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碧岩录》公案25-27义解---原觉法师

《碧岩录》公案25-27义解---原觉法师

《碧岩录》公案25-27义解---原觉法师

《碧岩录》公案【二五】——莲花拄杖

原文:

莲花峰庵主。拈拄杖示众云。古人到这里。为什么不肯住。众无语。自代云。为他途路不得力。复云。毕竟如何。又自代云。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义解:

莲花峰庵主举着拄杖向徒众开示说:“从前的禅师有了佛法作拄杖,为什么不肯住?”言外之意就是说:“佛法就像拄杖一样,为什么很多禅师,有了佛法这个拄杖却不肯用呢?”徒弟们没有一个人回答。他就只好自己代徒弟们回答说:“这是因为他还在修行途中,功夫还不够。”又问:“究竟怎么样才算是功夫够了呢?”又自己代徒弟们回答说:“横扛着拐杖,不要顾及别人,一直向有千峰万峰的地方走进去。”

以上是这则公案的字面意思,下面我讲其中所隐藏的禅机。

解脱开悟的最高境界就是应无所住,无论住在什么样的境界里,都容易被所住的境界束缚住。即使是解脱开悟,如果住在其中,也一样会被束缚。《圆觉经》中把这种情况称作是:“觉碍为碍,悟迹未除”。

“什么也不住”就算真的解脱了吗?

“什么也不住”的境界是根本达不到的,除非是形神俱灭,这样的结果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根本不是真正的解脱开悟,充其量只能是愚蠢的逃避而已。

真正的解脱开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那就是“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有拐杖不用,为什么要扛着呢?而且为什么偏要横扛着呢?到此境界,根本就不需要佛法了,佛法只不过是个玩具而已,有没有都无所谓了。

为什么要“不顾人”呢?

“人”指的是心外之境。到此境界,心外之境也只不过是玩具而已,“顾”与“不顾”都无所谓了。“楖栗横担不顾人”就是内不顾心,外不顾物的境界。

接下来的“直入千峰万峰去”又是什么意思呢?

“千峰万峰”指的就是滚滚红尘,其所涵盖的范围,是我们凡夫远远想不到的。不但包括了所有众生的“根”所能感觉到的“尘”,也包括了能妄动出所有“根”的一切功能。

真正的解脱开悟,不是单纯地逃避,也不是单纯地参与,而是收放自如、出入自由的能力。

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小心又拄起拐杖了呀!

《碧岩录》公案【二六】——独坐大雄峰

原文:

僧问百丈。如何是奇特事。丈云。独坐大雄峰。僧礼拜。丈便打。

义解:

有一僧问百丈怀海禅师说:“什么样的事才算是最奇特的事情呢?”百丈说:“成佛作祖,就像我百丈一样,独坐在百丈山大雄峰上一样。”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祖。那个僧人听后,就向百丈磕头礼拜,百丈禅师见那僧礼拜,上前就打。

以上是这则公案的字面意思,下面我讲这则公案里所隐藏的禅机。

只要稍微懂些禅机的人,就能够看出与百丈对禅机的这个僧人,也是一个开悟之人。既然是开悟之人,为什么作者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呢?是书中故意没有写出这个僧人的名字,还是这个僧人没有向百丈禅师报名呢?

既然是已经开了悟的和尚,自然会很有名气的,怎么能挨完打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呢?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因此可以推测,这则公案有可能是虚构出来的寓言故事。即使真的是虚构的,但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禅机,却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后人不但不能轻视,反而更要提起重视。

这僧明知百丈是开悟的禅师,还故意犯险前来提问。对禅机

称这种方式的提问为“捋胡须”,也就是拽老虎的胡子,这必须要有打虎的本领,才敢做的行为。否则,会丧身虎口的。

那僧问:“什么样的事,才算是奇特的事情呢?”这是考验百丈会不会心被境转,再就是考验百丈会不会着“奇特”之相。

划分“奇特”的标准是什么呢?

只不过是“常见”与“不常见”的观念在作怪而已,如果摆脱这个观念的束缚,任何事都可以方便说是奇特的,也可以方便说是不奇特的。推而广之,所有的相对观念,也都可以这样突破了。

其实,有情众生的烦恼,大部分都是各种观念惹的祸。突破观念的束缚,不但可以化解心理上的烦恼,同时,还可以化解身心世界的规律、特点所带来的障碍。

这僧大胆敢“捋虎须”,可是百丈禅师胆子更大,他敢虎口里横身。百丈所答的:“独坐大雄峰”。从表面上看,不但是心被境转了,而且也着了“奇特”之相了。所以,那僧便给百丈磕头礼拜。这可不是恭敬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说百丈禅师已经着相了。那僧所拜的不是佛祖,而是百丈所着的佛祖之相。百丈禅师也知道那僧磕头的用意,所以上前就打。

既然都已经着相了,那就是败下阵来了,怎么还打人家呢?这种禅法叫同途不同辙。同途不同辙就是:有时候可以着相,有时候着相却不作着相用;有时候可以不着相,有时候不着相却不作不着相用。同样“独坐大雄峰”这句话,既可以作着相用,也

可以作不着相用。之所以百丈要打那僧,是因为此时作不着相用。

反过来,如果那僧不给百丈磕头礼拜,百丈还是要打他,因为此时作着相用了。百丈都已经着相了,那僧还看不出来,大家说该不该打呀!

其实,无论是谁,即使是开悟的人,如果找开悟的禅师去对禅机,也别想讨到便宜,只要捋到真正开悟之人的虎须,就注定要被挨打的。

大家说,我注解的奇特不奇特呀!

小心挨打!

《碧岩录》公案【二七】——树凋叶落

原文:

僧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云门云。体露金风。

义解:

有一个僧人问云门禅师说:“树凋叶落时如何。”

树枝枯死后,从树上掉下来叫作“凋”;细小的称为“枝”;粗大的称为“干”。虽有枝干的区别,但质地是相同的。如果不用粗细与大小的标准去衡量,那整棵树都可以方便说是“枝”,树叶从树枝上掉下来叫作“落”。这样,如果一棵树的枝与叶全部都掉落下来了,那这棵树就等于不存在了。

这个问题只是用枝叶作比喻,其主要宗旨是问:无论任何事

物,如果达到不存在状态时会如何?

我们有情众生是有思想的,如果没有了我们有情众生的思想,那再研究任何事物就都没有意义了。其实,连说“没有意义”都是画蛇添足了。因为此时,已经没有能说话的有情思想了,所以,“有无意义”更是无从谈起了。如果一个人达到血脉干枯,情识断尽时会如何呢?

到此,“能觉”与“所觉”就已经都不存在了,我们人类习惯把这种状态称作是什么也没有,这样还是有了一个“什么也没有”呀!其实,这个状态是连“什么也没有”也没有了。这个状态到底应该怎样去表达呢?达到这个状态之后会如何呢?

这就是这僧所问的问题,这让云门如何回答呢?

云门无论回答什么都不是“树凋叶落”呀!就因为如此,所以云门所说的“体露金风”根本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真的到了这个问题所描述的状态时,就已经不存在“如何”与“不如何”的问题了。这僧之所以要这样问,就是为了考验云门能否识破这个状态。同时也考验云门能否达到这个状态,根本不是为了要一个“如何”或“不如何”这种模式的答案。

什么是“体露金风”呢?到此境界怎么还会有“体”呢?既然没有体,又怎么会有“金风可露”呀?

此时的“体”指的就是那个僧人,这就是在说那个僧人,是在没事找事,是在空穴来风。

禅宗有时一根草可以作丈六金身用;有时丈六金身可以作一

根草用。此时的“金风”,指的就是那个僧人在冒臭气。这就是云门的随波逐浪句,对方说“无”,就随着对方说无,不但说的比对方更无,而且还要顺便棒喝一下对方。

“心”如果到了这个状态,一切能起束缚自心作用的知见就都没有了,这正好就是纵横无碍的解脱境界。所以“体”就露出“金风”来了。此时的“体”就是“心”;此时的“金风”就是真正的金风,也就是圆满的解脱境界了。对方说“无”,云门就偏要说“有”,这就是云门的截断众流句。

如果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正好是“无明”状态吗?

佛经讲,宇宙万物都是由“无明妄动”所生。“体”在此处指的就是“无明”;“露”指的就是“妄动”;“金风”指的就是“无明妄动”所生出的宇宙万物呀!

现在大家明白什么是“树凋叶落”了吗?如果真的明白了,那不但没有“树凋叶落”,反而又长新叶了呀!树不凋、叶也不落一样能体露金风呀!

露出来的真的是“金风”吗?小心变成草包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