解和接受,所以学生的 接受与否是我们课件制作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学 生”为本才是课件制作的精髓。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初中历史复习方法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太源中学曹秋凤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想与中考考查能力的现实要求 首先,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外,正确合理的教学评价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复习能力则是实现“教”与“学”双向达标的重要方法。 其次,中考历史考试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近年来江西历史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注重对学生读图、读材料、历史思辨能力的考查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特别注意对复习方法的掌握和落实,提高复习效率和针对性。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中历史复习方法的探究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在复习备考中扎扎实实的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历史学科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2、历史中考“开卷”形式的要求 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对学生的日常复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前人诸如此类的论述,都强调了工具和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和后期复习备考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学科分值少、学生甚至家长重视不够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 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将以学校教学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部署的教研活动,集合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尽力研讨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第二届初中“趣味历史知识竞赛”,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智的良好品质。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1。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升历史教研组的学术水平 让每位历史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每位组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使历史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使全体历史教师都能把准当今历史中考的命脉,胜

任初三历史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初三历史教师;力求使每位组员都成为研究性的历史教师。 2。各年级历史教学都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形成年级教学合力,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大效益。 初一重在课堂兴趣激发、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方法养成教学,为初二阶段打好基础;初二历史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要注重中考意识培养,按照中考要求展开教学,切实抓好课堂,注意方法;初三狠抓基础和解题方法培养,全力冲刺中考,力争比去年能有新的突破。初三任务相对艰巨,备课组需多加研讨,汲取有效信息以指导学习与复习。 3。培养学生学史的高度兴趣。 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认真上好每堂课,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差距。 在教学实践中将平等、尊重、鼓励、欣赏、创新的课改观念带进课堂。课前多花功夫研究学生;课堂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围绕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提出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具体工作,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推进有效教学,使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推进教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及重点 1、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1)强化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近几年的初、高中暑期培训已经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将培训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检验,提出更接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思路。如,倡导教师养成以《课标》为纲的良好备课习惯。在具体备每课时,要求教师先看《课标》对每一课的具体要求,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单元(主题)备课时,理顺《课标》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要求、能力培养目标,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在进行整册书(高中:模块)的备课时,要通过研究《课标》,挖掘本册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综合性、关注联系性,以求对所教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答式、牵引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一多、二少、三形式”。“一多”:课堂上一问一答多,课堂的信息反馈局限于一问一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少”:一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时间少,一是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的时间少;“三形式”:不管什么课都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单一;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走过场;学法指导走形式。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暑假培训中就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讨,教师们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设计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在这学期的集体备课(片区教研)等活动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讨。 (3)继续加强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有关“有效课堂”教育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内涵;二是进一步优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开展“有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建立“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要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度、广度,作为评价有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评价有效、和谐课堂的重要依据);加强“有效课堂”背景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常用课型的研究,发挥每一种课型的优势,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4)规范教师的课程行为。一是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教学进度,避免提前结束课程。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进度过快,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二是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确定教学难度,适度进行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2、搭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倡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 政策理论水平:要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并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专业知识素质: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多读些专业书籍、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以备教学之用。 教学技能素质:要在备课、设计教学、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注重学习积累,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要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包括跨学科听课(评课),虚心求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