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20lo年第l期总第186期囊黼制学硝

I旺=二]l

1.........................._J

提要发展公共住房除满足特定居民必要的居所需求外.更需要考虑如何实现公共住房在城市空间中的合理安排和满足特定居民合理居住空间的需求.这既是对城市决策者和规划部门的考验。也对完善城市公共住房机制提出了要求。作为城市国家.新加坡自196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的公共住房和新镇建设已持续了40余年。它在城市中以何种空间形态来组织、分布以及形成是考察的重点。并力图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展开分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最终得出结论.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新加坡公共住房既大范围实现了国民基本住房保障.也让绝大部分居民能找到适合的空间位置。

关键词公共住房;新镇;空间组织;空间分布:新加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0)01-0091-13

作者简介

张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联合

培养博士生。zhangzuocugt蓟ahoo.crl朱介鸣。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李江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

城市中的空问组织和分布张祚朱介鸣李江风

SpatialStructureandDistributionofMassivePublicHousingSchemesinSin—gapore

ZHANGZuo.ZHUJlemlng.ElJlangfeng

Abstract:Providingaffordableshelterstourbanhouseholdsisabasicgoalofthegovernment.Goodlocationofpublichousingestatesisanotherobjectiveofpublichousingdevelopment.Thisadvancodgoal,however,reliesonaconductiveurbanspatialstructure,effective

urbanplanningandefficienturbanmanagement.Singa-pore’S”housinganation”modelisregardedagreatSucceSS.thoughuniquea8thecountryisacity-state.Thispaperfocuseson

thelarge—scalepublichousingschemes

andnewtowndevelopmentin

Singaporesincethe

middleof1960s,aswellastheurbanspatialstructureandlocationofhousingestates.Multi—levelandmulti-angleanalysesarcengagedand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isemployedasatoolfortheanalyses.Inconclusion.manyfactorshaveaccountedfortheSingapore’ssuccessinhousinganationatconvenientandaccessiblelocation.

Keywords:publichousing;newtown;spatialstructure;spatialdistribution;Singa-pore

二I二论是公共住房(publichousing)、社会住房(socialhousing)、补贴住房(subsi?/Udizedhousing)。或是美国的公共住房(section8housing)①、英国的公共住房(councilhousing),还是新加坡的公共住房(HDBflats)等等,它们都是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以解决城市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以各种干预手段形成的住房政策或住房计划下的产物。这些住房的目标群体或寡或众,可能是以出租为主或某种形式的产权予以出售,但都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一些特性,这也就是统一称为公共住房的原因【1)。而对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的目标,正如Maclennan提到,公共住房为特定家庭提供居所(householdshelter)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如果从“房屋不仅仅是遮风避雨之所no—shelter)”的角度来看,提供能满足这些家庭的空间需求(spacerequirements)的公共住房对于政府来说是更加难实现的目标田。然而,随着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剧.如何控制低收入阶层在城市空间中聚集、隔离以及边缘化是当前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面临的难题。例如作为多民族移民国家的美国,其城市不但面I临不同收入阶层空间分异问题,更面临城市中不同种族的居民居住分异问题。面对这些困境,城市决策者不得不考虑在公共住房计划的目标中,除了要实现为特定家庭提供基本居所.更要保证这些居所都在合适的空间位置(如1990年代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推行的HOPEVI和MTO计划)圈。

91

万方数据

张柞朱介鸣李江风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新加坡作为一个能实现让81%的居民居住在公共住房⑦中的东南亚城市国家③.在众多国际住房政策对比研究中往往被视为一个特例.如Doling提到的新加坡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住房领域取得的成功和亚洲价值观密不可分且具有和世界其他地区住房政策明显相异的特点陬151。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政府除了以大规模建造公共住房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新建基础设施和住宅配套设施被认为“和解决住房问题同等重要”。甚至一些地理要素(如:海岸线的分布)和地形要素(如:蓄水池、河流和植物的分布)也随着大规模的建设而改变。而整个新加坡最终所完成的“国土改造(revolutionofter-ritory)”影响到今天新加坡生活的各个方面悯。

新加坡发展大规模公共住房所取得的成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透视:①从经济层面上看,通过补贴和控制住房售价保证了中低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因住房开支而相对减少;②从社会层面上看。旧城区改造和大规模公共住房的供应。不但提高了居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居民在空间上的平衡发展和同等机遇;③从政治层面上看.发展公共住房成为新加坡国家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并被视为新加坡政府对公共利益关怀的一种象征。通过这种至上而下的发展策略所构建的框架,国家对整个社会进行规划和重组,使得所有居民可以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公共设施[71。然而,具体而言,这样一个东南驻“特例”的成功反映在空间上是怎样的形态和如何形成的。这是笔者关注的重点。在分析和展现这些空间形态的过程中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和一些空间分析表现方法,如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以下简称DEM)。

1土地、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1.1土地及城市规划

新加坡能实现让80%以上的居民住上公共住房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即能大量建造低成本住房。而低成本住房计划的基石来自于早在1955年建屋发展局(以下简称建屋局)成立的时候即颁布的《新加坡土地收购法》(以下简称《土地收购法》)。按1985年修订版《土地收购法》规定,当某一土地符合公共利益或发展公共事业需要(包括建设公共住房),总统即可以公报形式宣布该土地将按通告中说明的用途加以征用。通过《土地收购法》新加坡政府牢牢地控制了城市土地资源并规定只有政府有权调整被征用土地的价格。一旦价格确定,不受市场影响并且任何人不得随意抬价。在此基础上,新加坡建屋局才能顺利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1949年。英国皇室拥有新加坡31%的土地;1965年新加坡独立时,新加坡政府公开占有整个土地总面积(581.5km2)中的49.2%;1975年是66%,1985年为76.2%,而1998年达到80%。目前,新加坡政府及其法定机构则拥有国家90%的土地181。此外,1967年新加坡住宅建设用地75.3km2。占土地总量13.8%;2000年住宅建设用地约90km2,占土地总量15.5%④。经过数个十年代发展,私人土地或其他用途土地逐渐被征用来为新加坡居民建造公共住房。

自1960年代中期以来,所有建设活动(包括大规模公共住房和基础设施在内)都是在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分区、分时段完成的阿。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包括:长远概念规划(conceptplan)和总体规划(masterplan)。前者是一种土地综合利用和交通规划的结构图。用来指导未来40—50年新加坡全国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后者则是前者在各个具体时期和具体空间上的落实。为未来10—15年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提供指导并带有法令性。成立于1967年的新加坡城市重建局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最终提供具体的分区图件清晰、详尽地告诉规划师、建筑师、发展商和居民所对应区域的主要发展计划、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和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等国m。

1.2城市总体空间布局

1960年代,新加坡采纳了“环形城市(ringcity)”⑥的发展概念。这种发展概念将整个新加坡主岛视为一个整体。对工业、商业、居住、交通和绿地整合规划并预期容纳400万人口o。具体而言。环形城市的发展概念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围绕中央水源保护区(下简称中央保护区)建设形成环形发展带。在环形城市的概念框架下同时也包括“新镇(newtown,也被称为新区)”和“花园城市”的概念。通过沿中央保护区规划发展一组新镇,其主要功能是居住,同时也包括各种配套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娱乐休闲设施和工作机会。由于新镇之间以绿带相隔。每个新镇形成了相对独立体系。各新镇之间又以快速交通线连接以保证大多数新镇住户到海边或中央保护区的距离不超过1.6km。新镇大多离市中心10—15km。居民可以通过穿越中央保护区和非建成区的交通网络.迅速到达市中心区和其他新镇。新加坡约80%以上的人口居住于新镇。金融和主要的商务活动则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中心商务区)并且仅约l%的人口居住于此@。这种布局方式有效疏散了中心城区的人口,防止了困扰一般大城市的拥挤、污染、嘈杂的问题,同时新镇与中心城区形成联系紧密的大城市系统。

新加坡环形城市的规划概念主要强调4个方面的问题:①由于新加坡面临资源匮乏的现实.尤其是淡水资源的匮乏.因此在主岛中央形成水源保护区@;②作为商业活动集中的城市中心,其居住功能应该大部分向其他空间进行转移;③每个相对独立的镇区必须一方面和工业区相连接;另一方面通过快速交通线降低通勤成本:④环形城市的规划概念是将整个主岛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又在空间上整合为一的矛盾统一体唧。

在环形城市规划概念下的新加坡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如图l所示.由城市中心向其他方向的空间发展方向和线路如图2所示。从图l中可以将整个新加坡的城市空间布局线路概括为

万方数据

20lo年第l期总第186期●商审删学嗣

。一环、一带、一斜、一核”:①“一环”即围绕中央保护区形成环形的城市发展带:②“一带”指从西海岸的主要工业区(裕廊工业园)到东海岸的樟宜机场形成了一个沿海岸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走廊带;③“一斜”指的是在“一环”和“一带”相夹空间中从城市中心斜东北向延伸的发展带(包含了牛车水和小印度等新加坡传统各族群社区);④“一核”指“环”、“带”、。斜”的交汇点,即新加坡城市中心商务区RafflesPlace和CityHall一带。在些城市空间布局线路主要由新镇组成并以地铁线(或称大容量快速交通线/MassRapidTrain。简称MBT)连接,在拥有大量居民和位置较为偏远的榜鹅新镇和武吉班让新镇还设有和快速交通线相连接的轻轨交通线(LightRapidTrain。简称LRT)。此外,各新镇的换乘公共巴士网络辅助解决新镇内居民的出行交通问题。而不同的镇区间穿插布置绿地和工业用地。充分体现了既方便居民工作又保证提供良好居住环境的规划理念。

豳1新加坡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示意图

资料采源:综合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1卜14】绘制

圈2新加坡城市发展空间线路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1绘制.

注:新加坡总体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中部、西部、北部、东北部和东部五大区域.

2新镇发展和公共住房空间分布

2.1新镇发展概况

1960年代最早兴建的是女皇镇和大巴窑.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了23个新镇。这些新镇的建设不但很好地执行了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意图.也达到了合理布置公共住房、完成人口空间转移等目标。其取得的成就更获得了国际认可,例如1991年。淡滨尼新镇得到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新加坡大规模新镇建设和公共住房建设紧密结合.主要历程包括以下5个阶段:①1960年代强调应急解决严重的住房短缺的“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典型代表如女皇镇);②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除强调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外。还包括小区配套设施和提高户型标准的“系统发展阶段”(如大巴窑、宏茂桥);③197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强调个性发展和邻里组团概念的“个性化发展阶段”(如义顺、后港、裕廊东、裕廊西、淡滨尼等);

④1990年代初期开始的从大规模的兴建转向强调质量和服务的“市镇更新阶段”;⑤19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以为居民建立一个更理想家园并提供一个整体的居住环境为核心理念的“2l世纪新镇发展阶段”(如榜鹅)。

截止到2008年3月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共建成88.52万套公共住房。这些公共住房分布按照新加坡的长远概念规划分布在26个镇区(23个新镇和3个其他镇区)中。其中分布23个新镇中的公共住房占到了公共住房建成总量的97.6%。因此,可以说新加坡绝大多数公共住房位于新镇中。要了解新加坡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就必须了解新镇的空间分布。

2.2空间分布综观

从截止2008年3月的统计数据看.已建成的23个新镇占地面积179.3km2.为新加坡国土面积的30%。23个新镇镇均占地面积7.8kmz。最大的4个新镇分别是后港、淡宾尼、兀兰和盛港,这些新镇的面积都超过了lOkm2。而最小的新镇裕廊东土地面积仅为3.8km2。新加坡新镇较高的建筑密度直接受到“垂直化发展(verticalisation)”理念的影响.几乎大部分建筑为10-13层.还有5%-10%的4层建筑和5%的20-25层建筑网。此外。23个新镇中所建住宅(包括公共住房和私人住房)占地面积73.1kmz。占新镇全部土地面积的40.1%。而住宅占地面积占新镇土地总面积比例超过50%的分别为:蔡厝港、巴西立、三巴旺和义顺。住宅占地面积占新镇土地总面积比例小于25%的分别为:碧山、加冷和实龙岗。

新加坡建成的公共住房在空间中的总体分布如图4所示。从图3可以发现新镇和公共住房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①公共住房主要聚集在各新镇区域范围内:②公共住房和新镇按照“一带、一环、一斜”的空间线路分布;③各新镇由3条主要地铁线路@连接并且主要站点多位于新镇中心。

2.3空间分布现状和规划目标

在23个新镇中,每个镇均有公共住房3.76万套,而规划

目标为镇均拥有公共住房6万套左右.因此平均完成进度约为万方数据

张祚朱介鸣李江风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图32008年新加坡公共住房和新镇的空间分布资料来源:参考相关图件和文献绘制。图中截止至2008年3月的新加坡公共住房空间分布参考【15】,新镇界限分布参考【16】.

63%。截止2008年3月,位于中心区建公共住房仅1.08万套。规划目标则为1.26万套,说明城市中心并非公共住房主要分布区域。目前,建成公共住房超过6万套的新镇包括:裕廊西和淡宾尼;而建成套数不足2万套的新镇包括:榜鹅、三巴旺和碧山。但是从规划的目标来看。未来建成公共住房最多的3个新镇应该是:榜鹅、盛港和裕廊西.公共住房最终建成数量分别都超过9万套。而将目前的建设情况和规划的建设目标对比得到建设进度完成仅在30%以下的新镇仅2个.分别为榜鹅和三巴旺;100%完成的镇区包括武吉知马和海洋大道(非新镇);其他21个新镇和中心区的完成进度到在44%一85%之间。为了进一步直观地显示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表1数据通过Suffer和ArcGIS软件分别绘制了“地形表面”代表镇区规划建成公共住房套数DEM模型3D效果图(图4)以及新加坡各镇区公共住房已建成情况和规划建设目标空间分布对比图(图5)。DEM模型的构建过程需要如下说明:①对同一镇区范围内的样点赋值相同;②对于无法建公共住房分布的地理要素区域(如中央保护区)以及规划中不包含的区域(如机场)赋“0”值;③采用了自然I}缶近点法作为差值法;④为了便于分析分别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各取一条穿过中央保护区的剖面。

结合图4和图5可以发现:①已建成和规划待建的公共住房相对均衡地分布在非城市中心区域内;②公共住房当前相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位于东西发展带的两头;③未来各新镇还将大规模陆续开展公共住房建设。而建设最为集中的区域除了东西发展带的两头还包括东北线末端和南北环形线北部区域这些距中心区相对较远的位置;④已建成和规划待建的紧邻中央保护区周围公共住房数量相对较少。

此外,基于表1和其他相关数据,通过ArcGIS软件绘制了反映住宅占地面积和镇区总面积空间分布对比图和各型公共住房在各个镇区中的空间分布比例对比图(图6)。从图6中可以发现:①各新镇占地面积大小相异。但公共住房所占比例近似;②从总体上来看3房型、4房型和5房型公共住房分布比裹1新加坡新镇建设完成情况和规划目标对比

土地面积(km2)住宅单元数(万套)居民新镇名称合俨

住宅②当舻规划目标@(万人)宏茂桥/AnqMoKio6.42.84.85.814.9勿洛/Bedok9.44.15.97.419.6碧山/Bishan6.91.71.93.26.7

武吉巴督/BukitBatok7.92.93.24.7“.3武吉美拉/BukitMerah8.63.15.16.814.3武吉班让_/BukitPanjang4.92.32.94.310.9蔡厝港/ChoaChuKanq5.83.13.96.215.1

金文泰/Clementi4.122.43.57.3

芽笼/Geylang6.82.134.99.6

后港/Hougang12.83.54.86.817.1裕廊东/JumngEast3.81.72.22.98.O

裕廊I互/JuronqWest9.94.879.223.7加冷/KaUang/Whampoa81.83.44.310.1巴西立/PasirRis63.22.84.410.8榜鹅/Punggol9.64.71.79.65.4

女皇镇/Queenstown6.92.12.958.2

三巴旺,sembw∞g7.13.81.86.46.3

盛港/Sengkang10.65.14.29.514.3实龙岗/Serangoon7.41.62.12.97.5

淡宾/g/Tampines1256.18.323.O大巴窑/ToaPayoh4.62.13.64.810.5兀兰/Woodlands125.35.88.822.0义顺/Yishun8.14.54.78.416.7其他物业@1.32.12.56.1

合计88.5140.6299.2资料来源:根据115159-60整理得到。注:①包括私人开发的私人和国有土地;②包括政府土地出售项目中的私人开发部分,最终数据可能有变化:③包括位于非新镇的武吉马/BukitTimah、中心区和海洋:定/l[/MarineParade;统计截止2008年3月;④统计人口仅包括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

图4镇区规划建成公共住房套数DEM效果图

资料来源:以表1数据为基础绘制.万方数据

20lo#-gl期总第186期童氏牵删学列

圈5各镇区中公共住房已建成套数和规划目标对比

资料来源:以表1数据为基础绘制.

圈6各镇区中公共住房占地比例和不同房型比例空闻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其中各镇区住宅占地比例数据以表1数据为基础,已售公共住房已售类型比例数据参考【15】.例较大。3房型和4房型公共住房在位于中部区的镇区内分布较多,而5房型在离城市中心相对较远的镇区分布比例更大。此外。执行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共住房也更多地分布在离城市中心相对距离较远的镇区。

2.4空间分布演变

新加坡虽然主岛面积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公共住房空间组织和分布仍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相对于1960年建屋局成立后则在开展的大规模公共住房建设,新加坡改良信托局时期(1927—1959年)所建设公共住房数量不多并主要零星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一带lal。为了便于分析,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地理中心点并以此点为原点分别以5km、10km和15kin的空间距离作为半径设置“距城市中心空间距离圈层”,以考察新加坡不同时期公共住房空间分布的演变和各个时期建设的公共住房空间位置相对于城市中心的空间变化(如图7所示):从图7中可以看出:①在1975年第i个5年计划完成的时候.公共住房的建设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1960年前的建设量并且该时期所建公共住房在空间中分布大部分集中在离城市中心点半径5km以内的范围内。同时在局部地区出现了规模性的空间聚集和向中心区以外外溢的趋势:②1975—1985年10年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完成了第4—5个5年计划。这一时期建设的公共住房主要集中在离城市中心点半径为5-10km之间的环形区域内.局部空间聚集和向中心外溢出的分布特征逐渐明显;

③1985—1995年10年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完成了第6—7个5年计划。这一时期建设的公共住房主要集中在离城市中心点半径为10km至15km之间的环形区域。至此.新加坡公共住房在空间上已经蔓延至离城市中心点最远距离,在局部窄问也聚集形成了住宅超过7万套。人口超过20万的大型新镇;④1995—2008年间.由于新加坡建尾局大规模对旧公共住房进行换代升级.新建公共住房较此前有所减少并主要集中于离城市中心点半径为10—15km之间的环形区域。

新加坡大规模建造公共住房和新镇的同时也完成了人口在空间上的大规模重新分布。据统计.在1965—1988年仅20多年间.新加坡政府总共征用了约1200宗土地。同时。完成了全国1/3人口的迁移安居工作Ill。图8显示了截止至2008年3月新加坡各个镇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情况以及人口在空间中移动的主要路线:图9显示了“地形表面”为各镇区当前人口数的DEM模型3D效果图(绘制方法同图5)。从两图中发现:当前新加坡居住在公共住房的居民大多数分布在南北环形线的最北部以及东西发展带的两头。此外,据新加坡建屋局的调查大部分居民在公共住房的升级换代过程中主要还是选择了原来居住的新镇。其次是选择了和原来居住新镇临近的新建新镇=以武吉知马为例.迁入该区域的居民21.2%来自临近的女皇镇。这说明这些居民在选择搬迁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已经熟悉的居住环境唑

95万方数据

张祚朱介鸣李江风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圈7新加坡不同时期公共住房空间分布演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图中1975年公共住房分布参考【171;1960年前改良信托局(SIT)时代所建公共住房分布参考[181:1985年公共住房分布参考1191;1995年公共住房分布参考[20l:2008年公共住房分布参考f15】。注:地理中心点假设为位于新加坡滨海湾的国会大厦.

图8新加坡各镇区居住人口数量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5价格空间变化和公私空间对比

为了体现不同空间位置上公共住房价格的差异.以新加坡建屋局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各个镇区公共住房的价格信息中4房型总价为基准,参考文献【15】中的标准4房“A”户型,按照90m2计算出不同镇区公共住房的单价(新元/m2)o,

豳9新加坡各镇区规划建成公共住房套数DEM效果圈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圈10新加坡各镇区公共住房价格空间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利用AreGIS绘制了图10并以绘制图4的方法绘制了“地形表面”为各镇区公共住房售价的DEM模型3D效果图(图11)。虽然选取的价格是建屋局指导价格.而非实际交易价格。然而,在新加坡公共住房运行机制下。实际的交易价格基本上在政府指导价格基准上下浮动。因此。图10基本可以反映公共住房价格在空间上的主要分布趋势:①价格最高的镇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或靠近城市中心的地区;②一些新建的新镇(如榜鹅)虽然离城市中心距离较远但是公共住房的价格却比一些先期开发的离城市中心较近的新镇(如后港)价格高;③中央保护区周围特别是偏南向镇区的公共住房价格明显更高。

虽然新加坡有超过80%的居民居住在公共住房中,但仍有20%左右的私有房屋。为了进一步考察新加坡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必要了解公共住房和私有房屋的空间关系。图12中显示了新加坡公共住房和私人房屋在空间中的分布:①中等密度的私人房屋主要分布在靠近城市中心地区的乌节路一带和东海岸沿海岸线一带.大部分低密度私人房屋则分布在靠近中

心保护区一带。其他一些在各个主要新镇内都有分布并形成和

万方数据

20lO.午gl期总第186J01囊iif市删孥列

公共住房穿插分布的空间格局;②离城市中心距离较远的新镇中所建私人房屋数量少于离城市中心距离较近的新镇.但如前文提到离城市中心较远的新镇所建和私人房屋标准相当的执行共管公寓比例高于离城市中心距离较近的新镇:③大多数新镇内的公共住房围绕快速交通的站点而建.而私人住房相对距快速交通线站点较远。这主要出于让更多普通居民能快捷地享受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的考虑以及居住在私人住房中的高收入者拥有私人汽车比例更高的事实。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而为了节约、集约利用新加坡宝贵的土地资源,新加坡建屋局努力尽可能地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约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居住密度。1971年居住组群(residentialprecinct)的原型被提出,基于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原则的指导,高层公共住房规划单元密度和容积率如图13所示。不同房型公共住房容积率的范围从1.5(1房型)一2.5(5房型)。不同房型建筑土地利用比例基本相近。但是容积率随着房型面积的增大而提高。虽然建筑容积率相对较高,但是仍然保证了空地所占比例在30%以上。表2所示显示了典型新镇和不同时期不同房型公共住房的比例.1985年后建屋局公共住房主要以新建4和5房型为主并基本停止了l房型和2房型的建设。

圈13裔层公共住房土地利用、规匀j标准及窖积率

资料来源:由参考文献f13】数据整理绘制.

圈”新加坡各镇区公共住房价格DEM效果圈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表21980年代中期各类房屋在典型新镇中的比例(%I

圈12新加坡私人住房在空问中的分布

资料来潭:参考相关资料绘制。图中私人住房的空问分布:2005年建成的主要参考参考文献【91;2005—2007年建成的主要参考【221.

3典型新镇内部空间组织

3.1土地利用和建筑密度

指导新加坡新镇建设发展的是新镇结构规划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土地利用综合与道路网络相结合的综合规划,包含三个主要目标:土地开发与交通规划挂钩、优化使用土地、促进环

所有

新镇大巴窑宏茂桥在建项耳

公共住房

建造年份1965—19771973-19821985.3前1985.1-1989.121房30.95.411.9O.1

2房15.411.O9.50.1

3房42054.045.217.O

住4房7.123.O23.350.8

5房2.16.68.O18.9

例执行共管

(%)

公寓

0.0O.O1.111.1中等人息

公寓

2.50.O1.o2.o单元合计3678549483508242180000

资料来源:由参考文献【19】整理得到

除了建筑密度和建筑形式.在土地分配上,30%-40%的土地用于居住或居住相关的设施.30%左右用于工业和商业发展,其余的则用作道路、学校、体育场馆、公共设施、绿地等。图14显示了大巴窑新镇、宏茂桥新镇和1982年后制定的

新镇原型镇区密度和土地利用分布比较情况。其中大巴窑新镇万方数据

张祚朱介鸣李江风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圈14新镇密度和土地利用分布比较

资料来源:由参考文献【191数据整理绘制

是建屋局总部所在地.也是新加坡早期新镇建设的最典型代表。

3.2基于邻里概念的空间组织

邻里的概念来源于欧洲战后的城市重建和发展.新加坡将其引入新镇的空间组织中并结合实际情况作了一些修改。最终形成了“新镇一邻里一居住组群(precinct)”三层次体系(three—tierhierarchical)。该体系以“自给自足”为原则.既强调基础设置的完备性也力求尽量保证居民无需远行就可以享用这些基础设施:相当比例的土地被用来建造各种基础设施.以至于实际用于居住的土地面积比例更低一些嘲;大型基础设置一般布置在镇中心(towncentre)而小型基础设施布置在邻里中心(neighborhoodcentre)。这样的空间布置增进了社区邻里间居民的亲密感和归属感。邻里社区的居民和非邻里社区居民相比除了相互之间更熟悉、更友好、社交网络更丰富之外,对社区内的公共财产也更有责任感陆鲫。

新镇内对于建筑的空间组织.遵循低层、低密度的土地利用和高层、高密度的居住区混合安排形成棋盘式布局fcheck.er-boardpattern)191,如图15所示。低层、低密度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和私人房屋等:高密度的建筑包括超过40层高的塔型公共住房楼等。由于目前新镇内建成公共住房只占规划目标的62.6%,为了保证未来规划目标的完成,新镇内的建筑物之间被预留了部分待建空地并且被覆上草坪。这样不但美化了新镇环境、稀释了建筑密度也为社区提供了更多公共空间。此外,除了合理的空间组织.新镇内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对于居民社会交往和认同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嘲。虽然大多数公共住房楼没有设置围墙,属于敞开式建筑物.但是新镇内完备的基础设施、人性化设计以及良好的治安环境使得整个新镇内居住于公共住房中居民的居住质量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1970年代中期建成的大巴窑新镇是标准新镇空间布局模型最典型的实践。图16显示其土地利用布局、镇区建筑3D模型和“地形表面”为规划容积率值的DEM模型。从3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图中可以看出,快速交通线从镇中心穿过。并且镇中心也是整个镇区内容积率最高的商业功能区。其他5个邻里中心以镇中心为核心环绕布置。此外.整个镇区内不同类型的土地布置合理。密度和高度不同的住宅互相交错,低密度利用土地或空地穿插期间。

图15新加坡新镇棋盘式空间结构标准模型

资料来源:由参考文献【19】绘制.

图16新加坡大巴窑新镇空间结构

资料来源:镇区土地利用图参考新加坡总体规划(2008)参考文献【13】绘制;镇区建筑3D图来源于参考文献【261;镇区容积率模DEM型以新加坡总体规划(2008)中的客积率值为基础,采用自然临近点差值法模拟。

4大容量快速交通连接下的空间关系

4.1公共住房距市中心交通耗时

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新加坡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1971年制定的新加坡城市概念规划中,以地铁为骨干并将主要站点设置在新镇中心结合公共巴士网络的交通网络发展模式即已确定。投资50亿新元的地铁在1991年建成后.这种城市结构基本形成叨。为了进一步考察在该交通体系下。对于新加坡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的实际影响。有必要基于当前新加坡地铁实际运行状况将空间住房的空间距离转化为交通耗时。具体做法是:①选择城市中心作为测算不同空间位置交通耗时基点。该“基点”选择了地铁东西线(绿线)上位于中央金融区的Raffles站。该站点是众多“白领”工作日必达目的地:②根据当前新加坡地铁实际线路设置和运营状况.选择位于各新镇镇中心的地铁站点计算从该站点到name¥站所需交通耗时。对于交通耗时的计算结合了地铁运营商公布的时间表和笔者亲身乘坐记录;③对于同一站点有一条以上的可达Ram朗站线路。根据实际计算值选择耗时较小路线;④将

候车耗时和需要换乘的中转耗时按平均值计算在总耗时内。万方数据

2010年第1期

总第186囊湖蒯学列

从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发现:最远的新镇耗时也不过42rain。23个新镇中耗时超过35rain的仅3个并有50%的新镇耗时在25rain以内。由于主要地铁站位于镇中心而镇中心往往也包括公共巴士或轻轨线换乘站。如前文所述,基于邻里概念的新加坡新镇空间布局合理并且新镇平均面积仅7.8krnz.因此。合理、高效的大容量快速交通加上新镇内部的轻型辅助交通线将整个新加坡公共住房彼此之间以及和城市中心之间快速地连接起来。保证了无论居住在全国任何空间位置的公共住房,即使加上新镇内乘坐巴士到地铁站的耗时。到城市中心的交通耗时基本控制在lh以内。

4.2以交通耗时为参照的空间分布

将表3计算的结果通过AreGIS绘制成图17,可见:到达市中心R且mes站耗时最多新镇位于南北环线的最北部:以Rames站为中心点其他各新镇距其耗时和空间距离等比递增并呈现辐射状。但是,大规模快速交通保证了无论是东西带、南北环形圈或东北线上各新镇距城市中心的交通耗时近似均匀分

布并都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对于普通的计划购买公共住房的新加坡居民来说。无论选择城市任何角落的公共住房,交通条件都相对便利。

为了进一步考察以交通耗时为空间参照的各新镇规模、公共住房规划建设数量、人口数、销售价格的空间对比情况。以RB【ⅢCI¥站为原点并按各新镇距城市中心交通耗时沿横轴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比较随着交通耗时的递增,各新镇不同指标的关

系。从图18一图19的比较结果发现:①不同大小土地面积的

新镇交错而置.面积最大的几个新镇乘地铁至城市中心交通耗

时在25—30min空间内分布:②无论是新镇已经建成的公共住

房还是规划目标.超过50%都分布于距离城市中心乘坐地铁交

通耗时在26—35rain的空间内.而规划建设距离市中心耗时最少的公共住房量仅占18.7%。这意味着新加坡最终建成的公共住房既没有扎堆在城市中心附近,也没有扎堆在城市外围,而是在各个不同的耗时段上都有分布,且耗时相对偏高段稍多;③当前超过50%居住在公共住房中的新加坡居民到达城市中心乘坐地铁耗时在26—35min之间。而居住在距离市中心交通耗时最少和最多的不同新镇内的人口比例较少并大致相近。可以说.便捷的快速交通保证了新加坡公共住房内居民在整个城市

中的合理分布;④除了到达城市中心耗时最少及个别耗时相对

少新镇内的公共住房价格略高。其他各个耗时段内的公共住房几乎近似处于同一水平。这进一步说明了,快捷的交通体系让居民选择购买公共住房在空间上对于交通条件考虑的“无差异性”或“少差异性”。

各族空间分布:从分异到融合

5.1

旧时各族间分异问题

图仃新加坡公共住房乘地铁至Ra竹Ies站耗时空间分布圈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000年全国人口华族人占

资料来源:根据表6数据绘制.注:图中①为东西(绿)线,②为76.8%,马来族占13.9%,印度族和其他占9.3%。在新加坡殖南北(红)线,③为东北(紫)线.

民时代。各族的社区依照第一次城市规划的区域分布。然而这

表3各新镶镶中心站点乘地铁至Raffles站耗时计算(minl

武女大

实碧

金勿宏后裕盛淡武武蔡=

±

榜±裕巴

义一

吉加芽龙文洛

茂港

廊港

滨口

口廊西厝巴

兰新镇

皇巴

岗山

班顺

——

美冷

西

港旺

让督红红

红绿红绿绿乘车线路

绿绿绿红

绿

转er

绿

绿

er

转绿

转绿

转转转绿绿红转红

er

乘车耗时6

810

1314

1517

18

18

20202224

25

2526

27

2828

29

30

33

38

候车耗时4

44

444

44

转乘耗时4

耗时合计

1012141314232122222428263229333435323233383742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注:①地铁绿线和红线参考新加坡SMKT公司网站公布的乘车时程表;紫线参考新加坡SBS公司网站公布的乘车时程表。②‘‘红转紫”选择多美歌为转乘站点;

“绿转红”选择裕廊东为转来站点;转秉耗时主要参照实际经验。仅作参考。③耗时合计只包括乘坐地铁

耗时,不包括新镇内部到达镇心中地铁站点的具体耗时。

万方数据

张祚朱介鸣李江风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图18新加坡公共住房交通耗时空间对比I1)

资料采源:作者自绘制.注:图中统计数值为在图18中距离城市

中心交通耗时为同一时段的新镇公共住房OLX,I建设套数(万套)/%;

带+新镇由地铁到达民am岱站需要换来.

∞∞

5000凳砌m'3000

2000

1000

25

20

15万

套10

样的有意布置并没有持续多久,并且各族在空间中同族聚集,异族分异的居住分布状态一直持续至1960年代早期。图20显示马来人聚集在芽笼士乃、印度人聚集在实龙岗和海军基地一带、华人则分散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例如:广东人主要分布在牛车水,牛车水因此也称为“小广东”;福建人主要分布在直落亚逸;潮汕人主要分布在上实龙岗和驳船码头一带;海南人则主要分布在美芝路一带嗍。各个不同的种族都极力保存自身的文化、宗教和民族特征。他们大多数只和本族人接触而对非本族人则不信任。当时的新加坡社会状况显得比较杂乱。各民族之间有冲突的潜在可能并且对日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印度社区在各民族中最小的并划分为更小的部分,为社会结构造成了不安因素圆。新加坡两个最大的种族华人和马来人情况也不相同并在一些政治问题上也有分歧.1964年的种族骚乱中华人和马来人的紧张气氛到达顶点嗍。

5.2逐步实现各族空间融合

新加坡建屋局在1960年代中期最初大规模建造公共住房时。即希望通过对不同族群空间分布的改变.根除种族分异的局面并以此加强各族的融合。在公共住房的空间分配上采取了“分区销售,先到先得”的原则。这个原则虽减少了公共住房中的各族分异情况却并不能根除。种族相同的居民会以各种原因申请购买同一地段的公共住房,这种情况造成各族在区域上

100

图201989年前的新加坡各族群空间聚集分布

资料来源:由参考文献f281296绘制.

裹4不同区域各族居民申请购买公共房屋比例比较

区域申请居民种族比例(%)

华人90宏茂桥,后港印度人,其他5

马来人5

华人76勿洛,淡滨尼印度腆他24

马来人20

资料来源:由参考文献【2618整理得到

的不均衡.例如:宏茂桥和后港以华人占多数而勿洛和淡滨尼则聚集了大量的马来人(见表4)。

1970—1980年代期间。建屋局改变了先到先得的原则,而是试图以新加坡各种人口的比例为参照。在所建的新镇中等比例分配各族居民的比例以达到新镇中“种族混合(mixofraces)”的目的。1987年政府规定一个居住社区内的马来人比例最多不能超过20%1311。而与此同时。公共住房里第一批居民居住满足按规定最小年限以后。屋主开始将自己的组屋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而此时建屋局无法再对购买二手组屋居民的各族进行限制。因此。建屋局担心将重新出现种族聚集的危险趋势而多年的努力会白费。为了彻底解决新加坡种族分异的问题。1989年3月推出了种族融合政策(EthnicIntegrationPoli?cy,简称EIP)。新加坡政府希望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维持公共住房内各族居民的比例。该政策针对同一单位同族居民超过84%的公共住房单元并促进其种族的融合。具体而言,每个住房单位必须按照户主的种族所属进行划分。每个邻里和单元内的住房必须按照规定的各族比例进行出售,任何一个种族居民不应超过规定比例。如果某种族居民的比例已达到要求。剩余的住房只能售给那些种族还没有达到比例要求的居民。

从表5可见。到2000年为止新加坡各族住户在公共住房中实际比例完全符合当初的规划要求。而表5中显示的比例限

制规定是基于整个新加坡人口的种族结构所制定。独立的单元万方数据

20lo年第l期总第186期专商市删学蹦

内各族人口的比例允许比邻里内各族人口的比例高3个百分点并优先以邻里的比例来安排所剩住房在各族间的分配.具有一定的灵活度并可以将其视为影响人口种族结构的变动因素。更重要的是不论公共住房是新售或二手转让。新加坡建尾局都对居民的种族比例进行控制。因此。新加坡种族融合政策借助大规模公共住房的空间组织和分配实现了各族居民从空间分异逐渐走向空间融合。这不仅对新加坡具有社会影响也同时具有政治影响f29]。

裹5居住千公共住房的各族住户比例和分配规定的比较

2000年调查单元楼中邻里内种族

比例(%)规定比例(%)规定的比例(%)华人76.8≤87≤84

印度人,其他9.3≤13≤10马来人13.9≤25≤22

资料来源:由参考文献1321、【331综合整理得到

6总结与讨论

6.1总结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选择了向全国居民提供公共住房的发展路线。基于这一路线,新加坡构建了长远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搭配的两层次规划体系。在此规划体系的指导下,新加坡大规模建设的公共住房空间组织和分布的特点大致如下:6.1.1新加坡绝大部分公共住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新镇为单位并附带完备基础设施。它也完全遵循新加坡“一环、一带、一斜、一核”并由地铁连接的空间布局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镇的建设在空间上呈现以城市中心为“核”向“一环(由南向北)”、“一带(分向东西)”、“一斜(东北向)”各方向呈辐射状延伸的形态。因此,大规模公共住房的建设也完成了城市人口由拥挤的城市中心向中心以外转移的过程。而无论从当前建成的现状还是将来规划建成目标来看,各新镇公共住房占有数量和土地面积呈正比。按照规划目标。未来公共住房的建设少量分布在临近城市中心的新镇;距城市中心较远的新建新镇(如榜鹅)分布较多;其他大部分新镇和自身占地规模基本成正比。

6.1.2由于不同时期新镇建设的侧重点的区别。早期建设的临近城市中心新镇内的公共住房户型偏小而后期所建相对远离城市中心的新镇内公共住房大户型比例明显更多。从公共住房单位面积的指导价格来看。临近城市中心或中央保护区偏南的空间区域价格相对最高。一些距离城市中心更远的新建新镇比临近的相对距离城市中心近的新镇价格高(如榜鹅高于盛港。淡滨尼高于勿洛)。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新建的新镇设施更完善;另一方面便捷的城市快速交通弱化了不同新镇和城市中心空间距离的差别。新加坡的私人住房除了在一些非新镇区域(如荷兰村)集中分布外,也大量在新镇中和公共住房穿插分布。但是.公共住房往往多围绕新镇中心或地铁站分布,而私人住房则不然。

6.1.3新加坡典型的新镇内部空间组织合理。以“棋盘式”布局为基本模型。并且邻里的概念被引入到新镇的空间组织中,形成了“镇中心一邻里;邻里中心一居住组群;社区中心一公共住房组团”的三中心、三层次并具有空间隶属关系的严密格局。高层建筑和低层建筑、高容积率和低容积率穿插间隔并在其间保有充足的公共空间和预留空地,人性化的设计细节也随处可见。此外,新镇一方面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形成“自给自足社区”:另一方面将快速交通站点设置在镇中心并且辅以发达巴士交通系统或轻轨交通线。

6.1.4基于当前新加坡地铁实际运营状况。对各个新镇距城市中心交通耗时进行计算可知。新加坡任何空间位置的公共住房在当前交通状况下前往城市中心区的总共交通耗时基本控制在1h以内。而当前,85%以上居住在公共住房内的居民从最近的新镇中心地铁站前往城市中心的交通耗时在35min以内。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决定了新加坡居民对于公共住房可以做“交通耗时无差异或少差异”的空间选择,换言之,即可以较少地考虑交通耗时差异。

6.1.5新加坡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难以避免面临不同种族空间居住分异的困扰。然而通过对大规模的公共住房的空间组织和相应公共住房空间分配政策的配合。除了完成了全国人口的空间转移过程也保证了各族居民在空间单元中占有合理比例.最终实现了各族空间分布由聚居分异向逐步融合的转变。

6.2讨论

公共住房特殊属性决定了城市决策者必须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且至少作用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空间选址过程中将公共住房安排在城市空间中的合理位置并且保证所有的公共住房在城市空间有合理的分布状态;第二阶段,将这些空间位置“合理”的公共住房分配给正确的待分配家庭并保证不同家庭的空间需求差异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满足。因此,第一阶段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合理的城市规划并确保其实施力度;而第二阶段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以建立合理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并保证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新加坡在实施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的过程中。应该说在“规划主导阶段”和“制度主导阶段”都取得了成功。前者构建了一个从整个城市空间大框架到新镇空间子框架都合理的空间格局和连接各个子空间框架的高效交通网;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制度完成了空间合理分配的过程。虽然,新加坡公共住房分配机制不是研究的重点,但是前文提到的种族融合政策即是“制度主导阶段”成功的实例。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最终实现了:在这个国家中80%以上的国民都居住在政府

101

万方数据

张祚朱介鸣李江风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提供的公共住房中:而在这个城市中绝大部分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并属于自己的空间佗置。抛开“全民性公共住房”的独特性.对于新加坡公共住房取得的成功值得也有待于进一步为中国的住房发展所思考。

注释

①1974年美国住房与社区法案重新通过修订,其中第8条款针对解

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并在美国影响广泛。Section8housing也几乎成为当今美国公共住房的代名词。

②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负责兴建的供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中低收入

者租赁或购买的住屋一般被称为政府组屋。建屋局也陆续推出了针对中等收入扣中高收入居民的中等入息公寓(HUDC)、执行共管公寓(executivecondominum)以及针对年轻白领的单问小公寓(studioaparmaent)等。因此,新加坡公共住房主要包括政府组屋,但不仅仅指政府组屋,本文所指新加坡公共住房是由新加坡建屋局负责兴建的各种公共住房的统称.即“HDBflats”。

④2007年底,据统计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累计共建88.34万套公共住

房并容纳了新加坡全国81%的居民。而自1985年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8f)%以上.

④由于持续不断的填海工程.新加坡的国土总面积也随之增长

(2(xJ8年为707.Ikm2),

⑤第一份长远概念规划是在联合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71年制定。

1991和2001年分别进行了修订,此后将每隔10年修订一次;第一份涵盖全岛的总体规划图制定于1993年,1998年进行了修订,此后每5年修订一次.最近一次修订在2008年:新加坡总体规划将新加坡分为5大区域和55个规划小区并分别对应55张发展指导图,其中的33张包括了26个镇区(其中23个为新镇)。

⑥“环形城市”理念起源于荷兰,其核心思想是主要城镇(包括:阿

姆斯特丹、哈莱姆、鸟得勒支、代夫特等)围绕城市中央在空间上形成环形布置的局面.而中央的保留地用于蓄水、食物供应、休闲和交叉交通.

⑦"-3前规戋1l目标调整为容纳5002rA.口。

⑧根据flo】,截止2008年3月。居住在中心区的人口3.3万人,居

住于公共住房的总人数为299.2万人。

⑨新加坡地下水资源不足。尽管年降雨量高达2350mm.但由于国

土面积狭小。新加坡作为热带岛国依然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只有21lm3。居世界倒数第二。因此。收集储存的雨水是新加坡日常淡水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⑩世界人居奖由英国建造与社会住房基金会(该基金会是总部设在英国莱斯特郡科尔维尔的民间研究机构。一直与联合国人居中心合作密切)于1985年创立,作为该基金对1987年“国际住房年”

献礼。自1985年起该奖每年都在“世界人居日”全球庆典上颁发,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奖项。

⑧当前新加坡地铁主要路线包括:东西线(绿线)、南北环线(红线)

和东北线(紫线)组成。其中绿线和红线由新加坡SMP.T公司运营,紫线由新加坡SBS公司运营。此外。新线路(黄线)还在建设中。

102⑩由于新加坡绝大部分公共住房是不带小区的敞开式建筑.因此公摊面积较小。

参考文献

【1】1张祚。李江风,李治.国外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研究:回顾及启示,lJl.公共管理学报.2009(4):112-122.

【2】MACLENNAND.Extendingthes啦cegicrole[C]//DONNISONDV,MACLENNAND(eas).ThehousingⅫviceofthefuture.London:10H(Services)LtdandLongmanGroupUKLtdPress,1991:185-211.

【3】TURNERMA。POPKINSJ,RAWLINGL.Pubichousingandthelegacyofsegregation[M].Wmhington:TheUrbanInstitutePress,2009:79-99.

[41DOLINGJ.Housingpohciesandthelittletiger:howdotheycomparewithotherIndmtrialisedCountries[J].HousingStudies,1999,2(14):229—250.

【515AGUSR,DOLINGJ,LEED—S.HousingpoficysystemsinSouthandEastAsiaIM].NewYork:Palgrave,2002.

161DEKONINCK,R.Singapour—unatlasdelar6volutiondutel一一toire[M]//WONGT—C,XAVIERG.Aroofovereveryheadsingapore’shousingpolidesinthe21stcentury:betweenstatemonop01yandpfivafisafion.SAMPARKPress,2005:79—98.

171FIELDB.Singapore’s

n钾town

prototype:atextbookprescriptionⅡ1.HabitatInternational,1992,16(3):89—101.

【8】8MOTHAP.YUENB.Singaporerealproperty鲥dc【M】.4thed.Singapore:SingaporeUniversityPress.1999.

【9JWONGT—C,XAVIEILG.Aroofovereveryheadsingapore’shousingpofidesinthe21stcentury:between刚atcmonopolyandprivatisation[M].SAMPARKPress,2005:66.

f101PlanningforSingapore’sFutureIEB/OLI.12009—08—011.hap://vcvcvr.Bra.gov.sg/MP2008.

111】TAICL.Housingpohcyandhigh—riseliving:.a咖dyofSinga-pore’spublichousing[M],Singapore:ChopmenPublishers。1988:54.【121ANON.PubfichousinginSingapore:residents7profile&physicalaspects(HDBsamplehouseholdsurvey2003)1M1,HousingandDe-velopmentBoardPress,2003:117.

【13lYEHSHK(cd).PublishhousinginSingapore:amulti—disciplinarystudy[M].Singapore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P诈强1975:128.【14】UrbanRedevelopmentAuthoritySingaporemasterplan2008[EB/OLI.12009—08—011.http://wwvV,m.gov.¥g/MP2008/.

【15JSingaporeHousingDevelopmentBoard,Housingdevelopmentboard.annualreport2007/200819.1.2008.

【16】Singaporeplanningal-ca¥boundariesmapB.urbanredevelopmentboard[EB/OL].[2009—07—101.http:llwww.Lira.gov.sg:80/dc/phg_area/images/pl“g_area—map-b.g茁

【17】SingaporeHousingDevelopmentBoard。Housingdevelopmentboard.annualreport1975/19761R.1.1976.

万方数据

20lo年第1期总第186.垮1囊鼬包规删孥

【18]SingaporertousingDevelopment

AnnualKeport19711R].1971.

【19]WONGAK,YEHSHK(eds).HousingaNation:25yearsofpublichousinginShlcapore[M].Singapore:I-lousingDevdopmentBoardPress,1985.

【20】SingaporeHousingDevelopmentBoard,HousingDevelopmentBoard.Annualreport1995/1996lR].1996.

[21】SingaporeHomingandDevelopmentBoard,Publichousinginsill?gapore:residents’profile&physicalaspects(HDBSampleHouseholdSurvey2003)【R1.2003:96.

【221Theofficialsingaporestreetdirectory2007.Yellowpagesunderflaeli-CenCCofSingaporefM】.LandAuthorityPublished,2007.

【23IF00TS.Planninganddesignoftarnpines,anaward-winninghish—rise,highdemitytow.shipinSingapore01.Cities,2001,18(1):33—42.【241TANTw,KWOKKAnupdateofneighbourhoodplanninganddesign

withreferencetoSingaporepublichousi,_lgI/1.Planews。198601):23—31.

[25lBuddingandSociall-lousillgFoundation.CidesoftheFuture:Suc—cc蚓试HomingSolutiominSingaporeandSurabayalK].Leicestershire:BuildingandSocialHousingFoundation,1993:8—78.

【26JANON.Fi巧cdecadeinpublichoming(1960—1969)冈.SingaporeHomingDevelopmentBoard,1970:27.

[ZTl朱介呜.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则引导市场开发的经营D】.城市规戈lI汇刊.2004(6):11—15.

【28】SIMLL.YuSM,HANSS.PublichomingandeedlIlicintegra-tioninSingapore明.HabitatInternational,2003(27):293—307.

【29】CHUABH.RacerelatiomandpublichomingpolicyinSinga-pore川.TheJournalofArchitecturalandPlanningKesearch,1991,8(4):343—354.[30ILOWAHC.Thepastinthepresent:memories5ofthe1964‘RacialRiots’inSingapore[1].AsianJotmudofSocialScience,2001.29(3):431—455.

[31J001GL,SlDDfQLIES,SOHKC.ThenunaI;|强悯tofcthllicrcla-tiominpublichousingestates[M1.Singapore:.TimesAcademicPressfor

Instituteof

PoficyStudies.1994:4—24.

[32】SingaporeDepartmentofStatistics,Generalhouseholdsurvey2005.So-cio—demographicandeconomicChamc触_isdcs【RJ.2005:13—20.

[33】SingaporeHousingDevelopmentBoard,HousingDevelopmentBoard.Annualreport1988/1989刚.1989.

103

万方数据

新加坡大规模公共住房在城市中的空间组织和分布

作者:张祚, 朱介鸣, 李江风, ZHANG Zuo, ZHU Jieming, LI Jiangfeng

作者单位:张祚,ZHANG Zuo(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朱介鸣,ZHU Jieming(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 李江风,LI Jiangfeng(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

刊名:

城市规划学刊

英文刊名:URBAN PLANNING FORUM

年,卷(期):2010,""(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5条)

1.1974年美国住房与社区法案重新通过修订,其中第8条款针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并在美国影响广泛.Section 8 housing也几乎成为当今美国公共住房的代名词

2.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负责兴建的供符合政府规定条件的中低收入者租赁或购买的住屋一般被称为政府组屋.建屋局也陆续推出了针对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居民的中等入息公寓(HUDC)、执行共管公寓(executive condominum)以及针对年轻白领的单间小公寓(studio aparmaent)等.因此,新加坡公共住房主要包括政府组屋,但不仅仅指政府组屋.本文所指新加坡公共住房是由新加坡建屋局负责兴建的各种公共住房的统称.即"HDB flats"

3.2007年底,据统计新加坡建屋发展局累计共建88.34万套公共住房并容纳了新加坡全国81%的居民,而自1985年后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

4.由于持续不断的填海工程,新加坡的国土总面积也随之增长(2008年为707.1km~2)

5.第一份长远概念规划是在联合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71年制定,1991和2001年分别进行了修订,此后将每隔10年修订一次;第一份涵盖全岛的总体规划图制定于1993年,1998年进行了修订.此后每5年修订一次,最近一次修订在2008年:新加坡总体规划将新加坡分为5大区域和55个规划小区并分别对应55张发展指导图,其中的33张包括了26个镇区(其中23个为新镇)

6."环形城市"理念起源于荷兰,其核心思想是主要城镇(包括:阿姆斯特丹、哈莱姆、乌得勒支、代夫特等)围绕城市中央在空间上形成环形布置的局面,而中央的保留地用于蓄水、食物供应、休闲和交叉交通

7.当前规划目标调整为容纳5002万人口

8.根据[10],截止2008年3月,居住在中心区的人口3.3万人,居住于公共住房的总人数为299.2万人

9.新加坡地下水资源不足,尽管年降雨量高达2350mm,但由于国土面积狭小,新加坡作为热带岛国依然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只有211m~3,居世界倒数第二.因此,收集储存的雨水是新加坡日常淡水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10.世界人居奖由英国建造与社会住房基金会(该基金会是总部设在英国莱斯特郡科尔维尔的民间研究机构,一直与联合国人居中心合作密切)于1985年创立,作为该基金对1987年"国际住房年"献礼.自1985年起该奖每年都在"世界人居日"全球庆典上颁发,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奖项

11.当前新加坡地铁主要路线包括:东西线(绿线)、南北环线(红线)和东北线(紫线)组成.其中绿线和红线由新加坡SMRT公司运营,紫线由新加坡SBS公司运营.此外,新线路(黄线)还在建设中

12.由于新加坡绝大部分公共住房是不带小区的敞开式建筑,因此公摊面积较小

13.张祚.李江风.李治国外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研究:回顾及启示 2009(4)

14.MACLENNAN D Extending the strategic role 1991

15.TURNER M A.POPKIN S J.RAWLING L Public housing and the legacy of segregation 2009

16.DOLING J Homing policies and the little tigers:how do they compare with other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1999(14)

17.AGUS R.DOLING J.LEE D-S Homing policy systems in South and East Asia 2002

18.DE KONINCK R Singapour-un atlas de la revolution du territoire 2005

19.FIELD B Singapore's new town prototype:a textbook prescription 1992

20.MOTHA P.YUEN B Singapore real property guide 1999

21.WONG T-C.XAVIER G A roof over every head singapore's housing policies in the 21st century:between state monopoly and privatisation 2005

22.Planning for Singapore's Future 2009

23.TAI C L Housing policy and high-rise living:,a study of Singapore's public housing 1988

24.ANON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residents' profile & physical aspects(HDB sample household survey 2003) 2003

25.YEH S H K Publish housing in Singapore:a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1975

26.Urban P edevelopment Authority Singapore master plan 2008 2009

27.Singapore Homing Development Board 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annual report 2007/2008 2008

28.Singapore planning areas boundaries map B,urban redevelopment board 2009

29.Singapore Homing Development Board.Homing development board annual report 1975/1976 1976

30.Singapore 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 Annual Report 1971 1971

31.WONG A K.YEH S H K Housing a Nation:25 years of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 1985

32.Singapore 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 Annual report 1995/1996 1996

33.Singapore Hom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Public housing in Singapore:residents' profile & physical aspects(HDB Sample Household Survey 2003) 2003

34.The official singapore street directory 2007 yellow pages under the licence of Singapore 2007

35.FOO T 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ampines,an award-winning highrise,high density township in Singapore 2001(1)

36.TAN T W.KWOK K An update of neighbourhood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reference to Singapore public housing 1986(11)

37.Building and Social Housing Foundation Cities of the Future:Successful Homing Solutions in Singapore and Surabaya 1993

38.ANON First decade in public housing (1960~1969)[R.] 1970

39.朱介鸣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引导市场开发的经营[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4(6)

40.SIM L L.YU S M.HAN S S Public housing and eethnic integration in Singapore 2003(27)

41.CHUA B H Race rehtions and public housing policy in Singapore 1991(4)

42.LOW A H C The past in the present:memories of the 1964 'Racial Riots'in Singapore 2001(3)

43.OOI G L.SIDDIQUE S.SOH K C The management of ethnic relatiom in public housing estates 1994

44.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General household survey 2005.Socio-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2005

45.Singapore 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 Annual report 1988/1989 1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10487809.html,/Periodical_csghhk201001016.aspx

授权使用:同济大学图书馆(tjdxtsg),授权号:b6fb0e49-d96c-4aa0-adb5-9e36012bdf1b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2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