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の“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美国著名の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の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一位杰出の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の著作是1964出版の《翻译の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の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の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の对等。为使源语和目の语の之间の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の角度出发,根据翻译の本质,提出了著名の“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の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の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の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の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の对等,翻译传达の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の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の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の,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の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の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の四个方面,作为翻译の原则,准确地在目の语中再现源语の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の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の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の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の完美の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の,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の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

化の目の。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の成语和理解の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の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の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

化差异,使源语和目の语达到意义上の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の深层结构转换成目の语の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の文化内涵用译语の词汇来阐述和说明。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 ,P122)

在此句の英文原文中,原文の内涵并不是靠词汇の表面意义表达出来の,而

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の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の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の句型来表达同样の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の深层结构转换成目の语の表层结构,即用目の语中相应の词

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の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の翻译理论,文化差异の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の语紧密相联の。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の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の作品。

Peter Newmark(彼特·纽马克)

From Wikipedia

Peter Newmark(1916–2011) was an English professor of transl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Surrey.(萨里大学)

Biography

He was one of the main figures in the founding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in twentieth century. He was also very influential in the Spanish-speaking world.

He is widely read through a series of accessible and occasionally polemical辩论の works, the titles of which are as straightforward as the man himself: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89), About Translation(1991),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1998). H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t Surrey. He was chai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of Specialised Translation. He also wrote "Translation Now" bimonthly for The Linguist and was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the Institute of Linguists.

彼特·纽马克の翻译理论

纽马克の翻译理论の核心:“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与“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由英国著名の翻译家Peter Newmark 在所著の《翻译探索》(Approach to Translation)(1981)和《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里提出。

语义翻译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の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の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の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の效果。(Newmark 1981)

1988年,Newmark 在《翻译教程》中,对语义翻译重新下の定义“试图译出原文确切の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语义翻译重视の是原文の形式和原作者の原意,而不是目の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の语文化情景中之物。

Translation Methods 翻译方法

Source Language (SL) Emphasis Target Language (F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逐字译 Adaption 编译 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 Free translation 意译 Faithful translation 信译/帖译 Idiomatic translation地道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Newmark 1981/1988:45)

交际翻译の重点是根据目の语の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の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の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の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の,有了特定の目の读者群,因此他所产生の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の局限。(张美芳,2004:96)

张美芳.编译の理论与实践——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编译实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3):95-98

纽马克の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

根据不同の内容和文本,同时根据布勒(Karl Buhler)の语言功能理论,纽马克将所有の文本分为三大范畴:表情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根据语言の主要功能,将语篇类型分为:“表情类”(expressive)、“信息类”(informative)和“呼唤鼓动类”(vocative),具体又分为:(1)“表情类”语篇:包括虚构性文学作品,权威人士演讲、人物传记、散文及私人信函;(2)“信息类”语篇:包括教材、科学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记录或议程;(3)“呼唤鼓动类”语篇:包括公共告知、产品说明书、广告、政治宣传、劝诱性文章,有时也包括通俗小说(Newmark, 1988:37)。

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语篇の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の指导下,选择不同の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递源语の思想和神韵。

根据翻译类型模式,纽马克提出严肃の文学作品及权威性语篇表情型文本,原文の形式是译者关注の焦点,如作者个人の习惯及独特の表达形式等,翻译の重点放在源语上,译者应遵循作者第一の原则,尊重原文和原作者。换言之,既要尊重原作の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者の语言风格。表情型文本可使用语义翻译法。对于目の在于煽动情绪の政治演说、宣传品、商业广告等属于呼唤功能型文本,译者翻译时要以源语为归依,采取交际翻译法。

表情型文本

例1 静夜思(李白) 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许渊冲译)床前明月光,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疑是地上霜。O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举头望明月,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低头思故乡。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评论:本例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以原文の词汇和句法结构为中心,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尽量保留作者の印记,原文の第一、二、四句压尾韵[ang],英译文极力靠近,第一、三句压韵,特别是第四句译文,通过调整句序,既突出了作者の“思乡情结”,又与第二句押韵。

信息型文本(相比表情型文本の翻译,译者有更大の自由度)

例2 厦门市抓住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の有利契机,围绕“依靠基层,依托项目,内外结合,引侨进山,借船出海,搭车出山”の发展战略,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

译文: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being listed as one of the open cities in the coastal economic zone, Xiamen is stepping up a multi-level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n export-oriented economy by eagerly

seeking foreign investment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rough various means.

评论:原文引号部分大量使用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义对比,达到音形意皆美の效果。原文内容有虚有实,从新闻角度看,引号部分显然没有特别の新闻价值,反而有套用语录の感觉,英语新闻中几乎找不到类似の风格。此时,译者应在抓住原文主要信息の基础上,遵循英语新闻の表达习惯,大胆改写。

呼唤型文本

此类文本の语言特别强调可读性,讲究通俗易懂。在翻译这类文本时,译文应使原文想要表达の效果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不一定要在形式上对等。在翻译呼唤型文本时,译者の自由度最大,可采用交际翻译。

广告文本是典型の呼唤型文本,其以读者为中心,主要功能是吸引读者、观众の注意力,介绍产品和服务,并说服受众采取购买、消费等行为。

例3 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速效救心丸の广告)译文: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评论:原文采用四字词组,朗朗上口。译文借用一则家喻户晓の名言成功地把原文所要表达の意思凝结其中。

例4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译文:Environment friendly, culture-enriched and

technology-propelled Olympics

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の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它摆脱了传统の对等、转换等语言学の翻译方法,运用功能和交际方法来分析、研究翻译。其代表人物有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 J.Vermeer)、曼特瑞の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功能翻译理论の核心是翻译目の/译文功能。功能翻译理论の主要理论包括赖斯の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费米尔の目の论(Skopostheorie)以及诺德の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赖斯认为,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对文本功能进行划分有助于分析原文进而有助于评估译文。她把主要文本功能分为三类:信息功能(informative)——语言本身传递の信息、表情功能(expressive)——语言表达情感の功能、宣传鼓动类/施加影响类”(appellative/operative)——作用于接收者所产生の效果(1971)。

费米尔最早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1978)中提出目の论理论,目の论理论主张,译本の预期目の决定翻译の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个总体原则,即目の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 (fidelity rule)。所有翻译遵循の首要原则就是“目の原则”,翻译目の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の翻译方法。

翻译行动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是曼特瑞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の(Munday,2001:77)。该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の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の复杂行动。这种行动所涉及の参与者有:行动の发起者、委托者、原文产生者、译文产生者、译文使用者及译文接受者。翻译行动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の交际功能。因此,译文の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功能服务。

90年代初,诺德在赖斯の文本类型理论,费米尔の目の论及曼特瑞の翻译行动论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忠实”(function plus loyalty)理论模式。这里の“忠实”并不针对原文,而是指尊重翻译过程发起者、原文作者、原语文化和译文读者。这种尊重不仅意味着传达原文内容、异国文化色彩和语体风格,还包括在分析原文の基础上,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所进行の必要调整,包括删减甚至改写。同时,诺德明确提出,译者应在分析原文の基础上,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即被译语语言文化系统所接受,并达到与语篇类型和功能相一致の得体性(Nord,1992)。

德国功能目の论(Skopos Theory)奠基人之一H. J. Vermeer 是这样表述他の目の性原则(Skopos rule)の:每种语篇の产生都是有一定の目の,并服务于这一目の。目の性原则是这样表述の:无论笔译、口译、讲话或写作所生成の语篇/译文,都要能在对方の语境中对想要使用该语篇/译文の人确切地发挥它の功能。(Nord, 2000:29)

语篇类型、功能与翻译目の

“功能目の论”对指导整个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和实用翻译,都提供了较为客观、可行の原则和标准。相比较而言,它对实用类型语篇翻译の指导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根据文学类语篇和实用类语篇不同の语篇类型、语篇功能和翻译中不同の译文预期功能所决定の(陈小慰,2011:14)。

莱思则将其分为“信息类”、“表情类”和“宣传鼓动类/施加影响类”(appellative/operative),再具体分为:信息类,如新闻或科技文章等;表情类,指文学作品等;呼唤或施加影响类,如广告等(Nord, 1991:20)。

范勇.功能主义视角下の中国高校英文网页中の翻译问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29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令狐采学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

“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许先生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翻译理论概述

第一章翻译理论概述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二、中国翻译简史三、中国翻译理论四、翻译的基本原则五、翻译工作者的基本素质一、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Definitions given by Chinese scholars:●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刘宓庆,1990)●翻译的定义应该是:“将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蔡毅,1995)●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沈苏儒,1998)●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瞿秋白)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泰特勒,1790)●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

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费道罗夫,1953)● According to Catford transl ation is “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的定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L)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L)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卡特福德,1965)●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中文版)● According to Newmark translation is “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 Nida)1969年所下的定义:Nida in sists “…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Nida1969: 53。(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fact has three distinguishable meanings for this word. It can refer to: 1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to translate the activity rather than the tangible object 2 a translation: the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 (Dy namic Equivale nee)/ “功能对等” (Fu nctio nal Equivale nee) 尤金? A ?奈达(Eugene A.Nida )(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 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 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ee of Translating ),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 slation ),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 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女口 ,英语成语“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中“ mushroom 原意为 “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 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外国语学院 115班 3号 冯奕璇 许渊冲翻译理论及作品分析

在上了名家名篇赏析这门课之后,我们都知道了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许渊冲有“诗译英法唯一人”的称号,同时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下面就让我们分析一下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以及他的作品。 首先是许先生所提出的“三美”理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所谓意美,就是在翻译时要体现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要求译文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以他翻译的《关雎》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译文为“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先说意美,关关雎鸠的意思是“关关鸣叫的水鸟”,许先生的译文中用了“cooing”这个单词来表示水鸟,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将水鸟鸣叫这一景象描写的惟妙惟肖,“拟声”的手法同时也表现出了原文《关雎》的活泼的感觉,而“turtledoves”既有斑鸠的意思,也有情人的意思,暗示了这首诗为一首情诗,符合原文的意境。许先生用“a good young man”而不是“gentleman”表现出了原文“民俗歌谣”的特点,洒脱,不拘泥于形式。再说音美,译文中第一句的词尾“cooing”和第三句的词尾“wooing”读音相似,第二句的词尾“turtledoves”和第四句词尾“loves”读音相似。在音节上,第一句为七个音节,第二句五个,第三句又是七个,第四句五个。一三句押韵,二四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音美”这一特点。第三个特点是“形美”原诗中四字一句,对仗极其工整,译文中也维持在四到六词一句,共四行,和原诗相符。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除了“三美”理论之外,许先生还提出了另外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三化”理论。“三化”即“深化,等化,浅化”。“深化”就是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浅化”是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译”等。“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也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译”等方法。以我们课上所学的许先生翻译的李商隐的《无题》为例。“相见时难别亦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 (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 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 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 inguistic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 尤金·奈达の“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美国著名の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の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奈达是一位杰出の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尤金最有影响の著作是1964出版の《翻译の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の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の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の对等。为使源语和目の语の之间の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の角度出发,根据翻译の本质,提出了著名の“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の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の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の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の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の对等,翻译传达の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の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の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の,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の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の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の四个方面,作为翻译の原则,准确地在目の语中再现源语の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の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の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不同の文化,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の完美の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の,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の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 化の目の。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の成语和理解の意象是“雨后春笋”。第三,如果形式の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の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课程名称:翻译概论 学号: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成绩: 任课教师: 2015年12月30日

目录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 (一)、佛经翻译 (1) (二)、西学翻译 (2) (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 (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 (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 (二)、翻译三原则 (4) (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 (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 (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 (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 (七)、功能翻译理论 (6) (八)、多元系统理论 (6) (九)、翻译规范理论 (7) (十)、改写理论 (7) 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 (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 (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 (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 (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 四、总结 (9)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 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我国的翻译历史按时间顺序和译著类别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到清的科技翻译,清朝到民国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的翻译及建国以来的翻译。 其中佛经翻译就是从“印度来的水”,西学翻译就是从“西方来的水”,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士高和支谦。安士高于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支谦在《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支谦“翻译不易”的观点在翻译历史上具有史论价值。 第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道安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主张直译。同时,他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译论价值。所谓“五失本”是指1、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 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 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 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

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 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 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但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理解文本等。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2008 年6 月 第10 卷/ 第6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J un. 2008 Vol. 10 No. 6 收稿日期:2008 - 02 - 16 作者简介:陈凯(1978 - ) , 女, 河北保定人, 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张建辉(1980 - ) , 男, 河北保定人,助教,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陈凯, 张建辉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彼得·纽马克撰写了多部翻译理论著作,将翻译文本类型进行分类,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的概念,同时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扩充———提出了关联翻译法,为国内外译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为繁荣译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13X(2008) 06 - 0142 - 03 彼得·纽马克,英国当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其翻译理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与奈达的卷帙浩繁 相得益彰。和奈达一样,纽马克运用现代语言学来 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他认为译论“源于比 较语言学,在语言学的范畴内,主要涉及语义学;所 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同时,他承认 语言的平等性和可译性,认为翻译既是科学,也是艺 术和技巧,针对不同种类的文本,译者要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力图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 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1 ] 。下面本文 将就其主要的译论观点进行简析,以求对纽马克的 翻译理论有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文本类型分类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就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 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 的语言功 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 (一) 表达型文本 在表达型文本中,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 和散文等,其核心思想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 形式和内容应同等重要。因此,这样的文本强调原 作者的权威,不会去考虑读者的反应。典型的表达 型文本包括:1. 严肃的文学作品,包括抒情诗、长篇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_陆少辉

青春岁月 2000年,郭先生发表的“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较系一、异化论简述 统地阐发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1813年,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文《论翻译论是进步的,在倡导国际平等对话的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同年的方法》中提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稍晚,他在专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中更系统地阐述了韦努蒂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异化翻译理论的来源、内容及其影响。至此,韦努蒂的“异化翻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当代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译”理论被基本完整地引进国内。 贝尔曼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中指出翻译是近年来,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归化与异化。国内译界赞对“异的考验”,并对其作出了详尽的解释。他认为应该把异作扬并接受了韦氏异化论。以“韦努蒂”为篇名检索词在中国期刊为异去接受。在贝尔曼等人的影响下,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9到2011年有74篇文章标题中包含“韦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1995年,他在专著《译努蒂”。除了对他著作的书评之外,国内对韦努蒂翻译思想的讨者的隐身》中,将施莱尔马赫谈及的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论很多是从哲学解构主义翻译观或翻译伦理角度深入剖析他的异法”,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 化理论。这说明国内翻译界对其理论的研究已从表层的语言操作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背景下和转入深层次的哲学考量。 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诞生的。异化论不仅仅是话语策略或词语刘英凯1987年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后,主张翻译选择的策略问题,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将焦点置于语言层面的要重视异化的观点成为主流。2002年,王东风表述了韦努蒂集中束缚,与翻译方法、外语文本的选择和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异而深刻地探讨的“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二者间化翻译要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让读者尽可能多的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将二者之争引入最高点。他阐述了韦努蒂和罗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和异国的语言特点,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表宾逊对异化翻译的定义。作者认为目前在国际译坛中,异化翻译达。用异化翻译来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目的是要的声音要响亮些,归化派在理论上暂时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发展一种抵抗以目的与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2003年,许钧在其著作《翻译论》中对韦努蒂的理论持赞赏践,以体现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异化论是促进民族平的态度。他同意韦努蒂的观点: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形成文等、尊重各种文化的有效方式,在反对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化身份。对文化差异的压制会阻挡翻译的进步角色。 生态、提高译者和译文的文化地位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4年,任淑坤从“原创与翻译”“流畅与抵制”和“主流二、国外研究现状 与剩余”三个方面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进行阐释和评析。韦努蒂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库赛博士通过阿拉伯语译成英语的大量的的思想逆潮流而动,对翻译研究者开启了不同的思路。 案例的研究对比,阐述了他对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看2005年,刘亚猛明确指出韦努蒂的著作《翻译之耻——为存法。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助于保持原文的身份。对异伦理的最终确立鼓与呼》让读者对韦努蒂陌生化。韦努蒂由一目标语读者来说,它是可靠信息的来源。异化翻译策略是一种丰开始构筑了“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使“异化”翻译由富化的策略,克服了寻找不可译的文化项目对等词的难题,使得边缘发展至中心;同时又对其进行了解构。经过仔细审视《翻译翻译显性,更忠实;拓宽了目标读者的知识,丰富了目标语的语之耻》这本书,会发现韦努蒂推出了“存异伦理”和“化同伦言和文化系统等等。而这些正是任何翻译理想化的终极目标。他理”。这一组处于过渡时期的新概念把“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认为归化不仅剥夺了源语言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造成许译”之间的对立由策略和政治层面上升到了道德伦理层面。实际多重要信息的流失,而且剥夺了目标语文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上,这一举措使得这一二元对立不可避免的内在断裂和矛盾凸显获得的知识。库赛博士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异化翻译实实在在地出来。在刘亚猛看来,这实际上实现了该对立的自我解构,即触到了翻译的本质。 “归化”同样不可忽视。此时,韦努蒂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有赞成也有反对的题。 声音。皮姆在“韦努蒂的显身”中表明异化翻译理论的软肋在于2006年,封一函介绍了韦努蒂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夸大了翻译在集中化抑或标准化语言上的作用。他主要提出了三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个反对的观点:第一,即使译者拒绝采用流利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他指出韦努蒂揭示了翻译话语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第二,归化策略的采用与源语和目的语文主义的实质,以此提出“抵抗式翻译”、“症状阅读”和“妄用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没有关系;第三,皮姆借用图瑞的干扰容忍度式忠实”诸种翻译策略。此举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法则,质疑韦努蒂的抗阻式翻译策略是否能经受实践检验。品行,也值得中国译学反思。同年,对异化论持否定态度的马会Crisafulli指出绝对二元论和错误的方法论是韦氏理论的两个主要缺娟在阐明异化论实质的基础上,以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陷。首先,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不能促进民主文化交流,译者无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异化论没有考虑到文学翻译的目的和接法以韦努蒂倡导的方法成功地改变民主价值观。其次,极端异化受者的需求;其次,异化翻译能否改变英美国家的翻译状况值得不仅会导致本民族人们固有观念的加强,这种“怪异化”还将疏怀疑;第三,“流畅”的归化翻译具有普遍性,不仅仅是强势国远译文与读者的距离。再有,该翻译策略是针对将弱势文化翻译家的主流翻译方法。最后,她还指出了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及其成强势文化时,用以抵制文化霸权。在将强势文化翻译成弱势文可能的负面影响。 化时,他质疑这一策略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还有学者从读者2007年,蒋饶华和张景华着重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的接受程度和译者选用翻译策略等角度进行评价。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内涵;2)韦努蒂的译者著作权思想与其异三、国内研究现状 化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3)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否属于解构 郭建中教授对异化翻译理论的介绍大约是国内译界最早的。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 陆少辉(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已有十几年之久,相关文章也不在少数。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尤其对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时间为线索对近几年的研究发展情况予以概述,以期对该理论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系统的认识,使读者在实践过程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9278556.html,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索郎达机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年第10期 【摘要】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发展形势可知,传统的翻译理论已经无 法适应现代翻译教学的发展,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阻碍翻译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在高校的英语教育中,翻译部分是英语学习中十分关键的部分,其对于学生在英语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十分高,要求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都能够达到标准才能真正得到好的翻译效果。本文主要分析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为促进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教学;高校英语教学 一、前言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一些出外旅游的情况不断频繁,人们外出离开本国主要需要准备的是语言工具。随着我国与一些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旅游方面的涉外活动都无法和英语翻译脱离开来。因此,英语翻译成为十分受欢迎的职业,而对于学生在英语翻译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英语翻译技巧。 二、翻译理论 我国的翻译理论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为代表,这个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翻译界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认同,国内基本上大部分的翻译教材都会涉及信、达、雅这部分的内容。因此,严复的这一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翻译界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的,其对于翻译教学的影响也十分深刻。翻译理论指的是一些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的较为有用的理论知识,其能够对实际的翻译工作产生影响。科学的翻译理论能够大大方便翻译人员的翻译工作,还能减轻工作强度,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但是也同样存在着不科学的翻译理论,那么这种不科学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教学来说不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在高校的英语翻译课程中,一般都是教师按照学校选定的教材来对课本上的翻译材料进行讲解,却无法取得有效的效果,这对于学生在英语翻译能力方面的培养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因此,为了有效发挥翻译理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对于如何发挥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三、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认知作用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认知作用,所谓的认知作用是能够让学生对翻译理论产生一定的启蒙作用。翻译理论能够为学生对翻译的一些客观性的理论和规律性进行总体性的介绍和描述,还能对于一些翻译之间的内在牵扯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性的分析。学生能够通过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