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开设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必要性

谈谈开设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必要性

本文由900ke2qy1g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2 2卷第 3 期 2000 8月 年

电 气 电 子 教 学 学 报 
J OURNAI OF E EEE
V。. 2No 3 12 . 
Au g.20 0 0
: 一 2 2 
谈谈开设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必要性 
了7 Ⅳ/
顾 宝 良 
( 东南大 学无线 电 系 南京 :10 6 20 9 )

关 业 课 信 术 程 专 谍 屯’ 硅 。 眦 键 息 课 系 业 课i; 年 誊。 工 词 信电 技 体 丢 通 子 基 璺 昱 ; 蝴 针 础 茬
,必 改 电 通 类 程 系 须 革 子 信 课- J 1 r I 体
进入 8 年代以来, 0 发达 国家 已出现通信技术、 大规模集成 电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三者互相渗透、
相互融台的- 1新兴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 -' 3 同时, 也 
j毒 羹 鬈 聿 鬟 量 蓍 }
编写 了《 模拟 集成 电路原理与实用 电路 》人民邮 电 ( 出版社 18 年 1 月出版) 99 2 作为教材 。 该课程实践 眭 很强 , 设有 8 实验 , 个 边上课边开实验 , 生的学 习 学 积极性很高 , 受学生欢迎 . 深 每届选修学生都有 10 0 
促使迅速发展 的通信工业、 大规模集成 电路工业和 计算机重新组合, 而形成为新的电子信息技术(T I)
产业。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能培养出能够研制和开发 现代电子信息系统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能够 向世 
多人 。 , 对此 我在《 电子高等教育 》 电工教学 》 和《 杂志 先后发表 了 开设模拟 集成 电路应 用课程探讨” 和 “ 开设模拟集成电路应用的课程的体会” 两篇文章 , 引起 了兄弟 院校的关注, 争相开设该课程。与此 同 时, 我系还对本科生开 出了“ 大规模集成 电路基础” 和有关计算机技术方面 的若干新课程 , 对电子通信 
类专业课程的改革跨出了一大步 。 当今世界 , 信息产业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 业, 通信则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迅速 、 进步最快的 
界高科技进军的高级电子信息人才。高等学校为了 通适应这种 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 势, 就必须 对 电子通信类专业 的教学课 程体系进行 全面的改 
革。
东南大学无线 电系的“ 电子线路” 线性与非线 ( 性 )“ 、脉冲与数字 电路” 程和相应 的实验课程, 课 是 从 7 年代末开始逐步

发展形成的工科本科电子通 0
信类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所用的教材都是以无线 电设备为体系来划分和分类的。 显然, 这种教学体系 
已远不能适应 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1 8 年 5 93
行业。 在通信领域有两个最积极 、 最活跃和最快发展 的分支 , 即移动通信网( 包括卫星通信和地面移动通 信) Itre 网。 和 nent 这两大通信 网综合了无线蜂窝移 动通信收发系统和有线光纤 、 缆 、 电 电话线以及成千 
上万计算机 网。移动通信 由传输语音为主发展到可 传输数据与 图像 等的多媒 体。It nt ne e 网由传输数 r
月教育部对工科本科专业的调整和专业 目录的修订 作 了大量工作 , 提出合并 口径较窄的专业 , 拓宽专业 
知识面, 注重培养全面掌握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 全 才”而不是培养仅掌握某一专业电子学科知识 的所 ,
据为主发展到传输图像和语言 ( I P电话) 两大网的 。 发展和联合 , 又正在逐步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个 人通信系统 的发展和实现 。 可见, 通信技术已经涉及 到了语音 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 数据传输技术 、 多媒体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等高科技领域 。在这种形 势下, 已完全不能在原有 的学科课 程体系上修补改 造。 而必须重新安排课程体系, 开设一系列适应通信 学科发展需要 的新课程 , 以培养出面 向 2 世纪的全 1
谓“ 偏才” 。这对当时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起 
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8 年代 中期 , O 大量集 成电路的 出现和应用, 不 仅使电子 电路的结构和性能产生了质的变化, 而且 开始彻底改变电子系统 的传统设计方法 , 使电子技 术处于集成 电路时代 。为使本科生熟悉和掌握集成 
收稿 日期 :00 4 4日 20 年 月
第2 2卷第 3 期 
顾宝 良: 谈谈开设通信 电子线路课程 的必要性 
2 1
面掌握电子学学科基础知识的电子通信类高级技术 
人才。
面向熟悉和掌握“ 无线通信原理 ” 的学生为起点 , 介 
绍现代移动通信电路原理和最新通信功能集成 电路 原理以及 电路应用设计方法 具体 内容如下: () 1 移动无线电信号传输特性 . 蜂窝移动通信和 频率复用与系统设计基础 , S 系统体 系结构 , GM 通 信设备的小型化和通信电路的大规模集成 () 2 系统噪声与接 收灵敏度 , S 系统 的超外 GM 差接收原理 , 频率于扰与系统容量 , G A C与 A C原 F
理。

 
2 必须开设通信电子线路课程 
现有的线性和非线性“ 电子线路” 这两 门课程是 
7 年代末发展形成的电子通信类基础课程。 0 尽管从 第一版到第四版作 了多次修订 , 教学学时从 8 个学 
分 、2 学 时压缩为 5 18 个学分 、0 8 学时 , 但其基本 内 容并无太大增减 , 内容安排始终是系统设备为体系 的, 特别是非线性部分。 因此现有的“ 电子线路” 课程 已较难适应电子技术学科发展形势的需要 。
() F接收电路与 中频选频滤波器 ,M 集成 3R F 接收 系统 电路 MC 3 16/ 3 3 6/ 2 6 特性与应用设计方 法, S 集成接收系统 电路 AD 60 2/ 04 特 GM 60/ 0 3/ 0 性与应用设计方法。 () 4射频功放 电路的射频网络设计 , 射频功率合 
成及其 应用 。
笔者多年来一直在讲授“ 电子线路” 课程 , 深感 该课程作为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 起点可以提高 , 知 识面应该拓宽 , 内容可以深入 , 学时可以缩减。随着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 现代的电路设计 已不再仰仗繁 琐的理论计算或经验公式, 因此一 些复杂和详细的
电路分析和公式 推导在教材 中完全可以精简或删 
() M 集成发射系统 电路 MC 8 13 , S 5F 23 /3 G M 射频功率模块和功率控制 电路。
去; 在课程具体 内容安排上 , 主要应介绍电子器件的 特性 ( 包括受控线性特性、 非特性特性、 开关特性) 和
由这些器件组成的一些在电子技术领域中常用通用 的功能电路 ( 包括逻辑 门、 放大器 、 振荡器和变换 电 路等 ) 。既不要把“ 信号与系统” 的内容拉进来 , 更不 
()L 6 P L频率合成 器和 小数分 频频率合成原 
理, 集成频率合成器 电路 MC 4 16 MB 5 4电 154 和 10 路性能及应用设计方法: J D) S频率合成原理和集成 D) J S电路 AD95 性能 及 应用 设计 方法 。 80 ()S 7S B调制解调 原理与实现电路, P K、 — Q s O 
应把 目前急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作为“ 内容” 新 引入课 QP K、 S 调 制 解 调 原 理 与 电路 实 现 方 法 , S QP K 程, 应该把“ 电子线路” 课程改为“ 电子电路基础 ” 课 QA G K调制解调原理与实现方法 , M、 MS 集成调制 
程, 其内容应该局限于基础电子 电路的范畴 , 同时, 器 S 13 34 S 7K 2L和 A 08电路性能与应用设计方 D70
法。
必须在“ 电子

电路基础” 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无线通信 原理 、 通信电子线路、 信号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 光纤 通信原理、 多媒体技术 、 超大规模集成 电路设计、 计 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第二层次的技术基础课程 。这些 课程应该作为限修或必修课程 , 学时可以少一些 , 内 容应该跟上和适应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通信 “ 电子线路” 作为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是必须开设的 , 为 
适应和跟上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 , 其内容主要应介 绍当今通信学科领域中的最新通信电路原理和最新 
() 8无绳 电话系列实例和爱立信 G 8/ 9 型 H38 38
Gs 手 机 系统介 绍 。 M
每章附有习题 ,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对于收发 系统集成 电路 、 调制解调和频率合成可开 
出三四个 实验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 。 课 文中的无绳电话系统和 G M 手机系统仅供学生 自 S
学参考 , 不作讲课 内容 。 其他章节内容讲课时也可灵 
活安排 。
通信电路集成器件 , 而不是介绍某个通信系统。 同时 还应配合开 出“ 通信实验 ” 课程 , 以培养学生的 实践 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
4 开设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效果 
19 97年春起 我就对 二下、 三上本科生开 出“ 通 信 电子线路” 课程( 作为限选课) , 的 课时安排 2 个学 分 3 学时 , 2 用临时编写讲 义作为教材。课程开出后 
得到全 系本科 生的热烈 响应 , 每一届选 修学 生近 10 , 0 人 第三 届 9 级学生达 到 11人, 6 3 这次第四届 
3 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的内容安排 
根据上述情况 , 该课程内容应 以介绍无线移动 通信 电路新技术为重点, 少量涉及到卫星通信和 I- n
tre 网有线通信有关 内容 。 ent 在课程体系安排上 , 应 
9 级学生有 12 , 7 6 人 充分反映 了同学们对这门课 程 
电气 电子 教学 学报 
20 00年 8月 
的兴趣 。 因而每届学生大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不及 格的总是仅 占 5 左右 。 不少同学学习后反映说 : 这 是门适应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课程, 学习它很有用。 课程内容结合当今移动通信实践 , 注重通信 电路技 术与应用设计 , 既感兴趣, 又易懂好学。由于课程内 容结合移动通信的电路设计实践。 这两年来, 好些电 子通信娄 的大公 司等用人单位, 在选用 毕业生时已 很重视该生是否学过“ 通信电子线路” 课程和该课的 成绩 。这正说 明该课程是完全适应

当今通信技术发 展形势需要的 。 课程内容还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 适 合课程要求的出版教材正在编写中( 已列入 电子工 业出版社 出版计划) 。在课时安排上 , 鉴于课程 内容 
的需要, 若能增加一个 学分课时 , 即改成 3 个学分 4 8个学时的必修 或限修课程 , 并安排好课程实验 . 这 对继续 开好“ 通信 电子线路” 课程是会很有帮助 
的 



献 
l [ edr SR paot 美: hooe . appr著 F 2 谢嘉奎, 黄正瑾
( 4)
无线 通信原理 与应用 . 蔡涛等 
译 宋俊德审 . 北京 : 电子工业出板社、9 9 19 
对 电子学 系列课程的讨论 .电工教学 , 9 ,7 1 51 9
3 顾 宝 良.开设模拟集成 电路 直用课程的体 会 . 电工教学 19 , 91
l 3 3( 1
Ne e st f Of e i g t e ton c Ci c isf r Te e o m u i a i n Co s c s iy o f r n he El cr i r u t o lc m n c to ur e
Gu B o i n a l g a
( a i n ier gD p .S uh atUnv ri ni 2 0 9 ) R doE gn ei e t ,o tes n iest Naj g:1 0 6 y n
Ab ta t Th o r e s se o lcr nce g n e ig o eeo sr c : ec u s y t m fee to i n ie r rt lc mm u ia in r u tc a g h r u h y b — n nc t l s h n e t o o g l , e o l c u et ec re ts se c n n ta a tt h a i h n e f n o ma intc n lg . ec u s f e — a s h u r n y t m a o d p Ot er pd c a g so f r t e h oo y Th o r eo c i o El to i Cic isfrTee o r nc r ut o lc mm u ia in i a b scc u s ih mu tb fe e I h sp p r t ep e i o nc to S a i o r ewhc s e o fr d n t i a e ,h r cs f
t i c u s s p e e td i r a e al a d gvn x mp e fs me g o fe t n ta hn ic h hs o re i rs n

e n g e t d ti, n ii g e a ls o o o d e fc s i e c ig sn e t e
s rn e e tro 9 o 1 9 o a o rtme e h o r ewa fe e o n e g a u t s p i gs m s e f1 7t 9 9t t1f u i swh n t ec u s so fr d f ru d r r d ae . 9 Ke wo d :o mu ia in;lcr ncif r t n tc n lg s se o o re ; p cfa b scc u s y r s cm nct o ee to i n o ma i e h oo y;y tm fc u s s s e i I a i o re o c
( 上接 第 1 9页晁 立东文 )
Edio P S 9 5 t n) W 1 9 i



献 
3 冯慧璋主编 电磁场 . 京 : 北 高等教育 出版社 +93 1 8 4 俞大光 电工基础 北京 : 高等教育 出版社 +9 1 16
1 第三届全国高校 电气信 息类( 电气工程显 自 化) 动 专业面向 2 世 1
纪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 , 武汉水利 电力大学 , 99 1 19 . 0
2 La gCh S e  ̄ [ h n& JnAuKo g Apl dE et ma nt m (r n i n pi lcr g e s 3d e o i
5 n P 聂孟 + n卡兰塔 罗夫著, 兆琥译 .电工学的理论基础 兀 钟
北 京 : 民教育 出版杜 ,9 0 ^ I 6 
Te c i g Re o ms o e t o g e i ed Co r eFa i g Ne Ce t r a h n f r fElc r ma n tcFil u s cn w n u y
Ch o Li o g a dn
( ’nP toe m s i t , a : 1 0 5 Ⅺ a e rl u I t u e Xi 7 0 6 ) n t n
Ab ta tTh sp p re p an re y t ep st n a d r l fee to g ei il o rea d r ve h sr c : i a e x li sb if h o i o n o eo lc r ma n tcf d c u s n e iwst e l i e hso ia e eo me ta d p e e tst a in o h sc u s n ve o h r b e xsi g i h e c — itrc l v lp n n r s n iu t ft i o re I iw ft ep

o lmse itn n t e ta h d o i g, e t t ei e r p s d o e c igr f r fee to g ei ed c u s a ig n w e t r . n at n a i d a i p o o e ft a hn eo m o lc rma n t f l o r efcn e c n u y v s s ci Ke wo d :l cr ma n tcf l ta h n eo ms y r s ee to g ei i d ̄e c ig r f r 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