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干货 16个顶级思维模型

干货 16个顶级思维模型

干货  16个顶级思维模型
干货  16个顶级思维模型

干货 16个顶级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会给你提供一种视角或思维框架,从而决定你观察事物和看待世界的视角。顶级的思维模型能提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并帮你避免失败。打造多元思维模型想法来自查理·芒格,而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得力助手。Farnam Street曾这样描述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用于做决策的工具箱。你拥有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不管你是做一些重大决策、领导团队还是制定市场战略,思维模型都能够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SkillShare的创始人兼CEO Michael Karnjanaprakorn在本文中分享了他在经营公司、管理团队的过程中最常用的16

种顶级思维模型。

一、做决策

01- 沃伦·巴菲特的双目标清单系统(Two-List System)Mike Flint 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他在事业上依然有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首先,巴菲特让Flint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来。于是Flint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然后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5个。Flint也照做了。Flint现在有了两个

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20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目标。巴菲特问 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Flint回答道:知道了。我现在

会马上开始着手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

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巴菲特听完后说到:不,Flint,你搞错了。那些你

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这让我想到了三件事:(1)有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当有了具体的目标,你才能反复地推演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在每天早上睁眼之后明白自己应该围绕什么东西优化和努力。我听过的另外的一个很好的表述方法是:将开放式的问题变成封闭式的问题。而「什么都能做」或者「所有方向都可以是方向」是最可怕的,对于个人或是企业都是如此。(2)专注很有力量。在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如果有太多目标,那么很可能哪个都无法完成。尽管「专注」和「聚焦」的概念已经被现代人提及的太多,但真正能做到准确地辨识自己的欲念,去除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的人,还是少数的。(3)比起「有所为」,「有所而不为」可能更关键。这可能和芒格说的「Invert, always invert」有相通之处。没有被选中的那20个目标,其实也是你感兴趣的或者有意

义的,所以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合理的理由去在那些目标上花时间。但它们才是默默消耗掉时间,转移你的注意力,又不能真正产出成果的事情,这种目标比看起来明显就很愚蠢的东西更加危险。02- 10/10/10原则我们大多数人做决策时都会存在一个问题:不考虑这个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时,你可以根据10/10/10原则来考虑所做的决策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这个原则就是:

(1)这个决策在10分钟后,会产生什么影响?(2)这个决策在10个月后,会产生什么影响?(3)这个决策在10

年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做决策时如果能践行10/10/10

原则,这将有助于你在决策时免受感性因素的影响,迫使你考虑到这个决策可能会带来的长远影响,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03- 忽略结果(不根据结果判断决策的正确与否)

“很多人陷入的最大陷阱是,他们根据结果来判断表现。如果他们赢了,他们就会因为他们做了正确的决策。如果他们输了,他们就会认为他们运气不好。在我的前半生,我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扑克玩家。这是我学到的有关做决策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现在我把它带到了商业世界。”被誉为‘扑克女公爵’的顶尖扑克选手Annie Duke这样说道。

在你做决策时,你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的,即便如此,你依然是可以掌控决策流程的。

每当我要做一些重大决策时,我都会向周围的人咨询意见并得到反馈,包括我的管理团队、董事会、员工和客户等,这样我就能够了解每一个人的看法,我采用的这套决策流程能让我及时地降低决策风险。不管事情进展得是特别顺利还是特别不顺利,你都要保持稳定,这一点很重要,这能让你避免归因偏差。用“忽略结果”的方法来看待决策,它能够提高你做出高质量决策的几率。

04- 正确与非共识全球殿堂级对冲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创始人、当世名列前端的金融超级巨头Ray Dalio认为:每个人每天都会做很多决策,而这些决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说,你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你做的所有这些决策的质量。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你必须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因为共识通常都是错误的。你必须要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视角。要想在股市或创业中获得成功,你就不能与共识为伍,而是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要想获得指数级的增长成果,你必须要做到既不要循规蹈矩,还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大多数时候你的决策都是错误的。然而,一旦你做出了正确的决策,那么市场给你的回报将是呈幂律分布的,即少数的正确决策将带来巨大回报。05- “3”的法则

“3”的法则,即当你试图说服一个比较资深的人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给出三个原因。不是两个,也不是4个,

要正正好好给出三个原因。

二、战略

06- 有竞争力的护城河

在古代,城堡通常都被护城河环绕着,护城河起到保护城堡的作用。护城河越宽,城堡就能得到越安全地保护,因为这样敌人就很难攻破城堡。如果护城河太窄,便起不到太大的保护作用,因为敌人很容易就能穿越护城河攻破城堡。在巴菲特看来,城堡就好比公司,而护城河就好比这家公司拥有的竞争优势。他希望自己手下的经理们都能不断地加宽城堡周围的护城河。上面那张图很清楚地解释了一家公司的护城河都有哪些。你会发现,Facebook在自己周围几乎构建起了图中所示的所有这些护城河:高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有效规模等。在考虑竞争优势和策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你未来将构建起什么样的护城河,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能让你的公司抵御住任何竞争者的入侵,从而获得长久性的胜利。07- 网络效应和临界规模网络效应是指,当一个产品的用户数越多,该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就越大,这反过来又能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该产品。同时,该产品的价值跟用户数的增长成二次方关系,即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产品的价值等于用户数量的平方。

没有什么业务的规模化扩张速度能比软件业务还快,也没有什么能比网络效应能更高效地为公司业务构建起安全的护

城河。

网络效应已经成为了任何策略的一个筹码。通常情况下,公司用户数一旦达到临界规模,触发网络效应,公司就能通过规模经济赢得巨大的成本优势。由于网络效应显著,先发创新者可能会实现赢家通吃。这是所有创业者梦寐以求的事。08- 集中式(Centralized)、分散式(Decentralized)和

分布式(Distributed)“区块链在政治上是分散式的(没有人控制它们),在架构上的分散式的(没有基础设施中心店),但它们在逻辑上是集中式的(有一个普遍的认同状态,它的系统表现得就像一台电脑)”。—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要想实现网络效应,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建

立一个分布式和分散式模型,将权力移交给个人。

理解了集中式、分散式和分布式之间的区别后,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比特币以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了。09- 博弈论“博弈论研究的是人们在战略情景下的行为方式。这里的‘战略’是指,对弈双方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从而达到取胜的目的。战略思维不仅在跳棋、象棋和棋牌上至关重要,在许多商业决策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学家Greg Mankiw。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博弈论:选择一种能够让你的竞争对手的最大优势最小化的策略。10-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成本或管理费用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让公司业务实现指数级增长。软件行

业的创业公司是规模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像Google、Facebook、Twitter这样的公司都能够在不增加任何固定成本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用户。相比而言,服务类的公司更难实现规模化扩张。下面以Amazon为例,看看规模经济是如何在它身上发挥效果的:

(Amazon AWS的“飞轮”)三、领导力

11- 金字塔原理根据金字塔原理:要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金字塔原理中的三个核心思想是:

(1)先从答案开始。(2)分组总结你的支撑论点。(3)有逻辑地对你的支撑论点进行排序。在思考沟通的时候,我都会参考金字塔原理。先把答案快速摆出来,而不是慢慢揭示答案,这样有助于更快地得出结论,让每个人都能保持一致,从而进行坦诚的交流。12- 99/50/1框架你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方法来决定该在什么时间点去和你的产品团队检查工作

进展。如果你也想使用这个方法,你应该在这几个关键时间点与你的产品团队检查工作进展:(1)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即还有99%的工作没有做完的时候。(2)在项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即还有大概50%的工作没做完的时候。(3)在项目即将完成的时候,即还有1%的工作没做完的时候“尽早同步工作进展、经常同步工作进展。”也就是说,当项目刚开始执行的时候要多参与,随着项目的执行,要越来越少地参与进去。13- 直接责任人(DRI)苹果公司公司发明了这样一

个管理概念:直接责任人(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简称DRI)。DRI遍布于公司各个层级。在苹果,谁负责什么,永远不会搞混。DRI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会议进程表上,每个人都知道谁是直接负责人。如此公开透明的责任制使得每一个员工没有互相推诿和偷懒的机会,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很容易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而且,一个项目只能有一个DRI,如果超过一个DRI,那就等于没有直接责任人。DRI能够有效加速决策流程,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会议。14- 团队中的团队团队中的团队是一种将不同的团队及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无缝的组织网络的运营模式。在团队中的团队,决策权被授予每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而不是集中在一个组织最高层的领导人手里。这时,最高层领导的角色就发生了转变,从负责一个组织中的所有决策转变为为每一个团队提供所需的

信息和背景,让他们都与一个共同的目标相联系并拥有最好的信息来帮他们做决策。

15- 彻底坦诚

Kim Scott 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围绕一个目标:营造一个员工热爱、团队协作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后来长期在 Google 担任团队顾问的过程中,她了解了 Google 公司领导营造一个员工能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的方法,那种快乐的氛围是那么浓厚,甚至一眼就能看到。而在担任苹果大学资深教员的

过程中,Scott 了解了苹果是不同作风,但是初衷一样:营造一个人们能发挥自己所有潜能并享受工作的环境。现在作为 Twitter、Shyp、Rolltape 和 Qualtrics 的资深顾问,Scott 将自己多年的经历心得凝练成了简单的几个字:彻底坦诚。所有公司创始人都可以利用它来帮助员工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将工作做好。上面的横轴就代表“直接挑战”,用 Scott 的话说,就是“敢惹怒对方”。直接挑战他人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说不好听的话就会显得没礼貌。然而一旦你成为老板,你就必须要清楚哪些员工作做得好,哪些出问题了,这是你的职责所在。从上图可以看出“彻底的坦率”源于“个人关心”和“直接挑战”的结合。彻底的坦率是非常有好处的,它对事不对人。“在我看来,当员工工作做砸了的时候,批评员工不光是你的职责所在,它也是你的道德义务。” Scott说道。16- 倾听、决策、交流当你是以管理者、CEO或任何级别领导的身份做决策的时候,那么倾听、决策、交流的顺序就非常重要。最好按照这个顺利去做:首先倾听、然后决策、最后交流,而且不能让它们之间间隔太长时间。这是Twitter 的前CEO Dick Costolo提出的一个沟通模型。关键是要始终先倾听,不要乱了顺序,而且尽量缩短每一步之间的时间差。

认知模式的语言学视角

认知模式的语言学视角(1) 作者:李慧来源:发布时间:01-06-26 浏览: 1 次 摘要:认知模式是一个出现在各领域的高频率的术语。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和认识认知模式,以期对其在这 一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模式;命题形式;隐喻和转喻;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认知模式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各领域中,如哲学、医学、经济学、法律学、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因此,对其定义也不一,但总的来说认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本文从语言学视角探讨认知模式的定义、本质和组成, 希望能科学地认识认知模式。 一认知模式的语言学定义及组成 1 定义 Lakoff(1987:126)指出认知模式是对世界的一种总的表征,它提供一种规约化的、过于简单的方式理解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贮存信息,而且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价值在于它对我们生活的经历和行为方式高度概括,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它能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一个参照,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样,我们要怎样行事。交际双方只有拥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际才能顺利进行。 2 组成 认知模式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下四个方面: 框架语义学(Fillmore ), 认知语法(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隐喻和转喻理论(Lakoff and Johnson ), 心理空间理论 (Fauconnier )。 (1)命题形式(Fillmore’s fr ame semantics ) 它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数个认知域中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人类一部分知识是以命题形式存在的,这 也是以前的语言学研究最多的。(赵艳芳,2001)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概念的组织方式_意象图式_框架_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式

概念的组织方式: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或 理想化认知模式 谢 巧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 要]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 乱的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IdealizedCognitiveModal)都是概念的组织方式的重要术语。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强化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 [关键词]意象图式;框架;认知域;理想化认知模式 [中图分类号]I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 (2008)05-0087-03词汇表示概念,是概念的象征。传统的语义学用结构语义学 (structuralsemantics)、语义特征(semanticfeatures)和真知条件 (truthcondition)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随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概念的组织方式成为研究的对象:概念不是简单、散乱地分散在我们的人脑里,而是根据人们的经验有规则地结合在一起的。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对这样的概念的组织方式进行了研究并有他们的一些术语:Lakoff的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Fillmore的框架(Frame)、Langacker的认知域 (CognitiveDo-main)和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Cogni-tiveModal)。这些术语被认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被认为是等同的概念。而笔者则在理解这些重要术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他们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以便加强我们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正确运用。一、意象图式(ImageSchema)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Schema)又称为意象图式(ImageSchema),是Lakoff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还一度称之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imageschema)”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赵艳芳,2001:68)。我们在我们的生理和物质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意象图式,比如我们吃、喝,行和坐,其实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看成是个容器,从而形成容器图式(ContainerSchema)或里外图式(In-outSchema)。我们的日常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受 到这种图式影响的认知痕迹。下面一段话就是Johnson在第二章中对人起床后的描述:Youwakeoutofadeepsleepandpeeroutfrombe-neaththecoversintoourroom.Yougraduallyemergeoutyourstupor,pullyourselfoutfromunderlimbs,andwalkinadazeoutofyourbedroomandintothebathroom.Youlookinthemirrorandseeyourfacestaringoutatyou.这里面的in、out都来自同一种关系和结构,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一种意象图式:容器图式。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in、out这样的词汇不仅仅用在表达物理概 念上还时常用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这说明人们从空间结构获得了这种图式,又将它用于对世界其他经验的建构,即将其他的非容器的事物、状态等也看作是容器,并根据它来进行认知和描述。而且基本上所 有的图式都可以在语言上体现具体的和抽象的行为。以原型理论来解释,我们可以将图式理解为原型结构,因为它概括地说明了同一原型的所有各例。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Lakoff(1987)总 结了多种意象图式:部分———整体图式(ThePart-wholeSchema)、连接图式(TheLink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Center-periphery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Source-path-goalSchema)、上———下图式(TheUp-down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Schema)、线形图式(TheLinerorderSchema)、力图式(ForceSchema)等等。二、框架(Frame)上个世纪70年代Fillmore提出框架(Frame)这 [收稿日期]2008-02-04 [作者简介]谢巧 (1980-),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第25卷第5期2008年5月Vol.25No.5May2008 87??

高中物理常见的理想化模型

一理想化的定义 理想化方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它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是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二理想化模型的优点 建立这种理想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暂时忽略与当前考察不相关的因素,以及某些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借以化繁为简,以利于问题的分析、讨论,从而较方便地找出当前所研究的最基本的规律,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用和科学分析方法。 三理想化模型的分类 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方法和理想模型方法。 (1)理想实验方法 理想实验又叫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伽利略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发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指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研究电场强度时,设想在电场中放置不会引起电场改变的电荷,考查场中各点F/q的值,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理想实验是在大量实验与观察基础上的理想归纳,是建立在以事实为根据上的科学抽象。 (2)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 (1)对象模型: 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点光源、光线、薄透镜以及关于原子结构的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等都属于对象模型。是对实物的一种理想简化。 (2)条件模型: 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都属于条件模型。是对相关环境的一种理想简化。 (3)过程模型: 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是对干扰因素的一种简化。 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在高度不大时,空气的作用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等温过程、绝热过程、稳恒电流都属于过程模型。

高中物理理想模型

题目: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 Title:High school physics textbooks in the ideal model

目录 摘要................................................. - 2 - 1绪论 ............................................... - 3 - 1.1 开展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的背景 ............ - 5 - 1.2开展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的意义............. - 6 - 1.3 本论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 7 - 2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和举例 ........... - 7 - 2.1 如何建立物理理想模型及应注意什么问题 .......... - 7 - 2.2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理想模型举例................. - 11 - 3 物理理想模型的作用和特点.......................... - 12 - 3.1 物理理想模型的作用........................... - 12 - 3.2 物理理想模型的特点........................... - 13 - 4 物理理想模型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 - 14 - 4.1 物理理想模型在课堂教学应用................... - 14 - 4.2 物理理想模型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15 - 参考文献............................................ - 17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声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学中理想模型的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9550947.html, 物理学中理想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红敏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3年第10期 摘要:在对理想模型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理想模型的意识 和方法,提高运用理想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理想模型;科学抽象;思维方法 一、理想化模型的概述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研究的物理问题的需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简单、近似、直观的模型。具体地说,是对事物的各个物理因素加以分析,忽略与问题无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突出对问题起作用较大的主要因素,从而把问题简化。例如,力学上所研究的只有一定质量而没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质点;分子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作用力都可以忽略不计的理想气体;电学中所研究的没有空间大小的点电荷等,这些都是理想模型。 作为理想化模型的各种形态,都是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但是,理想模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是以客观事实存在为原型——有原型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一。理想模型作为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也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而客观存在的复杂事物,包含有许多矛盾,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特性,但是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条件下,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而理想模型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近似反映,它突出地反映了客观事实某一主要矛盾或主要特征,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矛盾或特征——突出矛盾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二。例如,作为理想固体的刚体就是对固体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这一特征的突出反映;理想流体就是对流动性的突出反映等。物理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发现与结论,都是由科学家通过大胆的猜想,创建科学的理想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相吻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例如,有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才有了惯性的重大发现;有了质点这一理想模型,便有了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理想化模型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便是科学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理想模型特征之三。 二、理想化模型建立的原则 1.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受诸多因素影响,有的是主要因素,有的是次要因素。为了便于研究分析,我们把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简化,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 2.理想化模型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定,并不是不变的

谈谈如何在物理学中构建理想模型

谈谈如何在物理学中构建理想模型构建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模型在物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石,物理模型的构建当然地也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构建物理模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本文只对物理模型的构建中的理想化方法构建,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理想化方法是构建物理模型最主要的一种方法,他是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即将其理想化,找出他们在理想状况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并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1、构建理想的物理模型是科学理论的依据 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由科家们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提下获得的。 伽利略让小球从弯曲的斜槽上自由下落,当斜槽充分光滑时,小球可沿另端斜槽上升到初始高度,如果另端斜槽末端越接近水平,小球为达到初始高度,将运动很远。如果末端完全水平,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止。正因为伽里略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

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感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905年爱因斯坦受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启发,大胆地建立了光子模型,并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卢瑟福以特有的洞察力和直觉,抓住粒子轰击金箔有大角度偏转这一反常现象,从原子内存在强电场的思想出发,于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倘若离开了物理模型,不仅物理研究无法进行,而且对物理学科的纵深发展必然会起阻碍束缚的作用。 2、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构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将物质形态自身理想化,如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二是将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如光滑、绝热等;三是将结构理想化,如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三是将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如匀速圆周运动、等压过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其四是将物理实验理想化,包括将实验条件理想化、实验器材理想化等。

物理学中的模型和方法

第26卷第3期 2007年9月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i~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Vo1.26,No.3 Sep.2007 浅议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及其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谢绍平 (凯里学院物理系,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理想模型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能简化物理问 题,帮助研究者寻找研究方向。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理恕模型的能力和利用理想模型去思考和解决具体物理 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理想模型;物理学研究;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59一(2007)一03—0368—0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这些运动形式包括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 运动、原子及原子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等。由于自然界的物质种类繁多,运动情况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常包含许 多矛盾,且各具特征,几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会牵涉到诸多因素。因此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 盾,就必须要采用理想模型的研究方法。 理想模型是根据物理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撇开、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抓住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建立起的 一个易于研究的、能反映研究对象主要特征的新形象。实际上.物理学中的研究客体。许多都是利用科学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建立起来的理想模型。物理学中有很多理想模型,如力学中的质点、刚体,热学中的理想气体,电磁学中的点电荷,量子力 学中的黑体、无限深势阱、谐振子等等。理想模型无论是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还是大学物理的教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1 理想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1.1 理想模型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 物理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各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物质结构及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结 构及相互作用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结构严谨的图画,以便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反映物 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物理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此即物理规律,并要求在此基

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

论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 谭雪莲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认知语言学是近些年来引起各个语言学门派广泛注意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心理学的认知方法为基础,把语言学中的问题带到其中进行新的解释。范畴化是分类的心理过程。作为人类思想、语言、推理等认知活动中的最基本能力,范畴化必然依赖于人类思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遵循人类认知模型的一般规律。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可归结为: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以及转喻模型。这四类模型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出原形效应,达到对认知客体系统而合理的类属划分即范畴化。  [关键词]范畴化;认知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Abstract: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newly emerging science which arouses the wide interests of various linguistic fields. Categorization is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 As one of the basic human capabilities among various cognitive activities of thought, language and inference, categorization has its own cognitive models, which can be presented as the following four: propositional model, image-schematic model, metonymic and metaphoric transformations. These four models produce their own prototypic effects and lead to a systematic and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that is , categorization.  Key Words: categorization, cognitive model, propositional model, image-schematic model, metaphoric model, metonymic model.  一、引言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Lakoff,1987:6)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对范畴化问题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对范畴化的经典理论(classical theory)重新审视促使对语言的研究从形式转向认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催生了认知的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更为重要的是对范畴及范畴化的研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近十几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对范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畴的结构特征方面。无疑,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范畴化本质属性以及范畴内部结构特征的理解。本文借助有关认知模型的理论,提出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即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及转喻模型,分析各种模型在范畴化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意义。  二、认知模型  认知模型是储存在我们头脑中的关于特定认知对象的所有认知表征(Ungerer &schmid2001:51),它具有开放性及网络构建倾向性的特征。所谓开放性是指对某一特定概念范畴的认知描述尽管具有高度选择性,人类认知能力在逐步提高而认知手段亦不断丰富,因此相关的概念范畴在结构上甚至在内容上都有可能改变。所谓认知模型的网络构建倾向性指的是认知模型本身并不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形成一张认知模型的网络。Lakoff(1987:68)认为,人们是通过其所谓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CMs)来组织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而范畴结构以及范畴所表现的“原形效应”(prototype effects)只不过是该组织方式的副产品而已。同时,一个概念范畴可在其认知的模型在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应成分。用Langacker(1987)话说,概念范畴来源于对认知模型中的某人构型(configuration)以特定的方式勾勒出来的侧面(profile)。因此,每个ICMs便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感知整体(perceived whole)即完形(gestalt)。  感知整体或完形是通过何种认知手段获得并得以构建的呢?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而人们正是通过诸如隐喻、转喻以及心理意象等方式不断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隐喻映射、转喻映射以及意象图式便成为完形感知最有力的认知手段。。既然以体验、互动、概括、归类为基础的范畴化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创作等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王寅,2001),它必然依赖于人类思维与认知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因此范畴化的认知模型可归结为: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以及转喻模型。下文将对这四种基本认知模型对范畴化作用及其意义作详细的阐述。  三、范畴化的四种认知模型  (一)命题模型  认知语言认为,作为认知模型的命题概括了特定概念范畴所涉及的相关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和信念,也就是说,范畴化不单依赖认知客体所处的直接语境(immediate context)同时依赖所有与之相关的语境(Ungerer & schmid 2001)。一个命题认知模型往往包括认知客体的成分、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英语中对“Tuesday”的范畴化过程。据Lakoff(1987:68-69)分析,对“Tuesday”  范畴化需依赖如下图素:太阳的移动规律:对一天结束第二天开始的确定标准以及七天为一周期约定。命题表述为:1)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2)一天为24小时,一点钟起为一天的开始,24点钟止为一天的结束:3)一周总是七天,在西方文化模型下,星期(week)是一个一分为七按线形顺序组织的过错形,其中每一部分为一天,而每星期的第三天便是“Tuesday”的范畴化命题认知模型为“所有”Tuesday”都是一星期的第三天。  正如Lakoff&Johnson(1999:47)所言:“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他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而后者以客观主义为基础,因而强调范畴应是对外部现实客观、镜像的反映。以上面“Tuesday”例,其中第一个命题表述“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就是一种感知经验的反映,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镜像反映,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相反,太阳是相对静止的而地球是绝对运动的。由此可见,命题是范畴存在的基本元素,正是有了这些元素,人们才可以作出各种判断、归纳、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及认知活动。  (二)意象图式模型  意象图式是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Ungerer &Schmid2001:127)意象图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1)高度抽象性。意象图式与特定的环境无关,其形成以及呈现也是无意识的。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和意象图式尽管与认知心理学所说的“心象”密切相关,它们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意象图式是完全独立于任何特定文化背景的高度抽象。(2)结构简单。典型的意象图式往往包含成分和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其构成成分数目较少,关系也较简单。而其中的关系是:从起点移向终点的动力向量关系。(3)具有完形的特征。意象图式是由可辩识的部分和关系组成的内部结构一致的、有意义的统一体。(4)数量有限。意象图式的高度抽象性自然决定了其数量的有限性。  由此看出,意象图式代表的是抽象的认知结构而非具体的图像。从范畴化过程中,意象图式模型是命题认知模型的补充,其作用表现在对非命题知识的抽象、概括。正是借助这些有限的意象图式,人类对无限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才变得简单而有序,而思维及推  142

mbti分类的理想化模型

mbti分类的理想化模型(原著详见荣格分类学 2011-12-21 15:42:54 扯到具体而琐碎的东西之前,要扯一下人脑,人脑具有层级结构,这与功能的趋向不谋而合。它们不断增加。 简单图示。sntf本质相同。就像端点。sn感觉知觉。 一个由外向内的方向。有些人喜欢的外端点,有些人喜欢内端点。 同方向的不断增加导致喜好上的矛盾。但是其实是相同结构。

t神马的。理智感也是一种感 所以可以说每个功能都有拆分,组合,发现,排除的能力。这些都只是深加工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人类意图在不断发现和解构世界结构的同时建立自身结构或者人类了解世界的方式是层次结构的。 貌似记忆从自我认知开始。 而一个已知是,脑的基础是输入-输出互换的可循环反馈回路机制。 即经验。 最开始一定是非常表面而具体,直观的。 比如:老虎+靠近=死亡=恐惧=远离。 下一阶段: 吃掉小羊=舒适满足=没有羊群=幼儿死亡=痛苦=不吃小羊。 这时识别信号的设置不是一个问题。 且这必然是低级区域功能,而发现整体关系的能力显然是更高级的脑层以及使用

条件更多。识别信号也将更加困难。 而随着信息的不断增加,对错的判断显然要难了一些。 已知人不断组合信息和吸收信息。 另外已知语言与免得能力有关,如何已知?若已知可信,那么,人类语言是否代表某种自然结构?或者人类语言不过是一堆经验的综合?以及非已自我完备的自我完备趋势并将永不能自我完备?(后面的二个问号是给认为能从人的自然语言中发现更根本的客观规律的某些) 而人的意识脱离身体究竟是氯胺酮还是潜意识信息传达还是神马?但意识必然是更高级而固定的东西。 一小说里说,神是恒定的一股思维。但是若是方向则不可能达到固定。只能是趋向无穷近。 不过最近貌似发现了返老还童的细菌神马的。 I的功能主要特征:固定性,精确化,一致性,拆分和注意力集中于内的趋势。E的功能的主要特征:灵活性,扩大化,整合性,堆积和注意力发散于外的趋势。E功能依靠I功能提供的内部结构进行选择。 I功能依靠E功能提供的外部组成完善结构。 (所谓模块可以理解为一些联结具体事物信息的纽带,内部一致性和精确性不断增加,需要外部的信息的加入继续深化和完备,外部信息之间却难以相互联系获得方向,所以所谓E的功能就是储存着“哪些外部的事物彼此有怎样的关系”的模块,而i的功能将这些模块深加工然后再次要求新的外部模块加入,过滤后建立新的I功能点,彼此相互依存而不独立作用)

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的教学

化学核心素养之模型认知的教学 1.模型认知简介 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微宏结合、变化平衡、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科学精神等。而模型认知在启蒙化学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化学模型方法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法,对化学事实进行近似、形象和整体的描述,进而揭示其本质和规律。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客观事物原型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就是模型变化能力。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进行检验并修正的过程。学生的知识建构、模型认知也是一个渐进式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2.教学课例介绍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分子原子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中,基于学情诊断是前提,运用模型方法是关键。 3.设计目标: 本节课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起始课,教材安排在学习空气、氧气等宏观物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来了解分子基本性质为突破口,进而通过分析化学变化过程的本质,初步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而教学难点则是形成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想象,以及从微观分析宏观物质性质的意识和能力。 4.码课设计过程:

5.码课设计反思: 本课例放弃了各种教材中使用广泛的“氨水使酚酞变红”探究实验,转而创设“酒精使塑料袋胀大”这一普通而又熟悉的真实情境,以及后面环节选择水蒸发、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意在唤醒和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进而在这些熟悉的情境中用模型方法进行微观表征,在揭示出学生日常概念(即心智模型)的同时,初步形成“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的化学独特思维方式,从而建立起“宏观--微观”相互联系,以及形成“知微显著”的化学观念。

非真实性话语论文:非真实性话语 《红楼梦》 理想化认知模型 关联理论 RICM

非真实性话语论文:基于RICM模型的非真实性话语研究 【中文摘要】非真实性话语或“说假”(Deception)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各领域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非真实性话语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修辞学以及语言学。然而这些研究大都只能片面地解释非真实性话语的产生与使用,而且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支持。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Theory)和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为基础,提出RICM模型,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出现的非真实性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进行动态研究,并对其产生的语用效果进行了探讨。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理据、研究、研究方法、语料收集和结构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国内外学者以往相关的研究,并重点指出其不足之处。第三章“理论框架”,针对以往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RICM 模型,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四章“语料描述、分析和讨论”,详细描述语料,并运用RICM模型分析《红楼梦》中非真实性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并讨论其语用效果。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 【英文摘要】The usage of deception is a complicat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Studies of decep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by many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philosophy, psychology, sociology, rhetoric and linguistic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