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论

事故因果论

事故致因的重要理论之一。事故因果类型有集中型、连锁型和复合型,还有多层次型。

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的,叫“集中型”。见图1。

图1 多因致果集中型

有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因果连锁发生的事故,叫“连锁型”,见图2。

图2 因果连锁型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事故结果,叫“复合型”。单纯的集中型,或单纯的连锁型均较少,事故的发生多为复合型的,见图3。

图3 集中、连锁复合型

因果是继承性的,是多层次的。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余类推。见图4。

多米诺骨牌模型是事故因果论的模式之一。

图4 因果继承性示意图

它是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事故因果理论。一种可防止的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序下发生的结果。按因果顺序,伤亡事故的五因素: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设为A1)促成人为的过失(设为A2);人为的过失又造成了不安全动作或机械、物质危害(设为A3);后者促成了意外事故A4(包括未遂事故)和由此产生的人身伤亡的事件A5。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A0)。见图5。

图5 伤亡事故五因素

伤害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前面因素的作用。在意外事件及伤害发生前,一切工作应以减少环境内机械的危害及人为的不安全动作为原则。防止伤亡事故的着眼点,应集中于顺序的中心,即设法消除事件A3,使系列中断,则伤害便不会发生(如图6)。

图6 移去中央因素使系列中断,令前级因素失去作用

如果移去一枚骨牌,也就是使某一因素出现的概率为零,例如P(A3)=0,则伤亡事故的概率P(A0)=0。这时随机事件变为不可能事件,就可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安全管理的中心应是防止人的失误造成的不安全动作或机械物质危害。

要防止事故,就应知道引起事故的本质原因。为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追踪。明了事故原因的追踪系统,这对防止误作事故原因的结论,防止将预防措施引至错误的方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伤亡事故原因追踪的基础,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对企业安全的管理科学。必须掌握这三方面的广阔知识和通晓防灾原理才能深入查明事故原因,防止事故重演。

伤亡事故原因追踪系统应是:深入调查研究→确认事实真相→从中发现新问题并使之系统化→探求本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实施安全生产。

组织事故调查,正确把握事故真相,关键是对客观事实的确认。为此,一定要找出事故现场的目击者;对事故留下的痕迹进行理化分析;听取受害人的陈述;做记录和拍照,以便用第一手材料提出新问题,探求出本质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做到安全生产。参看图7。

图7 按因果论追踪事故原因

博德在海因里希提出的多米诺骨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新论:

控制不足——管理缺陷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应以企业现代管理原则为基础,实施控制这一管理机能。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发生事故的基本原因是控制不足,管理上的缺陷。

基本原因——起源论

所谓起源论,是在于找出发生事故的基本的、背景的、本质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找到事故起源,才能实现有效地控制。为了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必须查明事故的基本原因,并依此采取对策。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工作条件、工作方法、劳动环境以及管理上的原因。

直接原因——征兆

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只是深层原因的征兆,是基本原因的表面现象。安全管理应善于从属于直接原因的表面征兆去追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采取恰当的长期的控制对策。

事故——接触

从能量的观点,事故是人的身体或构筑物、设备与超过其阈值的能量的接触。为了防止这一触发事故的接触,可以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伤害——损坏——损失

博德的模型中的伤害,包括工伤、职业病,以及对人员精神方面、神经方面或全身性的不利影响。人员伤害及财物损坏,统称为损失。可以采取有力措施使事故损失最大限度地减少。例如,对受伤人员的迅速抢救,扑灭爆炸、火灾,控制灾害不使之扩大,抢修设备,平时对人员加强应急训练。

——摘自《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汽车事故勘查报告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是汽车服务工程课程的一项实验教学重要内容。本实验教学要求学生针对具体事故车辆进行具体分析,并将前面教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而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并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教学内容 对已给的交通事故车辆进行如下分析: 1.车轮印痕的检验鉴定 (1)实验目的 汽车的制动印痕是指当汽车驾驶员发现前方出现危险并采取制动措施后, 在惯性的作用下其驾驶的车辆在路面上留下的轮胎印痕。这种印痕基本上与车辆原行进方向一致, 有时也会因制动跑偏或外加力矩的影响而有所偏离。在制动过程中留下的这种轮胎印痕, 一方面可反映出该车在制动前的行驶状态和行驶轨迹, 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该车在制动前的行驶速度。所以这种制动印痕是事故发生过程的客观记录, 是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 原因和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该印痕是交警在事故现场进行痕迹勘查时, 应该着重注意的一种现场痕迹。 (2)由汽车制动印痕推算车速的基本方法 根据物理学中的功能原理, 当汽车通过紧急制动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时,如果考虑到道路的纵坡的话,它所具有的动能将转化为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能和重力势能的改变。依据功能原理有: θθμsin cos 2 12mgs mgs mv += 式中: m ——汽车质量(kg); v ——制动印痕起点车速(m/s); S ——制动印痕长(m ); μ——附着系数;θ——坡度角(上坡为正, 下坡为负);g ——重力加速度(一般取9 . 8m/s 2) 由此可得利用制动印痕判断车速的基本公式为: s g g v )sin cos (2θθμ+= (1) 如果在平坦的道路上, 或者道路的纵坡较小, 我们可以忽略其影响, 当θ 为零或接近零时,cos θ = 1, sin θ = 0, 那么公式(1)可简化为: gs v 2= (2)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2021)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 (2021)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07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2021) 一、施工安全措施 1、探井施工前必需准备好相应的安全器材,如:安全帽、安全带、救援绳索、铁锨及送氧工具等安全器材,并检查其器材破损情况如发现器材有破损必需及时更换。 2、施工现场必需保证二人以上施工。 3、每次下井施工前必需检查井孔内氧气含量及地质结构。如发现井内缺氧、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必需立即向现场施工负责人员或工程项目负责人汇报,在未解除危险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不得随意下井(简易缺氧检查可采用点火法,既点燃一根蜡烛放置井内看其是否燃烧)。 4、如发现井内缺氧应立即向井内送氧(送氧方法可采用鼓风机送风或采用绳索吊一编织袋及桶快速上下拉动加快其空气流动),在

检查不缺氧时方可下井施工。如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可采用下护筒的方法护壁,待解除塌孔危险后方可下井施工。 5、下井作业时井下施工人员必需佩带安全帽和安全带,井上必需备有救援器材,井下人员施工时井上人员不得随意离开施工井口5米范围以内。 二、应急救援措施 1、险情报告 事件发生后,发现人应迅速报告项目经理并坚持现场自救,项目经理在处理险情的同时,迅速报告院长。院长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履行其相应职责,并迅速赶赴现场,视险情情况迅速向救援部门报警。 2、指挥程序 事件发生初期,项目经理负责指挥事件的处理工作,当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到达现场后,汇报现场情况,配合组长指挥,并听从组长调度。指挥的步骤内容有: (1)迅速查清事故发生的位置、环境、规模及可能产生的次危

日本福岛核反应堆事故的科研伦理分析

日本福岛核反应堆事故的职业伦理分析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安全研1班张晓 2015211323 【摘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是核电发展史上继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后第二次事故等级为七级的核事故。在福岛核事故中,有天灾的原因,9级地震和地震后引发的海啸都是日本历史上罕见的,福岛核电站缺乏相应的应对方案无可厚非,但在海啸过后,核电站在全场断电事故下,东京电力公司所采取的犹豫应对的态度,在核岛发生熔堆事故后放射性废水向海水中排放,在事故后期报告中故意隐瞒,多次篡改记录的行为却极大的违背了职业伦理。本文尝试从职业伦理的角度,对日本福岛核事故中采取的不当行为进行分析,期望能对从事核电发展的从业人员有所启示。【关键词】福岛核事故职业伦理伦理分析 1.日本福岛核事故背景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大地震,地震随后引发海啸。致使距离震中178公里的日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中的1,2,3号核电机组发生融堆事故,第一号机组发生爆炸。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6台机组,事故发生时1,2,3号机组正在运行,4,5,6号机组正处于停堆检修阶段。地震发生开始,核电站立刻进入应急状态。控制棒立即插入堆芯,完成停堆。但地震导致电力干线受损,整个核电厂失去外部电源。随后地震引发海啸,整个福岛地区进入海啸应急阶段。福岛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开始撤离,留下一个50人的救援小组来控制核电站,这50人最终全部在事故中丧生,被誉为“福岛50勇士”。因为核电站之前所涉及的防浪堤并没有考虑到如此重大灾害的发生,所以防浪堤的高度不够。海水进入核电站厂区。整个厂区的电力供应完全中断。主控室失去电力,无法检测堆芯温度和压力。因为是能动堆芯冷却系统,所以在全厂断电的情况下,堆芯失去冷源,余热无法被排出。福岛核电站的储电池和柴油发电机全部位于地下室,在海水进入厂区以后被完全淹没,无法使用。而地震和海啸造成道路交通受损,厂外的活动式发电机无法及时调运到核电厂内。应急小组采用电池组和汽车电源给1号机组仪器仪表供电,检测出环境辐射剂量升高,1号机组内压力上

探井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操作规程编号:LX-FS-A98746 探井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探井安全操作规程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⒈为保证工程勘察探井作业人员的安全、加强探井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此规程,适用于与探井施工相关的所有人员; ⒉进去探井现场,所有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着装必须整齐,严禁穿拖鞋进入作业现场; ⒊探井组长、井前工人和编录人员上岗前8小时不得饮酒,工作中严禁打闹和开无聊的玩笑; ⒋三脚架的底脚要固定牢固、可靠,孔口周围必须设安全防护栏杆; ⒌卷筒上的钢丝绳应排列整齐,当重叠或斜绕时,应停机重新排列,严禁在转动中用手拉脚踩钢丝

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案例解析

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案例 (辐射安全和防护专题资料) 前言 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因为某些人为的和技术的原因,发生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放射性事故和核事故。 放射事故与其它事故一样,会带来经济损失,人员健康损害,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但是,从事故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认真做的。人们应该从以往事故中找到防止类似事故发生的措施,记取教训,不再重犯。 每一起事故资料既是一份很好的历史记录,同时又是我们一份宝贵的财富,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通过对事故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的核技术应用和放射性有关的工作创造更高的安全率。 国内外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简介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的1945~1997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较重大的核事故或放射事故135起(不完全的统计),使669人受到显著照射,87人死亡。 所公布事故只是一些造成人员受到较大剂量照射的核事故和放射事故,而一些较为著名的核事故,如英国温茨凯尔军用核反应堆事故和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等,由于处理得当,未造成人员伤亡,并未罗列在内。 公布的这些事故主要发生在美国、前苏联和英国等核能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较发达的国家,其中涉及到中国的放射事故为10起,受照人员47人,6人因受照死亡。我国的核能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核事故发生,导致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的事故主要来自于辐照装置、加速器和放射治疗等领域。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次放射事故是发生在1954年,福州协和医院的一名护士用血管钳夹持镭针进行穿线时,不慎将一支1.22×108Bq的镭针掉到地上,当时护士用肉眼寻找未果,10年后,该省成立放射防护机构后再找,也未找到。 从全国来看,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核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事故不多。1958~1978年的20年中,我国核技术的生产和应用由发展走向低谷,时起时伏,事故也经常在每年25起左右。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全国核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例如辐照装置全国除西藏和青海两地区尚未建立外,其它地区都有。

罗家16H井井喷事故

罗家16H井井喷事故 专家点评:2003年12月23日,该井发生井喷。主要原因是起钻前循环泥浆时间不够,岩屑气未全部排出,而是排至环空上部井段;起钻过程中调校顶驱4小时20分钟,未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继续起钻;坐岗制度不落实,未发现泥浆灌不进去,也未及时发现溢流;起钻灌泥浆不及时,最长时间为9柱灌一次泥浆;起钻过程中钻杆内、外溢泥浆,未采取任何措施就继续起钻。 在气层内钻进,起钻前应充分洗井,使岩屑气全部排出;起钻过程中,如需检修设备,检修结束后,应下钻至井底洗井,排出后效气体;起钻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规定灌泥浆;起钻时,如钻杆内喷泥浆,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严格落实坐岗制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1、基本情况 罗家16H井是四川油田川渝东部地区高陡构造上的第一口水平井,也是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试验井。该井由川东钻探公司川钻12队承钻。2003年12月23日2∶29钻至井深4049.68m,层位为飞仙关,21∶55在起钻过程中发生强烈井喷,进而发生井喷失控,造成井场周边居民硫化氢中毒,导致重大人员伤亡,是一次特大井喷事故。 (1)项目投资方:中油股份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 (2)构造位置:四川盆地温泉井构造带东段罗家寨潜伏构造高桥高点附近; (3)地理位置: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1组(罗家2井同井场,距罗家2井井口3.8m); (4)设计井深:垂深3410m 斜深4289m; (5)井别:开发井;井型:水平井(水平段长700m);目的层:飞三、飞一; (6)开钻时间:2003年5月23日; (7)φ244.5mm套管下至井深2479m; (8)发生事故时的作业方式:起钻作业; (9)、事故时间:2003年12月23日21∶55分; (10)事故地点:罗家16H井; (11)事故发生时的天气情况:夜间大雾、风速为零(据开县气象局资料);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要注意哪些问题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是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到交通事故报案到达事故现场后,对现场进行拍摄、收集证据的过程。交通警察调查道路交通事故时,应当客观、全面、及时、合法地收集证据。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是交通事故调查取证工作中颇为重要的一道工序,现场勘查粗枝大叶,不全面、不细致、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案件的质量,出现案件定性错误现象。严重的还会造成冤案,给当事人及其家属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和身心上的伤害。 如何提高办案民警在交通的勘查质量,避免案件定性错误现象发生? 一、接警问清案由。民警在接到报警,问明报警人身份的同时,了解事故发生的大致经过,在脑海中隐约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明确现场勘查的重点和细节。比如:接到一辆小轿车与摩托车相撞事故,轿车沿国道直行,摩托车由小道驶入国道左转。对这样一个警情,民警在接到后去现场途中就会考虑到,要勘查小道的宽度及摩托车轮胎行驶的轨迹等重点。当然,报警人叙述的事故经过还需要到现场勘查后来确定真伪。 二、环视现场。民警到达现场后,不要急着用尺子丈量、绘图、照相,而是要在现场及周边仔细查看,确认勘查范围。首先要查看车辆是什么部位接触的,即车辆的痕迹。车辆互相接触的,比对两车痕迹,明确受力方向,并看是否相对应,车辆与行人接触的,还要在现场结束后,立即派员到医院提取伤者外衣、检查受伤部位。其次,辨别路面印痕及散落物等,要分清路面轮胎印迹、路面划痕、散落物等是那辆车那个轮胎或那个部位遗留在路面上的,走向是什么,是否相关联?最后,明确痕迹的起、末点或折变点,确定接触点。当然,在现场环视完后,还要结合现场初查情况。 三、现场初查与分析。这要求民警到现场后首先确定驾驶人、当事人,查验有关证件,寻找证人,问明案情,了解事故大致经过,并与现场环视情况综合分析事故成因,作出合乎实际的推理判断,揭示现场上各种元素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只有在现场初查情况与现场情形相符情况下,方能着手进行现场勘查。那么在现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4 页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 一、施工安全措施 1、探井施工前必需准备好相应的安全器材,如:安全帽、安全带、救援绳索、铁锨及送氧工具等安全器材,并检查其器材破损情况如发现器材有破损必需及时更换。 2、施工现场必需保证二人以上施工。 3、每次下井施工前必需检查井孔内氧气含量及地质结构。如发现井内缺氧、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必需立即向现场施工负责人员或工程项目负责人汇报,在未解除危险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不得随意下井(简易缺氧检查可采用点火法,既点燃一根蜡烛放置井内看其是否燃烧)。 4、如发现井内缺氧应立即向井内送氧(送氧方法可采用鼓风机送风或采用绳索吊一编织袋及桶快速上下拉动加快其空气流动),在检查不缺氧时方可下井施工。如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可采用下护筒的方法护壁,待解除塌孔危险后方可下井施工。 5、下井作业时井下施工人员必需佩带安全帽和安全带,井上必需备有救援器材,井下人员施工时井上人员不得随意离开施工井口5米范围以内。 二、应急救援措施 1、险情报告 事件发生后,发现人应迅速报告项目经理并坚持现场自救,项目经理在处理险情的同时,迅速报告院长。院长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履行其相应职责,并迅速赶赴现场,视险情情况迅速向救援部门报警。 第 2 页共 4 页

2、指挥程序 事件发生初期,项目经理负责指挥事件的处理工作,当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到达现场后,汇报现场情况,配合组长指挥,并听从组长调度。指挥的步骤内容有: (1)迅速查清事故发生的位置、环境、规模及可能产生的次危害。 (2)及时沟通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队伍、辅助人员及事故内部人员之间的联络。 (3)快速组织应急设施,调动应急人员奔赴事故现场。 (4)迅速组织医疗、后勤、保卫等部门各司其责。 (5)迅速通报事故情况,通知相关方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6)保护或设置好避险通道和安全联络设备。撤离事故现场人员,划清警戒范围并实施警戒。 (7)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力争迅速消灭险情,并注意采取隔离事故现场的措施,转移现场附近易引起事故蔓延的设备和物品,撤离或保护好贵重物品,尽量减少损失,对现场普遍进行安全检查。 (8)保护好现场,为开展事故调查做好准备。 3、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1)采取先救人,后救物;先救重伤,后救轻伤的原则,实施受伤人员救护; (2)按受伤人员受伤特点,分类选择相应专业医院; (3)在专业医院救治能力相当的时候,遵循就近就医原则。 山西省运城市水利勘察院 二00九年六月二十日 第 3 页共 4 页

核反应堆大破口失水事故分析

大破口失水事故(保守分析)1.保守分析中所定义的LBLOOA 保守分析中定义的LBLOCA为冷管段双端断裂并完全错开,失去厂外电源工况。其基本假设为: (1) 102%额定功率; (2) 取最大的功率不均匀因子FQ; (3) 轴向功率取截断余弦分布; (4) 燃耗取最大气隙,最大能量储存; (5) 由温度及空泡负反应性停堆; (6) 衰变热取1971ANS标准×1.2倍; (7) 锆水反应取Baker-Just关系式; (8) 考虑金属构件的能量储存; (9) 取Moody喷放关系式,喷放系数取0.6-1.0; (10) 对冷管段破口,全部ECCS在喷放阶段流出破口,破 损环路全过程流出; (11) 在CHF之后,在整个Blowdown阶段不再认为是泡 核沸腾; (12) 极限单一故障的选择,必须加以论证; (13) 安全壳压力取保守的低值,以加强喷放; (14) 在再淹没阶段,作主泵卡轴假设; (15) 上封头温度假设; 64 (16) 需考虑燃料鼓胀造成的流道阻塞效应(按 NUREG-0630)

2.典型的事故过程 极限工况:喷放系数0.6,最大安注流量。 (1)事件序列 破口开始,失厂外电0.0s 反应堆停堆0.5 安注信号3.0 安注箱开始注水15.1 安注泵开始注水28.0 喷放结束31.5 再灌水结束44.8 安注箱排空58.2 堆芯顶部淹没~500 (2)过程描述 典型的LBLOCA分为喷放、再灌水、再淹没及长期冷却4 个 阶段。 ①堆功率变化 由于大破口失水事故系统压力降低极快,大约在0.1s内,即 65 可降至冷却剂的饱和压力,从而生成大量蒸汽,空泡效应引入的负反应性,使反应堆自行停闭,停堆后剩余中子功率迅速减小,此后主要释放衰变热,衰变热功率不大,但持续时间极长。 ②压力变化 在最初极短的一段时间内为欠热喷放,压力迅速下降,进入 饱和喷放阶段后,压力下降稍见缓慢。在再灌水,再淹没阶段,

事故现场的勘查实用版

YF-ED-J3359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事故现场的勘查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事故现场的勘查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事故现场的勘查是事故调查工作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在保护现场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 进行详细调查、为查明事故原因找到客观事实 根据的行动。 一、事故现场的勘验目的及内容 1.事故现场勘验的目的 事故现场勘验不仅应当了解对事故肇事者 及领导在发生事故的地点应负的事故责任,还

应当了解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周围的客观环境。 在事故现场进行事故现场勘验,主要是为了: (1)发现勘明事故现场所在地区(城市、农村等)、单位(厂、矿企业等)、场合(车间、仓库等)及其物质环境。 (2)发现事故肇事者在事故现场周围活动的情况,查明事故肇事者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活动。 (3)发现勘明事故现场物质环境的变动、

变化情况,确定事故肇事者在现场的活动情况,如到过现场的哪些部位,实施过哪些造成事故发生的行为,实施造成事故发生的行为先后顺序和过程,有无伪装、破坏事故现场的表现,以及事故肇事者行为所造成的事故后果等。 (4)在上述各项勘验的基础上,发现、记录、收集事故现场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事故现场勘验的内容 物证搜集:

探井安全操作规程

编号:SM-ZD-42396 探井安全操作规程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探井安全操作规程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⒈为保证工程勘察探井作业人员的安全、加强探井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此规程,适用于与探井施工相关的所有人员; ⒉进去探井现场,所有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着装必须整齐,严禁穿拖鞋进入作业现场; ⒊探井组长、井前工人和编录人员上岗前8小时不得饮酒,工作中严禁打闹和开无聊的玩笑; ⒋三脚架的底脚要固定牢固、可靠,孔口周围必须设安全防护栏杆; ⒌卷筒上的钢丝绳应排列整齐,当重叠或斜绕时,应停机重新排列,严禁在转动中用手拉脚踩钢丝绳; ⒍探井成孔直径≥0.8m,井口锁口应高于自然地面 0.2m,铲头提离孔口后,必须等钢丝绳固定牢固后,将渣车放在铲头底部,电控开合铲刃,铲头含土落入渣车,探井开

事故现场的勘查参考文本

事故现场的勘查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事故现场的勘查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事故现场的勘查是事故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在保护现场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进行详细调查、为查明 事故原因找到客观事实根据的行动。 一、事故现场的勘验目的及内容 1.事故现场勘验的目的 事故现场勘验不仅应当了解对事故肇事者及领导在发 生事故的地点应负的事故责任,还应当了解事故发生后事 故现场周围的客观环境。

在事故现场进行事故现场勘验,主要是为了: (1)发现勘明事故现场所在地区(城市、农村等)、单位(厂、矿企业等)、场合(车间、仓库等)及其物质环境。 (2)发现事故肇事者在事故现场周围活动的情况,查明事故肇事者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活动。 (3)发现勘明事故现场物质环境的变动、变化情况,确定事故肇事者在现场的活动情况,如到过现场的哪些部位,实施过哪些造成事故发生的行为,实施造成事故发生的行为先后顺序和过程,有无伪装、破坏事故现场的表现,以及事故肇事者行为所造成的事故后果等。

反应堆安全

安全的总目标:核安全的最终安全目标为:在核电厂里建立并维持一套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工作人员,社会及环境免遭放射性危害。辅助目标:1·辐射防护目标2·技术安全目标设计基准事故(DBA):要求安全设施达到最极端设计参量的事故称为核设施的设计基准事故(DB A)超设计基准:对于有些更严重的事故,这时专设安全设施已不能有效制止事故的发展,这些事故称之为超设计基准事故(BDBA)纵深防御原则分为5个层次:第1层次防御的目的是防止偏离正常运行和系统故障第2层次防御目的是检测和纠正偏离正常运行的情况,以防预计运行事件升级为事故工况设置第3层次防御是基于以下假定:尽管极少可能,某些预计运行事件或始发事件的升级仍有可能未被前一层次的防御所制止,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事件。第4层防御的目的是应付可能已超出设计基准的严重事故,并保证放射性后果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第5层次即最后层次的防御目的是减轻事故工况下可能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后果。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燃料元件包壳第二道屏障是将反应堆冷却剂全部包容在内的一回路压力边界第三道屏障是安全壳,即反应堆厂房。单一故障准则:满足单一故障准则的设备组合,在其任何部位发生单一随机故障时,仍能保持所赋予的功能。核安全许可证制度几个阶段:1核电厂的选址地点2核电厂的建造3核电厂的调试4核电厂的运行5核电厂的退役安全分析报告包括如下内容:1厂址及其环境的描述2建厂的目的,反应堆设计,运行和实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所用的法规,标准和规范),设计基准内部和外部始发事件,以及为保护厂区人员和公众安全为目的的安全系统性能的描述;3核电厂系统的描述,包括目的,接口,仪表,检查维护和所有运行工况以及事故工况下的性能4设计,采购,建筑,调试和运行方面的质量保证大纲的描述5对预计安排在反应堆内进行的,对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任何形式的实验的安全问题的检查6相类似核电厂的运行经验的回顾7假设始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安全分析条件,包括足够的资料和计算,以便有条件进行独立评价8核电厂的支持安全技术条件,包括安全限制和安全系统整定值,安全运行的限制条件,设备检测要求,组织和管理上的要求。确保反应堆安全的4种安全性要素:1自然的安全性2非能动的安全性3能动的安全性4后备的安全性反应堆安全设施的三大安全功能:1有效地控制反应性2确保堆芯冷却3包容反射性产物根据反应堆运行工况的不同,可把反应性控制分为3种类型:1紧急停堆控制2功率控制3补偿控制控制棒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补偿棒,调节棒,安全棒(停堆棒)核电厂运行工况分为4类:工况Ⅰ-正常运行和运行瞬变工况Ⅱ-中等频率事件,或称预期运行事件;工况Ⅲ-稀有事故;工况Ⅳ-极限事故(这类事故的发生频率约为10-6-10-4次/(堆·年)安全分析报告分析的典型始发事故安全分析报告的典型始发事故:1二回路系统排热增加2二回路系统排热减少3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流量减少4反应性和功率分布异常5反应堆冷却剂装量增加6反应堆冷却剂装量减少7系统或设备的放射性释放8未能紧急停堆的预期瞬变最终验收准则:1包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1204℃2包壳的局部最大氧化量不超过反应前包壳总厚度的17%,以防止过量氧化的氢脆导致包壳机械强度不足而破裂3包壳氧化产氢量不得超过假设所有锆均与水反应所释氢总量的1%,以限制安全壳内氢爆的危险4堆芯必须保持可冷却的几何形状5必须能保证事故后排出衰变热的长期冷却能力。反应性引入事故是指向堆内突然引入一个意外的反应性,导致反应堆功率急剧上升而发生的事故。反应性引入机理:1控制棒失控提升2控制棒弹出3硼失控稀释失流事故概念:核电厂反应堆是借助于主冷却剂泵唧送冷却剂实现强迫循环来冷却的。如果反应堆功率运行时,主泵因动力电源故障或机械故障被迫停转,使冷却剂流量下降,冷却剂流量与堆功率失配,导致堆芯燃料包壳温度迅速上升,这种现象称为失流事故。失流事故包括:流量部分丧失流量完全丧失主泵卡轴和主泵断轴4种,其中后两种属于极限事故。 流量瞬变:取一长度为L,流量横截面为Ai的控制体,则控制体内流体 的压降关系为: 这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是,任何一段流道流体压降等于该流道的惯性压降,加速压降,摩擦压降和重力压降之和再减去泵所提供的压头。热阱丧失事故定义:热阱丧失事故是由于二回路或三回路故障造成堆芯入口处一回路冷却剂温度过高引起堆芯冷却能力不足的事故。热阱丧失事故的始发事件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1部分或全部给水中断2汽轮机跳闸,同时旁路阀门未打开。冷却剂丧失事故是指反应堆主回路压力边界产生破口或发生破裂,一部分或大部分冷却剂泄露的事故。大破口失水事故是指反应堆主冷却剂系统冷管段或热管段出现大孔直至双端剪切断裂并同时失去厂外电源的事故。未紧急停堆的预期瞬态(ATWS)是指没有紧急停堆或机组跳闸的预期瞬态,在这些瞬态中,虽然一回路或二回路参数超过了保护定值,但控制棒组件未插入堆芯。ATWS的事故发生概率等于紧急停堆发生故障的概率和未紧急停堆时由明显后果的事故瞬态频率的乘积。可能导致比较严重后果的始发事件有:失去主给水,汽轮机停机,失去交流电源,失去凝汽器真空,控制棒组意外抽出和稳压器卸压阀意外开启等。其中以主给水丧失引发的ATWS 最具代表性。蒸汽爆炸:蒸汽爆炸是一种声波压力脉冲,由快速传热引起。在压水堆发生严重事故时,当熔化的堆芯物质与水接触时就可能发生这种快速传热。烟羽应急计划区以反应堆为中心7-10km为半径。在此区域内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作好实际防护措施的准备。在该区域还要考虑在3-5km半径的区域内,作好人员撤离的准备。 食入应急计划区以反应堆为中心,30-50km为半径。在此区域内,应加强辐射监测,并作好食物和饮水控制的准备。风险的定义:风险R(损害/单位时间)=P(事件/单位时间)*C (损害/事件)整个故障树分析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步:1选择合理的顶事件和系统的分析边界和定义范围,并确定成功与失败的准则;2建造故障树,这是FTA的核心部分之一。通过对已收集的技术资料,在设计,运行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建造故障树;3对故障树进行简化或者模块化;4定性分析。求出故障树的全部最下割集,当割集的数量太多时,可以通过程序进行概率截断或割集阶数截断;5定量分析。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很多的,它包括计算顶事件发生概率即系统的点无效度和区间无效度,此外还要进行重要度分析和灵敏度分析。 在核电厂事故释放下,核电厂附近居民可能受到的主要辐射途径有以下4个方面:1放射性烟云的外照射2烟云地面沉积放射性的外照射3吸入空气中的放射性的内照射4通过食物链造成内照射辐射防护工作的基本原则:1辐射事业的正当化原则:除非对社会确有贡献,否则任何涉及辐射照射的活动都是不合适的;2防护水平的合理最优化原则:辐射剂量必须同时考虑经济和社会因素,做到合理可行尽量低;3个人所受到剂量的限制原则:个人所受的最高剂量当量不得超过规定限值,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个人剂量当量限值推荐值如下:职业工作人员的剂量当量在5年内平均每年不超过20mSv,其中剂量当量最高的一年不得超过50mSv。 p gH z z g A W e A W iAi A A A dt dW A L p - - - - - - - - - - - - + + - + = ? ρ ρ ρ ρ ρ ρ ρ ρ ) ( 2 2 ] ) ( ) [( 1 2 2 1 2 2 2 2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 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8498-43 人工探井安全施工要求及措施(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施工安全措施 1、探井施工前必需准备好相应的安全器材,如:安全帽、安全带、救援绳索、铁锨及送氧工具等安全器材,并检查其器材破损情况如发现器材有破损必需及时更换。 2、施工现场必需保证二人以上施工。 3、每次下井施工前必需检查井孔内氧气含量及地质结构。如发现井内缺氧、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必需立即向现场施工负责人员或工程项目负责人汇报,在未解除危险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不得随意下井(简易缺氧检查可采用点火法,既点燃一根蜡烛放置井内看其是否燃烧)。 4、如发现井内缺氧应立即向井内送氧(送氧方法

可采用鼓风机送风或采用绳索吊一编织袋及桶快速上下拉动加快其空气流动),在检查不缺氧时方可下井施工。如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可采用下护筒的方法护壁,待解除塌孔危险后方可下井施工。 5、下井作业时井下施工人员必需佩带安全帽和安全带,井上必需备有救援器材,井下人员施工时井上人员不得随意离开施工井口5米范围以内。 二、应急救援措施 1、险情报告 事件发生后,发现人应迅速报告项目经理并坚持现场自救,项目经理在处理险情的同时,迅速报告院长。院长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履行其相应职责,并迅速赶赴现场,视险情情况迅速向救援部门报警。 2、指挥程序 事件发生初期,项目经理负责指挥事件的处理工作,当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到达现场后,汇报现场情况,

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

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 核安全的总目标:核电厂建立并维持一套有效的防御措施,以保证人员、社会及环境免收放射性危害。 辐射防护目标:辐射照射低于规定限值并合理可行尽量低。 技术安全目标: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后果小,确保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低。 定量安全目标(美国核管会): (1)紧邻核电厂正常个体人员反应堆事故立即死亡风险其他事故所导致总和1/1000 (2)核电厂邻近区域人口核电厂运行导致癌症死亡风险其他原因导致总和1/1000 每运行堆年严重堆芯损坏频率小于10-4 每运行堆年大规模放射性释放频率小于10-5 核电厂安全特征:强放射性、高温高压水、衰变热、核电厂放射性废料的处置 核电厂安全对策:在所有情况下,有效控制反应性(紧急停堆、功率控制、补偿控制)、确保堆芯冷却、包容放射性产物 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特征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纵深防御措施:多道屏障(燃料元件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安全壳)和多级防御措施 安全设计基本原则:单一故障准则、多样化原则、独立性原则、故障安全原则、固有安全性原则、定期实验、维护、检修原则 单一故障准则:满足单一故障准则的设备组合,在其任何部件发生单一随机故障时,仍能保持所赋予的功能。 核安全的四要素:自然的安全性、非能动的安全性、能动的安全性、后备的安全性 固有安全性:当反应堆出现异常工况时,不依靠人为操作或外部设备的强制性干预,只是由堆的自然的安全性和非能动的安全性,控制反应性或移出堆芯热量,使反应堆

趋于正常运行和安全停闭。 确定论安全评价方法:基本思想是根据纵深防御的原则,以确保核电厂三个基本安全功能为 目标,针对一套确定的基准设计工况,采用一套保守的假设和分析方 法,已检验是否满足特定的验收准则。 分析基本假定:单一故障假设、操作员事故后短期不干预 补充假定:事故同时失去场外电源;反应性最大的一组控制棒租卡在全提出位置;不考虑非安全设备的缓解能力;必要时考虑不利的外部条件。 最终验收准则(大破口失水事故):包壳最高温度不超过1204℃;包壳局部最大氧化量不超过反应前包壳总厚度的17%;包壳氧化产氢量不超过假设所有锆与水反应产氢总量的1%;事故后排出衰变热的长期冷却能力。 一级PSA——系统分析。对核电厂运行系统和安全系统进行分析,给出每运行年发生堆芯损坏的概率。 二级PSA——一级PSA结果加上安全壳的响应。确定放射性物质从安全壳释放的频率。三级PSA——二级PSA结果加上厂外后果的评价。确定放射性事故造成的厂外后果。PSA基本步骤:确定初因事件; 事件树和故障树分析,确定发生频率; 确定堆芯内和安全壳内放射性物质的沉积和迁移; 确定向环境放射物质的释放量; 对公众及环境的影响评估。 PSA主要任务:识别潜在事故,寻找薄弱环节; 计算放射性物质分布,确定对周围公众和环境的影响; 求出潜在核事故的总风险并评估。

事故现场的勘查(最新版)

事故现场的勘查(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55

事故现场的勘查(最新版) 事故现场的勘查是事故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保护现场的基础上,对客观物质进行详细调查、为查明事故原因找到客观事实根据的行动。 一、事故现场的勘验目的及内容 1.事故现场勘验的目的 事故现场勘验不仅应当了解对事故肇事者及领导在发生事故的地点应负的事故责任,还应当了解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周围的客观环境。 在事故现场进行事故现场勘验,主要是为了: (1)发现勘明事故现场所在地区(城市、农村等)、单位(厂、矿企业等)、场合(车间、仓库等)及其物质环境。

(2)发现事故肇事者在事故现场周围活动的情况,查明事故肇事者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活动。 (3)发现勘明事故现场物质环境的变动、变化情况,确定事故肇事者在现场的活动情况,如到过现场的哪些部位,实施过哪些造成事故发生的行为,实施造成事故发生的行为先后顺序和过程,有无伪装、破坏事故现场的表现,以及事故肇事者行为所造成的事故后果等。 (4)在上述各项勘验的基础上,发现、记录、收集事故现场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事故现场勘验的内容 物证搜集: (1)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的位置等。 (2)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簦,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 (3)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

汽车事故勘查报告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是汽车服务工程课程的一项实验教学重要内容。本实验教学要求学生针对具体事故车辆进行具体分析,并将前面教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而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并按照规定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教学内容 对已给的交通事故车辆进行如下分析: 1.车轮印痕的检验鉴定 (1)实验目的 汽车的制动印痕是指当汽车驾驶员发现前方出现危险并采取制动措施后,在惯性的作用下其驾驶的车辆在路面上留下的轮胎印痕。这种印痕基本上与车辆原行进方向一致,有时也会因制动跑偏或外加力矩的影响而有所偏离。在制动过程中留下的这种轮胎印痕,一方面可反映出该车在制动前的行驶状态和行驶轨迹,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该车在制动前的行驶速度。所以这种制动印痕是事故发生过程的客观记录,是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原因和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该印痕是交警在事故现场进行痕迹勘查时,应该着重注意的一种现场痕迹。 (2)由汽车制动印痕推算车速的基本方法 根据物理学中的功能原理,当汽车通过紧急制动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时,如果考虑到道路的纵坡的话,它所具有的动能将转化为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能和重力势能的改变。依据功能原理有: 1 mv2=mgsμcosθ+mgs sinθ 2 式中:m——汽车质量(kg);v——制动印痕起点车速(m/s);S——制动印痕长(m); μ——附着系数;θ——坡度角(上坡为正,下坡为负);g——重力加速度(一般取9.8m/s2) 由此可得利用制动印痕判断车速的基本公式为: v=2g(μcosθ+g sinθ)s(1)

表 1 各种路面下的平均摩擦系数 三、实验内容 如果在平坦的道路上, 或者道路的纵坡较小, 我们可以忽略其影响, 当 θ 为零或接近零时,cos θ = 1, sin θ = 0, 那么公式(1)可简化为: v = 2gs (2) 公式(2)的单位为 m/s, 在实际生活和交通法规中常用的车速单位是 km/ h, 所以公式(2)可变为: V= 3.6v= 3.6 2μgs =16 μs (3) 公式(3)中, S 能方便地测到, 因此, 只要能确定 μ 值, 就能很方便地求出 汽车制动前的车速 V 了。 (3) μ 值 在对汽车制动过程中的速度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算时,附着系数是一个不可 缺少的物理常数,由于附着条件是由道路的路面和汽车轮胎在相互作用中形成 的,故不能单纯以路面摩擦系数看待。同时,影响轮胎及路面的物理性能及附 着状况的因素还有很多,故在使用附着系数时应将各种影响因素考虑进去。目 前,国内外提供的各种有关附着系数的参考值,多是在较正常情况下的实验数 据。 1、案情经过 事故车辆为驾校两辆科二练习车,前车因坡起溜车,后方车辆因紧急情况, 来不及避让,两车发生轻微碰撞。两车车上人员均无大碍,仅仅造成前车左后 尾灯灯壳破碎与后车右前转向灯灯壳破碎、前保险杠撞坏。图为事故现场

探井安全措施(最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探井安全措施(最新版)

探井安全措施(最新版) 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一、施工安全措施 1、探井施工前必需准备好相应的安全器材,如:安全帽、安全带、救援绳索、铁锨及送氧工具等安全器材,并检查其器材破损情况如发现器材有破损必需及时更换。 2、施工现场必需保证二人以上施工。 3、每次下井施工前必需检查井孔内氧气含量及地质结构。如发现井内缺氧、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必需立即向现场施工负责人员或工程项目负责人汇报,在未解除危险的情况下施工人员不得随意下井(简易缺氧检查可采用点火法,既点燃一根蜡烛放置井内看其是否燃烧)。 4、如发现井内缺氧应立即向井内送氧(送氧方法可采用鼓风机送风或采用绳索吊一编织袋及桶快速上下拉动加快其空气流动),在检查不缺氧时方可下井施工。如地质结构复杂有塌孔的危险,可采用下护筒的方法护壁,待解除塌孔危险后方可下井施工。

5、下井作业时井下施工人员必需佩带安全帽和安全带,井上必需备有救援器材,井下人员施工时井上人员不得随意离开施工井口5米范围以内。 二、应急救援措施 1、险情报告 事件发生后,发现人应迅速报告项目经理并坚持现场自救,项目经理在处理险情的同时,迅速报告院长。院长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各成员,履行其相应职责,并迅速赶赴现场,视险情情况迅速向救援部门报警。 2、指挥程序 事件发生初期,项目经理负责指挥事件的处理工作,当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到达现场后,汇报现场情况,配合组长指挥,并听从组长调度。指挥的步骤内容有: (1)迅速查清事故发生的位置、环境、规模及可能产生的次危害。 (2)及时沟通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队伍、辅助人员及事故内部人员之间的联络。 (3)快速组织应急设施,调动应急人员奔赴事故现场。 (4)迅速组织医疗、后勤、保卫等部门各司其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