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及解决对策_王兴业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及解决对策_王兴业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及解决对策_王兴业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及解决对策_王兴业

长春市委党校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

学报

当代大学生的

信仰缺失及解决对策

王兴业,宋怡达,李德宁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摘

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信仰缺失问题,表现出对中国梦的冷漠,对个人理想的茫然。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缺乏夯实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历练、自我意识膨胀和价值观扭曲、自控能力差、社会负面影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陈旧、外来文化冲击、网络媒介负面引导等。只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快红色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有利于培养出一代寻梦、追梦、筑梦的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66(2013)03-0077-04

[收稿日期]2013-03-0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助课题《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ZC11076)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兴业(1955—),男,吉林大安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宋怡达(1987—),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李德宁(1988—),女,吉林松原人,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再绘“中国梦”,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中国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理想信念,是一种社会信仰,当代中国大学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寻梦是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仰,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追求,筑梦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使然。切实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建构、教育与培养工作,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坚定信仰,把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梦、社会主义之梦、民族复兴之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所在。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实呈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言传身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重塑,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与影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勇于奉献、拼搏进取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从支边支教到乡医村官,从见义勇为到科学探索,到处可见当代大学生为了信仰在寻梦追梦的身影,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支柱,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不容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信仰也出现了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信仰缺失问题。所谓信仰缺失,其实质就是信仰危机,是指大学生对既有的信仰怀疑、动摇、冷漠甚至抛弃。表现在信仰的选择上迷惑彷徨、盲目随意,信仰取向非科学性、世俗性,特别

DOI:10.13784/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9071362.html,ki.22-1299/d.2013.03.008

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对个人理想的茫然。

(一)信仰缺失,精神空虚

信仰缺失,即没有信仰,不知道该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由于没有信仰,必然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待生活和事业,过着“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空虚精神生活,看社会、看事物、看他人都是灰暗无聊,而自己又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不善于接触社会,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往往自我封闭,迷恋网络,企图在虚拟网络世界寻求解脱。

(二)信仰盲目,摇摆不定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初步树立,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缺乏夯实的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历练,加上青年人偏激冲动的特性,初步树立的信仰往往会被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左右,导致时而相信、时而怀疑,往往因为一件负面的社会事件,就把整个社会看成漆黑一团,从而动摇或放弃心目中已经树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部分大学生甚至把喜好、好奇、崇拜升华为所谓的“信仰”,信仰选择和树立的情绪化问题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三)信仰功利,世俗本位

一些大学生虽有理想信念,但他们把理想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联系在一起,甚至寄托在神灵的庇护上,当学业、就业等遇到挫折时,往往在宗教信仰中寻求慰藉。这种信仰的非科学性、世俗性,必然导致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对立与冲突,使之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甚至为满足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以身试法。

(四)信仰宗教,宿命敬神

伴随外来文化的进入,宗教信仰已成为我国居民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扩展。尽管真正入教、信教的学生所占比重很小,但自觉不自觉接受宗教文化、佩带宗教徽章、过宗教节、购买宗教商品者则较为普遍。在宗教信仰中,又以基督教、佛教居多,他们由信神、拜神到过分倚重教义,导致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把社会进步、个人成功的希望都寄托于宗教上,由无神论者变成了宿命论者。

二、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信仰作为心灵的产物,主客观、内外因等诸多因素均可对其产生影响,作为人的意识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此也并非万能。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在初高中阶段比较普遍,学生接触社会较少,虽然步入大学的殿堂,但思想上和心理上都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初步形成之中,所以诱发信仰缺失的几率非常大。

1.缺乏夯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信仰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信仰者对所信仰的理论、观念等自觉的接受和认同,并不断把这种认同付诸于实践,所以,信仰的真正含义是信与行的统一。然而,在自我意识、竞争意识膨胀的氛围下,许多大学生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把自己知道的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定为“毫无价值”并加以抛弃,盲目推崇所谓的西方“实用理论”,从而引发信仰危机。

2.严重的自我意识膨胀和价值观扭曲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践行。但是,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和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养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应试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教给学生更多的是考高分、进名校、找好工作、挣大钱。用这种价值取向选择信仰,自然不会以社会利益为重,而是以“是否对我有利”为标准,惟我、本位、私欲不断膨胀,忽视精神世界的追求,导致价值观扭曲,缺乏精神寄托、没有梦想,失去坚定的信仰而迷失前进的方向。

3.自控能力差,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过惯了紧张的充满压力的初高中学习生活之后,进入大学的校园,忽然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看管了,没有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压力了,原本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开始放松自己的学习,大部分兴趣和闲暇时间投到了网络上、谈恋爱上,抱着“跟着感觉走”、随遇而安、随心所欲的态度,“六十分万岁”、“七十分浪费”,不思进取、思想空虚。当学习成绩落后时,又无心追赶,自曝自弃,形成恶性循环,无信仰可言。

(二)社会负面影响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媒体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大学生接触社会黑暗面越来越多,对信仰形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金钱和享乐的诱惑问题,腐败现象的存在问题,社会不公平的问题,上学、就业、提职晋升“拼爹”问题等等,这些现象使部分大学生困惑迷茫,从而

长春市委党校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CHUN MUNICIPAL COMMITTEE 学报

导致信仰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则趁机填补信仰空白,信仰缺失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陈旧的原因

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三条渠道,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二是党组织,三是团组织。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缺乏生动、鲜活、互动的教学情景,没有起到解疑释惑的效果,学生反感、抵触,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坚定的政治信仰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四)外来文化冲击的原因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不同文化的国际交流迅速扩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冲击不容忽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的变迁,大量的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通过书籍、网络、影视作品和音乐等各种各样的途径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使得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从小就受到大量西方社会思潮、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对本国文化淡漠,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处于“交叉路口”,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原有的信仰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新的主导信仰尚未形成,进而导致无信仰主义泛滥,出现信仰真空。

(五)网络媒介负面引导的原因

随着科技进步,网络迅速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网络文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化最大的受益者,又是最大的受害者。良莠不齐的信息,无限放大的阴暗面,黄色视屏传播,虚拟网络世界和网络游戏,对于辨识能力相对不高的大学生而言,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否认社会主流,消极对待人生,逃避现实,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甚至到网络游戏中寻求成就感,进而导致信仰的失缺。

三、解决大学生信仰缺失的路径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意识形态的最本质体现,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夯实基础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坚定的信仰十分重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

思想基础薄弱,极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及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信仰缺失问题,最首要的就是弘扬社会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思想基础在大学生群体中夯实加固。所以,必须加速构建良好的价值观。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党团组织、各种学生社团、社会志愿者、社会实习实践等组织,全方位弘扬社会主旋律,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中国梦的实践者。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面对整体素质高、思维活跃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新形式、新任务、新发展的需要。一是构建严格管理和人文关怀融为一体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即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教育。全员教育即全体教职工(校领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是施教者,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原则,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育人体系;全过程教育是指从大一新生入校到大四学生毕业整个过程的培养,都要渗透、体现出理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体系;全方位教育是指不仅课堂上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也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回家后也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参加社会实践更要体现中国梦和个人梦的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信仰的同时,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二是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家长委员会四位一体,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联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如何讲清基本理论,阐释社会现实问题,解决思想认识症结,真正实现教书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引进影视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头脑风暴、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增强时代感、说服力、通俗性、趣味性和求知欲望。四是投入人文关怀,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与解疑释惑相结合,就变成了简单的说教,就会失去信任。当然,一味地解决实际问题,不重视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同样不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形

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一是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以“德育”抚平“躁动”的心态,促进人性的丰富与高扬,使大学生、广大教职工都能够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工作和生活,构建与人和谐、脚踏实地的人生理念,从而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二是加强“人文关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为此,学校应从学习、生活、安全、心理等方面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用校训去激励师生为践行校园精神拼搏奋斗。三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高雅性。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特有的作用。

(四)加快红色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

在网络时代里,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纯熟使用也使得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将传统理论教育同红色网络教育相结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够搜索到弘扬主旋律的信息;二是建立有吸引力的红色网站,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知识、理想信念的了解感兴趣;建立垃圾信息过滤系统,使学生能够避免垃圾信息的错误导向和对思想的侵蚀;三是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建设一支渊博的专家学者队伍在校园网上传播知识、启迪智慧、进行人文精神的引导,与学生对话、交流、互动,为学生解惑释疑,从而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梦的实践。

(五)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一味重视成绩而忽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基本理论缺乏,判断识别能力不强,自治自控力较差。因此,大学四年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从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给予正确引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以及正确对待成败的态度,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思想道德素质高、业务技术素质强、文化审美素质好和心理生理素质过硬的有梦想、有追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构想与个人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一代寻梦、追梦、筑梦的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信仰的培养,在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过程中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之确立科学的精神支柱。只有大学生对科学信仰有着执着的追求,才能促使他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才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出应有的努力。

[责任编辑:董金荣]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分析 摘要:进入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大学生的经历与接触的事物也是多彩的。所以我们的追求与个人信仰也是多元化的。同样,由于我们并未进入社会,思 想并不成熟,不乏一些人对于未来懵懂无知,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追求。 面对种种状况,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时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自己的 思想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与个人信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代。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未来建设选择追求信仰思想升华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的追求与信仰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是否有明确追求与信仰,我们追求与信仰是否正确不仅与个人日后的发展有直接联系,也和未来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牵涉。于是我做了关于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分析。主要调查对象是本校各学院大的在校学生。男女比例均衡,各年级层次均有。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个人追求的认识并不深刻,大多还受高中影响较深,刚刚觉醒。即使有追求也与高考结果,大一生活和本人专业有着深刻联系。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个人信仰两个方面。对于此次调查的具体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的个人追求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仅有27%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专业,他们实现了自己的短期的愿望并表明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向着最终的目标奋斗;有18%的学生的专业还是别人帮自己选的,这些学生由于他们对各专业不是很了解,也不清楚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但当他们了解之后,就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还有55%的学生是自己随便选的专业,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梦想,仅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考上大学。这些数据很明显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生的遥远目标并不是很明确。那么,在进入大学的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后,他们还是那么迷茫,不知所措吗? 对于树立追求目标问题,有73%表示非常重要.但仅有19%已经树立目标,树立目标后,有15%的学生选择边行动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有5%选择立即行动,一定要完成.但还有75%选择会因为突发状况而中断或暂不付诸行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58%认为应该要树立目标却还在考虑之中.当然,也不能排除那些极少数的还不想有目标的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没有追求的人能够幸福安稳地生活下去吗? 在实现人生追求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多种坎坷,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肯定会遭受各种挫折,比如:感情受挫,来自恋人的伤害;没有成就,事业受挫;人情冷漠,孤独,不被人理解;空虚,无所寄托等等。那么,我们就需要精神上的动力,这种动力又从何而来呢? 1、专业,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追求吗? 据调查,27%的学生是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专业。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有21%已经有了详细的人生规划,奔着他们的人生目标,在不断的努力着。不管是遇到

关于大学生理想与信仰问题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调查报告 (大学生理想与信仰问题) 专业:XXX。。。 班级:XXX。。。 小组成员:XXX。。。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状况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国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也确定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信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片面追求物质享乐,缺乏社会责任感。理想与信仰,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和精神支撑,也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是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坐标。 二.调查目的 当今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要想更加稳健快速地进步,需要更加先进的文化与知识。然而,在物质世界越来越鲜艳光彩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却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没有理想信仰。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大学生肩负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信仰,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坚定正确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来鞭策自己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时刻为自己的未来打造良好的基础而准备着。于是,我们选择了“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及信仰调查”这个题目,对周围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内容摘要:大学生人生理想及信仰指导着我们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的行为,大学生要具备崇高的理念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端正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拼搏,把自我的精彩表现出来,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新实际的优秀青年。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人生信仰人生理想成功态度 三.调查对象:当代大学生 四.调查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理想信仰决定态度,态度决定命运,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 大学生引起注意,给我们以启示。 (二)研究的内容 1.大学生有无坚定的理想信仰 2.大学生理想信仰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大学生如何践行理想信仰 (三)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 确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组织分工 2.实施阶段 (1)调查周围的大学生,了解他们理想信仰的状况 (2)采访同学,了解他们对大学生人生信仰与理想的看法并收集他们的建议 (3)上网查找资料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而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倾向的原因,探析和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主导地位的时代意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摘要: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点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 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如果不以科学为基础,它就是不可信的,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信仰真理。因此说,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理智的选择。 在如今物欲横流,浮华喧嚣的社会,许多的大学生在人潮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迷茫、困惑、忧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和非科学化。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真理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信仰的理智性。 对普遍真理的知识的崇拜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意义”的依赖和心灵的安慰,人们仍生活在诸如“意义的丧失”、“生存的危机”当中。即使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他们能够掌握现象世界的所有规律,也时常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思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加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帮助我们周围的那些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同学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智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信仰具有了现实性,更好地激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所谓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之前,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才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才能塑造好学生的灵魂。但是,当今社会却时而出现师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一)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主流是好的,但改革也不免泥沙俱下,负面的、消极的社会沉渣泛起,在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丧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问题也日益突出;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卷土重来;一些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西方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碟片、电影等各种途径对我国公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教师免疫力差,导致自己精神空虚,欲念扩张。 (二)学校管理出现盲区,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重智轻德。有的学校仍然只重教学质量,轻思想道德建设;只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师德师风管理工作,少数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存在热一阵冷一阵的问题,造成管理环节不衔接,监控过程出现疏漏,甚至出现盲点,导致师德失范的苗头有滋生的土壤。 2.不能坚持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违规行为,没有经常性地公示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学生缺乏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有的学校学生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习以为常,学生也习以为常了,从而滋长了少部分师德败坏的教师。各校购臵的师德师风举报箱,有的锁都锈死了,劳命伤财,根本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对违纪教师姑息迁就 有的学校明知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教师,不及时批评教育,不严格按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进行处罚,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违纪教师的一种放纵,是对学校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 4.师德评议弄虚作假 个别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议时,不一针见血,不真枪实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人满意,个个满分。不深入学生、家长、社会中详细调查,胡编乱造,以假当真。 (三)教职工忽视了学习、反思、修身 有些教师鼠目寸光,以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十分了得,先进学不进,后进不改正,看不清教育发展形势,思想信仰开始动摇,教育教学行为开始滑坡,甚至出现师德失范的违法违纪法规的人和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失衡 由于缺乏学习,抵制不住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因素的诱惑,整天心术不正,恨天怨命。 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当了大官,发了横财,盖了洋楼,就按奈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寂寞,心理上出现了严重扭曲和失衡,价值观和事业观被抛得九霄云外。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关于中国人有无信仰的争论。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命”为起源,以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为信仰主体,以道德信仰作为核心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当代中国信仰重构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探源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因而也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出现了信仰的危机。信仰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还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力量。 一、关于中国人信仰有无的争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随之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思想领域,一场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的争论由此展开。 1、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撰文并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文章认为:中国人在心理上受无神论思想的影响,排斥宗教信仰并将其视为迷信;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泛神论,拜鬼敬神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在精神领域中无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信仰时,便丧失了敬畏之心,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被无限夸大,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各自行为。当人们心中没有罪恶感时,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便暴露出来。也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1]信仰的缺失使中国人将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行动上就表现为自私自利和缺乏同情心,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的。 以上事实反应了国际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人信仰观的普遍看法。虽然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因而未免过于夸大和片面、有失公允。 2、一些国内学者也认为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信仰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本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在时代发展变化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有失偏颇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政治信仰植根于内心,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为基础;扎根于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升华;籍由内省产生,并依赖于人们心中的尊崇。有无政治信仰或者信仰到什么程度,是一个社会成员是否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重要依据。作为社会群体与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年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基础较好的群体,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重心由“思想至上”转移到“科技至上”、“经济至上”,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边缘化,其中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修身齐德、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各高校大学生为考察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座谈、访谈等手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进行深入探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7份,有效率为91%。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突出的现象和问题 1、政治态度比较明确。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鲜明,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主流积极向上。他们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问题思考较多。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与直接受益者,是伴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客观认识宗教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论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约占信教者的62%。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他们感到上帝是他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他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 (一):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有人说,中国人目前没有信仰,所以速成鸡、毒胶囊、毒生姜才会泛滥;也有说,中国人目前有明确的信仰,民主、公正、法制、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无数人反复践行;也有人说,我们正走在寻找信仰的路上……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试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信仰,所以考生只需以“信仰”为话题,紧扣材料的三个观点任选其一作辩证分析,立意均属切合题意。如以第一句为切入点,考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信仰的回归;如以第二句为切入点,考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如以第三句为切入点,考生可采取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信仰的状况,即既没有丧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同时,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推荐素材】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 ——契诃夫 屠呦呦PK黄晓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9日,演员黄晓明在上海举办结婚仪式。媒体报道,这场盛大婚礼席开了上百桌,来了“大半个娱乐圈”,堵了市中心的半条延安中路。 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的婚礼,铺天盖地的全是他的消息的时候,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于是有网友评论: 当黄晓明婚礼因参加的大牌太多,导致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近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颁奖典礼都要隆重的时候。让我不禁以为难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不是屠,而是黄吗? 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亿的时候,而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所获报酬远比不得baby一季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 报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获得伟大的人格魅力,因此,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实际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又有多少人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课题,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面向常熟理工学院大二同学同学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就我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信任程度以及学习、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就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并形成 坚定的信仰提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先简要报告一下我们的调查情况, 调查主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 信仰状况 调查对象,大二外国语学院男生宿舍楼9栋以及女生 宿舍楼17栋部分宿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5月19日 调查份数,100份 有效份数,86份男生,18份女生,68份而对于问卷题目的设置,我们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之下,共列出了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除了有关性别,年龄之外,在问卷中我们还分别问到

了大家对信仰的看法、是否有信仰以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因为我们知道,信仰 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可见信仰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进而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下面就是我对调查结果进行大概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女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且在这些人当中是学生干部的只是占了36%,但是共青团员却占了95%,由此可见,广大群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或者说是较好的政治素养。而当被问及,认为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否非常重要的时候,83%认为非常重要,5%认为可有可无,还有12%没有考虑过这个问 题。而在进一步询问信仰是什么时,有71%的人还是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还有30%选择了西方宗教或是佛教等。虽然值得推崇的是我们学生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信仰也变得的多样 但是很显然,这儿还存在一个矛盾之处。既然大家都认为信仰对我们个人发展 很重要,并且绝大部分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那么余下的30%甚至使更多的人为什么没有信仰呢,我想追根究底,不是他们没有,而是由于大多数人对信仰不是很了解,对什么是信仰、信仰的作用、为什么要树立信仰等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其实通俗点讲,当一个人遇到大关过不去时,不由得就会念叨,佛祖保佑。而某种意义来讲,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可以支撑他的信念,只不过自身没有意识 到罢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一种不断进步的思想,但虽是如此我 们还是列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发展前途,本来以为十拿九稳的问题,可当一看调查结果却还是大吃一惊。只有54%的人认为非常有前途,27%的人认 为较有前途,3%的认为前途一般,还有16%直接就是不知道了。虽然值得庆幸的是没

浅谈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一、信仰的概念: 百度对于“信仰”的解释是: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由此可见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巨大的。信仰价值的关键在于它的“支柱”作用。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二、信仰与当代大学生 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信仰的价值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类型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了。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远离社会又即将进入社会的阶段。对于我自身而言,因为我本身的角色就是一名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当事人”的角色,所以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特性,心里,价值观等等是有一个大概的体会和认知的。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以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间接决定了整个社会即将出现和面临的种种问题。 有人评价我们这群人,说“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躁。”的确,我们是躁动的一代,我们的生活处在一个飞速更新换代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快速、简单、方便、时尚。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可是大学生心中那填补不了的空洞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们从之前强迫式的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之后,以为自己总算找到一片属于自己任意发挥的空间。现在不是流行一句宣言“我的地盘我做主”吗!这样一种自我的思想形态在大学生们心里根生蒂固。 (配合情景表演) 三、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 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 2、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3、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4 【收稿日期】2013-04-05 【作者简介】方文风(1989-),女,甘肃天水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诉讼法学专业(国内安全保卫方向)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经济建设,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思想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人民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我国民众缺乏信仰,失去了道德的底线,所以做出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情。不少人开始探索,是什么造成了民众的信仰危机,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佛教因果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起源于印度,两千七百多年前传入了我国,在适应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其中佛教因果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少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都反应了这一思想。“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反应了有因必有果这一思想;“他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在告诫人们,不管谁做恶,都要承担后果;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则说明从因到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等等。 佛教因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把世间万物都容纳在因果体系中。大到宇宙、人生的起源与归属,小到人世间细枝末节的事,都离不开因果规律。一个人的出生是一个“果”,这个果就是由前世的“因”所造的,因不同,果也会各有差异。在这一世,人又会造就新的“因”,也会受现世的“果”,这些因果相折抵,又会形成下一世的“因”。人的生生世世就是在这样的因果中无限的轮回下去,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以佛教告诉人们要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解脱之法也在这因果规律中,这也是佛教因果思想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因果规律中,因永远会导向一定的果,果都是由因得来,这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自主决定去种什么样的因,通过主导因,从而改变果。在人的一生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心。只要我们发善心,福报会随我们而来,命运也会因我们而改变;只要我们有超脱之愿,当积累了足够的善因与智慧之后,我们也可从轮回中超脱出来而得涅槃。[1] 佛教因果思想深深的根治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它也是人们在行为处事时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然而,受无神论观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死轮回持怀疑态度,现代文明的发展让我们更加肯定了世上并不存在神,宗教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也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佛教的因果思想也被人们摒弃,人们不再相信因果轮回。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就是由于人们敢于去种各种各样的“恶因”,因为他们不相信“恶果”会随之而来,他们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非常手段”去化解各种“恶果”。 [2] 人们对生死轮回的质疑是正常的, 无人亲眼见证它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否认佛教因果思想的根本智慧———即因果相续的道理。 二、我国信仰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信仰缺失的现状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古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儒释道精神,看重道德信仰的建设。新文化运动带给我们“民主”和“科学”,我们开始关注政治信仰,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渐树立起了共产主义信仰,相信无神论,质疑宗教信仰。 [3]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崇尚物质,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不断的见证了“科技”的伟大,这种对物质的崇尚逐渐演化成了对“金钱”的崇拜。因为钱,商人唯利是图,枉顾社会法纪,置消费者的生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方文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佛教因果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根 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不再相信“因果”思想,肆无忌惮的去做坏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意在让大家对佛教因果思想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固大家的因果观念,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关键词】因果思想;传统文化;公平【中图分类号】B 94,D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13)04-0120-03 No.4,2013 General No.67,Vol.12 2013年第4期第12卷(总第67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120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 读后感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 作者:bubu 主题词有两个,‘中国人’和‘信仰’,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书不是社会科学调查类的记录文字,而是三个作者自己相信并且想要宣扬的东西,加上十七位政协,教授,国学学者,方丈,音乐家,画家等等人士的访谈。居然就算在中国人头上了。我想我只好这里说一句: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属于他们代表的那群中国人。第二个词“信仰”, 我特别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信仰”两个字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看起来挺靠谱的,所以我把它抄在这里,以弥补此书没有提供的名词解释。如下: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模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信仰与“认知(相信)”不同,一般说认知(相信)一种理论,而不是说信仰一种理论。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书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国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脑白金广告的语言技巧,没有逻辑也不提供分析说明,只用斩钉截铁的话语说出口号式的句子。很多陈述句,使用不同的同义或类似的修饰词,中心词仁爱啊和谐啊被无数次的重复,达到强调的效,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因为没有逻辑,看起来很难受,同时因为语言单调重复,中国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比如人是时间的主人,比如说国家是人,国家是善等等。(我还是喜欢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定义,那正常多了。) 接下来的一章是“中华文明重光”,很多内容看不懂,也许是专业学术的东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虽然在题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国人在内,但是写的东西又把俺们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扬什么,达到读者的心灵,至少得让人看懂吧。 后面的访谈录,因为是特定的某些人群,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普通人,比如占中国人很大比例的平头百姓,头衔里没有学者,没有家,不靠研究这个研究那个谋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亩三分地挣钱糊口养家的人。这些被访谈者所说的,或出于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于冠冕程式理论,比作者们前面写的东西从内容上来说,有意思些,也饱满些,对白的记录没有那么空洞,也没有那么多口号式的语言。访问者有时很有技巧的应和,在应和中套入自己想说的话,向他们自己提倡的说法靠拢,不小心就以为了是被访问者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实践分析报告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实践报告

————————————————————————————————作者:————————————————————————————————日期: 2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作为大学生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人生信仰。正确的人生追求让我们有目的的活着,而坚定的人生信仰则让我们有意义的活着。 只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拜金主义甚嚣尘上,对利益的趋之若鹜被视为一种正常而又合理的现象。而这种唯物主义也开始在大学校园弥漫,目标丧失,信仰缺失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状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想的主导群体,他们的思想倾向往往代表了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 所以,大学生人生追求的确定,人生信仰的寻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基本经验: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网上收集资料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武汉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则是选出与本次课题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大学生人生追求是什么?导致大学生更加注重物质追求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正确确立人生追求等一些列问题;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分析;如何找到自己的信仰等问题。 三.存在的基本问题: ㈠.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或伟大或渺小,或遥远或近在咫尺。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就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做了以下的调查:高达83.75%的大学生把赚钱孝敬父母,建立美满家庭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只有12.5%的学生选择了致力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当问及大学生对自己当前现状的看法时接近六成的学生觉得很茫然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如何努力

从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更多的把自己的追求放在了前途发展方面。以前我们谈到追求会说,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周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事实上,当代大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发展,追求的是文学修养,是身强体健,是财富美貌,是高薪高酬,是加官进爵。调查显示为父母读书的不在少数,很多时候我们是带着父母的希望,怀揣着走出家乡的梦想走进大学。当渐渐熟悉大学生活,有些大学生开始兼职分担父母忧愁,更多同学寒暑假的辛勤劳作只是为了在毕业季投递履历表时能在工作经验那一栏多写下一行字。不可置否,社会大环境决定我们大学生必须去考虑这些物质层面的要求。首先是社会形势:毕业招聘会济济一堂,平均十几人竞争同一岗位的现状迫切地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结果是,万千大学生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和一份满意的薪水加入了考研考博大军,间接导致了金钱和物质成了大学生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其次大学是个开放式的教育场所,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便沉迷于玩乐和物质享受,其根本原因是态度问题。正是由于对于大学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心态得不到调整,抑郁现象频繁发生,最后只能通过游戏和享受来调节心情,泥足深陷,最后荒废学业。信仰很重要,摆正态度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另外,当代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校,家庭,同学。因为要扶持家庭,所以赚钱成了一个很大的目标,谋求致富之道,过分谋求物质,以致顾不上学习。大学来往的人形形色色,攀比成风,许多人追求物质上的东西,期望与他人比肩,挥霍金钱,消磨时间。 ㈡.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 有许多人说,当代大学生是信仰缺失的一代,我们在各种思潮中起起伏伏,在每一次顿悟中迷失,又在每一次迷失中顿悟。只是始终找不到一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