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羔羊梭菌性痢疾

羔羊梭菌性痢疾

羔羊梭菌性痢疾

羔羊梭菌性痢疾

羔羊梭菌性痢疾

羔羊梭菌性痢疾简称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诊以剧烈腹泻、剖检以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该病主要是由于B型魏氏梭菌在羔羊小肠(特别是回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

(一)病原

羔羊痢疾的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

(二)流行特点

呈季节性流行,主要侵害产后2~8天的羔羊,尤以新生3天的羔羊最易发病,杂交改良品种更为敏感,特别是高代杂交品种羔羊死亡率甚高。一般羊羔初期患病少,产羔盛期传染快,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病传染来源是病羔,其粪便内含有大量病原菌,污染羊舍和周围环境,成为传播因素,经消化道、脐带和外伤等途径而感染。诱因很重要,特别是弱羔受到寒冷或饥饱不均等因素作用,常促使发病。

(三)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羔羊感染痢疾,首先表现奶欲减退,精神萎靡,常卧地不起;粪便起初是黄色稀汤,后来为血样紫黑色稀粪。有的羔羊发病很快,未见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潜伏期数小时到一天,病初羔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停止哺乳,随后1~2天,病羔拉黄褐色稀糊状或水样粪便,恶臭。萎靡呆立,低头拱背,腹部下凹,后期粪内带血,肛门失禁。由于持续性腹泻,体温偏低,经1~2天死亡。个别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流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神志昏迷,以死亡告终。

2.病理变化剖检尸体消瘦,被毛粗乱,黏膜苍白,口腔及鼻腔发绀,尾部及肛门四周被粪便沾污。严重脱水,眼窝下陷,胃肠道卡他性炎症,黏膜上有出血点。肠黏膜上有大量黏液。真胃内容物呈白色或乳白色稀糊状及凝乳块。肠壁肥厚,充血出血,肠淋巴滤泡明显。肝充血水肿,质地变软有萎缩现象心包内积有黄色液体,心内膜有点状及条纹状出血。

3.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生前可采集粪便,死后常采集肝脏、脾脏以及小肠内容物等作为病料。

②染色镜检。病料染色检查,可于肠道内发现大量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同时于肝脏、脾脏等脏器也可检出魏氏梭菌。

③分离培养。本菌虽为专性厌氧菌,但厌氧条件不苛刻,较易培养。常用厌氧肉肝汤和鲜血琼脂进行培养。纯分离物进行生化试验以便鉴定。

(2)毒素检查利用小肠内容物滤液接种小鼠或豚鼠进行毒素检查和中和试验,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和菌型。

4.类症鉴别羔羊梭菌性痢疾应与沙门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区别。

(1)与沙门菌病由沙门菌引起的初生羔羊腹泻,粪便也可夹杂有血液,剖检可见皱胃和肠黏膜潮红并有出血点,从心血、肝脏、脾脏和脑可分离到沙门菌。

(2)与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腹泻,用魏氏梭菌免疫血清预防无效,而用大肠杆菌免疫血清则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羔羊濒死或刚死时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分离出纯培养的致病菌株具有诊断意义。

(四)防治措施

可选用以下方法:可选用土霉素0.2~0.3克,加等

1.治疗量胃蛋白酶水调灌服,每日2次;也可用磺胺胍0.5克,鞣酸蛋白、次硝酸铋、碳酸氢钠各0.2克,或再加呋喃唑酮0.1~0.2克,水调灌服,每日3次。病初用较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单位注

射。必要时采用对症疗法,强心补液,收敛止痛等。有条件的可用高免血清。

2.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母羊的产前和产后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本病具有积极意义。

(2)每年秋季可给羊接种厌氧菌病五联菌苗,一般在产前2~3周接种母羊。也可用羊六联菌苗(羊厌氧菌五联苗加大肠杆菌)进行预防接种。

(3)药物预防可收到一定的效果。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可口服土霉素0.15~0.2克,每天1次,连服3天。

(4)对病羔羊要及早发现,仔细护理,积极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