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打造农村科学教学新面貌

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打造农村科学教学新面貌

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打造农村科学教学新面貌
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打造农村科学教学新面貌

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打造农村科学教学新面貌

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序幕已经拉开有些年了,现在,全国中小学已全部采用了新的课程计划。这次改革,给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带来了勃勃生机与青春活力。“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教师,面对这一新事物,应满腔热忱地迎上去。作为农村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身处在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课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关键词:农村资源优势;自制教学仪器;远程教育平台

一、充分利用农村的生物与非生物资源

我们生活在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大自然的怀抱,各种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把这些资源充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把学生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究的内容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生命世界》在整个科学课程标准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观察蚂蚁、鸽子、青蛙、猫、大树等常见的动、植物;饲养小动物和栽培植物,感受生物的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的繁殖,进而探究生命的共同特征;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在城市小学进行,肯定会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然而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家里就养着猫、小狗……田野里、路边上时时会有一些蚂蚱、蚂蚁等小动物出没。而各种植物更是经常见到,很多孩子还亲手栽过树、种过农作物。这就是农村环境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的特有的探究材料。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由于器材的原因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对于许多科学实验只能简单的演示。其实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热烈,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只能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积极主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 一、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动耳,为他们设置种种参与实践锻炼的情境,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另外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对摸得着、看得到、闻得出、觉得到的极易掌握。针对此特点,在《空气》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为了扭转学生总认为空间是什么也没有这一思维定势,我设计了看、摸、听、称等几个环节。首先是感受空气的踪迹,我让学生每人拿一个塑料袋来回甩动,一会儿工夫,袋里就装满了气。再让学生一手抓袋口,一手去捏、去摸。接着把袋口拔开一点,靠近耳边,挤压袋内空气,听声音。再装气,用牙签扎一个小孔,压入水中观察。就这样,依靠视觉、触觉和听觉,学生就乐意接受空间存在着空气,空气会流动这一事实。在课外延伸活动中,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个小任务,让学生回家用铁丝做个平衡器,两端分别挂上空塑料袋并使其平衡,接着取一端的袋子装上空气再称,这时你会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带到学校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做实验了。第二天来校,兴奋的告诉大家平衡被破坏了。原来是空气在捣鬼。这一实验,使学生又明白了原来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教学设计,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形象、生动、有趣是科学实验课的主题及生命。只有科学课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投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五彩缤纷的科学实验要让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要让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实验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不断的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一个个小实验中,不断的探索,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碰到一个问题,推动着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三、在实验中要注意发挥个性,让学生有创造的机会 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够。即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只有自己思考才能遇到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造的火花。“有疑才会有进步”,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观察到什么现象,将是答案纷纭、稀奇古怪,虽然会花去许多课堂教学时间,但我却十分愿意,因为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花,学习知识的闪光点。因此作为老师要有耐心,有信心,能让学生一直的发问,直至问够,说够。另外,还要注意在实验中让学生玩个“尽兴”,如果时间确实不够了,可以让学生回家继续做延伸活动,或通知家长,帮孩子一起完成实验,切不可半途而费,草草收场,因为实验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表露的过程。最后还要让学生用眼看够,认真的观察,仔细的观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都能明白整个实验的过程。

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发表时间:2012-11-29T11:48:42.49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伟东 [导读]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 吉林省榆树市闵家镇东北地小学李伟东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有一定的目标性,要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服务,要有利于达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有利于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1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要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教学资源的特性。 1.1 生活性。教学资源内容的选择应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需要、唤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欲望。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使科学知识超越学生的日常经验,并与日常经验情景相分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教学的价值基础,离开学生的生活情景,科学教学中的知识就会丧失其价值基础。学科材料对男孩和女孩来讲都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相当死的东西,这是因为它与情景分离开了。学生的活动范围构成了他们的生活世界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在这个真实的空间活动中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源于他们对生活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探究性。探究性即教学资源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进行实验等探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学。它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体现科学的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并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因此,开发的教学资源要具有探究性,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或者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的学习。 1.3 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内容要具有以科学为中心的开放性,即向科学技术前沿、生活、社会开放,提供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即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科学教学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科学教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新机会。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2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模式 2.1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目标是指开发者对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科学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科学教学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素材性资源来丰富科学教学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 2.2 学科学教学资源普查和分析。这个阶段就是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普查分析,普查这些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存在形式等,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的、并可以开发的资源。 2.3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以通过改造、整合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原来繁杂的、被我们筛选出来的那些科学教学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 2.4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评价。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是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的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的为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服务等。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评价就是对科学教学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 3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的方法 3.1 筛选身边的教学资源。我们身边的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够进入小学科学教学中,只有符合教育目标、符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方式等材料才能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实施条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 3.2 改造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改造就是指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具体实施对象和条件要求,对原有科学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变化、修改的过程。改造是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转化为科学教学要素或条件的基本方法。 3.3 整合教学资源。整合就是指将不同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如人力的、物力的、经验的等,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统整,形成新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方法。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对不同内容、不同形态、不同作用的科学教学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作用。如我们可以将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环境意识相结合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3.4 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是指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多个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形式。共享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率的方法。学校科学教学资源存在严重不均衡性,资源共享可以达到优势互补与稀缺资源共享。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的科学性还应体现在它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在开发过程中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实际条件、学生情况、教师能力和学校周围环境等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学校科学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教学感悟

1挖掘原初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人的欲望和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小学生对科学的欲望和需求是学好科学的原初动力,也是提升自身教养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原动力,让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极致散发。小学生对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小到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大到日月星辰、天体宇宙,有着诱人的声光电磁、风霜雪雨。我们如何恰当利用这些科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欲望和需求?首先可以放大这些奇妙的科学素材。我们或用实物、或用模型、或通过多媒体等巧妙地将这些美妙的自然景物或现象呈现在孩子们的身边、眼前,让他们触手可及,拉近它们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那些奇特的景观或现象不再是那么遥远而神秘莫测。我们还可以课内引导,课外延伸。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材料,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既动眼又动手,在亲自探究中获得学习科学的需求。课堂外,为学生构建更大的平台,拓宽他们科学探究的空间,鼓励并组织他们开展课外科学阅读,搜集科学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种植饲养等,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的科学欲望和需要得到更大满足,使他们的原动力得以深度挖掘,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散发。 2倡导小组合作,凝聚集体情愫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形成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积极人生观。当前各地各学科都涌现小组合作学习热潮。有些只是形式上的合作,三四个人围坐一起,就某个人人皆知并没有太大探究价值的问题讨论一番,就算是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小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和效果。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需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如,在教学《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在学生认识电磁铁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我只是为各组学生准备了一根导线、大小不同的两枚铁钉、三节电池、大头针若干等研究材料,其余自主权都交由学生,让他们自行研讨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各自分工、共同合作探究。我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一旁观察并适当指点。发现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动眼监督、有的动笔记录,在这个小集体中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分工有合作,有争议有统一。小组合作让孩子们的个性灵动飞舞,个人价值彰显,同时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和谐,集体情愫得以凝聚。 3讲究规范操作,养成精细习惯

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之我见1

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之我见对比实验是探究科学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利用对比实验,能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某种事物或某个量怎样随某个特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可以帮助我们定性或定量地找出某种事物或某个量在某个特定条件发生改变时的变化规律。 那么,什么是对比实验呢?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即是公平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小学科学教材中大多数探究活动都是采用对比实验完成的,我们要通过这些实验,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熟悉科学探究的过程。 实验教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是把实验任务、实验仪器和器材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搞就万事大吉,老师只当甩手掌柜,而是每一节实验课都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精力,这包括: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中做好必要的引导,课后做好反思与小结。 1、课前准备 (1)、备好实验课。这包括:三维目标是什么、如何落实好三维目标、重难点在哪里、选择哪些仪器和器材更合适(要求:实验中现象明显或量的变化大,即对比度强;可操作性强;取材方便,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验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需要事先预防、怎样合理安排实验流程(即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符合科学探究的实际)、在仪器或器材的使用上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哪些地方要注意安全、如何利用情景激发兴趣、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求知欲等。 (2)、合理配置实验仪器和器材。实验仪器和器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我对这一点是极其重视的。例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一课的教学,教材安排的程序中有一步是“测钩码在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四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是在排开液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来改变浮力,从而得出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不同的结论,进而引出同体积的物体和液体重的关系对物体沉浮影响的问题。这个实

农村中学中考英语总复习之我见

农村中学中考英语总复习之我见 教育部推出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初三是初中的最后一站,教学工作的质量尤其重要。面临明年中考,我们关注的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效果。因为中考复习是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考成绩的好坏,不但取决于学生平时是否勤奋学习,而且还取决于考前是否进行认真扎实及系统有效的复习。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如何组织好英语总复习?如何让学生在英语复习的最后阶段做到有条不紊?如何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分数,为初中阶段的英语复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我教书多年来一直思索、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中考复习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考前得当有序的复习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条件之一。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中考英语总复习。 一、依“纲”靠“本”,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纲要,也是教学的依据。同样,中考命题理所当然地要体现和落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所谓依“纲”靠“本”,就是指以英语《课程标准》为纲要,以现有英语教材为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英语复习。首先,要积极推行“师师合作”,充分发挥“分级研究,资源共享”的框架作用,集众师之力,反复多次地学习分析《课程标准》,吃透其精神,并且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初中各学段的知识点整理编排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

表”,教师依据所编的知识网络来制定总复习计划,学生也可以按图索骥;其次,认真抓好第一轮的复习,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而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个阶段应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讲透讲清语言点的运用,另外,也可以将几个单元的或不同阶段的知识前后联系,“前拉后扯”地整理贯穿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比较和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记忆的规律,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促进运用,同时再通过配套练习以测试来形成能力,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做到:根据复习内容,布置适量、难度适中、代表性强的练习(最好出现一些中考题型);坚持每复习完一部分内容后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并加以分析小结,做好查漏补缺。 二、分类复习,理清脉络,突出重点 有了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了,接着进行分类复习。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分散在三年里所学的名词、冠词、数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动词、介词、连词等词法知识和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反意疑问句、简单句、复合句等句法知识逐个纵向深入,系统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英语知识的结构网络。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复习模式,不搞填鸭式和满堂灌,而是利用提问、讨论、启发等方法让学生归纳总结,群策群力,互相补充,整理出各块的语法规则、知识重难点及考点。这样,既能极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又加深

合理的用信息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的运用信息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易建香 [摘要]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愉悦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本人结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例,对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科学教学信息资源学习兴趣学习方式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和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教学中把相关教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岩石和矿物》时,由于山村学生对这一内容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尤其对常见的岩石通过多角度的看课件分析与比较再让学生看手中的岩石标本,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找出各种岩石的异同并能按要求给岩石分类,这样能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及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设计一个“引导页”,在“引导页”中,都以一首隐含问题的小诗和一幅美丽的图片来突出该单元的主题,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观察,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巧用信息资源对问题情景进行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物体燃烧时,教师先进行了一段视频的拍摄:在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一个人立刻用锅盖盖上,火一下子就熄灭了。通过这么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不向锅里加水而是盖上锅盖,火就熄灭了?由此引出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是(a) 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b) 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充分地接触,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很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心得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心得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心得自毕业以来任教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的科学,想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上科学课,确实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在短短的一年科学教学中,总是不断地学习、总结、反思,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科学教学效果。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与科学进行一场浅显的交流,希望能够得到同行们的指点。 科学是什么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美国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科学精神从小就要培养,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在人的一生当中是一个逐步获得的过程。所以像这里的基本知识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探索和创新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能这些问题是最重要的。 小学科学要做什么 在学习课程标准的时候,我和同事们有过多次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小学做什么,中学做什么。说得笼统一点是很简单的:小学科学课是启蒙,中学科学课是入门。但是这个启蒙和入门怎么去把握?可能就比较难了。例如,在小学阶段我们要通过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引导孩子们自己说出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并通过实验得出:一定量的水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味精、白糖等。然而,在中学阶段同学们要学习为什么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即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还会进一步的学习饱和度、溶解平衡、溶解平衡常数等。 不过以下这些说法大家可能都会赞同的:1.科学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是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作为学生他会知道,也应该知道的基本的科学知识);2.对科学的兴趣;3.探索和创新精神;4.观察和实验的能力;5.科学的思维方法;6.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生如何学 1.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科学》这门课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也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可以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和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会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随着信息化水准的提升和世界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但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点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实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体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个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能够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个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能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实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够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实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实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 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升兴趣,增强感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能够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对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实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水平,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②但是传统教学因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补充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能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实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很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水平和自学水平。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趣味性的策略论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论文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趣味性的策略论文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的论文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紧密结合生活、知识面广、充满活力的科目。因此,不能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来冲淡科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而是要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多方感受,通过参与实践来主动汲取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第一篇:生本理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析 一、实践感受,注重体验过程 1.丰富感官体验 课堂体验是多向性的,对学生来说,体验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其中包括眼、耳、鼻、舌、身的感知以及心理感悟。 丰富的感官视野需要多方位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形成启发,教师要善用各种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制造多元体验机会。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生命周期》时,我为学生展示了人在胎儿、幼儿、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生命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的图片,还准备了一段视频《4分钟的人生》,它通过动态变化记录了人从新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

一系列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们非常震撼,在这样的状态下,原本抽象的生命主题顺利地被孩子们接受了。 2.加强动手实验 实践离不开动手操作,如果说感官体验是一种激发,那么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感受体验就是一种渗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结果,它更具有直观的说服力和丰富的思想延伸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只有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他们才能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习兴趣更浓厚。 如《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可以由学生按步骤自己操作做实验,按照自己的猜测,逐一验证塑料、木头、金属等在水中的沉浮性。 在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明显高涨,注意力非常集中。 二、探究合作,培养自主意识 科学课的指向性很强,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这其中自主学习的态度是重要条。 怎样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习惯中走出来,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向更深的层次?合作是必要的形式。 探究合作能够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下取长补短,在探究的过程中完善自我。 如《时间在流逝》一课上,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分钟有多长?有的小组激烈争论,也有小组和谐地表决,紧张而热烈的讨论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具体问题,感受工具能协助我们省力或者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机械的感念。 我的教学情况: 课时数:1课时。 工具的准备情况:由于学校工具类型不多,假如就选取现有的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或者看看插图说一说来“画梅止渴”,激发不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于是课前就安排同学去准备他们自认为是工具的“工具” 课堂活动: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在这活动中我布置同学回忆自身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是统计自身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课堂氛围很好!同学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例举的工具很多,比方: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这一活动中,布置同学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目的为了让同学在交流研讨中认识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

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研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同学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同学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同学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同学还是犯迷糊。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论述的: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小朋友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小朋友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小朋友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最新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以来,学校一直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为办学宗旨。而在农村学校教育的实际当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却有限,如要求的社会实践、参观、观摩科技馆等等活动,在农村,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不能一一实现,最为常用也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如何提高农村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便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如何才能在品德课教学中提高德育效果呢?本人在这几年的农村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我们农村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中“备课时以教材为中心,上课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渗透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师要围着学生转,要主动研究学生在道德认识上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善于把握思品教育过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火花,帮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受家庭等因素的影响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上到课桌上玩,我批评了他,说:“你胆子这么大,桌子也敢上,”就过去了,事后该生却在学生中说,任老师胆子太小,连桌子都不敢上,听后我非常生气,想在思想品德课上好好的收拾他,但在课堂上,我放给学生自己讨论,通过学生互评,使该生自己认识到了错误。 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我的观点是:1、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因为德育如果失去了学生的认同感,其本身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如我在教学《家乡的物产多有多》时没有过多的讲解课本中的物产:丝绸、白玉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家乡农村的物产,结果学生找了好多,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思品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要懂得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是通过其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不断提升的保障。 因此,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的主体性,无论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是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性,或者两者的主体性张扬得不合理,势必会回到传统的灌输或放任自流上去,就会和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也就不能发挥学生应有的思想认识,和好的教育效果。 二、注重学生品德认识形成的过程 正如有位学者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生在认识需要的基础上主动内化的结果,而非强行灌输的产物”因而,学生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原有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通过教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状分析 2005年,全国基础教育全面开始新课程实验的新时期,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都将难以实现。然而,我国在科学教学资源开发方面还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实验教材的开发,科学教师们深深感觉到教学资源的匮乏。特别是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建设,有其特殊性,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1、教学资源的应用比较有限。 由于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低,受教育软、硬件环境的制约,科学教师并未充分开发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致使教学资源缺乏,许多科学教师仍然只是用一本教师用书和一本教材实施教学,根本没有利用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还相当有限。 2、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缺乏。 现在大多数农村小学所拥有的实验器材都是以前常识科遗留下来的,有些稍好的学校则购进了少量、简易的实验器材,而这些根本不能满足具有极强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科学课。更何况,绝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只是哪有空房就腾出来用,但没过多久又被占用。实在没有空房,就在课堂上凑和解决。 (二)、现实意义 新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要实现新课改目标就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教学资源。而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到程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有赖于科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的水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来共同支持和完成,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或信息之间,有时协调一致彼此促进,成为课程改革的强大动力;有时则因未有效开发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甚至相互冲突,造成浪费,产生负面作用。这样,现有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潜在科学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的相互作用研究,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去解决,从而有效地促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目前,小学科学教材中所展现或提示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且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及城乡差异大,各地都蕴藏着具有地方特色的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阶段性实验报告2011-12-04 21:53:15| 分类:课题研究| 标签:|举报|字号大 中 小订阅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阶段性实验报告 2011年5月至今我们课题组对《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已经过近两个学期的研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研究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第一阶段的研究已经结束。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而所谓“生活化”,即在科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科学,把生活经验科学化,科学问题生活化,体现“科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性。然而目前的科学教学中对生活材料的运用存在几方面的误区: 1、有些教师对生活材料重视不够,利用不够,只是注重于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目前材料箱里的材料很多与教材不符,且质量较差,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有些教师虽然课外收集生活材料,但选择、组合不恰当,解决不好当然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 3、客观条件局限难以满足要求。如有的学校经费紧X,地处偏远山村等。 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实验与生活脱节致使科学课堂失去了原本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生活化、创造性的课堂势在必行。鉴于此,我展开了“创造性的运用生活材料学习科学课”方面的研究,依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生活中俯拾即是、触手可及、活生生的材料去实验、探究,从而实现科学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材料为依托,寻求优化科学教学的真正出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应该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成为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科学是一体的,生活是科学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科学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的科学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123456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复兴小学严光利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小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一一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

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小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小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小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

对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 发表时间:2016-10-28T10:09:13.9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5期作者:张秀萍陈进福 [导读]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中心小学73301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面开展,我就与《科学》教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努力使自己逐渐地成长,同时我对《科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理解感悟探究激情方法 小学科学是在以前《自然》课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的能力的一门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七个因素: 一、积极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决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三年级《观察土壤》一课时,课前让学生采集土壤标本,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到上课这一天,每个人面前都有或多或少的一堆土壤,于是我就问:“你们知道我们采集这些土壤要干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了起来:“我们要研究这些土壤。”我又不失时机地接着问:“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哪些问题?”这一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想知道土壤里有什么?有的想知道土壤的颜色是不是一样?有的想知道土壤里有没有水分?……当他们带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去探究时,效果总是让人意想不到,当我把准备好的黏土、壤土、砂土分发给学生们,让他们与自己采集的土壤进行比较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再次被激起。许多问题随之而来,使他们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 二、大胆地猜想和假设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和假设是探究活动的基础,引发猜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的前提。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幻想,敢于猜想、假设。但是,受知识、经验的限制,有时会提出一些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想法,这时教师非但不能讽刺打击,给予抹杀,反而应该加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保持思维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敢想的胆量。因为这些看似可笑、错误的想法,总是蕴含着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那些不拘一格的猜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蕴含着可贵的创造性。比如:在上三年级“空气在哪里”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突然,有个男同学神秘地向我提出:“老师,我这里有一张纸、一个杯子和水。我把这张纸放到水里,但纸是不会湿的。”他刚说完,有的同学嘴里就嘀咕着:“怎么可能,你又不是魔术师,吹牛吧。”询问之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会湿”。但那个男同学信心十足地说:“让我来当一回魔术师,我能把它变得不会湿。”这时学生们都大笑道:“吹牛。”“魔术”开始,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演戏,这位男生揉皱了纸团,把它压到杯底,然后,杯口向下垂直地放到水里,实验后,他轻轻地取出纸团展开。“哇!真的没湿哎。”“他真会变魔术哎!”随即同学们就在“窃窃私语”,开始了探究活动。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进行了假设。有的认为跟纸的大小有关系;有的认为跟杯子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在杯子底装了什么东西;有的认为跟杯子的摆放有关系;有的认为是因为杯子里充满了空气……经过了大胆的猜想后,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产生了迫切求证的欲望。学生对“纸为什么不湿”这个问题的好奇心更加强烈了。根据各自的推测,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经过实验,大家发现纸的不湿与纸的大小、杯子的高低、水的多少均没有关系,只与杯中是否有“空气”有关系。通过大胆猜想,从而引发浓厚兴趣,学生彻彻底底地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这些例子,在教学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编制一些问题让学生去猜想,鼓励学生在猜想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明确活动方案和分工 制定明确的计划方案对于探究过程相当重要,如果没有交待清楚任务,没有细致的研究方案,学生可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一节课下来而没有收获。同时任务要进行一定的分工,每个人做什么事分工明确,这样学生就不会无所事事,每人都参与,有事做,都向着目标努力,而不是旁观者。分组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搭配,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组合,动手能力强的、擅长表达的、能力一般的、稍差的等互相协作,避免出现能力悬殊过大,好的组很快完成了,其他组半天没有进展。比如我在上三年级“往水里加点东西”做溶解的实验时,孩子们都很激动,水洒到桌子上的地上的都有,盐、糖撒到地上就更不用说,真够“热闹”呀!就连那个试验用的杯子,实验前一再强调要注意,不要打破,可还是有小组操作时不小心将杯子打破…… 所以,怎样使科学探究更有计划、有效地顺利进行,我们老师还要认真总结思考,结合实践,与同行师友交流探讨。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