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统筹背景下广西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广西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广西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广西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包括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乡统筹不断发展等,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制约着广西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的发展。

1.广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1.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广西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不高,农业产业发展不足,虽然各主导产业的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但集约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经营仍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一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较小,企业设备和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各方的利益分配不合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很有限;二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问题突出,制约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未得到贯彻落实;三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长期不到位,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未能得到贯彻执行,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规模小、比例低、稳定性不强,并且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严重缺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很有限,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2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很多企业仍停留在农产品的初级加工状态,粗放型发展方式较突出,其辐射带动能力依然很薄弱,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很有限,不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龙头企业的融资能力仍较差,仍以自主筹资为主,因企业自身的规模小、实力薄弱、信用等级不高、还款能力差、风险高等特点,龙头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而且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单一,仅依靠自身投资、政府支持或有限的银行信贷,以难以支撑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二是龙头企业的规模小,资金不足,人才稀缺,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其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水平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有着较大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由于龙头企业受自身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其对企业品牌、质量和服务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知名品牌,产品质量和产品售后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企业营销手段和策略仍有待改进,企业竞争力和知名度仍有待提提高。

1.3林权配套改革需要深入

目前,因受认识差异、经费不足、历史遗留问题、配套政策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区林权配套改革程度比较低,仍需继续深入改革。一是由于乡村领导对林权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其在推进林权配套改革中的积极性不高,林权改革工作进度缓慢,迟迟未能将林权改革纳入工作日程,给林权改革进度造成重大影响。二是由于乡镇政府的财政实力比较薄弱,推进林权改革所需的添置仪器设备费用、勘测费用、交通费用、宣传费用、工资费用和调解矛盾费用等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所需要的各项费用也随之增加,乡镇财力难以支撑整个林权改革所需的整体费用。三是由于林权改革涉及各方的利益,在推进林权改革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纠纷不断凸显,如受林权产权不明,各方林权分界不清晰,造成林权利益分配冲突和利益纠纷持续不断等,这些问题和纠纷严重制约着林权改革的深入。

1.4林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广西林业产业发展仍然比较落后,产业结构仍比较薄弱,产业体系仍需完善。由于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以林业种植、采伐、搬运等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仍比较薄弱,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技术比较落后;以林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仍比较滞后,缺乏大型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整个产业仍以林产品的初级加工为主,林产品转化率低,缺乏深加工产业,产业链短,林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推进林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以森林旅游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落后,现代化发展和服务水平不高,林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林业对农民的增收作用仍很有限,不利于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可见,需要加快调整和升级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结构,促进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兼顾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不断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5产业发展支撑体系薄弱

渔牧业技术等公共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仍然很薄弱,能力有待加强。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渔牧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资源仍很缺乏,致使渔牧业技术等公共服务体系依然很薄弱,现有的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资源仍难以满足渔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动物防疫体系仍很不完善,动物防疫人员和技术仍很缺乏,农村地区动物疫病发生的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而且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仍有待完善,农产品安全问题时常发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构及机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缺乏监督和检查,不利于从源头上消除因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带来的安全威胁。可见,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从根本上来说仍很薄弱。

2.深化广西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推进广西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的发展,需从政策引导、支农资金管理、融资渠道拓展、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2.1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一方面,加强对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制定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积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和其它产品和原材料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地区,为城乡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通过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体系,打破过去黏附在城乡户籍差异上的各种不公平待遇,制定与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户籍制度,为城乡之间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通过完善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和管理政策,消除各种阻碍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体制和障碍,吸引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乡间有序流动,为城乡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持。[1]另一方面,加大支农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在保持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机(下转第6页)

城乡统筹背景下广西特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裴金平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广西农业发展问题,对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广西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深入探讨了影响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快推进广西特色农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特色农业;城乡统筹;农业发展;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011106020202M21)。

作者简介:裴金平(1987—),女,汉族,湖北浠水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群与城市化方向的研究。

●其中-▲-对应于未涂层棉织物,-●-对应于涂层棉织物波长/nm

图3整理前后棉织物表面反射率

3.3SF/SiO 2纳米杂化涂层对酸性黄荧光染料的染色

由图4可知,酸性荧光黄染料的吸收区在400~500nm 之间,反射率明显小于底物的反射率;发射区主要集中在500~600nm 之间,并且经涂层棉织物染色后的发射区反射率比未经涂层棉布发射区反射率高,即荧光强度要大。测定含荧光物质的反射率图形包括两部分:反射与荧光部分。因为荧光染料既含有色基团,又有荧光发射基团,所以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其本身色光的互补色使织物呈现颜色,又吸收近紫外光发射出荧光。从图4可知荧光黄吸收它的互补色蓝紫光(波长是在400~480nm )使织物呈现黄色,同时发射500~580nm 波长的黄色荧光(黄光波长530~610nm)。酸性荧光黄染涂层后棉织物发射区反射率为115.1%,未涂层棉织物发射区反射率为103.8%,提高了11.3%。这是因为纳米杂化涂层为织物提供了巨大的表面积,有利于酸性荧光染料的吸附,又因为在酸性条件下,织物涂层含有—NH 3+染座,能与染料阴离子间产生很强的静电引力,有利于酸性荧光染料阴离子向织物纤维内部扩散,所以涂层后棉织物的荧光发射强度比未涂层棉织物高。

其中-▲-对应于未涂层棉织物,-●-对应于涂层棉织物,

-■-对应于未涂层棉织物底物。

图4棉织物表面酸性荧光黄染料反射率

其中-▲-对应于未涂层棉织物,-●-对应于涂层棉织物,

-■-对应于未涂层棉织物底物,-△-对应于水浸后未涂层棉织物

图6水浸后棉织物表面酸性荧光黄反射率

3.4酸性荧光黄染料的色牢度

色牢度是织物染色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对涂层和未涂层各染色织物试样进行了耐洗色牢度的测定。从图6可以发现,染色棉织物水浸后,吸收区和发射区强度都有所降低,未涂层棉织物发射区反射率为103.8%,涂层棉织物发射区反射率为115.1%,比前者高11.3%。

4.结论

(1)SF/SiO 2纳米杂化物在织物上形成的透明涂层不影响织物表面的反射率,涂层后织物能保持原织物的白度。

(2)当酸性荧光黄染液浓度为0.1%时,涂层棉织物发射区反射率为115.1%,未涂层棉织物发射区反射率为103.8%,提高了11.38%,水浸后,涂层棉织物反射区反射率为102.6%,比未涂层棉织物94.4%,提高了8.2%。

(3)酸性荧光染料染涂层后棉织物时,织物表面荧光发射强度提高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挑选合适的染料、

调配染液浓度以提高织物表

面的荧光发射强度

。科

【参考文献】

[1]李戎,陈东辉.含荧光染料织物的真实反射率及荧光量子效率[J],印染,2002,26

(9):11~15.

[2]李戎.荧光染料的光学表征及其计算机测配色研究[D],东华大学,2001.

(上接第10页)构更多地进驻农村地区以及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资金支持,大力推进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中;同时,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的管理,通过明确农村农业部门的事权和财权管理范围,确保事权和财权的职责相统一;加大农村支农资金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加大支农资金的安排和分配办法,完善资金使用奖惩机制等,[2]避免农村支农资金被截留、挪用和挤占等,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和分配结构,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2.2拓展农村融资渠道,推进农产品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积极拓展农村融资渠道。一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通过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期稳定增长,同时通过严格控制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数量和方式,确保支农资金的使用能落到实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提供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鼓励资本积极投资农村金融市场,培育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三是适当放松民间资本投资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努力消除各项政策对民间资本的投资约束,完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民间逐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推进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借助各种商业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建设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政策体系,通过扶持和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并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构建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

2.3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不断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创新城乡土地管理方式,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逐步培育出成熟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继续探索适合农村土地流转而又不损害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对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和惩戒,并且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相关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变更手续,并处理好农民安置和土地补偿的相关工作;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宅基地的相关复垦工作,在坚持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复耕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土地管理政策。[3]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实行企业化改造,通过成立相应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法律地位和经济利益上共同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主体归属,不断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化、资本化发展;继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后的股权配置体系,通过明确股权配置目标、方法和条件,将股权量化到个体,构建主体明确、产权明晰的现代产权制度。

[4]

【参考文献】

[1]李永刚,杨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8.

[2]刘胜强,朱弯弯.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基于"二元"财政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3):59-62.

[3]范柏乃,段忠贤.农村土地管理创新需新思维[J].浙江经济,2010(20):35-36.[4]杨劲.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的探索与深化--以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产生与发展为例[J].现代乡镇,2008(4):15-1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