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方法论考试题

科学方法论考试题

科学方法论考试题
科学方法论考试题

1、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1、科学方法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

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

确方法。

2、科学方法的研究内容: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说、理论、比较、类比、模拟、模型,分析与综合、证明与反驳、归纳与演绎,数学方法,以及这几十

年发展起来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控制和反馈方法等等。这些科学方法是从各门具体科学

的特殊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方法。

科学方法论的性质:

1、它是一门正趋向于独立的学科。

2、它是一门思维科学。

3、它是一门认识“工程学”。

2、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层次和要素?

层次:按照方法作用的大小和普适性程度的高低,科学方法论依次被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

1、适合于各门学科的具体方法论;

2、某一类学科中普适性深度较高的特殊方法论;

3、具有高度普适性的根本性或一般性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要素: 1、客体 2、主体 3、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3、谈谈中国传统社会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缺陷。

中国传统社会的思维方式是,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

诉求;因此,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

思维方式本身没有先进和落后的问题,从能否孕育近代科学的角度来评判,中国传统思

维方式确实存在严重缺陷。这些主要表现在忽视了人的知性在思维方式中的中心地位;轻视

理论分析,拒绝把形式和内容割离开来;缺乏实验方法,经验方法和实验、数学方法分离;没有

发展出形式逻辑的观念,逻辑思维落后;虽然有经验论和理性直觉论,但缺乏理论综合方法,

没有将理性和经验结合起来。

(一)西方近代科学确立了分析方法的地位,分析方法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先决条件。而在

中国传统思维中,整体思维占主导地位,强调要从统一角度去观察事物,注重整体的完整一致。

(二)西方近代的经验方法,由于它和实验、数学方法相结合,并由于发展了强有力的逻辑

技巧而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经验方法。中国传统思维夸大了经验方法的作用,极端崇奉和迷信

经验方法。没有发展出实验和定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人们就会以前人或自己的经验来取代

科学实验与定量测量,当然不去追求对事物认识定量的精确性和尺度的标准性。

(三)把逻辑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是近代科学所不可缺少的,逻辑也是西方近代科学发

展的支柱。然而,国人认识不到逻辑方法在形成科学知识中的重要性,始终没有找到把事实上

升成理论的逻辑方法,思维占主要地位,缺少逻辑这种特殊的东西,逻辑思维很落后。

(四)西方人创造了发达的理论综合方法。而中国传统思维虽然有经验综合、想象综合、直觉综合、辨证综合等等,但缺乏一种理论综合方法,即以知性及其表现形式范畴为核心的综合,也就是在概念中的综合。没有理论综合方法,就不可能用形式综合内容,不能运用范畴综

合经验,无法形成近代科学理论。

4、如何才能促使直觉和灵感的产生?

直觉是意识的本能反应,不是思考的结果。直觉思维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为

根据,以大量观察资料为基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或突然顿悟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

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有的认为: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突发性飞跃,就是灵感。还有的认为:灵感导源于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们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一种知识、经验和方法),潜意识一旦酝酿成熟,涌现于意识,就成为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讲,灵感是潜意识的潜伏活动进展到一定程度的突然显现.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直觉和灵感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 ,所以直觉和灵感具有发生的即时性和完成的瞬时性、思维过程的非逻辑性、对经验知识的依赖性以及意识之处的突破性等特征。直觉和灵感思维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可以分析为清晰的思维过程 ,无论是它的产生 ,还是它的消失都呈现出非理性.本文试图从自组织理论角度对直觉和灵感思维作点滴探讨.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在这里直觉和灵感思维过程就是自组织过程。当人们就某个难解问题在苦思冥想时,该系统处于无序或低度有序状态,当人们在某种特定状态下“顿悟”出问题的解,这就是从无序到有序。这个“解”获得的条件和机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分析。

一开放是产生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先决条件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大脑必须处于开放状态,不断地大量地吸取外界信息,形成负熵流,才能不断克服大脑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无序状态。不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大脑,其内熵就会自发地增加,思维程序就呈现出混乱状态。直觉和灵感思维是比逻辑思维更为复杂的过程,该过程得以展开的前提是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处在开放状态下。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主体只有善于不断学习、交流、吸收新信息(或负熵流),才可能产生直觉和灵感二远离平衡态是产生直觉和灵感的必要条件

作为科学研究主体的远离平衡,是指不满足于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具有怀疑精神.如果科学研究主体满足于现状,没有怀疑精神就不会去积极思考,就是处于平衡态,直觉和灵感就不可能产生。

三非线性机制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内在根据

思维系统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态,只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外部条件,而非线性机制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内在根据。非线性相干或非线性的相互用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础和根本性的机制.因为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思维系统运动如果表现出由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的转化和跃变,变量之间呈多一对应关系,这样思维系统就能面临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有可能产生直觉和灵感。

在思维系统的显意识领域中思维运动在逻辑的导引下,往往会处于饱和状态,思维结构就会形成模式,这种状态下的思维不可能有直觉和灵感的突现。只有当思维系统在围绕着复杂问题或难解问题,各种要素在潜意识领域相互碰撞,展开非线性思维的自由运动,一旦这种碰撞的火花与所解问题接通就会跃迁到显意识领域,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的“茅塞顿开”

四随机涨落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直接诱因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指在某时刻对系统状态统计平均值的偏离。该涨落可由系统内部不规则运动引起,也可以由环境不可控的干扰引起,其大小、形态、范围等变化在宏观上是无法加以预见的。我们认为,思维系统的涨落是指系统处于非平衡的非线性状态下,由于偶然的外界特定信息的刺激,导致原思维系统状态失稳,把系统推到临界分支点上,再在外界信息的作用下,使系统的演化朝着更加有序的目标前进,直至直觉和灵感的产生。所以我们认为,随机涨落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导火线”、“驱动力”。

5、什么是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怎样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的方法。它的客观基础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演绎:通过一般来认识个别,它是以一般原理为前提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1)区别:①推理方向不同;归纳方法是从个别的、特殊的知识概括出一般性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的原理、定理、定律、公理出发,推出个别结论的逻辑方法。②结论范围不同;以个别的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知识为结论的推理即归纳推理;而演绎方法是以已知的结论为前提推出个别结论。③逻辑关系不同。归纳方法的

前提与结论仅具有或然性;而演绎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2)联系:归纳和演绎是对同一客观事物个性和共性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因为演绎是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大前提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因为离不开某种一般性的认识。此外,归纳的结论正确与否,必须由演绎加以订正、补充和检验,否则归纳的结论是无法确定的。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缺一不可,不可相互替代。单纯依靠归纳或演绎都无法克服自己的缺陷和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只有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补充中才能克服局限性,发挥更大的功能。

6、人文社会科学特征、功能是什么?怎样运用其方法?

(一)基本特征

总体特点有三:一是以获得科学的人文社会认识成果为目的;二是综合了传统科学方法的精华,又有所超越;三是对科学思维方法辩证综合的掌握。

1、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特点

A、自为性与异质性

B、事实性与价值型的统一

C、研究主体与客体内在相关性

D、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E、可预言性与预言的有限性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个性特点

A、预言自适应

B、价值与情感偏好

C、认知与评价纠缠

D、解释多样性

E、以个性化的方式来看人文社会事件

3、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特点

A、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

B、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

C、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

D、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

E、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1、追求真理2、创造价值3、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对立统一)

(二)主要功能

1、认识功能:帮助人们接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去理解和解释人文社会现象,把握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2、思想建设功能: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3、文化建设功能:深刻影响整个文化事业发展。

4、政治建设功能:对社会的政治思想意识观念,对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政治机构、政治行为发生影响。

5、经济建设功能:促进物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2、社会功能

(三)运用方法

1.定性研究: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2.定量研究:对于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3.直觉:一种非神秘性的、与事实相联系的、与人的现实心理活动相联系的思维方式4.灵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科学创新诺言就达到高潮阶段时,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和认识形式。

5.系统填空抽样方法:一种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用以描述总体的具体调查方法;概率抽样是抽取样本的基本方法。

1、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案一:

(一)科学的含义及其一般特征

1、科学的含义:

——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从静态结果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从事业规模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社会建制”;

马克思恩格斯恩的科学本质观

①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②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③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

④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2、科学的一般特征

(1)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2)理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3)个人独创性与社会共有性的统一

(4)间接生产力与直接生产力的统一

(二)技术的含义及其特征

1、什么是技术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技术的本质是智能因素与物质因素的统一,是知识、能力、物质手段组成的动态体系,其目的在于创造人工自然,用科学及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2、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思想:

①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②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③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3、技术的一般特征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2)主体的智能因素与客体的物质因素的统一

(3)科学能力与生产能力的统一

答案二:科学的含义

(1)从静态结果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也就是说,科学是以概念、定理、定律的形式来反映现实世界物质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同零散的经验或感性知识不同,科学是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把已经发现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比如,古代的欧几里得几何体系、近代的牛顿力学体系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体系,等等,都不只是事实或规律的知识单元,而是由这些知识单元组成的学科,学科又组成学科群,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组成的体系。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科学并不全是正确的知识体系,或者干脆说,科学并等于正确。来人类历史上一些并不正确的知识,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地心说、化学中的燃素说、热素说都曾是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2)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过程。(1888年,达尔文在《生活信件》中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或结论。”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P.布莱克说:“所谓科学就是通过国家出钱来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指出,一般来说科学被理解为了解的艺术,它和研究是一回事。研究的意思是指通过系统的观察、周密的实验和合理的理论来积累知识。)

所以可以把科学看成是发现、解释并检查知识的活动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活动,知识是探求的结果,而活动才是内容的本身。

(3)从事业规模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社会建制”。

进入19世纪后,科学家作为特殊的社会角色从社会的其它角色中分化出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部门的纷纷建立,科学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科学活动的方式也由个体自由探索、集体分工合作走向社会活动组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规模的科学活动的展开,科学已成为“大科学”,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是一项国家事业,是社会中的一个专业部门,是一种新兴的社会产业。曼哈顿计划研制出原子弹和阿波罗等月就是重要的标志。随着科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展开,科学开始成为一项国际事业。

科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性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所以科学是理性认识的体系。科学具有理论性。

科学的理论性使其有别于常识。它能够解释人们不能解释的东西。例如,车轮应该是圆的,苹果会落地、喝茶有益健康是人们的常识所熟知的。但是,原因何在只有科学的知识才能解释。

(2)理性和批判性

科学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尊重事实和人们的思维能力。科学中的一切都必须有事实根据,经得起思维的分析,经得起怀疑、思考和批判,不承认任何权威。

这是科学有别于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地方。

(3)精确性

科学不仅是定性的认识,更是定量的认识。所以,在各种文化形态中,科学是最追求精确性的。这使科学与文学艺术有很大的区别。

(科学的精确性在科学家身上充分表现出来。如居里夫人带孩子、何泽慧敲钟。)

(4)实证性

科学的知识在原则上都是可以用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其真伪的。这是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最根本的区别。

(哲学的知识有许多都不能实证,如时空的无限性。

宗教的知识,如天堂和地狱说,佛教的三世因果说更不能实证。

学自然科学的人与人文科学的人在思维方式的实证性上往往不一样。如我在金华余源村的经历。)

(5)易错性

正因为科学追求精确性和实证性,科学的知识比常识、哲学等知识,更容易被否定,这正是科学发展快的原因。

至于科学的探索性、创造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在科学所有的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理性和实证性。

技术的含义

人类为了能动地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需要而使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技巧、劳动经验和作业方法。

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界的“中介”,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的力量,这决定了技术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同时,技术作为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决定了技术必然具有社会性。

(2)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统一

科学主要表现为理性知识,但是技术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早期的技术主要表现为感性知识。如中国古代工匠和齐桓公讲“得心应手”,早期化学工业高级工人的“咚咚”响。我做车工的经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后,技术由科学转化来,主要表现为理性知识。技术变成了技术科学。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

(3)有益性与有害性的统一

技术和科学不一样,它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为了封建统治,现代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发展于苏美争霸。技术不仅是知识形态的,而且是物质性的,因此,必然表现为现实性。

正因为如此,技术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

应当指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而对于意识形态概念,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表现为哲学、宗教、道德等一系列形式。换言之,意识形态是由哲学、法律、道德、美学等观点组合而成的,这些观点反映出一定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根本利益。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系统性和知识性的特征,但是它还具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性质表现为阶级性,它只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科学是一种知识的体系,它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也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特别是经过理性加工过的理论知识。科学虽然是一种社会意识,然而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它从属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力,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科学以它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如知识性、系统性、非阶级性等) 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这种特殊性质表现为,它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总是处在向物质形态的不断转化过程中,它的生命力、它的存在价值和它对社会进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式,而且在于它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而使整个社会产生革命性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科学既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范围,又属于生产力范畴,它对社会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公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没有把科学归入意识形态的范畴,而是将它归入生产力的范畴。在他们看来,科学不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并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意识形态,它所反映的是客观规律或自然界的本质关系,不受阶级利益的支配,没有阶级性。然而,这并不等于说,科学与意识形态没有关联。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与意识形态既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又是不断地处于或明或暗的相互冲突之中, 意识形态是为维护、加强或改变某一社会制度服务的。科学的领域,同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一样,也是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舞台。科学的发展受意识形态的制约,意识形态也影响科学。科学史的研究已经证明,科学理论的发现、检验、修改、发展、应用,无不受意识形态(世界观、宗教、道德等) 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伟大的科学发现则往往影响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形式,特别是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同时,科学成就也常常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利用,被用于论证和维护特定的政治制度

3、根据默顿精神谈谈科学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

默顿把科学的精神特质定义为:“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尽管科学的精神特质并没有被明文规定,但可以从科学家的道德共识中到,这些共识体现在科学家的习惯、无数讨论科学精神的著述以及他们对违反精神质表示的义愤之中。”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是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所献身的事业。这一特征决定了科学与社会必然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制约科学家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科学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思维与行为方式的独特品质,它包含有四个要素: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精神。第一,普遍性。一方面,科学知识有着独立于个人的评价标准,与研究者个人的社会角色无关;另一方面,在科学领域中,无论其种族、血缘和宗教信仰,所有人平等地享有科学研究和论述的自由。第二,公有性。公有性指的是科学发现的成果为整个科学共同体所共有,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财富。第三,无私利性。根据这一规范要求,科学家应无情感偏见地追求科学的真,通过公开有效的途径,不得有任何个人功利和夸大在内。第四,有组织的怀疑精神。这一惯例规范要求科学研究要敢于怀疑和批判前人及权威的成果和意见。

4、简述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性国家的内涵:

指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高;

2、R&D(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值较高;

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4、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5、科研选题的原则与方法。

选题原则:

(1)应当注意使所选择的课题满足需要性原则

(2)应当坚持科研选题的创新性原则

(3)应当坚持科研选题的科学性原则

(4)应当坚持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策略:

首先进行科研调查,阅读必要的文献资料,这是选题之前之后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它既是选题决策的前提,又是开展研究的条件;其次研究选题不宜过大、过难、过于复杂;再次,课题选定后,要全力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计划进行研究;最后,要及时调整。

6、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和改造我们自己以及世界的手段,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正如培根所说:道德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目的,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道德意识的渗透,20世纪百年科技就给21世纪的人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给21世纪的人们造成了很难摆脱的负担,它催化这物质的诱惑,精神的颓废和道德的失范:科学的、人文的、道德的理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人们造成了选择迷惘。科技进步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给人们精神造成强大的挤压,人类受到的威胁和挑战也随之增大,科学活动中面临的一系列: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生态环境伦理问题、纳米等“新材料”的科学伦理问题、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问题、基因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军事伦理问题等,科学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科学主题的灵魂,支配者他们的行为,培养科学主体行为的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当前有些科技工作者,过于看重自己的声誉、地位、生活条件以及工作条件,表现得急于求成,或不恰当的利用其优势地位与资源,或将个人的成就不恰当的置于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与科学道德、科学良心想违背。然而,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不仅要承受全球化市场经济的考验,而且面临着全面开放对社会原有道德价值观强烈冲击的严峻考验。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科学家淡泊明利、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经得住诱惑,反对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研道德建设的制度和机制体系。

7、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运行?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复杂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健康持续地的运行,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对其进行制度化与合理化的调节控制。

包括

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

研发是指为增进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研究。保障研发活动是通过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实现的。衡量指标主要有:R&D总资金、R&D/GDP、R&D

增长率/GNP增长率、R&D/国家财政总支出等。

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国家的科学技术决策机构通过应用资金、市场、政策法规、社会创新组织等杠杆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以保障和规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资源的配置也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科学奖励制度2、技术专利制度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为什么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人文社会科学(含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革命性转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中, 马克思第一次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作了科学的系统的论述, 认为这一方法是把握和再现“具体”的一般的思维方法, 也是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有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作为一个普遍的思维方法, 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被人们广泛应用,科学史表明: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个认识过程(“系统发育”), 还是某个自然科学家创立理论的认识过程(“个休发育”) , 其历史过程的逻辑概括, 都遵循着感性具体一抽象规定一思维具体的路径进行。它也是理论思维和辩证逻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马克思曾经把这个方法称为我的辩证方法” , 哲学界也公认它是辩证方法的核心。对于人们的认识租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指明了认识达到具体真理的逻辑途径。真理总是具体的, 具体真理是互相矛盾着的两个对立规定的综合。学习和掌握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就能使它成为人们认识对象的具体性的正确思维方法,逐步认识更多的规定性, 最后达到思维具体, 把握具体真理。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提供了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理论体系的逻辑手段。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对我们的实际工作也具有指导意。

2. 请结合斯密、李嘉图的理论,说明为什么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是一种相对科学的方法?

斯密从劳动分工出发,提出了“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的思想,抽象到劳动的特殊性,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把价格看作是交换价格的一种形式,提出了利润是雇佣工人无偿劳动创造价值,地租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扣除等一系列的正确观点。斯密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社会化大生产的初步兴起使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更加明显,因而使他可能的联系;可能作为这种尚不成熟的生产方式的第一次系统反映,深入探寻经济活动实质的努力往往会被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所迷惑,从而停留在现象表面不能深入。

从斯密的思想根源来看,他受休谟二元论的影响,一方面从客观经济出发,通过分析和演绎等方法,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怀疑世界的可知性,当他的研究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时,他就用现象描述来代替进一步分析。从斯密研究方法存在的这种矛盾,我们看到,抽象方法在他那里还不是很成熟的。直到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又一优秀代表李嘉图才克服了斯密方法上的矛盾和缺陷。李嘉图批判和抛弃了斯密的现象描述法,坚持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来探讨经济运动的内在联系,并以此来说明经济现象,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但是,由于看不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李嘉图只注重于量的分析,他的抽象法不但抽掉了外部的、偶然的因素,也抽掉了研究对象的本质,即抹煞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规定性,所以他不能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实运动规律。

3. 为什么说经验与拜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倒退?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一种以英国经验论唯物主义为其方法论前提,撇除了人的感情欲

望意志等诸多因素,将一切经济活动和关系简化为物的数量关系的“物化”经济学理论。它试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抽象出一种经济学上的客观的永恒的自然规律。这导致了他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机械唯物主义。李嘉图无视现实中被资本家剥削,被大机器排挤的穷人生存状况,只埋头计算财富的多少,并且肯定资产阶级社会大工业生产是一种符合自然秩序的生产,对这种生产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而忽略了劳动是人的劳动,财富是人的劳动的结果。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拜物主义源自他的拜物教所反映的主客体逻辑颠倒的“物役性”现象,马克思认为李嘉图是通过平均计算,把资本家对工人的不平等、不人道的现实关系抽象掉来实现经济学论证。并结合现实指出“李嘉图学派极力主张以积累劳动代替资本”背后隐藏着这样的目的:“国民经济学愈是承认劳动是财富的唯一原理,工人就愈是愈是被贬低,就愈是贫困,劳动本身就愈是称为商品,”这就是“国民经济学这门学科中必然的理论公理,正像是现在社会生活中的真理一样。”②马克思在此力图用人本主义的眼光所考察来的现实证明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非科学性,不道德,反人性,而且想指出将人的劳动物化为可量化的商品,将人抽象成可量化的数字是这些伪科学理论的阴谋。

4. 结合个人专业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性假设“经济人”的理解和看法。

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构成经济学的重要基石。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5.春节前后,中国北方多个省区市发生了大面积雾霾天气,这使人们更加理解中国治理污染、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与急迫性。请结合个人专业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建设路径的看法。

从哲学角度认识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就是辩证规律,存在于它的一切领域。我们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承认这个世界及其辩证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第一个前提。这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注重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者昌,逆者亡。如果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全国各地、上上下下都足够重视并遵循这个原理,许多严重的乱挖乱采、滥砍滥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恶果原本是可以避免或减缓的。生态世界是系统性的关联存在,是由各种共生的关系网络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共同存在于生物圈这个不可分割、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中。因此,尽管人类是自然界进化的“万物之灵”,对其他系统产生着能动的复杂的影响,但人类不是“万物之主”,人类要从属于生态系统,要求人及其社会活动必须遵从白然规律,承担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世界还是一个自组织演化的动态过程人一社会一自然,通过系统内部的白组织.力与系统外部的环境影响力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形式。所以人类作为有理性的实践者,应该成为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平衡的引导者、调控者和建设者,有效地促进生态系统整体的优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建设:

首先,要建设自然绿色的生活环境。绿色自然的总体目标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空气质

量大幅提升,河流污染得到全面治理,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其二,建设经济绿色生态,从经济至上主义走向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人类立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绿色经济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模式,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其三,培养身心和谐的心灵绿色。心灵绿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育全民族的绿色意识,以一种博爱的精神对待自然,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

其四,注重建设社会绿色。社会绿色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公平、正义、共建、共享,人类应当以一种更加平等、正义的行为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 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原则 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的主客体, 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提炼研究课题, 并且依据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课题的成果。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必然要受其实践程度的局限。因此, 实践的原则应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成果正确与否,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根本标准。 第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原则是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 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联系中所获得的整体性的新质态。研究对象的系统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把社会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具有有机结构的整体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坚持系统都是有序的, 是一个自组织结构, 具有高度的主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教学大纲

《教育科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地位:《教育研究方法》在顺应时代要求、形成学生合理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至为重要。 本课程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的同时,能较深入地了解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了解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动态,养成研究的意识和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反思的态度,切实地掌握教育研究的常用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为形成和增进教育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程力求做到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与操作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讲授式和案例分析为主,辅以讨论与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 本课程任务: 1.使学生切实地掌握教育研究的常用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 2.让学生养成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反思的态度。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原理为基础,理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学前教育中的现象,解决其中的问题;同时,本课程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1.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意义、类型和原则; 2.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重点: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难点:教育研究的类型和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和意义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二)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与原则 (一)教育研究的类型 (二)教育研究的原则

第三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性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教育研究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研究课题的意义与类型、来源及选择的基本要求; 2.掌握如何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及制定研究方案。 重点:如何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及制定研究方案。 难点:制定研究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选择课题研究 (一)研究课题的意义与类型 (二)研究课题的来源 (三)选择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提出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的含义与作用 (二)研究假设的类型 (三)研究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第三节确定研究对象 (一)明确研究对象的总体和分析单位 (二)确定抽样方法 第四节制定研究方案与课题论证 (一)制定研究方案 (二)研究课题论证 第三章文献研究法 教学要求: 1.了解文献研究法的含义与特点; 2.掌握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整理、分析及运用,并会撰写文献综述。重点: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整理、分析及运用,并会撰写文献综述。难点:撰写文献综述。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献研究法概述 (一)文献研究法的含义与特点 (二)文献研究法的意义 (三)文献研究法的一般过程 第二节搜集文献资料 (一)文献研究的类型与来源 (二)搜集文献资料的步骤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导论 1.什么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2.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05939教育科学方法论一14教育科研成果表述适用于学期啊教育专业自考学生

201510. 1.教育观察报告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形式是()。 A用事实说明问题 B用深刻的哲理来说明问题 C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 D用历史事件来说明问题 201410 1.教育观察报告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形式是()。 A用事实说明问题 B用深刻的哲理来说明问题 C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 D用历史事件来说明问题 201407 1.教育观察报告所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形式是()。 A用事实说明问题 B用深刻的哲理来说明问题 C用严密的逻辑论证来说明问题 D用历史事件来说明问题 2.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标明对报

告的()。 3.简述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4.试论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步骤。 201310 1.各种类型的教育科研报告的写作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可以归结为三段式的基本格局,即()。 A前言、正文、结论 B前言、正文、附录 C正文、结论、附录 D前言、正文、参考文献 2.简述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201210 1.教育科研论文的最基本要素是()。 A论因B论题C论据D论证E论纲201207 1.教育科研成果标注的基本要求是客观性、创造性、规范性和()。 201110 1.在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中,测试试题原件一般放在()。

A实验方法部分B实验结果部分 C结论部分D附录部分 2.教育科研成果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理论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 201101 1.下列不属于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基本要求的是()。 A客观性B创造性C规范性D个性化 2.在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中,测试试题原件一般放在()。 A实验方法部分B实验结果部分 C结论部分D附录部分 201010 1.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最基本要素是论题、论据和()。 2.简述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 200710 1.学术论文总的特征是()。 2.名词解释:标准分数 200610 1.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基本要求的是()。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 一、名词解释:(20选5) 1.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科学主义 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4. 人文主义 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 整体主义 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6. 结构功能主义 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7. 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8.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9. 思想上层建筑 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10. 人口系统 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补充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 案补充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05939教育科学方法论(一)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自考学生)

1.提出经验论的归纳法的是() A康德B亚里士多德C培根D笛卡尔 2.我国最早的教育研究方法著作,有罗廷光的() A《教育之科学研究》B《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C《教育研究方法》D《教育实验法》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萌芽时期,将教育现象当做一个单一事物来认识,带有明显的朴素性和()。 201410 1.在其著作《工具论》中创立了形式逻辑的是() A康德B亚里士多德C培根D笛卡尔 2.从研究方法性质上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 A萌芽期B经验的定性分析C定量的与实验分析 D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E形成学科体系结构期 3.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补充分的观察、是对教育实际经验的总结以及在直觉基础上的()。 201407 1.提出理性的演绎法,被称为西方理性主义创始人是() A康德B笛卡尔C培根D亚里士多德 2.跨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现象的共同性和()。

1.提出理性的演绎法的西方理性主义创始人是() A康德B笛卡尔C培根D亚里士多德 201307 1.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是() A古德B笛卡尔C培根D亚里士多德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过去无论实在中国还是国外,在教育研究上使用的大多数都是()的方法。 201210 1.在《工具论》中创立了形式逻辑,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演绎”程序的是() A古德B笛卡尔C培根D亚里士多德 2.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了以()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3.论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4.以直觉观察为主的方法论时期是教育研究的()。 A萌芽期B发展期C成熟期D形成科学体系结构期 201207 1.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不充分的() A观察B调查C访谈D实验 201110 1.主张“一切真知都是由简单自明的观念演绎出来的,感觉经验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政治 期末论文 姓名 专业名称 学号 时间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社会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认识社会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过的一整套完备的方法理论体系,在当今中国社会,大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确立运行,小到个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充分发挥其基本与核心作用,关系到会计研究的方向和最终结果。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即具体原则后,结合所分析的内容,针对如何进行会计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并得到了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会计学;会计研究

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 (一)基本内容 (1) (二)基本原则 (2) 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3)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3)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3)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3) (二)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3) 三、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会计学 (4) (一)社会科学与会计学 (4)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5) (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5) (四)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6) (五)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6) 四、启示与意义 (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基本内容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正是具有最大的普适性的哲学方法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它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社会的上层建筑奠定于经济基础之上,把人们的思想奠定在物质生活之上,这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这种开放,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道德教育研究为例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道德教育研究为例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道德教育研究为例 朱小曼 我想以自己的研究经历来说一说教育科学中 比较具有人文取向或者更多地关涉人的发育成长 的一类研究。尽管“教育”两个词的内涵已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了,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最后的归宿、最后的落脚还应该是汇集和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的成长上面,因为只有活生生的个体的成长才可能证明了人类需要有教育这种事业。把个体培育成人,通过人的成长来带动、影响社会的进步。在这些意义上,教育具有发展个体、推动社会的双重功能。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个功能总是被置于两端,或者个人本位,或者社会本位。实际上,这两者可以共同体现在某个个体身上,从而使一个人成为能够过公共社会生活的人,成为一个在群体中能够自我表达、自我表现、智慧成长的个性饱满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一个庞大的教育事业、庞大的教育活动、复杂的教育工作,需要多种范式的研究。每一种范式、类型、风格和旨趣的教育研究,都给教育研究大家庭增添千姿百态、芬芳无比的花朵。我这里谈的只可能是一孔之见,它不能够普遍化,也很难普遍化。 第一,教育研究多范式时代如何选择一个研究取向和旨趣。我自己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走上教育研究道路的,在此之前,我是做文学,后来做哲学史的。由于自己学科、专业的原因,也由于自己长期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直接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所以我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自然主义的研

理;三是逻辑推演的真理;四是经验与科学实证的真理。研究者采取不同的真理观,他的研究设计、研究目标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越来越认同,直面问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才是一个有价值研究的开端和起始。如果不是一个面对问题的研究,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一个好的研究质量。所以我们现在要反复追问研究者,你研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通过反复地追问、逼问,把那个问题逼出来。在我们的博士生教育中,也是这样。我不断地追问,他们反复地给我说清楚到底要研究什么问题。一次没讲清楚下次再说,十天没讲清楚,一个月后再讲。问题从哪里来?它有多种源泉,可以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也可以来自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来自文献。 因为每个教育研究者的经历不同,感兴趣的东西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所以我们又特别地主张和推崇研究者除了寻找真问题外,还应寻找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方法。就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或者比较有兴趣研究的是什么呢?刚才讲了,我自己先是读的文学专业,后是读的西方哲学史的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学教育专业,加之33年来一直“双肩挑”。所以,我希望我的研究一要有哲学分析,有一定的思想分析深度,要有科学机理的探询。教育学研究本来就不是光用教育学研究的研究。这句话有点绕口,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教育研究其实是不同学科都可以进行的,并不单单只是学教育的人才能研究的,它也可以由经济学者研究、社会学者研究、哲学学者研究、统计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答案

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

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2.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 3.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0483995.html,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罗立洁 来源:《世纪桥》2018年第02期 【摘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指导着我们党走正确路线的思想理论,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经常被运用。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合理和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例外,其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历年来都成为研究的热点,所以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43-02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又体现着世界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它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人们进行感性活动付出的行动和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它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所不同,具体不同表现在它敢于彻底地抛弃之前旧式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敢于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去改善存在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创造了一个合理的方案和方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对一个社会的认识和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思想的革新,都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维的跳跃,努力革新的结果。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研究是我们要根据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去查找与之相关资料,并运用资料对一个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论,它是以解决人文社会问题为主体,并且主要以人文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方法理论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所体现的本质以及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特殊问题。通过不断地研究提高我们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且能够通过马克思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它也是我们目前预测社会发展变化方法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