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文/胡文瑞鲍敬伟胡滨

近10 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2001—2011 年,全球新增石油剩余可采储量614.0×108 t,新增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39.9×1012 m3,其中,中国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2×108t,累计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8×1012 m3,相继探明了姬塬、塔河、蓬莱19-3 等15 个地质储量大于1×108 t 的油田和苏里格、普光、徐深等14 个地质储量大于1 000×108 m3的气田。在油气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的同时,油气勘探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形成了挑战和冲击。

1 油气勘探新成果

21 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勘探对象日益复杂,然而由于认识的深入、理论的突破和技术的进步等,发现的油气田储量和数量不断增长,勘探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1 年,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达2 343×108 t,比2001 年增长了35.5%;全球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达208.4×1012 m3,比2001 年增长了23.7%。一些大型油气田不断被发现,2000—2008 年,全球共发现大油气田(可采储量油大于6 850×104 t、气大于850×108 m3)90 个,主要位于被动陆缘深水、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老油气田、新区新盆地等领。2010 年全球新发现的7个大油气田合计探明可采储量达31.4×108 t 油当量(见表1),占当年全球新增探明可采储量的40.5%,而数量仅占2010 年全球新发现油气田数量的1.4%。

2 全球油气勘探进展与趋势

2.1 从储油气层到生油气层

以前认为,油气勘探的基本要素是寻找“生、储、盖、圈、运、保”组合,具备此条件就有可能找到油气田,且油气生成后从原生地层(烃源岩)“二次运移”到储油(气)层,原生地层是生油(气)层,但不是储油(气)层。现在勘探开发的视野已扩展到原生地层,即从原生地层中寻找油气资源。某种意义上,“回归原生地层找油(气)”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对传统油气勘探理念和理论的挑战,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美国页岩气和致密油资源的成功勘探开发证明,传统意义上的生油(气)层已成为了勘探开发对象。美国产页岩气盆地超过30 个,产层包含了北美地台区所有的海相页岩烃源岩地层;致密油产于原生地层或与其互层、紧密相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是继页岩气之后美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又一新热点,2012 年美国致密油产量突破7 000×104 t,预计2020 年全美致密油产量将达1.5×108 t。

中国的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渤海湾、松辽等盆地广泛发育富有机质的海相或陆相页岩、泥岩等烃源岩,页岩气和致密油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已在四川、云南、重庆、四川、湖北、陕西延安等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建立了两个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已有多口井获得高产页岩气流。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中国在松辽、渤海湾、柴达木、吐哈、酒西、江汉、南襄、苏北及四川盆地均发现了致密油,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泉头组、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和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沙河街组等致密油层系已开展工业化生产,水平井开发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初步取得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

2.2 从局部圈闭评估到大面积储集层

以前油气勘探评价的对象一般是局部圈闭,即“生储盖圈运保”有利区。中国近年来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有些已发现并开发的低渗透气藏具有以下显著特征:无“圈闭构造”;无明显油气边界,多由岩性“致密带”阻隔,呈现大面积连续分布。目前,对此类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尚不清楚,但该类资源丰富,中国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松辽、吐哈等盆地均有此类油气储集层存在。

对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成藏的认识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大规模低—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发现,目前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矿权范围内已形成了姬塬、华庆、松辽3 个5×108~10×108 t 级大油区,以及苏里格、川中2 个1 000×108 m3以上的大气区,其中苏里格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基本探明储量达34 943×

108m3,姬塬地区石油探明储量达9.09×108 t,华庆地区石油探明储量达5.26×108 t,大庆地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探明石油储量近5×108 t,四川盆地川中须家河组探明天然气储量8 782×108 m3(以上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2 年底)。

2.3 从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到“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

传统油气勘探理论是寻找构造油气藏(即通常所说的常规油气藏),近年来,油气勘探已从寻找构造油气藏发展到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即通常所说的“隐蔽型”低渗透油气藏),其特点是受“岩性圈闭”或“滞留带”阻隔。现在,勘探理论又出现了新的认识上的飞跃,即寻找“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指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聚集的主要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或斜坡等部位大面积连续分布,且局部富集;无明显的圈闭界限或盖层;储集层多为低孔渗或特低孔渗(致密);无运移或短距离一次运移,属于源内或近源成藏;油气水分布复杂;储量丰度低等。

据Brown 统计,全球“连续型”天然气资源量约为800×1012~4 000×1012 m3,约为常规天然气资源量(436×1012m3)的2~10 倍。世界主要产气国的“连续型”天然气占有相当比例,目前美国43%的天然气产量来自“连续型”天然气资源。中国“连续型”油气资源潜力巨大,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油层、松辽盆地深层扶杨油层、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气、塔里木盆地连通孔缝洞碳酸盐岩油气、松辽和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等“连续型”油气资源目前正成为中国增储上产的重要

领域。中国连续型天然气产量已占总产气量的30%以上,且产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2.4 从高点找油气到下凹(洼)、下坡找油气

传统的油气勘探理论和方法首先是找含油气构造的高点,然后再分析其生储盖条件的匹配关系。20 世纪末,赵文智提出了“下凹找油”和“定岸下湖,下湖找坡”的勘探理念,改变了传统的“高点找油”理论认识,形成了“满凹含油”和“满凹勘探”的新局面。这一认识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往基于“二级构造带”勘探的理念,把勘探领域从局部有限范围扩大到了以富油气凹陷为中心的全盆地,使找油目标由以构造油气藏为主转变为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其已成为近10 年来油气储量持续规模增长的主体资源。

辽河油田在辽河外围盆地勘探过程中,根据外围盆地地质特征和前期勘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下洼找油气”的勘探思路,在奈曼凹陷中央洼陷带、元宝山凹陷中央洼陷带、陆家堡凹陷五十家子庙洼陷及交力格洼陷获得了较大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 822×104 t,天然气地质储量3.26×108 m3,获得了勘探新突破。

近年来,在高勘探程度的老区坳陷或凹陷内,陆续发现了新的规模油气储量,新增储量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新增探明储量的30%~40%。发现3个亿

吨级油区:①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0×108 t,冀中坳陷潜山勘探获多项进展;②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5 000×104 t;③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精细勘探获得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2.0×108 t。

2.5 从常规油气资源到非常规油气资源

所谓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尚未充分认识、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技术和经验进行规模开发利用的一类油气资源的统称,主要包括:致密油、气(如致密砂岩油气、致密火山岩油气、致密碳酸盐岩油气);煤层气;页岩油、气;超重(稠)油;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生物气;其他如溶解气、深盆气等。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有学者根据地质成藏理论预测得出,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量是常规油气资源量的5~8 倍;还有学者按照世界公布的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的资源量进行统计,认为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量之比为2∶8。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通过长期的技术攻关和大量的勘探开发工作,先后

成功开发了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和页岩油,加拿大成功实现了油砂的商业化开采,委内瑞拉的稠油/超稠油实现了商业化开发,有力地带动了世界非常

规油气的发展。中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也很丰富,中国工程院评价后认为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仅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气)的技术可采资源量达34×1012 m3,是常规天然气技术可采资源量的1.8 倍,初步评价中国9 大盆地典型储集层致密油资源量达113×108~135×108 t,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2.6 从中、深储集层到深层、超深层

最先勘探开发的油气资源是浅层甚至出露地表的石油(俗称“油苗”),随着勘探开发活动的深入,勘探开发目的层深度不断增加,目前生产的油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随着认识深入、理论突破和技术进步,深层或超深层(见表2)的油气资源(包括非常规油气)勘探已成为了重要趋势。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深层、超深层发现的油气田和油气储量越来越多。据IHS 统计,1972—2008 年,全球发现深度大于6 000 m 的油气藏共156 个,其中2000—2008 年共发现了105 个,占总发现数的66.5%。2012 年,中国在深层、超深层(4 500 m 以深)领域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全国新增石油、

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5%、37%。

中国陆上油气井的深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气井的平均深度已接近深层。中国西部地区探井相对较深,探井平均深度已跨入深层,塔里木油田2008年探井平均深度达6222m,是中国陆上油气探勘最深的油田;其中最深的克深7井完钻

深度8 023 m,已突破8 000 m 深度关口;东部地区油田的探井完钻深度也呈

上升趋势,2011 年4 月华北油田完钻的牛东1 井,完钻深度达到6 027 m,

使东部地区钻井突破了6 000 m关口;四川盆地元坝气田所钻井平均垂深达6 900 m,是目前国内最深的海相天然气田。

2.7 从中浅海到深海、超深海

截至2006 年1 月1 日,全球石油探明储量1 757×108 t,天然气探明储量173×1012 m3。全球海洋石油资源量约为1 350×108t,2006 年初探明储量约380×108 t;全球海洋天然气资源量约140×1012 m3,2006年初探明储量约40×1012m3。近10 年发现的储量超过1×108 t 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占到60%,其中一半分布于水深超过500 m 的深海区域。深海、超深海区域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中,重点和热门地区是巴西东海海域、墨西哥湾海域、西非安哥拉—尼日利亚海域、澳大利亚西北海域和中国南海海域。

从1982 年开始,中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经历了20m、50 m、100 m 水深的发展历程,范围由最初的渤海扩大到东海、南海。截至2011 年底,中国深水钻探的最大深度已达505 m,已开发海上油气田的最大水深为333 m(流花气田),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正在由中浅海向深海、超深海发展。2012 年“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投入使用,使中国具备了在3 000 m 超深海勘探开发油气的能力,截

至2012 年底,中国已在1 500 m深海自主完成3 口深水探井钻井作业。未来10 年,中国将开发领海区域油气资源,主要攻关对象是500 m以深的深海、超深海。

2.8 从常规地带到极端地带

过去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常规地带,如平原、山地、浅海、高原、沙漠边缘等,地面自然条件较好。近年来,随着油气需求的不断增长,油气勘探范围已扩展到极端地带,即沼泽区、(北)极地、冻土地带、原始森林、沙漠深处等。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2008 年发布的评估报告,北极地区总油气资源量达562.21×108 t 石油当量,约占世界全部未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2%。撒哈拉沙漠的石油储量达44×108 t,Sloan和Collett评估全球冻土带的水合物资源量约为10×1012~10 000×1012m3,潜力十分巨大。

美国、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已经着手在极端地带勘探开发油气。截至2009 年底,在北极圈内,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已经发现了大约61个大型石油和天然气田,其中15 个尚未投产。撒哈拉沙漠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已成为世界重要产油国。中国已在塔里木沙漠腹地建成了塔中油田。

3 对中国油气勘探的启示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内油气供需矛盾突出。应及时发现、总结油气资源勘探领域的新动向,研究把握勘探新趋势,同时加快转变勘探理念,适时调整油气勘探战略,争取发现更多油气田,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①加强油气勘探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虽然中国石油工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在1966 年四川盆地威5 井钻遇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段发生井喷时,几乎没有人想到气来自泥页岩段,更未发现页岩气;2000 年以前,中国石油界几乎没有意识到生油层可以成为储集层,主要原因是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美国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快速发展,是持续深入的理论技术研究的结果,是纳米孔喉储集层系统“连续型”油气聚集等基础理论和水平井体积压裂等关键技术创新的结果。

②更加重视勘探工程技术的作用。随着勘探对象日益复杂,深层、低品位储集层及极端地带储集层中的油气能否被发现,将更多取决于勘探工程技术,包括物探技术、钻完井技术、测试技术、压裂技术等。工程技术手段的提高不仅能大大提高勘探成功率,更能大大拓展勘探领域和解放勘探家的思维。

③探索油气资源综合勘探的有效方式。中国大多数含油气盆地多旋回叠合的总体特点决定了油气聚集呈现多套层系、多种类型、常规与非常规并存的特点,以寻找单一主力层系和优质油气藏的勘探作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效勘探的要求,应探索发展油气兼探、贫富同查、发现与研究并重、勘探与开发一体的综合勘探有效方式。

④强化老油气田二次勘探。老油气田发现时间早,当时勘探认识、理论和技术远不如当前,因此如果能够运用最先进的勘探理论与技术,重新进行地质研究和勘探,在老油气田主力层系上下大范围内的多类型含油气层中发现新储量的可能性较大。

4 结语

全球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勘探将不断向更细、更深、更广、更难、更具挑战的领域发展,烃源岩、大面积储集层、“连续型”油气聚集、下凹与下坡构造、非常规资源、深层—超深层、深海—超深海、极端地带正在成

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油气勘探领域和战略的重大转变,将在新、老探区发现更多油气资源。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基本特征与认识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这一国际环境既是历史的发展机遇,又是现实的严峻挑战。 一、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 1、两极的终结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世界格局是指主要国家与国家集团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结构及其表现形态。世界格局是有关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最根本的特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也是对世界形势具有决定影响的国际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和大国关系的战略调整是21世纪初我们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确立新世纪对外战略的重要前提。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多极的世界。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完全证实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英明预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指出:“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① 从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冷战时期,僵硬的两极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对峙不仅抑制了新生政治力量的生长,而且消耗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这既有利于现存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显示,又有利于新生政治力量的崛起,形成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冷战的终结解除了约束政治力量成长的集团政治框架,扫清了政治力量壮大的障碍。各主要政治力量在新旧格局的转换中,以强化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途径,以谋求在未来国际战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基本目标,集中主要精力于内政外交战略的调整与谋划,使世界舞台呈现出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活跃局面。 第二,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为世界多极化奠定了基础。从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苏联的解体、格局的演变、经济和科技地位的提升等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经济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战后初期,美苏经济实力无与伦比,这是构成两极政治格局的客观经济基础。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和多元化步伐加快,WTO、IMF等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和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俄白哈吉四国关税同盟、十国大东盟等地区一体化组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以国别经济的开放和参与为基础的,但是,其最大特点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公司,而非国家,生产要素的流动超越了国界的限制,并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公司的利益并不总是与一个国家的战略利益一致。这样,国家对国际经济事务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尽管美国作为世界经济超强国家具有控制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巨大能力,但是,它要建立经济霸权会遇到更多的制约和阻力。经济全球化使封锁、控制等传统手段逐渐失去效力,促使它们在对别国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而经济的区域化的本质在于经济权力的板块化,那些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了巨大力量的区域经济集团必然会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这是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在实践上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温床。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三网融合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三网融合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2010013232 肖永博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软件01班北京100084) 摘要:仅仅通过一根缆线就可将电视网、计算机网、电信网融合在一起,根据客户具体需要选择网络和终端,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需求,让民众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实现在手机上看电视剧。“三网融合”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传递成本的降低,电视网、计算机网、电信网的融合更意味着优化的信息系统市场、便捷的客户使用方式。 关键词:三网融合,政策,商业难题 目录 1 引言 1.1 三网融合的概念及意义 2 三网融合的发展问题 2.1 实现三网融合的关键 2.1.1 业务融合空间 2.1.2 融合的实行和普及 2.1.3 受益企业 2.1.4 用户间的信息交互 2.2 国际现状 2.2.1 英国方面 2.2.2 美国方面 2.2.3 日本方面 2.2.4 法国方面

3 我国三网融合发展历程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3.2 在我国“三网融合”面对的商业三大难题 3.3 三网融合带来的受益企业 3.4 既得利益在融合中的作用 4 结束语 4.1 两个方向的优缺点分析 4.2 下一步研究方向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1引言 三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是指在信息传递中,把广播传输中的“点”对“面”,通信传输中的“点”对“点”,计算机中的存储时移融合在一起,更好为人类服务,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 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三网融合”后,民众可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需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 图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当今国际舞台风云变幻,虽然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原有的差距还在加大,两极分化更趋严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一些国家继续扩大和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军备建设,严重影响了国际安全与稳定。一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出现新的起伏,因民族、领土、宗教、资源等引发的纷争和战乱不断。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特别是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世界也因此联系得更加紧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资本主义以其巨大的优越性战胜了腐朽的封建制度,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许多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20世纪新兴的社会主义诞生,在世界大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国际大舞台上活动的各种力量、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世界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对峙的局面形成,世界分成两级世界,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上进行了长期的对抗,双方势均力敌,各有胜负。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上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直到20世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在“冷战”中败下阵来,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无疑成为现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尚未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美国必定会引领这个世界,但它是否会永久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世界格局会一直沿着单极化方向发展吗, 其实不然,多极化才是世界发展的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以冷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势态为起点,阐述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得出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结论。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但这种崇高目标一次次被无情的战争撕得粉碎,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时隔仅二十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以后,冷战的阴云又将世界笼罩了近半个世纪,就这个意义上来讲,“雅尔塔体制”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是人类和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冷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各个大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各自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以对话替代对抗,把整个世界带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时期。首先是美、俄之间握手言和,使冷战的阴云荡然无存;其次是中、俄关系的改善,并进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欧亚大陆上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步人了和平发展时期;再者是中美、中日、中英、中法、中德、中印等大国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印巴、阿以、日俄等国之间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构筑了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这种和平的大环境下,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良好,为国际形势的相对稳定及和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现实是孕育于两极格局之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的

单边主义色彩,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象,但从发展上看,从实质上看,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奥巴马政府对外高举“巧实力”、“多伙伴”和“无核世界”大旗,重温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塑美伊(斯兰)关系,重返拉美和东南亚,对所谓“问题国家”实行“伸手外交”,试图掌握主动,重振“领导地位”,显示出务实和灵活姿态,外界对美正面期待有所提升。但也必须看到,过去一年的美国外交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内容上虚多实少。盟友体系“虚化”的态势没有改变,与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仍有待夯实,对朝鲜、伊朗等国的“伸手外交”并未获得“松拳”效果,以新型议题抢夺话语权的努力遭遇挫折,美要重建对己有利的新秩序仍知易行难。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角色的步伐,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但是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开始,欧洲其它国家也慢慢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就连欧洲首富的德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

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分析

2004—2006年期间,在发达国家美、欧元区、日等经济持续攀升,发展中国家中、印等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但同时,世界经济近期也出现了走缓和地区徘徊趋向。本文根据近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 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需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建议。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

全球三网融合发展趋势

全球三网融合发展趋势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5731498.html,. 2011年12月1日中广互联 全球三网融合政策热点及趋势 国际上推进三网融合过程中有几个热点问题:一是监管的有序和完善;二是产业监管中的网络中立性问题;三是无线频谱争夺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具体做法上,各国和地区由于体制和国情不同则各有侧重。 (1)政企分开,监管调整 在世界电信业和广电业改革前,除美国等少数国家电信产业和广播电视产业以私营为主外,大多数国家原来的电信业和广电业都是政企合一的。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因为缺乏经营自主权而丧失应有的活力。为此,各国纷纷着手实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职能的分离,设立一个中立的市场监管制度机构,为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前提条件。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调查报告,到1996年底,对世界上主要的139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结果显示,全世界1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电信体制已经实现政企分开。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进行电信改革的过程中,都把建立电信管制机构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截止到2001年,全球独立的管制机构已经达到122个。需要指出的是,各国的信息产业的监管制度及机构都是根据本国国情设立的,受到各国宪法原则和行政制度的约束,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模式,而是对法律负责,依法对通信业实施管制。 美国在1934年就组成了统管电信和广播电视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将电信业和广播电视监管制度置于同一个机构之下。在欧洲,意大利原来设置了两个广播电视执法机构——全国私营广播电视委员会和全国电视委员会,1997年通过了新的广播电视电讯法,按照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模式,建立了管理广播电视和电信的统一机构,英国2003年后,公共广播电视管理仍由BBC理事会等机构负责,而新建立的通信办公室(OF)合并了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广播局和广播电视质量标准委员会等机构,统一管理传输产业,体现了整个信息产业集中管理的国际趋势。逐渐集中化的监管制度机构放宽了不同产业间的进入限制,提高了许可证申请效率,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技术变革过程中,推动了产业融合的步伐,使新旧媒体在规模、资源和市场方面都有了极大的突破。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三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趋势

三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现在我国正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探讨,各界人士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研究人士普遍认为,内容提供商将成为三网融合最大的受益者。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就三网融合方案进行研究。这无疑为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三网融合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均将受益。研究人士普遍认为,内容提供商将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国内的内容提供商中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因此有可能出现资金集中追捧的现象。研究人员还认为,三网融合还将迫使广电运营商加快跨区域整合、网络改造和更市场化运作。 银河证券研究员许耀文对记者表示,三网融合将使内容服务市场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内容服务商将成为市场主导。这一转变将对电广传媒、中视传媒等公司形成实质性的利好。此外,新浪、腾讯等互联网类上市公司虽然因为三网融合而被打破目前视频市场的垄断地位,但由于这类门户网站在此前的市场化运作中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内容制作力量,因此将在内容提供上获得收益。 申银万国研究员万建军于研究报告中肯定了许耀文的观点。他认为,长期看,有线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条件和运营能力接近,关键在于谁能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服务应用。2009年美国最大有线运营商COMCAST收购美国最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NBC(内容提供商)恰是一个佐证。在运营商对优质内容节目的争夺中,内容产业的版权收入有望大幅提升。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

九年级中考历史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案

相关资料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掌握“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比较异同认识趋势:两极格局时期的“极”与多极化趋势的“极”有哪些不同?“一超多强”分别指哪些国家?美国为什么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什么?有可能实现吗?为什么 分析特点,探究原因:科索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科索沃战争结局如何?造成了哪些恶劣影响?美国为什么要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种观点和行动对世界已经造成哪些危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反霸维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和科索沃战争的恶劣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揭露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 4、课前预习题 1.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 ”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方向发展。 2.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和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和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4.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将是、的斗争过程。(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受阻) 5.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冷战”政策开始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各是什么? A.“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B.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成立 2.美苏争霸各阶段的表现有什么特点?结果怎样? A.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20世纪80年代,美国恢复强硬态度,

2018届高考历史核心要点6全球趋势下的世界格局素材

核心要点6 全球趋势下的世界格局 核心突破1美苏“冷战”1.“冷战”的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2.表现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舆论上: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②政治上: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抛出“杜鲁门主义”,其中心内容是遏制共产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④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它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苏联的对策 ①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为打破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封锁,1949年初,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它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加剧了东西方经济领域之间的“冷战”。②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在苏联的主导下华约组织建立。它的建立使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东西方 “冷战”进一步加剧,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 (1)消极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掀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建立。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三网融合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本文根据国外多个国家的三网融合经验以及国内三网融合现状,从技术与市场营销的多个层面来分析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与未来。 【关键词】三网融合;现状;未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交流的要求已不仅限于单一的语音信息交流,近些年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传输的速度加快,语音、数据、图像的综合信息服务给人们自然、生动、真切和有效的交流方式。下面就我国“三网融合”发展谈几点看法。 1.三网融合发展情况 我国在10多年前就提出三网融合,之后连续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那在视频类业务上升为主要应用的今天,为什么三网融合还没有实现?就是运营网络存在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广电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内容管理优势,这事电信所不具备的;电信拥有交互网络优势,这又是广电目前做不到的。因此,电信、广电双方应凭借各自的优势进行资源互补,实现国家信息化大发展。 从三网融合的提出到现在,全球许多国家的政府、相关的管制部门都在做着不同的尝试,通过政策、制度以及管制框架上的变革来解决实现三网融合面临的诸多问题。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一些国家把电信和广播在传输上的管制职责集中到一个管制实体中。目前有6个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成为统一的监管机构。 国外的三网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三网融合的难点在于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的融合,这两个行业从最初严格的禁入,到现在19个国家已经实现了两个行业的双向进入。 (1)日本在1989年修订了广播法和电信法。提出了承载和内容管制分离。2003年出台新的管制政策,进一步开放准入。由总务省负责广播和电信相关管理和管制工作,但在现行法律下,通信的管制办法与广电的管制办法十分不同,两者划分不明确,总务省下面是两个局分别在管。目前NTT已经可以提供视频业务,日本的有线电视公司也提供宽带接入和电话业务,但用户数量有限。 (2)韩国的广播和电信管制机构是分离的,韩国广播委员会管理广播产业的相关事务,而信息通信部对电信产业实施管制。韩国广播委员会认为IPTV应该按照广播业务管制,担心IPTV冲击有线电视和被划分为网络增值业务后外资将进入;信息通信部认为IPTV应该作为网络增值业务来管理,如果IPTV业务延迟部署,将会影响到韩国运营商在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力。韩国的宽带设施非常发达,宽带普及率和宽带都能够满足IPTV业务的需求。 (3)欧洲2003年统一监管框架的实施,推动了欧盟各国三网融合的发展。欧盟大多数国家均开放了有线电视和电信市场,允许彼此进入。这方面英国走得比较快,英国1992年修订了有线广播电视法,允许有线电视公司经营电话业务,同时允许电信运营商提供有限电视,但是先从区域运营开始,而且当时还不允许最大的运营商BT做电视业务。到2001年英国已经全面开放,所有的电信运营商都可以经营全国范围的广播业务。2003年英国推出了新的《通信法》,将原来的电信管理局――OFTEL、无线电通信管理局、独立电视委员会、无线电

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 1.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美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经济上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政治上通过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把英法等西欧国家推向了与苏联对抗的最前线。(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的力量。(3)80年代中期,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进出口贸易是美国的三倍多,并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几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从而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为了把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2)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力强盛,从70年代起,日美经济竞争激烈,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成了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日本开始奉行独

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影响的比较 (1)性质不同。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形式不同。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1)时间接近。都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性质相同。都是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3)共同原因:①根源都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长期错误政策造成的矛盾积累;②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 ③都受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4.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主题。 (3)“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俄罗斯虽然受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困扰,但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地与美国处于对抗地位;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遭到包括西方大国的反对;日本因经济实力的增长,提出建立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欧洲的地位提高,实力增强;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将促进新的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方向。 (4)一些地区性的军事强国的扩张愿望增强,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日益暴露,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这严重地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 空间格局及其 发展趋势 08级地理科学一班 081060104 常飞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一、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所谓“全球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人们通常用“极”(pole)来说明世界力量中心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突出作用.能够作为“极”的国家必须是实力极,增长极,引力极和辐射极。 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变化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会不断发生变化,集中表现为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之间的转移和三个产业的比重的变化。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比重由第一产业为主转为第二产业为主,再转为第三产业为主。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化的重点和趋势。 无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冲击下,迫切要求走相互合作的道路,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使得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成为经济全球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面临着一些问题: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零增长或者负增长,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发达国家对工业产品需求的下降,缩小了国内的工业市场;工业发达的地区生产能力强大,相互间的竞争使生产能力过剩,使得一些企业停产、破产。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这机遇和挑战。由于技术和资金和缺乏,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财富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 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和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面临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出路,因此相互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同时为了保护贸易,也会出现相应的维护和引导的组织。 1、各国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增加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强技术交流与创新,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不断提高。一般情况下,外向型,小国依存度大;自主型,大国依存度小。 2、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现了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一体化组织。在确保平等与合作的基础上互利互惠,在很多领域上相互合作和支援,成员国之间共同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的主渠道 在国际贸易中,传统的竞争手段是价格竞争。而今,由于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的增大,跨国公司通过高质量和性能的产品以及优良的售后服务将更能争取到国家市场地位。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仍将突出,而且普遍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得到纠正。这给今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第13届国际论坛主题定为“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今天的论坛,将具体讨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与调整的方向;全球经济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在理论与政策上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题目。重视和抓紧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涉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工作。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80%左右。重视和抓紧这方面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正确应对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是有助于弄清世界各大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政策的实质和走向,正确认识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妥善处理中国与美国等各大国的关系,积极绸缪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所以说,对此跟踪研究,再难也应该做;而且,迫在眉睫。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甚至如白云苍狗,瞬息万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力量和因素互动、博弈,更使世界经济波诡云谲,变数丛生。正因如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看法分歧很大,甚至迥然相异。

尽管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法异彩纷呈,各种看法差别很大,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乐观”、“悲观”两派。 乐观派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无异存在,但并不十分严重,无须“杞人忧天”。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因此世界经济不仅“失衡并增长着”,而且会逐渐走向更好的平衡。失衡是常态、动态,是有活力的表现;均衡是相对的短期现象。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纺织机的发明及美国的经济崛起曾经引起棉花、纺织品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世界经济继续甚至得到显著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还有学者认为,经济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 悲观派认为,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处于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在刀刃上的平衡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可能无法维持,美元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等高度依赖外需的这样一些东亚国家,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国家就会面临着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等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事情可能是出口速度暴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概率不高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决不能排除。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这种危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如果上述具有破坏性的“纠正”不会出现,如果不平衡中的平衡在表象上可以继续维持,那么,矛盾经过多年甚至不必再需要多年积累,终有总体爆发的那一天。那时的世界经济,所受到的冲击、遭到的破坏可能会更大。 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世界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比如,既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失衡,也要研究世界经济失衡中的平衡;既要研究经济失衡这一表象,更要研究失衡表象下面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既要研究消极的失衡,又要研究积极的失衡;既要研究失衡的现状,更要研究失衡的可能趋势;既要研究世界各大国内部与各大国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