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病条辨》原文

《温病条辨》原文

《温病条辨》原文
《温病条辨》原文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22、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23、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24、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25、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26、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27、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28、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29、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30、阳明温病,实热壅塞为哕者下之。连声哕者,中焦;声断续,时微时甚者,属下焦。

31、阳明温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脉不实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32、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33、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34、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35、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6、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清燥汤主之。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XX温热病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 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

温病条辨方歌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和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温病条辨》序白话译文及重点词句标注

《温病条辨》序白话译文及重点词句标注 从前,淳于公说过:“人们担心的,是担心疾病多;医生担心的,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于寒邪,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论及它们,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尽管如此可是,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加以变通,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无奈社会上很少有能触类旁通、闻一以知十的才德之士、以缺而不言为可耻的医生,大都不能触类旁通,由已知推未知,只是就伤寒而论温病罢了。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等到治疗时就行不通了,也就知道他们的医术粗疏

了。因此他们袭用原来的方剂时,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繁杂地出现于记载。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便竟然用没有根据的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 所有疾病了。不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明,而且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删改。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推崇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世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只有金代刘完素先生能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固守六经,好似暗室中的一盏明灯,激流中的砥柱。可惜那个人朴素而缺乏文采,他的论述简略而没有发挥尽致,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类医生听了刘河间的理论,都正在责怪诋毁他。于是,他的学术不被阐明,他的学说主张不被施行。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掺杂用消食导滞之法,接着就猛用攻下之法,或者乱用温补,轻病因之而加重,重病因之而致死。对侥幸不死的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是病人也只知道病情深重难以挽救,却没有想到是误用了药物而杀人。

温病条辨方歌

1、桂枝汤 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与调。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2、桑菊饮 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 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 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 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 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 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 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 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 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 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 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 乳没将军又柏连。茶水香油先后敷, 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 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 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 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 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 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13、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就是两途。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能无。 14、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15.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 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16、清燥救肺汤 清燥甘桑膏杏参,救肺阿麦杷麻仁。痰多贝蒌血枯地,热甚犀羚一并吞。 17、化症回生丹 化症回生血搏坚,乳没丁茴降麝研; 香附元胡苏木子,良姜阿魏两头尖; 红花益母姜黄艾,棱杏

温病学讲稿-讲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条辨》

05《温病学》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四大家之吴鞠通和《温病条辨》 上节课咱们讲了叶天士和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温病学派可以说,自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问世以后,就正式的形成了。他形成之后又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吴鞠通的著作《温热条辩》作者叫吴瑭,字配珩,号鞠通,他生于1758年到1836年,江苏淮阴人,他的著作比较多,除了《温病条辨》之外,还有《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这些书今年都有再版,都可以看得到,本来吴鞠通,他不是学医的,他是读孔孟之书,考科举的是一个儒者,他为什么学医?他在《温病条辨》自序里面说“瑭19岁时父病年余”,他父亲病了一年多,“至于不起”,最后病故了,“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而不止医,尚复何言立于天地间”,遂“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从此就不考科举了,开始学医,所以说吴鞠通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也是个大家,“又越四载”他叫“犹子”,“犹子”就是侄子,“犹子巧官病温。开始喉痹,外科就给他吹冰硼散,吹完以后呢?喉遂闭,就完全闭住了,然后又遍延诸时医治疗,请了很多医生治疗,一般用药都是双解散,人参败毒散这一类的,最后发黄而死,没治好,所以吴鞠通当时也认为这个方法不好,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因为当时对温病的治法大家都不熟悉,也都不了解。所以更激励他发奋读书。过了

三年,他来到北京,参加了检校四库全书,看到了明末吴又可的温疫论,中医学,温病学这个领域里边,进入四库全书的只有一本温疫论,因为什么呢?在温疫论之前,没有温病的专著,所以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有温疫论收进去去了,其他温病学著作都没有收进去,所以他就在书海里面博览群书,这个过程,他自己也有说法,我给大家念一下,他在问心堂温病条辨里面说,“盖张长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经》,为后世医学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论》亡于兵火”还是讲这个《卒病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丢失了。“后世学者,后世学者无从仿效,遂至各起异说,得不偿失。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就是说写的都很好,但是真正实用的没有。“其何以传信于来兹!”怎么能传给后人,“瑭”指他自己,“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所得,”读了十年书,有了心得,“因有志采辑历代明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为《温病条辨》,这本书是这么写的,搜集了历代关于温病的论述,加上了他的心得体会,再加上他自己的临床实践,写了这本书,关于这个学术的渊源,他的继承性,他在《凡例》里边说“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功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透过此关”就是关于温病历代的人都没有看透。“多所弥缝补就,皆未得其本真,

3《温病条辨》叙练习

《温病条辨》叙 亟 ①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 ②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 独 ①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 ②扁鹊独奇之。 是 ①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 ②是以后世无传焉。 举 ①举世同风,牢不可破。 ②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疏 ①其粗工又略知疏节。 ②裨补其疏。 向 ①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 ②好学之士,咸知向方。 ③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二、单项选择

1.“抗志以希古人”中“希”意思是( ) A羡慕B仰慕C仿效D胜过E学习2.“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中“如”意思是( ) A到……去B像C词尾D奈E如何3.“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中“已”意思是( ) A完B过C通“以” D通“矣” E停止4.句中“以”与“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中“以”义相同的是( ) A.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 B.父以授子,师以传弟 C.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 D.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 E.抗志以希古人 5.句中“于”与“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中“于”用法相同的是( ) A.重加芟订,存其可济于世者 B.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 C.方书始于仲景 D.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

E.将见择于圣人矣 6.“咸知溯原《灵》《素》,问道长沙”中“问道长沙”谓( ) A.询问到长沙的路 B.向张长沙(仲景)问路 C.向张仲景请教 D.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 E.向长沙问路 7.“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中“旦暮”意思是( ) A早上B晚上C早晚D很快E一会儿8.“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中“亟”意思是( ) A频繁B急躁C迫切D赶快E加重

温病条辨

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为什么呢? 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多呢?! 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寒邪中的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的传述。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学医的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通其中的方剂,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可以的。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的浅陋。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了下来。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病。不仅是张

《温病条辨》原文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22、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23、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24、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25、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26、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27、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28、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29、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方歌84013

北京中醫藥大學倪磊 1.桂枝湯 桂枝大棗草薑芍,必備稀粥稻米煞。風溫溫熱冬溫疫,初惡風寒信可療。霍亂濕傷吐利後,身痛不休小和調。冷汗自出溫病者,身涼似水效還高。有汗卻無咳嘔痛,傷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飲 辛涼輕劑桑菊飲,薄草蘆根桔杏翹,疏風清熱宣肺氣,風溫咳嗽輔之妙。 3.銀翹散 辛涼平劑銀翹散,薄草蘆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葉,透表清熱解毒先。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參方太陰溫病巳非輕,氣血燔時兩不平。玉女煎方原可變,石膏知母地玄冬。牛膝趨下無從取,熟地偏溫須易生。咽病血傷雖未見,但防邪熱入其營。 4.五汁飲子 五汁飲子味甘甜,梨藕蘆根荸薺鮮。更取麥冬同搗濾,冷服熱飲善驅痰。又療癉瘧陰先病,陽氣獨發熱不寒。即或微寒亦多熱,舌幹口渴亦能安。溫病後期肌膚燥,溲時莖痛燥咳兼。暮熱脈數面微赤,皆當飲用莫遲延。 6.清營湯及其加味清營犀地元銀麥,連翹丹黃竹葉心, 能療煩渴目欠利,寐難舌赤暑厥陰; 更醫暑癇忽痙厥,還治邪燒老幼身; 陽明溫病舌黃燥,質絳不渴也當循; 寸大舌絳不渴者,除去黃連效更矜。 6.清宮湯·加味清宮湯 清宮湯方治譫昏,誤汗偏多用五心。 玄冬竹翹蓮同沒,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熱搏苔少絳,胸中大熱早清金, 須加三位知銀瀝,驅盡三焦邪暑溫。 7.三黃二香散 三黃二香散誰傳?乳沒將軍又柏連。 茶水香油先後敷,宜時應以水仙穿。 8.翹荷湯 翹荷湯方草梗齊,黑梔綠豆取幹皮, 緣為燥火傷清竅,症見齦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藥拾柒,升葛芪姜冬柏執。 曲澤青陳參歸棗,二術五味草煎汁。 發熱惡寒身重病,中暍脈弦細芤遲。 氣弱肢冷前齒燥,汗下溫針不可施。 10.清絡飲 清絡鮮鮮竹葉心,荷邊銀扁兩花分, 絲瓜皮配西瓜翠,不了頭邪戡暑溫。 11.銀翹馬勃散 銀翹馬勃散,牛蒡射幹攻。 濕溫咽痛解,心膽兩經清。 12-1.宣痹湯(一) 宣痹湯方通草輕,射幹杷葉豉郁金。 氣分痹鬱而為噦,濕溫上受太陰經。 12-2宣痹湯(二) 宣痹杏翹己蠶砂,赤豆皮梔薏夏滑。 灰苔黃目濕中熱,骨骱煩疼經絡轄。 13.桂枝姜附湯 桂枝姜附有白術,互證濕溫是兩途。 不渴舌白寒脈緩,經拘絡束豈能無。 14.杏仁湯 杏仁湯內翹滑桑,苓蔻梨芩取法涼。 渴飲舌白伏暑致,嗽頻背冷速煎湯。 15.沙參麥冬湯 沙參麥冬湯可貴,玉竹花粉豆桑甘, 燥傷肺胃咳或熱,久咳須加骨皮三。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温病条辨学习心得(读后感)

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工号:姓名:科室: 通读全本后了解:《温病条辨》共6卷,主体部分以三焦为纲,分上中下三篇,列条文265条,方剂108首。书前另有四篇序言和一篇凡例,介绍《温病条辨》的来源、概要与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第一篇到第三篇序言分别是由朱彬、汪廷苏征保作序,第四篇是吴鞠通自序。就单从几篇序言来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时医风之弊,伤寒与温病混淆不清,也阐述了作为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医术和医德,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便一一记录下来: (一)医者当有明辨之智,有创新之思 几篇序言当中都有提到当世医者伤寒温病不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不能明辨伤寒是感受寒邪而发病,而温病是感谢温邪而发病。“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脏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叹哉!”世风如此,牢不可破,害人甚广,当时却无明辨医理之人出来打破这桎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至金代刘元素,勇创新说,治疗疾病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成为划清伤寒与温病的重大转折,为后世医家提供辨病辩证的方向,犹幽室一灯,中流一柱;而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辩证,则为温病学说奠定理论基础。若无这么多学者承前启后的思考探索,中医的发展又怎能日新月异,推陈出新。故医者需有明辨之智,能正确区分各类疾病的微小差异,有创新之思,才能举一反三,学有所长。 (二)医者当有学医之法,有行医之术 序言中写到:“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必也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足以周乎万物,而后可以道济天下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也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文化底蕴。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学医之法,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博览群书,熟读经典,才能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有独特的思想思考思辨能力,解疑破难,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术者,当以精专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医学本是神圣的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而疾病的发展又是变化多端,幽明莫测。作为学子,应先好学博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继而深研细究,厚积薄发,为临床疗效提供保障。 (三)医者当有济世之德,有谦卑之心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行医先做人,序言中也有写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医,仁道也。”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在行医时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病人的健康情况,只有怀有一颗仁者爱人之心,才能于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出对病人的关怀与尊重,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怀有谦卑之心去学习与弘扬医学知识,昌黎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圣弗传。”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引,即使有才能有天赋也难以出人头地;如果没有后辈的传承宣扬,即使功业鼎盛一时也会在后世湮没无闻。学无止境,只有怀着谦卑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前进,发遑古义,勇创新说,才能发挥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越性,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问心堂温病条辨序

, 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浏览我这份材料。我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即将开始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在校的五年时间里,我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取得了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同时,我还自学考取了公共营养师,按摩师等证书,这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对我的专业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医生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爱心的职业,我认为自己具有耐心和爱心,同时还很细心,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份工作的机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伯乐,我也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定会是一匹千里马。 最后,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此致

敬礼 《中医妇科方剂选讲》学习心得及体会 继上个学期选了尹周安老师的《从方剂到临床》这门选修课之后,这学期我又选择了尹老师的《中医妇科方剂选讲》这门课程,选择这门课程首先是因为我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同时我也是被尹老师的学识所折服。 经过了上学期听尹老师讲课,了解到尹老师对中医研究之深透,尹老师读过很多中医书籍,这很大的开阔了我的思路,平时我的读书范围仅限于学校开设科目,知道的也仅有四大经典而已,但是通过尹老师的授课,我发现自己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中医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中医作为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集结了很多中国古人的智慧,我们要想在现在发展中医就要首先学会继承中医,领略其中的精粹,那么我要去哪领悟中医的精髓呢?只有读书,多读书,就像尹老师曾经讲过一个病例,好像是一个白血病晚期的病人,在晚期的时候高热不退,所有的医生都用清热方法对此进行治疗,但是效果并不好,尹老师在翻阅大量书籍之后看到了一篇关于“甘温除大热”的,遂用此法进行治疗,使病人高热退了下来。通过这个病例使我深刻认识到,平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 说回《中医妇科方剂选讲》这门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妇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不再止于经,带,胎,产这些浅表的认识,对于以前妇科治疗的认识也不再止于四物汤,逍遥丸等,而是学会了从更多角度来进行论治。我知道了调经方中分为调经止血,调经止痛,调通冲任,调经止泻四个方面。止带方分为健脾止带,补肾止带,滋阴清热,清热祛湿,行气活血五个方面;胎产方分为种子助孕,养胎安胎,和胃止呕,

浅谈《温病条辫》和《伤寒论》的关系

浅谈《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 摘要: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径》,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是一致的,直到清末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争论的中心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括温病;而温病学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寒温异气,截然不同。笔者认为,温病学派发展了伤寒论,温病学源于伤寒,并在其基础上丰富了伤寒。 关键词:温病;温病条辨;伤寒;伤寒论 正文:1.病机和辩证方面三焦与六经相须为用 《温病条辨》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创三焦辨证法, 对外感热病的病机及辨证有很大的发展和补充。而三焦辨证与六经辨证又有相须互用之妙: 一、病机方面:《伤寒论》六经病, 从三阳至三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温病条辨》三焦病由上焦至下焦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阳明病和中焦病均属里实热证, 《温病条辨》不仅完全囊括了阳明病的实热方证, 而且还补充了湿温病等内容。《伤寒论》在三阴病重点论述了寒邪伤人阳气, 乃以救阳为急务,《温病条辨》在此基础上更加详细的对之进行论述并创制了鹿附汤等新方,为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极大贡献。 二、辩证方面: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都是为了阐明外感热病的病理发展和指导辨证论治。六经辨证是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寒邪发病的病变论述较详,而三焦辩证则对外感热病中常见症候如热如营血、热闭心包、热盛动风、伤阴、动血、湿热蕴阻脾胃等加以补充。可见《条辨》确实在病因、病机、辨证方面补充和发展了《伤寒论》。所以, 两者在外感热病的论治上,确有相须为用之妙。 2.善于使用仲景原方加减化裁赋新义 笔者作过统计, 《温病条辨》共有206方,其中借用《伤寒论》原方的有36个,如在下焦篇中治“温病解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

《温病条辨》原文资料讲解

《温病条辨》原文

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22、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23、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24、阳明温病,脉浮而促者,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25、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26、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 27、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28、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

《温病条辨

《温病條辨·叙》課外閱讀參攷答案 1.给上文标点 夫立德、立功、立言,聖賢事也,瑭何人斯,敢以自任?緣瑭十九歲時,父病年餘,至於不起。瑭愧恨難名,哀痛欲絕,以爲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顔立天地閒?遂購方書伏讀於苫塊之餘。至張長沙外逐榮勢內忘身命之論,因慨然弃舉子業,專事方術。越四載,猶子巧官病溫,初起喉痹,外科吹以冰硼散,喉遂閉。又偏延諸時醫治之,大抵不越雙解散、人參敗毒散之外,其于溫病治法,茫乎未之聞也。後至發黃而死。瑭以初學,未敢妄贊一詞。然於是證亦未得其要領,葢張長沙悲宗族之死作《玉函經》,爲後世醫學之祖,奈玉函中之《卒病論》亡於兵火,後世學者無從倣效,遂至各起异說,得不償失。又越三載,來遊京師,檢校《四庫全書》,得明季吳又可《溫疫論》,觀其議論宏闊,實有發前人所未發,遂專心學步焉。細察其法,亦不免支離駁雜,大抵功過兩不相掩,葢用心良苦而學術未精也。又徧考晉唐以來諸賢議論,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備者,葢不可得,其何以傳信於來兹?瑭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十閱春秋,然後有得,然未敢輕治一人。癸丑歲,都下溫役大行,諸友強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壞病,幸存活數十人,其死於世俗之手者不可勝數。嗚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因有志采輯歷代名賢著述,去其駁雜,取其精微,間附己意,以及考驗合成一書,名曰《溫病條辨》。然未敢輕易落筆,又歷六年至於戊午,吾鄉汪瑟庵先生促瑭曰:“來歲己未,濕土正化二氣中溫厲大行,子盍速成是書,或者有益於民生乎?”瑭愧不敏,未敢自信,恐以救人之心獲欺人之罪,轉相倣效,至於無窮罪,何自贖哉?然是書不出,其得失終未可見。因不揣固陋,黽勉成章,就正海內名賢,指其疵謬,歷爲駁正,將萬世賴之無窮期也。淮陰吳瑭自序(清·吳瑭《溫病條辨·自序》) 2.注释文中加点号的词语 ①犹子:侄儿。②延:聘请。③未之闻:没有听说治疗温病的方法。④奈:无奈,怎奈。⑤季:末。⑥阅:经过。⑦轻;轻意。⑧间:偶尔。⑨考验:考查验证。此指有效验的医案。⑩盍:何不。

温病学名词解释

温病学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 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 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15.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6.上受:邪从口鼻而入即为上受。 17.透营转气:治法概念,清泻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 18.水不涵木:虚不能滋养肝脉。 19.瘛瘲: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 20.心中憺憺大动:指振动而有空虚貌,因阴液亏损所致。 21.顺传:温病由上焦传中焦,由手太阴传足阳明为顺传。特点是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好。 22.寒起热伏:温病中发热恶寒此起彼伏,是邪留三焦的热形。 23.日晡潮热:日晡即日晡时,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和酉时之间,及北京时间下午3-5时。潮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每到下午3时发高烧,5时退烧。为阳明腑实,多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2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扬者,显扬、张扬之意。以手扪皮肤,始不觉热,甚则觉凉,久则渐觉体温升高,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见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25.夜热早凉:入夜低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26.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之全身汗出,谓之战汗,为邪正交争之象。 27.昏聩: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 28.昏蒙:神志昏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 29.昏狂:神志躁扰,意识狂乱,如狂发狂。 30.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

医古文重点整理-十二温病条辨叙

十二温病条辨叙 1.了解吴瑭撰写《温病条辨》重要意义及问世过程。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特别成语典故。 文章难点:文章中成语典故意义及作用。温病发展源流;作者对一些医家的评价有个人好恶。 1.通假字 ①已矣君相两火无论已。 ②亡无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 ③阙缺以阙如为耻。 ④秉禀秉超悟之哲。 ⑤有又嘉庆十有七年。 2.古今字 ①镫灯庶几幽室一镫。 ②原源咸知泝原《灵》、《素》。 ③全痊罕得十全。 ④厌餍嗜学不厌。 ⑤荂华若夫折杨皇荂。 3.异体字 ①蓋盖蓋自叔和而下。 ②寃冤寃鬼夜嘷。 ③嘷嗥寃鬼夜嘷。 ④泝溯咸知泝原《灵》、《素》。

(二)词语 1.病:担忧,忧虑。 2.已:通“矣”。 3.书本:此书原本。 4.作者:首创的人。 5.化而裁之,推而行之:即“变通”。 6.亡如:无奈。 7.知十:“闻一知十”的缩语,即触类旁通。 8.阙如:缺而不言。 9.按图索骥:按图去寻骏马喻拘泥不知变通 10.疴:病。 11.御风以絺:用细葛布抵御寒风。喻方法不对,无济于事。 12.指鹿为马:把鹿说成马。喻歪曲事实,颠倒黑白。 13.发明:阐发说明。 14.宗:尊崇,效法。 15.亟:(qi)多,频繁。 16.中流一柱:即“中流砥柱。” 17.文:文才。 18.訾;诋毁。 19.膏肓:喻难以治愈的疾病。 20.洽:和协,安定。 21.当名辨物:根据事物名称辨明事物实质。

22.向方:趋向正道。 23.是:认为……正确。 24.十全:所治皆愈。指很好的疗效。 25.哲:明智,聪慧。 26.厌:同“餍”,满足。 27.抗:高。 28.希:仰慕。 29.贸贸:同“眊眊”,目不明.此指蒙昧无知 30.摅:抒发,表达。 31.委:水之下游,此指末。 32.亟(jí):急迫,赶快。 33:子云:西汉学者杨雄。后喻“知音”。 34.仁寿:长寿。 35.听然:笑貌。 36.骘:定。 37.梓:印书的本板,此指刊印。 38.壮月:农历八月。 (三)语法 1.实词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病:患。然伤寒者必病热。 ②师:学习,效法。虚心而师百氏。

《温病条辨》叙 - 长春中医药大学

《温病条辨》叙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了解吴瑭撰写《温病条辨》的重要意义及其问世过程。 3了解作者大量应用典故的手法,掌握典故在句中的实际意义。 [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摅骘嗥笥梓迨訾罕 二、繁体字 竄轍禍時傷懷慶餘驥專猶劉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 2、庶几幽室一镫()。 3、若夫折扬皇*(),听然而笑。 四、重点词语 1、亡如 2、知十 3、阙如 4、按图索骥 5、宗(之) 6、(生民之祸) 亟 7、訾(之) 8、问道(长沙) 9、当名辨物 10、犹且各是师说 11、(略知) 疏节 12、秉(超悟之哲) 13、(超悟之)哲 14、(嗜学不)厌 15、抗志(以) 希(古人) 16、(斯世之)贸贸 17、摅(生平之心得) 18、(藏)诸(笥者) 19、 (藏诸)笥 20、听然(而笑) 21、评骘(而授之)梓 22、壮月 五、指出语法现象 1、虚心而师百氏。 2、知我罪我。 3、犹且各是师说。 4、其余五气,概未之及。 六、今译: 1、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 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 1、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 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 2、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 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 3、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 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 七、阅读 天以五運六氣化生萬物不能無過不及之差於是有六淫之邪非謂病寒不病溫病溫不病寒也後漢張仲景著傷寒論發明軒岐之奧旨如日星河嶽之麗天地任百世之鑽仰而義蘊仍未盡也然其書專爲傷寒而設未嘗遍及六淫也奈後之醫者以治傷寒之法應無窮之變勢必至鑿枘之不相入至明陶節庵六書大致仲景之法後之學者苦張之艱深樂陶之簡易莫不奉爲蓍蔡而於六淫之邪混而爲一其死於病者十二三死於醫者十八九而仲景之說視如土苴矣余來京師獲交吳子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法研究 【摘要】《温病条辨》以温热、湿热为两大纲。因湿性氤氲粘滞,故湿热类温病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温病条辨》中湿温病所用方剂进行研究,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上、中、下三焦证的治法。结论:湿热类温病治疗总以清热祛湿为法,但三焦用药有别,属上焦者,以宣肺达祛湿之功;属中焦者,以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为祛湿之法,用药多苦寒与辛温相配以除湿热;属下焦者,除祛湿外,尚以温补固涩为主。 【关键词】《温病条辨》治法三焦宣肺祛湿湿热(中医) 《温病条辨》是清·吴瑭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之心得著成。是书分为七卷,三焦篇论三焦由上及下,辨证方法与《伤寒论》形成一纵一横之妙。不仅如此,《温病条辨》中载有很多有效的方剂,一直指导着温病的临床实践。本文以湿温病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探讨《温病条辨》湿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 1 一般资料 1.1 病种的选择《温病条辨》论及湿热类温病包括暑温、伏暑及湿温。依据证候表现,暑温当归属于温热类温病。但据《温病条辨》上焦篇被标为暑温之大纲的第22条自注所云:“……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可知吴氏所列暑温乃指暑挟湿而言。然所论暑温之证候及治疗方剂又有暑温及暑湿之别。因本研究只涉及湿热类温病治法,故只将其中用治暑湿之方纳入研究范畴。 1.2 方剂的选择为研究病证治法的需要,采用如下方法对方剂进行统计:如某方用于治疗不同病证,则该方须累计入统计范围;如在某种病证治疗中,一首方剂用于该病证不同病位的治疗,则该方须累计;而在某病证相同病位的治疗中重复记载的方剂,则该方仅记录一次。据统计,暑温、伏暑中及湿温中载治湿热方分别为18首及79首,方剂分布如表1。表1 湿热类温病用方统计病名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共计暑温、伏暑 1.3 方剂的用药种类97首湿热类方剂中含清热药的方剂56首,含利水药的方剂47首,含益气药的方剂45首,含解表药的方剂40首,含理气药的方剂35首,含化湿药及含化痰药的方剂各34首。可见,在《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的治疗以祛湿清热为主,其次还配伍辛散药以调理气机。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见表2。2 湿温病治法分析表2 湿热类方剂用药种类统计病吴鞠通云:“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因湿温最具特色,故本文将其作为湿热类病证的代表进行研究。此类温病属上焦者用方8首,其中应用清热药的方剂7首,以下依次为含祛湿药、解表药、止咳药的方剂各为5首、3首及3首;病属中焦者用方48首,其中含祛湿药、清热药的方剂最多,各为27首,其次为含解表药、理气药及补气药的方剂;病属下焦者用方23首,其中祛湿药、温里药、益气药、补血药及收涩药在方中的应用较为广泛。相关情况具体列表见表3。表3 湿温病三焦用药统计方中配伍某类药物前10位方剂(药物种类/方剂数目)上焦从表3可以看出,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