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书画同源

试论书画同源

试论书画同源
试论书画同源

试论“书画同源”

作者:陈雪红导师:孟萌副教授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广东,潮州,521041)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纵观中国传统书画的历史,不难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同源,而且同流,书法和绘画始终是珠联璧合的。我国古代许多书画家,也对书法和绘画有着“书画同源”一说。但此“源”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书画同源”,作一浅谈。

关键词:中国书法,绘画,渊源,笔法,意趣

Abstract:China is a great country with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t is obvious that the two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not only origin, but also with the flow,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s always throughout the perfect match.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many painter-calligraphers, also has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omology” to the calligraphy and the painting a saying. However, the "source"? This article will direct ancient and now is right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homology”, does one discussed shallowly.

Key words:Chinese calligraphy,painting,relationship,writing,Interest

我国书法、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之说。历代文人画家对书法、绘画艺术就有这样的论述:“书画异名而同体”、“工画者多善书”、“书画用笔同法”,这些论述均认为书法与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探究中国书画艺术,不难发现,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十

分密切,中国绘画艺术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一脉相承。

唐寅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世之善书者多善画,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1]他认为,书法与绘画两者意境相通,彼此关联,世上擅长书法的人大多也擅长绘画。因此在我国的书画史上,许多文人,都是身兼两职,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古有顾恺之、赵孟頫等,今有黄宾虹、齐白石等,总之举不胜举。

“书画同源”有何相“同”?其“源”又是什么?本文就两者的历史渊源、用笔、写法、意境等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1.书画同源的历史渊源

据神话记载,上古伏羲氏时,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于是画与书同时出现了。最早的八卦既是文字,也是绘画,它们都是为了揭示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其图案与文字符号就是一种结合,是用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完成的。

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图1),书与画已相互结合。唐代张彦远第一个从理论上提出“书画同源”。到了文人画兴起的元代,已明确提出了“以书画画、书画相通”的艺术观点。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题《枯木竹石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以诗词书法入画,是文人画笔墨技巧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画在形式美方面的重要开拓。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图2),是其“以书入画”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疏林之竹、点叶树、枯枝,甚至石根之小草,则都用中锋勾、撇、点,竹乃矮枝新篁,用浓墨向上撇叶,笔力凝重。草

则自下向上弧曲掠去,秀而遒劲。三株枯枝,皆呈鹿角状,但线条圆曲坚挺,犹存北宋遗韵。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倔曲,用笔顿挫转折,叶则用中锋直点。明代王贞云:“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2]

等等都证实了中国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互为连理,枝干相通的特质。

2.用笔同源

书法、绘画艺术所使用工具及材料是中国特有的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的特点与性能,使得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均讲究用笔,如何使用毛笔、掌握用笔既是文人书法训练的基础,也是绘画入门的基本功。用笔,主要包括执笔和运笔,即古人常说的“执使”一语。张绅曰:“执笔之法,谓之‘执使’者,‘执’谓之执笔,‘使’谓运用”[3]。看起来简单的用笔,实质上是贯穿阴阳之下的刚柔,动静、虚实等辨证关系。用笔讲究笔力、骨力,要笔端如有金刚杵;同时又不可一味使用蛮力,而能绵里裹针、流转不滞。按照孙过庭的比喻是既能“顿之则山安”,又能“导之则泉注”。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化工夫为自然,乃最高境界。陈奕禧云:“或出或收,或伸或缩,须操纵自得,则进乎道矣!”[4]就笔力的稳重来说,就有这种传说,王献之学书时,王羲之从后乘其不注意夺笔而不脱,于是赞叹他日后必定能成大器。

图1 楚帛书图2 秀石疏林图

唐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5]张彦远特别强调笔力的刚劲,他对“画圣”吴道子作品在线条表现与用笔的评价极高:“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6]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不仅要讲究用笔还要讲究笔力,笔力即用笔的力度,讲究其力透纸背、如锥划沙、屋漏痕、折钗股等等。笔力不仅要流畅,它还要与稳重两者相辅相成。没有骨力的运笔,虽流利却浮滑、浅薄;而强力不动,易入呆板凝带。董其昌曾这样地论述两者的一致性:“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得,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宰,未尝运笔。”[7]

信笔是信手由笔,笔不受自己控制,其实是描字,画字;而提得起笔,笔力贯串腕、指直至笔端,所以要动则动,要止则止,这些都由书画家自己控制。著名的山水画大师郭熙云:“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此亦非难,近取诸书法正与此类也。故说者谓王右军喜鹅,意在取其转项如人之执法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谓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8] 历代的文人、画家不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书画的用笔关系,同时也在他们留下的大量的书画精品之中得以见证。

3.书法、画法同源

从画史中,可以证明人物画和山水画存在着书法画法一致的情形,虽然

各自所用的书法形态有所区别,但都运用了书法基本笔法。人物画的正宗笔法是如春蚕吐丝粗细一致,一笔到底的游丝描和铁线描。顾恺之的作品《列女仁智图卷》(图3),《洛神赋图卷》(图4),元代《永乐宫壁画》(图5),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吴道子创造出线条宽窄略有起伏变化的莼菜描,笔法更生动,因而有“吴带当风”的美誉。其线条同样连绵不断、笔力劲道一贯。张彦远用“一笔书”作比,正是看到了人物画特有笔法的属性。从笔法而言,人物画匀称细劲的线条,与篆书的笔法更接近。正是粗细一致,一转一折圆润柔韧。要写出这样的线条,得笔笔中锋,将极强劲、流畅的气力贯注到本性至柔的笔端,如朱和羹云:“如画人物衣折之游丝纹,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9]李阳冰擅长的铁线篆,与白描的铁线纹正出自一种笔法,其中锋用笔,才能保证骨力韧劲。

图3 列女仁智图卷图4 洛神赋图卷图5 永乐宫壁画

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笔法,可以看到宋代书法的笔法对它的影响与渗透。用笔方法的丰富变化与侧锋的用笔效果,使得书法、绘画的表现力更为丰富。徐渭曰:“大苏宽之以侧笔取妍”,侧锋不及中锋端庄,却更有变化,

也就更有装饰意味,是如“研”也。董其昌评价为“秀峭”,确实精到。秀则偏向阴柔,有文人之气;峭正是露锋,骨力外溢,不像中锋含蓄,能弥补文弱之失。他进而认为元四家,包括董源的山水,其要诀正是用侧锋。“作云林画,须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宋人院体,皆用圆皴。北菀独稍纵,故为一小变。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皆从北菀起祖,故皆有侧笔,云林尤其著者也。”[10]

笔墨形式上的书画同源,到元代才全面盛行。虽然黄庭坚评文同墨竹为“湖州三百年,笔与前哲配;规模转银钩,幽赏非俗受。”[11]其中提到他的画中模仿书法的用笔,邓椿记载有位画家章友直能用篆书入画:“善画鬼蛇,以篆笔画,颇有生意。又能以篆笔画棋盘,笔笔相似。”[12]杨维桢云:“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他已专门从技法上谈书画相通。

书法能描绘物象,源于它的自然性,其线条、构架与自然形象有本原上的相似,因此书论中大量以自然作比的术语。朱和羹曾论道:“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高峰坠石、白岁枯藤、惊蛇入草、龙跳虎卧、戏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诸喻,书之与画通者也。”[13]陈继儒与董其昌好从禅理悟画,也说过:“古人金石,钟鼎、篆、隶,往往如画;而画家写水、写兰、写竹、写梅、写葡萄,多兼书法,正是禅家一合相也。”

[14]

元代以后,以书法为画法呈现扩展、深入的趋势。就笔法的细化,柯九思分解为:“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15]至此,竹石的画法可以说完全与

书法结合。就画科而言,赵孟頫以竹石为例,陈继儒则将竹石的题材扩充为写山水、“四君子画”等,唐岱更将书法扩展到山水的皴法、赋色等:“至于山之轮廓,树之枝干,用书家之中锋;皴擦点染,分墨之彩色,用书家之真草篆隶也。”[16]因此,古代的文人通常标举,能书者多能画,能画者必善书。这已超出具体的画科,而将书法上升为书意来追求,使书画的结合更为深刻。

4.书意、画意同源

笔端流露出的意趣,归根结底来源与人心的意趣。书画家写书与绘画时的笔意常常相同。这一点是许多书家、画家所能体会到的。正如饶宗颐先生说过:“从笔的本质上来看,画笔和画风二者往往保存着对应关系。可以说画家在书法上的训练,他的爱好、取舍方向,配合个性,造成行笔的习惯,以此决定他的画笔的特色。”[17]因此,鉴赏绘画时,除了形象及题材外,由书法用笔所流露出的微妙笔意,往往更耐人寻味,这可以说既是书意,也是画意。吴因明先生指出:“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笔意,它本身便是绘画的内容。笔墨决定绘画的风格,而笔墨是受笔法所支配,作者的人品、学养、气质、襟度,通过笔墨,假借物象,而从画面中全部表现出来,成为自我的风格。”[18] 元画的书意、画意则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尽量表现出线条自身的游走颤动之趣。这并不是说绘画的笔法必定用书法,而是绘画的线条要有独立物象之外的、类似书法的笔气。如蒋骥所说:“书画一体,为其有笔气,此语为士大夫言之。”[19]黄公望的披麻皴,每一笔都能传达出书法线条特有的生命气息,除了赋予山林坚实的立体感,线条本身的笔触变化、墨色

枯润等可以单独欣赏。二是充分发挥空白的魅力使笔墨之实与背景之虚的对比更加鲜明,笔墨自身的书法韵味也愈发衬托出来。宋画的墨色强调滋润,画面的纸质媒介多被墨色掩盖,笔触与墨混融在一起。元画多是渴笔枯墨,墨与笔适当分离,无笔触的地方大都留出空白,画面的主体是线条,而不是氤氲的墨色。即使如王蒙般繁密的构图,其繁复更多的是因为线条的穿插组合复杂,而不像宋画来自于笔与墨层层混合。王蒙的线条变化多端。但交代清晰,历历可数。

董其昌将禅意一并注入书法与绘画。保存于南京博物院中董其昌的一幅行草,可领略到他以枯润相参的意境来作书,尤为突出者是一个“骑”字的右半字体由连绵不断的一笔书构成,笔画的每一转折都伴随着墨色由枯到润,复由润到枯的奇妙起伏,似是有意为之,但行笔自然磊落,一气呵成,只有赞叹其人巧极天工。这种笔意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也时有流露,他双钩林木的枝干,多以枯墨和润墨对比。

吴镇是书意、画意一致的典型。他的作品《墨竹谱》(图6)、(图7),全以书法行笔,顿挫有力,拖拽泼辣,与题辞用笔同一风格,互相呼应。

图6 墨竹谱图7 墨竹谱

书意、画意两者皆为作者的一种心境,通过一幅作品,能从中得知作者的修养、情感,无论其为书,或为画,皆因两者相通。

纵观上述浅谈,作为中华民族两大文化精粹的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无论其历史渊源、用笔方法、书画意蕴,都始终是同源同流、息息相关,密

不可分的,两者好比两株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连理树,树干相连、环抱相生、声声不息。以书题画,画中有书,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独具

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趣,如流行行云般,用神奇的笔墨,附灵变的意韵,以

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神。

致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孟萌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孟教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并为我指点迷津,精心点拨,加上热诚的鼓励,使本课题能顺利地进行。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孟教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也在思想上、生活上给我以启发,在此谨向孟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韩山师范学院的各位老师,多年来的教诲以及给我学习生活上的帮助与支持。谢谢!

参考文献:

[1] 李伏昆《中国书论辑要》[C]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年8月 P221-222

[2] 陈文新《雅趣四书》[M]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4年01月 P108

[3] 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书学集成》[M]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06月 P28-30

[4] 李伏昆《中国书论辑要》[C]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年05月 P223-224

[5]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08月 P169

[6]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卷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年版 P95

[7]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C]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08月 P26

[8] 潘运告《林泉高致画诀》[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10月 P64

[9] 潘运告《晚清书论》[C]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01月 P30

[10] 潘运告《明代画论》[C]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1月 P154-156

[11] 黄庭坚《次韵谢黄斌老送墨竹十二韵》[C]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5月P256-257

[12] 潘运告《晚清书论》[C]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年01月 P111-112

[13] 米田水《画继》[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年04月 P14-15

[14] 陈继儒《中国书画全书》[C] 第三册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2年10月 P164

[15] 柯九思《画竹自跋》[M]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年5月 P85

[16] 唐岱《绘事发微.画名》[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P278

[17] 饶宗颐《国画史论集》[C] 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3年 P375

[18] 吴因明《北宋绘画思想初论》[M] 香港大东图书出版公司 1978年 P257

[19] 王伯敏,任道斌《读画纪闻》[C]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2年06月 P13

试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发展历程

试论中 国传统 绪论:在中国历史上,自先秦诸子以来,到汉魏的王充、刘勰,再到清代的王夫之、叶燮,许多的哲学家同时又是美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除了哲学家,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书法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书法理论、音乐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品"。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材料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值得现代设计师有很好地学习。其次,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等)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譬如在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各门艺术既具有自身的美感独特性,又在审美观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和相通之处。这个特点使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工艺产品的范围之外更加广泛地接触到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实质。第三,美学的理论形式之外,在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工艺产品之中,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美学思想。虽然自先秦诸子以来,造物的工艺就一直被归于"形而下"的范畴,但从先辈能工巧匠的高度技巧之中仍然表现出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古人强调"技进乎道",从实际操作的高超技艺中可以归结出美的规律"道"。技艺的神化,进乎道,亦出乎道,道是技的立足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和激发因素。这种道与技的辨证关系,应该为现代设计师所把握。充分了解了以上特点,我们作为现代设计师就可以明白,中国美学的发展史,能够带给我们丰富的美学思想、多元的传统文化和对工艺、设计、美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够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和新的启发。这对把从理论上进行的设计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及对实际工作中创作思想的激发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书画美学审美思想先秦魏晋南北朝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激烈的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审美文化最为活跃的开创时期。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宣扬了中华民族的艺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

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

第二课 书画同源——汉字演变,教案

第二课:书画同源——汉字演变 一、【趣味园】 仔细观察图片,下面每幅图画都可以看到哪些字? 二、【知识屋】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产生前,中国先民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是,语言不能传到外地,也无法留存后世。于是,先民们想出了多种记事方法。 八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由符号"-"和"- -"组成的八种图形,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 。 结绳:在绳子上打不同的结,记录不同的事情。今天,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就是 从上古的结绳演变而来。 (图)古人结绳记事图画: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 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 至于中国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为谁所创造,学界多有争论,今人多以神话视之,半

真半昧。有一首古老的民谣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仓颉造字如担粟,传给孔子仅八斗, 还有二斗不外传,借给道士画符咒, 鬼画桃符君不识,才高八斗有来由。 (二)汉字的演变 汉字经过了 6000 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 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图)甲骨文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有的呈团块状。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楷书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他们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

浅谈书画艺术的作用和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9945347.html, 浅谈书画艺术的作用和功能 作者:赵卫忠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3期 摘要:书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在人们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当前书画艺术具有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发展书画艺术需要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书画艺术;作用;功能 一、书画艺术具备的功能和作用 1.书画艺术在育化以及人际交流方面的作用。育化功能在很多的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在书画艺术上也不例外,在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书画艺术在育化以及促进人际交流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想要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儒雅人士,书画方面具备一定的造诣是一项必备的要求。书画的学习过程,能够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了学习,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当然这也包含书画方面的基本素质,一位商人具备书画才能,会使客户增添几分对他的信任,一位官员具备书画才能,会使群众增添几分对他的尊敬和亲近。此外,书画艺术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们的交流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互交流合作,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以文会友的传统,因此,通过书画作品的交流,进一步扩展到人际方面的交流,在很多时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书画艺术的感悟和体会,是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对于人与人之间真实想法与情感的体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2.书画艺术在休闲娱乐方面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休闲娱乐时间不断增加,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除了一些常见的休闲方式外,开展书画方面的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书画艺术集高雅、艺术、休闲、放松于一身,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接受,它不会带来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巨大的经济投入,而且对于自身良好心态,优秀个人修养方面有着很好的锻炼培养作用。另外,书画艺术还能够对人们自身的艺术才华进行发掘,是提升自我价值的机遇。 3.书画艺术与延年益寿。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书画艺术本身有着较高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书画作品创造过程中动静结合的特点对于作品的创作以及创作者的身心健康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书画创作过程讲究心平气和、动静结合,创作前,人要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去,这样才能够将内心的情感充分体现在作品中,达到书法内心情怀,解出胸中烦闷的作用。此外,书画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一个剧烈的运动,但也结合

[工匠精神]为什么说“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工匠精神]为什么说“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第86期原标题:文房四宝之湖笔文|雷虎蒙恬发明毛笔后,湖州,就成为了中国书画上的印章。在中国书画界有“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为什么半部书画史,不源自才子佳人辈出的苏州、扬州;也不发生在王孙贵族成群的西安、北京。而是花落湖州?皆因湖笔。中国书画,是一门在毛笔笔尖上流动的艺术。而湖州,自宋元时湖笔取代宣笔成为了中国毛笔的代表后,就一直与中国书画同呼吸。看了几场书画展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决定去湖州刨根究底。“这里都是善琏湖笔厂啊”下了火车,钻进雾霾里。眼前的湖州,和雾霾笼罩的南京没什么两样,和湖笔也没半毛钱关系。湖笔虽以湖州命名,却产自湖州东南四十公里处的善琏古镇。出租车迂回行进了一个小时后,司机才松了一口气,“以前,从湖州城过来,只能走水路,一路要在船上折腾好几天。”车走进善琏镇后,司机在鳞次栉比的湖笔招牌中迷失了方向。不断停车问路。“湖笔厂?这里到处都是湖笔厂!”“善琏湖笔厂?这里都是善琏湖笔厂啊!”直到在迷雾中看到写着“善琏湖笔厂—沙孟海”的牌坊后,我终于找到了目的地。“以前这门前 不是有条河么?河边还有个码头,有好多人往船上装毛笔的啊?”司机在迷雾中彻底迷失了。牌坊后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四合院中心是一个十平米见方的花坛。花坛中间立着一块巨

石,刻着字迹硬朗的碑文《蒙公祭》。从碑文中,我知道了湖笔厂的历史—原来,庙桥弄6号,也就是现在的善琏湖笔厂,前身就是毛笔业始祖蒙恬祠。善琏的蒙公祠始建于元代,那正是湖笔取代宣笔,夺得中国毛笔帅印的时期。以往,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蒙恬生日,或者农历九月十六日笔祖娘娘生日时,笔工们就从各地赶来蒙公祠祭祀笔祖。这个传统随着湖笔的兴盛而慢慢融入了每个善琏人的血液,成为了善琏镇的民间习俗。祭祀蒙公的日子,笔工、笔商云集,也就成为了湖州制笔业的“年会”。文人手持笔杆平天下纷争,但有讽刺意味的是,给他们制笔者蒙公的祠堂,却在一次次的纷争中被毁。1959年,在原蒙公祠废墟上建立了善琏湖笔厂。从此,善琏只见笔工,不祭蒙公。正当我看着碑文神游时,一位魁梧的中年人把我拉回了人间。接过他递过来的名片,我才知道他就是善琏湖笔厂的副厂长。“庙桥弄6号!庙桥?”看着名片上的地址,我想起了刚才司机的话。“这庙桥,是延续以前的老地名。直到前几年,我们湖笔厂前都是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名为庙桥,所以这一带就称为庙桥弄了。无论是蒙公祠时期,蒙公祭时各地赶来的笔工,还是改湖笔厂后,南来北往的笔贩,都是坐船而来,在庙桥上岸的!”院子四周修建有平房一栋,小楼二三。“湖笔厂兴盛时期,这里曾经有七百多号人。现在厂里七十人不到,一栋楼就够用了。”站在蒙公石前,老厂长指着空荡荡的厂房感慨万千。自从上

浅析西方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对比(英语版论文)

xxxxxxx院 xx系xxxx届x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西方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对比 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 研究方向:文化 年级班级:xxx 完成时间: xxxx年x月

On the contrast of Western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xxx (XX学校英文名) . Tutor: XXX Specialty:XXX Direction: Culture X, XXXX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艺术,以陶冶情操。欣赏并收集美术作品便是其中一种方式,其中,不乏有部分人钟爱于西方美术作品。然而,美术作品层出不穷,却又少之又少的人对西方美术作品有深入了解;人们只能从色彩和线条进行区分,至于细节:时期、风格、流派等人们却所知甚少。 本文采用论述、对比等方法,分别对时间、特点、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等几方面,对传统西方美术和西方现代美术进行了分析。表明西方美术并不是自始至终只有色彩运用和绘画线条的变化,更有形式以及所绘画目的的过度。 关键词:西方传统美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代表作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 of technological, and improve of life's quality.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beginning to focus on art, it is can cultivate their sentiments.One of the ways is appreciate and collect the works of art, in these people, there are lots of people fall in love with the works of Western art. However,more and more works of art are published,few people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art works;people only distinguish by color and line, the details including period, style, genre and so on, people just know little about these. This paper analyses Western traditional art and Western modern art from time, characteristics, schools, painters and their representative works.It shows us the Western art not only have changes of color or lines of painting, but also have the changes of form and purpose of painting. Key words: Western traditional art; Western modern art; schools; representative works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令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加减法”及其运用 论文摘要: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渊源,受中国哲学思想思维模式的影响。“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的这一诗句可以说是中国画“空白加减法”很好的写照。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中“空”所蕴含的哲学观、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抽象运用等级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绘画的“空白”空间及其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绘画,空白,加减,运用 中国水墨画艺术的“空白”运用深层积淀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的,也就必然重视作品中“意象空白”的美学意义,因为中国艺术的存在形式是以这种“自知加减”的思维方式来决定的,其中进一步领悟到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的审美意义。它总是会继承过去的优秀部分,而加入时代进步的部分,在创作的程式中强调笔墨意识的同时,也把“空白”的审美价值放在了重要位置。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的表现形式 1.疏可走马 在绘画中疏密关系的表达大致可分两类,一是符合客观情理的疏密变化,根据现实中景物的不同而构造的疏密情况,通常我们在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中便能察觉,另一类是经过缜密的艺术构思,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将画面中的繁密或疏简布置于作品全局,使画面达到繁不嫌塞,疏不嫌空,可谓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艺术高度。疏密与繁简互有异同,相辅相成。 传统水墨画特别强调用笔用墨的疏密关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便是对这一关系的总体概括,中国传统绘画的疏密关系是靠空白来完成的,“空白加减法”的运用程度直接影响着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加法”不一定密,“减法”不一定疏。上部密下部疏,但是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加中有减,减中有加。这就是布局中所谓的繁简和疏密相间,繁密的布局中,可山峦重叠,简疏的画中疏树横坡,就如王蒙与倪云林的画,一密一疏间,各有其趣,何其乐哉。 2.计白当黑 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历代画家们正是在这一传统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空白的规律,有时候“减法”也可以当做“加法”来运用自如。画家们提出“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法则,使中国画的创作表现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清人汤贻汾深有感触地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王昱在《东庄论画》中也这样讲:“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1]戴照似乎说得更为贴近国画创作实际。在他们看来,传统绘画中最突出的地方,不在实处,而在无笔无墨的空白处。笔墨不着的空白处,为何却成了一幅画最紧要之处?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中道出了个中原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之龙脉矣。”[2]有黑才有白,有了黑色的“加法”在画中的绝妙运用,“减法”才能在画中因此而妙了起来。画面中的空白并不是虚无他物,只是偶然的表现,其中贯彻着独立的审美价值。 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散则隐,隐则人谓之无。”正是居于上述认识,历代国画家都很重视构图布白的问题。”[3]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是一幅减笔水墨图,运用大片空白,渲染了寒江雪霁的气氛。 3.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数千年来,汉字书法艺术无不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今天继续研究书法的继续与创新,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书法人的一项光荣任务。 一、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从根本的大类上划分,包括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之上,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大家都在写字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流露到笔端,多一笔少一笔,粗一点细一点,大大小小,正正斜斜,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格与面貌。当某些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契时,会特别引人注目,经过杰出书家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提炼典型。然后,经过多数人的附和,衍生为流派,誉称当时,名扬后世,成为名家书法。然而那些没有被时代所选中的书法,随事过境迁,淹没无闻,也就成了民间书法。民间书法是艺术上不被当时社会所重视的那部分文字遗存。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名家书法的历史。名家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名家书法来自于民间书法 名家书法是在民间书法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典型。举两个例子:《敦煌遗书》中有些卷子与颜真卿早期书风相近,而它们的年代要比颜真卿早好几十年。其中的伯二六六一《尔雅卷中》后面有一段张真的题字,写于乹元二年(759),风格和年代都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接近。又如《敦煌遗书》斯三九二O背面《僧法诠正等祭康上座文》与苏东坡的风格比较接近。这件作品虽无年款,但敦煌遗书中最完的卷子写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而苏东坡的生卒年为1037—1101,至少要早40多年。由此可见,历代名家大师的书法风格都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时代风气和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将它们与民间书法相比,无论点画结体还是章法都更加丰富、完善。因此,我们说名家书法来自民间书法。且高于民间书法。

浅谈书画的收藏、鉴定与评估

浅谈书画的收藏、鉴定与评估(中华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收藏网总裁龚经强) 摘要 收藏为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收藏行为具有精神、物质两方面含义:一是收藏品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其内涵是永恒的;二是收藏品作为商品是投资对象,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因此收藏活动也可被视为商业行为。但不管是精神载体还是投资对象,收藏都离不开大众的鉴定与评估。论文将着重讨论书画的收藏、鉴定与评估。首先从书画作品分类切入介绍书画收藏,其次概述目前书画作伪方式和如何鉴定,再次谈谈如何对书画价值进行评估以及我国评估机构的现状,最后将列举两个书画鉴定的案例以供参考。 关键词:书画;收藏;鉴定;评估

目录 一、书画的收藏 (1) (一)书画作品的三大种类 (1) 1.资源稀缺的古代书画 (1) 2.群星璀璨的近现代书画 (1) 3.良莠不齐的当代书画 (1) (二)收藏的注意事项 (2) 1.鉴定证书不可全信 (2) 2.出版物不是“保险柜” (2) 3.作品价格不代表作品水平 (2) 4.收藏精品而不贪图大幅作品 (2) 二、书画的鉴定 (2) (一)造假方式 (2) 1.完全作伪 (3) 2.改头换面 (3) 3.偷梁换柱 (3) 4.新画做旧 (3) 5.投影作伪 (3) 6.印刷作伪 (3) (二)鉴定方式 (3) 三、书画的评估 (4) (一)评估方法 (4) 1.按质地论价 (4)

2.按内容论价 (5) 3.按作品的尺幅论价 (5) 4.按款识论价 (5) (二)我国评估机构现状 (5) 1.书画鉴定评估缺乏科学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 (5) 2.书画鉴定评估缺乏统一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 (5) 3.书画鉴定缺乏责任追究机制 (5) 四、书画鉴定与评估案例 (6) (一)张宏《华子冈图》 (6) (二)赵少昂花鸟画作 (7) 五、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西方绘画的特点对比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 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 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 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 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 用笔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更追求曲线美,但西方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这样具有丰富的变化,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律和用笔方法。黄宾虹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中国画中虽然有“没骨法”,但此法在着色过程中仍然很注重笔法。要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量的积聚,积力而成的线也有内在之骨。

“书画同源”阅读理解答案

“书画同源”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对于书画同源这一中国艺术史的基本理论,其关注焦点在于书画同源的“源”字作何理解。 从文明产生之日起,人们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对事物记载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初的结绳记事,逐步发展为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产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字种类,甲骨文无疑是从最原始的图画发展成的一种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记事符号,而这些字除包括象形与指事两种功能,更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这些图画文字随着人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逐渐由图案化的形象符号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神奇瑰丽的书法艺术。而作为文字先祖的图画自是毫无疑问的成为兴起于书法艺术之后的独具东方气韵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石了。 对书画同源的“源”字,除最初的起源一解外,还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出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也就是说,书画同源之“源”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表现形式、笔墨运用上的同源性,而是深入到书法与绘画艺术的神髓之中,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苏东坡就曾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故而绘画艺术中最具东方含蕴表现特色的写意画,无论写意山水也好,还是写意花鸟也罢,就是以贵在得其神髓而为世人所推崇;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已,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文字、图画都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直抒胸臆的桥梁,成为人们宣泄感情的工具。而书法与绘画艺术更是因为其作者的感情投入具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价值,他们不再是死的作品,而成为其作者活的人生写照,成为了有“心”之物。以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例,其画竹,除了尽现竹清冷含蕴的神髓之美,也赋予其笔下的竹一颗心,将自己的品性与竹子重叠在了一起;其写字,也是同样将人生之感悟融入其中,所以“难得糊涂”才成为其书法的名篇。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书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作为记录的工具性特点将会越来越淡化。 B.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它使中国画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 C.中国书画追求抒情艺术意境,只有抛弃物象,才能达到“遗貌取神”“得

浅析笔墨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美术时空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一、笔墨在山水画中的意义 要画好一幅山水画,画家需要做到以意用笔,笔落而成形,从而表现物象的神韵,同时还要讲究用墨。山水画以笔写形、以墨写色,具有会意、传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骨法用笔和墨韵生动这两点。积墨法也是众多山水画家常用的方法,如龚贤、黄宾虹等。 每位山水画家都具有自己的个性,所绘制的山水画会带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具有很大的不同。倪瓒、沈周等画家注重用笔,吴镇、龚贤注重对墨色的运用。黄宾虹认为,山水画之所以美,是因为在笔和墨的搭配上特别合理,形成一种构成的美感。“笔精妙墨”是山水画家追求的最好表达方式。 二、山水画的运笔 笔是形,墨是色。变化多样的墨色也是由笔表现出来的。要想画好山水画,就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做到有笔有墨和骨法用笔。晚唐时期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阐述了山水画立意和笔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墨应该从笔表现出来,同时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这一主张流传至今,仍被现代画家奉为经典。 在山水画上,山水画家借助笔墨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画面较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山水画的创作以笔为主导,评价山水画首先是看它的用笔。线条是墨的依托,而墨法是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二者形成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想要画一颗柳树,并表达出一种精神愉快的状态,可以通过干涩的用笔皴擦出斑驳的树干,再用润泽的用笔画出随风摇摆的柳枝,用潇洒、轻盈的用笔画出在风中飘动的叶片。这样,就能够轻松地表现出柳树的姿态和人的情感。在表现富有气势的山石时,也可以大胆地选用斧劈皴的手法。斧劈皴是用侧锋用笔的,可以沾一点浓墨,也可以沾点淡墨;可以大胆地用笔,也可以用小笔皴山石。但是要注意笔触之间不要重复,而要一次性地完成。再用淡墨沾水渲染,以表现石头的质感。 三、山水画的用墨 山水画不光要有笔,还要有墨,即要使墨韵生动。山水画是用笔表现形,用墨表现颜色的。绝妙的墨色是通过用笔表现的,精妙的用笔是通过墨色表达的。在山水画创作中,往往采用墨色的不同颜色表现景色的颜色,这体现了高度的概括性与较强的艺术趣味。水墨山水画在宋元时代发展至高峰。这个阶段以黑色的墨色为主,用写意方式,非常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墨色的运用变化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出墨韵的特色,使画面形成一种节奏感。针对墨色的变化,应做到有虚有实,通过虚实交替、近实远虚,体现墨韵的变化。如,在画山石时,在墨的浓淡上需要有变化,在运笔的过程中也要有轻重的变化,可以用较淡的墨色渲染山石,同时笔的水分要多一些。在渲染时,一般选用大笔,用侧锋从上到下进行渲染,开始的时候用淡墨,然后一点点加深墨色,等到前一层墨色干后再一遍遍染,也可以加皴加染。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积墨法。 四、笔墨与自然生活 笔墨与自然的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大自然的景色充满了丰富的视觉效果,为画家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形式感。这能够激起画家的创作热情,从而发明出不同的创作笔墨技法。董其昌画树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自然界中树的观察、写生、研究得到的。他每画一笔,都会对照真实树木的变化。因此,董其昌画的树在细节处真实、生动。自然景物的形态、轮廓、起伏、背光、受光等,都直接影响画家在创作时对笔墨的选择和处理。如:云雾用淡墨渲染;苍松、巨大的石头用焦墨勾勒;远山用淡墨勾勒轮廓,有杂草时就有浓淡墨的变化;等等。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用笔、用墨的法则,充分体现出山水画家用笔墨表现感情的创作意图。 结语 在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应该努力学习前人总结的笔墨技巧,以对客观形象的再现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画家应该在学习前人和当今名家在山水画创作上的优点,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进而创造新的笔墨技法。成熟的笔墨技法和高度完善的程式为后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学习资料,但是只满足于对前人的学习、模仿,不注重其精神内涵,笔墨就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笔墨也应该紧随时代、与时俱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编辑缪健 浅析笔墨在山水画中的运用 □王天翼 摘要:笔墨的运用是山水画的基本技巧。画家通过笔墨,能够再现山水景象。在山水画创作中,笔是造型,墨是色彩,画家通过笔墨以形写神,在画面中形成主观思想和客观思想的统一,描绘大自然,表现出自然景象的生命力。该文作者研究笔墨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以期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好地运用笔墨,使其表达更加生动。 关键词:山水画笔墨运笔 21

浅议书画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浅议书画艺术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2010年7月15日单位包租了一辆大巴车,组织工作人员到上海看世博,让大家没想到的是看世博的辛苦程度超出事前的想象。整整一天的瓢泼大雨伴随着强劲的阵风,加之没完没了地排队,使来时的高涨激情低落了许多。返程时已华灯初上,同事们纷纷问我,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是什么意思?上海世博会的会徽是什么意思?我努力地整理一下思路回答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设计者是台湾的著名设计师巫永坚先生,以汉字人字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可爱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这只不过是生活中一个小插曲,由此使人联想到艺术家的创作对人们的生活渗透得多么广、多么深。 汉字书法大写的一个“人”字,摇身一变,竟然成了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吉祥物,一时间风靡全世界,形成巨大产业链条,浸润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汉字书法大写一个“世”字,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便成了上海世博会会徽。观之奇巧的在宣纸上书写效果,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一个“世”字,就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再回塑至2008年奥运会,看看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是直接运用了中国传统书画印元素设计而成,影响了五大洲亿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台湾台北市政府与台湾花卉发展协会于2006年11月成功申办国际园艺博览会。台北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会徽实际上是中国画没骨画五彩大写意图案,该图案由五个人形花瓣组合而成,结合传统民族水袖舞蹈与台湾的骄傲兰花,以人体和韵律勾勒花心、花蕊和花瓣,写出来的线条则展现出流水的律动感,这不仅符合台北国际花博主题,更是书画艺术向新领域渗透的例证。上述几个例子说明了书画艺术不仅成了全球艺术,更成为全人类的中心艺术。因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国家综合实力快速发展的奇迹。作为中国人所特有的书画艺术(指的书法、印、水墨画)亦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科学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书画艺术品成为政治、外交、经济活动家必不可少的圣物。例如书画作品成了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随带礼品,成为重大政治活动场所墙面装饰,成为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平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人们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审美精神慰籍。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一位画家叫黄公

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试论中国绘画的文化特征(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绘画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绘画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且经数千年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它独特的艺术精神和表现手法已成为东方艺术之代表,其艺术特征除了有“视觉艺术”的共性外,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国绘画的传统渊源流长,历数千年而不变,蔚为中外画史之奇观。而且,这种传统的深刻与持久,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断的融汇、锤炼、积淀、愈益形成一种传统的伟力,愈益鲜明、精纯而独到。以至许多方面均难乎为继,而令创新者久久束手徘徊。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可准确无误的识别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绘画已形成的独特审美符号,领略到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绘画的研究中,一些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中国的经典哲学里,找到了绘画美学的起点,看出了中国绘画所包容的哲学深度。 南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指出:“圣人含道应物……山水似形媚道。“以形媚道”即是说明了绘画是以物象的“形”来反映这种哲学思考的。“道”字在老庄哲学中是一个自至关重要的词,它作为老庄则学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表述着极其复杂和抽象的哲学范畴。客体的实在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个中介物,力图表现的是冥冥之中的“道”或“天”。客体(山水、人物等等)只是一个载体,一种符号,关键在于它所表征的“道”。而绘画则能表现一种“非方非默”的状态,能把它描绘出来。因此,中国绘画被看作是表现“道”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迹化出“道”所阐译的哲理。 因此,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便从来也与中国传统艺术无缘。PF杰拉德直截了当地说,中国艺术虽擅长于山水画,但并不着眼于描画任何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含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 老子哲学中所具有的某些朴素辨证法思想,如“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万物交感运动的观念,都曾渗透在中国绘画的表现技巧中,并被广泛的应用。在中国绘画的创作过程,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笔运作时,提出“存心要恭。落笔要松”:在处理客观物象与主观理性关系方面,强调“似与不试之间”,得“不拭之拭”:在画面布局技巧上,要求具备宾主、开合、聚散、疏密……等关系:在笔墨技巧上应体现运笔的轻重、起伏、疾徐,用墨的浓淡枯润等等。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绘画语汇都直接起源于谈论哲学和宇宙观的用语,虚实、气理、向背、心意等。能体现这些辨证关系的经典之作是《石涛画语录》。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实质是道家精神,道的特征与天地之美的契合,这庄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正不折不扣地是魏晋南北朝问中国艺术史上山水题材的勃兴的思想渊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那里,充满了对天地之美的热情赞颂,和对与天地之美相牟的独立、自由的理想人格的倾心向往。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追求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天地之大美,着力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活力,表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生命情调,表现这种大化生命的宇宙精神。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注重体现生命、生机,追求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绘画从南齐谢赫的“随类赋彩”到剂浩提出的“水晕墨章”,很明显是一个由重视色彩表现到重视水墨表现的绘画观念转变,这就是阴与阳的哲学思维主导下的特殊色彩意识。“运墨而五色具”的思想是中国画的一个传统,“墨分五色”——这一色彩魔方吸引了无数历代画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哲学的玄想思维的作用。应该说,水墨世界从真实感上言是无色的、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与发展的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与发展的论文中国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国画的艺术创作和思想内容,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体现了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联系的政治、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纵观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画家们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对此,我们请教了易从字画商城李经理,他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字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 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在中国画中,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

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 传统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人景融合,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意境。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并不是不加思考地继承,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且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李经理得出结论:“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绘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