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技巧

一、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今山东邹县)。早年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之门人,后授徒讲学,带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宋、薛、滕、鲁、魏、齐等国,被齐宣王任为客卿,因政见不和,最后回到故乡,年已七十余,以著述为事:“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

《离娄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二、《孟子》一书的内容:

(1)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2)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

省刑罚,薄赋税,制民恒产

(3)君民关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对不肖者亦然“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去之”。对有罪者亦然“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梁惠王》下)。

孟子还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事君如寇仇”(《离娄》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无君子莫治小人,无小人莫养君子”

(4)性善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者非人也”(《告子》上),“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5)文艺观

第一,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上》

第二,知人论世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万章下》

第三,知言、养气论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正义)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

——同上

(二)、《孟子》散文艺术成就

1、善于引譬,用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复杂的道理。

?梁惠王觉得自己“尽心焉耳矣,”政策比邻国好,却“邻国之民不少,本国之民不加多”,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的小恩小惠和其他君王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生动形象地说明欲以霸道来达到称王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2、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巧设陷阱,引君入瓮或欲擒故纵取得舌辩的胜利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曰:“已之(撤他的职)!”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

3、感情充沛,气势雄健,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在文中大量使用排偶举句,叠句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沛然莫之能御。

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额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流传下来的成语如:专心致志、明察秋毫、缘木求鱼、舍己为人、与人为善等.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此期词坛的发展趋势是,既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词风的一面,也有开拓革新的一面,其中柳永的词最富有开创性。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第六章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一部里程碑似的作品,为任何其他名著所不及,“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得舆《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词》]。《红楼梦》还未面世时,就有人进行评点,两百多年来,研究者比肩接踵,其拥有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今已成为“世界学”。

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曹雪芹当年将《红楼梦》一书“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之后,曾感慨万端地题写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曹雪芹生平

曹雪芹[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乾隆五十八年癸未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享年四十八岁。

1、曾经显赫的家世

汉军正白旗人,祖先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曾祖母孙氏为康熙奶妈;祖父曹寅为康熙幼年时伴读[时为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刻书家,著有《楝亭诗抄》、《楝亭文抄》、《楝亭词抄》,刻有《楝亭藏书十二种》,在扬州奉旨主持刊刻了《全唐诗》和编纂《佩文乐府》等重要典籍],曾祖曹玺于康熙二年[1663]被任命为江宁织造[名义上甲戌本第一回眉批是为皇室采办物资,实际上是皇帝派驻江南的亲信耳目],曹玺病死后,雪芹祖父曹寅、父辈曹顒、曹頫祖孙三四代人都曾任过这一要职,共约六十年。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以江宁织造为行宫,曹家地位显赫一时。

这种贵族家庭生活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重要生活基础,对贵族生活有着感性的了

解,“诗礼之家”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又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文学保证。

2、两遭变故而衰败

曹家的地位使其兴衰际遇与皇室内部的矛盾斗争紧密相连。雍正夺得地位后,即开始冷落曹家。雍正五年[1727],曹頫以解送织物途中“苛索繁费,苦累驿站”、“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等罪名被革职抄家,次年被谴回北京。[诗礼之家、望族之家、革职抄家] 据说乾隆初年时,曹家再遭打击,从此便一蹶不振,遂彻底败落了。

曹雪芹经过贵族家庭生活的沧桑巨变,深感世态炎凉,对贵族生活的腐朽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为此也常常流露出人生空幻之感,形成《红楼梦》的一个情感基调。

3、《红楼梦》书名与版本

A.《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又有几个别的称谓。《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B.版本

甲、八十回抄本系统,本名《石头记》,大都附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又称为“脂本”或“脂评本”。

1、曹雪芹逝世前的抄本已发现三种,即“脂砚斋甲戌本”、“巳卯本”、“庚辰本”,都是残本,其中“庚辰本”较完整,只缺两回,这些抄本距离曹雪芹的创作年代较近,比较接近原稿。

2.甲辰本,存80回,书名第一次正式题为《红楼梦》;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又称脂戚本、有正本,1912年有正书局石印出版存八十回,在脂评本中最为完整。

评语作者与曹雪芹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脂评本对研究《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及曹雪芹的生平思想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乙、一百二十回本系统,后四十回一般认为为高鹗所补。

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鄂对社会上流行了二十年但“无定本”的《红楼梦》作了一番加工,并增补了后四十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首次排印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活字本《红楼梦》,即“程甲本”。次年,程伟元、高鄂又对程甲本作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这就是社会上最为流行的“程乙本”。

高鹗、程伟元增补的《红楼梦》功过:

1.由于有了后四十回而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文

学作品;

2.它写出了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结局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

家等,从而保持了原有矛盾的发展,基本上符合前80回的倾向。

3.有的情节描写生动,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

艺术感染力。

4.缺点是:篡改了曹雪芹的原意,从思想倾向到人物形象,从主体到细节遭到不同

程度的歪曲,如,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

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预判,削弱了作品的

批判力度;艺术上的描写也稍显逊色。

4、“红楼”与《红楼梦》之“红楼”

⑴“红楼”三义

叶嘉莹氏曾提出过此问题。“红楼”有三义:

A、一是指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宇。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李旦]在藩时舞榭。

宋·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过春社了”: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

清·洪升《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

B、一是指富贵家女子之居室。

唐·白居易《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点绛唇]: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

元·萨都剌诗:记得小红楼畔梦,杏花春雨早寒时。

C、犹言青楼,妓女所居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季鸿按:唐时蜀中薛涛,为当时名妓,能诗文,时称女校书。后因以女校书为妓女的雅称,亦省称校书]。

清·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季鸿按:“青楼”,初义为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曹植《美女篇》:借问女安居,乃在称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然后多用以形容指妓院,或指妓女。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宋晏几道[生查子]词: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颖川花,不似师师好。至元代时,用“红楼”一词频率渐多。兹举关汉卿[正宫·白鹤子]一例:香焚金鸭鼎,闲傍小红楼。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⑵《红楼梦》之“红楼”简议:

《红楼梦》之“红楼”,系指华美的楼宇,可以较好地概括《红楼梦》的悲剧意旨。“红楼梦”,字面意思即为华美楼宇殿阁中所居者之梦。“红楼”中有女子,有男子,但有主要描写的对象。结合所描写的对象可概括为家庭社会之梦、爱情婚姻之梦、女子命运之梦。

二、《红楼梦》悲剧的基本内容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好了歌》和《红楼梦十二支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一)、《红楼梦》悲剧的基本内容

1、爱情婚姻悲剧和女子命运悲剧

主线——宝黛爱情悲剧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金玉良姻”战胜了“木石前盟”。“木石前盟”是没有婚姻的爱情,“金玉良姻”是没有爱情的婚姻。“金玉良姻”的胜利,给宝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憾,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哀。这极有可能是《红楼梦》悲剧意蕴的核心[《终身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木石前盟表现出来的爱情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主要不是才和貌,而是思想和志趣的一致。黛玉重情,宝钗守礼;宝黛叛逆,宝钗理性。金玉良姻更符合贾府的家族利益,更符合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也更符合封建礼法的要求。悲剧的制造者就是这封建礼法和宗法社会,特别是封建婚姻制度。

宝玉游太虚幻境时,所饮茶与酒,名“千红一窟”与“万艳同杯”。脂批谓二语恰为一对,暗寓“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

“黛玉葬花”[事在宝黛等搬入大观园的第一个春天],是大观园悲剧的序曲;抄检大观园[第二个秋天],悲剧拉开帷幕。“《红楼梦》所有女儿都应入‘薄命司’”,因为她们“实际上都是悲剧人物。”她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其悲剧无可避免。晴雯之死、袭人之悲[欲做奴隶而不得]、芳官等十二女伶“斩情归水月”、香菱、鸳鸯等等莫不如是,即便贵族小姐亦

难逃悲剧命运:元春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消尽了青春,迎春误嫁“中山狼”,难逃一死;探春“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惜春出家为尼,妙玉“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最后则是“家亡人散各奔腾”,李纨年青守寡,成为礼教的牺牲品。

曹雪芹实际上希望大观园永驻人间,但由于他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他却是无情地展现了大观园的毁灭。将美好的人生毁灭,是从一个侧面猛烈抨击了封建伦理道德。

3、家庭社会悲剧

副线——贾府衰败

从小说题材的表层意义看,《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为什么“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灭”?为什么宝黛爱情毁于一旦?小说详尽地反映了贾府末世的各种弊端,揭示了它必然没落的深刻原因。

第一政治上极其腐败是衰败的根本原因。依附贾府的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的别人家破人亡。

第二生活上穷奢极欲是崩溃的必然结局。一顿螃蟹宴,刘姥姥:“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连元春都不禁要叹息;秦可卿的殡葬一口棺材就是一千两银子,送殡的长队“有如压地银山一般”。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焦大:“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勾心斗角。探春:“咱们倒是一家亲骨肉呢,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第三家业上后继无人是枯萎的自然命运。一代不如一代。宁国公、荣过公是马上“得天下”,“人“字辈代化、代善等已变成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第三代“文”字辈又退化为昏聩、腐化、无能。贾敬醉心丹汞,贾赦贪婪荒淫,贾政庸碌古板、不通庶务。第四代“玉”字辈贾珍、贾琏、贾环,到第五代“草”字辈的贾蓉等更是堕落为聚赌嫖娼、淫纵放荡之徒。贾府的鼎盛基业,终于毁于后代儿孙之手。

贾府的衰败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典型环境,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其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28回端元节元春赐物,宝玉宝钗完全相同,说明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贾母之上),元春所属意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为什么?原因之一:薛家豪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至多只是在浪漫事迹中,或者在不受重视的被压迫阶级中,才有这样的事情]。[元春的悲剧,是自己步入了不幸,并且还在令他人重复着自己的悲剧,虽然想振兴保持贾家的荣华,但终于破灭,这真是深刻的悲哀,金玉姻缘虽然如愿,但破灭却未能挽回]

3.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贾宝玉不愿意走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但又对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感到悔恨;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疯傻”的言行中,神圣变为无稽,幸福行为痛苦。他“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对一切少女美丽和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但他所珍视的女儿像花朵一样枯萎,甚至被摧残、凋零,而他所憎恨的旧势力仍疯狂地维持着统治地位,他满怀希望但找不到出路,他所反抗的正是他所依赖的,他感到人生的痛苦。如宝玉去哭吊晴雯未果,又听闻宝钗搬离大观园,想到司棋、入画等,“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油然而起,但他又不愿意孤独,不愿意离开生活,离开他所钟爱的一切,因而更加加深了他的痛苦。这时宝玉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一个家庭破败之痛苦和个性压抑之痛苦,这是属于众多人的

痛苦,是感到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宝玉悟破人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作品中所写的家庭的衰败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作品就产生了更加动人的魅力。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了成群的性格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

曹雪芹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来塑造人物,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按生活本真状态如实刻画塑造,打破了传统小说写人物时“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脸谱化、模式化的描写模式。如贾宝玉,虽然在小说情节中占据中心地位,体现着作者关照世界的心灵,带有浓重的意象化特点,但作者也没有使他成为完全理想化的人物,他也还没有脱尽富家公子的习性。

注重个性的鲜明突出,人各一面,以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个性,如潇湘馆有“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翠竹,营造出一种清幽凄冷氛围,结合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神话传说,,加强了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以诗词表现人物个性,如《咏絮词》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豁达自信;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相近的人物进行复杂性格的之间的全面对照,以对比手法显示人物的独特个性。如林黛玉、薛宝钗,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一个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者不仅能在对比中显出人物个性,也能在相似中显出人物的独特性,林黛玉和妙玉都孤高自许,但黛玉执着于现实,孤高中饱含着天真和热情;妙玉企图超脱尘世,在冷漠中又有点矫揉造作。以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来表现人物性格。如林黛玉进贾府时,对林黛玉的很多心理描写,以此来突出人物谨慎、自尊的性格特点;龄官画蔷来表现人物的痴情。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性格。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后先“携了黛玉的手”一个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写出来王熙凤的圆滑;王夫人的“点头一笑,一语不发”,这一细节描写写出来王夫人的精明老练。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又注重展示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变化、发展。以及人物个性与现实生活的统一性,所谓“圆形人物”。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

仕途上[政治上]:恶读“圣贤经典”,拒绝走“仕途经济”。

为人上[生活上]:鄙视“禄蠹”,喜结平民,不讲究尊卑主奴,长幼嫡庶。

爱情上[情感上]:追求共同思想志趣逐渐悟出“情有所专”。

林黛玉——

为人表现:自尊自爱、尖刻狭隘

自尊自爱:“黛玉入府”:林黛玉进荣国府后,便忆起母亲所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周妇送花”,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林黛玉不在意“宫花新巧”在意的是否为别人挑拣所剩,虽是小性,但恰是自尊的外露。

心胸特征:笃实宽厚与多疑敏感

张锦池论黛玉襟怀宽厚:首先,黛玉不与人心存芥蒂。湘云比她为戏子,她有点不忿。但事后即烟消云散,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与湘云同看”。面对诗友,亦谦和宽厚。

其次,黛玉很能谅解人。在妙玉处,关于茶水问题受到了奚落,黛玉则知妙玉“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再次,黛玉不抓他人把柄治人。黛玉引了“艳曲”,宝钗见缝插针,欲审问黛玉,宝钗在宝玉身旁绣鸳鸯,黛玉发现却只是付诸一笑。四次黛玉非爱情不猜忌人。宝琴来后,贾母喜欢的无可无不可。宝钗倒有些不自在:“你也不知是哪来的福气!……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可黛玉却只是“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妹妹一般”。最后,黛玉体谅宝玉情感。贾宝玉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有云“惭违共穴之盟”,黛玉并不见怪。黛玉的胸襟是似窄实宽,似薄实厚;宝钗的胸襟是似宽实窄,似厚实薄。

郭豫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尖刻”非林黛玉本性,她实际上十分宽厚坦荡,而且很容易相信别人。《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像黛玉那样与自己的丫鬟情同姐妹,生死与共;在能诗能文的小姐当中,没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教香菱学诗,为其讲诗、改诗,一片真情。

思想特征:尚情叛逆与忧郁脆弱

尚情,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尚情即具有离经叛道的叛逆色彩,即叛逆性。从初恋到热恋,到定情,反映了林黛玉叛逆思想的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忧郁脆弱:好哭,多愁善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2、精美绝伦的网状结构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又有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在全书中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在这个圆形结构下,沿着家破和人散纵横两个方面展开网状结构。纵线贾府的衰败命运,横线宝钗黛爱情婚姻和大观园女子的悲剧命运。两者互为表里,贯穿全书,其间又穿插其他小的情节线索,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时采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式,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紧凑。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见到的“十二钗”的判词,听到红楼梦十二曲,暗示着十二钗女子的悲剧命运。刘姥姥进大观园带着的外孙儿板儿为后文写巧姐的命运埋伏笔,巧姐后嫁给板儿为妻。

3、驾御语言的大师造诣

《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了生动形象、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北方官话,它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描写人物神态时,把人物的动作情感和心灵状态都描摹出来。贾宝玉摔玉的描写;人物语言达到高度个性化的,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形神兼备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湘云语言爽快、坦诚;宝玉的语言温和,奇特,常有“呆话”。刘姥姥的语言粗俗,如: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写出了农村老妪的没文化。

4、叙事视角的高度成就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述方式,在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从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眼中来观察贵族之家的奢华,作者在运用石头的全知叙事之中,融入刘姥姥的限知视角,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达到了精彩完美的统一。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不再是相互抵触的矛盾体,而是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既把握了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整个过程,又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感受直接传达出来。

四、《红楼梦》续书

从《红楼梦》问世到道光年间,续《红楼梦》风气盛极一时。据一粟《红楼梦书录》有三十多种。这些续书重点放在原书主要人物的评价上,其中扬黛抑钗的有《后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红楼圆梦》、《红楼梦补》等;扬钗抑黛的有《续红楼梦》[亦名“鬼红楼”]、《红楼复梦》等;扬黛亦扬钗的有《绮楼重梦》、《补红楼梦》及《增补红楼梦》。其中只有“后红楼”和“鬼红楼”一写黛玉为正妻,一写黛玉天界成婚,为黛玉出气,略有可观之处及欣赏价值。其他大都化金成铁,表现名利心、庸俗趣,艺术价值不高。

逍遥子《后红楼梦》三十回,是《红楼梦》第一部续书。

陈少海《红楼复梦》篇幅最长。

四、红学概况

《红楼梦》产生以后,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红学”,已有二百年之久。

1、旧红学[清乾嘉年间-1921]

用传统的方法和观点评论《红楼梦》,影响最大的是评点派和索引派。

诗歌纪闻与批注评论

敦敏、敦诚、脂批[早期评点派]等对了解曹雪芹及其创作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B、索引派

索引派以清末民初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引》、蔡元培《石头记索引》和邓狂言《红楼梦释真》为代表。他们认为《红楼梦》影射清代历史事实,主要集中在《红楼梦》的“本事”探索上。大致有四种说法:纳兰成德家事说、金陵张侯[张永]家事说、顺治帝与董鄂妃故事说、康熙朝政说。后二种说法是最有影响的索引派说法。

C、评点派

评点派以王国维为代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一次借用西方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用叔本华等人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揭示了《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新红学[1921-1954]

新红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1921]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以强有力的考证批驳了索引派的主观臆测和牵强附会,使红学研究取得了重要实绩和重大进展。其重要贡献为:确定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初步考察了曹家的状况,对《红楼梦》版本作了必要的考证,脂本与程本的区别等[胡适以为《红楼梦》是自叙传则是对《红楼梦》的误解与歪曲,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宣扬“色空”,则又属于“以偏概全”]。

其次鲁迅对《红楼梦》提出了许多卓越的精辟见解。

鲁迅《集外集·〈绛花洞主〉小引》:

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3、当代红学[1954-至今]

A、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同。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等文批判俞平伯。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

究问题的信》。

B、著作

李希凡、蓝翎《红楼梦评论集》、何其芳《论红楼梦》、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周汝昌《曹雪芹》等。

[对《红楼梦》主题提出诸多说法,如市民说者李希凡、蓝翎、茅盾、邓拓等;“农民说”者刘大杰;“地主阶级叛逆说”者何其芳;“封建制度灭亡说”者李希凡、蓝翎;“爱情悲剧说”者吴组缃。他如封建家族兴衰史说、阶级斗争政治斗争说、女性悲剧说等等]

4、新时期红学[1980-]

1980夏,全国第一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在哈尔滨举行,红学研究进入新阶段,广度与深度已超过了研究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特别推荐张锦池先生《红楼十二论》、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红楼梦》具有不朽的价值,她将永葆艺术的青春。

一、《红楼梦》的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是一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曹雪芹把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怨恨、企盼都熔铸在贾宝玉的形象中,体现着他关照世界的心灵。小说中,贾宝玉是贾府的继承人,也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仕途上[政治上]:恶读“圣贤经典”,拒绝走“仕途经济”。《西江月》中“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他不愿意走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他对贵族家庭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糜烂的现象感到厌恶。贾宝玉不愿意会见贾雨村,史湘云这么劝过他:“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但实际上贾宝玉才情很高,大观园的对联、诗作均可以看出来,他只是不喜欢读所谓的“圣贤经典”。

为人上[生活上]:鄙视“禄蠹”,喜结平民,追求男女平等,不讲究尊卑主奴,长幼嫡庶,蔑视封建礼教。他不愿意会见贾雨村,懒于和士大夫接谈,却同蒋玉菡、秦钟等出身微寒的人结成了倾心之交。不讲究尊卑主奴,用自己的一腔柔情去抚慰那受伤、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平儿受到贾琏和凤姐的打骂来到怡红院,宝玉为她的命运感动痛心,精心为平儿梳妆打扮。为讨晴雯原谅,宝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爱情上[情感上]:“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追求共同思想志趣逐渐悟出“情有所专”。

贾宝玉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美丽和聪慧的欣赏、尊重上。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产生了爱情。在贾府日益衰败的情况下,贾薛希望结成“金玉良缘”,虽然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但始终是不是他心底的选择。

虽然带有浓重的意象化特点,但也不是完全理想化的人物,他还没有脱尽富家公子的习性。总之,贾宝玉是个叛逆的人,他的叛逆性格以“似傻如狂”、“行为乖张”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呆话、疯话,带着孩子气的可笑行为,饱含着对封建社会视为神圣的封建道德原则

的蔑视,对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和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反抗。

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少女,她早年父母逝世,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她任情率真,保持了自然的性情,保存了较多的自我。她孤高自许,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虚伪和庸俗,以高傲的性格和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但她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具体表现在:

为人上:自尊自爱、尖刻狭隘

自尊自爱:“黛玉入府”:林黛玉进荣国府后,便忆起母亲所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而当“周妇送花”,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林黛玉不在意“宫花新巧”在意的是否为别人挑拣所剩,语言虽尖酸刻薄,但恰是自尊的外露。

心胸特征:笃实宽厚与多疑敏感

张锦池论黛玉襟怀宽厚:首先,黛玉不与人心存芥蒂。湘云比她为戏子,她有点不忿。但事后即烟消云散,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与湘云同看”。面对诗友,亦谦和宽厚。其次,黛玉很能谅解人。在妙玉处,关于茶水问题受到了奚落,黛玉则知妙玉“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再次,黛玉不抓他人把柄治人。黛玉引了“艳曲”,宝钗见缝插针,欲审问黛玉,宝钗在宝玉身旁绣鸳鸯,黛玉发现却只是付诸一笑。四次黛玉非爱情不猜忌人。宝琴来后,贾母喜欢的无可无不可。宝钗倒有些不自在:“你也不知是哪来的福气!……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可黛玉却只是“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妹妹一般”。最后,黛玉体谅宝玉情感。贾宝玉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有云“惭违共穴之盟”,黛玉并不见怪。黛玉的胸襟是似窄实宽,似薄实厚;宝钗的胸襟是似宽实窄,似厚实薄。

郭豫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尖刻”非林黛玉本性,她实际上十分宽厚坦荡,而且很容易相信别人。《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像黛玉那样与自己的丫鬟情同姐妹,生死与共;在能诗能文的小姐当中,没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教香菱学诗,为其讲诗、改诗,一片真情。

在感情上:尚情叛逆与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忧郁脆弱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没有恋爱生活,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尚情即具有离经叛道的叛逆色彩,即叛逆性。她既热烈追求爱情自由,但封建礼教的束缚,又使她受到内心的煎熬,宝玉向她表白:“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暗示对黛玉的爱恋,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责宝玉欺负自己,黛玉不允许宝玉戏弄欺负自己。她寄居贾府,既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又无父母兄长,离不开贾府,甚至将自己的婚姻幸福寄托在他们身上。

林黛玉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她与生俱来的感伤气质病弱之躯结合在一起,借助诗歌的渲染而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古代感伤主义和悲剧精神的化身,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薛宝钗的形象

薛宝钗是书中和林黛玉相对立的形象,她美貌而性格温顺,宽厚豁达,从容大度,言谈举止符合礼节,在她身上体现了封建主义的理想和人生道路。

1.薛宝钗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很深,表面是“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实际有她自己

的“青云”之志。她在诗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为人处世上,精于

世故,城府极深,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

贾母为她做生日时,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时,她按照贾母的喜好回答。

帮探春理家时,为了取得人们的好感,她用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赢得了仆人们

的赞赏。对待赵姨娘这种小人,她采取不冷不热的态度,显示出自己的胸襟气度,

由此赢得上下一片赞赏。

2.她信奉传统道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男人们应该“读书明理,辅国

安民”,劝宝玉走仕途经济。有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金钏的投井、尤三姐、

柳湘莲的悲剧,采取冷漠的态度,成为符合封建标准的“冷美人”。

3.她自觉地用“礼”来约束自己,在爱情上,她对宝玉并非没有感情,。即使对宝

玉情有所钟,却将这种感情封闭起来;同时劝宝玉走仕途经济,博取功名她不仅

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也以此来要求别人。在生活上,她也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

的鉴赏能力可是经常处于压抑之中;在才学上,她是唯一可以和林黛玉相抗衡的

女子,但时刻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规范自己,约束别人。

总之,她信奉封建道德使自己失去了很多童心,许多自由,逐渐被封建规范磨去了个性锋芒,对自己所爱的人和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也不敢断人决裂。

虽然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但她却从未走进贾宝玉的内心,“到底意难平”,最终成为一个爱情婚姻中的悲剧者。

四.《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成就

《红楼梦》创作上的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塑造了塑造出了成群的性格鲜明而又富有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

1.曹雪芹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来塑造人物,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按生活

本真状态如实刻画塑造,打破了传统小说写人物时“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脸谱化、模式化的描写模式。如贾宝玉,虽然在小说情节中占据中心地位,体现着作者关照世界的心灵,带有浓重的意象化特点,但作者也没有使他成为完全理想化的人物,他也还没有脱尽富家公子的习性。

2.注重个性的鲜明突出,人各一面,以环境描写衬托人物个性,如潇湘馆有“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翠竹,营造出一种清幽凄冷氛围,结合娥皇、女英泪竹成斑的神话传说,,加强了黛玉的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以诗词表现人物个性,如《咏絮词》黛玉:“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宝钗:“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多愁善感,一个豁达自信;以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来表现人物性格。如林黛玉进贾府时,对林黛玉的很多心理描写,以此来突出人物谨慎、自尊的性格特点;龄官画蔷来表现人物的痴情。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相近的人物进行复杂性格的之间的全面对照,以对比手法显示人物的独特个性。如林黛玉、薛宝钗,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一个以现实的利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个以感情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者不仅能在对比中显出人物个性,也能在相似中显出人物的独特性,林黛玉和妙玉都孤高自许,但黛玉执着于现实,孤高中饱含着天真和热情;妙玉企图超脱尘世,在冷漠中又有点矫揉造作。

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性格。王熙凤见到林黛玉后先“携了黛玉的手”一个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写出来王熙凤的圆滑;王夫人的“点头一笑,一语不发”,这一细节描写写出来王夫人的精明老练。

3.《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又注重展示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变化、发展,达到人物个性与现实生活的统一。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有着多个侧面,乃至是美丑互渗的表现,即“圆形人物”。如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仕途上[政治上]:恶读“圣贤经典”,拒绝走“仕途经济”。为人上[生活上]:鄙视“禄蠹”,喜结平民,不讲究尊卑主奴,长幼嫡庶。爱情上[情感上]:追求共同思想志趣逐渐悟出“情有所专”。而“尖刻”也并非非林黛玉本性,她实际上十分宽厚坦荡,而且很容易相信别人。《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像黛玉那样与自己的丫鬟情同姐妹,生死与共;在能诗能文的小姐当中,没有一个像林黛玉那样教香菱学诗,为其讲诗、改诗,一片真情。

4.《红楼梦》着意于人物之间的相互映照,互为补充,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的意思。贾宝玉和甄宝玉有着相同的外貌和相似的性情,似为贾宝玉的镜中幻影,贾雨村将二人相提并论,评为正邪两赋人格的典型。但他却有不一样的结局,甄宝玉在封建社会的熏染下,走上仕途经济,博取功名,重振家业,成为封建社会的“真宝玉”,似为贾宝玉另一种假设结局的诠释。贾宝玉是理想化的产物,甄宝玉写实化的。刘姥姥和贾母之间的对照也耐人寻味:刘姥姥被折腾得厉害,醉酒泻肚子,第二天依然健康地离去;贾母则受了风寒,请大夫治疗,最尊贵的人往往是最虚弱的。这类对照、互补性的人物描写,在《红楼梦》里往往是多义的,耐人寻味的。

五、《红楼梦》叙事艺术

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红楼梦》对小说传统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和创新,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其具体成就有:

1.写实与诗化融合

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作品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情感,。作品“如实描写,并无伪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但《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小说,作者是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整部作品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

2、精美绝伦的网状结构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又有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在全书中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在这个圆形结构下,沿着家破和人散纵横两个方面展开网状结构。纵线贾府的衰败命运,横线宝钗黛爱情婚姻和大观园女子的悲剧命运。两者互为表里,贯穿全书,其间又穿插其他小的情节线索,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

3.巧夺天工的叙事结构

同时采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方式,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紧凑。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见到的“十二钗”的判词,听到红楼梦十二曲,暗示着十二钗女子的悲剧命运。刘姥姥进大观园带着的外孙儿板儿为后文写巧姐的命运埋伏笔,巧姐后嫁给板儿为妻。

原书是“十二乘九”为结构法。每九回书构成一个“单元”,到第一百零八回时全书结束。共分为两半,前一半(54回)是写“盛”的一半,后一半是写“衰”的一半。每到九的倍数时,必将有重要的事件发生:第18回是元妃省亲;第27回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36回:梦兆绛芸轩(木石前盟金玉姻缘),第45回是秋窗风雨词。54回:除夕元宵(盛之极)。另有研究者发现,每九回的“中心回”必然是宝玉的事,而且全书结构具有严格的对称组织法则,前后两半互为呼应。

4、驾御语言的大师造诣——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高度提炼加工,形成了生动形象、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叙述语言是接近口语的北方官话,它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富有立体感,描写人物神态时,把人物的动作情感和心灵状态都描摹出来。贾宝玉摔玉的描写;人物语言达到高度个性化的,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形神兼备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湘云语言爽快、坦诚;宝玉的语言温和,奇特,常有“呆

话”。刘姥姥的语言粗俗,如: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写出了农村老妪的没文化。

5、叙事视角的高度成就

《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述方式,在叙述角度上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从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眼中来观察贵族之家的奢华,作者在运用石头的全知叙事之中,融入刘姥姥的限知视角,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达到了精彩完美的统一。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不再是相互抵触的矛盾体,而是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既把握了刘姥姥初进荣国府的整个过程,又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感受直接传达出来。

古代文学史一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30.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 B )A.曲子词B.早期文人词 C.伶工之词D.士大夫之词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杨素、薛道衡、江总 C.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D.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3.《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1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B )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 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 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 25.隋代卢思道的边塞诗《从军行》的创作倾向是( A ) A.重气质 B.重文采 C.重思理 D.重格律 25.由梁、陈入隋的作家是( D ) A.卢思道、杨素、许善心 B.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 D.江总、虞世基、王胄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C ) A.重词采B.重音律 25.下列属于薛道衡《昔昔盐》诗的艺术特点的是(D ) A.笔力苍劲 B.词气宏拔 C.朴实爽俊 D.辞清句丽 C.重气质D.重思理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5.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成就最高的诗体是(C ) A.七言歌行 B.七言律诗 C.五言律诗 D.五言绝句 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 ) A.五言律诗 B.五言古诗 C.七言律诗 D.七言古诗 24.“初唐四杰”中长于歌行体的诗人是( ) A.王勃、杨炯 B.王勃、卢照邻 C.杨炯、骆宾王 D.卢照邻、骆宾王 答案:D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B)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6.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B ) A.慷慨悲凉 B.绮错婉媚 C.清新自然 D.清奇僻苦 25.上官体的风格特征是( D ) A.词义贞刚 B.理胜其词 C.清新自然 D.绮错婉媚 26.王绩代表作《野望》的艺术风格是( ) A.平淡自然 B.婉媚工整 C.清丽秀逸 D.音韵清亮 D.意境的创造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23.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的特色是(B) A.寓意凄婉 B.丰满圆融 C.苍劲奔放 D.缠绵悱恻 26.杜审言所属的作家群体是( C ) A.吴中四士 B.初唐四杰 C.文章四友 D.大历十才子 21.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B ) A.杨炯和杜审言 B.宋之问和沈佺期 C.陈子昂和张若虚 D.魏征和上官仪 27.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B)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 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 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 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 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 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认为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 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 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就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就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就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就是文体的区分。 四就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与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1

1、杜审言、宋之问对诗歌发展做的贡献:杜审言是初唐律诗,七言律诗律绝的奠基人之一。宋之问擅长五律和排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初唐四杰”诗歌成就:a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b诗风大变,刚健清新。 4、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标举汉魏风骨(内容继承发展汉魏诗歌面向现实,关注民生)风雅兴寄(表现手法上继承发展诗经中比兴,因物喻志,寄托情志)。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5、张若虚、刘希夷对诗歌的影响: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对诗歌的意境的开拓有重大贡献。 6、王维诗歌艺术成就:构图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情画意(乐感、禅趣)。 7、孟浩然诗歌成就:语言平淡自然而情韵深厚,境界开阔,激情澎湃。 8、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 9、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盛唐时期军旅生活成为使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并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共同形成边塞诗派。他们的诗作或表达戍边壮士忠君报国的英勇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或描述边塞雄奇壮丽的大漠风光雄观要塞;或反映士族们怀乡思家的情绪;或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不合理现象,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美的色彩,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高适:内容雄厚浑广,风格悲壮淋漓,笔势豪健淳朴 岑参:浪漫主义、气势雄伟、想象吩咐、色彩瑰丽、奇情异彩 王昌龄、王之涣:用乐府旧题、七绝形式、表达立功报国壮志久戍不归思乡之情 10、李白诗歌成就?答:李白上承屈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并且创造性的运用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具体表现在:a诗人的主观感情强烈,主体形象鲜明,具有个性化色彩;b想象丰富,借助神话传说,构成各种奇异瑰丽的理想境界,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c风格多样,而以雄奇奔放飘逸,壮丽为主,各体兼备尤好古诗《乐府歌行》,而以七言古诗,绝句为工;d语言清新活泼自然,表现力强。 11、杜甫诗歌成就:a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b语言精工凝练,很富表现力;c诗体兼备,格律严谨,尤对七律贡献最大。 12、“新乐府”含义:就是用新题写时事乐府形式的诗。 13、白居易讽喻诗的写作价值:a暴露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奢侈享乐和时弊《朝政弊端》; b反映民生疾苦和对人民的同情《观刈麦》;c反对拓边战争,表达爱国思想《新丰折臂翁》; d表现妇女生活的不幸和悲惨命运《上阳白发人》。 白诗的地位和影响?答:白诗对“新乐府”运 动起示范作用,白诗富有情韵,雅俗共赏,享有盛誉,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和影响在于从诗经、汉乐府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一直延续到晚唐,宋代以及晚清。白居易的另一影响是由他开始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追求语言的平易近人,浅显易懂,时称“元白体”。(元稹)也称为浅切诗派。 新乐府运动的诗人:元稹、张籍、李绅、王建 14、古文运动的实质:在文体、文风和语言诸方面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宗旨:a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b提倡散句;反对骈体;c提倡质朴自然之风;d“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已出。 15、韩柳散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答:韩柳散文不只是唐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先秦散文和史记还属于子史的性质,韩柳在此史外,又发展了文学性散文,有杂文寓言,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反映广泛现实生活,并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标志着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并对后世散文产生积极影响。 16、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特色:a工于写景(全貌的勾勒,局部的工笔描绘,景物主要特征的把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b、赋予山水景物以人格;c、语言精练优美,造就新颖,比喻生动,风格清俊自然。d、山水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等山水散文的成就而加以创造的发展,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为我国的游记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7、杜牧的成就:咏史诗、写景抒情、工七绝《泊秦淮》 18、李商隐(无题诗)大多为七律、善用比兴,形象生动,语言典丽,感情真挚,格调悲凉,深情婉曲,语言精工于晚唐之中备受推崇。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最早的文人词:《花间集》 19、唐词早中期作品:《敦煌曲子词》、《渔歌子》五首、《花间集》早期词作者:李白,张志和《渔歌子》 20、温词特色:香艳柔靡,“香而软”题材:妇女,花前月下,情思 21、韦庄词风格:清丽疏淡,语言秀美情深《思帝乡》 22、李煜的创作特色:多为直抒胸臆,直率天然且善用白描,形象鲜明。代表作《虞美人》 李煜的贡献:扩大了词的领域,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在词调的运用上也有创新,出现了不少字句。在风格方面有花间三派的香软浓艳,别开请疏流丽的局面,完成了唐五代词的转变。 23、冯延巳词:清丽秀雅,委婉含蓄代表作《谒金门》 24、唐传奇和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答:a六朝小说内容主要是鬼神怪异之事;唐传奇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面貌,描写人物有帝王妃嫔,贵族官僚,诗人举子,商贾优伶,豪侠义士,故事有婚姻爱情,豪侠,历史人生…….. b六朝志怪作者是记录见闻,并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唐传奇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 c六朝古怪粗陈梗概(笔记体),唐传奇“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25、宋代诗歌成就:思想内容:宋代诗歌反映时事、民生疾苦,特别是爱国诗,表达爱国情感,思想价值崇高,但缺乏唐诗中特别是盛唐诗歌中的积极昂扬,追求政治理想的雄大气势和乐观精神,而多深沉,悲慨之气(社会对文人的心理影响)。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特征上有开拓,在意境和表现手法上有开拓,但又不如唐诗重视艺术形象的刻画,而出现了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倾向。 26、宋诗的主要特点: a直接以诗歌议政;b自始至终地表现爱国思想; c广泛而深入地描写民生;d极为广泛地描绘出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画面; e品评艺术的作品大量产生。(唐诗,重意象,长于抒情;宋诗,重骨气,长于思理) 27、“江西诗派”作家: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是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解释: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28、黄庭坚的诗歌主张:a重视学习,继承但又强调过分;b主张创新和自成一家。弊端,重形式,轻内容。 29、黄庭坚诗歌成就:自我形象,品评艺术,咏物,反映生活;诗歌风格:工新奇巧 30、苏梅诗歌艺术风格:苏以豪放为主。如诗云:“铁面苍鬓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梅以古淡著称,如其诗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31、苏轼诗歌特色及成就:a讲究才学(使他的诗具有古趣);b善于议论,富于议论于形象,与叙事结合,边叙边议;c喜欢雅戏,善于修辞,尤长比喻。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 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 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 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 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 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以记言为主。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来源: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1.《论语》:语录体散文。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2.《墨子》:墨子及其弟子与后学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成书于战国中期。语录体散文,但少数篇章初论说文的规模。显示出由语录体象论说文过渡的痕迹。 3.墨家学派的主要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 4.《孟子》:孟子晚年和弟子编纂的书,全书包括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1.仁政2.道德修养“尽心、养性、诚心、寡欲”“浩然之气”“舍生取义”3.文艺见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5.《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6.《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 7. 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8.《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强调统一的思想。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1.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招魂》。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古代文学史(1)汇总

古代文学史 一、选择题【15分】 1、沈德符对《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出自沈德符的《顾曲杂言》 2、高文秀《双献功》、石君宝《秋胡戏妻》、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马致远《孤雁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括号内为其杂剧代表作) 3、明代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临川派的的代表人物:汤显祖 4、清代最出名的喜剧作家李渔 5、王九思、康海的杂剧代表作分别是《曲江春》(全名:《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又名《中山狼》) 6、《琵琶记》的结构形式双线交错 7、元代杂剧写“书生与龙女”的爱情故事作品是《柳毅传书》 8、《陈抟高卧》的作者是马致远,主人公是陈抟 9、《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故事的来源(出处是)唐代陈玄祐的《离魂记》 10、用两句话来概括《桃花扇》的构思和结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1、明代第一曲指的作品是徐渭的《四声猿》 12、昆腔是由魏良辅来改造,由梁辰鱼第一个创作成功,第一个创作成功的作品是《浣纱记》 13、清代以一折短剧著称的是杨潮观,其作品集名称是《吟风阁杂剧》 14、《鸣凤记》、《杀狗记》《紫钗记》《中山狼》分别是那个时代的作品:都是明代 15、明代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徐渭 16、元代四大悲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7、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文采派的代表人物是王实甫 18、中国历史上首写现实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时事剧是明代的《鸣凤记》 19、四大南戏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0、关汉卿的爱情剧从题材上可分成仕女之恋(以《救风尘》为代表)和才子佳人之恋(以《望江亭》为代表)两类 21、李玉的成名作是“一人永占”(“一笠庵四种”),代表作是《清忠谱》 22、被评价为“乐极哀来,垂戒后世”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 23、《清忠谱》的作者是李玉,主人公是周昌顺 24、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独创性理论著作是:明代王冀德的《曲律》,最早研究南戏的理论著作是徐渭的《南词叙录》 25、元代爱情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品是: 《西厢记》 26、《桃花扇》正面代表人物是:名妓李香君、文人侯方域、说书艺人柳敬亭、苏昆生,反面代表人物是; 南明重臣马士英、阮大铖、田仰 二、填空题【20分】 1、《永乐大典》戏文3种指的是《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达的南戏剧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的第一

1.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2.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3. 开创大赋的是枚乘,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则是司马相如。 4. 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 5. 陶渊明在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6. 谢灵运,小字客儿。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7.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8. 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 9.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语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10. 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1. 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12.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隆礼重法。 13.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 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14.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他的骚体赋作,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15. 《孔雀东南飞》有353 句,是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它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终于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16. 建安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17. 曹植的诗歌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18. 徐陵成《玉台新咏》标志着宫体诗的高峰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3.先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4.先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5.先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非子》 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 D.《古诗十九首》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

A.“崇谶纬” B.“陵霄汉” C.“正是非” D.“疾虚妄” 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 A.本纪 B.书 C.传 D.表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 A.操《短歌行》 B.丕《燕歌行》 C.植《野田黄雀行》 D.琳《饮马长城窟行》 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 A.操 B.丕 C.植 D.蔡琰 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 A.岳 B.陆机 C.左思 D.琨 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 A.游仙诗 B.乐府诗 C.玄言诗 D.山水诗 19.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玄学思想 20.灵运的诗歌属于( C ) A.正始诗歌 B.太康诗歌 C.元嘉诗歌 D.诗歌 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故事 D.佛经故事 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 A.城(今太康) B.东海(今郯城)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