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苏轼的书

关于苏轼的书

关于苏轼的书
关于苏轼的书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

东坡志林中华书局

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

苏东坡传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轼年谱孔凡礼中华书局

康震评说苏东坡康震中华书局

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南京大学出版社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杨存昌济南出版社苏轼诗词艺术论陶文鹏上海古籍出版社苏轼与朱熹张毅天津教育出版社

放逐与回归洪亮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处死生郑芳祥巴蜀书社

苏东坡政治主张探究赖正和巴蜀书社

精神家园的诗学探寻杨松冀人民出版社

论苏轼的艺术哲学许外芳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宋史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龚鹏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论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 【摘要】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 笔者与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轼的宇宙、人生意识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新。且,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

个闲人。对一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面,他比当代任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心苦闷。① 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往来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人生到处知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他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辱荣”;忽而负屈:“问公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轼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

论苏东坡

论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曾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恶清教徒主义的人,以为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右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彷徨者,一个诗人。 苏东坡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出生在眉山,偏远的山区,在当时是极不起眼的,但凭他清新脱俗的文采,得到了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声名大躁。但因母亲病故,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返回家中。 后来,他再度返京,因王安石变法一事,主动恳求离京,四十多岁时,他调任湖州知州,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有心人利用,苏轼遭到逮捕,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别人生的转折点,之后他经历三次贬谪。其中,令人映像深刻的即是那三次贬谪黄州,惠州,颍州。苏东坡,他是不幸的,取仕的路途跌宕起伏,贬谪,升耀,一次又一次在他身上上演;但他也是幸运的,他有着乐观的态度,苦难在他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他有着将苦难当作乐趣的能力。因如此屡次贬谪也创造了他。他在被贬期间创作做出许多炙快人口的文章,流传千古。 他几次修建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他深受百姓的爱戴。 他为人直率,有话就说,不遮遮掩掩。他的妻子曾屡次提醒他,但他

毫不在意,一如当初。他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酒后说多了话,在帘后的妻子听着丈夫的朋友的言语,明白那些朋友不值得深交,苏轼不以为然,落得最后被那些人举报的悲惨下场。 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田陪卑院乞儿”。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边可以和高僧结交,探讨佛学真理,一边亦可以和名妓作乐,把酒,论诗。他练习瑜伽,炼制丹药,求长生不死,但他也其实不在意,不管结果,仿佛只是一时兴趣而已。 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可与米芾, 李公麒合称唐宋三大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一个伟人他的身躯已死,但他的名字是个记忆;但他的思想,将千古不朽。 上一页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3

论苏轼作品的宇宙人生意识 □新化县科头乡中心学校罗筱冰 【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以来杰出的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仍保持豪迈旷达的心态;宦海沉浮,仍对社会怀抱一腔热情。是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充盈着淡泊、通达、恒永的宇宙、人生观意识,并成就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关键词】苏轼文学作品宇宙人生意识形成融通彰显 笔者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隔九百年左右,但少年时代起就拜读这位古代文学巨匠的诗词散文书法。解读他超脱人生忧患的物我浑然;欣赏他在苦难中体验生命价值的深沉;甚至效颦他那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服膺他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炼出的宁静和澄明;更钦敬他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旷达。读这位才情卓绝、心境高明的文学巨匠的作品,笔者感受得最多的是,作品中那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持续不断的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一、充满矛盾的人生形成苏轼的宇宙、人生意识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南乡子·自述》);“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新。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清夜无尘》)。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苏轼简介和解题: 苏轼(一零三七年—一一零一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开豪放一派, 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 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题兰亭记》 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

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题二王书》 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跋褚薛临帖》。 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怂则叫,目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逸少部中有《出宿饯行》一帖乃张说文。又有“不具释智永白”者亦在逸少部中,此最疏谬。余尝于秘阁观墨迹帖似是献之真笔。皆唐人硬黄临本,惟《鹅群》一帖似是献之真笔。又于李玮都尉家见谢尚、王衍等数人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超然绝俗,考其印记,王涯家本。其他但得唐人临本皆可畜。《辨法帖》 此卷有云:“伯赵鸣而戒晨,爽鸠习而扬武。”此张说《送贾至》一文也。。乃知官帖中真伪相半。《辨官本法帖》 《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绝妙,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题逸少书》。 译文: 真迹已人昭陵,世人只见此本而已,但此本最完善。日月愈远,此本当更缺坏,一则后人所见愈少愈简陋了。《题兰亭记》 仆曾见欧阳文忠公,说《遗教经》不是逸少笔迹,以其中一句话“观心清净就不虚妄”。然而从逸少在世时,小人乱真,自己不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

论苏轼的为文之道

论苏轼的为文之道 摘要:苏轼一生文学创作经验丰富,精通各种文艺创作之道,本文从苏轼的明“立意”、重“辞达”和尚“自然”的文艺思想中探析其为文之道;同时在认真分析其“为文之道”之后,还发现这些文艺思想还时时闪烁着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词:苏轼为文之道立意辞达自然辩证关系 引言: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的艺术家,其在文学著作中展现出来的文艺思想更是对后世的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苏轼的为文之道探索其文艺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山人,其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散文、诗歌、词和书法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更因文号称万篇而有“韩文似潮,苏文似海”之称;诗歌方面,他与李白、杜甫和韩愈并称“李、杜、韩、苏”,同时在北宋诗坛上与黄庭坚齐名,在整个宋代则与陆游齐名,堪称宋代最大的诗人;在词方面,他首提“以诗为词”之主张,乃宋词“豪放派”之鼻祖,影响一代词风;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起,并称“苏、黄、米、蔡”四大家。总而言之,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试问古往今来,有哪一个人可凭一己之身在如此多的艺术领域成为登峰造极的良材,又是什么原因让苏轼能在此广无边际的文化之海中从心所欲、游刃有余?本文试图从苏轼为文之道浅探其文艺思想中。 一、文艺思想 在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方面,苏轼见解独特新颖,论点精辟准确,给当时和后世文坛以深刻的影响。苏轼的文艺思想是我国古代理论宝库中值得珍视的瑰丽遗产。他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宝贵论断的基础之上,以自身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实践,从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阐明了他独到创新的思维。“纵观其文艺思想中,既有关于文学艺术外部规律的探讨(如论述了文学与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又有很多关于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求索,即文艺本身特点的探讨。这些文艺思想为我国古代审美文艺思想的长河注入了一股新流。”[1]在此,我们主要分析的苏轼文论中关于文学自身规律的一些理论,得出其为文之道大致可以分为“明立意”、“重辞达”和“尚自然”三点。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苏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苏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苏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苏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 一 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谈书法的时代风格时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1)成为后世评价不同时期书法风格的滥殇。清人梁巘继其后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元明尚态。”(2)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 的概括。自此以后, 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对苏轼的评价也都基本沿用这样的态度。近些年方兴未艾的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研究成果非常多,而对于苏轼的评价也大多没有脱出这个窠臼,包括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法专辑、书法理论文章,也同样是基本沿用的这种说法。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如果我们真的认真看苏轼的书法轨迹,看苏轼的文艺思想,甚至我们看后人对宋代书法的评价,都会看出,对苏轼如果简单的评为“尚意”,是偏颇的,甚至是模糊的、机械的、不科学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苏轼的文学成就、哲学思想、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苏轼书法美学思想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成分。但是人们认为他是“尚意”的观点,则 主要来自于他在论书诗《石苍舒醉墨堂》中所指出的:“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那么,什么是“意”,苏轼所说之“意”,是否是宋人和后人所认为的意? “意”,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语词。何谓“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可见意最初为人之心志。王羲之曾云:“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3)萧衍在《梁武帝评书》中评价钟繇说:“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4)南朝钟嵘在《诗品》中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5)唐张怀瓘亦云:“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即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简易之道。……夫翰墨及文章之至妙者,皆有深意,已见其志。”(6)可见到唐代,“意”在艺术理论用法上,仍然指人的心志、心意、 思想。到了宋代,“意”的意味明显增强,欧阳修曾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7)这里的“意”已明显超出了前人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较多的审美范畴。黄

论苏轼的人生观

检索报告 题目:试论苏轼人生观 姓名:代颖学号:2012226435 院校:人文学院专业:语文教育 2014年05月15 日

检索报告 一、课题分析: 1)课题名称:试论苏轼人生观 2)课题分析:(学科专业属性、时间范围、特殊要求、检索工具等。4'):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本课题目的在探讨其人生观,更侧重于哲学、文学方面。目前相关研究应当大部分集中在专著及期刊、论文中,因此,可选用超星、读秀、万方、维普、cnki期刊库、谷歌学术等工具进行检索。 3)中英文检索关键词:(据课题名称及分析提取,可先从题目提取核心词汇,再据核心词汇及其相关、相似词确定关键词。5') 苏轼人生观 4)拟定基本检索式:(在关键词基础上拟定,检索式可不止一个,但必须包含所取的所有关键词。注意运用布尔逻辑运算(and、or、not或者“*”、“+”、“-”),还可据各种数据库检索过程中生成的检索式反向确定。5') 关键词(或主题词、题名)=苏轼*人生观 谷歌学术搜索中:苏轼*人生观filetype:PDF 题名=苏轼*关键词(或主题词)=人生观 二、检索过程及结果:

苏轼论书诗

苏轼论书诗(21首) 【和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我。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石鼓】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従政见鲁叟。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其词云: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又云:其鱼维何, 维鱮维鲤。何以贯之,维杨与柳。惟此六句可读,余多不可通。)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似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AA11。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名字记谁某。自従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扫除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遭击剖。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公令鬼守。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跌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是须服膺。 【和人求笔迹】 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花。従此剡藤真可吊,半纡春蚓绾秋蛇。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浅探苏轼论李白毕业论文

浅探苏轼论白毕业论 文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3) 一、论白从永王璘 (3) ﹙一﹚自愿从璘 (3) ﹙二﹚被迫从璘 (4) 二、论白的大言 (6) 三、论白诗歌的飘逸诗风 (7) ﹙一﹚众人眼中白的诗风 (7) ﹙二﹚苏轼眼中白的飘逸诗风 (8) 四、杜之论 (9) (一)“扬抑杜”论 (9)

(二)“杜齐名”论............................................. (10) (三)“扬杜抑”论 (11)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前言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是我国宋代文艺造诣的代言人。其成就虽高却为人谦虚,反而常赞赏他人。如韩愈,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如柳宗元苏轼则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可就苏轼对其评价之高。除此之外还有如陶渊明,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鲍、谢、、杜诸人,皆莫过也”,苏轼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准确概括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可看出二人交情极深。苏轼甚至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虽对诸多诗人有着极高的评价,但唯独对白却有种特殊的偏爱。目前学术界对苏轼论白的研究有多种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苏轼对白充满了欣赏,也有学者认为苏轼论白并非表面上看起来有那么高的评价。本文拟用力并不同于已有成果的研究方向以苏轼对白评论,如《苏轼文集》中的《太白碑阴记》和《书学太白诗》《书黄子思诗集后一首》为基础,浅探苏轼对白的真正看法。 一、论白从永王璘 据《旧唐书·白传》载:“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为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1]《旧唐书》中记载了关于安史之乱发生后白从永王璘的大致经过。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逃亡蜀地,并在半道上任命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节度大使。而白这时恰巧在宣州,当白知道玄宗在逃难之时还不忘重用永王璘后,白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去拜谒永王璘,借此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爱国抱负。而白的想法也正中永王璘的下怀,因此白就这样成为了永王璘幕中一员。谁知,永王璘在得到玄宗的重用之后却兵乱谋反了,结果是落得个兵败如山倒的下场。而白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了玄宗的赦免,白却因高兴过头而饮酒过度醉死在。此后,这事即被宋人认为是政治污点,固世人对白从永王璘有多种看法。[2] ﹙一﹚自愿从璘 朱熹认为“白见永王璘反,便怂之”。在朱熹看来,白一直都在寻找机会来施展自己的爱国抱负才能,这时永王璘谋反了,这无疑是天上刚好掉了一个馅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苏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苏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苏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苏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苏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苏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苏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苏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苏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苏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苏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多样化的题材 苏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

论苏轼的贬谪心态与作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6302770.html, 论苏轼的贬谪心态与作品分析 作者:马鑫任天宇孟鑫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生涯是苏轼人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颠峰。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关键词:苏轼贬谪心态杭州山水诗 宋神宗熙宁年间( 公元1071 年) ,苏轼因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在此期间做了好多诗。元丰二年,因著名的“乌台诗案”[1]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郎知登州,后迁为礼部郎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 公元1089 ,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 今广东惠阳) ,再贬儋州( 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 公元1101 年) 卒于常州( 今属江苏) 。苏轼两次被贬杭州,在杭州的各种经历以及他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一.苏轼的贬谪心态 中国古代有贬谪经历的士人不计其数,但心态各有不同,苏轼是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一位。从“朝廷命官沦为带罪之人,精神之孤独,生计之困窘,身体之衰病,都困扰折磨着东坡。他的心态首先表现为幽独孤高,困顿牢落:但另一方面又善于排解,坦然超脱。两方面合而观之,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苏东坡。 “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苏轼倾心游历众多寺院,《甘露寺》、《宿临安净土寺》、《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冬日独游吉祥 寺》、《法惠寺横翠阁》、《独游富阳普照寺》等诗作中都描写了他游玩寺院的经历。事实上,苏轼对寺院的情有独钟,与他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苏轼甚爱佛,在任期间,他广泛与诗僧交往,以期得到心灵的安慰。他习佛并不是以出世为目的,而是想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期望能在变幻无常的政治生活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保持人格的完整。 苏轼的心态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贬谪后的普遍心理,然而又和前人有所不同。由于臣对君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的依附性,一旦见逐,便惶惶如丧家之犬,流露出悲苦之态。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以致“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夫》),投汨罗

也论苏东坡之

也论苏东坡之死 (2010-12-15 00:15:14)[编辑][删除] 近年来,不时读到一些医家或学者,论及北宋文坛巨匠苏东坡死因的文章。纵观诸论,大多沿用清代大医家陆以湉的《冷庐医话· 慎药》篇,和清代诗人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中,对苏公死因的分析与评述。几乎众口一词:苏公死于“感受暑湿而自用温补之误治”。对此结论,笔者真难苟同。 诸论所依据的是清人陆以湉所著的《冷庐医话》卷一《慎药》篇的这段记述: “建中靖国元年,公自海外归,年六十六,渡江至仪真,舣舟东海亭下,登金山妙高台时,公决意归毗陵,复同米元章游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时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觉舟中热不可堪,夜辄露坐,复饮冷过度,中夜暴下,至旦惫甚,食黄粥觉稍适。会元章约明日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胀,却饮食,夜不能寐。十一日发仪真,十四日疾稍增,十五日热毒转甚,诸药尽却,以参苓瀹汤而气寝止,遂不安枕席,公与钱济明书云∶某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困惫之甚。细察病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之,余药皆罢也。庄生闻在宥天下,未闻治天下也,三物可谓在宥矣,此而不愈则天也,非吾过也。二十一日,竟有生意,二十五日疾革,二十七日上燥下寒,气不能支,二十八日公薨。 余按:病署饮冷暴下,不宜服黄,迨误服之。胸胀热壅,牙血泛溢,又不宜服人参、麦门冬。噫!此岂非为补药所误耶?” 这里陆公给苏公下了一个“病暑”的结论,难怪与其同时代的诗人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里也说苏公是“因暑邪内伤胃腑,”。后世从陆、林二公之言者无数,皆言苏公是“感受暑湿后自误温补”而毙命。 事真如此吗?从上述陆公《冷庐医话》卷一《慎药》篇记述的“苏公病案”中,我们看到这样几个要素: 一,“公至海归,年六十六”。 二,“渡江至仪真,舣舟东海亭下,登金山妙高台……复同米元章游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 三,“时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觉舟中热不可堪,夜辄露坐,复饮冷过度,中夜暴下,至旦惫甚,食黄粥觉稍适”。

苏轼论书

苏轼论书 一、创作论 书唐氏六家书后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非谮也。若不然,马周明其无此语,太宗独诛泊而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而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余谪居黄州,唐林夫自湖口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书其后。”林夫之书过我远矣,而反求于予,何哉?此又未可晓也。无丰四年五月十一日,眉山苏轼书。 书吴道子画后 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

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论苏轼的艺术哲学 ——以文学散文为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探讨苏轼文学散文的价值。指出苏文的基调是弹奏出了儒家博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其主调是歌颂儒家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百折不回的探索精神;其主旋律是展示当时知识分子的复杂心态;其艺术哲学的渊源主要是道家的自然观,面其主要表现形态则为“自然天成”四字。 关键词儒家人文精神参与意识道家自然观自然天成 一 苏轼文学散文的基调是弹奏出了博大而深邃的儒家人文精神。 文学即人学,有出息的文学家都会探讨人的价值,回答对人生的见解。苏轼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及其人生态度基本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他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儒家的人文精神方面,这使他大大充实了自己,也影响到他文学创作的深度。“天地之精可以生万物,莫贵于人”的思想以及道德哲学中的理想人格是儒家精神的支柱之一。苏轼文学散文的基调正是弹奏出于这—博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无论描绘自然还是描写社会,都透过自然与社会体现出这一伟大主题;他描写山川景物、日月风光,是为了捕捉大自然的灵气以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更显其万物之灵的本色;他一生写了大量的人物传略、铭文、碑记,是为了挖掘与弘扬人的崇高品格,以使人的伟大之处永放光芒;特别当他的晚年,在严酷的政治迫害与贫穷折磨下创作的不朽的《雪堂记》、《赤壁赋》、《菜羹赋》、《桄榔庵铭》等千古之作,更是对人的崇高价值的不朽赞歌。他为政宽简,为人坦荡,为官清廉,为文天真烂漫、不事雕琢,反映人民意愿,体察人民情绪,都是他儒家道德人格的体现。可以这样说,苏轼文学散文最根本的美学价值和哲理性思考,莫过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当他被贬出朝廷沦为罪人谪居XX的时候,一篇《赤壁赋》唱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身为罪人,不过是弄权者强加于己,对自己的主体价值并不由此而有丝毫污损。当面对大江及江上明月时,我为主,物为客,天地万物为我而设的观念,没有一丝迷惑。所以,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时候,便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尽情享用眼下那无边风月,并且自由地借历史以发感慨,痛陈胸前一片了悟,多么自觉的人性觉醒!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当他被一贬再贬,直贬到XX那荒漠林中的时候,他丝毫不觉矮人一等,更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桄榔林中,就地取材,筑为小屋,作《桄榔庵铭》以明心志:“九山一区,帝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苏轼文集》卷19第570页,孔凡礼点校,中毕书局1986年版,以下同此)出人意表地突发奇想,说这林莽间的小屋,无异于广大宇宙间的一舆,以尻为轮,以神为马,遨游天地之间,多么自由自在!将个人置于宇宙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遨游,虽出自道家的想像,却体现了儒家“人者,天地之精”的思想。一个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卓荦不群的人格形象,兀立于读者面前。 - - 总结资料

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

论苏轼黄州词的创作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苏轼黄州词的创作,说明了贬黄对苏轼思想及人生的重大影响,得出了苏轼黄州时期由于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其人生态度呈现出从失落,无奈,说服直至旷达的逐步转变的结论。 [关键词] 苏轼黄州词心境变化 引言——苏轼词在词界的功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千古绝唱的歌吟者因蒙受冤屈早与世长辞,但苏轼这位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他的文学创作却成为后世文人的至奉。尤为他黄州词的创作,尽显其人格魅力。 词起源于隋,是当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的歌词。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词一直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文人墨客只是用写诗的余力和游戏的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湮《酒边集》卷首)。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不能和“载道”、“言志”的正统文体诗歌相提并论。[1]直到苏轼才有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词无论在文化品格上还是文化层次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使唐诗宋词一起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这是他对宋代文学的巨大贡献。而在词的创作中,黄州词最能代表他的创作实绩。 谪黄州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的作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形象反映,他的创作道路不能不制约于生活道路的发展变化。[2]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朝代,这是社会危机和党争急剧发展的时代,苏轼尽管权重才高,但秉直的个性还是使他陷入了这场争斗中。元丰三年(1080)的“乌台诗案”,使他一下子陷入政治生涯的低谷,元丰四年被贬谪,“安置黄州”。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以此为界,我们可以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他的前期创作以儒家思想为主,作品充满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其议论文大多议论前世盛衰和古今风俗的变化,引证丰富,语言切中时弊,不发空言。行文讲究联系时事和制造气氛,骈散结合,具有纵横磅礴的气势,流畅明白,详述事件原委,常发前人之所未发。到了后期,尽管它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作自我鼓励,满腔浩然正气,但已渗入了大量的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求得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苏轼却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成一个整体。[3] 正是在以上思想的影响下,贬谪黄州不仅改变了词人的政治命运和人生理想,也改变了其词创作的价值取向,又直接造成了苏轼创作风格的变化。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苏轼以贬谪黄州为界,前后期不同境遇下的词作。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灾去常山求雨,归途中与同行官员梅户曹在铁沟会猎,写了一首出猎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洋溢着报国杀敌的豪情。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其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宪看!”(《沁园春·赴密州早

孙晓云书【苏轼论书诗六首】

孙晓云书【苏轼论书诗六首】 附:苏轼论书诗六首01 【和子由论书】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笥。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我。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02 【题王逸少帖】 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

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 03 【观子玉郎中草圣】 柳侯运笔如电闪,子云寒悴羊欣俭。百斛明珠便可扛,此书非我谁能双。 04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05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跌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是须服膺。 06 【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 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