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权力运行改革研究论全面改革中国公共权力的内外关系模式_施雪华

公共权力运行改革研究论全面改革中国公共权力的内外关系模式_施雪华

社会科学研究2016.3.

公共权力运行改革研究

论全面改革中国公共权力的内外关系模式

施雪华

〔摘要〕

公共权力关系内外结构的全面改革,是科学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系

统工程,它可以推动公共权力结构改革的制度现代化进程。将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

制度更新任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工程,必将形成有效制约并促使权力正常

运行的“制度之笼”

,规范权力运行,开启清明简政的新时代。〔关键词〕

公共权力;权力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3-0006-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道路与国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14@ZH007)〔作者简介〕施雪华,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深化是此次讲话的中心与重点。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1〕

可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全面改进反腐败机制与制度建设,是全面改革公共权力运行的突破点与切入点。

以此为开端的公共权力运行改革与反腐败斗争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中有了更为系统的要求与体现。关于公共权力运行改革与权力监督体系构建

,《决定》在第十个方面,即“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中给出了如下提纲挈领的要求

:“坚持用制

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规范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职责权限,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能,明确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加强反腐败

·

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创新与改革权力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机制的建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与《决定》的要求中都落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如何打造科学合理、严密有效并且适宜长期运行的“制度的笼子”来约束权力,使公共权力的运行步入正确的轨道,以减少异化公权、侵犯私权等腐败的负面结果对国家整体改革进程的影响,则成为公共权力运行规制的重中之重。

规制公共权力运行,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体系,建立长效常态监督与反腐机制,规范公共权力边界,将权力置于怎样的制度之笼、如何让“制度之笼”长效地运行是公共权力监督与规范制度建立应当深入考虑的重点问题。为公共权力打造规范合法的“制度之笼”的同时,相关配套制度体系的建立也是“制度之笼”能够长效运行的重要外部环境条件。权力的“制度之笼”持续奏效的外部环境,亦是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现代权力运行制度体系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权力运行体系自身的建立与规范运行,相关国家治理体系中其他部分的改革与制度体系建立,更是权力运行体系所依靠的大的国家改革制度环境。因此,厘清中国公共权力运行现状即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反思制度建立与改革完善的细则步骤,更为符合权力运行改革的现实。

一、中国公共权力内外关系现状:含混不清

中国公共权力内外关系含混不清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关系边界不明晰;公共权力内部关系边界不清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就要明确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边界,明确公共权力的内容和范围,具有针对性地打造约束公共权力的“制度之笼”,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并且建立保障合法私人权利的配套法律法规与实际操作的制度政策。

首先看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边界区分。有关权力边界的界定与外延之研究,有学者曾提出这样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从调整范围和对应关系来看,主要有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或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国家权力是通过依照宪法和法律程序组成的政权机关的活动来实现的;政党和团体权力则是通过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监督保证作用和参政议政作用来实现的……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转化形式,国家权力是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一种强制力量,主要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在实际生活中,国家权力总是与一定的组织机构相联系,离开了一定的组织机构,其存在就失去了凭借,其运行就失去了载体”。〔2〕其中所谈及的社会权力则是指“社会主体以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而产生的影响力和支配力”〔3〕,并且在论述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边界的同时,谈及国家与社会的三种关系状态下,何种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模式能够较为有效地抑制公共权力的异化,防止腐败的发生,即“社会对国家的独立状态。社会对国家权力有一定的制约和监督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4〕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现代化转型阶段,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的分离初现雏形,但仍将处于相互影响、难以明晰分离的状态,据此,欲通过完全的社会治理体系的系统式监督约束来防止公共权力异化现象的发生与滋长,并不十分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的转型实际。我国现阶段的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仍存在模糊不清、难以明确分离的领域。也就是说,公共权力运行所发生作用的公共领域、公共事务与私人权利运行发生作用的私人领域、私人事务还存在重叠部分,不能完全划分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基本依托的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的实际涵义或曰特定涵义是“对社会事务(包括部分政治事务或国家事务和几乎全部社会事务)的管理”,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和公民自我管理或平等管理的“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5〕社会治理体系没有完全独立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状态,也是公共权力难以与私人权利明晰划分的重要原因。由此,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难以分离,产生公共权力向私人权利领域渗透,私人权利运行的社会权力领域又不能对公共权力领域产生制约、监督的作用,权力作用范围划分的不合理造成权力运行无边界、乱边界的结果,长期此种的权力运行模式加深了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本就含混不清的作用边界。

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运行作用的边界模糊,对于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约束来看,在对权力的具体界定、针对性的运行、制约以及监督机制的建立,如果不能以明晰公共权力边界为前提,也就是说,不能将公共权力明确地与其他权利相对独立分开,就难以建立真正长期有效并且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制约和监督制度,打造出的“笼子”材质与强度、作用与力度再高,“笼子”中关住的并非所要规制的公共权力,所进行的制度改革也将是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同时,权力边界的模糊对于私人权利来说,公共权力具有权力天然扩张的属性,其无边界、无约束地在私人领

·

7

·

域扩张与渗透,对于私人权利领域的健康发展会造成负面影响,私人组织失去应有的空间。公共权力带有组织性的扩张导致机构与体制膨胀甚至冗沉,行政管理与社会治理工作失去活力,运行效率低下,最终使私人权利运行范围萎缩。传统的全能型国家管理模式的弊端使私人领域发展僵化,社会治理体系难以生长,更难以发挥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作用,又给权力寻租、公共权力异化提供了孳生的土壤,权力的“制度之笼”的打造更难以谈起。

检视了公共权力的外部关系,再来看公共权力的内部关系存在的问题。公共权力的内部关系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观察。一是纵向上,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与职能的划分问题。当谈到涉及权力结构与行政体制改革时,反对全能主义政府模式的呼声都很高,对于“有限政府”的“有限权责”这一基本观点与改革方向基本达成了共识,“全能政府”“全能包办”的效率低下、收效微弱、执行偏差也不需赘述。全能型政府模式是国家塑造社会,资源分配、制度供给、政策输出均是国家给予社会,所谓的社会治理体系亦是国家治理过程中全权负责打造全程。而在明确了全能主义政府治理的弊端后,就应调整改革方向,避免给弊端发挥作用提供空间。有学者研究提出,改革的目标“应当是有限责任政府”,“实际上我们政府职能的错位,之所以承担了‘无限责任’是因为它包揽了‘无限权力’,争权、揽权、扩权成为政府的顽症”。〔6〕在中央一级的高层的公共权力与职责划分与审查时,就要做到有原则、符合行政与治理实际的权力规制管理。在考量与地方进行权力划分、权责下放的前提时,也应当明确对高层的公共权力的规制与管理,这是“放权”有序、有力、有方向、有目标的关键。

如同正在进行当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近10年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69.3%,各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依法行政,促进了反腐倡廉,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7〕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的“2014年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作将如期开展。“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8〕“自我革命”式的简政,其过程即是放权,短期来看,放权简化明晰了中央政府的工作范围与行政权力的边界,为地方政府进一步进行权力结构优化提供了必备基础;从长期看,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公共权力体系结构优化、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构建前提与良好的开端。

二是从公共权力内部关系体系结构的横向关系来看。首先,与公共权力的行使直接相关的事务,含立宪、选举、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政党、压力集团等事务被称为“政治事务”。〔9〕那么,在公共权力体系内部直接与“政治事务”相关联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主要的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则更需要明晰划分。谈到打造约束权力的“制度之笼”,实则为外部关系的调节与监督约束,相对于公共权力内部的制衡与监督来说仍显被动。内部关系规制的制度建设既应当最大程度地避免如行政权对于立法权、司法权的消极干预,也应当塑造适合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相互监督以促进行政效率与执法过程现代化的配套运行制度建设。中国长期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因此,中国公共权力的内部关系结构体系中,党政权力的横向关系有待明晰,亦是公共权力内部关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中国的党政关系而言,由于中国民主革命不同于西方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虽然改革深入至今已到转型攻坚阶段,但革命历史以及国家建设初期留下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痕迹仍有遗存。因此,在现阶段党的政治领导职能与国家机关的立法、行政、司法职能划分虽逐渐显现清晰,但党组织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等活跃在公共领域的掌握公共权力主体之间的权责划分仍存在重叠现象,党组织对于其他公共部门的领导方式仍需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规划来使其更为有效地运作。在保证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公共部门的正确政治方向和正常的机构运转前提下,职能、权力以及责任的划分也是公共权力内部横向关系结构调整需要考量的重要方面。

二、厘清中国公共权力的外部关系

打造约束公共权力规范运行的“制度之笼”,在理性审视了中国当前公共权力内外部关系为基本前提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来厘清中国公共权力的外部关系,即厘清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之间

·8·

的边界成为打造“制度的笼子”的首要问题。厘清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边界的有效方法,一是限制公共权力的运行范围和运行方式,二是有效合理地保护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使范围和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明晰划分中国当前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边界的总体思路是,明确划分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作用与运行范围,在建立明晰的边界这一基础之上,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社会权力与公民权利来制约国家治理体系主体之公权力,即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力。

欲将社会权力塑造成制约公共权力的“制度之笼”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将两者明确区分开来。由于公共权力行使与运行基本依托于公共组织的组织化结构和职能以及法律赋予公共部分、公共组织的责任,培养“有限责任”观念的现代执政党与政府即是明晰权责的首要工作。基于中国当前处于改革转型期的攻坚阶段,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公共政治生活中,“政治事务”与“社会事务”仍然也确实存在交叉重叠、难以明晰分离的状况。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改革公共权力结构,打造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之笼”以严厉打击公权力异化、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并且不为权力异化等腐败提供滋生的土壤,这一制度改革和创新建设,是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能否科学建构权力运行的依托结构、能否使联系紧密的机构职能重新规制、清理重组,制度设计者、制度执行者以及制度监督者的“有限权责”观念需要扎实确立。其次,厘清公共权力边界与权责范围。即将行政权力等具有高度执行力与强制力的公共权力规制于行政权力运行范围内,自上而下地逐步实现并严格执行政企分开,逐渐减少行政命令式的公共权力直接作用于经济领域内的企业经营范围,给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留出合理的自由活动空间,给企业以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规制、自我发展的生存与成长空间。优化升级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手段,使市场的自主调节以具有高灵活性、强适应性、强调节性与反馈性的国家宏观治理政策与机制为发展软环境,逐步将僵化的硬性行政命令抽离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主体的发展,以立法建规的形式规制企业的合法经营与经济行为的空间,从制度与机制运行的设计上给市场留出保持活力又不失正确方向的活动范围与发展空间,逐渐结束行政权力等公共权力对于市场的直接干预,从而理清市场与政府的权责范围。其三,为社会治理体系独立成长提供合理环境。深入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其自我组织、自主治理的良好制度环境,优化公共领域的职能划分,尝试在部分领域放开由社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来参与社会服务的提供以及公共资源的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以避免在部分公共领域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明晰并且厘清公共权力的外部关系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改革工作就是,有效合理地保护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使范围和主要内容。针对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整体转型期的阶段性特点,国家治理层面的“政治事务”与社会治理体系治理层面的“社会事务”尚未明晰分离,欲将公共权力的外部关系边界划分清晰,所要着手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纯粹的“政治事务”与“社会事务”相分离。经济领域中经济组织活动要以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为主体主导经济领域的正常运转;社会公共生活中也应当给予基层群众组织、各类型的合法社会组织以主导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权利。在公共福利提供、区域内公共资源管理、公共活动开展、公共组织自治等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即公民个人、非公共部门、非公共企业、非公共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主要领域中,这些主体所能够承载并且担负的职能与责任留给以上主体进行自主治理、自主发展、自主监督。公共权力作为合法的强制性权力后盾,其运行应当在高层制度与基层运作制度中规范进行,为公共领域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结构功能改革的切实分离的实际条件与法律环境。将基层群众组织以及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已经担负并且有资格担负的社会治理功能划分到公共领域中,给社会组织自我治理、自我发展以有序有理的组织化运作形式,逐步培养现代的自治自律自主治理,并且逐渐通过自主治理的组织化程序与规范化制度,利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优化逐渐承担社会治理的职能,使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从社会事务主要领域逐步分离出来的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不稳定性因素降至较低的程度,在保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前提基础上,通过国家治理体系、法律体系、制度体系以及权力运行机制的保障,保证公民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合法权利行使。由此,在社会权力能够正常运转并且得到保障为前提,才能使之成为监督并约束公共权力无序扩张的重要力量,为规制公共权力的“制度之笼”提供必不可少的组成“材质”以及笼外的第三方监督力量。

·

9

·

三、厘清中国公共权力的内部关系

打造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之笼”,预防并且治理既已发生的公共权力异化与腐败,从来就是一项系统工程。若将公共权力的运行与治理看作具有独立特定运行规则的子系统,厘清公共权力外部关系的工作,就是将这一系统在系统边界上与其他权利系统划清边界,这既是减少系统间不良干扰的前提,又是系统内良好运作的基础。关于厘清公共权力这一系统的内部关系,即厘清公共权力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边界,可供参考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构建科学的党政关系模式。构建相对独立的立法系统、行政系统和司法系统,构建科学的中国特色的现代“立法—行政—司法”关系模式,其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与系统内核即为用政党权力来制约政府权力,用政府权力来制约政党权力,在主要的公共权力之间,用立法权来限制行政权和司法权,用行政权来限制立法权和司法权,用司法权来限制立法权和行政权。

首先,构建科学的党政关系模式。在构建现代的党政关系模式中,要注重处理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即明确领导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区别与各自的属性,执政党应从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领导一切国家治理事务,逐步转变成领导正确的发展方向,负责把关总体路线方针与政策,逐渐改善“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这一革命时期特殊的领导管理形式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弊端。党政分开、明晰党政各自职能并不意味着削弱党的领导,如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欧内斯特·巴克所说:“政党是把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10〕执政党作为密切联系群众、具有高度组织化、严格纪律性的政治组织,要明确其基本职能是领导职能。“领导职能主要是政治性的,在于组织和动员民众,在民众和国家政权之间建立政治沟通机制;在于进行利益表达和整合,通过正常渠道向国家机关提出立法建议和输送领导成员”。〔11〕而政府的管理职能则不仅仅包括政治性的管理职能,还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负责。执政党在国家的政治公共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对政治方向与国家发展方向的掌握来领导国家治理的运行,而非细致深入到国家机构运行的各个分支系统进行直接的事务性执行。此外,党政关系的现代化改革还要结合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中党和人大的关系构建、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构建以及党与参政党、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的关系构建作调整。

其二,构建相对独立的立法系统、行政系统和司法系统,将公共权力的主体部分进行系统内的明确划分,形成系统内权力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权力规制方法,始于西方的分权制衡理论与历史实践。“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权属于代议机关,行政权归国王,而司法权属于独立的审判法院,三种权力分立并相互制衡;要防止滥用权力,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政治力量,又能使它们彼此调节配合并相互制约的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在美国首先付诸实践,1787年制定的联邦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由国会、总统和法院分别行使,相互制约”。〔12〕分权制衡的实践与理论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来已久,此种分权制衡以达到权力相互制约的思路可供借鉴,但要考虑不同的历史环境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社会现实。公共权力系统内部的结构优化,尤其是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合理配置需要符合现阶段国家治理权力的运行状况和总体改革目标,更要规制权力使之合理合法运行,逐渐运用制度法律来治理权力运行,逐步摆脱“人治”的传统模式及其诸多弊端。相关研究曾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遵循精简、统一、高效原则,对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适度分解与平衡,使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制约。在厘清权力事项的基础上,合理分解配置一把手的权力、重点岗位的权力、上一层级的权力,从制度机制上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扩张甚至滥用,通过优化权力结构为打造制度的‘笼子’奠定基础”。〔13〕建立以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为系统中心的立法系统、司法系统与行政系统,不仅要厘清这三类权力的边界,各自系统内部权力的划分也尤为关键,可见,厘清权力边界无论在处理公共权力外部关系构建还是打造权力内部系统过程中,都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思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应当以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即我国法定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及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即法定国家司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即法定国家行政机关为立法系统、司法系统与行政系统构建的中心,增强人大即立法系统的立法创制职能,强化两院即司法系统的监督职能,改进政府即行政系统的执行职能,针对三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建构

·

01

·

规制公共权力的笼子。

其三,要构建科学的中国特色的现代“立法—行政—司法”关系模式。理顺立法、行政与司法的权力关系,构建系统之间合理的模式亦是保证将公权力关进“制度之笼”的基础性工作。多数学者认为在提倡打造关住权力的笼子时,应当重新审视并且足够重视制度建设的刚性,“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制度、制约权力,做到依法确权、依法限权、依法用权,用法律监督制约权力”〔14〕;还注重制度笼子的惩戒性,做到“出笼”必受惩,对腐败行为要零容忍,“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搞“网开一面”和“下不为例”〔15〕;更要注重“笼子”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制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使制度既在理论上站得住,又在实践中行得通”,“合理设计权力行使流程,杜绝权力寻租可能,形成权力的封闭循环系统,单项制度各环节或相关制度之间要形成反馈环路,确保各项制度彼此衔接配套、环环相扣,使权力授予、行使、监督全过程和各环节都有制度规范,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16〕深入思考以上制度改革的逻辑进路,正是从立法系统、司法系统与行政系统的主要职能入手为“制度之笼”的设计提出原则上的更新与严格的严密要求。由此,“制度之笼”的设计原则、依据的法律、执行的标准、实行的效果以及成果的反馈等整个系统工程,都需围绕着立法系统、司法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模式更新来创制完成,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前提前下,中国特色的“立法—行政—司法”关系模式不能也不需要照搬西方的分权制衡机制,在充分利用现有国家公共权力机构的结构重组与职能优化的基础上,保证立法系统的权威性、法律的严密性与严肃性,加强司法系统的合法有效的执法力度,强化严厉的违法违纪惩戒制度,细致化、刚性化行政系统的执行标准与执行效果,狠抓政策施行的终期效果,使司法系统的反馈与惩戒得到立法系统的法律权威性保障,使立法系统的立法与创制工作得到司法系统的检视与执行保障,使行政系统的执行与贯彻得到司法系统与立法系统的有效监督并且能够给予立法系统有效的行政效果反馈。以行政系统事务问题性为导向的工作方向为立法系统提供预见性的立法事项,以司法系统的监督与惩戒违法为行政系统的执行底线,以立法系统的立法工作为行政系统与司法系统事务处理和公民合法诉求提供权威的法律制度保障,即通过现代的“立法—司法—行政”系统的职能划分与关系调节保证公共权力内部的良好运行,又为公共权力外部关系的对接提供可执行的承接点。

四、建构中国特色公共权力内外关系模式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公共权力运行的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厘清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之间、公共权力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建构符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有力推动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公共权力内外关系模式,即坚持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由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限定的,各国家权力机关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高效运行的各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

总的来说,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关系模式构建与公共权力内部关系构建,就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关系、执政党与政府关系、人大两院与政府关系。而将这几种关系的处理与改革置于中国当前改革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中时,就需要考量更多的公共领域成长与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与转型现实,中国国家与社会分离转型的开始与加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的转型现实是,“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经历了从传统统治和管理形态向现代治理形态的转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来年里,私域和私利性的中国市场、家庭、个人和社会组织逐步从公域和公益性的国家、政府组织、公共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21世纪初以来的十多年里,半公半私性的社会组织即第三部门开始从私域和私利性的中国市场社会、公域和公益性的国家中逐渐分离出来”〔17〕,经过数十年的改革转型,国家在经济与社会生活领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就,但“至今国家的公共领域与市场社会的私人领域、第三部门的半公半私领域的边界尚不清晰,国家、社会和市场三种力量之间也无成熟的相互关系规则”。〔18〕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定》,为理顺国家、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厘清公共权力内外部关系,打造制度的笼子进行反腐败的系统工程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可行思路。

建构中国特色公共权力内外关系模式,要在充分把握并且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现实情况,知来路明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中国特色公共权力内外关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

·

11

·

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机制建设为工程基础的突破口与起始点,以规范化、常态化、动态化的机制更新与运行保障制度的活力与有效性。

建构中国特色公共权力内外关系模式,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关系的厘清与明晰是保障公共权力关系系统协调运作的前提。在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事务与社会治理的社会事务尚未各自独立、完全分离的状态下,通过政治事务与社会事务、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在职能、权力、责任、地位、作用与关系上的积累性渐进式的分离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成长的必要举措,通过系统性、总体性、全局性的治理体系构建更是为公共权力关系系统提供建设与改革的制度与机制环境。规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构建现代国家治理的必要部分,更是扫清公权私利违规操作、特权孳生的不良环境的关键步骤,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长期重要工作与长久目标。

建构中国特色公共权力内外关系模式,公共权力内部关系的厘清与明晰是公共权力规范化与反腐败工程的核心内容。厘清执政党、政府、人大、两院的横向职能与地位角色的划分,在功能责任领域明晰各自的地位作用,在职能的划分上做出基础性、保障性的关系改革工作。结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形态发展实际,以执政党、政府、人大、两院的结构功能明晰作为纵向权力规制与下放改革的基础,理清中央与地方之间围绕党、政府、人大以及两院在领导系统、立法系统、行政系统与司法系统的权力清单与职能,使国家治理体系内部在有序地与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分离的同时,用法律、制度、规则与运行机制来规制内部的权力、职能、责任等关系,建立真正切实可行并具有高度灵活反馈性的国家治理系统。用结构功能的理顺与更新式现代化,带动公共权力内部关系明晰调整,用清理特权、公共权力异化等腐败现象,严惩公共权力滥用、异化等不良行为作为严厉治理公共权力非规范运行的底线治理措施,通过累积性惩戒与治理能力的实践与锻炼,不断提升反腐败机制制度的威慑力、公信力,以此促进制度法律化、治理常态化、运行合法化的良性权力运行系统的形成。

打造制度的笼子关住权力、管好权力并且惩戒腐化的权力,核心的制度设计理念就是不再“以人管人”,要以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权力运行规律的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界定权力的边界,明确公共职务的权责范围,用制度的规范运行逐步代替人的治理,用制度的刚性规则来约束规范人在执行制度时的行为,用制度惩戒的底线来警示人在执行制度、行使权力时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用对违反制度、触碰法律底线的“出笼”行为的严厉处理为制度的规制效果作为最低保障,真正打造“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科学严密、能有效严厉惩处违纪腐败行为的机制制度的建立,离不开顶层设计对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体系转型分离的总体把握,离不开攻克转型难题的共同信心和共同的制度信仰,树立系统工程性的制度化管人治世的现代反腐观念,在合理规划公共权力内外部关系模式、打造制度防腐的系统基础上,用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公共领域活动,合理进行权力结构的优化调整,下放社会治理体系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事务,将这一部分的权责投放入社会系统中,给社会组织以自律成长的空间,在公共权力内部体系自我规制制度作用的基础上,以社会治理体系中逐渐成长的社会组织这一第三方力量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为公共权力制度体系提供一条有效并且广泛的监督与反馈保障路径。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1-22)〔2015-09-11〕.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10333809.html,/2013-01/22/c_114461056.htm.

〔2〕〔3〕〔4〕〔11〕王寿林.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53,54,54,409.

〔5〕〔9〕〔17〕〔18〕施雪华.论传统与现代治理体系及其结构转型〔J〕.中国行政管理,2014(1).

〔6〕〔7〕顾杰.如何把公共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

〔8〕新华社.两会授权发布: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4-03-02)〔2015-09-1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14/c_119779247_3.htm.

〔10〕〔英〕欧内斯特·巴克.关于政府的若干思考〔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39;转引自王寿林.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409.

〔12〕〔13〕〔14〕〔15〕〔16〕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课题组.西方国家是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责任编辑:周中举)

·

21

·

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与突围

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与突围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于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关注。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针对公共管理困境,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出路和突围。 关键词:公共管理;困境;突围 自建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公共管理新思维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西方学术界的“政府再造”、“摒弃官僚制”等改革政府机构的激动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观念。目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成为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众矢之地,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陷于滞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都开始反思其公共管理模式,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在这场运动中,“摒弃官僚制”成为一个最响亮的口号。无论是英国撒切尔时期所提出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还是美国里根时期具有强烈的“新泰勒主义”倾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都着眼于官僚制本身,而其后历届政府在公共管理改革思维模式上,基本上都延续了同样的观点。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新了公共管理的传统观念,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二、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结构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行政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1】【摘要】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福利国家”带来的困境,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在这过程中形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时又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式、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管理,以解决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它以经济学为基础,以政府市场的协调为核心。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比,它在研究范围、方法、理论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之处。它的理论及实践对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也在不断改革之中,但是在我国政府改革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国家为了政府改革兴起的,但同样对我国的政府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要我们能够积极的借鉴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一定会给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政府改革 【Abstract】Nineteen eighties,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welfare state" in trouble, for the reform,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to absorb fifty or sixty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new latitudinarian economics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method used in government managemen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o re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t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s, with the government as the core market coordinatio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is compared, in its research scope, method, theory basis, there are a lot of innovation.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countries' administrative reform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also is in ceaseless reform, but in the government reform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lthough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rising to the government reform, but also for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long as we can adopt the suitabl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place,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will give China's government reform provides a number of very fruitful suggestions. 【Key words】New public management; Western countries;Government reform 【1】作者简介:张万里(1989-),男,河北衡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本科生。

(5)-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

作业 1.第23题 衡量一个政府是否有效最直观的标准是看其()如何。 A.职能 B.效益 C.政绩 D.效率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2.第24题 责任政府建构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归责原则基础上的()制。 A.首长负责 B.政府问责 C.行政监督 D.引咎辞职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3.第25题 有效政府以()为政府行为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A.行政效率 B.公共效益 C.政府绩效 D.公众满意度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1.0

题目分数: 此题得分:0.0 4.第26题 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坚持:()行政机构改革方向。 A.大政府、小社会 B.小政府、大社会 C.垄断政府 D.全能政府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5.第27题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 A.年轻化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6.第28题 政府放权和退却的程度以()的高低为限度 A.市场质量 B.社会质量 C.体制质量 D.组织质量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7.第37题 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正确的是()。年轻化A.

B.科学化 C.民主化 D.制度化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8.第38题 行政审批制度处理和协调的重点是:()。 A.行政机关外部并且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B.行政机关内部 C.上级行政机关 D.下级行政机关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9.第39题 干部人事制度创新以改革()为重点,探索干部管理新机制。 A.公务员制度 B.政绩考核 C.干部人事制度 D.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10.第40题 政府职能重构的内涵包括纠补()失灵和弥补()失灵。 A.市场、政府 B.组织、经济 C.系统、体制 D.政府、市场 答案:D D 标准答案: 您的答案: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研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核心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过渡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分析了深化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发现建设公共行政体制、实现民主法治管理、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和优化行政管理结构这5项内容将成为行政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参考 一、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论文)的基本内容 与传统的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和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官僚制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由于严格说来,新公共管理尚未形成一种单一的理论,而只是一种理论思潮,所以我们在此将其称为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理论”。根据西方行政学者P·格里尔、D·奥斯本和T·盖布勒等人的论述,新公共管理主要有如下思想: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只是收税和提供服务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起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开支,提高效率。“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和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发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划桨型组织机构倾向于不顾任何代价来保住‘他们的’行事之道。”[1](P12)因此,有效的政府并不是一个“实干”的政府,不是一个“执行”的政府,而是一个能够“治理”并且善于实行“治理”的政府。 2.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新公共管理从公共选择理论中获得依据,认为政府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市场不仅在私营部门存在,也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当市场在公共部门出现时,我们通常称之为系统,如教育系统、职业训练系统、心理卫生系统。但它们都是市场,就同金融(金融论文)系统、银行和保健系统一样都是市场。如果我们把市场导向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的公用系统上去,我们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1](P288)于是在新公共管理中,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或“客户”。“企业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有其特殊的含义:并不是会做生意的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企业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效率。因此,企业家式的政府应该是能够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需求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提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因为这将使竞争进一步发展,不是政府管理人员选择服务提供者,而是政府管理人员让公民选择服务提供者。企业虽

公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

公权力必须在阳光下运行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这已经是被历史证明的真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某些领域存在权力失控是不争的事实,个别公职人员滥用手中掌握的公权力,攫取私利。据中纪委《关于201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情况的通报》,2012年受党纪处分的公职人员134464人、政纪处分的38487人,其中,受处分的县处级以上干部4698人,被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961人;有30315人因贪污贿赂行为被处分,占同期处分人数的18.9%。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最新公开的数据,去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69人,其中厅局级179人、省部级以上5人。可以看出,全国查办案件数量整体较上一年度均有所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力度的加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滥用公权力的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腐败频发有特点 目前,某些领域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腐败高发的态势仍旧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化,腐败与反腐败的博弈态势依然激烈复杂,腐败分子不断变换手段,腐败现象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当前,腐败的领域已经从经济热点领域、资金高密度领域、垄断性行业领域等向一些社会领域扩散,腐败的高发区开始向一些改革尚未到位的社会领域转移。在某些领域,腐败主体开始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形成腐败利益集团,通过构建特定的利益关系,协同作案,侵占公共资

源,为个人或者小集团谋取非法利益。由于一些滋生腐败的体制性和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腐败分子利用各种制度漏洞、高科技手段等,逃避监管和制裁,腐败方式越来越隐蔽,社会危害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增加了惩治腐败的难度和成本。 公共权力配置上的不合理和监督机制上的不健全日渐成为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公共权力运行缺乏制约导致腐败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腐败交易还更多地呈现出“期权化”的趋势,腐败分子开始从对利益的短期占有和一时消费,逐步向热衷于获取长期回报和对资本的长期占有转变,更加注重对生产资料和资源的侵占;侧重于通过腐败行为强化对资本的积累,竭力追求长远利益,权力与资本的利益共生现象日趋明显和严重。而且,腐败现象开始向境外蔓延,某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而向境外发展。一些腐败分子同境外不法分子相勾结或者通过境外渠道转移非法所得,逃避国内法律法规的制裁。在权力领域,某些助长贪污腐败的“潜规则”正在侵蚀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并逐步演变为正统规则,严重地危害到法律和制度的权威性,危害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 制度不全有漏洞 首先,廉政法律体系建设需加速。当前,我国党政机关已经出台了难以计数的规范性文件,用以规范公职人员行为。但这些文件相互之间缺乏体系性、逻辑性和一致性,有的仅限于号召性的规定,不具有操作性和强制性,严重影响了各种规定的权威性和实施效果。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如何健全养老 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 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 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 空前沉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 速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 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

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 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 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 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 (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 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 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 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 确定性。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 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但是,目

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掌握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具体实践,分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考试的学科范围主要包括: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西方主要国际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主要模式,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理论对中国的启示,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过程、主要特征,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措施和经验。 二、考试的内容 1.基本概念:行政改革、机构改革、公共选择、新公共管理、治理、市场配置、非市场配置、新公共服务、官僚制、公共服务的民营化、市场化政府、解制政府、企业家式政府、重理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弹性化政府、参与式政府、政府再造、服务型政府、内源式行政改革。 2.行政改革的基本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作用和缺欠,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后现代行政理论,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公共行政的民营化,公共服务的企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西方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模式,政府再造的主要内容,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内容,当代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趋势,行政改革发生的国际原因和国内原因,行政改革的主要类型,能政府的主要特征和内在矛盾,

政改革的基本原则,行政改革的目标和方式,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职能配置的主要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公共服务及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和特征,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意义,发展中国家行政不善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内源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内源式的行政改革,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定位,现代公共行政价值观的载体,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与职能结构的调整,我国政府职能的重新设计,政府职能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涵义,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和作用,中央与地方关系基本模式。 3.结合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的改革实践。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机制。联邦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的共同特点,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转型期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新公共服务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西方改革实践对我国公共服务生产模式再造的启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我国公共服务的启示,我国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定位,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三、考试题型考试的题型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这场改革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以及西方的成功经验,以期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管理改革启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掀起的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虽然有着不同的称谓,比如“公共管理主义”“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企业型政府”“苗条政府”“新公共管理”等,但它们的基本趋势都是由传统的官僚制度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到了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西方国家政府长期依托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机构臃肿、发展停滞、财政危机、通货膨胀等问题,人们开始反思政府公共管理。70年代末,在公共管理部门实践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力推动下,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重新认识和界定政府的管理职能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不断扩张,负责“划桨”的成分多于“掌舵”,甚至有时候既“掌舵”又“划桨”,政府“越位”现象明显。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此进行反思,重新认识和界定政府的职能,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该从“越位”的地方“退位”,集中精力做好决策工作,而把具体的服务性的工作承包给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去做。 (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 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2]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已经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POSDCORB 范式(计划、组织、人员、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转移到 PAFHRIER 范式(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外部关系)。 综合各国的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报告,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几个前沿问题:(1)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 示》 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

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斯密认为: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罗森布鲁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评价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罗森布鲁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评价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1.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组织机构不合理,机构重叠、臃肿、人浮于事,而使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该像企业管理那样,效率放在首要地位,这一思想是值得借鉴的。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首先应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政府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或私营部门的管理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并不完全合适,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以为公共管理所借鉴。将企业管理的讲究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可以增强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更为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3.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这一方面提高了公共服务领域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更好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对提供公共服务的宏观管制的同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开放一些公共服务的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进入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 4.新公共管理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作业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 第1题(20) 分试述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 政府职能重构的目标包括纠补政府失灵和弥补市场失灵。一、纠补政府失灵。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共性来分析,可以将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决策失误;2.制度缺失;3.政府角色错位;4.寻租及腐败。二、弥补市场失灵。即弥补和克服三种类型的市场失灵: 1.在弥补市场固有的缺陷方面,中国政府必须承担的经济职能是:遏制市场竞争走向垄断、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进行信息引导。 2.中国政府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还必须承担以下方面的特殊职能:政府部分地替代市场、对市场的培育、推进市场化改革。3.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的东方大国,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政府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充分发挥其功能:管理庞大的国有资产、缓解就业压力、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 第2题(20) 分试述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一、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一)经济计划化。(二)国有化和私有化。国有化:国家直接兴办企业或将私人企业收归国有。私有化:政府经过不同方式将政府的资产转交给私人经营。(三)下放企业权力。二、中央政府权力结构调整(一)随政府职能的扩张而增设机构。(二)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综合管理。(三)职能分工专业化与设立独立机构。(四)健全组织信息系统。(五)建立行政体制内部的协调机构。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一)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由“分权”到“集权”的阶段。2.由“集权”到“分权”的阶段。(二)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方面,法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等集权程度较高的国家不断向地方分权。另一方面,英国等分权程度较高的国家不断向中央集权。四、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行为的变革(一)管理方式的改变。(二)管理行为的法律化。(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四)建立政府外部的协调机制。 第4题(10) 分简述政府机构改革动力。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并不仅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及政府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则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的动力。与西方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动力来源于社会、民众不同,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源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方针政策。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政府的6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每次机构改革的指导路线、改革方向、政策目标都是我们党所决定的。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政策,同年进行了以“精兵简政”为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2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政策,1988年进

公共权力

公管1401 张威 201408020129 一、形形色色的公共权力异化现象 改革开放至今,公共权力异化表现出数量急剧增多、形式更加多样和社会危害更大的特点,公权力“不公”主要有三类表现。 第一类是公权力私用。在公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掌权者优先关注自己或与己有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进而做出以权谋私、公权私用的行为。权力寻租是当代中国公权力私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第二类是公权力递延,通常表现为权力家族化、部门化或小集团化,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领导干部故意“照顾”家族成员或身边亲近人员,或助其“入仕为官”,或借其代理寻租。二是领导的家族成员、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的职务影响谋利,河北“二书记”李真案便是典型。三是部分领导的下属采用媚权的方式,处处迎合领导或与领导有亲缘、利益关系的人士,以此获得仕途上的升迁。公权力递延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危害极大的新的权力异化形式。 第三类是公权力缺位或越位。“缺位”指的是公权力在理应涉及的领域或地方“不作为”或是“有责无权”,即该管的地方“不主动管”或“无权可管”,从而导致制度建设滞后、国家治理能力低下。“越位”则包括公权力部门职能交叉、关系不顺或是政府权力过大、对市场和社会干预过多等,从而出现公权力不体现人民意志,甚至站到人民利益对立面的现象。 综合来看,公权力异化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公权力的执行主体为了谋求私人利益而损害公共利益;二是由于制度设计不合理、发展水平较低或缺乏先进的现代政治理念,公共权力本身偏离了公共利益,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公权力“缺位”、“越位”或“错位”等。 二、公权不“公”,原因何在? 其一,权力中介形成和存在的必然性,造就了权力与人民脱节而出现异化的可能性。从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可能随时随地去具体掌握并行使权力,而只能通过授权个别代表人物居于某种职位上去行使权力。因此,在人民与权力之间必然形成一个中介,在中国的日常话语中,这个中介便是政治领域内的“各级官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主管领导层”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的“负责人群体”。一旦这些中介人物丧失代表性,人民与权力就会发生分离,公权力的人民性和公共性发生质变,公权力往往转变为私人权力和个人特权,权力中介随之由人民的公仆变为人民的主人。 其二,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是权力异化的关键原因。目前中国对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监督体系还比较脆弱,一方面是监督制度不够健全,对权力的内在有效制衡缺乏具体规定;另一方面则是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下,公权力行使主体权力观错位,习惯于家长式作风,不愿接受外部监督。 以多种方式来制约公权力 “以权利制约权力”。公权力最大的制约力量来自人民,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和国家政权理应最重视公共权力的人民性属性。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和“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的根本解决思路,即国家公权力回归社会和人民。马克思认为这是公权力的必然归宿,也是根本铲除公权力异化的必然要求。

[公共管理,中国]探究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对中国借鉴

探究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对中国借鉴 前高:在针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将新公共管理进行一定的分析。从传统的西方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公共管理具有官僚的气息,而且,在传统的公共管理学中,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和行政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而且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也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止是因为这些理论基础的存在,才使得传统的公共管理与新的管理思想有所不同。新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现代经济学、私营企业等,而且,在这种新的公共理论的思想中不存在以权进行监督、强权负责等强势的方法对政绩进行改善。新的公共管理的思想是一种以公平公止的方法来提高政绩的,具体来说就是以企业化的管理方法,使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以提升效率,这种竞争式的管理,不仅仅在质量上可以达到要求,而且在水平上也满足了顾客的需求。 一、新公共管理 与传统的强权公共管理相比,新的公共管理的思想是在比较民主的基础上进行的竞争机制,这种思想使得政府的政绩在顾客的需求下不断的提升。但是从某一方而来说,这种思想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规模,只是一种思潮,所以也只能将这种思想哲时定位一种思想。下而,木文将针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政府的管理职能上来看,政府要对自己进行定位,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的管理中来说,政府不仅仅发挥了了领导的功能,还实行了执行的功能,即收税以及提供服务。而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体现更多的是领导功能,即制定相关的政策,也就是说,在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下,政府将管理以及执行的事务予以分离,这样不仅仅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政府的开支,而且还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效率。而且,只有政府将自己定准了位,才能精会够聚神的将一件事情做好,才能够做到人心所向,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 其次,政府要时刻以市场作为向导。只有将市场作为向导,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市场的资料得到手,才能够获得准确的数据,进而为市场和顾客进行更好的服务,进而提高政绩。从小的层而上来说,就是要将企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向导,因为只有在第一时间满足t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才能够使得国家的发展更快,发展的更好。第三,竞争机制的思想在公共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观念里,私营企业和垄断阶级是政府的贵宾,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广大的公民无法得到满足,也就造成了政府政绩的低下。而新的公共管理的思想则认为,将竞争机制运用到公共管理之中,使得竞争机制取代垄断,使得竞争机制扩大公民参与的宽度,所以,这种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更多的企业和公民参与进来,从而加大了竞争。止是由于竞争的激烈,才使得政府的效率得以提高。 二、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对中国的借鉴影响 具体来说,西方的这种新的公共管理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的产物,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的发展。对于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中国的经济体制随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止在向市场经济不断的转型。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虽短,却有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可和认同上,还表现在中国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上。但是,在此基础上,政府怎样进一步的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

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发展 篇一: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 历程、成就与经验教训 王海燕 02- 0078- 03 一、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历程回顾 1980年一1988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是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体制发展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和重建。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卞要表现为两次政府行政机构的精简和改革。1982年,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在这次行政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工作机构总数由原来的100个减少到61个,通过改革,人员编制缩减约25%,领导职数减少了67%,取消了领导十部终身制。第一次行政竹理体制改革的特点是精简机构和人员,推进十部的年轻化,但并没有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所以,国务院行政机构不久又膨胀起来。鉴于第一次行政体制改革的教JIB , 198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日标是理顺关系、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并着乎建立公务员制度 (二)1989年一1992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过渡阶

段。由于受国内治理整顿的影响,这一时期,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都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发展是在建设社会卞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并再次提出了以政企分开为核心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任务。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体制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因此,无法为政企分开和职能转变提供充分的动力,所以,这一阶段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也很不彻底,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后,国务院组成机构由原来的42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减少了20%。这一阶段公共竹理的发展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1993年一20XX年,我国公共竹理发展的快速推进阶段。1993年一20XX年,是我国公共竹理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无论是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公共竹理体制的改革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公共竹理的理论研究来看,这一时期公共竹理的研究刊物迅速增多,研究队伍逐渐壮大,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公共竹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着实践的发展和进步,这次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为推动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许多障碍。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行 政改革的启示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 摘要: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而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几十年来,我国行政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的改革则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间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以及西方的成功经验,以期从中寻找适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公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政府改革。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理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产生是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危机以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双重合力所导致的结果。他们贯彻“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的经济学理论假设,认为市场可以取代政治或行政成为管治社会的主导机制,只有将“经济效率”奉为最高标准,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应用交易费用分析来节约交易成本,使代理成本最小化,才能使众多自利的个体走到一起,增加社会福祉,强调政府公共管理应当像企业管理那样,将效率放在首要位置。 其主要思想为:(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二、我国政府行政改革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1、行政改革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和缺陷 我国政府在干预选择失当,不合理的限制性规章制度过多过细,公共产品生产的比重过大;对各种政策工具选择及搭配不适当,过多地运用行政指令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