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研究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研究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研究
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研究

摘要: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这与汉代齐鲁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条件有着直接关系,是研究汉代齐鲁风俗的重要史料。山东的画像石墓、石祠和墓阙是研究汉代齐鲁地区墓葬风俗的珍贵资料。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山东的画像石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雕刻艺术;画像内容;视觉艺术。

一、山东汉化像石总体概况

山东是画像石的主要产地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分布非常面广,种类齐全,石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构图复杂,场面宏大;法多种多样,风格细致繁缛。跨度大延续时间长,从画像石的兴起到衰落,历时约400余年。

从全国来看,山东、四川、河南、陕西等许多地方都是汉画像石发现较多的地方。尤其是山东,不论是画像石墓的数量,分布范围,还是画像石出土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在全国首屈一指。这是由于古老的“齐鲁”之邦富有渔盐之利,丝织、冶铁业也很发达,经济的发展使生活较为富足,厚葬之风盛行,画像石墓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而发展很快。

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在西汉时代主要刻画在石椁和墓地祠堂上,到东汉时期,则集中在墓葬、祠堂和墓阙上。其雕刻技法有属于绘画范畴的平面线刻、糙面减地、凸面线刻,也有属于雕塑范畴的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等。总之,举凡两汉时代所能见到的绘画和雕刻技术,在山东画像石的领地里都能够寻觅到踪迹渊源。可以说,如果要研究两汉时代的平面和立体艺术,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资料库。

目前山东出土汉画像石以鲁南地区的济宁、临沂两市最为集中,鲁中和胶东半岛有少量发现,鲁西南和鲁北地区较少。从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画像石艺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一是雕刻技法不断进步,从单纯运用线条刻画到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包括高浮雕、透雕的运用;二是画像题材内容逐渐丰富。从单一的龙、凤、人物画像到题材复杂的反映人们升仙思想的神话传说;反映统治者腐化堕落生活的宴享、

乐舞百戏、庖厨、车马出行等场景,还有反映封建忠孝观念的历史故事等。总体来说,山东地区汉画像石自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晚期经历了从滥觞到繁荣的阶段。

二、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渊源

汉画像石是汉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厚葬习俗的产物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他有着极为深刻的艺术原因,受到本地源远流长的绘画艺术影响,在文化积淀丰富的山东地区,其地域文化、绘画技巧、刻凿工艺、自然条件等各方面都为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承袭前代艺术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三、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

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艺术技法十分丰富,从细线刻、阴线刻、凹面刻、凸面刻到弧面浅浮雕、高浮雕等各种雕刻技术具备、“粗细风格”异彩纷呈,各种雕刻技法更有相互穿插交错的情况,这对研究各种技法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浮雕两大类。

(一)线刻类

线刻类画像石是将画像石的物象直接用线条准确的表达出来,早期的画像石是在石椁内粗糙的底面上直接刻绘图像,其后又在凿刻整理后刻绘图像,到东汉晚期是经水磨平底面后绘刻图像。又可分三种类型:

1.平面阴刻线。包括:(1)糙底阴刻线画像石底面粗糙,虽进行了粗加工,仍不平整。(2)凿纹底阴线刻。画像底面上用平行凿纹刻出,石面上留有鱼鳞状纹或平行凿纹,在凿纹底上平面绘刻图像。(3)净面底阴线刻。画像石底面用水磨平,在平净光滑的石面上绘刻图像。

2.凹面阴线刻。将画像石的底面用凿及平,稍加研磨石面仍留有不甚清晰地凿纹,绘制完图像后,将画像的轮廓内凿成凹面,然后再用阴线刻划细部。

3.凸面阴线刻。将画像石的底面凿平,然后用水磨平,在石面上绘制图像,加工时将图像外缘凿低磨平,使画像凸起,并用阴线细致加工。

(二)浮雕类

浮雕类雕刻技法是山东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墓葬中尤为多见。浮雕类的雕刻工艺主要是在粗糙不平的石面上,将图像突出,将底面铲平或留有凿纹,事底面低于图像,以显现画像图案。可分为两种类型:

1.浅浮雕。是将物象轮廓外剔地,物象呈凸棱形的孤面高于地面,在物象内因部位不同刻出起伏,细部。包括两种类型:(1)净地浅浮雕。(2)凿纹底浅浮雕。

2.高浮雕。是将物象轮廓外剔的较深,使物象较高地突显出来,增加画像的立体效果。

四、山东画像石的视觉艺术

山东画像石的主要视觉形式为等距离散点透视,其视觉艺术主要是二度空间的表现。依据时代的发展顺序,视觉形式逐步实现了向三度空间的变化。其视觉形式的演变规律为西汉时期的画像石由平面、图案化的正视图案,向东汉早期立体化、多层面的转变,再向东汉中晚期的物象重叠,遮挡排列有前后纵深关系,多视觉的艺术表现发展。

早起画像石,其视觉形式主要表现为正平面视觉,所刻绘的物象为简单的单体

建筑、穿壁、树木等,其画像均为阴线刻,总体感觉是质朴、简洁、稳重,图像布局在石椁中心,往往呈对称式配列,物象无前后纵深关系。

中期画像石出现了等距离散点透视,其画像中人物活动增大,人物的比例呈现头小足大的变形处理,衣裙为几何图形(三角形等),画像空间仍为平面罗列,人物之间无重叠遮挡关系,图案单调、呆滞、缺乏动感。没有前后纵深关系。如看庄八里河画像石等。

晚期画像石,其视觉则为多视觉平面或侧面透视。画面的审美特征是凝重、富丽、饱满。对物象可以说是全方位透视,有等距离鸟瞰斜视面透视法;上远下近等距离鸟瞰透视法;还有垂直鸟瞰透视法等。所有车轮均表现为纵深重叠关系,二龙相缠绕

五、山东画像石的艺术风格

山东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主要为写实手法,生动逼真的刻画了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建筑景物以及人物动物的形象。在进行艺术创作中不拘泥于单纯的模仿,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加工,创造性的运用夸张与变形等艺术手法,欲巧于拙,寓美于朴再现了汉代社会雄强古拙、豪迈奔放的社会时代精神。

山东汉画像石刻的艺术内涵丰富,追求“气韵生动”和“以形写人”,注重形体跌宕起伏的动势,极富节奏的韵律和时空交融的艺术造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山东汉画像石刻是以刻花装饰的艺术形式,主要刻绘在墓葬的石壁、地面祠堂阙柱之上,它的主要艺术功能是为死者安寝灵魂,营造地下“万年银宅”,为“鬼神”创造享受人间祭祀的场所,希冀死者能得到神灵保护,早日登临仙境。他的艺术功能不仅对墓室有重要的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实和丰富了墓室建筑的内涵意义。这种艺术功能是汉画像石墓葬习俗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充实完善的。

总之,山东汉画像石始终遵循着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法,以传神作为塑造形象的根本要求,将立体的物象作为飞动的线条,意存笔先,气脉相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雕刻艺术手法。在画面处理上灵活运用浮雕和线刻的手法,按照天然石块的形质因材施艺,特别是利用石块本身的质感和量感,以及石块本身的张力,赋予石块以

生命和活力,把天人之间众多事情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并采用补白的方法,形成了构图饱满均衡、细致绵密,气魄浑厚雄伟、深沉雄大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正式封建王朝上升时期的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的反应。山东汉画像石所体现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形式,完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情趣,因而极具时代特色,极具地域特色。

六、山东汉画像石的丰富内涵

浪漫缥缈的精神世界

画像石是作为随葬品镶嵌在墓室内的,它是墓主生前官宅府邸的缩影,又是汉代人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从汉画像石的内容就可知道。

西王母画像石

想象丰富的神话祥瑞题材在画像石上十分多见,并且在山东汉画像石中表现得千变万化,神奇无穷,如降福人间、导民升仙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天降地生的祥禽瑞兽,星辰天象等。汉代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另一个神仙世界,希望自己死后能得到神灵庇佑。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神话传说题材画像石。如西王母画像石,中间端坐者为西王母。她是汉代传说中的主要神仙,与东王公相对,凭几而坐,其周围各有一些侍奉的仙人和供他们驱使的九尾狐、玉兔、三足鸟、龙、朱雀等奇禽异兽,四周烟雾缭绕,一派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山东汉画像石艺术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那些乘云车驾飞龙的神仙,把自然天象拟人化的表现,把人和动物

自由拼合出来的各种灵异神怪,反映着工匠们海阔天空的艺术想象力,也反映了汉代人浪漫的精神世界。

显现忠孝观念的历史故事

孔子见老子

历史人物故事题材是汉画像石的特色部分,多是表现大权独揽的帝王、称霸一方的诸侯、辅佐君王的将相、儒道圣、敬父尊母的孝子、不让须眉的烈女、视死如归的刺客等。这些历史故事雷同的较多,某些画像石上还有文字说明,多为简洁的几个字,以此可断的故事有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大禹治水、闵子骞失棰等。其中,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的嘉祥、济宁、长清孝堂山等都有发现。画像石反映了孔子周游列国时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反映了孔子好学、谦虚的态度。画面上,孔子老子面对而立,孔子身后往往跟着许多弟子。有的标明是颜回、子路等。老子和孔子之间往往有一孩童,他就是神童项托。传说孔子因被项托的问题所难倒,中断了东游,回家潜心学习。孔子手中多拿一鸠杖,鸠杖是汉代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尊重老人的信物,由朝庭发给。相传上端的鸠鸟为不噎鸟,祝老人身体健康之意。

乐舞百戏栩栩如生

我国的杂技艺术在汉代统称“百戏”,因杂技演出有歌舞配合、乐器伴奏,又称“乐舞百戏”。吹箫弹琴、撞钟击磬、长袖飘舞、飞剑跳丸、勇士斗猛兽……这些场面不仅在古文献中有详细记载,在画像石中亦屡屡可见,通过那些生动的图像,我们仍可欣赏到千年前的那些热闹场景。

乐舞百戏图

山东沂南东汉末年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反映了在庞大乐队伴奏下,百戏杂陈的盛况。画面上有三组乐队分别为不同的杂技节目伴奏。第一组为七盘舞、寻橦、跳丸飞剑等表演项目伴奏的乐队。第二组是戏车乐队,共七人。车上有建鼓,其下有一小鼓,由两人敲击。还有一人吹排箫,一人吹箫。戏车后面有三人手持长梃击小鼓。第三组是为绳技伴奏的乐队。绳技,又称履索。绳上有三人表演,绳下立插刀剑,十分惊险。上方右侧有伴奏乐队,一人吹箫,一人击掌高歌,一人袖手端坐,也为讴员(唱歌者)。另外在鱼龙曼衍等戏中还有五人各执一鼓,在鱼、龙之间戏耍。在滕州龙阳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则表现了飞剑、跳丸等杂技技巧,表演者正以双手抛接数量不等的刀、球,这是古代杂技表演时最主要的项目之一。另外,“吞刀吐火”、“水人弄蛇”、三虎驾车、虎面人击鼓、仙人骑麒麟、人鱼表演等节目在画像石上也经常出现。

形象的汉代社会画卷

在汉代画像石中,有众多表现汉代社会生活的画面,诸如浩浩荡荡的车骑出行、

聚会拜谒、祭祀吊唁图,也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耕场面、锤声铿锵的冶铁场面。

这类内容主要表现死者的社会地位、生平经历、享乐生活以及拥有的财富,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纺织画像石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纺织画像石,画面分为四层,一、二层刻有建筑在楼阁上的水榭,二层右边部分刻有众多武器悬挂在架上,象征着放置兵器的武器库;左边形象地刻有众人纺织图案。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发明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西汉时,我国的纺织技术水平非常高,有了先进的织布工具。可能是较复杂的工具在石头上难以表现,所以我们看到的画像石中的织布机器都较简单原始,不过通过众人纺织的场面,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纺织业已经比较发达。

回味无穷的雕刻艺术

画像石的存在,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图像史料,其精美的雕刻技艺,亦令后世的艺术家们赞叹不已。就造型艺术而论,画像石的构思构图、笔法刀功、神态刻画等都展示了古代艺人的造诣,图像本身且是寻味无穷的艺术品。

画像石是集绘画和雕塑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技法有阴线刻、凹面线刻、

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前三种主要是以刀代笔用线条刻画物像,属于“拟绘画”;后三种呈现浮起的立体造型,而物像细部仍用线刻,属于“拟浮雕”。这些雕刻技法出现虽有早晚,但在山东汉画像石繁荣时期同时流行。其成熟的代表作品如:沂南、诸城线刻画像的细腻传神,孝堂山凹面线刻的刚劲古朴,武氏祠减地凸面线刻的凝重醒目,济宁两城浅浮雕作品的华丽优美。

七、山东汉化像石的成就与地位

截至目前,山东汉画像石出土数量已近万块,使山东成为全国画像石出土密集的地域之一。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雕刻精美的画像石,以生动写实的手法,以鲜明的艺术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放映了汉代社会深沉博大、朴厚幽玄的文化精神,体现出山东先民朝气蓬勃、生生不息的意志和生命力。他们不仅是古代精美的石刻艺术珍品,而且是一批生动具体、真实可靠的形象化史料,对于研究和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生产状况、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及汉代的雕刻绘画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图像史料,其精美的雕刻技艺,令后世的艺术家们赞叹不已。就造型艺术而论,画像石的构思构图、笔法刀功、神态刻画等都展示了古代艺人的造诣,图像本身且是寻味无穷的艺术品。

山东汉画像石存在时间比较短暂,但它具有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确立了它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对汉代以后的雕塑和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郑先兴:汉化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7-216-04865-2,K879.424-53。

2.欧阳摩一:画像石,辽宁画报出版社,7-80601-428-4,K879.424。

3.陈兆复:古代岩画,文物出版社,7-5010-1267-9,K879.424。

4.张明:岩画上的蛛丝马迹,贵州人民出版社,7-221-05596-3,K879.424。

5.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7-5010-1178-8,K879.424。

6.高伟:刘志洲山岩画谜踪,百家出版社,978-7-80703-204-5,K879.424。

7.孙桂俭:汉化石语文物出版社,978-7-5010-2269-4,K879.424。

8.户晓辉:地母之歌,上海文化出版社,7-80646-187-6,K879.424。

物理学四大神兽

物理学四大神兽 在科学的历史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喻,其中就有四个动物,被调侃为'物理学四大神兽',它们分别是芝诺乌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和薛定谔的猫。 这篇文章,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四个'神兽'的来龙去脉。 1、芝诺乌龟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前490年~前425年),针对运动的不可分性提出了著名的'芝诺悖论',说:一只乌龟从起点走到终点,要先走完1/2路程,再走完剩下的1/2路程,继续走完剩下的1/2路程……一直重复下去,永远走不完。 这个故事的延伸,还有阿基里斯追龟等等,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芝诺悖论蕴含了微积分的思想,其深层原理我不在这陈述。 用通俗的语言说,问题在于:无限个数的元素组合,是可以得到有限值的。芝诺悖论中的无限段时间相加,得到的是有限时间,其中数学模型就是收敛级数。如果理解了这点,芝诺乌龟就没有那么神秘。 2、拉普拉斯兽 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是号称'将上帝赶出宇宙'的人,他提出的拉普拉斯方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维形式的拉普拉斯方程: 他还是经典力学的坚定拥护者,也是决定论的支持者,基于经典力学,拉普拉斯提出:如果有一个智者,知道我们宇宙之初,所有粒子的状态,那么他就可以根据所有的定律,推算出宇宙任何时间的状态。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物质的运动都遵循力学原理,但是近代科学中,尤其是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的出现,一举粉碎了决定论,因为我们连单个粒子的状态都确定不了,何来预言整个宇宙。 但是量子力学也并非唯心,因为量子行为符合薛定谔方程的描述,可以说“量子力学是打了折的决定论”。 3、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妖是大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1871年,针对热力学提出的一个假想实验。 麦克斯韦妖(英语:Maxwell's demon)是在物理学中,假想的能探测并控制单个分子运动的“类人妖”或功能相同的机制,是1871年由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为了说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设想的。麦克斯韦妖又被称为麦克斯韦精灵。 要破解麦克斯韦妖,需要明白这只妖区分慢分子和快分子,是需要信息的,而信息的获得,也不可能无劳而获,从而引出信息熵的概念,兰道尔原理在信息熵和能量之间,建立起了严格的限制关系,使得麦克斯韦妖不可能存在。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图)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青龙》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白虎》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朱雀》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玄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

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徐州汉画像石

引论 从内容上看,画像石所表现的几乎无所不包,它不但反映了一个汉代社会而且表现了一个想象奇异的神话世界,把汉朝人脑子里所想的,所需求的都揭示出来了。事隔两千年左右,社会的变化很大,当我们在欣赏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画面时,有的虽已不明其意,也有的并不陌生。譬如那些礼仪和宴会上的场面,庖厨和杂技,以及耕田者,纺织人和打铁的人。有些生活和生产的方式仍然继续。由此也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脉络是难以割断的。它的变化正是说明文化的生命力,源远流长不等于一成不变,有变化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发挥前进,所以说,事隔两千年左右,我们回头看那些画像石时,有的看得懂,有的看不懂。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此需要对画像石进行“解读”和“诠释”。 一、徐州汉画像石的历史和发掘 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但这些都是未经科学发掘的零星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铜山县的茅村、洪楼、苗山、白集、利国、柳新、汉王,睢宁县的张圩、邳州市的燕子埠、新沂市的瓦窑、沛县的栖山等乡镇,保护性发掘了一批汉画像石墓。目前,徐州地区保存的汉画像石共有1300多块,其中,大部分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内,现在实际对外展出的有600多块。 徐州地区的汉画像石,从雕刻技法、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看,不同于河南南阳、陕北、晋西、四川一带的汉画像石,而和山东南部一些地区的汉画像石极为相似,因为这两个地区在汉代同属徐州刺史部,经济、文化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形成了同一风格。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和艺术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那精美的画面不仅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而且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社会风貌。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时期一直为封建王朝所重视。西汉初期,刘邦封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地方广大,有薛郡、东海、彭城等共36个县,西到河南,东至大海,南达淮河,北到今山东的临沂和泰安的汶河一带,今天苏、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皆以今徐州为中心,徐州无疑成为“五省通衢”的重要门户。两汉四百年间,这里共有楚王、彭城王十八代,至于其荫封的王子侯孙、豪族世家就更多了。豪强之家生时恣意享乐、极尽其欲,死后则崇仰厚葬,加之崇仰鬼神,迷信之风甚盛,多爱把自己所崇拜、爱慕的东西在墓中雕刻成画。豪族贵戚如此,一些中小地主也竞相效仿。同时,徐州地区盛产石灰岩、青石,为营造汉画像石墓提供了充足的石料来源。因此,众多的汉画像石墓便在徐州一带兴盛了起来。 二、汉画像石中的社会活动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十分的困难。目前看来,对画像石的分类多根据直观的印象进行分类。主要的学术分类有:李发林将其分为4类:(1)表现祥瑞和神话故事的图像,(2)刻画自然风景的图像,(3)反应社会现实生活的图像,(4)描绘历史人物故事的图像。吴文祺和蒋英炬将其分为4类:(1)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2)描绘社会生产的内容,(3)表现神话传说及鬼神信仰的内容,(4)描写历史故事的内容圆。日本学者土居淑子将其分为7类:(1)具有故事情节的画像,(2)关于祭祀礼仪的画像,(3)有关天象和然现象的画像,

四大神兽之朱雀

四大开光神兽之朱雀 上两期小编跟众位分享了《四大开光神兽之青龙》与《四大开光神兽之白虎》,本期小编继续同各位讲诉关于四大开光神兽之一朱雀的故事。有人说,朱雀即是凤凰,到底是不是呢,让我们引经据典来探讨一下吧。 朱雀又名玄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开光神兽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颜色为红,代表的季节是夏季。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的总称。朱雀为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朱为赤色,南方属火,故名南宫朱雀,亦称“朱鸟”。 (文自简单购中国,谢谢欣赏) 道教经典中关于朱雀的描述很多,对于其形象,《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有云:“南方朱雀,众禽之长,丹穴化生,碧雷流响,奇彩五色,神仪六象,来导吾前。”《太上黄箓斋仪》卷四十四描述南方朱雀星君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匮星君,柳宿天厨星君,星宿天库星君,张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轸宿天街星君。”另外,道教也将朱雀用于炼丹术语,如《云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经》“四神之丹”言:“朱雀者,南方丙丁火朱砂也,刨液成龙,结气成鸟,其气腾而为天,其质阵而为地,所以为大丹之本也,见火即飞,故得朱雀之称也。” 受到西方不死鸟浴火重生的神话以及日本动漫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朱雀就是凤凰,事实上并非如此。朱雀特指代表南方的开光神兽,严格上朱雀只限于“南方属火的凤鸟”,也就是凤凰的亚种。自古就有凤鸟属火的说法,古书《春秋演孔图》说:“凤,火精。”昔蔡衡云:“凤之类有五,其色赤文章凤也,青者鸾也,黄者鹓雏也,白者鸿鹄也,紫者鸑鷟也。”可见凤凰并不是指单一鸟种,而是泛指一种鸟的类别,有许多不同的亚种。事实上,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9881272.html,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作者:张明月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之大宗,其中人物造型高度概括简化, 充分表现出一种整体、深沉而雄大的恢宏气势,是艺术创作中形神兼备的高度体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画历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意韵生动的艺术理念在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头。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概括;简化;整体 0 引言 在一次艺术考察中,我在洛阳艺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真实的画像石拓片以及墓室中的画像石,接触到汉代画像石,被其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极具动感的夸张表现深深地吸引。其人物形象,整体大气,动势夸张,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审美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造型手法及艺术价值两方面对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研究。 1 概念 画像石就是汉代的像石,是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产生与西汉,生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称汉画像石。 ——范迪安[1]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系在石棺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施涂彩色制作的特殊壁画,用以嵌饰祠堂和墓室,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区中不见与之完全相同的艺术品。 ——杨泓[1] 通过广泛学习,综合诸多概念我了解到,“画像石”,顾名思义,石上的画像,也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因其形象塑造大多使用雕刻技法,所以,就其成型技术而言,属于雕刻艺术。但就其整体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而言,又与绘画极为一致,因此称为画像石。画像石艺术在我国汉代时期发展至高峰阶段,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画像石就是指汉代画像石。 2 画像石中人物造型手法 2.1 高度概括和简化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徐州标志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内容题材 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作为全国四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的徐州,对汉画像石题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样,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无奇不有,囊括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类:一是生产活动类。主要是表现汉代的生产劳动场面。二是社会生活类。反映现实封建贵族及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舒适安逸生活,这类题材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较多。三是历史故事类。四是远古神话类。五是祥瑞图像类。六是天文星象类。七是装饰图案类。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对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 (瑞兽行云图东汉) 二、夸张精练的造型 “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循美的规则,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主题的一种手段。”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造型是对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征的把握与刻画,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饱满均衡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艺术家传达艺术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被认为是“画之总要”等。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恰当地安排和处理图像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之重要。汉画像石的出现,使中国美术产生了一次质的升华。汉画像石的构图章法、布局排列有序,已形成独立的构图。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 (羽人捣药图东汉) (百宴图西汉)

汉画像石的考古研究分析

汉画像石的考古研究分析 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 在我国,汉画像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大的区域: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地区;二是豫南、鄂北地区;三是陕北、晋西北地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地区。全国范围内汉画像石的发现数量,大概在六千余石。现代研究汉画像石的学者,把这些汉画像石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主要有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天文星象、祥瑞辟邪、图案装饰等,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石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和法律,成为形象化的汉代史料、汉代百科全书。 1973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王寨汉画像石墓出土一块画像石,上刻一彗星图。此图刻绘在前室石梁下面,画像左边刻有背负日轮的一只阳乌,东边刻一满月,月中有蟾蜍。画像表现的是日落月升的傍晚,日月之间刻有六星连线组成的“∪”形,是省略化的天庙星。月亮右边又有六星也有线相连,是与天庙星相邻的东欧星。东欧星上下各刻一彗星,两彗星皆彗尾向东,彗头向西。依照古代星图,天庙、东欧为南宫朱雀十七度张宿统辖的二星。《后汉书?天文志》载:“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张为周地。星孛于张,东南行即翼、轸之分。翼、轸为楚,是周、楚地将有兵乱。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俱攻破南阳……光武兴于河北,复都洛阳,居周地,除秽布新之象。”研究者魏仁华先生认为,此图所绘,即是新莽地皇三年出现于张宿的彗星,而且较《后汉书》的文字记载更为形象

生动。文图相映,为历史做了最好的注解。在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的画像石中,首次发现了一幅描绘汉代刑徒的画像。“画面周围有执笏而坐的官吏,中间在腰佩弓箭手执长刀的武士围绕中,有一群蓬头散发的人,其状悲惨,有的被一个或两个手执长刀或三角刀形器的武士揪住乱发,有的匐伏地上,有的没有头发,这些人就是汉代的刑徒。 古人不剃发须,剃掉发须是判罪的刑罚”,这幅画像就表现了对刑徒髡发的情景。汉代刑徒是官府手工业的重要劳动力,还从事国家的各种劳役,是和农民、手工业工人一起创造汉代物质文化的大军。研究者认为刑徒画像是研究汉代阶级关系、政治、法律等的珍贵形象资料。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出土的有纪年的汉画像石刻,则以直接的方式、可靠的形式把历史的瞬间清晰地刻录在了石头上。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国有纪年文字的汉画像石刻有七十多处。南阳也有发现,如唐河郁平大尹墓主室中柱上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七日癸巳葬千岁不发”,天凤五年即公元18年。纪年汉画像石刻准确地提供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下葬时间、地点等,对研究画像石墓的断代、汉代职官制度、民情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汉画像石作为一种成熟的石刻艺术品,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地位也不可小觑。由于年代久远,汉画像石成为保存下来的研究汉代绘画的实物资料。由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绘画的特色:题材多样,形式独特。石刻与绘画相结合,既表现了汉代美术的多样化,也表现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其吸引力和震撼力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画是在汉画石刻

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

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 古代中国传说的四大神兽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方青龙为木,西方白虎为金,南方朱雀为火,北方玄武为水,中央黄为土。下面是有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欢迎参阅。 中国上古四大神兽简介在商朝,古人就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水蛇)、轸(火蚓)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俞),其形如龟,称玄武。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宫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 中国四大神兽;;青龙青龙,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是“紫微

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 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家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中国四大神兽;;白虎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源于上古星宿崇拜。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的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组成。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所以白色是从五行中说的。 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

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为金石学阶段,时间上大体从北宋末年到二十世纪初。作为一种明显的地理标志,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首次记载了今山东地区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及其画像。北魏末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今山东、河南南阳等地李刚、鲁峻、胡著等人的石祠堂及其画像。但是这些石祠堂及其画像,都是作者在记述地理形势和河川时作为地理标志而写进著作中的,还算不上是汉画像石的学术性著录。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和著录汉画像石。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该书由于主观欣赏的比重远远超过客观研究,因此对画像石记述非常简略,使读者很难通过其描述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资料主要来自未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零散画像石,大多数学者甚至只以收集的拓片为资料,因此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地面上散存的石祠堂、墓碑和墓阙的画像,墓室画像石几近于无;二是著录和研究偏重题榜铭刻文字和历史故事画像内容的考证,对大量无文字题榜的画像石则很少加以注意。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使金石学家没有、也不可能对汉画像石作全面的、科学的考察。 第二个阶段约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石资料的阶段。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沙畹和日本古建筑学家关野贞分别调查了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并出版了印制精美的图录;1914年,法国考古学家色伽兰等人调查了四川嘉陵江和岷江流域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其画像。在调查中,他们用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测量和记录,从而使汉画像石的研究开始走出金石学家的狭隘书斋,进入到考古科学的庭院。1933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主持发掘了山东滕县的一座大型画像石墓——传曹王墓。与此同时,河南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也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关注。1930年和1937年,关百益和孙文青相继出版了《南阳汉画像集》、《南阳汉画像汇存》,南阳汉画像石的风貌开始为世人所知。抗日战争期间,撤往四川的原中央研究院和中国营造学社的部分学者,分别调查了四川彭山、乐山和重庆附近的汉代画像石阙及崖墓画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傅惜华将所收集的大量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拓片,编辑出版了

上古十大神兽排行榜

上古十大神兽排行榜 上古十大神兽是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这十种神兽分别是太阳烛照、太阴幽荧、青龙、白虎、玄武、朱雀、黄龙、应龙、螣蛇、勾陈。下面是有上古十大神兽排行榜,欢迎参阅。 太阳烛照是古中国居民的神话传说中的圣兽,其与太阴幽荧的神话是类似于伏羲女娲之类的孪生神话,是人类社会原始宗教性质的产物,同时也极有可能如部分学者所说的是母系氏族往父系氏族过渡阶段的产物,两者存在颇多的相似之处,但实际却又大相径庭,学者当带有审慎的思维展开研究。 从古籍文献中可以看出,关于太阳烛照的起源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太阳烛照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所化两仪中的阳与盘古一眼结合而产生的圣兽。[1] 而第二种说法则没有盘古的参与,认为太阳烛照是直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阳变化而来的大道的化身。 但到了秦汉以后,无论何种说法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如今在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 据专家猜测,对太阳神烛照的崇拜是源于当时人民身处频发的自然灾害当中,而急需一个信仰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太阳烛照代表的是天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人类光明的来源;;太阳,也有说太阳烛照所代表是一切属于阳的一面的事物,而其黑色外形则是对“物极必反”的

体现。 在中国神话学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太阳烛照即山海经烛龙传说在民间的变种神话。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屡遭驳斥。 也有学者认为烛照的黑色球体形象是中国古代观察到了太阳黑子的佐证,并认为烛照是先民对太阳黑子的神话印象。[2] 更多的人认为太阳烛照的源起是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太阳崇拜结合古创世神话后的自然崇拜。《道枢》:太古洪荒之世,有圣神名烛照,光遍寰宇。 上古十大神兽之太阴幽荧太阴幽荧是古中国居民的神话传说中的圣兽,在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关于太阴幽荧的起源实际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太阴幽荧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混沌所化两仪中的阴与盘古一眼结合而产生的圣兽。 而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太阴幽荧的诞生没有盘古的参与,认为太阴幽荧是直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变化而来的大道的化身。这一说法至少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开始流传的,比盘古神话更为古老,当代学者也普遍认为后者才是太阴幽荧神话的原型。 但是,自秦汉以后无论哪一种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到了现在,她与太阳烛照在活态神话中已经不可再见,而太阳烛照的少数的活跃尚有一些古籍善本当中的零星记载和青铜器的铭文,但太阴幽荧的记载却只有极少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部分甲骨文的记载,同时,因为资料典籍的缺失,对太阴幽荧进行研究的学者寥寥可数,这对于神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摘要】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角度,浅析汉画像石中题材与生活的联系,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寻找与篆刻技法的相似之处,验证艺术相通的道理。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希望提升大家对汉画像石及其它没落艺术的关注度。呼吁大家重视传统的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创新并将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汉画像石题材雕刻技法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然今之学者,以墨守成规者居多,改变创新者少矣。死读书,读死书,不擅变通。殊不知艺术源于一体,皆有可相通之处。若能心细如丝,善于观察,必将站在华山之巅,得世外桃源之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种造型艺术所绘之物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画家张璪也曾提出“师造化”理论,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以汉画像石为例,浅谈造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及篆刻与画像石雕刻技法的相似之处。 一、汉画像石的概念 汉画像石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

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重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汉画像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二、汉画像石的题材 1、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 图 1庄稼收获图 此图表现了汉代农业的繁荣,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间三位男子正在低头辛勤的劳作,右二举起劳作工具准备砍下的姿势也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右一停下了劳作的动作,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喊声正转头向后看去,原来是他的妻子来给他送饭了,左一明显是一位妇人,肩上挑着担子,右手提着食盒,正在深情的呼喊着远处的丈夫,深厚的伉俪之情教人羡慕不已。当然这幅画也表现出了很浓重的生活气息。汉人收获庄稼时的样子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东汉画像石的具体分析

西关嫦娥奔月画像石的美丽传说 嫦娥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家喻户晓的人物,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古籍中有不同的记载,如《归藏》日: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嫦娥原名姮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遂改为嫦)。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嫦娥奔月画像石于1964年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小西关汉墓,现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创作时间为东汉。画面左上方刻一月轮,一只蟾蜍蹲坐月中。其右刻一女子为嫦娥,头梳高髻,人首蛇身,身着宽袖长襦,双手前伸,臀部有双爪,后拖曲尾,面向月轮,作翩然升腾状。画面周圈云气妆点缭绕,大小不等的九星散布其间,象征九个星宿环绕周边,渲染了嫦娥奔月的神秘气氛。画面丰美,繁而不乱,云气以优美的圆弧线环绕整个画面,形象饱满,充满神秘感和艺术美感,嫦娥飘然飞天的形象得到完美呈现。 汉代崇尚厚葬,古墓画像石文化应运而生,而嫦娥奔月图则是这一时期画像石的精品之作,侧面反映了汉代艺术的空前繁荣。中国邮票总公司曾以画像石为题材发行过一套共六枚邮票,其中第六枚就是嫦娥奔月图。该画像石还是国家一级文物,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的地主生活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出土于山东省曲阜旧县村,创作时间为东汉,雕刻手法采用平面浅浮雕,现藏于山东曲阜文化管理委员会。画面用鸟瞰式散点透视刻画了一座汉代封建地主庭院的布局结构和一般地主家庭的娱乐活动。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东汉产生了一些强大的地主家族,被史书称为“大姓”、“著姓”和“名族”, 加上政权建立之初的放任态度,东汉时地主大量囤积土地,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就直面地反映了地主的奢华的生活。画面中分为左右两院,右边前面为大门,左右有双阙,右侧门虚掩,后一露半身的守门人;前门与堂屋之间的宽敞院落,堂屋敞开,有伎人正在表演乐舞百戏;中门半掩,后一人露半身看向院内。左边为侧院,以侧门连接中庭;侧院有一人向左低头跪拜,旁边一人立。后院与前院楼阁相连,楼上一人抚琴,一人相对而坐。 曲阜旧县门阙庭院画像石内容生动丰富,符合汉画像石事死如生的纪实特征,其庭院结构也反映汉代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地主家庭豪华深重的住宅生活,对汉史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四大神兽

?四大神兽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着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神兽玄武简介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玄,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的请龟到冥间去诣问袓先,将 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 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 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 而古时候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 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 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玄冥的含义 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 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三灵 它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而古时候 的人对玄武它的解释有以下的数种,玄武即龟。《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玄武’乃龟蛇。”《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为蛇合体、龟与蛇交。” 北方大帝 但玄武被后世的道士们升级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其他三灵。其他的青龙和白虎,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九天玄女。 ?其一神名 《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说者曰:‘宣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蔡邕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文选》注:‘龟与蛇交为宣武。’又《礼记·曲礼》: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达疏:“玄武,龟也。” 《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按玄武即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汉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内容丰富的石刻艺术形式,它寄托了古人对升天的愿望,主题表现更是代表性极强的装饰图像。通常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主题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使其形态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原则,是实用与装饰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上的基本问题,而且还能够全面遵循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前言 汉画像石艺术是依托汉代的丧葬观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存之一,一种雕刻于石上的文字与图形,描绘了器物、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真实,它反映了当时的人文背景、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出汉代人幻想中的不解世界,体现出很高的装饰艺术水准。 徐州汉画像石的源起 徐州汉画像石发展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兴盛于东汉中、晚期,结束于魏晋。汉代的建立,使得徐州成为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丰厚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为徐州“汉代三绝”。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看徐州”。徐州汉画像石从其发展的规律来看,其艺术风格有继承、有

创新、稳定中有渐变、多样中又统一。 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 从徐州地区现存汉画像石来看,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等方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生活及当时的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 1.主体装饰题材 徐州的汉画像石主体装饰题材分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两类。现实性主题以刻画人世间的现实生活,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以及起到宣教、劝诫作用的历史故事,此类画像石画面较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构图完整。人物和故事树立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信等内容,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社会中起到以古鉴今、扬美惩恶的宣教和劝诫作用。 非现实性题材表现的是汉代人意向中的神仙世界和代表祥瑞的珍禽异兽。墓葬形式代表着这一个时代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式的背后除了物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非现实性主题刻画了许多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瑞兽。 2.边饰图案题材 汉画像石主体图案的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饰图案艺术。所有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曾出现十分广泛的运

汉画像石文献11

箫鼓东汉山东沂南北寨汉墓出土 一辆车,用三匹化装了的马拉着。车上安装着建鼓。建鼓的中间插杆挂着缨穗缨络,最上面安个方座。 车上有五人,一人驾车,二人在前面吹箫,二人在后面举着缨络。而在车顶上的方座上,有一个小孩倒立其上,显出独特技艺。这是一辆出行的彩车,是带领乐舞队伍的。 骑马听乐图(作者收藏拓片) 骑马偶相遇,问君何所适,未及开口言,忽闻楼上有歌声,勒马细聆听,竟是年青别离曲。相顾人老两鬓白。

摇鼗鼓,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鼗是导也。摇鼗鼓,即在小鼓两侧有小珠以绳与鼓面相连,有一支长柄可用手捻动,使两侧小珠摆动而打击鼓面发声。在乐队开始演奏乐曲前,先摇鼗鼓,在演奏中不时穿插鼗鼓声,以烘托气氛。 抚琴,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汉代的琴,在众多乐器中,起着统帅作用。它声音和谐,音量大,却不喧哗。声音小时也能让人听到。它携带方便,因此成为不离身的乐器。 光武帝刘秀每次宴会上,都要让人鼓琴。可见琴在汉代是比较普及的一种乐器。 吹笙,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笙是以匏为底,在上面有规律的插上一定数量的竹管,再加金属的簧片。利用气流与簧片共振发音,每个竹管发出一个音,这音好像是从植物中发出的,的以叫笙。它是汉代乐器中的佼佼者。 “笙奏”是指全部乐器合奏的意思。

吹笛,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山东沂南北寨出土的画像石,有一人竖吹一乐器,它就是汉代的笛。 击铙 铙像铃,比铃大。使用时,以手执铙把,铙吕朝上,另一手拿小锥子敲击。 在汉代的乐队中,有四个人吹排箫,一人吹埙。为首的一人既吹排箫,并以锥击立于地上的铙,作为调节乐曲的节奏。 撞钟,山东沂南北寨出土 特钟,现存南阳汉画馆 上图是山东沂南北塞出土的画像石,一幅撞钟,它架子上悬挂两个钮钟。乐人用长棒撞之,棒上有一条带子,可见棒的分量不轻。 下图是特钟。它悬挂的是一个甬钟。在乐队演奏乐器前,首先要击特钟,作为乐曲的前奏之一,使乐队各种乐曲,同时开奏。二是在演奏乐曲过程中,击这特磬,可以加强乐曲的节奏。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构图方式 010212139 朱琳汉代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或武帝时期画像石产生到东汉末年消失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尽管政治不断更迭,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直到黄巾军大起义之前国家还是统一的,尚未出现封建军阀割据、势力纷争的局面,这有利于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在哲学思想等意识形态领域里,汉初至汉武帝统治之前崇尚老庄哲学,实行无为而治。之后,直到到东汉末年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国家政权的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汉武帝以后统治阶级把“忠”、“孝”等作为人们加官进爵、跻身政治舞台的重要手段和作为人生礼制、道德等重要的品评准绳。加之经学昌盛,图谶流行,鬼神迷信,升仙信仰等风行到三江两地、五湖四海之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的厚葬风气①,促进了汉代画像石题材内容在全国各地的流行,正所谓“东至乐浪,西达敦煌,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 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地理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有四大区域:(1)山东的西部、南部以及苏北、皖北地区。(2)豫南、鄂北地区。(3)陕北以及晋西北地区。(4)四川、重庆地区,基于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画像石的题材风格甚至构图方式都各有差别,但是总体来说,不管以何种方式的分类,题材上还是大同小异的,无外乎社会现实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祥瑞及装饰图案几个大的方面。下面以上述四大区域各取一例加以说明。 山东汉画像石画像砖的代表性祠墓主要是孝堂山郭氏祠、嘉祥武氏祠和沂南汉墓。嘉祥武氏祠题材内容以描绘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宣传儒家教义为主。代表作品有叙事性的东汉的《荆轲刺秦王》、《王陵母》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寓意阴阳形态的“异质同构”和生生不息。技法上采用剔地凸像的“薄肉雕”,以阴线表示面部或衣纹,人物形象多为正侧面角度,只见大略外形,具有剪纸般的装饰效果,简约、厚重、整体、大气。人物故事场景以穿插排列其间的边饰纹样作为空间分割和装饰陪衬。构图以“满”为胜,大量采用平行式构图。 南阳画像石画像砖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历史故事之外,多取材墓主人生前奢华生活场面和神话传说,另有对天文星座的表现如《阳乌负日》,南阳画像石的技法除阴刻线和平底浅浮雕之外,最具特点的是斜横纹衬底浅浮雕剔地并施以横斜衬纹,使主题凸出,再用简练的阴线条,刻画细部。造型简洁,神态生动,构思大胆奇巧,刀法粗犷有力、泼辣豪放,构成了南阳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四大吉祥瑞兽

中国古代四大吉祥瑞兽 中国古人将以上几种吉祥动物创造性地进行组合,建构了四大吉祥灵兽的形象,符合长期以来培养、铸就的心理接受力和艺术欣赏力。 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KCB齿轮油泵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可调压渣油泵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高压渣油泵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KCB-300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齿轮油泵kcb 55志。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高压渣油泵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凤凰】 凤凰是神鸟,百鸟之王,古人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以后,凤凰合称;再以后,龙凤相配,凤便成了宫廷后妃的代称。根据神话传递,凤是在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螺杆油泵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汉代祈财仪式图释读-中国汉画学会

民间信仰视域下的汉代祈财仪式图释读 郑先兴 【内容摘要】汉代人对于财富的崇拜,一是体现在汉画像所绘制大量的五铢钱形象,二是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大量的青铜质地的摇钱树,其所传达的财富、长寿、平安、幸福等可以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诉求,可谓是溢于言表。汉画像的鱼儿,则借助于语音的相谐,表明人们对财富的诉求;捕鱼的画面则表明了财富可以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鱼儿与莲花绘制在一起,则是一种纯自然的象征,即“连年有余”。汉画像中的天仓体现了普通民众那种能够不劳而获、得天而食的愿望;而汉画像中的各种工艺环节劳作场面,说明汉代人深刻地意识到,财富的获取只有通过勤奋的劳作,人们才能够必须的粮食、财富。 【关键词】汉画像;民间信仰;祈财;仪式图 【作者简介】郑先兴,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史、史学史。 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依靠。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作为民间信仰的五福内容之一,当然也体现在汉画像中,其主要的形式是摇钱树、莲鱼和天仓等等。 一、摇钱树:汉代祈财的时代特色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时期,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仅是在地域政治上,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文化方方面面实行了一体化。尤其是货币形态,统一采取了铜质与内方外圆的形制,即所谓的秦半两,汉承秦制,采用了五铢的形制。由此,汉代人对于财富的崇拜,集中体现在人们渴望拥有大量的五铢钱。今天能够看到的就是在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实用五铢钱、阴用冥钱。另外,在汉画像中,也绘制了大量的五铢钱形象。如图1,南阳汉砖画像,画面为模制图纹“大泉五十”,两两一组。如图2,南阳汉砖画像,画面为模制,上下各位菱形图案,中间为内方外圆的钱币,中间似乎有绳索穿起,可谓是“钱串”。[1]显然,这两幅画像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财富的渴望与膜拜。 图1 南阳汉砖画像“大泉五十”图2 南阳汉砖画像“钱串” 当然,汉代对于财富的崇拜,或者说拜金主义最大的表现,还是摇钱树的出现。根据考古发掘,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大量的青铜质地的摇钱树。如图3,四川省博物院所展出的摇钱树,有1972年彭山县汉代崖墓出土一株144厘米的摇钱树,1983年广汉市东汉砖墓出土一株152厘米的摇钱树,绵阳东汉崖墓出土一株200厘米的摇钱树,等等。这些摇钱树的特征是青铜质地,如图4,其叶片为五铢钱样,配置有西王母、朱雀、佛、乐舞百戏等神话和生活场景。西王母是长寿的偶像,佛则是平安幸福的偶像,朱雀是汉代四灵的南方神,乐舞百 18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