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二年级第二学期自然教案

1.探究事物由什么组成。

2.探究事物的性质、结构与功能(1)。

第一单元常见材料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木材、橡胶、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和家庭装潢材料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在“看看、做做、想想、讲讲”中认识常见材料,了解它们的来源、基本特点和用途。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到一般。首先分别以木材和橡胶为认识对象,通过一系列观察、讨论和操作活动,了解它们的来源、基本特点和用途,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然后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商品包装材料,借助“选择包装材料”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包装的用途,直到对一些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接着组织学生对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进行讨论,对家里的木板、瓷砖等材料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识别木材、橡胶等材料,了解它们的来源、基本特点和用途。

2.识别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知道对一些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而过渡包装是一种

浪费。

3.识别一些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三、单元评价建议: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纸、棉布、羊毛、蚕丝、石头、沙子、泥土等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结合本单元对木材、橡胶等材料的学习,本单元学习评价内容是请学生从已经认识的材料中选择两种,对它们的特点和用途进行比较,记录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将记录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评价分五步进行:

(一)记录:记录两种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二)交流:将记录的内容与同学分享。

(三)我的发现:将自己与同学交流后新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自我评价:对所选材料的认识程度作出自我评价。

(五)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记录和交流的情况,对学生的认识程度作出恰当评价。1.木材

一、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常见的木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识别一些木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然后通过了解木材的来源,增强节约材料的意识。通过几种常见木材特点的比较,对木材的多样性有所了解。

本课通过活动一“生活中的木制品”,要求学生从观察家里的木制品入手,知道生活中许多常用物品是由木材制成的,对木制品在生活中的用途有初步了解;通过活动二“木材的来源”,知道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树木成材需要较长的时间,培养学生“合理开发树木,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通过活动三“不同木材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闻一闻、掂一掂、刻一刻等操作活动,

对同样大小、厚薄的松木片、樟木片和柚木片进行比较,并完成木材小档案,在感受木材多样性的同时,引导学生以制作小档案的形式如实记录操作结果。

二、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木制品,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培养“合理开发树木,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

3.初步了解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并能够以小档案的形式如实记录操作结果。

三、教学重点:

比较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

四、活动设计:

活动一:生活中的木制品

活动器材:常见木制品的投影片、木制品实物、自带木制品。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木制品。

2.知道常见木制品的基本用途。

活动二:木材的来源

活动器材:木材来源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

2.培养合理使用木材、保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三:不同木材的特点

活动器材:

1.教具:松木片、樟木片、柚木片。

2.学具:松木片、樟木片、柚木片每组各一片,图钉等。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木材的特点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木材具有不同的特点。

2.学习制作木材小档案。

活动三是本节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尽量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比较的方法,将自己的方法付诸实施,同时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所需的活动器材,并指导学生以小档案的形式如实记录操作结果和进行交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小组协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橡胶

一、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识别一些橡胶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然后了解橡胶的来源、橡胶的形成过程和简单分类、橡胶的特点,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课通过活动一“生活中的橡胶制品”,从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橡胶制品入手,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常用物品是由橡胶制成的,对橡胶制品在生活中的用途有所了解;通过活动二“橡胶的来源”,观察相关图片,初步了解橡胶的生产过程和简单分类;通过活动三“橡胶制品的特点”,要求学生进行拉伸、摩擦等操作活动,发现橡胶制品具备“有弹性、耐磨、防滑”等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相关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能识别一些典型的橡胶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橡胶的来源。

3.初步了解几种橡胶制品的特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认识橡胶制品的特点。

四、活动设计:

活动一:生活中的橡胶制品

活动器材:常见橡胶制品的投影片、橡胶制品实物。活动目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及其用途。

活动二:橡胶的来源

活动器材:橡胶来源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橡胶的生产过程和简单分类。

活动三:橡胶制品的特点

活动器材:橡胶手套、一次性塑料手套每组各一只。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橡胶制品的特点和用途。

3.包装材料

一、设计思路:

先识别包装材料,再结合对包装材料特点的认识为不同物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通过活动一“认识包装材料”,要求学生从观察不同物品的包装材料入手,通过看看、讲讲,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品的包装材料;通过活动二“选择包装材料”,了解包装的一些基本功能,结合实际生活,知道对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最后以月饼的精美包装为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过度包装现象展开讨论,知道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

2.初步了解包装的主要作用,知道对物品进行适当包装的必要性。

3.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4.知道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为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认识包装材料

活动器材:物品包装材料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常见包装材料的名称和特点。

活动二:选择包装材料

活动器材:散装饼干和包装饼干、手表、茶叶、光盘、皮鞋、鸡蛋、纸盒、透明塑料盒、铁罐、精美包装盒、蛋托等。

活动目标:

1.知道包装的必要性。

2.根据不同物品的特点为它们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五、其他教学建议:

二年级的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种类繁多的包装材料不会过多地留意。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超市或其他商店对物品的包装材料及功能做一些市场调查,让学生对市场上的包装材料有感性认识,这样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二由三个小活动组成,层层递进。教师可以选用教材中提供的物品组织教学,也可选择其他物品。物品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考虑到包装的一些常见功能。讨论月饼的精美包装时教师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精美包装具有美观、防潮、卫生等优点,但是包装过度了,就会浪费材料,培养学生节约材料的意识。

4.装潢材料

一、设计思路:

先识别家中常见的装潢材料,再对最熟悉的装潢材料——木板和瓷砖进行比较,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及用途。

活动一“家庭装潢材料”,要求学生从观察家里常见的装潢材料入手,通过看看、讲讲,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装潢材料;活动二“比较木板和瓷砖”,通过滴水、去污、刻画、敲击等操作,引导学生对木板和瓷砖的多种性能进行比较,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结合它们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

2.初步了解木板、瓷砖等常见家庭装潢材料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它们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

装潢现象。

三、教学重点:认识木板、瓷砖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它们的特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家庭装潢材料

活动器材:家庭装潢材料的投影片。

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

活动二:比较木板和瓷砖

教学器材:木板、瓷砖、小锤子、水、滴管、小刀、抹布。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比较木板和瓷砖的不同特点。

2.结合木板和瓷砖的不同特点解释一些家庭装潢现象。

3.感受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总是和它们的特性密切相关的。

五、其他教学建议:

虽然随着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不少孩子的家都进行了装修,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装潢材料的名称、特点及用途认识并不多。因此,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里选用的装潢材料的名称、用途和基本特点,并作好记录,这样课堂上讨论起来学生不会感到陌生,讨论内容也比较充实。

活动二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木板和瓷砖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它们的特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操作活动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比

较的方法,将教材提供的操作方法与学生自己设想的方法结合起来,尽可能为他们的操作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单元地球的外表

一、单元概述: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对地球进行着探索,以期能对地球的整个概貌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本单元从认识地球的外表特点入手,指导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进行初步了解和认识。第一课通过观察和讨论,对地球的形状进行初步认识,同时对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所作的努力有所了解。第二课通过观察和计数,了解地球上海洋的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通过观察和讨论,对地球上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情况有初步了解。第三课通过观察和讨论,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都是高低不平的,同时能通过看地形图了解地面的高低和海洋的深度;通过在橙子上画出陆地和海洋的大致轮廓,对地表情况有总体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初步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3.初步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4.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5.初步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是高低不平的。

6.初步知道地形图中颜色与地形的关系。

三、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评价活动是通过学生在地图上寻找四大洋,一方面能继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激发其认识地球的欲望,同时产生研究地图的兴趣。

1.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设计思路:

学生可能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但对人们确定地球形状的过程并不了解。本课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究、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然后再通过讨论了解地球的具体形状。

本课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既了解科学史,又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进一步的认识;而通过讨论“可以选择怎样的路线到美国去”,使学生巩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3.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活动器材: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活动二:地球的外形

活动器材:地球仪。

活动目标: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活动三:去美国可以怎样走?

活动器材:大、小政区地球仪。

活动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地球形状特点的认识。

2.地球的表面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表面有大气层、陆地和水域、各种生物。学生在前几册已经学习了不少有关水、空气和生物方面的内容,本课主要指导学生从地球的整体角度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内容。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先引导学生讨论地球上生活的各种生物,发现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海洋里,然后探讨地球表面的海陆大小差异,最后引导学生关注

地球表面我们看不见的物质——大气层。

本课通过观察部分生物在全球分布的图片,知道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都生活有许多生物;通过观察和计数,了解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差异;通过讨论“地面上空还有东西吗”,知道什么是大气层。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4.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测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以及大气层。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地球表面的自然景物

活动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活动器材:部分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活动二: 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

活动器材:大的世界地图、透明方格纸。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差异。

活动三:地面上空还有东西吗?

活动目标:初步认识大气圈的存在。

3.认识地形图

一、设计思路:

地形图是表示地面高度和海洋深度情况的一种地图形式,也是人们了解地球的一种资料形式。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地球上陆地高低和海底起伏的情况,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可以怎样表示地面高度和海洋深度,同时初步学会看地形图;最后通过给公园地形图上色,巩固已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是高低不平的。

2.初步知道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陆地和海洋,而颜色的深浅则表示高度(或深度)不同。

3.初步学会看地形图。

三、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并初步学会看地形图。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地面和海底都是平的吗?

活动器材:地形地球仪。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陆地和海底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

活动二:认识地形图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地形图上是怎样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

活动器材:地形图、地形地球仪。

活动三:给公园地形图上色

活动器材:彩笔。

活动目标:在学习不同的颜色可以表示不同的地形基础上,能用不同的颜色给公园一角的地形图上色。

五、其他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海拔”等专用名词。

第三单元小帆船

一、单元概述:

儿童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以及巨大的船体能在水上自由航行充满了好奇。本单元的设计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常见物体的沉浮现象;通过收集各种船的资料并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各种船的外观特征及用途,了解船的发展史;在制作小帆船并试航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探究小帆船的结构和功能为主体,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然后过渡到船的发展史及各种现代船的外观特征和用途,在此基础上制作小帆船并试航,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材料、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小帆船的沉浮以及航行状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2.初步认识常见船只的外观特征及用途,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史。

3.初步了解帆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初步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三、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评价活动在发动学生课外收集各种有关船的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重点是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这样既体现了开放的科学教育观,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渠道。

1. 物体的沉和浮

一、设计思路:

沉或浮的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首先让学生预测一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动手试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从而初步了解常见物体有的沉,有的浮,并激发以后继续探究沉浮现象甚至沉浮原因的兴趣。最后利用身边的常见材料给娃娃做个小小救生圈。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初步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只要求学生认识现象,不要求弄清楚沉浮的原因,也不出现浮力的概念。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 猜猜沉与浮

活动器材:竹片、螺丝钉、橡皮、泡沫塑料、塑料瓶、积木、铅笔、橡皮泥或其他常见物品。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2.知道预测有时与事实不一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二:做个小小救生圈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救生圈。

2.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会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五、其他教学建议:

沉和浮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观察、试验物体究竟是沉还是浮无疑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活动一先预测后试验,符合探究简单事物规律的要求。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训练。活动一所选择的材料大部分和后续学习中各种船的材料有关。关于物体的沉和浮,只要求学生认识现象。

2. 船的发展

一、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史,初步认识现代各种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的船只,了解船的发展史。

2.初步认识各种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3.培养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学生课前收集各种船只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初步认识现代船只

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2.难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船的发展与演变

活动器材:各种船的图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史,体会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2.收集各种关于船只的资料,初步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二: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现代常见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2.感受科学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五、其他教学建议:

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史及了解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这两个活动,是建立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的,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活动一中,在组织讨论时还可提出问题:你们从船的发展史中还联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答案是多方面的,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船装的东西越来越多”,“船的动力在发展,从人力、风力发展到机器的力量”,“制造船的材料越来越坚固”,“船越来越大”等等。

本课进行之前,应布置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现代船只的资料和信息,活动二在此基础上开展。这体现了开放的科学教育观,打破课堂教学35分钟的局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制作小帆船

一、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认识帆船的结构、制作小帆船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帆船的结构和功能。探究事物的性质、结构与功能也是本册教材的整体要求。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帆船主要由船体、桅杆和帆组成,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初步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帆船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各有什么作用。

2.难点:选择制作帆船的材料。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认识帆船的结构

活动器材:帆船的图片。

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帆船的基本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活动二:制作小帆船

活动器材:硬泡沫塑料、竹丝、薄纸、铁垫圈、橡皮胶布、铅笔刀、剪刀、水槽。

活动目标:根据自己对帆船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要求制作小帆船。

五、其他教学建议:

本课探究帆船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制作小帆船并试航,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活动一中,教师可在复习第2课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船的结构和功能,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鼓励。

活动二在学生使用铅笔刀、剪刀等工具时强调安全操作。在学生制作和试航过程中可以结合可能出现的翻倒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小帆船不易翻倒,进而联系到一般船只都需要重物压舱。注意忌用透明胶带纸粘贴铁垫圈,因为浸泡在水中后胶带纸黏性会失效。

第四单元小车运动

一、单元概述:

机动车和人力车是现代人类两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各种车的运动方式和特点各不相同。

本单元以学生自己制作的几类“小车”为研究材料,通过研究不同动力的小车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情况,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科学内容。第一课通过改变小车运动状态的简单实验,体会并了解“力”在小车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另外通过讨论知道人们通过推、拉等不同的方式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第二课通过改变“风帆车”的风帆迎风角度的实验,了解风帆车的运动特点。第三课通过“橡筋车”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的研究实验,了解橡筋车运动的特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2.知道使小车运动可以利用不同的动力。

3.初步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三、单元教学评价:

本单元的评价活动是希望学生通过介绍、交流各自的玩具小车,发现人们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动力使物体运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 小车的运动与静止

一、设计思路:

首先指导学生制作一辆最简单的小车,然后让他们利用这辆小车对“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本课通过制作小车,既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同时又为学生随后进行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通过用各种方法使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对其用力;最后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令他们感受到科学与生活关系密切。

二、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2.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做小车

活动器材:瓦楞纸板、铁丝、车轮。活动目标:

1.利用一定的材料制作一辆小车。

2.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过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认识厘米》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从而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探索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本教学设计以此为基础,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创设童话情境,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情境的创设就是悠扬的和弦,在这首乐曲中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由于厘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种,故创设一个以蚂蚁王国为主题的童话故事来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2.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指一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3.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后,再让其动手量一量,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做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尺子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正方体纸条图钉学生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这座桥十分漂亮,大家都喜欢在桥上玩。忽然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扶手断了多可惜啊!于是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

三年级人自然社会全册教案浙教版

三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1大禹治水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学生进行“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指导语: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指导语: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指导语: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指导语: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2.秦始皇游会稽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了解秦始皇在当皇帝时曾到会稽山拜祭大禹陵。 3.会讲家乡地名的来源。 二、教学准备

1.图片资料。 2.收集家乡地名来源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了解秦始皇。 (1)秦始皇是谁? (2)他来过浙江的什么地方?他做过什么事? 自己看书了解,再请学生回答。 2.说说家乡地名的来历。 (1)说说山阴、诸暨等地名的来历。 (2)我们家乡还有哪些地名?拿出收集的资料来介绍。 3.活动。 (1)你到过绍兴吗? (2)投影(图片),介绍绍兴美丽的景色。 4.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风土人情的图片。` 3.卧薪尝胆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故事。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故事,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自学故事,理解故事的意思。 教师准备图片,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卧薪尝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朗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古代的“越国”和“吴国”,你了解“越国”和“吴国”吗?请你介绍一下。(学生不知道,教师介绍)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4.“薪”指什么?“胆”指什么?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 二、学习这个故事。

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二年级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 1、会认本单元47个生字,会写3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与段落。 3、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过程与方法学会并掌握多种识字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春天美景,表达热爱春天之情,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2、能从课文的故事情节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3、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懂得为别人创造幸福,快乐自己。重点1、会认47个生字,正确书写39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3、会收集描写春天的词句,理解课文,会背诵古诗。 难点1、指导学生写好本单元难写的字。如:解、烧、喊等字。2、体会春天美景,激发学生热爱春天,投身大自然的情趣。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把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单元课时安排《找春天》2课时《古诗两首》2课时《笋芽儿》2课时《小鹿的玫瑰花》2课时《语文园地一》3课时3 笋芽儿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预习课文,画出生字。 2、搜集有关笋芽生长的资料。 二、课内导学(一)谜语导入(出示课件) 1、“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2、(出示笋芽儿、竹子的画面)认识他们吗?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3、课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认读。黑糊糊阻拦感冒照射轰隆隆抛下滋润爱抚暖烘烘自豪山冈笋芽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拦、烘”等字,结合词句大致理解字义。调动生活

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全

四年级第一学期《人。自然。社会》教案 课题:1、安全使用家电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辨析、调查等活动,获得安全使用家电的基础常识。 2、掌握一些常用家电的正确操作方法。 3、养成正确使用家电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一些常见家电的使用说明书。 活动过程: 一、认一认书上呈现的各种家用电器,说一说:自己家里有哪些家用电器?各有什么作用? 二、小组交流: 1、家用电器使用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2、把自己知道的使用电器的安全注意事项写在书本“我还知道”栏里,再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归纳: 使用家电前要看懂说明书;有些家电使用时人不能离开;使用后要注意关闭电源。 三、辨析: 1、仔细看看书上的几种操作方法,评一评,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集体朗读“提示”内容,明确正确的操作事项。 3、评一评,自己安全使用家电吗?平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需要改正? 四、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家人一起阅读家电使用说明书,对照有关条目,检查自己平时操作是否正确,有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课题:2、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与安全电压的基础知识,了解造成触电事故的一些原因和防止触电的方法。 2、学会一些基本的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3、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触电事故情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触电是怎么回事?怎样预防触电?当有人触电时,又该怎么办? 二、学生读课文第2、3、4自然段,说说:触电是怎么回事?家庭照明用电压和电器电压一般为多少伏?工业用电电压为多少伏?高压输电电压在多少伏以上?人体安全电压为多少伏?触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三、说一说:哪些行为、哪些地方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请你告诉大家一个触电事故的案例。 四、看课文插图,说说怎样预防触电? 五、演一演,有人触电时该怎么做的情景。师生评议。 六、读一读儿歌,说说触电急救的基本步骤。 七、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一起做个小调查,调查家里用电的做法。预防触电,养成安全用电的自觉行为。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杨彩莲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3、4页,认 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 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一节“要得到统一 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学 习的。教学中要借助直尺和实际的物品,帮助 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经历体会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估测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组直尺和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几厘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图钉 学生准备:直尺、橡皮、铅笔、图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回答问题:要想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获得统一的结果,应该怎么办? 2.观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引入这节课的统一的长度单位,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对直尺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 1厘米=1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认识厘米) 3、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1厘米有多长,学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图钉的长是1厘米,我的拇指宽是1厘米等,帮助学生对1厘米形成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发现,让学生找到测量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测量中有效的规避这种错误的做法。 4、认识几厘米 ①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四年级人自然社会全册最新教案(完整版)

人·自然·社会

第一课触电的预防与急救 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与安全电压的基础知识,了解造成触电事故的一些原因和防止触电的方法。 2.学会一些基本的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3.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原则。 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触电事故情况。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触电是怎么回事?怎样预防触电?当有人触电时,又该怎么办? 二、学生读课文第2、3、4自然段,说说:触电是怎么回事?家庭照明用电压和电器电压一般为多少伏?工业用电电压为多少伏?高压输电电压在多少伏以上?人体安全电压为多少伏?触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三、说一说:哪些行为、哪些地方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请你告诉大家一个触电事故的案例。 四、看课文插图,说说怎样预防触电? 五、演一演,有人触电时该怎么做的情景。师生评议。 六、读一读儿歌,说说触电急救的基本步骤。 七、课外延伸: 回家与父母一起做个小调查,调查家里用电的做法。预防触电,养成安全用电的自觉行为。 第二课火灾可预防 教学目标: 1.知道火灾的危害。 2.能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火灾隐患,知道基本的预防活灾的措施和方法。 3.积极参加消防活动,增强消防意识。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火灾的案例,熟悉一些消防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火灾危害: 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提供的材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及本地发生的火灾案例。说说火灾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怎样的损失? 二、知道火灾怎样引起: 引导学生看插图,读课文,说说引发火灾的一些原因。 三、怎样预防火灾? 让学生结合插图读懂课文内容,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预防火灾的方法?你还有哪些预防火灾的办法?(先同桌互说,再指名交流)最后,教师归纳并向学生具体介绍预防电器起火和燃气起火的方法及家庭防火措施。 四、认一认,连一连课文中的消防安全标志——禁止标志并说说这些消防安全标志分别在哪些公共场所出现。 五、课后实践活动: 与家长一起进行家庭防火大检查,消除家庭火灾隐患。 第三课火灾逃生 教学目标: 1.道发生火灾时的一些基本应变措施。 2.会火灾中自救与逃生的一些基本技能。 3.察学校与家庭的火灾逃生线路,提高消防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消防知识的资料或搜索消防网站。 2.查本地区发生火灾的案例。 活动过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019年三年级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三年级《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 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指导思想 人、自然、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浙江沿革、环境、文化、经济、和谐、历史等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激烈,对人的自身素质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数学,还要学好人、自然、社会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学习积极性。重视实践活动,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将查找资料、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出黑板报、组织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实地体验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优化教学效果。与学校的班队活动、户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地图、电影、电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地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学生学习背景情况分析: 人、自然、社会包含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是学生在初步学习语文数学后,使学生开拓视野,以便更好的接触和认识社会,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通过人自然社会课学习,能学到很多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让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通过认真的组织教学,学生一定能喜欢人、自然、社会这门课。据了解三年级学生已经经过了2年人、自然社会课学习,学生学习基础比较扎实,一部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习惯都比较好。大部分同学上课都积极举手发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但有少数几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人、自然、社会这门课不够重视。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觉得人自然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人自然社会。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 四.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新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尺子、课件等,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异?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课学习 (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字典的长度,可以选择曲别针、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师:我们都用同样长的纸条量,结果会怎样呢? 生:一样长。

师生总结: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子来量。 (二)认识尺子。 1. 师: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 你们发现什么了? 3. 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 师:不仅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都一样长,全世界的1厘米都是这么长。 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 cm、10 cm的长度。 师生总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演示,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6.测量。 师拿出一支铅笔,师生共同测量。 量的时候,左端一定要对准0刻度,看右端铅笔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汇报结果及测量方法。 三、结论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说一说。 2. 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 手掌宽()厘米。 一乍长()厘米。 臂长()厘米。 2.说说还有哪些物体长1厘米? 五、作业布置 自己量一量数学课本,及课桌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小学二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学习目标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春天”为主题来选编教学内容。《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的基本目标,同时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一,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找春天》《古诗二首》。 3.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4.初步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能积极参与找春天的实践活动,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认识54个生字;会写34个字。复习、巩固常用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分配 1.《古诗二首》………………………………………………………………………………………… 2课时 2.《找春天》…………………………………………………………………………………………… 2课 时 3.《开满鲜花的小路》………………………………………………………………………………… 2课时 4.《邓小平爷爷植树》………………………………………………………………………………… 2课时语文园地一……………………………………………………………………………………………… 2课 时 教法与学法 教学本组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要继续夯实朗读、识字、写字等学段基本目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自然社会教案

人自然社会教案 【篇一:二年级全册人自然社会教案】 二年级《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 洪菲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大部分学生通过人自然社会课学习,已得到了一些知识,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喜欢人、自然、社会这门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上课都积极举手发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等因素用于学习。 但有少数几位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对人、自然、社会这门课不够重视。 二、教材分析 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二年级共有26课,主要涉及《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中“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五大主题的内容。 各主题的课文安排如下: 浙江沿革:《有趣的风俗活动》、《你玩过这样的游戏吗》; 浙江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新鲜空气在哪里》、《噪声危害大》、《我们的好 朋友》; 浙江文化:《王羲之和王献之》、《大画家王冕》、《多才多艺的徐文长》; 浙江经济:《浙江的江河》、《浙江的农特产》、《美丽的千岛湖》; 和谐浙江:《校园里的“红灯”》、《告别恶作剧》、《我从哪里来》、《窗户和阳台》、 《小心无形的杀手》、《“电老虎”摸不得》、《小物品大麻烦》、《吃得 安全》、《野外安全知多少》、《擦伤、割破后怎么办》、《游泳安全常识》、 《溺水的预防和处理》、《我爱人民解放军》、《军事小常识》

每课的编写特点:由于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本册教材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组织编写,编写中突出教材是学生的学本,强调活动 性与体验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知、感受、了解相关的知识,获 得更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这学期选择13课内容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让学生觉得人自然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 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人自然社会。通过教学,知道王羲之和 王献之的生平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激发崇敬之情。理解勤学苦 练是成才必经之路的道理,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知道家 中窗户、阳台等存在着安全隐患的场所,增强家庭安全意识。懂得 在窗户、阳台等地方活动的基本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懂 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 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公民。 四、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能透彻地 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 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 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 要学?。 五、课时安排 第1课《有趣的风俗活动》 教学目标:1、知道划龙舟、斗牛、龙灯舞等传统风俗活动,感受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传统的风俗活动,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周五返校的时候,我们完成了上学期的“拍卖活动”,3名同学用自己平时累计的分数,换取了自己心仪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当时的美好瞬间。(幻灯片出示)。那么这个学期,我们将会继续延续我们的“拍卖活动”,周五的时候,我和大家说过,这个学期的礼物,在我给定的范围内,让大家自主的来选择,这样避免了我一人独断专行的弊端。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浙教版一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自然社会

1、走路的安全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 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 活动二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活动三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 (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 (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过马路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 (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活动四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教案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

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三年级小学人自然社会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 1、大禹治水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淳朴、勇敢、坚强的性格特征。 2能积极参加交流、讨论,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产生进一步了解民间神话故事的愿望。 活动准备: 1、连环画图片、实物投影仪。 2、看过壁画故事《大禹治水》。 3、学生进行“治理洪水”的调查收集工作。 4、活动区域提供“抗洪治水”的图书及录像带等。 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指导语: ①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 ②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语: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指导语:①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②听了故事后你觉得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调查情况,了解科学防洪的方法。 (1)交流调查情况。 指导语: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发生洪水,人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介绍一下你调查的方法? (2)整理归纳调查经验。 指导语:通过调查,你们认为可以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2、秦始皇游会稽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2、了解秦始皇在当皇帝时曾到会稽山拜祭大禹陵。 3、会讲家乡地名的来源。 二、教学准备 1、图片资料。 2、收集家乡地名来源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了解秦始皇。 (1)秦始皇是谁? (2)他来过浙江的什么地方?他做过什么事? 自己看书了解,再请学生回答。 2、说说家乡地名的来历。 (1)说说山阴、诸暨等地名的来历。 (2)我们家乡还有哪些地名?拿出收集的资料来介绍。 3、活动。 (1)你到过绍兴吗? (2)投影(图片),介绍绍兴美丽的景色。 4、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风土人情的图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 认识厘米教案

1认识厘米 课时目标导航 认识厘米。(教材第2~3页例1~例3)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纸条、图钉、订书钉。 学生准备:刻度尺、图钉、纸条、铅笔。

一、情景引入 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提示: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课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2)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明确:①不准确,大人和小孩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②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小孩,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3)收集生活中常用来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①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②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准备。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修订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 课教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单元备课 备课人: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