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数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导学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这里把( )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份,用分数表示是( )

试一试:

2.观察例2主题图 (1)在课本的图中分一分。

(2)把这些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用( )表示,即每份是这盘桃的( )

例1和试一试中,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1来表示?如果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如果把一筐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挑战一:填空

挑战二:涂色表示每个图上面的分数。

挑战三:有18根小棒,请你根据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 / / / / / / / / / / / / / / / / /

(1)这些小棒的21

是( )根。 (2)这些小棒的1

3 是(

)根。 (3)这些小棒的16 是( )根。 (4)这些小棒的1

9 是(

)根。

小学三年级数学 《分米的认识》 教案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练习一第5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此题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 4.练习一第6题 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涉及到单位之间的转换。 5.练习一第7题是实践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

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练习

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周末卷(1) 一、计算:14% 290×40=85×70=400×76=710-30=810-810÷81= 5500÷50=860-290=2600×40=60÷5×4=7×(45-34)=()×90=540020+80×20=83×3-3×43=()÷30=50 (7) 二、列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9% 2800×837=309×19=*9345÷6= 三、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要简便)16% 4700÷25145-145÷51834-(93+834)38×63+38×37 四、列式计算8% 2、720减去90的差被30除,商是多少? 1、15除120与105的差,商是多少? 五、填空:12% 1、44m2=()cm230m=()cm400dm2=()cm2 2、70000g=()kg10t=()kg2000cm2=()dm2 3、24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种。 4、从2、0、4、 5、3、9、8中选出6个数字,摆成两个三位数,得到的最大的差是(),最小的差是()。 5、一条马路长200米,在马路两旁从头到尾每隔4米种一棵树,则一共要种数()棵。 6、从一张长是10厘米,宽是7厘米的长方形纸中减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某班中有40个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有16人,参加排球活动的有21人。两项活动都没参加的共有10人,只参加足球活动一项的是()人。 六、应用题41%(1-7题每题5分,第8题每小题3分) 1、一辆摩托车每小时行80千米,是一辆自行车每小时行的5倍,摩托车每小时比自行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学案附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学案附答案 1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预习指南: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口算。 12÷2= 12÷3= 12÷4= 12÷6= 64÷8= 32÷8= 36÷6= 42÷7= 72÷9= 18÷2= 2.教材第50页例1。 (1)胡萝卜有( )根,把这( )根胡萝卜看作一份,把6根水萝卜按照每2根一份圈起来,可以圈出这样的水萝卜有这样的( )份。 水萝卜的根数里面有( )个2根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以2根为一份,在水萝卜里圈一圈,发现圈了( )次,即水萝卜有( )个2根,所以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2)以2根为一份,在白萝卜里圈一圈,发现圈了( )次,即白萝卜有( )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3.教材第51页例2。 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 )法计算。 12里面有( )个4,说明 擦桌椅的是扫地的( )倍。 算式:( )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 )倍。 3. 是的( )倍。 每日 口算 15÷3= 4×6= 7×5= 28÷4= 18÷6= 72÷8= 8×3= 6×6= 40÷5= 54÷9= 答案: 1.6 4 3 2 8 4 6 6 8 9

2.(1)2 2 3 3 3 3 3 3 (2)4 4 4 3.乘 3 3 12÷4=33 4. 3 每日口算 5 24 35 7 3 9 24 36 8 6

2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预习指南:通过画图等活动,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理解掌握“倍”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 的只数是的( )倍。 2.教材第52页例3。 (1)阅读与理解。 观察情境可知,军棋的价钱是8元,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 )倍,问题是求象棋的价钱是多少元。 (2)分析与解答。 ①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 观察图可知,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即象棋的价钱是( )个( )元,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 )个(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 )。 ②规范解答。 ( )×( )=( )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 )元。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实际上就是求几个这样的数相加的和是多少,用( ) 法计算。 3. 兔大力拔了多少个萝卜? 每日口算4×5=3×8=7×6=9×2=9×8= 8×8=7×3=6×5=8×7=6×9=

最新浅谈三年级数学的重要性

浅谈三年级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2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有浅入深,层层递进.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中间有0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知识,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按照课本的要求,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合理组织,适时拓展. 由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案 ××县安洲小学高牡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4及练习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排队吗? 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二、活动设计测量课桌 1.设疑: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谁来估一估? 2.动手操作,测量课桌的长度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课桌的长度,引导学生选择测量的工具及连续量 (2)组织汇报,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测量方法更加简便。 3.认识分米,教学例2。 (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 (2)学生观察尺子: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 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 (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 4.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 5.量出3分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它的一个单位长度。 2.练习一第4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8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公开课导学案_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几分之一”概念的形成。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 教学内容分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的知识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概念是一次扩展,也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在意义上和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很困难,因此,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和感兴趣的动画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练习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 学情分析: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是个全新的概念,无论

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完全是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我设计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动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那你们猜猜这是哪部动画片的主人公?这节课就让我们踏上动漫列车一起到数学王国去遨游吧! 下面我们看看熊出没你的老朋友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故事呢?熊大熊二去郊游。第一天,它们带了四块月饼,如果分的同样多,每只熊分到几块月饼?第二天,它们带了2块月饼,每只熊能分到几块?第三天,它们只带了一块月饼。一块月饼该怎样分呢/?这样分公平吗?是啊,你看,熊二特别生气,一个劲地嚷着:“不干不干,俺要重分!”那到底怎样分才公平呢?请生回答。数学上把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跟老师读平均分。 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只熊得到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半块月饼,那半块月饼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学了今天这节课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你就知道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3)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分数的初步理解导学案 教学内容:理解几分之一及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课本P91—P93的例1—例3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自学指导: 复习:1、把8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怎样分两个小朋友都没意见,而且公平呢。应该()分。每人分()个。 2、怎样才是平均分?答:每份要分得()。 3、把4个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个。 4、把2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 )支。 上面的题没难着你吧!你真棒! 5、思考:老师只有一个,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个。A:1 B: 半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能表示吗?()怎么办? 新知:一、理解几分之一 请看书P92-93。并填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也就是它的()分之(),写作:()。 要动手、动脑、动口哟: 用不同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纸折一折(你有几种折法),并用斜线表示出二分之一来。并口头叙述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结合你的图用这种模式说: 把一个()平均分成了()份,其中的一 1 份是()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像这些数都是()数。你能举出这样的分数吗?如:()()。小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注意:分数必须强调:()分】 3、用一张正方形纸 3、你知道分数的写法、读法吗? 写法:写的时候先写一短横,它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分数线下面的数2,

我们把它叫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1,我们把它叫分子,表示其中的1份。 我会写: 九分之一 写作:( ) 你会读分数吗?如: 读作: 4、请看书P91你在画面上找到哪些地方有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并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5、你还能表示出其它几分之一的分数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示?(把你表示的分数写在纸的背面,涂色部分后,并说说你是用哪种方法得出这个分数的。 二、 比较分数的大小。 用同一形状的纸分别折出 并涂上颜色,你发现了什么?哪个大? 小结: 从上可知:1、同样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 )。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它的每一份反而越( )。 也就是说:2、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 ),分母小的分数反而( )。 41 2 1分数线: 表示( ) ( ):表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份 这是( ),表示其中的( )份 1 3 1 8

人教版2020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导学案

倍的认识导学案1 学习目标:1、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2、建立“倍”的概念。 导学一复习导入: 一、口算。 8 ×3 = 7×9 = 8×4= 9×8= 6 ×5= 7×6= 情境创设,引出概念。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经常要和图形交朋友,现在请看黑板。 第一行:○○ 第二行:○○○○○○ 师:你看老师画的圆想到了什么?第二行有几个这样的“2”? 导入倍的概念。 导学二自主学习 看第50页主题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胡萝卜有()根,红萝卜有()根,我们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倍。 2、圈一圈,白萝卜有()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倍。 3、想一想:12里面有()个4,所以说12是4()倍,有()个3,所以说是3的()倍。 4、第一行:画12个三角形 第二行:画三个三角形 问:第一行的三角形是第二行三角形的几倍? 导学三: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导学四:当堂检测 P50 做一做 P53 1、2小题P54 4小题 拓展提升 有4个正方形,圆圈的个数是正方形的7倍,圆圈有多少个? 苹果有10个,香蕉是苹果的2倍,香蕉有多少个? 导学五:总结

倍的认识导学案2 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学习目标1、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重点、难点1、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实际问题。2、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分析“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学习内容P51 导学一复习导入: 第一行:4面红旗 第二行:16面红旗 第二行的红旗是第一行的()倍。 导学二自主学习 看第51页主题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擦桌椅的有()人,扫地的有()人。 2、问题是什么? 3、请写出算式并作答。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苍溪县黄猫乡中心小学校汪国民

2020年3月25日各单元知识点系统归类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 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 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 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 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 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

倍的认识导学案(谁是谁的几倍).doc

倍的认识 课 型 案 序 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 时 间 内学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容习 学习目 标 1、 学生通过圈图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 体验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说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与检测 自主学习 1.学生观察例一,根据课文提示胡萝卜和红萝卜的比较得知红萝卜是胡萝卜的三倍思考: /有 -、第-行』 Q 第二行成皿 I I 第一行摆()根小棒,第 ) 合 作 交流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一行: n 「 第二行』 m 。皿。 第一行摆()根小棒,第二行摆()个()根。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行』] 第-行』 m 第一行摆()根小棒,第二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用具体的数字说一说多少是多少的几倍。(请用“是的倍”说一句话。) (三)年级()班 学生姓名:科目:数学 主备人: 教 导处审批 ()个2根, 的根数是/的()倍。

A 8 8 J J 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8 8 J()个3)是 ()的() 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 倍。 的个数是 三、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 倍。 的()倍, )是()的(? 有() 的个数是 这么多? 的()倍。 )) 第二行摆几个5根, 一共是多少根? 层递式巩固训 3个胡萝I、 2个胡萝卜 1个胡萝卜 第一行摆: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A层次:学生独立完成53页练习十一的第一题、第二题。第一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第二 题要求绝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 B层次:画一画第一行:O O 第二行:第一行的2倍。 第三行:第一行的3倍.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教案

庆元旦——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及 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并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和在钟面上拨出时刻。 2.、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时间单位,初步学会用时、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过程。 4.养成珍惜时间及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掌握1时=60分。 难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非整时的时间。 教法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辅 助教学。 教具学具 教具:有时针、分针的教具钟面,幻灯片。 学具:带有时针、分针的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目标 师:元旦到了,同学们都在准备庆元旦,今天老师带同学们一起去晚会现场观看精彩的节目好吗?(幻灯片出示:庆元旦联欢会的场景及表示联欢会开始时刻的钟表)同学们晚会开始了,谁能告诉老师现在的时刻? 生:8时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在进一步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复习读时刻的方法) 生:时针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在6就是8时半。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了更好的演出,大家早就在做准备了,谁来告诉老师这个时刻。(幻灯片出示钟面显示5时) 生:5时,时针指在5,分针指在12就是5时。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很棒,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正时和半时。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精彩的节目吧。(幻灯片出示第一个节目及播出时间的钟表)你们知道这又是什么时刻吗?(学生猜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进一步学习的时、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进一步认识钟面,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和你们小组成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大格中间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学生评价。 师:是不是这样呢,来和老师一起数一数(幻灯片播放数格的过程,学生跟着数)。 师:也就是说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大格中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幻灯片出示,师生共同完成填空,做总结。) 2.知道分针走一格是1分,训练快速说出分针走过的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分针走一格是几分吗?(幻灯片出示分针走一格的钟面)生:1分。 师:那么走5格呢?(同时幻灯片出示走5格的钟面) 生:5分。 师:(出示走10分的幻灯片)现在分针走了多少时间? 生:10分。 师:谁和老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走一大格是5分,走了两大格就是10分。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位臵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 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 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感知。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020最新】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倍的认识第3课时练习课-导学案

教学资料范本 【2020最新】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倍的认识第 3课时练习课-导学案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 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 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 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 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 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 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案范本三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1 / 9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五单元认识倍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计算及相关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情境图,以此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出“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具体意义。 2.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3.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深化对“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倍 (1课时)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课时)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1课时) (4)练习课 (1课时) (5)单元核心归纳与易错警示 (1课时 )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总结计算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等操作,讨论交流倍数关系,培养他们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第1课时认识倍 课题认识倍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本节课安排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中建立倍的概念。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演示、讲解、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一系列活动,理解“倍”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深化认识。 “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时必须以一定的直观情境作支撑,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在引入“倍”的概念后,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分的认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元旦联欢会的第一个信窗《认识时、分》。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 通过具体操作,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钟面平均分成12大格,每大格又平均分成5小格。通过游戏、谜语、操作、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1小时=60分。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教会学生认读钟面,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生活的必需。在课上,要充分体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小建立科学的时间观念,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材分析】 《认识时、分》是青岛版版二年级下册第89页教学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基础,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观察和动手操作。而且,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有着较强的学习和交流的欲望。 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接触新知识慢。针对这一特点,我注意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 2.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3.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苍溪县黄猫乡中心小学校汪国民 2020 年 3 月25 日

各单元知识点系统归类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新知识点: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 方向。 2、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 4、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 的七个方向。 5、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 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 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方位知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地图上的方位和空间方位。最初,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 来形成辨认方位的技能,然后把这些方位和地图上的方位联系起来。教材首 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 动,让学生练习辨认东、南、西、北等方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学习辨认地 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 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 体形象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 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造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经典备课教案三篇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经典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经典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二)能力点 1.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xx。 2.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 (三)德育点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尺、分xx、xx。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xx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