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维动漫设计》小球的运动(ppt)

《二维动漫设计》小球的运动(ppt)

《二维动漫设计》小球的运动(ppt)

《二维动漫设计》小球的运动(ppt)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知识点总结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总结 1.洋流分类 (1)暖流:从__水温高__的海区流向__水温低__的海区。 (2)寒流:从__水温低__的海区流向__水温高__的海区。 2.影响因素:__盛行风_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__地转偏向力_、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3.主要洋流及分布 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 点拨: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和北半球的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均属于在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洋流,但西风漂流为寒流。 【重难点解析】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3)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 (4)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5)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两个8字,上逆下顺”。 全球大洋环流分为两大环流:一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二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环流。可在南北半球各写一个“8”字来掌握其运动方向,两个“8”字以赤道为界。每个“8”字,上面那个圈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可表示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和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的运动方向;下面那个圈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可表示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的运动方向。 名师感悟:1.寒暖流的判读方法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则该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2.判断洋流流向的方法 (1)洋流成因法:根据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 (2)洋流性质法: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 (3)洋流概念法: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水温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一般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4)特定环境法:密度流的流向取决于表层海水海区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3.北印度洋季风环流运动方向:“夏p冬b,夏顺冬逆”。 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吹西南季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像字母“p”;冬季吹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像字母“b”。用字母的线段表示季风的风向,用弧线表示洋流的流向,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掌握。 〔针对训练1〕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题。 图中洋流甲(双选)() A.自南向北流B.导致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南凸出

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二)(试题部分)

第三讲地球的运动(二) 备考篇提纲挈领 【考情探究】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 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 地理意义近5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较为频繁,试题 以生活情境、时事热点或天文原理材料为背 景,考查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 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调动、运用知识的 能力,突出对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 养的考查 备考时要继续加强对晨昏线、昼夜长短变 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特别关 注这些知识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联系,强化典 例训练,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真题探秘】

基础篇固本夯基 【基础集训】 知识1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能正在掀起未来能源的革命,我国科学家通过技术创新,研制出能在阴雨天发电的太阳能电板。下图为我国某地 (30°N,120°E)太阳能屋顶景观,图中太阳能电板与水平面夹角约为30°。据此完成下题。 1.下列日期中,该地太阳能电板发电时间最长的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答案C 小雪(11月22—23日)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节气。据此回答下题。 2.与泸州小雪节气昼夜长短相同的日期大约是( ) A.1月21—22日 B.2月21—22日 C.7月21—22日 D.10月21—22日 答案A 知识2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下图是江西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前阳台正对的方向是( )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答案A 2.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的原因是6月( ) A.白昼短 B.风力强 C.云量多 D.气温高 答案C 综合篇知能转换 【综合集训】 考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下图示意我国某同学在两个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北京时间07:10)站在E点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图中a、b),图中MN 代表南北方向,EF垂直于MN。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8河北沧州教学质量检测,20)该同学所处的省(区)可能是( ) A.四川省 B.广东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江苏省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2020102006280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维目标 一r知识打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 第能正确判断晨昏级.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 其运动规律。 4. 土軍疋H祓氏怎和TT O ''J戊肿花山变-匕邈I」「丄变化?? 一"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 的特点及产半的地理规象. 2. 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 .分祈全據外地的任夜长短状阮和币T-丈卩I心度的变化■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进-步树立世强的物质件及物质运动刼律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2. 3. 教学难点 1. 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4说

第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投彩: (投様表格,强问检查) 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 里子 八\、J 光球 耀斑色球 太阳风日冕 学牛冋fr/.b a,'TW价恙纭,井依次投彩展示如卜: 概念成因特点 所处 位置里子 八\、J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 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 动周期为11年 光球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 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 成的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 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太阳风日冕层大气带电粒子流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日冕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生习权教刊,门韦榇允?几成去格空门人祥。 师糧. 板书: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 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方向转动。 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如下图所示。 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 °)所用的时间就是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课标要求: 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教材分析: 1、先给学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并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识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气压带和风带图的对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展示和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世界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影响等。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 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哥伦布两次到美洲的路线和所用的时间) 思考:哥伦布的两次美洲之行所用时间为什么会不同?(盛行风的影响) 提问:除了盛行风的影响之外,还有哪些影响?(洋流的影响) 播放录像,放完后教师解说:从全球洋流录象解说中,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叫洋流。 板书:一、洋流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1页思考:洋流按性质是如何分类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 1、定义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比较分析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其成因。 2、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认识洋流的形成原因是由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过程中,学会通过综合思考解决问题 的方法。 2、学会绘制洋流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 2、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1、世界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通过考虑大陆的轮廓情况进一步分析描绘全球洋流分布,熟记主要洋流名称。 教学难点: 洋流模式图的推理以及实际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故事] 1现展示几副泰坦尼克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吧!它沉没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纬40度撞上了冰山,导致船体进水而沉 没。我们都知道在北纬40度的海域是不可能发育这样大的冰山的,那么这座冰 山来自哪里呢?又是怎样的力使它到达这里而造成了这样一个悲剧的呢?” 那么这就与我们今天的新课有关,请同学们翻到书57页,现在就学习我们今天 的新课,第三章的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新课学习】 [讲解] 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57页的文字,思考洋流定义、分类以及成因。 洋流就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 流。在这之中同学们可以看看对于这个流动有哪几个修饰词,那就是“常年”、“稳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试题部分)

第二讲地球的运动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内容解读要求 5年考情 预测热度考题示例考查点 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1.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方 向、速度、周期 ②昼夜交替现象 ③水平运动物体 的偏转现象 ④地方时与区时 的区别及计算 ⑤国际日期变更 线 b b b c b 2018浙江4月选 考,28(4),3分 时间计算、太阳 高度计算 ★★★★☆ 二、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2.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方 向、速度、周期 ②地球公转的轨 道、黄赤交角及图 示 ③正午太阳高度 的时空分布规律 ④昼夜长短的变 化规律 ⑤四季变化和五 带分布 b c c c b 2019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8浙江11月选 考,29(4),3分 2017浙江11月选 考,29(4),3分 2017浙江4月选 考,29(4),3分 2016浙江10月选 考,28(4),3分 2016浙江4月选 考,28(3),4分 2015浙江10月选 考,28(3),4分 正午太阳高度变 化及正午太阳方 位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地方时的比 较 日落地方时、晨 昏线判断 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计算 太阳视运动轨 迹、正午太阳高 度 日影面积大小、 太阳视运动轨迹 正午太阳高度、 日出日落地方时 计算 ★★★★★

分析解读考查知识点相对集中:时间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应用(太阳高度和日影的相关关系)、昼夜长短变化和太阳方位(太阳周日视运动)等为重点考查内容。 近几年试题的考查特点有: (1)综合考查,不单独考查某一知识点。如“自转”结合“公转”,“时间计算”结合“太阳方位”,“昼夜长短”结合“太阳高度”等。 (2)以“图”为主,重在“说理”。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3)多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考查“生活地理”“有用地理”。多以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知识的结合。 【真题探秘】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集训】 考点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编写人:王盘永审核组长:郑海燕审核主任:陈振强温馨寄语: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 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 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 现象。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 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 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 ③气候四季(北温带) ④中国传统四季 二、典题解析 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此时() A.M地的白天比N地短 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 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 D.M地大约3点钟日出, 21点日落 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N地位于日界线(180度经线)以东,日期 应减一天,故C项错误。答案:D 2.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 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判断: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__,出现极夜现 象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______。(2)此时,900E的 区时是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 __________时。 (3)此时,赤道下晨昏线相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A.45°W,135°W B.135°E,45°W C.60°E,120°W D.0°,180 (4)此时,与上海处于相同日期的经度范围为() A.90°W向东至180°B.0°向东至180°C.90°W向东至90°E D.0°向东至90°E (5)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__(多项选择)。 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 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E.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F.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解析:(1)通过观察北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在23°26′S,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为 (66°34′N---90°N)。 答案:23°26′S(或南回归线) 66°34′N--90°N(或北极圈及以北地区)(2)太阳直射在23°26′S,北半球对应的节气为冬至日,即12月22日,而90°E为东六区的区时,因此90°E的区时为12月22日12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讲解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一、单元概述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前5课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入手,实际上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书中72页介绍的四种假设到底哪一种才是真实的情况呢?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在模拟实验中,是让学生借助光照射到球体上,会在球体上形成亮面和暗面,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其他可能性。如地球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在自转,太阳绕另一圆心公转;地球和太阳在同一轨道上,地球自转等。昼夜现象的形成跟1、太阳光的照射2、地球是球体3、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 让学生学着分析各种解释,从中找到这些解释的共同特点:地球和太阳作相对的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只要太阳绕着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转动就可以产生。但是我们明确一点,在这四种假设中只有第四种是正确的。 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这一学说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日静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这一观点相当于我们模拟实验中的第二种解释。 教科书选取了托勒密的代表性观点:地球是球体、地球不动、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托勒密的观点相当于我们模拟实验中的第一种解释。 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不同点是,“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且围绕太阳运动,所以它不处于宇宙中心。 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是因为天体的相对圆周运动都可导致昼夜现象发生。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否定。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运用关键性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教科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傅科摆的原理,设计了傅科摆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摆具有保持运动方向不变的惯性。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的论据: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用地球自转来解释,但也可以用地心说的观点——天穹围地转(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来说明(当然以现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

第10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2016高考导航 考纲解读 1.理解洋流的分类及判断。 2.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学会洋流图的判读。 重难提示 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难点) 3.实际大洋中洋流的分布。(难点) 考点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分类 (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思考探究】 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水温高。 提示:寒暖流只是与所流经海区水温对比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于寒流,高纬地区暖流的水温可能低于低纬地区寒流的水温。 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其次还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等因素影响。 3.主要洋流及分布 (1)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

(3)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思考探究】 同是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性质不一定相同。为什么? 提示:西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洋流为西风漂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主要表现为寒流。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冬季南移。如下图所示: 全球洋流与气压带、风带相关模式图 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下图乙)。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 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高一地理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案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新教材将海水运动知识简化,删除了温度、盐度等有关内容,强化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也有变化,强调知识的习得过程 教学过程 1、投影资料,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的惟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的损失。德军潜艇能神秘地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洋流助战) 2、ppt图片展示: 海浪:风浪海啸等 3、切入问题: 问题一:海啸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类有何影响? 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 危害:毁坏沿海建筑,夷平村镇,破坏力极大。 问题二:什么是潮汐?对人类有何影响?为什么会有大潮小潮现象?何时出现?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影响:对远洋航海、海上捕鱼、海洋工程、潮汐发电有很大影响. 思考探究: 杭州湾钱塘江口“八月十八观大潮”的天下奇观。请从地形、气候、月相等方面分析说明钱塘潮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4、引入洋流: 实验材料:在十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拨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这一有趣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洋流世界大洋的海水是连续运动的整体。 海水的运动形式总结:(表格略) 5、学生活动: 下面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1)、在风的吹动下,水槽的水会怎样流动?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2)、两种不同比重的液体,当中间的隔板抽开后会怎样流动? 阅读课本P72页.73页,思考下列问题:1、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那些类型?2、按热力性质分类,有哪些类型?3、按其流经的地理位置分类,有哪些类型? 6、教师讲解和演示: 洋流的形成:1.按成因分类2.按性质分类3.按其流经的地理位置分类 7、分析南、北半球洋流分布规律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5讲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5讲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b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c (3)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c (4)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c (5)四季变化和五带分布b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及黄赤交角 1.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平均角速度约1°/日。 (3)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及图示 (1)轨道:近似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2)黄赤交角:约23.5°。 1.黄赤交角的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将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变化。同时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气候类型会消失。 1.假设目前的黄赤交角变为30°,则下列地区的范围缩小的是( ) A.热带B.南寒带 C.温带D.北寒带 解析:选C。黄赤交角变为30°,则回归线的度数为30°,极圈的度数为60°,所以温带范围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大。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2~3题。 2.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是( )

A.春分B.秋分 C.冬至D.夏至 3.下列有关我国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位于a到b之间,速度减慢 B.地球位于b到c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位于c到d之间,速度逐渐加快 D.地球位于d到a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2.D 3.D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 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地区春分、秋分赤道—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 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 空间分布规律:从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自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季节变化(北半球):离直射点近,正午太阳高度就大;直射点向该地移近,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临高中学陈圣瑾 ◆三维课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 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课时:1课时(本节的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黑板略图法、问题导学法等 ◆教学重难点: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采用形象逼真的动态课件及学生合作

学习,利用问题导学法,逐层提示,将气压带和风带图演示,让学生自主得出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的简图, 用于课堂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晋江这个临海的城市,相信大家对海水是很熟悉的。大家都知道,海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运动的)那么海水为什么会运动呢?它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您能否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及以前所学的知识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 (如波浪、涨潮落潮、风刮的、洋流等等) 很好,大家说得很全面,海水运动形式主要3种,波浪、潮汐和洋流。 大家打开课本65页,请看〈阅读〉材料。 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形成风浪,这是最常见的波浪。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播放沿海风浪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如果发生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时,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那种波浪的浪高就很高了,并且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力。(播放海啸视频片段)。 (环节: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叫学生找出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以及秘鲁寒流等,并且由学生自主得出结论——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是暖流,相反的,高纬度流

2020学年湘教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3讲 地球的运动(二)—公转

第3讲地球的运动(二)——公转 一、选择题 1.专家发现,北回归线每年大约以14.4米的速度由北向南移动。北回归线南移的结果是() A.黄赤交角数值增加 B.回归年周期变长 C.温带面积扩大 D.全球气温更加升高 解析:C回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北回归线南移,黄赤交角度数不断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第2题: 2.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D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1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

置应在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2019·天津卷,10~11)假期里,小明同学外出旅游。某日早晨小明拍摄了日出的照片,随即发到微信朋友圈。在天津(117°E,39°N)的爸爸和在国外甲城市出差的妈妈马上做出了回复(如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小明拍摄日出照片时所在的城市最可能是() A.呼和浩特(112°E,40°N) B.兰州(104°E,36°N) C.杭州(120°E,30°N) D.南宁(108°E,23°N) 4.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测出甲城市的()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当天日落的方向 D.当日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3.D 4.C第3题,对话截图显示,小明爸爸说“咱们天津也刚刚日出”,说明父子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二、教材分析: 本节(第一课时)教材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又讲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教材配备了很多图片,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主要有: 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黄赤交角及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2.学会通过读图、观察动画演示、观察并参与模拟演示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学生了解的宇宙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化,清楚相关的一些现象,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是为什么不同等等,但很少作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案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教材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洋流的概念、按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洋流的成因与盛行风的关系,最后结合风带分析洋流的形成,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的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中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及难点。和上一节的《自然界的水循环》及下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节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图和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解释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2、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洋流这样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实践体会和调查研究,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很少有实际考察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生活的启发,创设情境,让他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体会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自主学习和动手参与的习惯。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老师的讲解结合地图知识归纳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通过对气压带风带知识点的回顾,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归纳法; 2、能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合作和讨论总结出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分组合作学习法;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要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比较多。教材以“地球的运动”为标题。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也可以先把地球自转的特点和地理意义讲完,再讲公转的知识。 第15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1.14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等。在讲授计算方法之后,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如宾馆大堂墙壁上反映世界主要城市时间的挂钟、打国际长途电话给亲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乘坐国际航班到达目的地要“倒时差”等,一方面提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与日期的差异,可以从180°经线东、西两侧分别是地球上时间最晚和最早的地方,并结合例子(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来说明。至于“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在本章不必涉及,留待第二章学习。 “黄赤交角”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可以从“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掌握它的概念:“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度26分,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度。“三个基本不变”是指地球在运动90分,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33度66角为 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度26分;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两个变”是指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黄赤交角在确定太阳直射范围、极昼极夜范围等方面的意义,结合第20页的活动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三维课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教学课时:1课时(本节的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法、案例教学法、黑板略图法、问题导学法等?教学重难点: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采用形象逼真的动态课件及学生合作学习,利用问题导学法,逐层提示,将气压带和风带图演示,让学生自主得出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的简图,用于课堂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晋江这个临海的城市,相信大家对海水是很熟悉的。大家都知 道,海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运动的)那么海水为什么会运动呢?它的运动形式 有哪些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节一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您能否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及以前所学的知识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 (如波浪、涨潮落潮、风刮的、洋流等等) 很好,大家说得很全面,海水运动形式主要3种,波浪、潮汐和洋流。 大家打开课本6 5页,请看〈阅读〉材料。 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形成风浪,这是最常见的波浪。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播放沿海风浪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如果发生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时,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那种波浪的浪咼就很咼了,并且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力。(播放海啸视频片段)。 而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地三者引力作用下,发生周期性的涨落的现象。白天的涨落叫潮,夜晚的叫汐,一天有2次涨落。 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最广的海水运动就是洋流。 我们把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洋流,根据洋流的性质,也就是海水的温度高低,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一般把海水温度比其他地区高的叫暖流,如中国沿海的日本暖流、美国东部海域的墨西哥湾暖流等。而流过来的海水温度偏低的,就叫寒流,如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环节: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叫学生找出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以及 秘鲁寒流等,并且由学生自主得出结论一一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是暖流, 相反的,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 刚才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了解了寒暖流的含义和规律。那么,如果按海水运动的形成原因来分类的话,又可分为哪些类型呢? 首先,大家知道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它也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因素。(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 大家看世界风带图,请问,吹定向风的有哪些?大约纬度在什么之间? (学生归纳:信风带、西风带,分别在赤道与副咼、副咼与副极地之间) 根据这个风向,大家说出这些纬度之间的海水会在风的吹拂作用下,发生什么方向的运动?形成了哪些洋流? (与定向风风向一致,信风带海水向西流,西风带海水向东流。有北赤道暖 流、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