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文兴〈欠缺〉

王文兴〈欠缺〉

王文兴〈欠缺〉
王文兴〈欠缺〉

王文兴〈欠缺〉

再过一期,王文兴发表了小说〈欠缺〉,内容写一个13岁的小男孩,恋上35岁的妇人,也是恋母情节的故事。故事是说,隔壁突然搬来一个35岁的妇人,她长得很好看,看起来很温柔,他情不自禁开始恋爱着她。妇人是个裁缝,他每天只要站在马路对面看着妇人,就会觉得很开心。有一天,为了引起妇人的注意,他拿了一件裤子到店里去让她修改,妇人看到这个小男孩,就将他的裤子拿给旁边的小女孩修改。他感到非常挫折,好不容易找到理由跟她说话,但妇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他挫折愈大,爱恋就愈深,觉得一定要设法让她注意他。过了不久,听说妇人跟人标会当会头,却卷款逃跑,大家开始责骂妇人。其中受伤最深的是那个小孩,他说:「为什么一个看起来那么好的人,竟会做出这样的事,让人家感到这么失望?」小说结束时,他说:「我终于结束了第一次的恋情,可是我也看到,在往后的日子,还有多少欠缺等待着我。」这种小说称为「成长小说」,意思就是你的知识在成长,你的生命在成长,你的启蒙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完全是心理小说,写的是一个思慕着妇人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当我们重新再阅读时,会觉得很感伤,小小年纪已经尝到失恋的滋味,在未来漫长的人生岁月,还有多少挫折呢?我大学时看到它,觉得人生真的是充

满着欠缺。人生本来就是欠缺的,所以追求完美就变成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在王文兴的这篇小说中,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对于异性出萌芽的爱恋,只不过这个异性较为特别,她是一个已婚、拥有完整家庭的少妇。小说中,主角强调自己敏感而内向,且「对于冶艳妖娆的女人,心中存着惧怕的心念,只喜欢那容貌善良的女人」,这和结局对比、强化了主旨「欠缺」。欠缺的确实感受应是某种程度较强烈的怅然若失,不知从何弥补起,但不是完全的抽空。

这样的欠缺不是让他从此便对爱情退却或者不相信人性,而是主角听到母亲、邻居对此事件的评论,而意识到了过去忽略的真实社会──包括刘伯母家事实上也不完全是光明正大地赚钱、母亲说出「……这回幸亏得我们是没有钱的人家,否则也放了进去,不也吃了她的亏」却让主角想起积蓄被骗的莪芭尚和裁缝店的女工其实更加清寒。暗恋的破灭使之重新认识的不只是爱情,而是「新晓得了生活中掺杂有『欠缺』这回事,同时晓得以后还须面对更多『欠缺』的来临。」人的一生应都必须面对这样的「欠缺」,只是每一个人的第一次欠缺经验都不同,而这其实也影响了如何看待「欠缺」

。例如主角很快便联想到莪芭尚和裁缝店的女工事实上处于更低的阶层、拥有的比自己更少,她们愿意工作什至冒险,为的是「生活」──而这是主角无需担心的,这不仅反映了他平时对于周遭人们的观察,也将影响未来他看待类似事件的态度。

而整个故事的开始与结束,

是这个男孩的初恋。这样的情愫不仅限于单纯下对上的敬慕,亦引起了男孩身体上的欲望。在此年纪应该较为少见,这应该可以说明他是比较早熟、细腻敏

感而不愿从同辈间寻求对象的。其性格与最后的欠缺似能相呼应──对于这个世界(社会)他有更多期待且渴望理解,这样的期待让他对于不同于孩童世界中的少妇产生兴趣,而最后,也是因为这样的期待使其提早尝到破灭的感觉,稍稍明白了所谓「欠缺」为何。

整篇文章以「初恋」「初恋对象的完美性」「初恋想像的幻灭」带出对于「经济生活」「社会现实」的认识,主角感悟到了某种「欠缺」,却以「听从我母亲的话温一点功课」告终。

「初恋」象征着人对于爱情的第一次接触,也象征着从幼稚到成熟的启蒙,「初恋对象」是一个善良的、圆满的少妇,它的完美表现在一种对于人性的原初体验──这样的体验,往往以「母亲」的形象出现。然而这样的完美性终究只是一种想像,想像与现实存在着落差,这样的落差则表现在「经济生活」的不安定性上。合会,在传统社会里,带有相当浓厚的互助合作色彩,然而,另一方面,合会也具有投资/投机的倾向,而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样的倾向愈来愈强烈。在故事里,倒会与被倒会,可怜与可恨的一方,都是在追求利益,而这样的「社会现实」,或许就是让主角感到「欠缺」的原故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