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杀2

自杀2

自杀2
自杀2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大学校园中,自杀或企图自杀口益增多,大学生自杀仅次于意外事故成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具有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以此作为自杀的早期信号,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对减少大学生自杀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和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技

术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干预效果的研究,将积极心理学和团体辅导的技术结

合起来,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团体辅导的社会支持作用,在理论上是对

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拓展,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在

实际工作中,有利于扩大心理危机干预的受益面,提高校工作成效。

本研究结构主要分为文献综述、大学生自杀意念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积极心

理取向团体辅导研究、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干预实验研究等四大部分。除文献

综述外,本研究重要探讨了积极心理取向团体辅导的具体技术,大学生自杀意念

的影响因素,利用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技术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进行干

预的效果。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统计方法采用了显著性检验、回

归分析等;同时,对文字材料还进行了质性分析,以补充量化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结论有:

1.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中,自杀意念的产生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友好关系、健康关注、消极情绪和幸福体验4个因子显著地影响大学生自杀

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

2.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有明显效果,并对提高大学生的幸福体验、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利他行为、健康关

注和积极情绪上效果显著;

3.追踪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在降低自杀意念,提高生活满意度、人格成长和幸福体验上也具有良好的保持效果。

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加以讨论分析,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建议。

自杀意念界定为:思想或意念上有死或者不想活了的念头,没有自杀计划和

自杀准备,也没有出现自我伤害行为。

2. 4结果讨论

综合以上分析,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自杀意念的产生无明

显的性别差异;不同类型的学校间,却存在显著性差异,政法类和师范类的学校

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学校,这有可能是由于学校管理机制和学生在校生活状况导致,也可能是本身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这两类学校而出现的结果。在大学

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友好关系、健康关注、消极情绪和幸福体验4 个因子显著地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其中幸福体验和消极情绪

的作用尤大,这个结果一方面与以往认为抑郁等消极情绪是影响自杀意念的最主

要因素相吻合,另一方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发现了对自杀意念新的重要影响

因素。当然,由于研究人力和物力的限制,在因子选择上受到了一定限制,没有

对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防御方式及应激事件进行相应研究,也无法对学生的家

庭情况等因素进行差异性研究,没有对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

行研究;由于统计方法使用的局限性,结果的分析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累积。

7结论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Zo}io。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友好关系、消

极情绪、健康关注和幸福体验。

本研究基于积极心理理论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切实

可行,可以作为提高干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方案备用。而且,积极取向的团体辅

导作为高校心理危机一种干预形式,相对于传统个别咨询,更经济,操作性和针

对性更强,安全性更高,可以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辅助手段。

6总讨论

6. 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

在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方面,经过对重庆市六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大

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0%,得分2.06,标准差为2.49。界定为有自杀意念方

面是根据样本平均数加上一个标准差而定。原本在讨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操作性

定义时,采用的是更为宽泛的标准,即得分为零即判定为自杀意念,得到的结果

超过了50%。基于后续研究筛选实验者的可靠性,故改用平均数加标准差的判定

方法。

在性别方面,男生有自杀意念人数为41人,占男生总数的21.0%,女生有自杀意念人数为56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9.3;在有自杀意念的97人中,男生人数所占百分比为42.3%,女生人数所占百分比为57.7%,有自杀意念的女生略高于男生。可能在个性方面,女生更为敏感,倾向于忧郁造成。但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在结

果表明男生的自杀意念率高于女生的,这有可能是存在取样偏差,又或者是由于

地域差异造成。

各年级方面,大一有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年级总人数的18.6%,大二有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年级总人数的19.9%,大三有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年级总人数的21.7%,大四有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年级人数的21.7%。向个年纪自杀意念的差异不显著。本次问卷调查为了方便取样,在年级方面没有注意人数的分配,只是随

机的,因此,年级差异参考意义不是特别大。但我们从自杀意念占该年级被调查

总人数的比例可以看出,大三大四年级的自杀意念稍高于大一大二。

不同类别学校方面,政法类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学校总人数的15.7%,师范类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学校总人数的20. 3,医学类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学校总人数的22. 3,理工类自杀意念的人数占该学校总人数的18.3%,综合类自杀意念的人

数占该学校总人数的21.3%。按照大部份人的理解,理工科、医学类的学生压力更该更大,自杀意念应该更明显,但结果却相反。师范类与政法类学校反而较高。

这可能是选择师范类和政法类的学生本身偏于感性一些,而理工类、医学类的学

生虽然压力大,但他们对情绪的知觉感受性不如另几类高校的大学生强烈而造成; 又可能是由于选择样本比较小,在每个学校只抽取了几十份,而每个学校专业却

很多,代表性不够强而造成数据的偏差。这个问题笔者也疑惑,还需要在以后的

研究中进行探索。

6. 2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影响

实验表明,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有明显效果,而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体验、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利他行为、

健康关注和积极情绪上也有效果。在降低自杀意念,提高生活满意度、人格成长

和幸福体验上也具有良好的保持效果。

从客观评价方面,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同质的,而前测结果的对比没有显著差

异也证实了两组是同质的结论(表s.2}。经过六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成员在从

实验组前后测的结果表明,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提高大学生的幸福体验、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利他行为、健康关注和积极情绪在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前后测并无显著变化。由此可以证明实验处理带来的效果主要在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但是实验组的消极情绪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还是有所降低。消极情绪的产生和积累形成时间较长,较之而他几个方面,它可能要花较长时间才能消除。在三个月后进行追踪研究,实验组在自杀意念的降低,生活满意度、人格成长和幸福体验的提高上效果保持良好,而其他几个因子效果减去,可能是因为这个因子一旦改变,就会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其他因子,更少的能运用到生活中,而且在干预时强化不强,因此保持效果不好。

在主观评价方面,由团体辅导效果问卷、成员每次活动的个人反馈、观察员的记录表明,成员对于团体的氛围非常满意,觉得可以在一个真诚、互信的环境云分享自己的感受。并觉得像这个环境很温馨,这无形中增加了团体的疗效功能而团体成员能够在团体中学着慢慢品味生活,从平淡中找出快乐、感恩的事。并且,在对生命的态度上,也更愿意去面对困难。

6. 3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启示

6. 3. 1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操作规范

①实验组被试的筛选

在进行实验组被试筛选时,严格按照预定的筛查标准,并且实验者对被试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判断来访者最近的生活事件、情绪状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自杀意念,以免无自杀意念或重度自杀意念的个体进入团体,造成团体辅导无效果或领导者无法操控的局面。

②对观察员的培训

选择团体观察员时,需要选择在心理学上已经学习多时并有一定经验的个体在团体辅导前,需要与团体观察员进行系统的沟通,使观察员明白实验者的意图并培训观察员应从哪几个角度对成员进行观察和记录。在每一次团体辅导前,也应与观察员沟通,让观察员熟悉整个流程。

③团体辅导进程中的规则

团体辅导进行时,主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在团体初始阶段,需要介绍整个团体辅导的规则,讲清楚活动进行时的注意事项,如需要每次活动关掉手机、无特殊情况下必须出席每次活动、暂停评价、对他人的信息保密等。

第二,如果每次团体辅导的时间偏长,那么活动的环节设计不要连续的分享或者连续的动态活动,尽量采用活跃的活动加静态的分享这种一动一静相结合的方式,以免成员产生疲惫感。

第三,团体活动的过程中,注意适当的时候提醒成员尊重他人、注意倾听等原则,保持团体在一个温馨、信任的氛围中发展。并且在每次活动后,需要成员承诺对本次活动中涉及到他人的隐私保密。

第四,团体结束时,要针对成员的分离情绪作一定的处理,以免“分离”给某些成员带来第二次创伤。并在他们将来的发展方向上作一定指导,让成员能在团体辅导结束后不感到迷茫,即使团体结束了,但团体的动力依然在支持他们前进。

④团体结束后处理

在团体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仍然进行追踪辅导,以保证成员将团体中得到的收获有效运用到口常生活当中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团体效果能持续。如建立一

个QQ群,成员可以在群内发言,相互了解近况,相互支持;继续完成“每天感

恩/快乐三件事”,定时在QQ上传给领导者,在成员自愿的情况下,在QQ群内分享。

⑤对团体效果的评估

团体辅导评估的手段,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评估,质性量性评估结合,还

可考虑加入内隐测试,使对效果的评估更加真实、可靠。

⑥与其他干预相结合

自杀意念的干预仅属于危机干预的一个小部份,团体辅导只是当中一种方式,不能孤立起来看待,应整合多方面资源,与个别辅导和学校危机干预系统方案相

结合,以达到更为广泛、有效的降低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率的目标。

6.3.2带领类似团体辅导的注意事项

①如何避免话题的敏感性

在设计有自杀意念的团体辅导时,需要对被试隐藏真实的实验目的的设计,

避免给被试戴上标签,减少话题的敏感性;同时,以“提高生活幸福感”等为主

题吸引被试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②如何让成员守时、遵守约定

对于在团体辅导中迟到的成员,领导者应当与恰当的方式处理。并且,领导

者率先承担责任,表示成员的迟到一部份责任在于自己没能很好的建立规则,耽

误了大家的时候,向其他成员表示歉意,并自愿接受惩罚(如唱歌、讲笑话等)。

领导者的榜样带动没有遵守规则的成员,让其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整个团

体带来的影响,促使在以后的活动中遵守规则和约定;另一方面,违规成员受到

惩罚可以展示出自己的才艺,拉近成员间的距离。

③领导者如何快速把握整个团体

整个团体一共10名成员,其中8名被试,2名榜样。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环境,拥有着不同的性格。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能了解每一位成员

的性格特点成为领导,快速把握整个团体、控制团体发展方向的重点。这就要求

团体领导者在团体活动准备阶段对每一位成员进行详细的谈话,深入的了解他们

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目前的生活状态等方面。这样在团体辅导进程中才能把

握好哪些东西是会刺伤成员应当避免的,哪些又是可以深入探讨的;这样才能更

准确的把握好什么样的分享内容和引导才能深入成员的内心,促使他们成长。

④如何快速消除成员间的疑虑、增加团体凝聚力

在团体建立初期,基本上每位成员都会存在紧张、犹豫、疑惑等情绪,这种

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团体辅导的效果,因此,在团体建立初期的1-2次活动中,要有关于成员刚进入一个团体时的分享,如:“当我进入一个新的团体,我感到?在团体中,我最担心的是?”通过这样的分享,让成员明白不只是自己才会

存在这样的问题,原来大家都会和自己有一样的困惑,并且知道出现这样的状态

是正常的,大家会和自己一起努力解决。

同时,在整个团体辅导的前半部份,要有连贯性的活动设计来增加成员的信

任感,为后半段更深入、真诚的分享成员的感受做铺垫,如在团体辅导开始的前芝次分别设计有“信任之旅一一信任圈—信任背摔”。

⑤榜样的作用与选择

在团体辅导的进程中,榜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

开始几次团体分享环节时,有的成员有些羞涩,不好意思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

己的感受,榜样在这个时候积极主动的分享,和对自己内心体验的挖掘对其他成

员后面很好的进行分享起到了引导作用;二是在分享的内容上,榜样往往带出的

是一些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较新的分析角度,这无疑对分享的效果能起到很好的推

动作用,提高领导者在进行小结时的说服力。可以说,有团体辅导的影响力中,

榜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间的成长,感受到这个集体所带来的力量。

6. 4本研究的不足

首先,由于研究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限,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当中,对

于积极心理学和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带领团体的能力,处理

团体突发事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需要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经验总结。

其次,虽然研究的效果明显,但是,评估的手段和量表较单一,以后要加强

评估效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多样性。

再次,而且在团体辅导设计方案的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

局。

最后,在被试的选取上,由于选取对象的特殊性,研究人员的精力和能力有

限,本次团体对象都是样本相对较少,实验结果的外部效度有限。以后可以和学

院联合,适当扩大样本,拓宽参加学生的范围。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析与防控对策研究

第六章结论

涂尔干认为:“自杀者所完成的动作似乎只表现他个人的性格”,而“实际上是这些

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社会状态的继续和延伸”。。)大学生自杀,同样延续着某种社会状态,而这种状态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必然,它萌生于社会失范、文化冲突、进程多变和刻板印象,它伴随着参照缺失、文化震惊、目标置换和标签效应,它已经不是单个心理问题的产物,而是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对于自杀的心理学治疗过程中,一直使用着“心病还需心药医”的策略。对于引

起心理原因背后的社会原因,在寻求解决方式时,我们在理论对策层面不得不将人们的视野拉回到宏观社会中来,构建一个宏大的“四位一体”(社会一家庭一学校一伙伴群体)

立体防控体系,真正找到自杀这种病态社会现象的症结所在,从根本上给予彻底的治疗。而从操作层面来看,及时发现具有自杀倾向的疑似自杀对象、建立可以长期备查的疑似档案、动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队伍和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科学防范和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案例的介绍因受篇幅的影响而进行了相应的删节,这会导致因案例介绍的不完整而使分析过程出现逻辑不畅;对于操作层面提出的“学校社会工作”,没有能够进行完善和系统的

分析和探究,以及未能将“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进行有效地整

合,而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在研究方法的使用过程中,一手资料和理论分析的结合也还

存在深度上的差异。以上这些问题,将在本人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开展下去。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现况,识别与筛选有自杀意念的高危个体,探讨自杀意念

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开展该人群的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高校4 33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贝克抑郁评

价量表第七条目的回答作为筛选有无自杀意念的依据并筛选高危个体;通过x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的Iogistlc回归模型筛选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用个体深入访谈方法定性分析高危个体产生自杀意念的原因。

结果:①在近一周内,有自杀意念者为260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7. 4;其中男性159

人(9.2}>,女性98人((5. 6% )o②多因素分析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影响因素有:

生活费用来源于父母( OR=0. 48, P=0. 03 )、积极应对“7R=0. 61, }0. 02 )、对自杀行为性

质持中立态度( OR=0. 26, P=0. 00 )是防止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而大学生受

惩罚因子( Ol}l. 10, }0. 00)、轻度抑郁(01七3.54, P=0.00)、中度抑郁( OR=11. 58,

}0. 00)和重度抑郁(01124.59, X0.00)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③用比例法和

权重法分析访谈资料,结果显示7类自杀意念发生原因的出现率分别如下:家庭关系(比

例法50. 00,权重法24. 54)、人际关系(58. 33 } , 10. 84)、学业压力(49. 99 % ,

14. 16})、前途压力(41.67%, 8.47)、经济压力(25.00%, 7. 17%)、健康状况(16. 99

%,8. 34 0)和媒体影响(8.33 0, 6.67 0)0

结论:大学生生活费用来源于父母、积极应对、对自杀行为性质持中立态度、受惩罚因子、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而外部诱导与内心冲突的相互作用是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原因。外部诱导表现家庭关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前途压力、健康状况和媒体影响。内心冲突表现为大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方式、方法上的偏差。

3.讨论

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者早期的心理活动,

有必然的联系,但临床研究证实,在自杀死亡者中,约有

尽管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之间没

80%在行动前以各种形式表露过

自杀念头〔36,57-60],若能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自杀意念发生的原因将有利于了解自杀意念的

形成过程,从而避免大学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出现。

3. 1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本次访谈结果显示这些原因包括家庭关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前途压力、健康状况和媒体影响。其中,家庭关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引起被访者发生自杀意念的重要性较大。虽然家庭的规模也许越来越小,家庭的权威甚至家庭的合法性正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但家庭仍给个体带来基本的安全感(或使个体缺乏安全感)以及社会支持,有时还带来经济支持。而且,家庭还是人们社会化及将价值观、人生态度传递给下一代的场所。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家庭的状况是影响个体自杀的主要因素,在一些自杀者的个人史中经常可以发现其家庭在其自杀前或自杀当时存在冲突,可能加剧个体自杀的危险性〔69]。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期更为复杂,由于身边的同学都来自不同

的地域,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可能会对他们在相处过程中造成一定矛盾和冲突,当彼此相互不适应或矛盾处理不当时就会导致强烈的心理障碍,容易诱导

自杀意念的发生。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受教育的水平不一,各自的水平参差不齐,竞争相当激烈,尤其体现在奖学金的评选方面。有些同学基础差,底子薄,较难适应学习压力;有的同学学习懒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考试补考,面临着

退学的危机,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容易走向极端而自杀。

通过访谈资料的综合分析,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外部诱因与内心冲突。外部诱因表现为访谈者阐述的的客观、具体原因。当出现外部诱因时,大学生在受这些因素影响的同时还伴随内心冲突过程,即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的选择。根据个体提供的资料显示,个体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有伴有明显的情绪波动、思想冲突。同时,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从而他们在应对时可能会感到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获得解决的方法,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悲观观念时情绪再次引起波动、内心痛苦,当个体持续一种内外因素相互交困、自我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削减情况时,会出现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方面从外界得到支持和帮助,当个体接受外来

的帮助并转变自我悲观观念时,情绪和心理状况得到缓解、重新对事物形成新观念,避免自杀想法的进一步演变和消除自杀意念;另一方面当个体从外界无法获得帮助或没有接受

外来帮助时,悲观观念没有得到转变而痛苦情感体验再次加深、从悲观心理转变成失望心理,在持续的失望心理影响下会出现逃避心理与绝望感,并寻求自我解脱的方法,容易产生自杀想法j. L自杀企图或实施自杀行为。人们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解决本身

痛苦的希望存在。Chiles和Strosahl指出,无论个体是否存在精神疾病,只要他(她)所

体验到的巨大情}'尔:1:i1苦被知觉为无法逃避的、无穷无尽的和不可容忍的,任何人都会产生

引发自杀的绝望感}E;.} i。本研究中发现访谈对象在应对外部诱因时,对问题的认识均采取消

极、;I t=r L.`观的态度,认为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大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方式、方法上的

偏差是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自杀的深层次原因。

尽管定{。;.研究似l定性研究方法具有差异,但两者分析的量化结果具有一致性,显示家

庭关系、人1r},)/} v关系、学业、经济等方面事件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或外部诱导因素,而

通过定性研究的过一步探讨的结果揭示社会与心理因素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过程中

起到关过的作川。外部诱因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而不同的心理认知直接产生不同观念或行为倾向,心理认知处于消极、悲观状态就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3. 2定注它:丁二产…?厂不度、效度评价

木次定{,!二形千究具一育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果均根据个体深入访谈内容的原始资料

分析得出,}i进行仁:息整理时由调查者按照现场的录音或笔记记录逐字逐句阅读转入文档资料。l司时一}{厂人,{文日资料的内容进行分类编码,从被访者的角度来阐述自杀意念发生的原

因,从训查汀的泊度来要将被访者反映的各种不同的原因联结起来并进行比较,以发现自杀意念的形成过程,}“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再有,将访谈的实际资料与现场调查结果相结合系统解洋自杀意念发生原因,探讨自杀意念形成过程的模式。

山于本研究的时间限制,本次研究仅初步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出现的影响因素与原因,自杀问题址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汀待于从结合多学科的观点与理论出发来进一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和原因

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机制作用。

4.结论

通过现况调查与个体深入访谈来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的情况,应用定量研究和定J胜研究来探讨该人群自杀意念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有效地识别和预测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开展该人群的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生活费用来源于父母、积极应对、对自杀行为性质持中立态度是防止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

(2)大学生受惩罚因子、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是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

(3)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原因来自于外部诱因与内心冲突。外部诱因表现家庭关系、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前途压力、健康状况和媒体影响。内心冲突表现为大学生在面对外在因素时在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方式、方法上的偏差。

(4)定性研究能获得定量研究所得不到的信息,如心理认知、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形成过程。同时,定性研究结果揭示社会与心理因素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任石

3七

近年来,全国不断出现大学生自杀的案例。2000年以来,北京

地区高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平均每年都在两位数以上(2005

年为19人,2006年为15人)。在2007年的上半年时f司里,北京高

校学生自杀人数已接近2006年的总和〔' ] 0 2007年5月,中国人民大

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人学等几所高校学生连续自杀,在很多

人的心里掀起了轩然人波[[2]a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l益激烈,尤其对于处在激烈竞争中的

高校学生,自杀原因越来越复杂。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

[3],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早期预警信号。为了高校有针对性的采取自

杀预防措施,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预防措施。采用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用自编的

大学生自杀意念调查问卷和肖水源等制定的自杀态度量表(QSA)及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取判断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非随机抽样方

法,共抽取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

查,并深度访谈有自杀意念的同学。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

(1 > 26.4%的学生有自杀意念,其中经常有自杀意念的占0.8%}

有几次的占11.3%,有一次的占14.3%,经常有自杀意念和有儿次自

杀意念的同学共占12.1%,只有一次自杀意念的同学有的仅仅是有自

杀念头,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自杀意念,因此本研究中自杀意念率介于

12.1 %一26.4%之间。女生高于男生,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

性。自杀意念在学校、年级、民族、专业、生源地、信仰变量上没有

显著差异。

(2>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率为5.1,自杀意念越强自杀行为越

容易发生。其中,在有自杀意念的同学中,自杀行为发生率为9.8%}

再发生率为7.1,均高于无自杀意念学生的自杀行为发生率1.3%}

再发生率4.4% o

(3)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_}几是持中一众和否定的态度。自杀意

念与自杀态度有关,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学生较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4)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压力主

要表现在学业、就业、经济等,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大。人际关系不和

谐主要是恋爱等感情问题、师生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不

完整等。

(5)自杀意念与少数大学生学习、产日舌的“无意义感”有关。

木次调查显示,有活着没意思情绪的同学,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5%}

自杀行为发生率为10%,均高于有抑郁、焦虑、郁闷、敌对情绪的同

学。要警惕“无意义感”在高校蔓延。

(6>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到多种因素直接或

间接的影响,是自杀未遂、自杀再发z卜率、活着没意思、自杀态度、

性别、压力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减少大学生自杀发生,需

要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努力,共同反思和探索

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竞争越来越大的国内外大环境,培养

身心都健康的人才。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500名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大

学生自杀态度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同学进行半结构

式访谈,对数据和访谈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26.4%的学生有自杀意念,其中经常有自杀意念的占0.8%,有几次的

占11.3%,有一次的占一14.3%,经常有自杀意念和有儿次自杀意念的同学共占12.10/},只有4次自杀意念的同学有的仅仅是有自杀念头,不纤严格意义_L的自

杀意念,因此木研究中自杀意念率介于12.1 %一26.4%之间。女r卜高于男r卜,但不具有统计学}V}义上的显著性。自杀意念在学校、年级、民族、tf业、生源地、信仰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2)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率为}. 1%,自杀意念越强自杀行为越容易发生。

其中,在有自杀意念的同学中,自杀行为发生率9. 8%,再发生率为7. 1%,均高

于无自杀意念学生的自杀行为发生率1. 3%,再发生率4. 4% o

(3)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上是持中立和否定的态度。自杀意念与自杀态

度有关,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的学生较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4)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自杀意念较高。压力主要表现在学

业、就业、经济等,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大。人际关系不和谐主要是恋爱等感情问题、师生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紧张、家庭不完整等。

(})自杀意念与少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无意义感”有关。本次调查显

示,有活着没怠思情绪的同学,自杀意念发生率65%,自杀行为发生率为10%,

均高于有抑郁、焦虑、郁闷、敌对情绪的同学。要警惕“无意义感”在高校蔓延。

(6)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到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自杀未遂、自杀再发生率、活着没意思、自杀态度、性别、压力大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减少大学生自杀发生,需要大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努力,反思和探索与时俱进的人刁培养模式,适应竞争越来越大的国内外大环境,培养身心都健康的人刁…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在我的调查中,有学生反问没有自杀意念、不自杀就健康了吗?没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不等于就是健康的。健康和不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杀是极端行为是不健康的。从健康到不健康之间有个很长的亚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分布,亚健康状态之间也有轻微和严重的区别,当前处十亚健康状态的学!I:也不少,也是需要关注的。

己今士

,亡户二口

自杀是错误的选择,是对社会和家庭不负责任的行为。尽管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只是全体大学生中的极少数,但是由于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着社会和家庭的稳定,因此本文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危机干预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有关对大学生自杀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作者亲自走访调研,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即虽然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人数总体人数在不断地上升,但是自杀率并不高,在2/10万以下并不像前人得出的结论那样高,这是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新特点。作者通过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即大学生自杀现象是可防可控的,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干预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在提前预防工作方面。作者研究了西安市近十所大学走访调查的自杀案例,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一种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全员参与的全新的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模式,以期能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和漏洞。

本研究中不足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研究对象的局限:由于时间、精力等

方面的原因,本研究(作者仅限访谈)仅陕西省西安市内几所大学的学生作为研

究对象,对于一些民办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得到详实的资料,样本的代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2)研究问题的资料不足: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大部分大学

生自杀的事件,其所在学校都会对消息进行封锁。在采访各个高校的自杀案例途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一些学校不愿意给与详实的资料,使得个案的心理调查资料不够全面、不严谨。(3)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横断面

研究,在论证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

鉴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中须进一步对以下3方面展开研究:

(1)在研究中引进心理解剖的研究方法,选取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的大学生为对象,扩大样本代表范围进一步探讨自杀者的心理特征和危险因素。

(2)在此基础上编制自杀高危人群筛查量表和自杀危险因素问卷并进行信效

度等指标的评估,进而有效筛查出自杀高危人群。

(3)对所筛查出的大学生自杀高危人群实施多种干预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探

讨自杀高危人群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抑郁水平和社会支持间相关分析研究

1.2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自杀行为与自杀意念的研究很多。自杀意念研究是随着自杀现象的

增多而掀起的。人们发现发生自杀行为与人的自杀态度、认知、意念密切相关。

国外从各个方面研究自杀意念与一些相关因素的关系。如自杀意念与人格特质、

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学校环境、自杀态度、人际间关系(家人、恋人、朋友、

同事、师生之间关系),抑郁症、饮酒、吸烟、药物滥用、性虐待、宗教信仰、

生活事件、失眠、问题解决、学业成绩、暴力行为等之间的关系。在国外很多研

究是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研究自杀意念。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数是问卷调查,用的

统计方法是相关关系和回归方法。还有其他的一些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采用

的方法比较多元化。理论研究及综述性的文章、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都有。研究

的群体大多是集中在青少年、大学生、老年人和妇女,但最近几年开始也很关注

男性。

总的来说国外的研究范围较广,内容丰富,采用各种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手

段多元,理论联系实际。

国内的大多数研究是基于国外研究成果或者效仿国外研究模式的。国内研究

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念大多数是从流行病学方面,也有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的,

主要是探索自杀意念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国内大部分文章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

及综述性研究上面。社会心理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比起实验研究较多。目前进

行的研究调查对象包括医科大学、体育、综合类大学、师范等不同类型大学大一

到大四学生和中学生。

国内研究相对国外还是落后,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方法上都比较单一,需要

改进空间很大。

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负相关。陈立芳「3」等人的研究表明:无自杀意念组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支持总分高于有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l),而客观支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刘智勃[4」等人研究发现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因子(“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与自杀意念

及其因子(绝望因子、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即领悟社会支

持水平越高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机率就越低。陈琳琳「5」等人在广州地区做的研究结果是:12. 6%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

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大学生主观支

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在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独生子

女;主观支持方面,人均月家庭收入500元及以下显著高于1500-}- 2500元以

及2500元以上大学生得分。巢传宣[6」等人研究结果是,江西某大学学生有过自

杀意念的比例为10. 3%。社会支持系统在自杀意念的产生中可发挥缓冲作用,社

会支持系统比较好的学生相对而言产生自杀意念的机会较少。从这些文献可以看

出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密切。

在前人的研究里自杀意念的阳性率各不同,3. 85%}-69%}'}。这与测量的工具,

被试的来源等不同造成。自杀意念与抑郁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中,吴善玉,

赵红姬「8」做的研究中,做SCL-90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二值的Logistic回归分

析,以UP工“想轻生”(0无/1有)为因变量,以SCL-90抑郁因子分为防变量,

做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症状对轻生意念产生有影响((P

<0. O 1);有抑郁症状的学生产生轻生意念的相对危险度(OR值)是非抑郁症

状学生的1. 66倍。尚玉秀「9]等人研究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

郁、少数民族、家庭亲密度、心理素质、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差是大学生自杀意

念的危险因素。刘学敏Cio7等人对军校研究生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SCL

-90各因子得分比较中,有自杀意念组的军校研究生的所有因子分均低于无自

杀意念组,且差异非常显著。土玲「…1」等人的研究中将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

意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抑郁程度

呈显著相关。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自杀意念与抑郁水平的相关密切。

本文试图调查长春地区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出现概率和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

的抑郁水平和社会支持程度,为进一步预防出现自杀行为和自杀意念提出建议

第6章结论

1.大学生社会支持度在性别、专业、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与大学生来源上

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抑郁水平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与大学生来源上没有

显著差异,但在年级上有差异。

2.研究中21.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且女生的抑郁水平比男生高。有

14.6%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意念。

3.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密切相关。自杀意念与社会支

持和抑郁水平的一些维度上存在回归关系。

冲动性人格特征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

第五章结论

1、居民普通人群终身自杀意念率是7.3。总体来看,与国外一般人群的自杀意念率相当,略低于我国其他特殊人群自杀意念率。当人们处于最消沉和最忧郁的时候自杀意念率比较高,更容易想到自杀。

2、冲动性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和自杀意念的强度有关,是自杀意念的独立影响因素。冲动性越高,个体出现自杀意念的可能性越大,自杀意念的强度也越大。

3、冲动性是自杀危险(真正实施自杀的可能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冲动性越高,个体

自杀的危险性越大,真正实施自杀的可能性越大。

4、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水平、熟识的人的自杀史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和自杀意念的强度有关。女性比男性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大;年龄越大,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越小,自杀意念也越弱;熟识的人中有过自杀行为的人更有可能出现自杀意念;家庭经济水平越高,

个体最消沉、最忧郁时的自杀意念越强烈。

5、性别对个体的潜在自杀危险有调节作用。其中男性对最消沉、最忧郁时的自杀危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自杀危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男性在最消沉、最忧郁时候的自杀危险比女性小,真正实施自杀的可能性比女性小。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完美主义是近20年来西方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已引起了我国学者的研

究兴趣。大学生作为社会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体,近年来其不断增多的自杀现象

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完美主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在校大学

生的种种心理表现,旨在用定量方法探究中国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杀意念之间的

关系。研究采用访谈法、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河南省7所高校800名大学

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对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及其相关变量进行了初步研究。通

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完美

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自我和谐在完美主义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

介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完美主义及其维度和自杀意念在性别、学业成绩等人口统计学

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完美主义在学业成绩和家庭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

而在其他几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自杀意念在性别和

专业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

第二,

( p<0.01,

完美主义及其维度、自尊

p<0.001)。

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p<0.05,并且完美主义的三个维度一一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条理

性,自尊和自我和谐可以预测自杀意念。

第三,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完美主义的两个维度一一担心错误和行动的疑虑不

但直接影响自杀意念,而且和条理性维度通过自尊和自我和谐这两个变量影响自

杀意念,即自尊和自我和谐在完美主义的三个维度与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对完美主义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为

研究对象,比较了完美主义、自尊、自我和谐和自杀意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

差异。另外还探讨了完美主义、自尊、自我和谐及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

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完美主义总分在学习成绩和家庭类型上存在差异,而在其他几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不存在差异。而自杀意念在性别和专业满意度上存在差异。

第二,完美主义及维度、自尊、自我和谐和自杀意念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完美主义的三个维度一一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条理性与自尊和自我和谐可以预测自杀意念。

第三,完美主义的两个维度一一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不仅直接影响自杀意念,而且和条理性维度通过自尊、自我和谐间接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产生影响,自尊和自我和谐在完美主义的三个维度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

2研究不足和展望

2.1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也应该引起注意:

C)本研究采用的是自陈量表的方法,尽管测量量表经过了严格的统计学控制,但自陈量表测量通常是以自我报告方式进行,是间接测量,被试可能存在隐匿真实思想的问题。

(2)在研究样本的取样方式上,本研究采用的是方便取样的方式,样本主要

来自于河南省七所高校,抽取范围比较狭窄,因此可能存在样本偏差。

(3)由于研究中变量较多,关系复杂,不利于作深入研究。

2.2研究展望

完美主义在心理健康领域已经受到重视,目前在我国近几年也开始得到关注。对完美主义及其相关变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仅根据以往的研究对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及其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的探讨,其中必然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后续研究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本研究只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后续研究应该采用更多的研究方法,例如结合社会调查、档案研究、实验室研究和个案访谈等,使完美主义的研究更加严谨科学。

其次,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扩大取样的范围以增强取样的代表性,拓展研究领域。国外已有学者提出,完美主义不应该局限于大学生这个范围,在儿童中间也存在完美主义,因此对完美主义的研究应该拓展到年龄较小的群体范围中。

第三,本研究只研究了完美主义及其结果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完美主义的前因变量。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应该把完美主义的前因变量也考虑进来,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研究体系。

第四,今后应该深入开展完美主义领域的应用研究,让理论研究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使研究成果服务于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实践。

3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建议

3.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用实证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倾向进行了初步考察,尝试把完美主义、自尊、自我和谐与自杀意念综合在一起,构建并验证了四者之间的结构模型,研究了自尊和自我和谐在完美主义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