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上半学期复习资料

微生物上半学期复习资料

微生物上半学期复习资料
微生物上半学期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与人类

祸:

1.炭疽热19世纪传播动物,死亡率30%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

2.埃博拉出血热1976年传播人或灵长类动物,死亡率50%-90%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3.艾滋病1980年死亡率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4.疯牛病1985年死亡率100% 克-雅(Creutzfeldt-Jakob)式病毒

5.禽流感1997年死亡率33% 禽甲型流感病毒A(H5N1)

第二节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是微小生物的总称一般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原核生物: 真细菌、古细菌

真核生物: 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个体微小

●独立生活的细胞

第三节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第四节微生物的分类地位

?魏泰克(R.H.Whittaker,1924—1980)在1969年提出将生物分成五个界

?加病毒为六界

?1977年Woese三界分类系统

第五节微生物的发现(重点)

?列文虎克与他的显微镜(1684)

?巴斯德(1822-1895)

⑴曲颈瓶试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⑵酒变酸的研究,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不同的微生物引起不同类型的发酵。

⑶明了巴氏消毒法。

⑷通过对鸡霍乱的研究,发明的注射疫苗来防治传染病,狂犬疫苗的制备。

?柯赫(1843-1910)

科赫为研究病原微生物制订了严格准则,被称为科赫法则,包括:

第一,这种微生物必须能够在患病动物组织内找到,而未患病的动物体内则找不到;

第二,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的这种微生物能够在体外被纯化和培养;

第三,经培养的微生物被转移至健康动物后,动物将表现出感染的征象;

第四,受感染的健康动物体内又能分离出这种微生物。

?弗莱明

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重点)

一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分离、转接和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灭菌(Sterilization):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和基质事先不含有任何微生物

无菌操作: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菌落(Colony):由一个或少数几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平板划线法(Streak plate)

?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倾注平板法(Pour plate)

三选择培养

–选择平板培养

?高温菌

?产酶菌

?抗性菌

–鉴别平板培养

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MB)

–富集培养

?降解某种化学物质的微生物

四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方法的比较(见PPT)

五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

变异、污染、死亡

基本方法

生活态传代法

休眠态冷冻法、干燥法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分辨率: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反差:样品区别于背景的程度

暗视野显微镜

?斜射照明,光线不直接传过物镜,而是由样品反射或者折射后在进入物镜

?视野为暗,样品明亮

?观察生活细菌的活动性

相差显微镜

?根据细胞内各部分的折射率和厚度不同,光线通过时直射光和衍射光的光程就会有差异

?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相位差变成振幅差,从而提高了标本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对比度,使标本中的结构清晰可辨。

荧光显微镜

?原理:在紫外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背景下表现为有色物体

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细菌-细菌形状

?球状

–以单细胞形式存在

–聚集成特定的排列,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杆状

–短杆状,棒杆状,梭杆状,分支状,月亮状,竹节状

?螺旋状

–弧菌(vibrio):螺旋不满一环

–螺菌(spirillum):满2-6环,小型,坚硬

–螺旋体(spirochaeta):旋转周数大于6,体大,柔软

?放线菌:长而具有多核的丝状体或菌丝

2、古生菌

嗜盐菌\嗜冷菌\嗜热菌

3、真菌

?霉菌

–由分支或者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无隔膜菌丝

?有隔膜菌丝

–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生物

第一节细胞壁(重点)

细胞壁(cell wall)是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细胞结构。

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细胞形状

●保护细胞:外力,渗透压,有害物

●协助鞭毛运动

●某些病原菌细胞壁中某些成分与致病性有关

细胞壁染色-革兰氏染色原理

?紫色-革兰氏阳性细菌(Gram positive, G+)

?红色-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 negative, G-)

G+菌细胞壁的特点

1.厚度大

2.化学组分简单

一般含有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肽聚糖结构组成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

●外膜(Outer membrane):脂多糖,磷脂,脂蛋白

●质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隙-外周胞质(Periplasm)

●肽聚糖层(Peptidoglycan)

脂多糖的结构复杂,由O-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组成。

●O-侧链位于LPS层的最外面,由重复的寡糖单位或其他糖组成,具抗原性,

又称O(ohne hauch)抗原或菌体抗原。

●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故有属特异性。

●类脂A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脂多糖的主要功能:

?细菌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表面的抗原决定因子;

?作为许多噬菌体的吸附受体;

?有吸附Mg 2+、Ca 2+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的浓度的作用;

?起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止溶菌酶、抗生素和染料等较大分子的物质的进入菌体。

外周胞质(Periplasm)

又称璧膜间质,在革兰氏阴性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小空间,是进出细胞的物质的重要中转站和反应场所

●水解酶类

●合成酶类

●受体蛋白

●结合蛋白

古生菌的细胞壁

热原体属(Termoplasma)没有细胞壁

其他具有与真细菌类似的细胞壁

细胞壁的结构与化学成分均差别甚大

目前已知的古生菌均没有肽聚糖,

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假肽聚糖

盐球菌属------硫酸化多糖细胞壁

极端嗜盐古生菌----盐杆菌属的细胞壁是由糖蛋白组成

由大量酸性氨基酸,尤其是天冬氨酸组成带强负电荷的细胞壁可以平衡高浓度的Na+,从而使其能很好的生活在20%-25%的高盐浓度下

少数产甲烷菌的细胞壁是由蛋白质所组成

缺壁细胞

L型细菌

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特点:

(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

(2)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

(3)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

原生质体

在人为条件下,革兰氏阳性菌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而形成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

支原体

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因其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第二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紧贴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半透性薄膜

磷脂双分子层

厚度为5-10nm

带正电荷且溶于水的极性头(磷酸端)

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烃端)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①膜的主体是脂质双分子层;

②脂质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③整合蛋白因其表面呈疏水性,“溶”于脂质层疏水性内层中;

④周边蛋白表面含有亲水基团,通过静电引力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的极性头相连;

细胞膜的功能

1.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

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

3.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

4.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

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6.膜上某些蛋白受体与趋化性有关

古生菌细胞膜结构

亲水头与疏水尾通过醚键相连

第三节细胞质及内含物

细胞质(cytoplasm)是细胞质膜包围的除核区外的一切半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含水量约80%。

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为:

核糖体、贮藏物、多种酶类和中间代谢物、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少数细菌还有类囊体、羧酶体、气泡或伴孢晶体等。

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

异染粒(metachromatic granules)

颗粒大小为0.5~1.0μm,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一般在含磷丰富的环境下形成。功能是贮藏磷元素和能量,并可降低细胞的渗透压。

硫粒(sulfur globules)

硫素丰富时,常在细胞内以折光性很强的硫粒的形式积累硫元素。当环境中环境中还原性硫缺乏时,可被细菌重新利用。

第四节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一.糖被

是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侧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荚膜, 微荚膜, 粘液层, 菌胶团的区分

荚膜的功能

保护---抗干燥,抗损伤

表面附着---龋齿

口腔内的唾液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会在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医学上称之为牙菌斑,细菌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使其逐渐分解破坏,而咀嚼食物的磨耗对牙齿的消耗是很小的。

贮藏养料

透性屏障---重金属屏障

信息识别---根瘤菌

堆积代谢废物

二.鞭毛

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数目为一至数十条,有运动功能

●单端鞭毛菌

●两端鞭毛菌

●端生丛毛菌

●周生鞭毛菌

如何判断某细菌是否存在鞭毛?

半固体穿刺法

固体培养基观察法

鞭毛构造

●基体

●钩型鞘

●鞭毛丝

鞭毛运动机理

挥鞭论

旋转论

三.菌毛

每个细菌约有250~300根菌毛

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居多---淋病奈氏球菌

形成菌膜、粘附

四.性菌毛

比菌毛长,较粗

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根

传递遗传物质

噬菌体吸附位点

五.芽孢(重点)

芽孢的构造

抗热机制

1.吡啶二羧酸钙盐(DPA-Ca)

2.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芽孢的形成

从0-2阶段,DNA浓缩,细胞膜内陷,形成前芽孢

3-4阶段,前芽孢双层隔膜形成,开始形成皮层

5-7阶段,皮层合成完成,芽孢形成,芽孢囊裂解

芽孢形成的意义

能行成芽孢的细菌难以去除

●对于恶劣环境的反应

营养物质缺乏

极端的条件

消毒(Disinfection)和灭菌(sterilization)

●多次加热

●高温(121℃)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伴孢晶体对200多种昆虫尤其是鳞翅目的幼虫有毒杀作用,——细菌杀虫剂。

细菌的其它休眠结构

孢囊:固氮菌

粘液孢子:粘球菌

蛭孢子:蛭弧菌

外生孢子:嗜甲基细菌

第五节真核微生物

植物界:显微藻类

动物界:原生动物

真核微生物

粘菌

菌物界

单细胞真菌--酵母

真菌丝状真菌--霉菌

大型子实体--蕈菌

真菌的细胞壁:多糖为主、少量蛋白质和脂类

●酵母葡聚糖

●霉菌纤维素

●蕈菌几丁质

鞭毛与纤毛

结构: 基体, 过渡区, 鞭毛杆

特点:中央微管+微管二联体的9+2结构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营养物质

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碳源(重点)

功能

1.构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

2.形成代谢产物

3.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同一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差别—速效碳源和迟效碳源

如葡萄糖和半乳糖同时存在于培养基中时,E. coli先利用葡萄糖(速效碳源),再利用半乳糖(迟效碳源)

不同微生物的碳源谱差别很大

如Pseudomonas属的某些种可利用多达90种的碳源;

甲基营养菌(Methylotrophs)仅能利用甲烷、CO、甲醇等一碳化合物作碳源。

氮源

氮源功能

1. 构成微生物细胞含氮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

2. 形成代谢产物,如谷氨酸等;

3. 一般不作为能源。

速效氮源& 迟效氮源

实例:土霉素发酵生产过程中,添加的玉米浆和花生饼粉。

玉米浆:氮源以蛋白质降解产物方式存在,易被利用(速效氮源);

花生饼粉:氮源以大分子蛋白质的方式存在,降解后可利用(迟效氮源)。

发酵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菌体生长,后者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形成。保持适当的比例,协调菌体生长期和产物形成期,提高土霉素的产量。

生长因子(重点)

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

生理功能

(1)主要是生物体中各种酶的辅基和辅酶;

(2)生长必须物质(营养缺陷型)。

生长因子自养型:多数真菌、放线菌和不少细菌

生长因子异养型:乳酸菌,支原体和原生动物等

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微生物

(1)假囊酵母、阿舒霉菌及梭菌属生产VB2

(2)链霉菌某些菌、假单胞菌生产VB12

(3)葡糖杆菌属、棒杆菌属及欧文氏菌属生产Vc

(4)酵母属生产VD

无机盐

为微生物细胞生长提供碳、氮源以外的多种重要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多以无机盐的形式供给。

大量元素:P、S、K、Mg、Ca、Na、Fe (微生物生长所需浓度在10-3-10-4mol/L)

微量元素:Cu、Zn、Mn、Mo、Co (微生物生长所需浓度在10-6-10-8mol/L)

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结合水和游离水

不同细胞及不同细胞结构中游离水的含量有较大差别

微生物对水的需要程度常用环境(或基质)中的水活度值αw表示。所谓αw就是水的有效浓度。

水活度定义: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材料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与纯水的蒸汽压(即纯水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之比,

即:αw=P/ P o

P表示溶液的蒸汽压;P o表示纯水的蒸汽压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光能无机自养型(photo-litho-autotroph)

能源:光能

碳源:CO2

还原CO2的电子供体:还原态的无机化合物(H2O、H2S等)

如蓝细菌、紫硫细菌、藻类,都含有光合色素。

2.光能有机异养型(photo-organo-heterotroph)

能源:光

碳源:CO2,简单有机碳化合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乳酸等)

电子供体:有机物

红螺菌科

3.化能无机自养型(chemo-litho-autotroph)

能源:无机化合物氧化释放的能量

碳源: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通常生长在特殊生境中。

电子供体:无机物,eg. 氢气,硫化氢,Fe 2+

如硫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4.化能有机异养型(chemo-organo-heterotroph

碳源、能源、氢供体均为有机碳化合物。

大多数微生物均属此型。

根据营养物质来源分为腐生、寄生。

紫色非硫细菌

(Purple Non-sulphur Bacteria)

?没有有机物时,同化CO2,为自养型微生物;

?有机物存在时,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为异养型微生物;

?光照和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生长,为光能营养型微生物;

?黑暗与好氧条件下,依靠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生长,为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第二节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影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因素

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

大分子、小分子、溶解性、极性、电负性等

微生物所处的环境

温度,pH值

微生物细胞的透过屏障

壁、膜、荚膜、粘液层等

运输方式

?单纯扩散:顺着浓度梯度,不需载体,不需能量

?促进扩散: 顺着浓度梯度,需载体,不需能量

?主动运输: 逆着浓度梯度,需载体,需能量

?膜泡运输:胞吞,胞饮

主动运输(重点)

主动运输特点:

?物质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代谢能;

?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的运输方式;

?需要载体蛋白参与;

?对被运输的物质有高度的立体专一性。

主动运输类型

?初级主动运输:质子

?次级主动运输:丙氨酸,某些阴离子

单向运输逆向运输同向运输

?ATP结合性盒式转运蛋白系统(ABC):糖类,氨基酸等

?Na+-K+泵

?基团转位:葡萄糖,乳糖

运送机制:是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运送步骤:

(1)热稳载体蛋白(HPr)的激活

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把HPr激活。

酶1

PEP+HPr 丙酮酸+P-HPr

HP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2)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

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2结合,再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 上的磷酸激活,并通过酶2的作用将糖-磷酸释放到细胞内。

酶2是一种结合于细胞膜上的蛋白,它对底物具有特异性选择作用,因此细胞膜上可诱导出一系列与底物分子相应的酶2。

第三节培养基

根据微生物的种类:

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放线菌:高氏一号培养基

酵母菌、霉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成份

天然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高氏一号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

固体培养基(2-2.5%)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0.2~0.7%,用于观察细菌的运动)

固化培养基:加了凝固剂,以前用明胶,但是不理想,现在用琼脂,也叫洋菜,从海洋的红藻中提取出来,凝固点40度,熔点96度,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

理想凝固剂应具备的条件

1.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液化;

2.不因消毒灭菌而被破坏;

3.在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内保持固态;

4.凝固点的温度对微生物无害;

5.透明度好,粘着力强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

基础培养基

加富培养基

在普通培养基中添加血液,血清,动植物的组织液,一般分离病原菌使用)

选择培养基(根据某一类微生物的生长要求)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者化学药品,可以使微生物经过培

养以后,菌落颜色会发生变化)

其它类型的培养基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一.异养微生物的产能方式

糖酵解:(重点)

糖酵解途径是指细胞在细胞质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

(1)EMP途径

6碳阶段:无氧化还原反应,无ATP产生,耗能

3碳阶段: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产能

糖酵解总共包括10个连续步骤,均由对应的酶催化。

总反应为:葡萄糖+2ATP+2ADP+2Pi+2NAD+ ——>2丙酮酸+4ATP+2NADH+2H++2H2O

EMP生理功能

1、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NADH2;

2、为生物合成提供中间产物

3、在一定条件下,可沿EMP途径逆转合成多糖

4、连接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

(2)HM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1)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酸

(2)6-磷酸葡萄糖酸→5-磷酸核酮糖→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参与核酸生成

(3)5-磷酸核酮糖→6-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进入EMP)

HM途径结果

葡萄糖——>1丙酮酸+3CO2+1ATP+6NADPH+7H+1NADH

HM途径的意义:

(1)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2)产生大量NADPH2,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能量。

(3)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连接,可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3) ED途径

特征性化合物: KDPG

特征性酶: KDPG醛缩酶

特征性反应: 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一)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氧化产能的过程。在该氧化过程中释放的电子不通过电子传

递链,而是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使之还原成各种不同的有机代谢产物。

?其特点:有机化合物并未彻底被氧化,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一小部

分的能量,剩余的能量仍然储存于有机代谢物(如酒精,乳酸)中。

发酵的类型

乙醇发酵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糖酵解途径:EMP

细菌的乙醇发酵-------糖酵解途径:ED or EMP

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

混合酸发酵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重点)

一型发酵:酵母菌在乙醇发酵中,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最后生成乙醇的过程。

二型发酵: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它先与乙醛反应生成难溶的磺化羟基乙醛,迫使磷酸二羟丙酮代替乙醛作为受氢体,生成α—磷酸甘油,最后生成甘油的过程。其最终产物是甘油

三型发酵:在弱碱性条件下(PH7.6),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而积累,两个乙醛分子间会发生歧化反应,一分子乙醛被还原成乙醇,另一分子被氧化为乙酸,且需磷酸二羟丙酮担任氢受体,生成甘油的过程。

细菌的乙醇发酵

运动发酵单胞菌能通过ED途径进行同型乙醇发酵,但只产生1个ATP。

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少数细菌(假单胞菌,根瘤菌,农杆菌,粪肠球菌)利用ED途径替代EMP途径产能。

?优点:

发酵温度高,产物转化率高,菌体生成少,副产物少。

缺点:

生长pH较高(细菌5.0, 酵母3.0),容易染菌;

细菌的乙醇耐受度低(细菌7%, 酵母8-10%)

同型乳酸发酵

发酵产物中仅有乳酸,没有其它有机酸

异型乳酸发酵

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乙醇、乙酸和CO2等其它产物。

混合酸发酵

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的一些菌通过EMP途径将葡萄糖转变成琥珀酸、乳酸、甲酸、乙醇、乙酸、H2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

(二)呼吸

有氧呼吸

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或氢)受体的氧化作用。

底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过呼吸链的传递,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生成H2O,产生能量。(呼吸链是由位于细胞膜或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素组成如NADH、FMN、CoQ、cytb、c、c1、aa3)

E.coli、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需氧菌。

例如:三羧酸循环

TCA循环一轮分10步完成。来自丙酮酸脱氢脱羧后的乙酰基(C2单位)由CoA带着进入TCA,第一步是C2与一个C4化合物(草酰乙酸)结合成C6化合物(柠檬酸),然后经过2次脱羧(生成2个CO2)和4次脱氢(生成3NADH+1FADH2),还产生1个GTP(高能化合物),最终回到C4化合物(草酰乙酸),结束一轮循环。1个C2单位被分解为2CO2。

C6H12O6+6O26CO2+6H2O+38ATP

特点:

1、氧化彻底,释放全部能量;

2、通过底物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3、在氧化过程中,有O2参加。

无氧呼吸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并将NO3-逐步地还原成N2的生物学过程,也称为硝酸盐的异化作用(Dissimilative)。

三.自养微生物的产能方式

(一)硝化细菌–氨的氧化

氨的氧化:无机氮化物NH4+、亚硝酸(NO2-)等是某些化能自养细菌的能源。

(二)硫化细菌- 硫的氧化

能够利用一种或多种还原态或部分还原态的硫化合物(包括硫化物、元素硫、硫代硫酸盐、多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作能源。

(三)铁细菌–铁的氧化

从亚铁到高铁状态的铁的氧化,对于少数细菌来说是一种产能反应,但从这种氧化中只有少量的能量可以被利用。因此该菌的生长会导致形成大量的Fe3+(Fe(OH)3)。

现在只在嗜酸性的氧化亚铁硫杆菌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在富含FeS2的煤矿中繁殖,产生大量的硫酸和Fe(OH)3,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它的生长只需要FeS2及空气中的O2和CO2,因此要防止其破坏性大量繁殖的唯一可行

的方法是封闭矿山,使环境恢复到原来的无氧状态。

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为什么要在酸性环境下生活?

亚铁(Fe2+)只有在酸性条件(pH低于3.0)下才能保持可溶解性和化学稳定;当pH 大于4-5,亚铁(Fe2+)很容易被氧气氧化成为高价铁(Fe3+)。

(四)氢细菌–氢的氧化

氢细菌都是一些呈革兰氏阴性的兼性化能自养菌。

它们能利用分子氢为电子供体,以O2为电子受体氧化产生能量ATP,或者同化CO2 ,或者利用其它有机物生长。

(五)光能自养微生物

蓝细菌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NADP++2ADP+2Pi+2H2O 2NADPH+2H++2ATP+O2

绿硫细菌的光合作用

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一种只有嗜盐菌才有的,在厌氧光照条件下,无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参与的独特的光合作用。

红膜:主要含细胞色素和黄素蛋白等用于氧化磷酸化的呼吸链载体

紫膜:在膜上呈斑片状(直径约0.5 mm)独立分布,其总面积约占细胞膜的一半,主要由细菌视紫素组成。

嗜盐杆菌紫膜细菌视紫素质子泵的光介导模型细菌视紫红质吸收光能,通过构象变化产生垮膜质子梯度,驱使能量ATP的产生。

三、能量的转换(微生物细胞ATP的生成)(重点)

1、光合磷酸化

光合微生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需光合色素。

如绿硫细菌、紫硫细菌、红硫细菌等光合细菌,藻类、蓝细菌等

环式光合磷酸化:叶绿素或光合色素的电子吸收光量子能量,经电子传递系统产生ATP,最后电子回到光合色素中去。如光合细菌(菌绿素)。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电子不回到叶绿素或光合色素,而是还原NADP+为NADPH+H+,外源电子使带正电荷的叶绿素复原,这个过程叫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主要产物是ATP和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2、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某种化合物氧化过程中生成一种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又通过相应的酶作用把高能磷酸根转移给ADP,使其生成ATP的过程。

如乙醇发酵中,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就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分别和ADP反应生成3-磷酸甘油酸和丙酮酸,同时生成ATP。

3、氧化磷酸化

生物利用化合物氧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进行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

在某种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一对电子或氢原子向最终电子受体转移时,中间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体,流动的电子通过这条电子传递链时释放出能量生成ATP。

第二节耗能代谢

?细胞物质的合成

CO2的固定

?微生物CO2 固定的途经

卡尔文循环(Calvin cycle)

?三个阶段:

(1)羧化期——CO2的固定反应

(2)还原期——CO2的还原反应

(3)再生期——CO2受体的再生反应

将空气中的CO2同化生成细胞物质的过程。微生物有两种同化的方式:

自养式:CO2加在一个特殊的受体上,经过循环反应,使之合成糖并重新生成该受体;

异养式:CO2被固定在某种有机酸上,因此必须靠吸收有机碳化合物生存。

自养微生物同化CO2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光能和无机物氧化所得的化学能,

生物固氮(重点)

微生物将分子态的氮(N2)还原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1)自生固氮菌: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包括好氧的、兼性好氧、厌氧微生物;化能和光能;自养和异养)。

(2)共生固氮菌:与其他生物共生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与非豆科植物共生的弗兰克氏菌等)。

(3)联合固氮菌:无共生结构,但需生活在植物的根际、叶面或者动物的肠道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微生物之所以能够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固氮,关键是靠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固氮反应是一个耗能反应,必须在有固氮酶和ATP的参与下才能进行,每固定1mol氮大约需要21molATP,这些能量来自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在体内进行固氮时,还需要一些特殊的电子传递体,其中主要的是铁氧还蛋白和含有FMN作为辅基的黄素氧还蛋白,铁氧还蛋白和黄素氧化蛋白的电子供体来自NADPH,受体是固氮酶。

微生物固氮反应的6大要素:

①能量ATP的供应;

②还原力及其传递载体

③固氮酶

④还原底物

⑤镁离子

⑥严格的厌氧环境。

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的抗氧保护机制

---蓝藻异形胞

肽聚糖的合成

两种载体:一种是尿苷二磷酸(UDP),另一种是细菌萜醇

?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合成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

?在细胞膜中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五肽与N-乙酰葡糖胺合成肽聚糖单体

?在细胞膜外的合成

已合成的双糖肽插在细胞膜外的细胞壁生长点中并交联形成肽聚糖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细菌的个体生长

个体生长——微生物细胞个体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原生质与细胞组分的增加为个体生长。

群体生长——群体中个体数目的增加。可以用重量、体积、密度或浓度来衡量。(由于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所以常用群体生长来反映个体生长的状况)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 个体生长+ 个体繁殖

二分裂

包括:

DNA的复制与分离

细胞壁的扩增

FtsZ蛋白是在细菌中发现的一种与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

第二节细菌的群体生长

一.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重点)

生长曲线

●纵坐标:细菌数目的对数值

●横坐标:培养时间

根据生长速率常数的不同

(一)迟缓期

又称:停滞期、调整期、适应期。

延迟期

2.特点:生长速率常数R= 0

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

细胞内RNA特别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增强

合成代谢活跃,易产生诱导酶

对外界不良条件敏感

开始时细胞一般不立即进行繁殖,细菌数几乎不增加,曲线稍平。此时期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比较旺盛,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在此期的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产生的原因:是细胞为了适应新环境需要进行调整,比如需要合成新的必需的酶、辅酶或某些中间代谢产物,或者缺乏足够的能量或生长因子。或接种时造成损伤等。有时可见到接种群体大部分死亡。如果接种用的是饥饿的细胞或新培养基营养不丰富,则该时期延长

发酵工业上需设法尽量缩短延迟期,措施有:

①接种龄:采用对数生长期的健壮菌种;

②增加接种量;一般来说,接种量增大可缩短甚至消除延迟期(发酵工业上一般采用1/10的接种量);

③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当丰富,且发酵培养基成分尽量与种子培养基的成分接近。

3.认识延迟期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由于延迟期的长短能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在发酵工业生产中延长生产周期,会降低设备的利用率,所以在生产实践中总是设法缩短延迟期。

发酵工业上需尽量缩短该期,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食品工业上,尽量在此期进行消毒或灭菌

(二)对数期(Exponential phase,指数期)稳定生长期

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对数期的细菌细胞代谢活动最强,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生长和繁殖,菌体数目按几何级数增加。对于细菌来说,此时期的菌数以2n速度增加,n代表细胞分裂的次数。

此期的生理特点:

?菌体代谢活跃,消耗营养物质多,生长速率快,菌体数目显著增多。

?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细胞平衡生长,菌体大小、形态、生理特征等比较一致;

?处于该期的细胞对理化因素较敏感

?酶系活跃,代谢最旺盛;

由于此时期的菌种比较健壮,生产上常用该时期的菌体作为菌种。另外,实验室常用对数期的菌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的代谢、遗传研究或进行染色、形态观察等。

应用意义

(1)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

(2)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生产中接种的最佳种龄

发酵工业上尽量延长该期,以达到较高的菌体密度

食品工业上尽量使有害微生物不能进入此期

指数期中的的三个重要参数

指数生长方式:1、2、4、8… …2n

设接种时细胞数为x1, 时间为t1, 到时间t2后,繁殖n代,细胞数为x2,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

x2 = x1·2n

以对数表示:㏒x2 = ㏒x1 + n㏒2

繁殖代数n =3.322(㏒x2 - ㏒x1 )

生长速率常数R

代时G

代时在不同种微生物中的变化很大,多数微生物的代时为1~3h,然而有些快速生长的微生物的代时还不到10min,而另一些微生物的代时却可长达几小时或几天;

(三)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恒定期、最高生长期)

特点:①R=0,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处于动态平衡;

培养物中的细胞数目达到最高水平;

②细胞分裂速度下降,开始积累积聚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内含物,产芽孢的细菌开始产芽孢。

③此时期的微生物开始积累代谢产物,对于发酵生产来说,一般在稳定期的后期产物积累达到高峰,是最佳的收获时期。

稳定期的长短与菌种和环境条件有关,生产上常常通过补料、调节pH值、调整温度等措施,延长稳定期。

产生原因:

营养物尤其是生长限制因子的耗尽

营养物的比例失调,如碳氮比不合适

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酸、醇、毒素等)

物化条件(pH、氧化还原势等)不合适

(四)衰亡期(decline phase)

特点:①细胞死亡数增加,死亡数大大超过新增殖的细胞数,群体中的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负生长”,(R<0 )。

②细胞内颗粒更明显,细胞出现多形态、畸形或衰退形,芽孢开始释放;

有的微生物合成或释放对人类有益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物;

③因菌体本身产生的酶及代谢产物的作用,使菌体死亡、自溶等,发生自溶的菌生长曲线表现为向下跌落的趋势。

衰亡期比其他各时期时间长,它的长短也与菌种和环境条件有关。

产生原因:

生长条件的进一步恶化,使细胞内的分解代谢大大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菌体的死亡

应用意义

希望获得较高的菌体密度

若某工业以生产菌体或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

同学们观察细菌芽孢结构应取哪个阶段的细菌

对抗生素作用敏感的时期

二、微生物的连续培养(重点)

当微生物在单批培养方式下生长达到对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的速度流进新鲜培养基并搅拌,另一方面以溢流方式流出培养液,使培养物达到动态平衡,其中的微生物就能长期保持对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

按控制方式分

内控制(控制菌体密度):恒浊器

外控制(控制培养液流速):恒化器

1、恒浊培养

概念: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高密度、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

工作原理:以光电控制系统测定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控制培养液流速,以保持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培养状态。其工作精度是由光电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决定。

特点:

1.基质过量,微生物始终以最高速率进行生长,并可在允许范围内控制不同的菌体密

度;

2.但工艺复杂,烦琐。

使用范围:用于生产大量菌体、生产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乙醇等。

2、恒化培养

概念:以恒定流速使营养物质浓度恒定而保持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达到连续培养。

原理:通过控制某一种营养物浓度(如碳、氮源、生长因子等),使其始终成为生长限制因子,而达到控制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恒化指的是恒定的化学环境,就是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浓度基本恒定,从而保证菌体的恒定生长。

特点:

1.维持营养成分的亚适量,控制微生物生长速率。

2.菌体生长速率恒定,菌体均一、密度稳定,产量低于最高菌体产量。

应用范围:实验室科学研究

三、同步培养

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一个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分裂的状态,称为同步生长。

同步细胞:进行同步分裂的细胞称为同步细胞。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物理方法,随机选择,不影响细胞代谢

1。物理诱导:调整生理条件法:温度、光、限制因子等,例:温度开始很低,使其均处在仅活着的状态——升高温度——同步生长

化学诱导:抑制DNA生长法:加入代谢抑制剂,阻遏DNA ,复制——解阻遏——同步

2. 机械法—收集同样大小的细胞

密度梯度离心

硝酸纤维素滤膜法

第三节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断裂增殖

无性孢子繁殖

有性孢子繁殖

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一.丝状真菌的繁殖方式

(一) 无性孢子繁殖: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

孢囊孢子形成特征:形成于菌丝的特化结构——孢子囊内。

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细胞特化而成的单个或簇生的孢子。

节孢子:由菌丝断裂而成,eg白地霉。

厚垣孢子:部分菌丝细胞质浓缩、变圆,周围生出厚壁而成,总状孢子

(二) 有性孢子繁殖: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三个阶段:质配核配减数分裂

(三)霉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比较

二酵母的生长繁殖

啤酒酵母的芽殖

第四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测生长量

(一) 直接法: 测体积法,称干重法

测生长量(微生物生长量和生理指标测定法)直接法包括粗放的测体积法和精确的称干重法,其中测体积法就是将待测培养液放在刻度离心管中作自然沉降或进行一定时间的离心,然后观察沉降物的体积。而干重法相对比较准确,将一定量的菌液中的菌体通过离心或过滤分离出来,然后烘干

(二) 间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

比浊法

菌体在液体中生长,培养基会变得浑浊,利用分光光度计来衡量菌的密度。

方法: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菌液的透光度,绘出标准曲线,测定未知菌液的透

光度,从标准曲线上即可查出该菌液的浓度。

特点:快速、简便;但易受干扰。

用光密度(OD)在600nm波长处测溶液混浊度

生理指标法

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物质,含量稳定,而氮是蛋白质的主要成分,通过测含氮量就可推知微生物的浓度。

自然界中蛋白质含氮量比较稳定,100g蛋白质平均含氮16g,因此由凯氏定氮法测出含氮量,再乘以系数6.25(即每含氮1g,就表示该物质含蛋白质6.25g)

二.计繁殖数

(一) 直接计数法

(二) 间接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涂布法,浇注法,稀释法, 薄膜过滤计数法)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一定菌样中的单个微生物经培养后,形成的单菌落

根据每皿上形成的cfu数乘上稀释度即可推算出菌样的含菌数厌氧菌的菌落计数法(亨盖特滚管法、半固体深层琼脂法)

第五节微生物的培养

实验室培养法

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好氧菌-曲法培养

固体基质:提供营养、通气、赋予曲的外形

菌体(菌丝、孢子或细胞):可用作种子

代谢产物:酶类(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色素、抗生素等

深层液体通气培养-发酵罐(Fermenter)

罐体:主要用来培养发酵各种菌体,密封性要好

罐体当中有搅拌浆,用于发酵过程当中不停的搅拌

底部通气,用来通入菌体生长所需要的空气或氧气

罐体的顶盘上有控制传感器,最常用的有pH电极和DO电极,用来监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和DO的变化控制器,用来显示和控制发酵条件等等.

第六节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物理方法

1.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重点)

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温度三基点,即最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

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代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根据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划为三个类型:

低温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在5~20℃,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冷泉、深海、冷冻场所及冷藏食品中。

中温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0℃~40 ℃,大多数微生物属于此类。

室温型主要为腐生或植物寄生,在植物或土壤中。

体温型主要为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高温型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为50 ℃~60 ℃,主要分布在温泉、堆肥和土壤中。

水处理微生物-知识点总结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大、面积大(比面积大)。 (2)种类多,目前已知的微生物种类有10万多种而且这一类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3)分布广。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以及高温、高盐等极端环境。 (4)生长旺,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在几十分钟内可繁殖一代,即由一个分裂为两个。如果条件适宜,10h就可以繁殖为数亿个。 (5)适应强,易变异。这一特点使微生物较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3.水中常见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 4.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无细胞器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革兰氏染色:丹麦医生(革兰)于1884年发明了一类不同类型细菌的染色方法,根据此染色法,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6.菌落:单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生长繁殖时产生大量细胞排序便以此母细胞为中心而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7.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基团。 8.芽孢:某些细菌(特别是杆菌)在生活史中的一个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型或椭圆型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9.酵母菌:单细胞出芽生殖的真菌总称。 10.真核微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质中有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1.硝化作用:由氨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12.生物监测:利用水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对水体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状况的一种监测方法。 13.体内积累速率=吸收速率-(体内分解速率+排泄速率) 14.余氯:氯加入水中后,一部分被能与氯结合的杂质消耗掉,剩余的部分称为余氯。 15.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混合营养物。 16.生物浓缩系数(富集因子):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7.烈性噬菌体:大多数噬菌体感染细菌细胞后产生大量的子噬菌体并能使细菌细胞裂解。1.试述微生物在给排水工程的应用。 (1)污染水体。了解水中的致病菌并设法去除,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使水生色或者产生气味。(2)阻塞作用。影响水厂的正常运行:冷却器、凝结器阻塞。 (3)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4)利用微生物进行自净: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细菌和藻类互生的原理让细菌分解有机污染物,即氧化塘法。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微生物学试题库带答案

2、饰变(modification): 3、原生型(prototroph): 4、深层液体培养: 5、类毒素(toxoid): 6、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eity): 7、芽孢(spore): 8、鞭毛(flagella): 9、抗生素(antibiotics): 10、支原体(mycoplasma): 11、菌核(scleraotium): 12、噬菌斑(plaque): 13、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14、局限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15、选择性培养基(seclected media): 16、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17、石炭酸系数(phenol coefficient): 18、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19、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 20、细菌素(bacteriocin): 21、初次应答: 22、再次应答: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细菌中,属于Archaea一类的为() A Klebsiella pneumoniae B Neurospora crassa C Staphylococus aureus D Methanobacterium 2、具有周生鞭毛的细菌如E.coli,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呈直线运动一段时间() A 朝着营养物质浓度高的地方,顺时针转动。 B 朝着营养物质浓度高的地方,逆时针转动。 C 朝着有毒物质方向,顺时针转动。 D 朝着有毒物质方向,逆时针转动。 3、某细菌悬液经100倍稀释后,在血球计数板上,计得平均每小格含菌数为7.5个,则每毫升原菌悬液的含菌数为(A 3.75×107个B 2.35×107个C 3.0×109个D 3.2×109个 4、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为() A 完全培养基 B 基本培养基 C 补充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 5、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最适生长pH值为() A 4.0-5.0 B 5.0-6.0 C 6.0-7.0 D 7.0-7.4 6、专性厌氧微生物是由于其细胞内缺少(),从而不能解除分子氧对细胞的毒害。 A BOD B COD C NO D D SOD 7、下列微生物中,哪一种能产生伴孢晶体() A Bacillus subitis B Bacillus magaterium C Bacillus thuringiensis D Clostridium botulinum 8、下列微生物中,具有xx鞭毛的是()

微生物复习资料汇总题库

微生物复习题库 1. 细菌属于(B)。 A.非细胞型微生物 B.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C.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D. 细胞型微生物 2.病原菌是属于(D )。 A.自养菌 B.光能异养菌 C.腐生菌 D. 化能异养菌 3.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B ),青霉素能阻止该物质的合成。 A. 磷壁酸 B. 粘肽 C. 脂蛋白 D. 脂多糖 4. 细菌在代谢能的推动下,需要有膜内特异性的载体蛋白参加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D )。 A. 促进扩散 B. 基团转位 C. 被动扩散 D. 主动运输 5. 细菌的基本结构中,能控制遗传性状的是(C) A. 细胞质 B.菌毛 C.核质 D.细胞膜 6. 下列各种物质交换过程中,输送到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是(D ) A. 简单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基团转移 7.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C )大杆菌,在动物的()或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形成荚膜。 A. 阳性、体外 B. 阴性、体外 C. 阳性、体内 D. 阴性、体内 8.下列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B )。 A. 细菌 B. 霉菌 C. 放线菌 D. 螺旋体 9. 螺旋体是介于(C)之间的一类单细胞原核型微生物 A. 细菌和真菌 B.细菌和病毒 C. 细菌和原虫 10. 寄生于动物内脏的病原性真菌,其最适温度为(C )℃。 A. 22 B. 28 C. 37 D. 55 11. 与细菌的致病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和物质有(C ) A. 鞭毛、芽胞、毒性酶和毒素 B.荚膜、菌毛、色素和细菌素 C. 荚膜、菌毛、毒性酶和毒素 D.细胞壁、核质、细胞质、色素 12. 细菌运动性检查常用的培养基为(C ),常用()接种法。 A.固体培养基、平板分区划线 B. 半固体培养基、斜面划线 C.半固体培养基、穿刺 D. 固体培养基、穿刺 13.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最重要的区别是(C ) A.以纳米为测量单位 B.结构简单 C.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 D.在活细胞内生长 E.对干扰素敏感 14. 裸露病毒体的结构是(D ) A.核酸+包膜 B.核心+衣壳+包膜 C.核衣壳+包膜 D.核酸+衣壳 E.核酸+蛋白质 15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E ) A.磷酸 B.蛋白质 C.类脂 D.肽聚糖 E.核酸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①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②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③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④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⑤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食物摩擦:+;-。 代谢底物: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知识点汇总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 系列知识点汇总 GB 4789.1-2016 食品卫生学检验总则 一、2016版总则变更内容 1.删除了标准中的英文名称、起草单位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2.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修改了实验室基本要求: 微生物专业教育或培训经历(如生物学、植 物学、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与微 生物有关的相关专业),具备相应的资质(应有岗位上岗 证、生物安全上岗证和压力容器上岗证),能够理解并正 确实施检验。 ①人员修改为检验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和消毒知识(相关标准及培训, 如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技术 规范(2002))。 品。 确保自身安全。

有颜色视觉障碍的人员不能从事涉及辨色的实验(即无颜 色视觉障碍)。 ②环境与设施--突出温度、湿度和洁净度。 生物危害程度应与实验室生物防护水平相适应: 灭的微生物,如天花病毒。 间传播如霍乱弧菌。 病原微生物分类 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 第四类:通常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SL-1):操作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属于正压,适用 )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2):操作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属于负压,适用 II级生物安全 ) BSL-3):操作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四级(BSL-4):操作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但不一定杀死其中的孢子。 灭菌:是杀死和去除所有微生物及其中孢子的过程。 蒸法消毒) 消毒剂表面消毒 微生物实验 高压灭菌 干热灭菌(180℃1h或170℃2h) 培养基和试剂灭菌 过滤除菌 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灯管放射一定波长,破坏细菌或病毒的DNA和RNA,使他们丧失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从而达到灭菌目的。紫外线的特点是对芽孢和营养细胞都能起作用,但细菌芽孢和霉菌芽孢对其抵抗力大,且紫外线穿透力极低,所以只能用于表面灭菌,对固体物质灭菌不彻底。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高考生物】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生物科技行业)微生物学 复习资料

环境微生物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 1、链霉菌是霉菌,其有性繁殖形成接合孢子。× 2、无隔菌丝是多核的单细胞菌体,只有细胞核的分裂,没有细胞数量的增加√ 3、有隔菌丝是多细胞的菌丝,细胞核的分裂伴随有细胞的分裂。√ 4、酵母菌细胞壁主要是纤维素成分,不含或极少含几丁质。× 5、一种真菌通常产生一种类型的无性孢子。× 6、真菌菌丝体的生长一般不需要光线。√ 7、所有的酵母菌都是有机营养型的微生物。√ 8、真菌最适的生长条件是环境中有点碱性。× 9、革兰氏染色结果,菌体呈红色者为革兰氏阴性菌。对 10、G+C%相同的细菌,未必是种类相同或相近的种属。对 11、芽孢是芽孢细菌的繁殖器官。错 12、鞭毛和细菌的须(菌毛)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错 13、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均是多细胞的微生物。错 14、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时没有选择性错 15、单纯扩散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而促进扩散则能进行逆浓度运输错 16、只有营养物质的吸收涉及到物质的运输这个问题,而代谢产物的分泌则不涉及到物质的运输这个问题错 17、微生物生长的衰亡期,细胞死亡速率超过细胞分裂速率对 18、自发突变是指那些实验室中科研结果所发生的突变错 二、选择题: 1?啤酒酵母的无性繁殖是B

A、裂殖 B、芽殖 C、假菌丝繁殖 D、子囊孢子繁殖 2?酵母菌适宜的生长pH值为a (a)5.0-6.0(b)3.0-4.0(c)8.0-9.0(d)7.0-7.5 3?下列能产子囊孢子的霉菌是C (a).毛霉和根霉(b).青霉和曲霉(c).赤霉和脉孢霉(d).木霉和腐霉 4、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A) A、驳斥自然发生说 B、证明微生物致病 C、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 D、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 5、原核细胞细胞壁上特有的成分是(A) A、肽聚糖 B、几丁质 C、脂多糖 D、磷壁酸 6、蓝细菌的光合作用部位是(D) A、静息孢子 B、类囊体 C、异形胞 D、链丝段 7、某些酵母上下两细胞连接处呈细腰状,通常称为(C) A、有隔菌丝 B、无隔菌丝 C、假菌丝 D、菌丝 8、E.coli属于(D)型的微生物。 (a)光能自养(b)光能异养(c)化能自养(d)化能 9、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为(C) A、增殖b、芽殖C、裂殖D、孢子生殖 10、大肠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菌体应呈(B) A、无色 B、红色 C、黑色 D、紫色 11、下列孢子中属于霉菌无性孢子的是(A) A、孢囊孢子 B、子囊孢子 C、卵孢子 D、接合孢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练习题 0绪论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__.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某些细菌具有的特殊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细菌细胞壁最基本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了有肽聚糖外,还有____________.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菌毛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9.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___________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保护菌体,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浆 E.包膜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的作用是 A.抗吞噬作用 B.溶血作用 C.毒素作用 D.侵袭酶作用 E.粘附作用 3.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沉降系数为 A.30S B.40S C.60S D.70S E.80S 4.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为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芽胞 E.包涵体 5.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霉菌 B.腮腺炎病毒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6.下列中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荚膜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蛋白 C.肽聚糖 D.脂多糖 E. 微孔蛋白 8.普通菌毛主要与细菌的 A.运动有关 B.致病性有关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生态学 一.生态学概念(ecology):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生物环境(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非生命物质,如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光和PH等。生态学又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 biology。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研究微生物有机体(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单细胞藻类及原生动物)与其周围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又称环境微生物学。 二.土著微生物(Aut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土著微生物一般包括:G+球菌类、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等。 外来微生物(Allochthonous microorganism):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群落(Community):指一定区域里,各种群体(Population)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影响土壤中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土壤颗粒性质腐殖质》砂土 ●土壤水分游动微生物 ●氧气上层好氧微生物多(穴居动物活动可以给微生物好氧生长提供条件) ●pH pH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微生物吸附,胞外酶的产生和分泌产生影响 ●温度蓝细菌能抗变化范围很大的温度;耐寒的藻类(雪藻) ●营养状况有机物对自养细菌有抑制作用(刍溪藻喜欢在营养丰富的鸟粪中)(土 壤颗粒中细菌的不均匀分布) ●人类生产活动 三.淡水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1 能在低营养物浓度下生长 2 微生物是可以游动的 3 表面积和体积比大(柄细菌),有效吸收营养。 研究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意义 ●研究其强而稳定的特殊结构、机能和遗传基因以及应答因子,对阐明物种起源、生 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可用于量度地球上生命生存的理化极限,对探索宇宙星球上 的生物有参考价值; ●可探索出新的生理途径,生产新酶和新的生物制剂,使用于特殊环境条件,如煤脱 硫、冶炼金属、处理有毒废水、高压深油井探矿、纤维素高温发酵酒精等。 ●研究成果可以大大促进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es) ?0℃以下或3~20℃能生长的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不超过15℃, ?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2.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 2. 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成分种类比例明确,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生产) 点,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3. 源包括CO2、 NaHCO3 N2、NH3、NO3-、NH 4 + 4.培养基还需满足 菌需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需将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需提供无氧的条件。 5. 6.消毒与灭菌的区别是: ,包 (酒精、氯气、石炭酸) 7. 。8.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2)倒平板操作的步骤包括: 。③ 再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约 )倒入培养皿,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④等待平板冷却凝固然 。 9.倒平板时若不慎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上,则这个平板不能用来培 10. ,以达纯化菌种的目的。 11.平板划线操作时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 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的原因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 12. 取少量菌液,滴加到培养基表面。 8 ~10s 13.4 ℃ 2.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 土壤中有一类细菌能 2.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是: (包括营养、温度、PH 等) 3.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 等。

4. 5.原理是: 当样品的稀 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 6. 落数而不是活菌数来表示。 7. 8.用具和药品, 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时间安排等的综合考虑和安排。 9.土壤取样: 铲去表层土,在距地表约 潮湿、pH ≈7的土壤中取样。 104、 105、 106般选用 103、104、 105102、103 、 104)的样品液进行培养,以保证获得菌落数在 11.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细菌30-37 ℃ 1-2天;放线菌25-28℃5-7天;霉菌25-28℃3-4天。 12.每隔 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说,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相同的培养基、唯独及培养时间),同种微 13. 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 :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 :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 );M : 代表稀释倍数) 14. 后,如果PH 2.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1. 是地球上含量 2.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 3.它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整理汇总

一、解释下列名词 1.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胞晶体(59)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菌落。 3.选择培养基:用来将某种或某种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一直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91) 4.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氏染色法里,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厚度大和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酸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吧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49)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点是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从而与层次多、厚度地、成分复杂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差别。革兰氏阴性菌因含有LPS外膜,故比革兰氏阳性菌更能抵抗毒物和抗生素对其毒害。(40) 5.LPS:脂多糖,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可信多糖和O-特异侧脸三部分组成。(43) 6.营养缺陷型: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成为营养缺陷性(85)(218) 7.氨基酸异养型生物:不能合成某些必须的氨基酸,必须从外源提供这些氨基酸才能成长,动物和部分异养微生物为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如乳酸细菌需要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半胱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外源氨基酸才能生长。(baidu) (氨基酸自养型:能以无机氮为唯一氮源,合成氨基酸,进而转化为蛋白质及其他含氮有机物。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团圆性、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55) 9.鉴别培养基:用于鉴别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某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带些产物,而这种带些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根据这种特征性变化,可讲该种微生物与其他微生物区分开来(91) 10.PHB:聚-B-羟丁酸,直径为0.2~0.7um的小颗粒,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兴致的碳源类贮藏无。不溶于水,可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53) 11.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60)

医学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A型题: 每一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题干后括号内。 1.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主要决定于:( ) A.核质结构B.细胞壁结构C.细胞膜结构 D.磷壁酸的有无E.中介体的有无 2.溶原性细菌是指:( ) A.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C.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D.带有R质粒的细菌 E.带有F质粒的细菌 3.能引起内毒素性休克的细菌成分是:( ) A.肽聚糖B.磷壁酸C.LPS D.菌体抗原E.荚膜多糖 4.关于顿挫感染,下列叙述中哪项正确?( ) A. 因宿主细胞内有相应抑制物 B. 因宿主细胞DNA有关基因激活 C. 因宿主细胞缺乏有关酶 D. 因感染病毒有核酸缺失 E. 因感染病毒抗原性转变 5.细菌芽胞特有的、并与其高度耐热性有关的成分是:( ) A.磷脂B.肽聚糖C.磷壁酸 D.二氨基庚二酸E.吡啶二羧酸 6.下列哪种实验可用来检测致癌物质?( ) A.Ames test B.transformation test C.fluctuation test D.replica plating test E.Widal test 7.杀灭包括芽胞的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作:( ) A.消毒B.无菌C.灭菌D.灭活E.防腐 8. 下列无芽胞的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是: ( ) A.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淋病奈瑟菌 D. 肺炎球菌 E. 脑膜炎奈瑟菌 9. 下列哪项不是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 A. 细胞病变效应 B. 红细胞吸附 C. 细胞代谢的改变 D. 干扰现象 E. 细胞培养液混浊 10.霍乱弧菌能粘附定植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因为具有:( ) A.鞭毛B.LTAC.菌毛D.K抗原E.Vi抗原11.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的最常见的细菌是:( ) A.Streptococcus B.Staphylococcus C.Meningococcus D.Gonococcus E.Pneumococcus 12.分枝杆菌属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胞壁含大量脂质B.无特殊结构C.呈分枝生长 D.一般不易着色E.抗盐酸乙醇脱色 13. 下列哪种物质与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有关?( ) A.分枝菌酸B.蜡质DC.磷脂 D.索状因子E.硫酸脑苷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