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如何实现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关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思考 ——如何实现中 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时间:2014-04-14 《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4 年 1 月上 作者:姜长云
【摘要】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妨碍农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增加了推进农业发 展方式转变的难度, 难以实现资源利用、 科技应用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妨碍农业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影响农业产业链、价 值链的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构建新型农 业经营体系需要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 展引领有效、支撑得力、网络发展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 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按照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 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户家庭经营 农业 转型 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 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构想。201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这个战略构想进行了 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此背景下,重新认识构建新型农业经营 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具 有重要意义。 农户家庭经营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 农户家庭经营、 公司农业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容性。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国通过农村改革构建了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形成了农户家庭经营“小而全”、“小而散”的格局。构建新型 农业经营体系, 往往绕不开如何对待这种传统的农户家庭经营的问题。 进一步说, 这种“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能否通过转型提升,有效转化为发展现 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 农业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在大多数常 规的农业生产领域,农户家庭经营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具有相对于公司农业 经营的比较优势。当然,农户家庭经营的这种比较优势往往不一定表现在单纯的 经济方面,而是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如许多公司 农业经营不愿种植利润率较低的粮食作物,喜欢种植高度出口导向的非食品作 物。大面积采用公司农业经营替代农户家庭经营,容易加剧农产品供求结构的矛 盾,形成对局部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毁灭性破坏”,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经济 社会问题①。缺乏相关经验导致管理失误等农商企业内部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 公司农业经营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从国际上看,20 世纪 80 年代后,墨西哥支持外资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生产 的教训值得我们汲取②。当时,墨西哥在降低农产品关税、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 时,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放宽对外资投资农业的限制,并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分 得土地的农民,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买卖、租赁等方式转让土地,鼓励外资和商业 资本对农业用地进行投资。 由此造成墨西哥农业生产结构转向以面向出口的经济

作物为主,粮食等大宗作物生产在跨国公司的挤压下迅速萎缩,粮食由自给自足 转向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农业产业链甚至农业的土地经营和技术选择 日益受到跨国公司控制。这些农业跨国公司很少直接投资农业生产,而是将投资 的重点放在利润更高的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导致农业利润大量外流,农民只能 获得产中环节的小部分利润。 跨国公司主导的农业技术选择主要服从于大规模农 场的需要,导致普通农户缺乏获得技术进步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 被迫进入城市贫民窟。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部分地区向工商企业的土地流 转过快,推动了农业“非粮化”提速,增加了危及粮食安全的隐患。部分地方政府 变相强迫农民将土地流转给工商企业, 也容易增加工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冲 突,蓄积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风险。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至少在与粮、 油、棉等大宗农产品密切相关的生产领域,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 导形式,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引导我国“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实现转型 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一,由于农户家庭经营的高度异质性,不同类型的农 户家庭经营相对于公司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也是不同的。 发达国家的农户家庭农 场具有运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等特征,它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容性,往往不是 我国“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所能企及的。在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选择 上,既要看到农户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形式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其对于发 展现代农业的局限性。 第二,总体而言,家庭经营相对于公司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农业 生产环节。而随着农业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农业产业链运行中消费者主 权的强化和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公司农业经营的比较优势、农户家庭经 营的比较劣势在某些方面迅速凸显,这种状况对于“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 庭经营更是如此。 第三,即便是在农业生产环节,农户家庭经营也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呈现比较 优势。比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有机农业、设施农业和受天气影响较小的集约型 养殖业中,公司农业经营相对于家庭经营的比较优势正在日趋凸显。 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和局限性。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 营体系而言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 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及其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局限性。 我国传统农业经营体系 的运行,以“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在农业发展上存在着“重 生产、轻服务”、“重政策优惠、轻制度建设”等倾向。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传统农业经 营体系的问题和局限性日趋突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制约 迅速显现,主要表现在: 第一,妨碍农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增加了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在 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中,“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同 质性,缺乏分工协作,加剧了我国农产品成本高、农业经营效益低和农业竞争力 弱的问题,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较远。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 以“小而全”、“小而散”为主要特征的农户家庭经营,还容易加剧农户兼业化、农 业经营副业化和农业劳动力老弱化的问题, 导致以农为辅的兼业经营成为农业经 营的主体形态。由此会推动农业经营粗放化、农业技术选择简约化,甚至会导致 农业商品化出现退化,加剧农地撂荒和农机等设施设备的闲置,制约农业土地产 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容易导致农户的农业经营日益偏离农

业发展的效率目标,弱化农户推进农业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动力。 第二,难以实现资源利用、科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抵御风险等方面的规模经 济与范围经济,妨碍农业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在传 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对大量家庭经营的农户而言,许多影响深远的资源利用、科 技应用、市场拓展和抵御风险活动,包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往 往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农户缺乏参与的动力甚至能力。农户之间“搭便车”行为的 存在,也往往会导致参与这项活动时面临较高的“动员”成本和“协调”困难。比如, 在农作物制种、动植物疫病防治时,少数农户的不参与甚至会导致多数农户的参 与“无功而返”。许多地方在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实行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和农产 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以及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经营时,往往面 临较大困难, 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因此, 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 农业创新能力、 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提高,甚至农业经营粗放化和欠组织化,以及 农业专业化分工、 社会化协作发展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户行为的“理性选择”。 第三,加大农业产业链协调整合的困难,将农户推向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 边缘。如前所述,农户家庭经营的主要优势领域在于农产品生产环节。但是,如 果将研究的视野从农业生产环节“切换”到整个农业产业链,特别是农业的产前、 产后环节,如农资采购与供应、农产品物流与营销、农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农 产品安全和品牌建设、农业金融保险或农产品期货市场等领域,农户家庭经营的 比较劣势就会迅速凸显。与此相对应,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势领域也在传统的 农业生产环节。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产 业链之间的竞争。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经营体系在农业产业链竞争中 的比较劣势日趋突出,对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的制约迅速凸显。况且,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融合的深化,农业产业链的服务环 节日益成为农业产业链或价值链的主导者,成为农业产业链资源整合、优势集成 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农业产业链的利润重心也逐步呈现向农业服务环节转移的趋 势。这会进一步加剧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问题与局限。 一般而言,“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难以实现有效组织,难以联 合起来与组织化程度较高、在农业产业链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工商资本(包括服务 业企业)抗衡。因此,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不仅会 加大农业产业链协调整合的难度, 增加农户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产业链对接的困 难,还会推动农业产业链运行中工商企业垄断格局的形成和“企业控制产业”现象 的发生,容易将“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推向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 边缘, 制约农民增收, 甚至导致农户在农产品市场竞争和价格决定中日益陷入“被 动接受”的地位。近年来,面对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许多地方农民“承担风险 多、获得利润少”,与此不无关系。 第四,阻隔农业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对农业结构战 略性调整的促进作用,影响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的过 程,实际上也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 产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战略性调整有 机结合的产物。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外在表现; 农业需求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引擎; 农业要素投入结构的 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基; 农业组织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的载体。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由于在产业链协调整合方面存 在较大困难,往往导致农产品市场需求的信息难以有效传导给农业生产者,加大

农产品供求协调和价格实现的困难与风险, 不利于发挥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对农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擎作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运行,由于妨碍农业竞争力 的提升,容易加剧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降低农业发展对优质资源、优质要素的 吸引力,甚至导致农业发展中优质要素的外流。这又会制约农业要素结构的优化 升级,侵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基。在传统农业经营体系下,农业组织创新 的滞后,不仅容易削弱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产前、产后环节争夺利润的能力,以 及农业生产者与工商资本的谈判能力, 还容易导致农业组织创新滞后成为制约农 业产业链一体化的难点,增加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妨碍 农业产业链整体素质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哪些基本特征?概而言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集约 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的产物。 我们认为,所谓集约化,是相对于粗放化而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集约 化作为其基本特征之一,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正 是为了消除近年来部分地区农业粗放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中,集约化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单位面积土地上要素投入强度的提高;二是 要素投入质量的提高和投入结构的改善, 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人力资本、 现代信息、 现代服务、现代发展理念、现代装备设施等创新要素的密集投入及其对传统要素 投入的替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善,包括要素组合关系的优化和要素利用效 率、效益的提高。农业集约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创新能 力, 但也对农业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推进农业集约化, 往往是发展内涵型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 所谓专业化,是相对于兼业化,特别是“小而全”、“小而散”的农业经营方式 而言的,旨在顺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更好地通过深化分工协作,促进现代农 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农业的 专业化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主体的专业化。如鼓励 “小而全”、“小而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向专业化发展,形成“小而专、专而协”的农业 经营格局。结合支持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发展专业大户、家 庭农场等,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培育信息服务、农机服务等专业 服务提供商,也是推进农业专业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农业的区域专业化,如建 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产业区, 以及美国的玉米带、 大豆带等。 从国内外经验看, 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可以带动农业区域规模经济,是发展区域农业规模经营 的重要途径。专业化的深化,有利于更好地分享分工协作效应,但也对生产和服 务的社会化提出更高层次的期待。 至于组织化,主要是与分散化相对应的,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新型农 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服务主体的发育及与此相关的农业组织创新。第二,引导农业 生产经营或服务主体之间加强横向联合和合作,包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 专业协会等,甚至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第三,顺 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水平和纵向一体化程度。培 育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对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能力及其带动农业产业链、 价值链升级的能力,促进涉农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增进农业产业链不同参与者 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均属组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往往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社会化作为其基 本特征之一,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过程的社会参与;二是农业发展

成果的社会分享。农业产业链,换个角度看,也是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价值链。 农业发展过程的社会参与,顺应了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的趋势。近年来,随着现代 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链主要驱动力正在呈现由生产环节向加工环节以及流通等 服务环节转移的趋势,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也在 不断增强。这些方面均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参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农业发 展过程的社会分享,不仅表现为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还表现为随着从传统农 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链逐步升级,并与全球农业价值链有效对接。在 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产业链消费者主权的强化和产业融合关系的深化,农业产 前、产后环节利益主体参与农业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深化,以及农业产业链与能源 产业链、金融服务链的交融渗透,都是农业发展成果社会分享程度提高的重要表 现。农业发展过程社会参与和分享程度的提高,增加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必 要性和紧迫性。因为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服 务主体的成长、增进其相互之间的联合和合作等,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环节的利 益,避免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分配过度向加工、流通、农资供应等产前、产后环节 倾斜,有利于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 多数农产品供应链日 益由线性的单链转化为非线性的网链。因此,农业经营体系社会化发展的高级形 态是网络化。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推进网络化发展的原因,主要 在于集体转变成本和需求规模经济的存在,旨在提升网络效应。③许多现代农业 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局部区域内农业经营体系网络化的结果。农业经营 体系的网络化,为创新要素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提供了多元便捷的通道,有利于 提高农业发展对资源、要素的动员和集成能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 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 集约化、 专业化、 组织化和社会化强调的重点不同。 集约化和专业化更多地强调微观或区域中观层面, 重点在于强调农业经营方式的 选择。组织化横跨微观层面和产业链中观层面,致力于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 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要素竞争力,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农业产业链 利益分配的能力。社会化主要强调宏观方面,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行的外在 表现,其直接结果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育。在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运行中,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应该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它们是支撑新 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厦”的“基石”,不可或缺。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面临的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初期。基于实践经验,总结新型 农业经营体制的主要特征还为时过早。但是,基于国内外经验和发展现代农业的 要求,通过对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科学扬弃,仍能大致勾画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 体系面临的主要任务。 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在完善农村 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通过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鼓励专业大户和 家庭农场的发展。结合改造提升农户家庭经营,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通过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育,为 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载体和带动力量。就总体而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要把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或企业家)的成长放在突出位置。因为无论哪类 新型经营主体,其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或企业家素质,都是决定其活力、竞争 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发展引领有效、支撑得力、网络发展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借鉴日本等国的 经验,随着农业劳动力老弱化、农户兼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二兼农户”为主导 的农业经营格局的形成,将培育农业企业家和发展农业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有 利于解决发展现代农业“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在一个地区,如果有几 个精明强干的农业企业家“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选择经营方向,老弱化的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从何着手”、“向何处去”的难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带着农民 干”的农业企业家,既可能是家庭农场的农场主、专业大户的户主,也可能是农 民合作社甚至农业企业的带头人。“少数农业企业家+发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大量老弱化的农民”,不失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国际经验来看,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简称农业生产性服务 业),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引擎。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 市场化、 产业化、 社会化甚至网络化发展, 可以更好地拓展农业发展与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甚至产权市场对接的通道,形成农业组织结构创新、新型主体发育与农 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要素结 构优化升级的空间, 更好地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还可以借助城乡服务业的有机联系和城市高端服务业密集的优势, 更好地促进以 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惠、城乡一体。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利于增 强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通过促进三次产业在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发 展,更好地带动城乡协同发展,支撑农业更好地引进高级、专业性生产要素,缓 解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培育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 制。 需要指出是,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与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既有密切联系, 又有一定不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较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更广、内涵 更丰富。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都强调服务主体多元化、 服务专业化和运行社会化。但是,相对而言,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继续重视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化,更多地重 视专业化、市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的成长发育,借此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其可持续发展机制。因此,在立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运 行特点的基础上,诸多有利于服务业产业化的措施,如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 准化、品牌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引导领军人才、优质要素进入农业生产性 服务业等,都是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的。相对于发展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加有利于持续增加和优化农业社会 化服务供给,从而有效引领并强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更容易形成网络发展的农业服务供给格局和农业服务能力格局, 促进农业与服务 业融合发展,增进农业服务链对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能力。 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培育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过程,以及推进现代农业的组织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各 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为节本增效、降低风险和优势互补,为增强竞争能力、抗风险 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采取的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努力;另一方面, 表现为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之间为增强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 更好地对接要素市 场、产品市场和增强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努力。随着新 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数量的增加, 这些新型主体自身的问题和局限也会日益凸 显。较为突出的共性局限主要是组织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服务能力差,甚 至同质性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发展,

面对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跨国公司, 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竞 争力日趋迫切。因为,随着农业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与深化,农业产业组织如果 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更是无从谈起。发达国家的 农业跨国公司, 往往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 在农业的大多数领域, 我国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能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但通过引导农 业产业组织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通过促进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有效合作, 仍然有望形成可与发达国家农业跨国公司有效竞争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因此, 加快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应该是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按照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 构建新型农业 产业体系, 完善制度和政策环境至关重要。 如从近年现实和可以预见的趋势来看, 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除培育新型农业 经营或服务主体之外,可供优选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通过创新商业模 式及联结农户的方式,增强对农户或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功能。其次,引导新型 农业经营或服务主体之间加强联合合作,培育农业产业链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农 业组织创新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网络效应,推进农业组织功能的 转型升级。第三,通过成立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不但可以增进行业共同利益或 解决特定农业产业(链)的共性问题,而且可以为发挥核心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 链整合中的作用提供平台。第四,通过支持发展现代农业集群或农业产业化产业 区,促进现代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和网络化发 展,培育农业产业链的竞争优势④,提升农业的品牌效应和农业产前、产后环节 的集聚效应。 但是,这些可供选择的路径能否有效转换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现实, 主要取决于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有效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如在培 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这包括在与农户有 直接利益关系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与农户之间健全利益联结 机制,为农民更好地分享发展现代农业的增值收益创造条件;也包括健全农业产 业化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联盟、龙头企业集团甚至农业产业化集群、产业区与 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 制,以及健全农民合作社等对农业产业链垄断现象的制衡机制,为农业产业链不 同环节之间更好地分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的成果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实 现突破,必须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节作为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产业链视角下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ZD056)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建农业合作社 联合社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农户+超市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带动型、专业协会引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镇现拥有耕地面积75000亩,旱地面积10000亩,山林13000亩,河流总长度368公里,渔船总数348艘。我镇虽然在保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龙港的农业与工业间、城乡与城区间的发展仍有差距,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法律观念的了解,农田抛荒现象屡有出现,粮食生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营销人员缺乏,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的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

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室,形不成商品经济。 二、创建农业联合社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联合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整合。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和作用 (一)完善组织,创新模式 我镇以联合社为龙头,以“企业+农户+超市”的模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要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金互助,逐步扩大生产领域,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体系。着力提高联合协作,共同辅设致富路。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跨实体的联合性团体组织,以扎实工作作风,有效的服务理念,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股份加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案例研究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之道 研究背景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 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 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品质。当前 中国的食品行业,中小型企业众多,技术水平低,竞争激烈,价格低廉,利润空间 狭窄,质量不一。但是巨大的人口基数及多样化的饮食结构是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的 基石,所以整合食品产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迫在眉睫。而中粮集团作为我国国 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国有企业 , 致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丰富且安全放心 的食品。 中粮集团在 2009 年首次提出“全产业链”战略,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进行 整合,将市场交易行为转化为管理协调,可以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和企业对产业 链的掌控能力。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三井物产通过交叉持股,网状 辐射,渗透中国钢铁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国企业通常采用的纵向并购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贸易及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 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每一个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 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模式通过对原料获取、物 流加工、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有效管控,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 通。企业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 首先,“全产业链”模式能够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行业内竞争激烈。仅靠企业内部发展,快速提高竞争力并不现实,但可以通过兼 并收购迅速扩大规模。 第二,“全产业链”模式能够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大型跨国企业专注于核心 技术的发展,而国内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从而导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通 过收购上下游的公司,企业能够学习到新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前景和措施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的现状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化战略可以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进入市场的需要。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何抵御市场风险,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以后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之后变得日益突出。二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农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农业政策、农业投入以及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如果对这些因素进一步细分和具体化,除了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这一影响农业比较利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专业化分工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都对农业效益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这些已经为我国农村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山东省自 1993 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1.3 万个,连接 700 万个农户,带动基地 5500 多万亩,全省已确立 18 个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山东农业出现新突破,农业经济全面增长。过去农民只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而实行农业产业化,还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和流通利润中分享一部分。而黑龙江省由于近年来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各地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如双城雀巢公司投资4.3 亿元,日处理鲜奶530 多吨,带动了全市27 个乡镇和附近市县乡镇奶牛饲养业的发展。现在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增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海南省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抓住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海淡水养殖几个主导产业,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贸工农、产加销有一体化,同时下大力气解决了运输流通环节严重妨碍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难点,推动了海南市场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比较利益大为提高。实现了农业增加值、农业纯收入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增长,粮食连续三年夺丰收。 近年来政府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支持、加强农业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财政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可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地方小气候”,但是从全国广大农村以及庞大的农垦系统来看,至少在近期内是不可能得到这种资金投入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主要应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来实现。可以说,事实证明,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农垦企业的兴旺发达是确定无疑的。 (二)、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广东垦区自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加速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 “八五”以来,进一步实施“巩固提高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有较大较快的扩大及进展。 1 、建立了一批区域商品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也是“龙头企业”依托和赖以生存的条件,目前,已建成或初步建成的区域性基地有:湛江垦区的糖蔗、剑麻、橡胶、水果茶叶和禽畜饲养、养殖基地,茂名垦区的水果、橡胶、蔬菜、茶叶、禽畜饲养和水产养殖基地,阳江垦区的水果、橡胶、海水养殖和生殖和生猪饲养基地,揭阳垦区的水果、高档茶生产基地,汕尾垦区的海水养殖、优质稻生产基地,总直的乳制品、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基地”可以为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奠定得天独厚的基础。 2、“三高”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至 1997 年底,其累计面积达到 106.05 万亩,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养猪场 13 个,万头以上的猪场 5 个,生猪饲养量 44.2 万头,鸡 300 万只,饲养奶牛 2000 头,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或价值链环节具有超越国家范围进行分布的倾向。全球价值链的核心汽车企业总是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具潜力的集群产地,而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环节,在最终产品品牌上及其直接控制的最终组装环节和关键部件具有较大的支配力。从本地产业集群的角度看,能够提供各种专业化支持服务、能够不断吸引专业人才和关联企业、能够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具有高度灵活性信息流的集群,在汽车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上才会处于战略地位。产业集群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逐渐增加,以转移价值链上某个劳动密集环节,产业集群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技术开发、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的规模优势,通过集聚效应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深讨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及国际分工转换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链重理,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政策 1 理论概念 1.1全球化 究竟何谓“全球化”人们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多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指大公司的跨国经营、金融的国际化,相互依赖的加深。政治学家指的是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建立世界新格局的全球战略。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更多关注的是全球性问题。不过,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讨论和定义全球化,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越,这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削弱甚至消失。 1.2价值链及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引入的,他把它当作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工具。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始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终于最终产品的消费。迈克尔·波特所指的价值链概念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价值增值链条,反映企业价值增值环节和增值过程。认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竞争优势,并引入价值链作为基本的分析工具,将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波特所论述的价值链更多的指企业内部价值链。价值链分析还包括产业价值链,即把企业放在整个产业当中来考察其行为确定其竞争优势。 所谓产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意义和对等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互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合作模式。

(完整版)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什么是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产业链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一、它们三者的区别: 概括地说三者的区别是:产业链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而价值链是互不相同但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供应链是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指的是跨企业的物流管理 价值链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它的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所以价值链主要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企业具有的不同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它们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如生产、研发、营销或管理等。如果企业在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远远超过同行,那么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就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而供应链是企业之间的链条连接,它是对多个企业而言的,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可能会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但对于中小型企业一般很难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指跨企业的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于物流管理上,这使供应链管理又增加了商流的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提高反应速度,它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产业链是相对于不同企业的,甚至是相对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可以说,产业链是企业社会分工的有序结合。所以,产业链的含义范围大于供应链。产业链理论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对于经济板块联系的加强以及产业复合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它们三者的联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农业经营新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一、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优点:1、城市社区居民一次性交付一年的菜钱,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城乡交流。 2、农民预先收到订金,有利于农业资金运转。 3、社区居民直接从农民手中预订蔬菜,解决了农村蔬菜的销路问题。 4、方便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吃到清洁绿色有机蔬菜。 二、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优点:1、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物质和能量损耗,使相同的生产原料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增大生产效益。 3、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农产品更清洁无公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看国际贸易 2014-4-11 随着全球生产链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飞速发展,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中往往包含着从其他许多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贸易统计由于“多次重复”计算将错误地估计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近年来,世贸组织、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致力于国际贸易数据统计新的工具平台的研发与建设,围绕全球价值链,从贸易增加值和贸易成本等多个角度分析国际贸易。这些工具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也可能为广泛的政策决策领域带来新的视角。 一、全球价值链与增加值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地区),进而形成的多个国家参与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关系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价值链环节和增值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了全球价值链,构成了全球化的重要微观基础。与此同时,产品的生产呈现出3个特征:(1)产品的生产必须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工序;(2)产品生产跨越国界,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形成提供生产服务;(3)至少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投入品,并且一部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其他国家。由此,现代贸易的内容由以前的最终产品贸易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以完成产品生产为贸易目的的“工序”贸易(Tasks Trading),而不像传统货物贸易以实现产品价值为目的。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使产品的完整生产过程可以分散到全球不同的国家,一件产品的生产可能需要原材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与零部件的反复加工和进出口,这种多次跨越国界的行为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被多次重复统计在国际贸易数据中。有专家指出,“多重计算”扭曲了关于贸易对增长和就业的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歪曲了双边贸易平衡的结构和规模。由于“增加值”是指某部门出口产品中使用到的进口原材料、半成品等进口成份,在经过该国国内产业间循环后形成的价值增加。因此,从“增加值”角度关注国际贸易有助于各国制定更好地反映全球价值链现状的政策。 二、使用新的工具平台测算贸易的重要作用 1.增加值贸易的统计方法能正确解读贸易流,有助于在全球价值链中制定更好的贸易政策 根据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增加值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用其所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使用来说明。印度尼西亚在初级部门和食品类产品出口总额中的国外含量相对较低,但在机械、电子和纺织等行业中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机械行业为例,其出口总额中国外增加值含量达40%。墨西哥在电子和运输设备领域与全球价值链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全球价值链普遍的电子行业,其国外增加值含量占比超过了60%,反映了下游价值链的专业化;而在运输设备行业,进口中间投入品的60%以上用以了出口。韩国出口总额中外国增加值含量以及进口产品中用于出口的比例,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均处于较高水平,这部分反映了在“亚洲工厂”中韩国的高集约化程度以及韩国在资源加工行业的专业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 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企业+农户); 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1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 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1.2 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 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1.3 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 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 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种典型模式大全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种典型模式大全 一:省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撬动安溪县茶产业的关键一役。安溪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创建中进行了深度规划,致力于打造铁观音产业大格局,花大力气促进茶产业向茶机械、茶包装、茶配套、茶创意、茶食品及精深加工等领域延伸,2018年涉茶总产值达106亿元,比2017年增长9.1%。 二:省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围绕泡菜建设多样基地。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建设泡菜原料新品种繁育试种基地、泡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泡菜农耕文化体验基地。2018年,园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新增7家省级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8%,年加工泡菜原料170万吨,占全国泡菜市场份额的1/3。

三: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 龙头带动、品牌集中、品类齐全的花生加工体系。省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在17万亩耕地上种植优质花生16.6万亩,带动全县种植花生170多万亩,辐射周边市县种植花生近1000万亩。产业园相继引进“君乐宝”“鲁花”两个龙头企业,以及花生天地、正花食品、正味粮油、维维粮油等以花生油、休闲食品、花生饮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形成了龙头带动、品牌集中、品类齐全的加工体系。园花生加工企业达到30家,花生机械生产企业38 家,君乐宝乳业延伸产业链,建成了4000多亩的乐源观光牧场。

四: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依托优势特色水稻产业,全产业链开发。省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优势特色水稻产业,通过多种稻米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目前,园水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全部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标准化、生态化,“稻米观光稻米体验稻米 加工稻米品鉴稻米营销”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已经成型。 五:省潜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 建成标准化虾稻基地70多万亩。省潜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好水好虾好稻”理念,通过政府引导、园区创建、市场主导、农民参与,建成标准化虾稻基地70多万亩。13个万亩连片基地和65个千亩以上基地,“虾稻共作”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小粮仓、小银行、小水库和小肥厂”的“四小”典,种稻养虾相得益彰。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8009575.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框架研究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 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

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2.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价值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联系与区别 1三个概念的定义 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 ),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 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 的根本经济效益。 供应商生产帝经誚商零售户I—消费看 价值上游价值琏下游 图一价值琏图示 企业价值链分析示意图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我国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图2服装产业链架构 2.三个概念内涵的区别 由定义可见,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 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 值分 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 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 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 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 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 我们可以说这个 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供应链往往是相对多个企业而言的, 除非是大型的企业集团,否则很难构建其自身 的供应 链,即便如此,有时也难免向集团外部延伸。因此,供应链可以说是企业之间的 链条连接。供应链来自于物流XX ,对其的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一般来讲指的是跨企业的 物流管理。但是,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完成其自身流程的变革后实现 同其他企业的连接已不仅仅局限在物流管理层面上, 这使得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增加了商 流的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 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战略联 盟和虚拟经营的结果。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是 提高反应速纺织技术研发 面辅料生产 K ______ __ _______ 服装设计 服装加工 ----- ------------- \ 时装 辅料 成衣 I ________ ) 国内市场 际市场 __________ )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