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安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安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安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安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安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Ξ

施式亮 教授 何利文

(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2010 中图分类号:X922.2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274060);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03-103);

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E50207)。

【摘 要】 社区建设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课题,社区安全对实现公共安全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安全社区的概念和理论研究源自于安全管理,对社区安全理论的研究可以为安全社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思路,还可以为社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笔者简要论述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的认可标准及其有关指标,并评价我国实现安全活动的两大创新理论,解释当代人的安全第一公理概念,在该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模式与安全文化教育模式,并根据区域灾害形成过程中的灾害分散与转移的概念化方式,提出构建安全社区防灾减灾的运行机制及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安全社区;安全文化;自组织;防灾减灾

Study on Patter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 ommunity Safety

SHI Shi2liang,Prof. HE Li2w en

(School of Energy&Safety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 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620.2010

Abstract: C 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hot topic in current city life in China,the community safety is significant in realizing public security construction.The concept and the theory of community safety are derived from safety management,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community safety could provide im portant criteri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community,and could further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establishing the communit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The developing trend of community safet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s briefly discussed;authorization standard and its relevant indexes of community safety by W 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re introduced.T w o theoretical innovations in realizing safety cam paign in China are evaluated;the axiom concept of Safety First is explained.On this basis,the basic pattern of community safety construction is suggested,i.e.the pattern of the combination of “self2organization”and“other2organization”and the pattern of safety culture education.H ow to construct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afety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calamity scatter and trans fer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regional calamity is suggested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put forward.

K ey w ords: safe community;safety culture;self2organization;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1 引 言

建设安全社区,是构筑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推动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社区”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推广项目,目前已在不少国家取得了进展。虽然,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安全社区,但是社区安全问题已经并正在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建设安全

社区”正在逐步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的内涵已经“溢出”了现有的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框架。管理和服务环节上的“真空地带”和“灰色地带”越来越多,原来设置的城市基层体制、功能和运行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负担日益加重,各种日常性问题已经不能自行有效化解;不同的城市社会群体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整合。因此,中国独立的社区发展出现了许多障碍[1],例如:限制政府作用,冲击着

第15卷第9期2005年9月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V ol.15N o.9

Sep.2005

Ξ文章编号:1003-3003(2005)0001-03-20-01

政府机构条块分割,缺乏训练有素的行政管理人员,法律不明晰,社区职能范围不统一,财政问题以及缺乏公民参与度等等。尽管我国在社区建设与发展问题上还有难点,但由于比较分散,基层的基础工作较弱,社区安全的压力大,全社区参与的意识不强,安全体系及氛围未形成,等等,仍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强烈呼唤着社区建设的加强,要求城市建设与发展工作应该及时向安全社区化倾斜。面对形势发展快、改革任务重、稳定压力大、群众需求高的挑战,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势在必行。因此,对安全社区模式及行为机制的研究与评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安全社区标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的主要推广项目———安全社区,代表区内居民可以健康安全地工作及生活。安全社区是推广工作安全的崭新概念,旨在社区层面建立安全文化,除区内每个人以身作则外,透过各社区领袖、社会服务机构从业员、大小企业的雇主、雇员及安全专业人员等,自发性地组织起来,集结力量,各施所长,投入建设本身居住及工作的社区。

211 安全社区的概念

安全社区的概念是在1989年斯德哥尔摩第一届世界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正式提出的。一个安全社区是指具有针对所有人、环境和条件的积极的安全预防项目,并且具有包括政府、卫生服务机构、志愿者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的地方社区。

安全型社区是将社区内的各个不同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学校、医院及社会服务团体等紧密地联接起来,利用各自的资源及服务,为社区内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从而协助企业提高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并可减少社会需承担因伤患等不安全因素所造成的社会成本[2]。

安全社区的建设是基于地区内的现有架构及组织,以社区教育体系和各类组织为基础,以整合、优化社区多种资源为依托,发挥各类机构、组织社会服务职能为纽带,以完善社区安全教育阵地和网络为载体,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的安全需求,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社区。

212 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的标准及有关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需具备以下6个基本准则[2]:

1)需成立一个负责预防伤患发生的跨界组织,以伙伴

合作模式,统筹区内的安全推广事宜。

2)需长期、持续地执行各项推广项目,并照顾到不同的

年龄、性别、环境及处境。

3)需关注高风险人士、高风险环境,以及弱势社群的安

全问题。

4)需设立一个机制去记录伤患发生的次数及其成因。5)需设立适当指标,评估项目的成效及其影响。6)积极参与本地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经验交流。

近年来,在总结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在上述6条标准基础上,制定了安全社区的9个方面工作内容,包括交通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用水安全、学校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家居安全、体育安全,每个方面各有7条具体指标,共计63项指标。

213 国内外安全社区发展概况

自第一届世界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以来,安全社区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迄今已举行

13届世界安全社区大会,世界上已有80多个被WH O 正式命

名的安全社区。亚洲第一个安全社区是韩国的水原市,于

2002年2月在第11届世界安全社区大会上被命名为“安全

城市”。

在我国,香港职安局于2000年首次成立了全香港两个安全社区———屯门安全社区及葵青安全社区,并于2000年

3月21日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结盟,成为其全球第6个安全

社区支援中心,致力推动香港及邻近地区的安全文化。并且这两个社区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的第12届世界安全社区大会上被命名为“安全社区”。而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办事处作为我国内地的第一个安全社区已于

2004年5月向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提出了

申请。

我国安全社区支持中心的相关职责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暂时承担,且已开始运作创建安全社区的相关工作。为推动我国安全社区建设,促进其规范化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建立工作联系。

2003年6月25日,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在北京召开

了安全社区研讨会,北京(东城、西城、朝阳)、上海、大连、济南、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和3个独立矿区被选做创建试点单位。

2004年6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安全社区建设研讨会,

结合国际安全社区标准和有关安全项目指标,正在制定符合中国社区特点的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指南,在北京、唐山、长治等城市和地区选择了一批基础好的社区开展试点工作,逐步推动我国安全社区建设。

2004年7月至11月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指导下北

京市朝阳区的4个社区、开滦集团的2个社区、潞安矿业集团的7个社区分别先后启动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2005年4月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职

业安全健康协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安全社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目前,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城市点上的经验已经走在全国前面。

?

8?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第15卷

2005年

3 安全社区的理论基础

安全社区应当以安全活动的两大创新理念及安全第一公理为理论基础。

311 安全活动的两大创新理念

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总是勇往直前的,因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通过实践和研究,总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国在实现安全活动的领域内,已有两大创新的理念。

31111 安全文化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 NS AG )提出的安

全文化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专家、学者倡导和推动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应该说是对安全本质认识的升华,是对传统安全理念的突破,是深层次的人因工程开发,是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的理论基础。

31112 安全科学学科创建及其拓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劳动保护界的学者、专家,提出了

劳动保护科学体系的构想,经过十余年完善和奋斗,1992年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建立,在中国安全科学技术被确立为一级学科。

20世纪末,我国一批学者提出了安全、减灾、环境科学

的交叉融合的大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构想,这是对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完善和拓展,为我国安全科技进步奠定了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了安全工程技术手段和方法。

这两大探索课题和研究的成果是对安全理论、概念、体系、知识的某些创新。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将成为人民从事一切活动,实现安全、健康、无害、少灾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大安全观的安全、减灾、环保科学技术体系将成为人类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的科学技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3]

312 安全第一公理[8]

著名的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其《激励和人》的论著中指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人自身生存和延续的生理需要、安全(含健康)保障的需要,其次才是社交活动、尊严地位、自我实现的需要(见图1)

图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文化及信仰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以不同的文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层次需要。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对当代人

而言,有了新的解释。由于人类积累和继承了悠久的文化,同时以不同的文化方式生活和工作,因此,需求的内容和层次秩序也会不同。这种需求是受前人的文化和当代人的文化强烈的影响、启迪、新构和发展。对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必须符合科学的规律和必要的经济基础,受每个人的文化程度及科技知识、传统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方法所限制,还要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法规的约束[8]。

当代人必须首先解决自己的食、衣、住、行,即生理要求;同时还必须创建保障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安全条件和卫生环境,包括生理活动在内的安全需求。两者相依并存,互为条件,不能分离。生理需求没有安全条件和卫生环境为先决前提,生理活动也无法进行,生命就无法存活与延续。可见安全的需求在生命繁衍和人类生存中,是何等重要,它的重要地位和层次中的级梯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安全第一公理[8]。

当代人的生理需求,必须受到安全需求和伦理道德的限制。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安全第一”、“安全为天”、“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体现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大安全观,安全系统观和安全人因工程观[8]。这就是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至上的道理。这就是简明易懂的安全第一公理。在一切安全活动中,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8]。

4 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般讲,社区由4个要素构成:①人口;②地域;③相联系的有组织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④维持集体生活所需的共同道德风尚[4]。

社区安全文化则专门研究在社区范围内安全文化的应用问题,保护社区成员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创建文明、稳定、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社区安全文化是公众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社区安全文化要求社区每个成员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视大众安全为第一重要的事情。“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就是大众安全文化的表现之一。社区安全文化要求各社会群体(组织或单位)在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大众安全至上,坚持时时为大众安全着想,事事为大众安全服务,以有组织的生产活动和社会行为来保障大众安全。社区安全不仅包括大众的身体健康、工作安全,而且还包括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安全社区建设必须采取“自组织”与“他组织”模式与“安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411 “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模式

师汉民在其关于制造哲理的沉思中[5],指出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乃制造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许多天然的或人造的复杂系统都是由大量的单元构成的,例如生命系统、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人类社会、消费市场以及制造系统

?

9?第九期 施式亮等:安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等等。在如何组织、运行和优化这类由大量单元所构成的系统上,自然造化与人工经营之间存在明显的分野:

1)从外部来对系统加以设计、组织和控制的模式可称

为是“他组织”的模式,迄今包括人类的制造系统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人造系统都是采用“他组织”的模式;

2)以生命现象为代表的自然系统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

路线即自组织的路线[5]。

自组织是现代非线性科学和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最令人惊异的发现之一。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度的过程。

从进化论的观点看,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环境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

“自组织”和“智能化”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对已经存在的、确定的系统而言的。

目前,我国对安全社区建设一般采用的还是“他组织”模式,安全社区建设管理几乎是政府包办,是管理社会的组织网络,不具备安全社区的基本特征,并且受长期计划经济和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的影响,对安全社区建设的认识、理解存在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建设。

随着社会多样化、多元化的进程加快,社区结构系统复杂化将急剧膨胀,使得对系统的特性更难把握。安全社区建设仅仅采用从外部来对系统加以设计、组织和控制的“他组织”模式,已经远远不够,必须兼而有之“自组织”模式。

因为安全社区的建设管理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大局,关系到社会和政治稳定,也就是说安全社区建设管理的推动力也是来自政府政治的需要。

安全社区建设发展的趋势表明,初期的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安全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越是往后发展,就越要借重和突出社区群众的动力。既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又要发挥居民的积极性,调动居民参与建设、管理社区,加强居民自主、自助、合作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和精神建设。

412 安全文化教育模式

如果“他组织”模式是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正确引导,“自组织”模式是依靠社区居民自治,那么怎么让社区居民实现“自组织”模式呢?这就需要实行“安全文化教育”模式,以此来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的安全文化素质。

安全文化教育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社区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作。社区安全文化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安全观念文化的正确引导、大众安全制度文化的科学建设、公众的安全行为文化。

社区的安全文化教育必须围绕着社区安全文化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活动,使一个社区在安全上有自己独特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

和宗旨,有明确的价值观、道德准则、文化传统、生活信念等,能够用崇高的精神力量说服人、吸引人、团结人、鼓舞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在全体居民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安全问题。

从表面看安全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层次有基于各自特点的安全文化。笔者认为安全文化有两大作用:

第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态度,鼓励良好的安全行为和安全习惯;

第二,对不良的安全意识、态度和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重在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与普通文化相似,安全文化也具有稳定性及延续性,作为一种过程的结果,安全文化在社区居民中的普及与教育模式研究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最最需要补充的内容是如何用安全观去改变人类,如何在安全目标追求中注入强烈的人文内涵。安全文化的人文内涵旨在发扬人性及其主旋律,给社会与公众更多的关怀,在安全文化建设框架中,不仅人性得到更多的弘扬,自护与救援,乃至自愿者行为都将成为一种自律。这正是安全文化有别于安全管理能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力,促进安全局面持久的关键力量。基于上述观点,社区安全文化教育可向6个方面发展:

1)通过安全文化教育,构建家庭防灾、减灾的单元。这

就需要每家每户要具备这种常识。

2)通过安全文化教育,完善邻里救助的这种支持框架。3)通过安全文化教育,大力发展非政府民间社会组织

的自助系统在社区的活动。

4)通过安全文化教育,构建社区安全文化的宣教模式

及演练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自救、互救的应急事件救援演习。

5)通过安全文化教育,建立道路交通、饮食、娱乐、家庭

生活等方面的安全行为文化。

6)通过安全文化教育,考虑系统而合理的社区安全文

化建设的步骤及规划。

图2 灾害分散与转移过程

5 构建安全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机制

社区是组成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社会群众组织,一个城市在遭受灾害侵袭时,社区居民不但是灾害的直接受体,同时也是抗击灾害的主体。从图2可以看出区域灾害形成过程

?

01?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第15卷

2005年

中的灾害分散与转移的概念化模式,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保险、再保险、灾害救助等),以及区域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是造成区域灾害分散与转移的重要原因[6]。

我国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保险、再保险、灾害救助等)日趋完善,笔者认为,目前安全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构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行为机制。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关系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必须做好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促进事故预案、预警机制及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提高社区全体人员的安全素质,凝集社区内各机构、各方面的力量,以求减少事故,减少人员伤害[7]。

尽管威胁社区安全有来自社会层面、技术层面和环境层面的3个方面,但各个社区在防灾减灾的安全布局上不可一味追求“避险能力”及“灾害来了怎么办”的应急事项,而要改变的是防灾减灾的常态建设。作为一个明智的社区管理者,在每一次灾害到来并平息过后,不仅要有对上一次灾种进行深刻分析,更重要的是再一次牢固树立起综合减灾的观念及对新灾情况的认知。

笔者认为,安全社区防灾减灾的运行机制可从以下5点来进行:

1)安全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运行机制必须推广并研究综合减灾的系统化建设问题,树立一个综合防灾减灾观。

就火灾说火灾,就水患说水患,就交通说交通,这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顽症,而目前迫切需要树立一个综合防灾减灾观,需要建立一个包括政府动员能力、科学技术支撑能力、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社会救援保障及公众安全文化能力等在内的综合体系。要真正减少“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的怪症,就要从只对单一灾种的对策中跳出,推广并研究综合减灾的系统化建设问题,目的在于提高效率,整体优化。

2)安全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运行机制必须开展灾害危机的忧患意识教育,树立防灾文化意识。

对我国公共安全中的安全文化素质教育建构作一次缺失分析,会发现人的生命价值并未特别强化。为了让社区居民增加灾情记忆,树立防灾文化意识,重在开展灾害危机的忧患意识教育。进行灾害、事故、危机等内容的教育,从一种文化视角上形成安全文化教育的氛围。从而使公众都具备安全防范的意识及应有的防灾准备,并且形成一个安全文化的人文环境,具有公众预防事故的“软”对策,使安全氛围对人的观念和行为形成巨大影响,以减少灾祸的发生。

3)安全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运行机制必须以学校、培训点等阵地为依托,全力开展安全教育推广工作。

以学校、培训点等阵地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内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针对社区居民、青少年、单位职工等不同人群开展居家、道路、消防、环境、卫生健康等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推广活动,提高社区成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4)安全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运行机制必须以法制建设为中心,搞好社区稳定工作。

社区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生活空间,也是学校、家庭的延伸与补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发挥社区特有的地域优势,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中心,社区为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社区普法教育的重要课题。

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并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与政法部门加强联系,定期排查不安定因素,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和预防未成年人、流动人口犯罪的教育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认真做好特困群体救助工作,将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地保障人身安全和社会稳定。

5)安全社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运行机制必须引进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才并且加强与其他国内、国际安全社区的经验交流。

社区工作干部的素质决定着安全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的水平。目前我国社区干部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更不用说专职的安全管理人才。迄今为止我国高等院校中虽然有安全管理专业但是这些人才并未进入社区。解决社区安全管理人才问题迫在眉睫,必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安全管理人才,充实社区安全管理干部队伍,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其整体素质。

另外,社区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吸取其他安全社区的安全管理经验,很好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与其他安全社区的经验交流工作。学习国内、国外在社区建设及社区防灾减灾对策方面的先进经验,积极了解和跟踪国内、国际社区动态,以求在社区建设上少走弯路,并且不断完善社区建设。

6 结 论

1)社区建设已成为一个既事关长远又非常紧迫的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而对安全社区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帮助人们完整清晰地认识把握安全社区发展的关键与保证。

2)尽管社区建设在我国初具规模,但任何事物尤其是一项大的社会行为应该有完善的理论相支持。目前的现状是理论落后于实践。

3)笔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安全社区的理论基础及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并构建了安全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行为机制。希望此项研究能够对社区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4)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由于条件限制,许多问题尚难以得到完善解决。安全社区内部每一部分的具体建设,如监督体制的完善、社区法制的建设、社区居委会等自治组织的建设与自治实现、职能确定等,以及安全社区所涉及的公共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和完善。

?

1

1

?

第九期 施式亮等:安全社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收稿:2005年3月;作者地址: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邮编:411201)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安全生产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9):3~62 吴宗之.WH O 安全社区建设标准简介[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4.7.8:83 林柏泉主编.安全学原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4 周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10

5 师汉民.从“他组织”走向“自组织”—关于制造哲理的沉思[J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80~856 史培军.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 ].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9

7 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49~56

8 徐德蜀.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当代安全科技文化面面观.安全文化论文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2:

21~32

“学报”正刊、增刊及学会论文集征订一览表

编号

资料名称

单价(元)

订数合计

学报正刊

01

2006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12期)192.00

022005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12期)168.00032004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12期)168.00042003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12期)132.00052002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6期)72.00062001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6期)60.00072000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6期)60.00081999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6期)54.00091998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6期)48.00101997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全年6期)36.00

学报增刊

112003年学报增刊 11.00122001年学报增刊10.00132000年学报增刊《机电安全专辑》10.00141999年学报增刊《高压水射流技术专辑》10.00151998年学报增刊《安全科学技术论文译丛》10.00161996年学报增刊70.00171995年学报增刊40.00181994年学报增刊《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讨会论文集》

35.00

19

1993年学报增刊(《

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卫生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40.00

学会论文集

20《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00.0021《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100.00

22《亚太地区职业安全健康组织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英文版)100.00

23《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100.0024《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80.0025

《第六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80.00

总计金额 仟 佰 拾 元整 (:

) 以上定价均含邮挂费,欲购请直接汇款至编辑部,并与张爱军联系。论文集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

21?中国安全科学学报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第15卷

2005年

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1.凡进入实验室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需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借用。 3.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及使用方法,熟悉所用试剂及耗材的性能与用途,对自己负责保管的仪器设备要定期保养和维修。 4.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按时上下班,积极、主动、按时完成本职工作。 5.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耗材、试剂要分类保管,做到帐﹑卡﹑物相符。 6.本院人员借用仪器设备必须填写借用登记表,实验室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外借必须经中心主任及主管院领导同意。 7.除本室实验技术人员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启实验室,占用实验室房间或动用实验室仪器设备。 8.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学期向实验室中心主任报告一次消耗性材料的使用情况,并协助中心主任提出实验材料采购计划,保证教学实验正常进行。 9.实验室内严禁使用电炉做饭菜,不允许在实验室内喝酒﹑打闹﹑大声喧哗。 10.实验中心主任有权监督实验室工作人员执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对违章者有权作出适当处理,并可视情况报告院有关领导。

实验室技术人员岗位职责 一、实验技术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水平,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增强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教育教学创造最优环境和条件。 二、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的工作计划,参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实验教学工作。 三、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有课时应在实验前十分钟到岗。上班时不得擅自离岗,随时准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实验教学正常顺利地进行。 四、按时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五、掌握所开设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术,能根据实验教材进行实验,能协助实验教师做好实验指导工作,能回答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掌握一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能对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基本的调试、维修和故障排除,定期对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仪器设备安全运行。 七、熟悉开出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流程。 八、认真填写“实验室日志”,记录每次实验的名称、日期、班级、人数、授课教师等基本情况。 九、每学期末根据下学期的教学计划,上报下学期所需实验耗材的申购计划;在学期初购齐并验收所需消耗品。对所属物品的数量和存放位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十、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料和财产的保管工作,对现有设备要有财产明细帐,每学期检查一次,注明报损情况,做到帐物相符,仪器设备等出借须按规定办理。 十一、定期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协同教学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实验室工作水平。 十二、要有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熟悉实验室水、电、煤气管道的走向情况,对掌管实验室的安全、卫生负责。

社区管理原理及案例课程标准

《物业客户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50370 课程类别:专业能力拓展课 适用专业:社区管理原理与案例归属系部:专业核心课 学时:72 学分:4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与功能:社区管理原理与案例是一门专业能力拓展课,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认识和分析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区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条件,是符合社会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能力拓展课。基于此,本课程紧紧围绕专业能力拓展课的定位,教学上以社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主线,结合大量的社区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为目标,不断强化在物业管理中的服务意识,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使学生成长为懂服务、懂技术、高素质的社区服务及物业管理的一线岗位人才。 二、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依据:本课程基于《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中社会工作者四级的岗位任职要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为物业管理企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上岗人才为目标。 本课程既要注重讲授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一是注重宏观社区理论的教学,突出对社区理论模式、概念的掌握和应用,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改教研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三是注重实践性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可感的现实存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掌握社区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社区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区问题。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同时也会培养学生参与社区的能力。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0317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1.目的: 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明确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使各职务人员有所遵循,进而达成技术目标与任务。 2.依据: 组织架构图、运行机制图。 3.适应范围: 适用于飞沃工程研究中心所涵盖的各部门及其小组各阶人员,若组织架构有变更,则依据变更内容修改之。 4.相关权责: 风电特种紧固件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 负责主导公司设备开发、机器人视觉开发、AGV智能物流小车开发、自动在线测量开发、RFID射频标签开发、MES计算机制造执行系统开发。技术部负责新产品开发、新物料开发、工艺图纸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品质部 负责新产品品质实验、新产品测试、实验仪器与工具的购买制作与管理,智能制造生产线产品检测数据分析。 财务部 负责研发投入费用管理、分配,研发使用费用与经济效益数据统计核算。 5. 名词定义: 研究人员 1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指本公司研究中心,其主要参与或管理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 技术人员 指本公司技术部、品质部)生产部具有风电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参加研发活动: ——关键资料的收集整理; ——编制计算机程序; ——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 ——为实验、测试和分析准备材料和设备;

——记录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编制图表;从事统计调查。 辅助人员 指本公司间接部门 (如:行政部)人事部)采购部、财务部) 参加研究开发项目或直接协助这些研究开发项目的有关人员 6.组织架构图 湖南飞沃新能源设备开发科技有限公司 工程技术中心软件开发 智能制造系统开发 技术部品质部财务部 工艺设计开发品质测试实验研发成本审计 2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7.运行机制 设备开发 机器人视觉开发 机械设计 AGV智能物流小车开发 研究人员电气设计自动在线测量开发 软件设计 RFID射频标签开 发 MES计算机制造执行系统开发 智能制造监控系统APP 工 程 研 究工艺设计 中技术人员公差控制心 运品质测试行 机 物料采备制 辅助人员机构对接 费用统计 3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实施方案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中心实验室为我校新建的全校科研服务公共平台,为做好运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特制定此管理方案。 一、功能定位 中心实验室功能定位:服务科研,支撑创新。将建设成为全校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及全校教学科研创新支撑基地。作为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共实验室,学校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学生均可申请使用中心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二、建设布局 中心实验室划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分子医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医学成像技术实验、物质结构解析和生物标本库(筹建)模块。 1.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开放式统一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处理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实现对中心实验室管理的规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提高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实验室对外开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医学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管理的培训,提升全校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授权下,对分布在学校其他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实

行远程管理与绩效评估。 2.分子医学模块 功能作用: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上,通过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有关蛋白质理化特性和分子特性的信息,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针对需要展开基因克隆、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功能研究等与基因操作相关的研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基因操作技术、设备支撑等。 3.形态学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对细胞各种形态学参数和生物学特征、细胞生化成分组成及含量、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定分子和离子的生物学变化等的实时定量分析研究,建立涵盖从细胞到组织水平的各种形态学科研技术和方法,从而更客观地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 4.医学成像技术模块 功能作用:从化学工程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与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四个方面,围绕分子影像学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5.物质结构解析模块 功能作用:开展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及药用高分子材料、多肽、核酸分子、无机离子等的结构确证、材料表征、含量测定及质量标准建立。

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为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面向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大学、研究所等单位设立开放课题,资助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每年在基金申请截止日期前30日公布《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二、开放对象 实验室开放课题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实行全方位开放。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均可提出资助申请;中级技术职称以及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可提出申请,但需由两名同行高级职称科技人员推荐。同时实验室也接收国内、外研究人员自带课题和经费,利用本实验室设备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三、申请、审批程序 1.申请课题须符合《指南》所规定的研究内容范围。 2.申请者填写课题申请书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同意并加盖公章后寄交实验 室。 3.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课题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 告,以及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4.实验室将“申请书”分送同行三人评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根据评议情况及 运行费的总额组织评审,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立项。并正式接受申请人为本室客座研究人员。实验室将评议结果通知申请人及所在单位。 5.课题申请获准后,由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研究计划并签署课题合同任务 书。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

四、课题管理办法 1.实验室成立管理工作组对项目进行管理,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应按 计划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2.开放课题的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研究课题负责人每年度填写“科研课题 工作进度表”,并提交学术论文或工作报告,经实验室评审后决定是否继续资助以及资助金额。 3.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三个月内向实验室报送《开放课题资助项目总结 报告》,学术论文复印件及有关的软硬件原始资料并进行答辩,由学术委员会对课题完成质量和学术水平进行评价,写出鉴定意见并通报研究人员所在单位。 五、经费的使用及管理 1.开放基金课题经费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田灌溉研究所的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执行,单独建帐立卡,专款专用。课题资助额度为3-5万元,其中50%的经费将以实验材料费,仪器租用费,测试费,加工费以及水、电、气消耗费,国家有关规定的津贴、交通及住宿费用等形式在本实验室所在单位的财务报销;另外50%的经费可划拨到申请者所在单位(首次划拨经费的25%,其余25%待课题结题时全部支付到位)。 2.各课题负责人定期提交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及经费使用结算报告,分送学术 委员会进行书面评阅。对于进展不良或不按实验室有关规定执行的开放课题,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中断或取消其经费的使用。 六、成果管理与评价 1.实验室开放课题所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为本实验室和 研究者所在单位共有,责任作者(通讯作者)的第一完成单位为本实验室。 2.论文、其技术文件及研究成果署实验室名称“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 开放实验室, 河南新乡, 453003”[英文:Key Lab for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nd Regul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Xinxiang, 453003,

国外三种教育模式

国外三种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对我国职教的启示 一、引言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决定文件精神,全国各地正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欧美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想有大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重新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完善资格认证制度,探索职业教育校企结合机制中政府的作用,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政府协同的三方联动机制,积极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职教模式。 二、国外三种职教培养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

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以美国(社区学院)、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 “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产生于二战后。现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职业教育中,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其科学性体现在它打破了以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澳大利亚TAFE体系是完全建立在终身教育理论之上的教育和办学体系。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全称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它是澳大利亚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澳义务教育后最大的教育与培训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VET)的主要提供者。 TAFE相当于中国的职业学校、技校、中专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体。TAFE学院前身是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最早的技术学院距今已有100年历史。直至1973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

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沈阳名华模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是一个以企业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车间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集研究、实验、开发、引进和技术转化为一身,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发挥人才效益的技术研发平台。 公司成立技术中心管理委员会,专设技术中心办公室,下设产、学、研中心、模塑试验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新型工艺开发室、局域网信息中心、新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 沈阳名华模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组织机构图

技术中心管理委员会: 由合作单位的专家、教授、公司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力量组成,公司总经理担任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技术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专业涉及工艺、设备、电气、质量等;传播先进研发理念和技术,对企业技术中心进行全面技术指导。 技术中心主要成员

技术中心办公室:公司技术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中心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兼任。负责制定人才规划,实施引进、培养、再教育战略,搭建人才梯队,满足研发人才需求,组织制定技术中心的各项制度,合理配置技术中心研究的开发用人制度,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负责有关职工技术培训师资和重大教育活动的内引外联工作;负责中心人才的管理和后勤服务管理。负责对外通讯联络工作。 产、学、研中心:在技术中心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负责东北大学等大专院校,著名企业的学术交流,产品的开发研究,配套结合的各项具体工作,对掌握的技术信息反馈到各有关中心,为公司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指导性战略。

性能试验中心:负责公司产品的初期、中期、半成品、成品中的过程控制指标,提供各类性能参数,产品的编码,试验的标准,产品的追溯性的各项工作。 注塑、喷涂试验中心:负责公司的所有注塑品的进料、产品的中间过程的推力、标识、内、外在质量的控制、检验、指导。质量控制实验中心:负责产品检验标准的制定,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产品的出厂试验记录,产品的发出的编辑登记,产品的跟踪,质量的反馈等各项工作。 计算机信息中心:负责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负责公司网络管理和公司信息网络建设,负责与专业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联合开发本公司使用的各种自动化管理软件工作,为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提供先进的信息采集平台。 新型工艺开发室:在技术中心主任的指导下,负责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对当前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负责引进当前先进技术并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重点是节能降耗,废料的利用,资源的综合利用,并负责各类技术数据的保存,技术资料的完整、归档和保密工作,同时负责落后工艺技术的淘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 局域网信息中心:负责公司各部门之间的科技信息的统筹收集、整理,在局域网内的发布、共享;负责局域网的管理、指导工作,加强信息之间的交流,为技术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平台式服务。新产品研发中心:负责科技产品的市场化工作,对市场调研,

有关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开发变化的实施办法(试行)

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优化本省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111”创新工程支撑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晋办发〔2020〕5号)和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19〕31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解释】本办法所称新型研发机构,是指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 第三条【定位任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要坚持“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聚焦2025年转型出雏形总要求,重点围绕实施“111”创新工程和“14+N”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培育、高端人才集聚等活动。 第五条【部门职责】省科技厅负责研究制定新型研发机构

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的申报、备案、评价和指导管理等工作。设区市科技局负责本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指导和动态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申报和备案 第六条【备案条件】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申报单位应为在山西省内注册且运营1年以上的独立法人机构,主要办公和科研场所设在山西省内。可由政府部门、产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等主体自建或联合建设。 (二)具有稳定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具有结构相对合理稳定、研发能力较强的人才团队,常驻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不低于30%,且不少于10人。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低于20%。拥有开展研发、试验、服务等所必需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 (三)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拥有完备的组织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具有明确的科研、人事、薪酬和经费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具有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开放的引人和用人机制;具有市场化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 (四)具有明确业务发展方向。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案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 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心实验室运行管理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中心实验室为我校新建的全校科研服务公共平台,为做好运行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特制定此管理方案。 一、功能定位 中心实验室功能定位:服务科研,支撑创新。将建设成为全校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及全校教学科研创新支撑基地。作为面向全校开放的公共实验室,学校各类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学生均可申请使用中心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二、建设布局 中心实验室划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分子医学实验、形态学实验、医学成像技术实验、物质结构解析和生物标本库(筹建)模块。 1.中央控制(实验技术培训)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开放式统一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和处理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实现对中心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和信息化,提高中心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实验室对外开放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医学实验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管理的培训,提升全校科研人员的专业技能。在学校相关

部门的授权下,对分布在学校其他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实行远程管理与绩效评估。 2.分子医学模块 功能作用: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上,通过对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晶体学和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获得有关蛋白质理化特性和分子特性的信息,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和改造;针对需要展开基因克隆、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功能研究等与基因操作相关的研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基因操作技术、设备支撑等。 3.形态学模块 功能作用:通过对细胞各种形态学参数和生物学特征、细胞生化成分组成及含量、细胞的各种功能、特定分子和离子的生物学变化等的实时定量分析研究,建立涵盖从细胞到组织水平的各种形态学科研技术和方法,从而更客观地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 4.医学成像技术模块 功能作用:从化学工程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与医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四个方面,围绕分子影像学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5.物质结构解析模块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优选稿

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 行机制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管理运行机制 ?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制度包括:科研人员岗位聘任制度、项目聘任人员制度、研究生管理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开放基金及课题管理办法、科研档案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制度、科研保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 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承担学术指导和咨询工作,指导研究方向,制定开发课题指南,评审实验室基金课题。学术委员会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项目,对实验室的运行和发展给予建议,这对实验室朝正确的方向前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明确。通过设置主任、副主任、行政秘书和各课题负责人等岗位,实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合理。 实验室通过科研档案管理办法,并设立专员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汇总,使研究资料归档清晰,保留完整;通过机房管理制度并聘请了保洁人员,保证科研环境干净整洁,利于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 通过经常性地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的方式,比如年会、开放日、每周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使实验室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管理上避免约束性的行政制度,用引导性政策、奖励

创造出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空间,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重视科研道德的建设,没有发生违反学术道德的事件。 在依托单位计算所内,重点实验室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有独立的办公、实验空间,有充分的人事和财务自主权。依托单位通过设备购置基金、所级创新课题等形式对实验室予以经费支持,并通过讲座、培训、文体娱乐活动等方式,在经费、人员和后勤保障方面给予支持。 实验室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但离国际知名实验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实验室将通过中国科学院创新三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与对外合作,加强计算所内外创新链上下游的协同、重点实验室内不同方向的协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人员、技术流动机制和利益回报机制,保障体系结构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教育的实验

老年幸福生活新模式探讨 ——三香社区提升老年生活价值的实验 苏州市沧浪区胥江街道三香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组 一、项目概念界定与背景分析 社区老年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开展起来的,它是依托社区来举办的。其内容已涉及到老年的终身教育过程。由于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问题就成为社区发展老年教育的需求和内容。社区利用资源共享对社区的老年人进行教育影响的计划和措施,实质就是使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全过程。 1、社区老年教育的定义 社区老年教育是根据人的老年期生理和心理特征及需要而进行的特殊教育。随着中国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老年人口就归属于社区。老年人从职业生涯中退出并非人生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并开始有了新的追求。这正如马斯洛的层次论所说的那样:“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随之而生,成为促使人们不断努力的动力。”老年人同样如此,他们不仅有安全保障、安养有处、身心安宁的需要,更有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的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生的多姿多彩是通过社会这个大舞台来展示的,而社区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因此,社区老年教育是提升自身价值的体现。 2、背景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即4个在职人员要负担一个退休人员,一对青年夫妇要负担两对父母,四对祖父母(外祖父母)。随着银发浪潮的扑面而来,老年大学这个新生事物亦随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急速降临而蓬勃兴起。努力

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模板】

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实施办法(试 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优化本省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111” (晋办发〔2020〕5号)创新工程支撑引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意见》 和科技部《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19〕31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解释】本办法所称新型研发机构,是指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 第三条【定位任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要坚持“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聚焦2025年转型出雏形总要求,重点围绕实施“111”创新工程和“14+N”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培育、高端人才集聚等活动。

第五条【部门职责】省科技厅负责研究制定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组织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的申报、备案、评价和指导管理等工作。设区市科技局负责本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指导和动态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申报和备案 第六条【备案条件】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申报单位应为在山西省内注册且运营1年以上的独立法人机构,主要办公和科研场所设在山西省内。可由政府部门、产业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等主体自建或联合建设。 (二)具有稳定的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具有结构相对合理稳定、研发能力较强的人才团队,常驻研发人员占职工总人数不低于30%,且不少于10人。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低于20%。拥有开展研发、试验、服务等所必需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 (三)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拥有完备的组织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具有明确的科研、人事、薪酬和经费管理等内部管理制度;具有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开放的引人和用人机制;具有市场化的决策机制和高效率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

技术研发中心运行机制

研发中心管理制度及奖励机制 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更好的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家的潜能,科学、合理、高效的完成公司新产品开发工作。对研发中心实行有计划、有控制的目标管理措施,即管理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考核实行半年考、年终总评考核制度。 技术研发中心围绕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研发具有商业化的成果。研发中心应通过建立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的整体职业技能。 建立研发用人机制,为核心研发人员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研发过程形成的知识、专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研发人才储备机制,确保企业研发后继有人,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

实验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着“互帮互学,资源共享”的宗旨开展新产品研究工作。本部门所有人员必须坚持“团队利益第一”,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争取在研发领域做出公司,为公司发展创造更大效益。 第二条追求“合作,创新,严谨,勤奋,高效”的工作方式。从严要求自己,敢于挑战自我。 第三条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达到“规范,安全,整洁,有序”的要求。实验记录的填写要求及时、规范、完整。 第四条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室工作环境,达到“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目的,根据国家有关实验室规范,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五条实验室隶属于公司技术中心,主要用于开展并完成公司产品的生产工艺优化、样品化验分析、新产品研发、小试及中试等试验研究任务。 第六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进入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的所 有人员。

宁夏昊王粮食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机构 骨架图 技

实验室运行机制建设

实验室运行机制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渐构建形成了实验室管理、设备仪器管理、人员管理、实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经费保障的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从2005年开始,实验教学中心逐步对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进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设备开放,初步实现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相联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学生在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后,可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通过业余时间,以第二课堂、科研实践小组等形式对其感兴趣的内容继续探究。让学生把实验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行工作日全天开放,节假日预约开放。同时,为了确保这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正常运行,中心先后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将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纳入中心人员的岗位职责范围,设有专人负责监督和审查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 2.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1) 人员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的指导下,建立了系列配套的人员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包括人员竞聘上岗,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师资和技术队伍培训和教学奖惩制度等。将教学、科研、教改研究等引入人员的考核指标中。 学校、学院对实验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从职称评定和聘岗政策上对实验教学中心倾斜,使原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踏实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并不断吸引一些热爱实验教学、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教学科

研和管理能力的教师加入实验教学行列,从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积极向上的实验教学队伍;技术人员中心统一管理,为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人员保障。 (2) 物资保障体系 学校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国家、北京市和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用于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基本设施建设、仪器设备添置更新。近五年仪器设备更新率20-30%。另外,学校每年按实验项目数下拨实验教学经费、仪器设备维修和管理经费等。设备处还专门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维修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 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公共卫生学院所有的实验教学任务, 75%以上的仪器设备由中心统一管理,以教学优先的原则,为教学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保障。 (3) 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外,校、院级还建立了三个系统,即: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②教学质量信息系统;③教学质量督导系统。形成了学生评估、督导评估和同行评估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系统,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主要做法有: 1)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意见; 2)校人事处每年对教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年度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考核; 3)除校、院组织高职称或富有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470-94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了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和工作人员、学生的人生安全,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1、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实验室设备及人身的安全。 2、加强四防(防火、防盗、防水、防事故)。 3、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场或经过上机操作培训与考核。 4、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若仪器设备在运行中,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 5、易燃、易爆物品必须存放在安全处,严禁带电作业。 6、对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及其它危险物品,必须按物品性质进行严格管理,做到存放地点、位置安全可靠,数量清楚,并指定专人负责。

7、如遇火警,除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火警电话为119),并及时向上级报告。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8、如有盗窃和事故发生,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处理,不得隐瞒,应及时报告主管和保卫部门,并保护好现场。 9、实验工作人员在检测前必须熟悉检测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作好必要的安全防护。 10、进行有毒、有害、有刺激性物质或有腐蚀性物质操作时,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镜。 11、实验室内使用的空调设备、电热设备等的电源线,必须经常检查有否损坏,移动电气设备,必须先切断电源。电路或用电设备出现故障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后,方可进行检查。 12、实验室应配有各类灭火器,按保卫部门要求定期检查,实验室人员必须熟悉常用灭火器材的使用。确保消防通道畅通,一旦发生火情,便于疏散和灭火。

(整理)教育发展模式的思考

教育发展模式的思考关键词: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短期高等教育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出现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从当时其发展的背景看,主要基于以下两大现实情况和三大理论学说。 1.科技革命发展的现实要求。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科学技术体系,其突出的特征是“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这一特征使现代科学技术在更高的基础上趋向统一。 科技革命极大地提升了技术教育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科技革命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各国在完成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后,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从而对人才的规格和类型提出了新的需求,各国产业界强烈呼吁在普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培养更高层次的职业人才。新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 2.人力资源安置的现实要求。二战后,西方一些工业化国家还面临如何安置大量退伍军人的问题。这一时期又正值西方各国民权运动的高潮期,在各种社会改革议程中,教育民主化进程成为一项重要议题。社会各界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口号,并把它列为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主化浪潮对精英高等教育形成猛烈冲击,人们对传统大学的精英教育模式展开批判,要求高等教育改变单一的学术化倾向,面向大众化、职业化和实用性方面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这一倡议在西方国家被广泛认同,成为各政党参与政治竞选的有力筹码,并促使各国政府认真思索教育改革对策,争取在教育民主化运动中有所作为。多国政府相继采取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和扩大大学入学名额等办法来适应教育民主化潮流。在扩充大学入学名额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取消选择性考试及为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补助等。 3.大众化教育理论。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中,高等教育一直在精英主义迷宫中徘徊。20世纪上半叶,美国高等教育率先摆脱精英主义的纠葛,成功地实现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此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一发而不可收。20世纪60—80年代,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一大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早日实现民族经济的振兴,也以高等教育大发展为突破口,超前地实现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发达国家专利,而成为20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标志和社会进步的象征。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在深刻审视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这一理论很快被很多国家接受,并成为变革高等教育的动力之一。大众化这一新理念对于长达上千年的精英主义高教传统无疑是一场革命,它要求高等教育实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改革。 4.国家安全理论。国家安全学说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1957年原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极大地震动了西方世界,使它们惊呼西方技术之落后,教育之乏力。

技术中心管理制度

技术中心管理制度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事情,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年 度打算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隐秘可作技术处理)。 二、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事情、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 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事情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爱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事 情等)、合作创新事情(产学研合作、企业合作及国际合作)、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事情,包括年度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程度和产品的自主创新事情、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落耗、清洁生产等创新事情。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事情。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事情。 技术中心治理制度(二) 1、全面治理中心的各项工作,负责编制中心工作打算和进展规划。 2、拟定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负责实施。 3、负责编制中心年度设备、材料、低值易耗品的购置打算和维修打算;并组织实施。 4、负责中心的日常治理工作,保证校园络、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5、仔细抓好中心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 6、依照中心工作,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分配。 6、领导、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完成各项日常工作,做好工作总结、评比和经验交流。 7、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技术中心治理制度(三) 1、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岗位职责 ⑴全面负责教育技术中心的日常事务和技术工作; ⑵在教务处领导的统筹下,全面负责本部门的建设和进展规 划的制定及降实; 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 ⑷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岗位职责 ⑴负责电教教材、多媒体课件的编导、制作; ⑵负责多媒体教材、课件制作室的治理; ⑶参与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维护; ⑷负责各类多媒体教材、课件及资料的引进、收集及治理; ⑸开展新教育技术的研究,并做好普及与培训工作; ⑹参与各类多媒体教学的指导工作; ⑺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教育技术应用人员岗位职责 ⑴负责教育技术中心设备的日常维护; ⑵负责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及维护; ⑶参与电教教材、多媒体课件的编导、制作; ⑷配合学校的重大活动做好摄像、摄影工作; ⑸参与各类多媒体教学的指导工作;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与特征探解1111

近年来,我省涌现了诸如深圳光启理工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与企业和市场密切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以有别于传统科研院所的全新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科技资源,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紧密融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本文欲通过对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提供经验借鉴和建议。 1.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概况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真正发展大致起步于20世纪末期(见图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目前在全省已有122家,在推动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据统计,2013年全省新型研发 机构研发经费支出达41亿元,近3年 专利申请量达7599件,高于传统国 有科研机构的申请量。全省新型研 发机构共拥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 22个,吸引了23个创新科研团队, 集聚了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6000多 人。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立足于促进 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 化,近年通过技术改造、合作研 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 资等方式,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 业,服务3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通 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 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催生了超材 料、生物技术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发 展壮大。 2.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 主要模式 对122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统计表 明,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建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 与特征探解 【专家简介】李栋亮,男,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科技战略与规划、科技体制与政策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10多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曾参与了省部(广东省与科技部)联合重大调研活动——广东省新型科技创新机构调研(2011、2012),作为主笔参与撰写的《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把握新兴产业话语权—关于广东珠江三角洲新兴源头创新机构发展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的批示。 文/李栋亮 图1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创办时间分布情况 7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