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一)父母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

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有个孩子叫何欢,来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象别的孩子那样哭闹,象个小大人似的,忙上忙下,开心极了,对待小朋友也是热情无比。妈妈也是非常积极,什么舞蹈,网球,绘画,也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一起上!可没过多久,孩子不再活泼可爱,叽叽喳喳了,干起事情来总象是不知所措,甚至于问她话时,她也只用点头和摇头代替了,孩子不开心了。原来,妈妈在未给她商量就报那么多兴趣班的同时,还给她定下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不准和男孩子玩!所以孩子在玩时总想着这条规定,所以不敢开开心心,自由自在,二是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向妈妈汇报当天所学的英语知识(孩子所在英语班),妈妈是不问出来决不罢休,因为是初接触英语,而且说英语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孩子总是不能令妈妈满意,于是孩子形成一种上学时的无形压力----怕错,所以不说,继而发展成为你问我,我干脆不理的局面,性格趋向自闭。专制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

(二)父母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背的。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我带过这样一个3岁的孩子叫周宝,孩子很机灵的样子,特别是脑后留了一撮胎毛,缠上五颜六色的橡皮筋,十分惹人喜爱。然而他在班上的表现实在让人头痛:自由,任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受任何约束:上课时,睡在地上打滚;吃饭时,把碗弄翻;睡觉时,在床上跑来跑去;游戏时,捣乱打人那是时时刻刻发生。刚开始来到幼儿园时,还有一些收敛,可是,没过多久就原形毕露。我简直是拿他没了办法,因为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只要一犯错误被老师发现,他承认起错误来比谁都快,而且态度诚恳得令人感动,当然,再次犯错误的速度更是使人吃惊。我和他妈妈谈了几次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一切全是家里惯坏的,他家里有个上中学的哥哥,在目前这个独生子女的社会里,能有一个哥哥应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他父母认为家里除了他,其他都是大人了,所以只要他说什么,大家全都顺从他,加上母亲没上班,专门照顾他,自然又多了许多的宠爱。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

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宽容、放任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三)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邓容,一个4岁的小女孩,聪明机灵,她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我是从中班开始带这个孩子的,她在幼儿园几乎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跳起舞来有板有眼,她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小姑娘自小由父母自己教养,而且由于父母相对较年长(父亲36岁,母亲34岁)的缘故,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幼儿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幼儿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可以这样认为,与民主型父母对应的是性格积极、友好的幼儿。

三建立良好家庭教养的策略方式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接受一种固定、良好的教育方式,但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这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一个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质,不可能硬将孩子套入特定的模式。不过,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要教养出一个好孩子——爽朗而不任性,有主见而不顽固,父母在实行时要遵守以下几方面: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有两位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空间,想出了一个叫做“小留学”的好主意,这个办法,既简单,又有效,孩子也非常欢迎。所谓“小留学”,就是两家的孩子,都到对方的家中去住一两个月,上学仍在原来的学校。别看这么一个空间的变化,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却十分突出。现在回忆起来至少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孩子得到了锻炼。孩子初次离家,虽然不是一个人生活,但毕竟周围都是外人,环境不熟悉,因此也可算作独立生活的初步锻炼。二是培养了自理能力。初到别人家,孩子比较重视对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他们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家务活抢着干,作息时间也安排得很紧,不会的事情努力学着做,这一段时间虽然不长,但进步得非常快。三是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留学”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着的都是陌生人,这正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机会。孩子们学习着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如何对待新的邻居,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在新的家中听到长辈的教导,结合着原有的人际交往经验,感到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四是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孩子先后在两个不同的家庭生活,如果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也算是一种比较研究。两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成员有不同的性格、观念和生活习惯。分析着两个家庭的种种不同,可以起到从一个小窗口,加深对社会认识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注意扩大孩子的空间,这样放手地去锻炼自己的孩子,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使劲,我就亲眼见到过这么一位母亲,她把自己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费力地抱到离学校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由于怕老师看见挨批评,才不情愿地放下来,亲了孩子之后,目送着孩子去上学。这位母亲肯定极其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可能都会清楚地感到,这种爱的结果将会是多么可怕!

(二)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

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锻炼可分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综合锻炼。要达到锻炼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子和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大孩子观察到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个字它有助于我将来找工作。”学者指着那个五六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听到的回答更令人惊奇:“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父母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可我们就有那么一些父母,不但自己从没想过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某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父母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最后,这位父母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父母是怎样想的!

(三)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才的更重要的因素。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候,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学生们把这种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因为他支持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家庭中,父母也应创造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有一位父母是这样引导他的上小学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父母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争论的?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母的再做点指导。天长曰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有此作基础,她很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因而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

(四)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确有它的道理。生活在穷困潦倒的家庭中的孩子,那种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孩子就只能当“纨绔子弟”?在顺境条件下如何成功地教育孩子,的确是当前亟须探讨的课题。有经验的父母多是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有位父母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想买一个东西,父母有时有意识地往后推一周才满足他的要求,她想这能养成他克制自己的能力。设置困难,最好要有针对性。有的孩子,住在高楼大厦里,

上下有电梯,出门有汽车,生活中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困难需要他们去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有位父母就想出了个办法,设置了困难,鼓励孩子去解决。他给孩子布置了两个特殊的作业:一个是每天上下12楼,不再乘电梯,而是坚持步行;二是每天上学和放学,不再乘汽车,而是坚持徒步走5站路。设置什么样的困难,又和父母的观念有关。比如,在澳大利亚,有位中国记者亲身遇到一件事情,就给人在教育观念上以深刻的启迪。有一天,记者走在大街上,在这条街上,和街道并排着有一条小河。这时记者看到前面有位澳大利亚妇女,带着一个小孩在散步。突然,记者发现前面那个淘气的小孩子,跳来跳去,扑通!掉进小河里。记者毫不迟疑,飞快地跑向河边,准备跳到河里去救孩子。没有想到的是,正在记者要跳的一刹那,那位妇女却制止了他,记者奇怪地望着她,请她解释。她严肃地说:“我要他自己爬上来。”记者看着孩子在水中翻腾,喝了几口水后,终于爬了上来,而脑子里也翻腾着一个想法: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母亲,这是一种多么理智的爱啊!

(五)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但由于父母怕孩子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敢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可是如果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他也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有的父母就能把有些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但是要在事前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各种可能,并且要教育他自己选择了,自己就要负责任。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错了,也是一次学习机会,是很值得的。如有一位父母想让孩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孩子在舞蹈组门口看得出了神,再也不走了。于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求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舞蹈学好。有的父母在孩子的零花钱上,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安排出一个合理的零花钱的数量,但把支配权交给孩子,并且节余归己。这样做,不但能发展孩子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他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得到提高。选择和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的事情,件件都让父母去做主,决定之后,孩子不会想到自己对这个决定有责任,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嘛。如果把权利交给了孩子,他的选择反而会比较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旦选择了,就要由自己负责,是好是坏,后果都要自己承担。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好多父母忙于工作而较少顾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全交给老师,老师既要担当“慈母”的角色、又要担当“严父”的角色,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又要担当“严师”的角色,多重角色的混合会使孩子莫名其妙,对学习形成复杂情感、对社会形成歪曲认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崇尚民主,反对专制和放任。只有作为幼儿的抚育者和教养者多给幼儿创造鼓励的、公平的、安全的、赞许的环境,注意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在留意孩子的情感与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最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完整人格,幼儿的性格才能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人格儿童!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第32卷第2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Vol.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09-05-24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王春杰,王卓健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对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各因素的影响力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以及提高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缺乏,这些都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工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2-0117-03 The Research on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ANG Chun-Jie, WANG Zhuo-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d from important sides of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of preschoolers, which are concept, evalu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so 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lacks in current study .Main three points: measurement tools for localization; in-deepth analysis about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improving childrearing parental patterns. The discussions are identified for future study. Key words: children; parental patternts of preschoolers; measurement tools; influential factors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时期发展的好坏,将影响到人的整个一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损害,以后的岁月中,他将用出‘最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给他的发展所造成的阻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当儿童年幼时父母教育不当,等于‘他们自己在泉水的源头投下了毒药’,‘把邪恶的种子向儿童注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的成长过程,与人的社会化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父母教养方式成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1 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1.1 幼儿及幼儿期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在界定幼儿期的时间跨度上基本相同。黄希庭对幼儿期的解释为:幼儿期即儿童正式入学前的一段时期,年龄从3岁至6、7岁,是儿童上幼儿园的时期[1]。林崇德认为:幼儿期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2]。国外的学者就幼儿期的界定,更多地把它作为儿童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弗洛伊德提出个性发展的性器期(3-6岁)[3];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的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又叫游戏期阶段(3-6岁)[2]。 1.2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4],是父母自身素质的反映。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5]、“养育方式”[6],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7]。甚至使用同一种研究工具的研究者之间也出现分歧。有研究者认为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与教导。 1.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别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幼儿, 论文, 教养, 性格, 父母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稍有不顺,非打即罚。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对孩子缺乏控制和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常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父母依赖性很强,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它会使孩子出现适应障碍,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并且在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在现代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各种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

儿童心理学期末作业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班级:08应用心理学A班 姓名:陈丽萍 学号:084010302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情绪研究综述 摘要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家庭教养的种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情绪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于家庭教养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对儿童的认知、情绪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认知儿童的情绪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它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他认为在家庭内部,温暖和控制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 Bauin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 (l)专制型:用一套行为标准去要求和改变孩子.这样的父母崇尚服从,相信惩罚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不许孩子对行为标准的正确性有所怀疑. (2)权威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也相信孩子应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合理的讨论,他们愿意与孩子交流思想与意见,并且相信自己也有错. (3)放纵型:这种父母不为孩子设立行为准则,也不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认为孩子本身就是规则. 国外从20世纪40年代起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了大量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采取各种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很多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 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概括来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得出民主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自闭症儿童;康复; 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些特殊儿童的父母,他们中的大多数很 关心自己的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教养,用怎样的方式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孩 子康复;有的是已经接纳孩子异于常人的现实,但在教养方式上采用了消极方式;有的是在教养孩子方面缺乏资源和支持,养育孩子的能力较弱;还有的对孩子病 情知之甚少,不知如何是好等等,很少有充满爱心,信心的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逐渐走上康复的道路上。 目前,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针对的 是普通群体。对于自闭症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探究还是很少的,家庭对儿童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长是家庭中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教养理念、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闭症儿童的康复,面对特殊儿童,怎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才是对自闭症儿童康 复作用最大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国内大量已经完成的研究调查作出探讨 分析,得出父母教养方式与自闭症儿童康复之间的关系,希望为自闭症儿童的康 复治疗提供更好的帮助。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自闭症的相关概述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患病儿童三岁前发病,存在情 绪交往方面的障碍,十分被动缺乏兴趣,不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他们不爱说话或者自己自言自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存在行为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食物等要求固定不变,刻板的重复进行某一动作。由于自闭症人数的不断增多而成为了社会焦点关注,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进行自闭症及相关现象的研究[[[]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4:177-178.]]。关于自闭症的病因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因素,对自闭症的康复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研究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大多针对普通儿童,而以自闭症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此,探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自闭症 儿童康复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万勇.家庭训练对自闭症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作用现代.现代特殊教育,2009,(7):90-91]] 2.父母教养方式的概述 美国学者Heritage Dictionary把教养方式定义为"养育孩子,特别是父母的照料、爱和给予的指导"。Daring和Steinberg(1993)定义为"与孩子交流中对孩子的态度、家长创造情绪气氛、共同商量的行为表现"。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人认识到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非常的重要,然而要培养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小,思想行为都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以后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为大家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关键词:教养方式、成长、性格 父母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父母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父母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自交往的实质。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在多数情况下,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为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限制,并且奖惩分明。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强,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喜欢与人交往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作者:Xu Hui, 张建新, Zhang Meiling, Xu Hui, Zhang Jianxin, Zhang Meil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8,31(4) 被引用次数:23次 参考文献(16条) 1.Sears R R;Maccoby E E;Levtn H Patterns of chad rearing 1957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6)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1998(06) 4.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 1998(04) 5.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2001(03) 6.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1971(01) 7.Joan E-Crmec;Hugh L ytton Socializ ation and Family 1988 8.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1996(04) 9.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1998(21) 10.D.Baumrind Patterns of Pareb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Autonmy 2005 1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ences by,nature and design 1979 1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02)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03)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 16.徐慧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王红艳.王洋.WANG Hong-yan.WANG Yang论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 引证文献(23条) 1.张燕家庭教育类图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3(25) 2.曾思敏.聂庆璞西方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之启示[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3.于鹏.汤明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控制力的影响[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3(23) 4.朱立萍.李升伟.赵炳富对0-3岁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12(5) 5.刘愫.雷秀雅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 2010(10) 6.曹海丽.姜紫龙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商业经济 2009(5)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姓名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 年级______ 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请您努力回想小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圈选出适合的答案。 1从不,2偶尔,3经常,4总是 1. 我觉得父母干涉我所做的每一件 事。父 1 2 3 4 母 1 2 3 4 2. 我能通过父母的言谈、表情感受他(她)很喜欢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3. 与我家庭其他成员相比,父母更宠爱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爱。父 1 2 3 4 母 1 2 3 4 5. 即使是很小的过失,父母也惩罚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6. 父母总试图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使我成为出类拔 萃父 1 2 3 4 的人。母 1 2 3 4 7. 我觉得父母允许我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 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8. 父母能让我得到家庭其他成员得不到的东 西。父 1 2 3 4 母 1 2 3 4 9. 父母对我的惩罚是公平的、恰当 的。父 1 2 3 4 母 1 2 3 4

厉。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1. 父母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 子。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2. 父母不允许我做一些其它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 为父 1 2 3 4 他们害怕我会出 事。母 1 2 3 4 13. 在我小时候,父母曾当着别人面打我或训斥 我。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4. 父母总是很关注我晚上干什 么。父 1 2 3 4 母 1 2 3 4 15.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到父母在尽量鼓励 我,父 1 2 3 4

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准考证号: 013712212453 姓名:徐婷 专业:学前教育 办学点:郧阳师专 指导教师:王凤 2014年10月18日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内容摘要:在我国,对幼儿的引导、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事情。在这一传统思想的支配下,忽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好坏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行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儿童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而长期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使子女形成难于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养方式,如何根据幼儿不同成长阶段调整教养方式,是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深入分析了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深刻的阐述了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很好地诠释了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教养方式幼儿发展成长影响

目录 前言 (1) 1父母教养方式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 1.1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2) 1.1.1权威型 (2) 1.1.2专断型 (3) 1.1.3溺爱型 (3) 1.1.4忽视型 (4) 1.2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4) 1.2.1幼儿的年龄与性别 (5) 1.2.2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5) 1.2.3父母的经历 (5) 1.2.4社会经济地位 (5) 1.2.5父母的个性特征 (6) 2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 2.1对幼儿心理过程发展的影响 (7) 2.2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9) 2.3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10) 3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 (11) 3.1加强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 (11) 3.2提倡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 (11)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综述 家庭是父母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而对父母的教养行为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父母的教养观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影响亲子形成的重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利用检索功能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自200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根据选题的内容与要求最后筛选出30余篇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认真的阅读与综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国内研究综述 王化丽对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主要特点:(1)在儿童发展观方面,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并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得较深刻,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2)在人才观方面,家长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人才的认识与评价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传统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3)在教子观方面,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多数家长改变了“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并且意识到了家校合作是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重要途径;(4)在亲子观方面,多数家长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5)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母亲对孩子的认识较为深入和全面,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较多,而且更善于听取孩子的意见。研究者李娟研究了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对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母亲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教养观念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儿童观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对男童显著高于女童;农村母亲的教养观念是影响农村女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董莉,陈尚宝等者对幼儿父母教育观念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性别、收入和父母学历等因素对父母教养观念有显著影响,但是儿童的性别对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大。王云峰,冯维在亲子关系的研究领域中,大陆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且在行为深层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王中会等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杨丽珠考察了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类型及其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刘文等研究发现,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放任性和溺爱性上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也存在性别差异,3~5 岁高活动性女孩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矛盾性。 王云峰等认为“亲子关系”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不仅强调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且强调亲子关系的双向性,明确了亲子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研究者闰丹凤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教育控制源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密切相关。何晶对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亲子关系就越好。王玲凤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人格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发展;儿童教育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早期父母教养方式被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而现在的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综合体。本文重在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及社会化发展三方面来综合考察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起到的作用。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人创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这种指导就体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这些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因此,要理解儿童的发展,就必然要关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提供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指导。 ①张丽华等指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不一致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起消极作用。②王燕等人发现,父母的专制型教养风格会 ①张丽华, 杨丽珠, 宋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3-9岁儿童自尊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9). ②王燕, 张雷等.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2007,13(1).

抑制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使儿童在诸多领域的自我接纳和评价水平降低。③赵静波等研究了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系,发现优等生与差生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偏爱温暖与理解,后者偏爱惩罚与干涉。而这种差异引起的结果是,优等生有信任与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而差等生有逆反与自卑感,他们厌学,缺乏信心。④方平等人发现,权威型教养有利于子女掌握目标,有利于学业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专制型和放任型反之。⑤谷传华、陈会昌等通过历史测量学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考察显示,在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成长过程中,“严父慈母”这一传统的家庭教养模式总体上占主要地位,显然,这种教养方式与家庭秩序性较强,亲密度较高以及高度重视伦理和成就等家庭环境特点是一致的,这一点与西方不同。总体来看,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够给孩子较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是创造型家庭的共同特征。 上述研究表明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子女的学业自信,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并且民主、鼓励、宽容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发展,而专制、溺爱、忽视则会造成社会退缩、任性等问题。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人格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身心发展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时期。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所提供的生活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研究发现,⑥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不当的父母教育方 ③赵静波, 梁军林. 初中生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成绩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 ④方平, 熊端琴, 郭春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 ⑤谷传华, 陈会昌, 许晶晶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 ⑥钱铭怡, 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二胎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思考

中国校外教育校外教育研究中旬刊 01/2019二胎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的思考 ◆于琛 (青岛艺术学校) 【摘要】二胎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关系着孩子基础教育问题。那么针对二胎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提升教养方式,培育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及综合素养;通过对二胎家庭父母教育方式方法展开分析,就二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如何进行父母教养方式的转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二胎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综合素养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推动了二胎政策的实施,令“全面放开二胎”成为社会民众热议的话题。但开放二胎政策的背后,仍有一系列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父母是否要生,如何面对生育二胎之后家庭成员结构的调整,如何面对二胎之后家长关注焦点的变化导致的家庭矛盾,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还联系到社会秩序等更高层面的内容。面对二胎政策,如何做出有效的应对,是所有目前准备迎接二胎和已经有二胎的家庭所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二胎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1.教育观念模糊,缺乏针对性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与制约了家庭教育的效果,它对家长对孩子施加的家庭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家长只有树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念,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观念指导日常家庭的落实。但是,现阶段的青年家长往往没有树立起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对孩子施加教育期间,仍存在着很多的漏洞与疏忽,具体而言,表现在,家长在决定迎接“二孩”前,并无倾听第一个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环节对大孩的感受的忽视容易导致当二孩降生时,大孩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认为家长不再像以前一样关注自己,认为家长对自己的疼爱完全转移到了二孩身上,导致大孩难以接纳二孩作为新家庭成员,造成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僵化;当家庭在迎接二孩的来临时,往往无暇顾及大孩的心理状况,大孩在此期间的心理变化是值得关注的,这决定了他能否适应家庭中新成员的来临,也决定了他成长路上的部分性格特点,在此期间大孩心理产生的种种变化若不能受到家长的合理疏导,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条件的恶化甚至具体行为出现异常。 2.教育方式不当,二胎的父母教养沿袭传统教育方法 出现新的家庭成员,不仅是大孩要适应这种家庭成员结构的变化,家长也要更加积极地调整原有的家庭相处方法与教学方式,以使其可以更好地接纳一位新的家庭成员。应当意识到,缺乏正确的教育与疏导,大孩与二孩之间产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问题,当家长的干预与处理方式得当,才有可能减少大孩与二孩日后成长过程中相处的摩擦,家长的处理应当公平,不能大孩与二孩之间的年龄差异而偏帮某一方;应当积极地采用协调的方法解决矛盾;应当更多地扮演中立者的角色,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问题,指导问题的解决。但实际上,很多家长并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大孩与二孩之间存在的矛盾。 3.缺少沟通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依旧存在隔阂 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家庭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在家庭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孩子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和谐沟通对于双方来说都有正面的影响,对于家长,与孩子的和谐沟通能收获愉悦、提升幸福感;对于孩子而言,与家长的和谐沟通能帮助其慢慢地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对其成长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在二孩到来之前,父母就应当就新成员的问题与大孩进行更加密切的沟通,了解他的想法以及对二孩的态度,并选取科学有效的办法说服大孩接受这一新成员的来临。二孩出生后,家长在照顾二孩之余应当更关心大孩的心理变化,强调大孩在家庭中的位置与作用,提高大孩在家庭中的自我认同感。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速,家长往往要兼顾事业与家庭,同时,这也使得家庭教育在推动孩子成长,塑造孩子性格方面的作用受到削弱。 二、解决“二胎时代”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的家庭会迎来新的家庭成员。无论是对于大孩还是二孩,家长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负起自身的教育责任,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护航。而要做到推动孩子的健康成长,达成家庭教育的愿景与目标,在家长处理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教育态度,谨防孩子的比较心理 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无论是在两个孩子或是多个孩子的家庭里面,都要注意这一问题。不应当因为新家庭成员的降临而将更多的呵护与爱倾泻到新成员的身上而完全忽略大孩的感受。孩子们能敏感地察觉到这一家庭关系的变化,也能明显地感觉到父母对自身关注度的变化,这种受到的关注与爱的落差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大孩的不安、悲观的负面情绪。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这就要求家长要意识到这一点,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时,要牢记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一味地向年纪较小的孩子倾斜,亦不应当让大孩作无理的忍让。家长保持了公正客观的态度,孩子便可确切地感受到,对于大孩而言,这种公正的处理是一种爱的确认以及平等感的获得,可以有效地减轻大孩在家庭中由于新成员来临而造成的不安全感。(下转第10页) 8

家庭因素文献综述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的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各界关注。文章采用文献法对有关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1]结果发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这四个方面,其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2]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生活的重要环境,也是儿童早期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也是儿童最早的教育场所。[2]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家庭因素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开展了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及其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家长寻求正确的教育方式提供依据。[3]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法调查发现,国内很多学者都是从父母的遗传素质、父母的心理素质、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等他们的自身条件方面来调查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多家庭中一些微观的影响因素和除父母以外的影响因素并没有涉及太多,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认为: 应把家庭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研究。[2]例如,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微观和宏观的综合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人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角度出发如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亲参与教养四个方面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研究。[4](二)研究目的 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初步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哪些,尤其是可以初步了解这些主要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产生的影响。[2]通过研究以期发现,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找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家庭教育中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依据,为父母能够树立正确的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朱雪琴 2006、7 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诸多研究表 明,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父母养育方式测量工具的客观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作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自尊”、“缺陷感”、“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如钱铭怡等人对200名大学本科学生的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影响羞耻倾向,羞耻倾向与自尊水平有显著相关[1];张文新等人对895名 [2]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自尊和父母养育方式测量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自尊与其报告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蒋立杰等人研究后认为大学生自我概念 [3]的全部正向因子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等等,但均未涉及父母养育方式与小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 [4]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早在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 [5]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

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 [6]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 [7]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以此 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8]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9][10][11]”,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 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 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 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在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 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 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 [12][13]再如,霍夫曼研究了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西蒙兹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另一种取向是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 告简易版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

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

自尊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自尊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我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自尊作为自我心理中的重要成分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心理学把自我的出现作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分界线,那么自尊作为自我的关键成分,它的起源和发展也就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的极大重视。自尊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其发展状况不仅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直接相联系,而且对学生的整个人格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自尊水平、家庭教养方式、综述 引言: 自尊因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有着独特作用而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它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简言之,自尊是指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表现为自信乐观,能接纳自己,对其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而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较为消极否定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而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易影响其心理健康。而社会比较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有很多的人研究的都是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自尊的关系,不过虽然如此,还是有人认识到研究初中生甚至是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其自尊关系的重要性,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初中生群体了。 一、国外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是自尊发展研究中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在1975年Coopersmith就专门调查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自尊儿童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以下特点:(1)接受、关心和参与;(2)严格;(3)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4)民主。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G.F.Kawash等人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接受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则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有极显著的负相关。还有Buss的核心一边缘理论( Core-periphery theory)认为,自尊的自我价值成分源自于个体生命早期(即婴儿)所接受的父母亲情,即父母的一种无条件、一如既往的爱,从而在稍后的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也会获得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但是那是有条件的也是不稳定的,它与个人的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联系在一起,有条件的情感支持产生了自我信心成分,如果无条件的爱太短暂、太脆弱,那么婴儿的自尊核心就会太弱小、太脆弱,这样就需要将来外在的超量的自尊资源的弥补。从中也可看出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影响。 个体自尊水平受其成长过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特别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个体成长过程看,儿童通过感知家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哪些优点,能处理哪些事情,从而发展自我观念。因此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体社会化及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是个体自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Maccoby和Martin 通过研究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高低,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专制型和忽视型等4种类型。Steinberg 等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4 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及其活动具有较高的接受和参与水平,同时严厉和监督水平高;溺爱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活动具有较高的接受和参与性,但具有较低的严厉和监督水平;专制型教养方式则是父母具有较高的严厉和监督水平,但具有较低的接受和参与水平;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各方面接受、参与水平和严厉、监督水平都很低。 Soars和Maccoby的研究表明与较广泛的社会关系相比,孩子自尊受亲密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更大。而对于内隐自尊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上,Tracy Dehart 发现受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