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1.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指数增长。

2.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会呈逻辑斯谛增长。

3.指数增长曲线又称“J”形增长曲线,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又称“S”形增长曲线。

4.环境容纳量(K 值)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5.K 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K 值就改变。

对应学生用书

P46

1.实验原理

(1)在无菌葡萄糖溶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和酵母菌培养液的浑浊度之间呈正相关。 2.材料用具

酵母菌贮用培养液、无菌葡萄糖溶液、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移液管(或移液枪)、滴管、有螺旋盖的试管、试管架、记号笔、直尺、坐标纸、比浊计(或比色计)、显微镜。

3.实验步骤

(1)设计实验记数据记录表,预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配制样品1?????

试管A :10 mL 无菌葡萄糖溶液

+0.1 mL 酵母菌贮用培养液

试管B :10 mL 无菌葡萄糖溶液,

不加酵母菌贮用培养液

同样的方法配置样品2。

样品1、2 细胞计数?????

①将试管倒转数次,使酵母细胞分布均匀

②用滴管从试管中取1滴培养液到血细胞计数板 的方格区

③镜检计数

④算出试管内酵母细胞总数⑤第0、2、4、7天进行细胞计数

(4)样品1、2浑浊度测定:每天(双休日除外)用比浊计测定各试管的浑浊度。

(5)记录数据, 绘制种群 数量变化 曲线

?????

①将数据填入记录表,计算样品1、2两次计数的平均值②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轴代表浑浊度,y 轴代表酵母细胞数③利用第0、2天的标记点,连线以估算此后两天的酵母细胞数量④利用第4、7天的标记点修正之前绘制的估算曲线

4.注意事项

(1)通过配制多份样品,多次取样计数,求“平均值”,可以提高计数的准确性。 (2)试管B 起对照作用,试管B 变浑浊是因为无菌葡萄糖溶液自身发生变化或受到杂菌污染引起的。

(3)培养基的成分、空间大小、pH 、温度等均会影响到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这是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 2.本实验是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怎样操作可以提高估算值的准确性? 提示:取样前多倒转试管几次、多做几次取平均值、重复实验。 3.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细胞计数时,有何注意事项?

提示:小方格内细胞计数的顺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对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的细胞;若多个细胞粘连成团,要计数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若酵母菌正在出芽,如芽体体积超过细胞体积的1/2,算独立个体;若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继续稀释,然后重新计数。

1.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1)每天取样计数的时间要固定。

(2)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3)血细胞计数板必须保持干燥,否则培养液将不能渗入计数室。

(4)清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确方法是浸泡和冲洗,不能用试管刷或抹布擦洗。冲洗干净后不能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应自然晾干或烘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2.血细胞计数板及细胞数的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边长为2 mm,厚度为0.1 mm。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2×2×0.1=0.4 mm3。因此,每个大方格的细胞数乘以2 500就等于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另外,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其中四个边角中方格和中央中方格实施计数。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因此共要对5×16=80个小方格实施计数。

(2)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个数/mL=8(每个小方格细胞总数/ 80)×400×2 500×稀释倍数。

1.指数增长

(1)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

(2)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

(3)曲线形态:“J”形增长曲线。模型如图:

(4)实例:细菌在有限时间内的人工培养。

2.逻辑斯谛增长

(1)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

(2)特点:起始呈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3)曲线动态:“S”形增长曲线。模型如图:

(4)环境容纳量(K值):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5)实例: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

1.分析下图思考:

(1)该曲线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还是“S”形曲线?该类曲线有无K值?增长率会改变吗?

提示:“J”形曲线;无K值;增长率不变。

(2)在什么情况下种群数量增长符合上图所示曲线?

提示:①实验室条件下。

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的增长情况。

2.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思考: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因为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

(2)种群数量为K/2、K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是哪种类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大小分

别有什么关系?

提示:增长型,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

(3)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

2.“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增长率

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甲为“J”形曲线增长率,乙为“S”形曲线增长率。

3.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③合理确定载牧量:

草场放牧,最大载畜量不能超过K值;鱼的养殖也不能超过K值,否则,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K值下降。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捕获)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值处,以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尽早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处。

对应学生用书

P48

[例1]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精讲精析] Ⅰ和Ⅲ试管中培养液多,营养物质多,其内种群的K值大于试管Ⅱ和Ⅳ的。4个试管内种群的起始阶段因空间和食物等比较充裕,属于“J”形增长。接种量不同,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同,不能同时达到K值,接种量大的先达到稳定期继而先进入衰亡期。答案为B。

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值后便停止增长或在K 值上下波动,若环境资源不足,种群数量将会下降。

1.将10 mL酵母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所示:

(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__________。

(2)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负荷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描述下来,应是图中________。

答案:(1)2→4→1→3

(2)1 210

(3)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和环境恶化而死亡并解体

(4)A

[例2] 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

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能反映

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衰退型和①B.增长型和②

C.衰退型和③ D.增长型和④

[思路点拨]

[精讲精析] 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中,增长速率不变;而“S”形增长曲线,由于种内竞争和天敌数量变化,增长速率发生改变,则图示该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对应种群数量变化应为“S”形曲线。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结构应为增长型。答案为B。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应用

(1)图1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Ⅰ型曲线、Ⅱ型曲线、Ⅲ型曲线。

(2)图2为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为种群数量的K值,A′、C′、D′所对应的为种群数量的K/2。

(3)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比较:

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增长速率等于增长量除以时间,即斜率。“J”形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越来越大,而“S”形曲线增长率越来越小,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2.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选C 在K/2时种群净补充量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人口增长既受

自然因素影响,还受人们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制约,该图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 值进行。

对应学生用书

P49

[课堂回扣练习]

一、概念原理识记题

1.下列4幅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解析:选B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的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形增长,B 图所示的增长状况属于此种情况。

二、基本原理应用题

2.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0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t 0~t 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B .若在t 2时种群的数量为N ,则在t 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 /2

C .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 1时

D .在t 1~t 2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解析:选B 在t 0~t 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t 2时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K 值,所以t 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 /2;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 2时;在t 1~t 2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上升。

三、实验探究分析题

[回扣知识点] 1.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能力迁移:种群数量变化与增长速率变化曲线相互转换及分析。

3. (江苏高考改编)蓝细菌、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 对3种藻类生长的影响,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图见右图,则培养液中藻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

解析:(1)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来杀死细胞,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2)由于样液中藻类细胞的密度比较高,稀释后方便计数。

(3)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4个酵母菌。计数区有

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4×25=100个。计数区体积为1 mm×1 mm×0.1 mm=0.1 mm 3

=0.1×10-3

mL ,换算成 1 mL ,则有酵母菌100×104

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108

个。

答案:(1)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2)藻类细胞密度过大 (3)1×108

3.[方法指导] 探究性或验证性实验“实验题目或目的”的描述

(1)句式一:“探究(或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2)句式二:“探究(或验证)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应用提示:①书写

实验题目需从试题提供的文字、表格或曲线信息中找出自变量或因变

量后,依据“句式”作答。②有时实验中的自变量可能是一个,即单

自变量,有时为多个,即多自变量。③对验证性实验来说,实验目的与实验结论是相对应的,即在书写实验结论时重复实验相关语句即可。

[课下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 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生物种群的K 值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B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其K 值是相同的 C .达到K 值前的每一个时期,种群数量总是在增加

D.达到K值后,种群的数量就达到平衡

解析:选B K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可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便会停止增长或者在K值上下波动。

2.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持久增长下去

解析:选B bc段虽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

解析:选C 衣藻是自养型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所以放在只含无机盐培养液中可以存活并繁殖。而大肠杆菌是异养型生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而培养液中无有机物,所以不利于大肠杆菌的生存。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稳定

B.种群增长最快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解析:选B 在有限环境内种群的增长属于“S”形增长;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就要求有限环境内种群能增长最快;在“S”形增长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5.分析右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时期最好是c~d期间进行

B.c~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

D.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K/2左右

解析:选D 海洋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后进行,c时期自然增长率最快。种群数量的增长直至达到K值时停止,此时(e点)的自然增长率为0。

6.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形曲线增长(如下图曲线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零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解析:选A e点时达到K值,所以增长速率为零。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出现了。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前效果才会明显,否则难以遏制种群的增长。K值也会受到无机环境和其他营养级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甲、乙、丙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解析:选B 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得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个体数量最少。

8.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

B.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90%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

解析:选C 由图可知,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宽;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二、非选择题

9. 下图所示为某个种群在不同情况下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原因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有限的。

(2)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即该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年龄结构和________间接对种群数量起作用。

(3)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中曲线b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马缨丹引入到夏威夷属于物种入侵,环境适宜,缺少天敌,所以会出现“J”形增长,如曲线a。在自然环境中,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种群数量应呈“S”形增长,如曲线b。曲线b为“S”形增长曲线,产生的原因是资源、空间有限。决定种群数量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也可以间接地对其构成影响。为了获取持续的高产,

应在K/2点之后捕捞,捕捞后维持在K/2点,因为K/2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要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则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即K值。

答案:(1)a b 资源空间

(2)出生率死亡率性比率

(3)K/2 K/2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4)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

10.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有人对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略)。

(4)实施计划:

①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种、培养。接种酵母菌时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计数、记录结果。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d,分别记录下这7d的数值,设计记录表格并记录数据。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预测最可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最终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微生物群体增长的规律研究是通过取样法测定恒定容积培养液中的菌体数实现的。此数量受容器大小、培养液多少等因素制约,因此,结果与开放环境中生物数量变化不同,有衰亡期。

答案:(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其他合理假设也可) (4)①消灭培养液中的杂菌②防止杂菌与酵母菌竞争,影响酵母菌生长(5)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的变化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忽略点

Controversy and Compromise -- Compulsory Tri-mined Areas “大多数、往往、主要(很少)、通常、一般来说、几乎”: 1、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它们的相对 浓度)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P7 2、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P17 3、主要的视区在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主要的听区在颞叶的上部。P29 4、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人体主要依靠增加肌 肉活动来增加热量。P30 5、皮肤是主要散热器官。P31 6、雄激素的主要成分是睾酮。P45 7、孕激素主要作用表现在妊娠时抑制子宫的运动,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P45 8、当人的皮肤破损后,往往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P48 9、细胞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P53 10、感染HIV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P60 11、艾滋病人往往很消瘦,可能出现痴呆。P60 12、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P64 13、种群数量通常在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P81 14、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性波动,少数呈周期性波动。P82 15、一般来说,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也越多。P85 16、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P85 17、水生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其层次性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度、氧气垂直分布决定的。P86 18、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P86 19、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P86 20、陆地群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匀分布,但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P86 2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是森林、草原、荒漠和苔原。P91 22、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林组成,是世界木材主要产地。P91 22、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组成。P92 23、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P93 24、地球现存群落大多处于顶级状态。P97 25、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海洋反之。P101 26、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能量就越少,当某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存在了。P103 27、植物只能把照射到植物体上的太阳能的1%—2%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下来,而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P110 28、大部分有机物是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的。P110 29、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互相协调,保持稳定。P116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 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 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 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 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 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 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或面积种群动态 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期性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

高中生物浙科版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_word版有答案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 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 地理隔离,只有同一种群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种群长期隔离会导致亚种 和新种的形成。可见,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种群 分布型、存活曲线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 所特有的。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 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 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存活曲线包括凸形、 对角线形和凹形。 对应学生用书 P4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2)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并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

来表示。 (2)年龄结构的类型[连线]: (3)作用: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下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根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麦田中所有蝗虫的数量”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提示:不是。因为种群密度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而一块麦田不是对“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描述,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4.某种群在一年时间里新增个体数为356个,则该种群的出生率为356,对吗?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全书知识点总结精编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880年,达尔文父子: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得出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和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一段;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1913年,波森.詹森:得出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1926年,温特:用琼脂快收集该种物质,并再次证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后来被命名为生长素。 20世纪30年代,其他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它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 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二、生长素的产生或存在部位:顶芽、幼叶、胚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转运;运输特点: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运 输方向:苗尖端横向运输,尖端下面一段纵向运输 四、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 ①单侧光(单侧光下,背光一侧分布多、生长快,表现为向光性);②重力 (重力作用下,向地一侧分布多) 五、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 优势、根的向地性、除草剂的使用(高浓度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低浓度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生长)、植物不同部位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见右图)。 六、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2,4-D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除杂草 七、其它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 前三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的。所以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当植物的特定部位感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会引起该部位激素浓度或比例的改变,从而引起植物发生相应的响应。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人们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八、植物激素的应用:①促进种子萌发(如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抑制萌发:脱落酸)、②促进生根、③加速生长、④抑制生长、⑤引起无子果实的形成(如生长素引起无子番茄的形成、赤霉素引起无子葡萄的形成)、⑥果实的催熟(如乙烯)、⑦果蔬的储藏保鲜(如细胞分裂素)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单细胞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维持稳态(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意义: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成分:细胞内的糖元、胞内酶(如呼吸酶)、膜蛋白、血红蛋白;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 案)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 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 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 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 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 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 P50 1.种群数量的波动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 (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

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 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 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 (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的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016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学考知识点 一、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父子实验 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2、波森?詹森实验 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 3、温特实验 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生长素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二)向光性的原因 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四)生长素的合成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根 < 芽 < 茎) 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例子: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 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如2,4—D 。 二、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系统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血浆(A) 组织液(C) 淋巴(B)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2、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3、神经元 种类: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结构:一般包含树突,胞体和轴突 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其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轴突传送出去。 4、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膜电位静息:外正内负刺激:外负内正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度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体温调节 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减少散热减少散热 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增加散热减少散热 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2、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战栗)。

【高考生物】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生物科技行业)浙科版生 物必修三

浙科版生物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重难点 【知识体系】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1、向性运动的概念: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2、向性运动的意义: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二、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达尔文研究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曲生长 胚芽鞘对光刺激敏感的部位是:尖端 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既不直立生长,又不弯曲,说明:尖端决定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达尔文推想: 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某种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 温特的实验说明: 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在顶端喷洒生长素:生长、不弯曲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并且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故取名生长素。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1、对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光使生长素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得多 生长素促进生长 2、植物的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 3、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四、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 【历年真题解析】 1.(08山东卷)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含答案)

1.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的环境,它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是最大的生态 系统。 2.人口的增长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控制人口关系到人 类的存亡和发展。 3.大气中的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使地球变暖。 4.臭氧减少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5.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 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 6.大量使用化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湖泊变成没有 任何生物的死湖。 7.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 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基因三个层 次上加以保护,其中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对应学生用书 P71 2019-2020(含答案) (2)作用:是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它为我们制造氧气、生产食物、处理废物和维持其他所有生物的生存。 2.全球人口动态 (1)人口增长过程及原因:在人类漫长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人口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随着1万年前农业的出现和陆地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才开始缓慢而持续增长。 (2)人口增长的后果:地球资源、食物等不能满足人类需要,最终会使人口达到地球难以容纳的程度。 (3)控制人口的方法:降低出生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 3.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

(1)人类对环境影响[连线]: (2)生物的多样性: ①涵义: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在内的全球多样性。 ②价值:一为人类提供食物、衣料、药品、工业原料、遗传资源和实验材料等。二在科学、美学和实用方面的近期和长远价值。三对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③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其特性决不会同其他任何生物重复,人类将不断利用野生生物的遗传性对作物和家畜品种进行改良。目前,对待野生生物的态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1.下图为我国历年来人口增长情况,分析曲线并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近几十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提示:①我国人口基数大。 ②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造成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口明显增加。 (2) 能否说人口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说明理由。 提示:不能。人口增长只是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但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保护环境。 2.回答人类与环境的相关问题: (1)如今的天气预报中增加了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出行是否需要预防紫外线。这一现象主要与哪一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导致这一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2)分析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原因。 提示: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保护了生物的栖息地,即生物赖以生

浙教版 高中生物 2019-2020 必修三 第三章 免疫调节练习含答案

免疫调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2.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 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3.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4.下列不属于抗原特性的是 A.异物性B.大分子性 C.多样性D.特异性 5.依靠抗体的免疫是 A.非特异性免疫 B.细胞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体液免疫 6.抗体的化学本质是 A.球蛋白 B.糖蛋白 C.脂蛋白 D.多糖 7.关于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是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8、右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杀伤作用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9、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原刺激T细胞是效应T细胞形成的唯

一途径 C.效应T细胞能杀伤被抗原侵入的靶细胞 D.抗原与特定的抗体能形成复合物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10.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呈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为记忆细胞⑤分化为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11.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 D.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1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13.下列疾病中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血友病 B.过敏性鼻炎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班狼疮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15、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能够侵入T细胞 B. HIV分布于各种内环境中,在人体的外分泌液中也广泛分布 C. HIV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D. HIV潜伏期比较长,是一种RNA病毒 1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浙科版必修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案 【教材分析】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神经系统结构的延伸,并为神经系统内容做个总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反射,并在日常生活中机体有体现体温调节的现象,但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体温调节等并没有鲜明的认识,故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本节课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有明显的提高。结合以上特征,我将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能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2、简述大脑皮层的功能 3、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4、描述体温调节 能力目标: 1、学生培养了看图提炼信息能力 2、模仿寒冷时机体调节情况,描述炎热时机体调节情况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对日常案例的分析,形成生物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 2、描述体温调节 【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我主要采用循序渐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神经系统对机体的分级调控以及体温调节,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排尿反射、体温调节),结合日常生活,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第二章第二节共分为三课时,本小节为第三课时,时间为45min 【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1min )【情境导入】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 坐,你们知道你们刚才做了什么反射活 动吗? 回答: 条件反射活动 能在极短 的时间迅 速进入本 节课学习 内容 反射(10min) 【过渡】谁还记得反射的概念? 【提问】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那几部分? 【提问】草履虫趋利避害,含羞草被触 碰后下垂,用针刺激离体的腓肠肌,这 属于反射吗? 【提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包括 哪几部分? 回答:反射是在中枢神经 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 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 反应 回答:脑和脊髓 回答:不属于 回答:反射弧:感受器、 透过纷繁 复杂的生 命现象揭 示事物普 遍联系, 建立唯物

浙科版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常见错误判断题无答案

生物必修三常见错误判断题 1.生长素是一种小分子多肽类有机物,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2.已经肯定有五大类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它们是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类、脱落酸和乙烯。其中,前二种主要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后三种与植物的 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 3.细胞分裂素有促进萌发和细胞分裂,不影响细胞分化。() 4.当水分供应良好时,禾本科植物种子中的胚就会释放赤霉素,促进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5.多细胞动物的结构要复杂得多,所有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它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 6.要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动物体就必须能及时感知内环境的变化,并及时作出反应加以调整。这些活动都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完成。() 7.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少数的支持细胞(胶质细胞)构成的,多数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8.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9.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就是形成反极化过程。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10.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小。() 11.在神经纤维膜上只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12.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

衰减。() 13.在突触处,神经末梢的突触小体称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肌膜较厚,有皱褶,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突触间隙。() 14.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也是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可以传播。() 15.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是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 1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17.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散热的作用,只能靠蒸发散热。() 18.35℃以上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19.低血糖时,脑细胞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障碍。()20.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21.促激素的作用只是促进相关腺体内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2.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调节激素经下丘脑通垂体的门脉达到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23.四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又叫促激素。() 24.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25.甲状腺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前者不含碘,是一种多肽,后者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它们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的器官。()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①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解除方法为: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2、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的稳态

浙科版必修三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word教案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第三节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 间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 波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 周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 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 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单元练习 1~5BDADD 6~10BACCC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