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

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

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
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

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京)2013年12期第112~2014年09月30日15:02 来源:

117页作者:詹恂严星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4 【作者简介】詹恂,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严星,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内容提要】作为一款定位于即时通讯和社交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近年来大受网民追捧,其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于传统通讯社交应用的特征也备受学界关注。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对微信的主要功能特点及人际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本研究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对微信用户进行调查,在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微信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功能特点;人际传播;影响研究

一、微信的功能及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手机应用,其注册用户数目已超过3亿,其中海外用户数量已达到7000万,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但是,目前国内对微信还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腾讯微信官方网页对微信的描述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前最火爆的手机通信软件;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

微信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插件功能两种,其中基本功能包括聊天、添加好友及实时对讲功能。插件功能包括QQ邮箱提醒、私信助手、QQ离线助手、通讯录安全助手、漂流瓶、附近的人、摇一摇、语音记事本、腾讯新闻、查看QQ好友、群发助手、朋友圈、视频聊天、微博阅读及流量统计等功能。最新的微信5.0版本还增加了游戏中心、语音输入、银行卡支付、我的收藏及表情商店等功能。

微信的功能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免费通讯

“免费”是微信吸引使用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国内手机通讯市场长期被几家巨头公司垄断,不合理的收费模式及高昂的通讯费用一直以来为国内手机用户所诟病。微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下手机用户的需要。智能手机用户通过微信仅需少量流量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语音聊天,同时还支持发送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微信克服了长途、漫游的障碍,跨过

了通信运营商,使运营商沦为OTT(Over The Top)业务的管道,其近乎免费的通讯服务对传统的手机通讯手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弹性社交网络

弹性社交网络(Elastic Network)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的color公司推出的color应用。与现有的基于强关系(人人网等)和公众关系(新浪微博等)的SNS不一样,弹性社交主要体现在社交关系的变化和不确定上,它打破了传统处于稳固状态下的社交方式,使人们可以基于相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及相同的兴趣话题来进行社交。弹性社交是社交网络和移动设备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具有移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微信在强关系的基础上,对弹性社交也进行了很好的开发,微信中的“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及二维码的“扫一扫”等功能都可以用来建立弹性社交网络,通过这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随时与周边的人建立起一个临时的社交网络,而这个社交网络中的每一个点(用户)都会随着位置的移动而发生变更。这种弹性社交网络,使微信用户的社交变得更加即时、便利、广泛和活跃。

(三)LBS与O2O

通过加入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技术,微信使移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Online To Offline, O2O)的生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微信中使用了LBS技术的功能主要有“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及“漂流瓶”等,通过这些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移动互联网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进行交友、工作、消费等。例如,通过“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微信用户可以向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其他用户发出交友、寻求帮助等信息。商家则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发布各种促销信息,吸引周围的人来进行消费。

二、微信人际传播的特征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微信人际传播就属于间接传播。同时,由于微信人际传播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微信人际传播也属于网络人际传播的一种,其特征如下:

(一)传播主体:强关系与真实性,强调平等互动

微信与其他社交或即时通讯应用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微信用户之间关系

的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使微信的传播主体更加精确。微信用户的交流对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来自于手机通讯录,这部分人是微信用户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属于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网络;第二部分则是陌生人,这部分属于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弱关系网络;第三部分则来自于QQ好友,这部分好友当中有一部分属于强关系网络,有一部分则属于弱关系网络,同时还有一部分是忽强

忽弱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弹性关系”。而在这三种关系网络中,强关系占主要部分。正是微信的这种特点,将人们原来只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强关系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上,从而使人们沟通的方式更加的便捷,同时也使人们一些原有的“弱关系链接”向“强关系链接”转变。

微信不仅是一个方便易用的即时通讯应用,更是一个交流互动的多媒体平台,微信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而社交属性越强,用户就越希望平等。微信在为使用者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上做了许多的细节上的改进。例如,微信同步信息与异步信息的特点,使其在发送语音信息时,没有打电话时需要实时回复的强迫感,因此交流也会更加平等自然。微信也不会将对方是否已读的状态进行传送,避免因此给用户造成心理压力。同时微信也不会显示用户的在线状态,避免用户因事先知道对方不在线而积极性受到打击的情况,因此在微信中可以给每一个联系人发消息,并预期对方一般会收到。

(二)传播介质:丰富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人际传播的过程需要借助一定的传播介质才能顺利进行,传播介质包括了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两种。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不同的传播媒介对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的使用能力也不同。

媒介丰富性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的提出者Daft & Lengel在1984年首次提出了信息丰富度的概念(information richness theory),他们认为,信息丰富度探讨的是媒介是否具有传输丰富信息的能力,不同的媒介渠道有不同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的媒介有最大的传播共同意思的能力,而“贫瘠”的媒介在传播共同意思的能力方面最低。根据媒介丰富性理论,我们可以对当下的人际传播媒介的“丰富”程度进行比较。当下人们经常使用的手机短信及手机通话所使用的更多是语言符号如语言、文字等,相对于面对面传播来说,这些方式所提供的非语言符号如眼神、肢体语言等视觉线索较少。而微信则可以通过发送图片、文字,实时语音对讲,视频聊天等手段提供丰富的语言及部分非语言符号,相对于其他人际传播媒介来说,微信已经极大地向丰富度最高的面对面传播进行了回归。

(三)传播渠道:跨平台化

微信是一个依托智能手机终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众多厂商进入移动终端硬件生产领域,加剧了移动互联终端的市场竞争,也使价格过高的智能手机开始走向大众化。随着3G网络的逐渐普及,人们在购买手机的时候更多的将选择放在了功能更加完善的智能手机上面。据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我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超过美国和英国,达

到了66%。同时根据IDC 2013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排行榜显示,在众多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当中,谷歌Android、苹果iOS、黑莓BlackBerry、微软Windows Phone、三星bada、塞班Symbian六个系统的销售量分别占据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总销售量的74.4%、18.2%、3.0%、2.9%、0.7%和0.6%。在这六大手机操作系统中,微信已经开发出了除三星bada之外的五个操作系统所适用的软件版本。这意味着,当前市场上99%的智能手机都能使用微信,微信人际传播也真正实现了跨平台沟通。

(四)传播内容:交流内容的私密性

微信的私密性首先是由其传播主体的强关系与真实性所决定的。微信用户之间在进行一对一交流的同时,双方的交流信息仅仅会在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出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同时,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微信用户可以发布图片和文字消息,同时也可以看到好友发布的消息和图片。但是,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朋友的评论,而看不到不在自己通讯录中的人的评论。微信的一对一沟通及朋友圈的私密性特征保证了微信用户在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微信用户在交流过程中始终拥有话语权,从而能够主导交流话题的内容及进程,避免了在社交过程中陷入单向传播的误区。

(五)传播效果:即时性与精准传播

微信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通过微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人交流。只要用户在线,就能够对信息进行快速接收和反馈,而且微信支持QQ离线消息接收,在信息传达上比较迅速,传播更具时效性。同时,微信还集合了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的特性,这使得用户既可以同时在线交流,又可以差时浏览信息,从而使传播更加便捷自由。

微信点对点传播的属性使它具备了精准传播的特征。微信用户使用微信发送信息时,无论对方是否在线,信息都能够到达对方微信终端上。微信是一个深度信息精确到达的平台,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对信息的了解也较为深入,这就使得多数商家也利用微信进行精准营销。

三、微信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在对微信的功能及人际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之后,本研究设计了“微信的使用对人际传播影响的调查”问卷,并通过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微信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对用户人际传播产生影响。问卷主要分为“微信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和“微信对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两大部分,于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公开发放后,共回收问卷87份,剔除未使用过微信的4份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3份。在参与调查的对象中,男性占全部

样本比例的47.13%,女性占全部样本比例的52.87%。在问卷中,笔者首先对用户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如下图:

图1 用户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通过使用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主要分为五大类: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从上述统计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人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信息交流”,这表明,微信作为一款定位于移动即时通讯和社交的应用,首先满足的是用户的信息交流的需求即认知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娱乐消遣”即满足情感的需要是大多数人使用微信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一)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

微信对用户人际传播的影响分为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和现实人际传播的

影响,本部分主要从人际传播范围、人际传播频率、人际传播效率和人际传播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

1.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范围的影响分析

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微信在与QQ平台打通了之后,凭借着QQ强大的用户基础,QQ好友成为了微信好友的主要来源(图2),手机通讯录则成为微信好友的第二大来源。而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及“扫一扫”等功能所结识的好友(原为陌生人)占微信好友的比例低于20%(图3)。这表明,大多数人在使用微信时通常都是与熟悉的人进行联系,而乐于经常与陌生人交流的甚少。

图2 用户微信好友的主要来源

图3 通过微信结交到的好友(原为陌生人)占比例

在将微信交友与现实中的交友进行比较的调查当中,有约七成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交友和现实中的交友差别较大,因此更愿意在现实中交友,而只有不足5%的人认为两者相差很大,更愿意在微信上交友。由此可以说明,大部分微信用户不乐意使用微信与陌生人交流的原因是微信所提供的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对于现实环境来说,微信虽然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交友方式,但是虚拟网络环境容易存在信息虚假的问题,这就使微信交友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众多微信用户对微信交友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

2.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频率的影响分析

微信人际传播频率是指用户利用微信与好友进行交流互动的频率。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约83%的调查对象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与现实中的好友交流频率最高,而与“通过QQ认识的网友”“通过微信认识的好友”及“陌生人”交流频率最高的调查对象只占约13%(图4)。

图4 通过微信与不同类型的微信好友交流的频率

由于利用微信进行交流的主要对象是用户现实生活中的好友,这就意味着用户利用微信进行交流的信息实际上可以直接在现实生活中与好友进行交流,因此,相对来说,微信是现实生活中与好友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补充。这大概也就是有约55%的调查对象只是偶尔通过微信与好友交流的原因了。总体来看,用户通过微

信与好友的交流频率有所增加,但由于大多数用户通常使用微信与现实生活中的好友进行交流,所以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频率的影响有限,在调查中,尚有约34%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并没有使他们与好友的交流频率有所提高。

3.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效率的影响分析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即时通讯社交应用,与传统的电话短信等沟通方式相比,具有智能灵活、方便快捷、流量资费低等优势。那么,这些优势是否使微信用户之间沟通交流的效率有所提高?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图5),有约57%的调查对象认为,与电话、短信等传统交流方式相比,微信使他们与他人的交流更有效率。但是也有约39%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对他们的交流效率没有影响,同时还有约4%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使他们的交流效率更低了。由于微信是一款移动互联网应用,而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如网络技术、应用技术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带宽和应用等问题都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这些原因都影响到了当前众多互联网应用的用户体验,微信也是其中一例。如与海外竞争对手LINE相比较,微信在语音聊天效果方面便不如LINE,同时由于国内以手机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是通过2G网络使用微信,这样就使用户在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不是十分流畅,影响了传播效率。

图5 微信对用户与好友交流效率的影响

4.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沟通方式,微信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信息传递手段,这些信息传递手段从信息载体方面来说包括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从传播渠道方面来看则有“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等微信功能。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最常使用文字、图片、音频三种信息载体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大多数调查对象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会选择两种或三种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从而使信息载体更能准确地传达信

息发送者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移动网络带宽及流量费用的掣肘,现阶段很少人选择使用视频进行沟通交流。

在信息传播渠道方面,有约78%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图6)。“朋友圈”是微信于2012年4月19日发布4.0版本时推出的一项功能,通过朋友圈,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如前文所述,微信的好友主要来自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这就使得微信用户与好友的关系实际上比较密切,而引入了微博分享机制的“朋友圈”则被大多数微信用户当作一个私密社交圈,在这个“圈”当中,用户可以与最亲密的好友互动。

图6 微信用户最常用的功能

(二)微信对用户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图7),只有少部分调查对象经常通过微信结识陌生人并成为现实中的好友,有近9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通过网络结识陌生好友或者只是与陌生好友停留在网络中的联系,并不会成为现实中的好友。同时,

有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表示,使用微信前后,与好友在现实中的交流并无什么变化,不到三成的调查对象表示与好友的现实交流时间和次数减少,没有调查对象表示使用微信之后现实中不再与好友交流。这表明微信对用户现实人际传播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明显。

图7 是否经常通过微信结识陌生人并成为现实中的好友

虽然微信并没有对使用者的现实人际传播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也有调查数据显示,有约五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微信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好友的友谊得到加强。同时,近三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微信有助于在网络上结交更多的新的朋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约56.1%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使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一点或许在微信“朋友圈”中更为直接地得到了体现。虽然微信对人们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其表现出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有部分微信用户使用虚假信息与他人交往,使得微信交友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也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微信交流内容较为娱乐化,缺少思想深度,减少了与人深入交流的几率。除此之外,隐私得不到保障,虚拟世界中的友谊难以延续到现实生活中等问题也是大多数调查对象所认为微信现

阶段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劣势。

(三)小结

从上文对问卷统计数据结果的分析可知,微信对用户的网络人际传播和现实人际传播都会产生影响。但总体来说,微信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比现实人际传播更为明显。大多数人通过微信维持和升华了熟人关系,也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但大多数微信用户选择将与新朋友的联系停留在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减少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URT)认为,人际关系中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个体通过交往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在陌生人之间的初次交往中,双方都试图寻求信息以推断下一步的行为;个体的信息寻求策略主要有三种:被动策略、主动策略和互动策略。在微信环境下,个体主要采取的是互动策略即与目标对象进行交流的方法。但与面对面的交流有所不同,微信处于一个以计算机(手机)为中介的传播环境下,而这是一个缺乏非语言表达的环境。在以计算机(手机)为中介的传播中,非语言表达的缺乏通常会产生两种结果:(1)导致用户对作为真实个体的彼此失去了兴趣;(2)妨碍了表达描述性、情绪性的、个人的或关系的信息能力的发挥;这两种结果的产生,都会限制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

但也有理论如社交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SIPT)认为,虽然缺乏非语言的表达,信息交换得比较慢,但随着大量的时间的消逝,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换,个人和关系的信息逐渐增长。最终,以计算机为中

介的传播在建立印象和管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效率并不亚于面对面的交往。虽然如此,在碎片化时代,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不断缩短的今天,人们是否还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与交往对象进行信息互换,则是另一个值得熟虑的问题。由此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仅通过微信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从起初的“弱关系”深化到“强关系”并不那么容易,更多时候还需要从现实交往入手。

四、微信人际传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介,虽然补救了手机短信、电话等媒介的功能缺陷,对人际传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人际传播问题:

(一)快餐式社交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的新型交友工具渐渐成为网民

特别是年轻网友热衷的对象,人们只需通过手机等便利的移动互联网设备,轻轻滑动指尖,便可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这种虚拟的多元化快餐式的社交形式虽然使以往颇为复杂的交友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简捷,但是,这种追求极简主义、简单、好玩的快餐式交友形式也存在着不少局限。首先,这种快餐式社交通常只追求短期的、表面化的、肤浅的交往效果,而不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沟通与交往基础上的交往形态。这种交友形式大多是情感的碎片,只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零碎的诉说与回应,通过这种方式,很难找到在现实中那种真实完整而充实的情感。其次,在这种快餐式社交方式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交观念渐渐发生转变。在与“弱关系”连接的陌生人交往过程中,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行为。微信作为时下快餐式社交形态的典型应用,近年来,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传播谣言、性骚扰及诈骗等正是这种社交形态负面影响的真实写照。

(二)人际传播的移动互联网化引发“虚拟社交依赖症”

2013年7月22日早晨,微信出现大范围系统故障,多地用户反映无法正常发送和接受微信消息,同时朋友圈也无法正常刷新。这次大面积故障事故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恐慌。这就是微信时代人际传播移动互联网化所引发的“社交依赖症”。“虚拟社交依赖症”在以前多指因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游戏而引发的症状。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如手机的智能化使社交逐步向移动化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同他人进行沟通。微信等具备社交媒体属性的应用出现之后,许多用户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从现实移植到了移动设备的软件当中,当此类软件出现故障时,人们便和自己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断裂。因此,微信等应用虽然使人际传播或社交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社交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3.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效率的影响分析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即时通讯社交应用,与传统的电话短信等沟通方式相比,具有智能灵活、方便快捷、流量资费低等优势。那么,这些优势是否使微信用户之间沟通交流的效率有所提高?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图5),有约57%的调查对象认为,与电话、短信等传统交流方式相比,微信使他们与他人的交流更有效率。但是也有约39%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对他们的交流效率没有影响,同时还有约4%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使他们的交流效率更低了。由于微信是一款移动互联网应用,而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如网络技术、应用技术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带宽和应用等问题都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这些原因都影响到了当前众多互联网应用的用户体验,微信也是其中一例。如与海外竞争对手LINE相比较,微信在语音聊天效果方面便不如LINE,同时由于国内以手机为主体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是通过2G网络使用微信,这样就使用户在使用微信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不是十分流畅,影响了传播效率。

图5 微信对用户与好友交流效率的影响

4.微信对用户网络人际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沟通方式,微信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信息传递手段,这些信息传递手段从信息载体方面来说包括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从传播渠道方面来看则有“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等微信功能。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最常使用文字、图片、音频三种信息载体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大多数调查对象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会选择两种或三种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从而使信息载体更能准确地传达信息发送者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移动网络带宽及流量费用的掣肘,现阶段很少人选择使用视频进行沟通交流。

在信息传播渠道方面,有约78%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图6)。“朋友圈”是微信于2012年4月19日发布4.0版本时推出的一项功能,通过朋友圈,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

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如前文所述,微信的好友主要来自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这就使得微信用户与好友的关系实际上比较密切,而引入了微博分享机制的“朋友圈”则被大多数微信用户当作一个私密社交圈,在这个“圈”当中,用户可以与最亲密的好友互动。

图6 微信用户最常用的功能

(二)微信对用户现实人际传播的影响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图7),只有少部分调查对象经常通过微信结识陌生人并成为现实中的好友,有近9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会通过网络结识陌生好友或者只是与陌生好友停留在网络中的联系,并不会成为现实中的好友。同时,有超过七成的调查对象表示,使用微信前后,与好友在现实中的交流并无什么变化,不到三成的调查对象表示与好友的现实交流时间和次数减少,没有调查对象表示使用微信之后现实中不再与好友交流。这表明微信对用户现实人际传播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明显。

图7 是否经常通过微信结识陌生人并成为现实中的好友

虽然微信并没有对使用者的现实人际传播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也有调查数据显示,有约五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微信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好友的友谊得到加强。同时,近三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微信有助于在网络上结交更多的新的朋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有约56.1%的调查对象认为微信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使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这一点或许在微信“朋友圈”中更为直接地得到了体现。虽然微信对人们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其表现出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有部分微信用户使用虚假信息与他人交往,使得微信交友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也有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微信交流内容较为娱乐化,缺少思想深度,减少了与人深入交流的几率。除此之外,隐私得不到保障,虚拟世界中的友谊难以延续到现实生活中等问题也是大多数调查对象所认为微信现

阶段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劣势。

(三)小结

从上文对问卷统计数据结果的分析可知,微信对用户的网络人际传播和现实人际传播都会产生影响。但总体来说,微信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比现实人际传播更为明显。大多数人通过微信维持和升华了熟人关系,也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但大多数微信用户选择将与新朋友的联系停留在网络中。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减少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URT)认为,人际关系中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个体通过交往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在陌生人之间的初次交往中,双方都试图寻求信息以推断下一步的行为;个体的信息寻求策略主要有三种:被动策略、主动策略和互动策略。在微信环境下,个体主要采取的是互动策略即与目标对象进行交流的方法。但与面对面的交流有所不同,微信处于一个以计算机(手机)为中介的传播环境下,而这是一个缺乏非语言表达的环境。在以计算机(手机)为中介的传播中,非语言表达的缺乏通常会产生两种结果:(1)导致用户对作为真实个体的彼此失去了兴趣;(2)妨碍了表达描述性、情绪性的、个人的或关系的信息能力的发挥;这两种结果的产生,都会限制个体人际关系的发展。

但也有理论如社交信息处理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SIPT)认为,虽然缺乏非语言的表达,信息交换得比较慢,但随着大量的时间的消逝,信息得到充分的交换,个人和关系的信息逐渐增长。最终,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在建立印象和管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效率并不亚于面对面的交往。虽然如此,在碎片化时代,人们注意力持续时间不断缩短的今天,人们是否还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与交往对象进行信息互换,则是另一个值得熟虑的问题。由此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仅通过微信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要从起初的“弱关系”深化到“强关系”并不那么容易,更多时候还需要从现实交往入手。

四、微信人际传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

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介,虽然补救了手机短信、电话等媒介的功能缺陷,对人际传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人际传播问题:

(一)快餐式社交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的新型交友工具渐渐成为网民

特别是年轻网友热衷的对象,人们只需通过手机等便利的移动互联网设备,轻轻滑动指尖,便可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这种虚拟的多元化快餐式的社交形式虽然使以往颇为复杂的交友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简捷,但是,这种追求极简主义、简单、好玩的快餐式交友形式也存在着不少局限。首先,这种快餐式社交通常只追求短期的、表面化的、肤浅的交往效果,而不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沟通与交往基础上的交往形态。这种交友形式大多是情感的碎片,只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零碎的诉说与回应,通过这种方式,很难找到在现实中那种真实完整而充实的情感。其次,在这种快餐式社交方式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交观念渐渐发生转变。在与“弱关系”连接的陌生人交往过程中,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使人的自我控制

能力下降,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的道德失范甚至是犯罪行为。微信作为时下快餐式社交形态的典型应用,近年来,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传播谣言、性骚扰及诈骗等正是这种社交形态负面影响的真实写照。

(二)人际传播的移动互联网化引发“虚拟社交依赖症”

2013年7月22日早晨,微信出现大范围系统故障,多地用户反映无法正常发送和接受微信消息,同时朋友圈也无法正常刷新。这次大面积故障事故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恐慌。这就是微信时代人际传播移动互联网化所引发的“社交依赖症”。“虚拟社交依赖症”在以前多指因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交游戏而引发的症状。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设备如手机的智能化使社交逐步向移动化发展,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移动互联网设备同他人进行沟通。微信等具备社交媒体属性的应用出现之后,许多用户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从现实移植到了移动设备的软件当中,当此类软件出现故障时,人们便和自己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断裂。因此,微信等应用虽然使人际传播或社交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社交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基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

基于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7年,中国的网民规模仅有1.62亿。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紧接着2013年6月底的第32次报告上指出,中国网民数量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内,增长约8000万,突破5.91亿。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网络时代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上网需求的催生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接踵出现,进而衍生出即时分享的需求,各通信运营商极力推广wlan、wifi等无线网络技术,加上各种手机网络应用软件的出现,使得信息在第一时间的传播与分享成为可能。以手机为载体的微信,就是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信息发布与接收。 微信的定位介于微博和短信之间,将语音、文字相结合,因其使用便捷而实用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的欢迎,很多人也将微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途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人因为使用微信朋友圈而冷落了现实中的亲人、朋友,甚至引发家庭矛盾。所以,在当前背景下探讨微信朋友圈的人际关系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微信作为新生事物,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即便有关于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的探讨,也缺乏对微信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针对性研究,从这个角度看,本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课题研究综述 王欢和祝阳(2013)指出,从满足体现自我价值、情感表达、娱乐消遣3个方面进行阐释微信备受现代人的青睐的原因,并探讨了微信社交的本质变化:由原有的"弱关系"向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转变,实现了基于熟人关系的全新互动。微信的半匿名性引发个体的去个性化与去抑制性,从道德滑坡、语言暴力化、交往快餐式化3个角度剖析其负面效用。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和张静(2013)对微信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引发的负面问题进行综述,最后对适合微信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他们提出,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

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从微信的功能出发,阐述微信与教学相结合具备的优点,提出了几种微信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高校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签:微信;高校教学;应用 基于移动设备的可移动并且便捷的优势,移动设备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其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的发展。在日益发展的移动互联环境下,微信这种社交工具也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微信不仅具备网络互动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还具备传播速度快、交流灵活、内容简单等特点,它所提供的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正好吻合了青少年学生愿意交流、喜欢自我展示的价值需求,这就为打造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途径。微信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笔者认为,随着微信平台的日趋完善,它会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必然会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微信与教学相结合具备的优点 (一)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直接用手机登陆微信 微信现有的巨大的客户规模,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应用平台。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育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微信平台,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 (二)微信可以对用户设置分组,并发布有声有图有文字的多媒体资讯信息 信息传送的交互方式,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往往被忽视和无法顾及,利用微信的互动方式,老师可以针对某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微信可以针对某个人或人群对消息进行精准推送,并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跟踪、查看、浏览情况和数据管理 后台对用户数据的管理保证了教学的及时性。以前学生在课后遇到不会的知识点只能在教室、办公室请教老师,这就造成了学生遇到的问题因为时间、地点的限制不能及时给予解答。而微信沟通的及时功能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报告(2015版)

微信经济社会影响力研究 (2015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产业与规划研究所 二〇一六年三月

目录 主要观点 (1) 一、微信发展概况 (3) 二、微信创新驱动发展 (5) 2.1微信的发展阶段 (5) 2.2“五位一体”创新体系 (6) 三、微信的“互联网+”生态 (11) 3.1微信的生态系统视图 (11) 3.2微信的价值定位:智能连接器 (13) 3.3微信生态系统进化论 (14) 3.4“微信+”行动 (16) 3.5经济社会影响机理 (22) 四、经济影响分析 (24) 4.1促进新消费引领 (24) 4.1.1 拉动信息消费 (25) 4.1.2 提质传统消费 (27) 4.1.3 优化消费环境 (29) 4.2助力供给侧改革 (30) 4.2.1 助力营销服务改革 (31) 4.2.2 助力运营管理改革 (33) 4.2.3 助力生产模式改革 (38) 五、社会影响分析 (40) 5.1和谐人际环境 (40) 5.2转变生活方式 (42) 5.3促进社会就业 (43) 5.4培育社会公益 (44) 5.5创新公共管理 (46) 5.6推动城市发展 (48) 5.7增进国际交流 (49)

主要观点 微信坚持创新驱动,保持全球领先的用户规模和发展速度,截至 2015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6.97亿;公众平台汇聚超1000万公众账号、20万第三方开发者。 企业号助力企业互联化建设,重构工作场景中的人际互动,连接 企业内外的实体和虚拟关系。截至2015年11月底,企业号用户总量超1000万,日活跃用户超200万,日发消息超1200万条。 微信近一年来直接带动信息消费1381亿元,同比增长45%,相当 于2015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31%。 微信带动流量消费1254亿元,同比增长44.7%,贡献行业流量收 入约三分之一;46%用户更换智能手机与微信有直接或间接关联。 微信在生活、交通、购物等方面,直接带动传统消费2752亿元。 微信拓展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带动社会就业达1747万人,同比 增长73.5%,其中直接就业439万人,间接就业1308万人。 微信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在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 业、商业服务、普惠金融、益民服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诸多重点领域实施“微信+”行动。 微信五年历程,从原生阶段、开放阶段,进入当前的生态阶段,践行“五位一体”创新体系:思维创新为本,技术创新为基,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为翼,集成推进业态创新。 微信致力于做好“连接一切”的智能连接器,连接人、设备、生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微信互动课堂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微信互动课堂摘要: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微信也慢慢的出现于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崭露头角,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文从微信的功能出发,结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微信课堂教学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微信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 关键词:微信;微信互动课堂;公众平台 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网游、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等,特别是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微信除具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要,这就为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途径。 一、微信概述 (一)微信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用户数量自从微信2011年1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增长非常迅速。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 (二)微信的主要特点??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完全免费,任何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通过用户设置微信绑定邮箱,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二、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 (一)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具备以下优点。 1.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直接用手机QQ登陆微信。 微信现有的3亿客户的规模,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应用平台,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

微信社会功能SWOT分析

微信社会功能SWOT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SWOT竞争理论对微信进行分析,并与QQ和飞信两款聊天软件进行比对,引导人们合理使用微信软件,实现其健康的社会功能,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SWOT;微信;QQ;飞信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手机客户端聊天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钻出地面,让人眼花缭乱。最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新秀要非微信软件莫属了。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截至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达3亿。微信是现在广大青年朋友热捧的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并逐步上升为主流的社交模式。 随着微信软件推广应用,一系列社会现象也随即产生。本文主要采用SWOT 竞争理论对微信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引导人们合理的使用微信软件,实现其健康的社会功能。 1 微信社会功能SWOT分析 SWOT是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将SWOT竞争理论引入到微信的社会功能分析中,通过与QQ和飞信的功能对比,分析微信社会功能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得出微信社会功能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所在。 1.1 S(优势-strength) 对于个性化鲜明的现代社会而言,绝对的优势才能迅速占领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微信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轻便的平台,任凭用户添加,可多可少,符合移动直观的聊天、语音特性。定位人群比较广泛,只要是普通智能手机即可安装和使用微信。 (2)语音短信功能,对于一些年龄大或者是不识字的一些人群来说,使用起来简单、方便。 (3)订阅号,很多好文章、好资源都在微信上分享。例如,亲子教育、运动、养生等一系列相关的文章和视频。

浅谈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悄然中变革,特别是微信的出现,使得泛在学习变成了现实。微信作为目前比较流行的通讯软件,在学生群体中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它的朋友圏功能,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优秀平台。微信支持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基于微信展开,由课前、课堂到课后,贯穿微信的运用。协作学习过程分析分为以下7 个环节: (1)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初始水平,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确定协作学习主题,制定协作学习策略。运用微信群和朋友圈提前发布任务预告、学习方法、参与规则等内容。 (2)课前预习,提出疑问 教师可以利用朋友圈发布和课程相关的知识、简短评论,带动大家发起讨论。可以提前发布课程知识,让学生点击预习。学生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获取学习内容,提前激活大脑思考力,提出疑问,做好上课准备。课前预习阶段,借助微信组建课外学习小组。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3)课堂教学,发布任务 课堂上,教师利用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对关键知识进行讲解,发布任务,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任务认领,微群讨论 课后各学生小组认领任务,并各自创建自己的微信群,各组组长组成另一个群,所有微信群均将教师加入,方便解疑答惑,开展讨论。各组微信群有利于组内交流,相互学习,提高合作效率。教师不仅可以进行个别指导,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随

时点评与小结,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5)进度追踪,答疑解惑 教师发布任务后,仍然要保持对学生课外学习进程的关注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答疑解惑,以免学生产生受挫心理,降低学习热情。对于企业订单或者是协作学习,都需要团队合作,课堂上不能展开讨论的事情可以创建微信群,群里支持文字、图片、文件、视频、语音等信息传送,能够让师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表达方式。但默认我们支持文字表达,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思考提炼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养成习惯,检查自己的文字表达,没有歧义,没有重复等。设置群规则,抵制无聊灌水现象,提高发言质量。 (6)公示作品,评价作品 师生确定评价标准后,公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作品。朋友圈相当于个人的宣传平台,“图片+ 文字”的简单排版特别适合于学生贴出自己的作品,或者师生共同评点出优秀的作品,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评论。评价后,教师可以贴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出评语,提出表扬,提高学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7)反思总结,课后提升 利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自己对本次任务的体会和反思,进一步巩固任务带来的学习成果。教师在总结后可以对教学设计做进一步的修改。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辅助平台设计

填表说明: 1、类型:A—软件(含web技术);B—网络;C—数据库; D—多媒体技术;E—硬件; F—管理信息系统;G—电子商务; H—调研报告;I—理论研究; J—其他;

2、“是否科研项目”栏填写是/否。 3、该表是学科、学院进行题目审核和后期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主要依据,请认真填写。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功能_特点_社会效应——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研究

功能·特点·社会效应——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web2.0时代的到来,由信息传播和媒介互动生成的社交方式日益推陈出新。毋庸置疑,拥有5.5亿网民,新浪微博 用户达5.3亿,腾讯微信用户超4亿的中国正全面迎来微媒体时代。而 微博、微信虽然均属于微媒体,但这两类社交应用的特点、功能以及社 会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关键字】微博、微信、功能、特点、社会效应 2013年6月16日,中国微博大会在乌镇举行。大会发布了《2012—2013年微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另一方面,微信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仅仅两年时间,注册用户已然超过4亿。可以说,这两类社交新媒体不仅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是微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全面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微传播时代。 一、微博与微信的功能比较 就功能而言,微博与微信本身的定位就不一致。微博倾向于“自媒体”性质,而微信则是一款可以实现用户即时互通的社交工具。 (一)微博的功能 1、信息传播功能 微博能够实现用户掌握信息发布的自主权,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获取海量的即时信息,并且能够评论、转发、收藏他人推送的信息,实现讯息的反馈。可以说微博消解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转移与融合。 2、人际交往功能 在微博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关注亲朋好友了解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对其进行评价或者转发从而达到人际交往与互动。另外,关注陌生人或者被粉丝关注还可以扩大交际圈。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课程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课程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将微信公众平台引入中职课程教学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教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职各课程标准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对知识的推送、教学方案的设计,实现课前、在线、课中、课后进行有针对性地知识的传授,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 标签:微信公众平台;教学模型;构建;实施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作为当下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手段,它不仅推动着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共存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这种生活和学习形态的改变,也给中职课程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微信作为目前手机覆盖率最广的一款通讯服务程序,已经成为了移动大数据下新的学习平台。而微信公众平台所具备的强大的系统服务功能,无疑也成为了全新的教学模型构建的一种平台。 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型的构建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课程教学模型是专业教师申请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拾梦工校之……”,借助这个平台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该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在线学习提供可能性。同时,创建课程微信群作为课前课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答疑解惑,深化知识的空间。通过这种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强大的功能技术支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交互式个性化自主学习网络环境,让教学设计侧重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情境的构建,让教学反馈能及时有效地引导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型的构建便于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一)模型构建思路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所能提供的后台功能,教师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依据教学设计方案搭建如下所示教学资源平台。

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_王勇

第14卷第2期2014年4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14,No.2Apr.2014 收稿日期:2014-0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与政治沟通研究”(13CXW035);昆明理工大学人 才培养基金项目“媒介融合环境下有害信息传播与治理对策研究”(KKZ3201155012);昆明理工大学廉政文化传播学科方向团队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勇(1968-),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传播研究。 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王 勇,李怀苍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 要:微信是近两年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微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体 问题,主要分析微信的属性、传播特征等;二是功能问题,主要探索微信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三是应用问题,主要研究微信在商业上、政务上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等。我国的微信研究具有实践导向性、多层面性、多学科性等特点,但也存在肤浅性、功利性和滞后性等问题与不足。未来的微信研究需要重点从微信与公民表达、微信与舆论、微信犯罪与治理,以及国外微信发展等方面进行拓展与深入。 关键词:微信;本体问题;功能问题;应用问题;综述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2-0100-08 An Overview on the Research of Ontological Function of WeChat in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WANG Yong ,LI Huai -cang (Faculty of Arts and Media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50,Yunnan ,China ) Abstract :WeChat has turned out to be a hot issue in academic fields in China in the past two years.Re-searches on WeChat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ontology issue focusing on its attrib-utes and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second ,its functional problem ,mainly focusing on its social functions and effects ;third ,its application ,focusing on its work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in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WeChat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 practice -oriented ,multi -layered and multidisciplinar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problems of being superficial ,utilitarian and hysteretic.The paper thus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WeChat research in China can be developed and deepen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Chat and the public expression ,WeChat and the public opinions ,WeChat crime and its governance ,and overseas We-Chat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Chat ;ontological issue ;functional problem ;application problem ;overview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传播工具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当微博还在方兴未艾的时候,微信就已横空出世了。自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追捧,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快速飙升。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2012年9月,突破2亿;2013年1月,突破3亿;2013年10月,超过了 6亿,每日活跃用户高达1亿。目前,微信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且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 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1] 。“微信成为 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手机应用,也是增速最快的互联网服务。 ”[2]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微信已成为

浅谈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微信也慢慢的出现于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崭露头角,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文从微信的功能出发,结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微信课堂教学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微信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 关键词:微信;微信互动课堂;公众平台 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网游、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等,特别是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微信除具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要,这就为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途径。 一、微信概述 (一)微信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用户数量自从微信2011年1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增长非常迅速。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 (二)微信的主要特点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完全免费,任何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通过用户设置微信绑定邮箱,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二、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 (一)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具备以下优点。 1.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直接用手机QQ登陆微信。 微信现有的3亿客户的规模,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应用平台,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育资源上传或共享至微信平台(不一定非得通过移动设备,固定设备也可以完成这一过程),所有用户都可以使用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

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信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媒介产品,在日常生活、媒介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方面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从2011年推出到2013年,微信用户在短短两年内突破3亿,这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但目前学界鲜少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探讨作为微信的最主要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心理特征对微信使用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笔者从自我认知、人际互动和从众三个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梳理对影响个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自尊高的人期望通过自我展示获得他人正面评价,故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状态、心情发布或者分享链接的可能性大于自尊低的人;微信半私密的传播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个体对隐私暴露的忧虑,所以个体在使用微信与网友进行人际互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暴露与自我展示;易受从众心理影响的个体希望通过一定的行为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保持一致,因此个体的从众心理促进其微信认知及使用行为的产生。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其重要载体——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即时通讯应用((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软件)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原有的MSN手机版、飞信手机版、手机QQ等都是由PC端迁移到手机端的,在功能和操作体验上远远不如一开始就定位在手机上的IM软件。为了满足广大移动用户的需求,各互联网公司开发纷纷开发出新的即时通讯软件,例如飞信、易信、米聊等,在新的IM软件行列中,微信所拥有的用户则遥遥领先于其他。:微信2010年11月18日正式立项,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腾讯微信iPhone 版本,3天后推出Android平台版本,随后推出塞班版本。优越的性能让微信方兴未艾,它被IT业界誉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最有价值的互联网产品,是继新浪微博之后的又一大互联网变革。 据数据统计,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注册使用者突破1亿,用时433天,平均增速23.09万/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破2亿,用时172天,平均增速58.14万/天;截止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

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7-12-27T10:28:00.2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4期作者:尹宏飞[导读] 基于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的构建五个部分,应用于教学环节及效果等,分析了基于微信平台教学的优缺点,为教师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尹宏飞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重点阐述了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目标的设定、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效果测评与分析、基于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的构建五个部分,应用于教学环节及效果等,分析了基于微信平台教学的优缺点,为教师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关键词:微信教学模式模式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沟通的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沟通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课题组基于微信平台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首先我们针对微信平台对课程模式的实现设立了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了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了基于平台的课前学习、测评、线上教学应用、课后辅导答疑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具体如下:一、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目标的设定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目标在设定时,我们主要研究了微信平台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实时在线答疑、课堂激发学生兴趣、问卷分析与统计、培训平台成熟等优点,同时兼顾对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利用微信交流习惯的分析、学生网络平台学习的分析、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分析等。并且还设定了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通过微信平台使学生学会数据库及表的建立、查询、修改、删除等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知识。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利用微信平台学习、测试、交流的能力。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养成利用零散时间学习、解惑的习惯。针对目标,我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法为:首先将设置好的项目按照知识点和实践操作点打散,由一个个小任务的完成,最后组合成一个项目。这些知识点和实践操作点主要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学习,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平台学习、实践操作参考学习、创新部分答疑指导、跟踪反馈测试完成四个部分。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微信平台的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翻转课堂中课下学习部分和课上激发学生兴趣两部分进行的相关设计。首先基于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先确定线上与线下的教学目标。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进行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环节设计,线上环节包括组织教学环节,自主学习环节、效果测试环节、答疑解惑环节。线下环节包括签到、设计修改、总结及分享。组织教学环节我们重点考虑学生在本次课学习中需要利用的课下时间为多少,如果时间过长会打压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为了培养学生习惯的养成,我们从最初的每周10分钟的学习,逐步延长到每周1个小时的学习,并采用记录学生学习时间的方式,便于了解学生学习习惯。每周固定一个课余时间教师在线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设计思路及程序制作中遇到的问题,答疑后,教师记录学生的问题及学生的参与率。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先制作图文讲解或微课,通过UMU互动平台或企业微信插件中的培训学习来定时发布学习内容,学生在规定的一定时间内,利用自由时间学习,学习后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进度、时间等统计信息。效果测试环节,教师制作每次学习的相关试题或问卷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效果测试,教师可通过UMU互动平台、企业微信插件中的在线考试、问卷星、腾讯调查等实现试题问卷的建立,并通过平台发布,学生测试后,平台会统计学生的分数,简答题由教师评分后再综合统计。答疑解惑环节,通过UMU互动平台,通过学生对教师留言的方式,将问题进行汇总,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单独回复,也可在每周答疑时间进行解答。签到环节,是指学生上课时通过微信扫码签到,节省教师点名时间,有利于教师利用微信平台直接为学生加分。设计修改环节是指学生利用石墨文档进行项目设计等的修改,同学可以同时操作,可以进行分享。总结及分享环节是指学生利用幕布、思维导图Nodes等进行总结及分享。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三、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微信平台教师设计中,课题组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任务驱动法等,运用了测试、成果展示、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具体如下:讲授法突出在微课中应用,通过讲授法,使学生理解、掌握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讨论法主要在辅导答疑环节,在微信群中大家针对某一主题畅所欲言,突出设计和功能扩展。演示法主要在微课及图文讲解中使用,通过教师演示操作步骤,使学生学会具体操作,通过图文展示步骤,使学生能够按照步骤独立操作完成。探究法主要应用于微信平台的互动、答疑、讲授等环节,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法是指课程设计围绕项目的开展、实施、测试及完成环节设计,每个学习内容均有任务跟随,通过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测试主要是对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等课后学习内容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果展示主要是以图形、文本、演示文稿等方式定期展示成果,起到激励学习、检验学习的效果。思维导图是指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设计思维,总结学生学习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实施,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效果测评与分析 通过基于微信平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课题组发现前期通过微信平台学习学生人数较少,高职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导致课上需要重复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讲解,简单问题都不能自主解决,通过学分制强化,学生开始适应使用微信平台学习及测试,定期参与辅导答疑、反馈等,但多数流于形式,思考不深入,有等、靠、应付了事的心理,通过严格的分数、档次划分,给予参与好、设计好、完成好的学生以分数及表扬等奖励,逐步形成了通过平台竞争、比拼的氛围,逐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同时,教师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课上、课下教学,统计分析数据,做学生思想工作,线上辅导答疑等,教师的工作量是之前的两到三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心理疏导、营造竞争氛围、强化学分管理等共同实现,需要教师不断付出、学生不断改变才能实现,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说教师与学生的付出是学生成绩提升的关键。基于以上测评分析,课题组发现,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能够起到线上、线下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与传统教学比较、学生学习更加自由、更加趋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横向比较完成的项目质量有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较快。但前期学生习惯改变难度大,教师精力投入巨大,教师后台制作、辅导等精力投入比照以往教学翻倍增加。 五、基于微信平台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习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感

学习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力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得人们很容易获取和利用全球化知识和信息资源。当前,智能手持终端(如智能手机、iPad、iPadmini、各种touch等)对网络和多媒体的支持已经不亚于计算机;另一方面,3G网络的大范围普及,wifi信号覆盖率的增长也为智能手持(以下均以智能手机为代表)设备接入互联网提供了网络宽带的 保证。 正是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现代教育带来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并且不断的涌现出新工具和新方式。对于微信,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也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笔者认为,随着微信平台的日趋完善,它会对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带来巨大的影响,它也必然会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自2013年6月起,笔者在手机上申请了微信平台使用至今,并 且与本班学生和学生家长建立了班级的微信群。笔者在此期间尝试利用微信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在探索和体验过程中得到 了很多的收获与启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教学理念、工作方法……促进我与学生、家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一、微信加强了师生互动交流 (一) 用微信实现师生间互动式学习 笔者在学校承担了两个教学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教学时间短,课堂上我很难快速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 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可以实现老师与同学间的1对1的提出问题和答疑解惑。学生放学回家后,在复习功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微 信随时随地向教师提出个性化问题。在班级群中其他同学也能看到问题的提出与问题解答过程,对其有检验和启示作用。更为方便的,在班级的微信群中不仅可以用文字交流,还支持语音交流,老师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描述的更为清晰具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2013年9月,一名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在班级微信群中问道: “老师,请 问是同类项吗?”我对着手机用微信中语音功能解答道:“同类项、同类项,除了系数都一样。”非常实用便捷的指名了学生产生疑惑的知识点。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中的应用——微信互动课堂 摘要:在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应用的快速发展,微信也慢慢的出现于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崭露头角,发挥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促进了学习者的学习,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文从微信的功能出发,结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教学和教育中的优势和特点,探讨微信课堂教学创新,从而充分利用微信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把课堂教学创新引向深入。 关键词:微信;微信互动课堂;公众平台 当今世界,传媒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平台,比如视频网络、博客、网游、购物网站、搜索引擎等,特别是人人网、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使得人们的媒体接触和使用习惯也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最佳载具。微信除具备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传播便捷性、交流灵活性、内容简洁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平台恰恰契合青少年学生渴望交流、乐于自我展示的价值需要,这就为开展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途径。 一、微信概述 (一)微信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提供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带给朋友们全新的移动沟通体验。 微信用户数量自从微信2011年1月推出后,用户数量增长非常迅速。2013年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3亿。 (二)微信的主要特点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完全免费,任何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付费。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通过用户设置微信绑定邮箱,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需要的朋友圈。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而且名字可以重复。通过公众账号,可以方便的实现信息发布,共享,推送等功能。 二、微信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改革领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要求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鼓励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支持成果开发与推广研究。微信作为一个网络资源的传播者,其在学习中的作用类似于“中介公司”。虽然它无法对学习资源本身进行改善和优化,但是他通过良好的使用体验,庞大的用户群体,方便的传播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和更加丰富的交流方法。 (一)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具备以下优点。 1.微信有庞大的用户群,可以直接用手机QQ登陆微信。 微信现有的3亿客户的规模,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应用平台,一旦有用户将相应的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