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教案五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_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有何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 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和平统一,过安定的生活。) 过渡:列国君主们明白,实力最强说了算,于是他们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兼并弱国,一统天下。要想实现此目标,必须改变治国之策。“以变求存”成为时代需求。 二、商鞅变法 师:指名读《商鞅变法》部分。 思考: 1、秦国为何要实施变法? 2、师:通过“徙木立信”的故事介绍“商鞅”其人。 3、出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学生说出变法的历史作用。 合作探究一:《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汇报展示成果,师及时简评) 师总结:理由: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之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启示:1、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2、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 合作探究二:商鞅变法为何能取得成功?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汇报展示成果,师及时简评) 过渡: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兴修水利。引出下一节: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情景导入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 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 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 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

七年历史上教学设计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 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 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 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 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 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 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 势。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1.图片展示:商鞅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 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 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 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 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作用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 加强中央集权革户籍;严明法度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 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环节课程导入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猿进化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描述人类进化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图片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 (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 (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 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是高县月江中学历史老师刘亭亭。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说一说这战国之变。 一、因材施教,说教材 地位: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教学内容。教材讲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作用: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从此进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历史长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课的题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的中心主要体现在一个“变”字上。学习本课内容,要把握战国时期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因此我把本课的三个内容体现在三个变化上。 一变军事篇:兼并战争;命名为新旧更替强生梦——战国七雄 二变政治篇:变法运动;命名为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三变经济篇:兴修水利;命名为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四是课后活动:自强不息中国梦——我做什么 (在课后完成课本上的问题思考)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能力与理解: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铜冰鉴》、《战国铜壶》和《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的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七年级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了如指掌,说学情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因此,我将着重引导他们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背景资料,掌握辩论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 三、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结合地图演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形势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并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归纳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重难点) 目标3:结合微课、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理解记忆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目标4:结合微课、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识记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分析归纳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PPT展示 《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乱”和“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剧变年代、进取年代、发展年代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初一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 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历史的 起源;掌握我国 主要的远古居民 元谋猿人、北京 人和山顶洞人的 生产、生活情况、 距今年代,氏族 生活的特点。培 养学生的读图和 识图能力、比较 分析历史事物的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总结出我国主要 的远古居民的代 表,读懂图表、 文字材料并从中 总结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 是世 界上 最早 的文 明起 源地 之一, 增强 民族 自豪 感 (2)正确 认识 人类 历史 的起 源。[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 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 具,使用天然火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 取分组抢答的形 式。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填图练习册 教学后记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 在中华文明 起源中我国

2020七上历史教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0七上历史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南门立杆》图] 教师讲解“徙木立信”的故事。商鞅通过南门立杆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他就在秦国开始了变法。商鞅为什么要进行变法,这就要从当时社会的大背景说起。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了解那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战国七雄 师:春秋时期的近300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初期的一百多个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了战国时期只有七雄了。这说明了什么? 对照地图,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回答: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多媒体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师:观察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说一说战国七雄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在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

师:阅读课本第33页战国七雄一目中第二段内容,问:战国时期的战争同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战争的旗号、规模、兵力、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师可以重点介绍长平之战,分析秦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从而重点引出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作用。由此可以直接引入学习下一框内容——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师:阅读课文第35页商鞅变法中第一段内容,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师:公元前356年,一代英主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由于商鞅变法在推行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人虽死,但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旧贵族、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价。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然后请学生发表看法。 [角色表演] 生(新兴地主阶级组):我非常满意。因为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维护了我的权益。 生(新兴地主阶级组):奖励军功使得我只要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我就能得到以前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职。这增强了我的实力,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而且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生(旧贵族组):我非常不满意。按照军功授爵制,我失去了我的世袭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生(农民组):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耕织,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 师总结:商鞅变法使得农民和新兴地主阶级得到实惠,但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师讲解:《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讨论,商鞅死了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师总结:成功了。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已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而,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阅读课文第36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中正文部分,回答: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有何设计特点? 生:李冰。充分利用地势和河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一、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图片、小故事、小常识等资料入手,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 三、教学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形势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并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归纳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重难点) 目标3:结合微课、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目标4:结合微课、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说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分析归纳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四、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PPT展示

《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让学生明确战国时期最大的时代特征是“乱”和“变”。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PPT呈现)本课三个子目:剧变年代、进取年代、发展年代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3)合作探究 ?剧变年代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结合春秋、战国形势图,及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 ◆问题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 ◆问题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教材知识。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说出战国形势变化,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图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并归纳这些战争的特点,归纳总结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重难点) 目标3:结合微课、地图、史料、教材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重点) 目标4:结合微课、都江堰示意图、教材内容,说出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期、地点、组成、功能,分析归纳都江堰修建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记录反馈老师。 自学检测 战国七雄 1.背景: (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 (2)几个大诸侯国左右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2.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燕、韩、赵、魏、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3.战争: (1)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 (3)结果: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和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秩序,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代表:商鞅变法。 (1)开始: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①政治:确立;废除贵族的;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②经济: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统一度量衡。 ③军事:奖励。 (3)作用: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奠定了基础。 4.影响: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后期,秦国蜀郡郡守在岷江上修建。 2.构造:由渠首和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三个主题工程。 3.功能:发挥着等多方面的作用。 4.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合作探究 ?剧变年代 任务二:【小组探究】结合春秋、战国形势图,及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 ◆问题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 ◆问题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目标导学二:商鞅变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知道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历史朝代歌》里第一句“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也说“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讲授新课】 .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1.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参见教材P29、P3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 (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 (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1)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但是他们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历史的逻辑思维不强,看问题往往注重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 通过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导入新课 对比两幅图,回答如下问题: (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 (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 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 (一)出示《战国铜壶》图,告诉学生包含哪些历史信息 (二)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棱之战、马棱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出示学历史,知典故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 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学生: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教师:这场战争有什么特点? 学生:战争的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多媒体出示主要战役图。 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图片 教师: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她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人民长时间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在这种环境下人民希望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自由、和平和谐的社会当中。 教师:你能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吗? 学生:这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同时,通过战争,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各民族交流不断增多。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教师: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回想一下,前面我们讲过,奴隶主本身拥有谁分给的田地呢? 学生:国家分给的“公田”

最新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最新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历史是一门学科,学习的内容就是历史史实,没有别的。而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更像是高中的文综,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

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 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出示右图。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 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 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 程是安全的。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

被_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_____等 4.战国兼并战争评价 第一,负面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第二,客观作用。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________工具和________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新兴____________的势力增强。 2.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内容 政治:(1)确立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__________;(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任集中心校义教七年级上编制:王玲审核:评价: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导案) 【学导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知道战国时期重大改革—商鞅变法。(重点) 2、理解战国时期重大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难点) 【学法指导】 1、通过“学导目标”认识本课的重点,依据“自主导航”熟读教材,并把握本课的重要知识点,并在教材上画出。 2、结合老师的板书把握本课的知识结构。 3、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解决“探究质疑”部分的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历史。 【自学质疑】 自主导航 (一)战国七雄 1.时间:东周后期,从公元前_______年至公元前_______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_________》一书而得名。 2、历史背景:经过春秋的纷争,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 。 3、由来: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_______、楚、_______、韩、赵、魏、_______七国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4、战国时代的特征: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的旗号,而是 ,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5、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特点?请列举著名的战役。 6、战争的结果:(共四国)先后崛起,尤其是地处西部的_______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二)商鞅变法 1、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任用____________主持变法。 2、商鞅变法有何影响?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建造:公元前_________年,_____国蜀郡郡守_________主持,在附近的 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主体工程。 3、都江堰有何影响? 【研读质疑】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世不一道”,是指治世的法则不是死板的."便国不法古”,是指使国家安适不效法古人.“便”,读pián)。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商鞅充满自信地站在咸阳城楼上,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二、……三、……四、……。”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