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玉山的古诗

关于玉山的古诗

关于玉山的古诗
关于玉山的古诗

玉山县冰溪镇(县城所在地)的优美解释:送前上饶严明府摄玉山(唐.戴叔伦)

家在故林吴楚间,

冰为溪水玉为山。

更将旧政化邻邑,

遥望逋人相逐还。

玉山县南楼小望(宋.陆游)

小楼在何许?

正在南溪上。

空濛过钓船,

断续闻渔唱。

征途苦偏仄,

舒啸喜清旷。

安得此溪水,

为我变春酿。

过玉山东三唐二首(宋.杨万里)

笋舆拾得小凉天,

旋与开窗急卷帘。

十里轻云掩秋日,

日光移在远峰尖。

缲车香里过征衫,

白茧黄丝两两三。

不是秋风上饶路,

一生不信有冰蚕。

玉山道中(宋.杨万里)

村北村南水响齐,

巷头巷尾树阴低。

青山自负无尘色,

尽日殷勤照碧溪。

题玉光亭(宋.王安石)

传闻尺玉此埋湮,

千古谁分伪与真。

每向小亭风月夜,

更疑山水有精神。

怀玉砚铭(宋朱熹)

我辑坠简,大法以存。

孰贽其宝,使之斯文。

点窜之余,往寿逋客。

墨尔毫端,毋俾元白。

庆元丁巳(1197)三月庚子。

怀玉南溪,近出此石,

徐思远以余方讨《礼》篇,

持以为赠。今分半橐,

以属吕子,约于高安,

因掇寄之,庆元疆圉大荒,

落日南至。

题龙溪新亭(宋.汪应辰)

微茫云两角,诘曲路一线,

未容快先睹,已叹行百转。

溪流何从来,神物昔尝现,

舆梁俨坚牢,亭宇烂明绚,

岂惟济病涉,更可供息宴。

信哉善知识,作此巧方便。

茂樾两交盖,清风四挥扇。

只恐境中人,却有桑下变,

台山不须问,此去直如箭。

何妨酌灵水,一洗眼花眩。

举头未及瞬,已到梵王殿。

怀玉山(宋.赵蕃)

禅月诗僧古道场,山雄吴楚接华阳。疏通八石祭蛟龙隐,高并双峰虎豹藏,云母屏寒消瘴气,篮田璧润吐虹光。碧桃花落仙人去,静听松风心自凉

玉山东岳遇旧识严星士(明.王守仁) 忆昔东归亭下路,数峰箫鼓隔秋云。肩舆欲到方多事,鼓木世重来会有云。春夜绝怜灯节近,溪声只好月中闻。行藏无用君平卜,请看沙边欧鹭群。

玉山县(清.赵佑)

三岭千峰峻,冰溪一道寒。

人烟密西郭,乡语杂新安。

地阻东南胜,春熙景物宽。

言寻君子旧,亭树夕阳残。

冰溪谣(清.唐世徵)

官入江东水绝处,岁晏乾霜失江路。连云漕艘望不来,金钱换取渔船渡。一船挽曳一船随,五里朝餐十里暮。东向祷雨西祷风,刑牲考鼓神灵功。

冬开冬兑期会同,议改折色民弗从。

辛苦贡献怜愚忠,安得巨灵一掌地。

轴折苍水使者拥,泥撬人人贲获猛如虎,

陆地平飞无蒂橹。

怀玉书院为江西上饶古书院之一,在玉山县城西北76公里之外的怀玉山上。怀玉山上大洋坂,海拔900余公尺,广四百余亩,地宽势平,水土肥沃。周围寸八座奇峰耸立,最高云盖峰,海拔1538公尺。有二十四奇景,龙潭一十八礤。为玉山风景名胜区之一。怀玉书院在大洋坂北端,金刚峰之阳,面对玉琊峰。

淳熙五年(1178),朱熹莅玉。朱熹、汪应辰、吕东莱、陆象山等先后讲学于草堂书院?。玉山之会,鹅湖之争,倾动一时。怀玉(草堂)书院,遂与自鹿洞、鹅湖并立于东江。朱熹在玉山留下了《玉山讲义》卷,传为朱熹手笔。并存有朱熹后来栽植的梨树一棵,以及狐仙洞、狐氏墓等遗址、传说。

玉山讲义(宋.朱熹)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理学家朱熹路过玉山,应县知事司马迈之请,草堂书院讲学。司马迈刻其《玉山讲义》传世。

先生曰,熹此来得观学校鼎新,又有灵芝之瑞,足见贤宰承流宣化,兴学诲人之美意,不胜慰喜。又承特设讲座,俾为诸君诵说,虽不敢当,然区区所闻,亦不得不为诸君言之。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大学问。诸君肄业于此,朝夕讲明于此,必已深有所得;不然,亦须有疑。今日幸得相会,正好商量,彼此之间,皆当有益。时有程珙起而且请曰:“《论语》多是说仁,《孟子》却兼说仁义。意者夫子说元气,孟子说阴阳。仁恐是体,义恐是用。”先生曰:“孔孟之言,有同有异,固所当讲。然今且当理会,何者为仁,何者为义。晓此两字,义理分明,方于自己分上有用力处。然后孔孟之言有同异处,可得而论。如其不晓自己分上元无工夫说得,虽工何益于事?且道如何说个仁义二字底道理。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故性之所以为体,只是仁、义、礼、智、信五字。天下道理,不出于此。韩文公云:‘人之所以为性者五。’其说最为得之,却为后世之言性者,多杂佛老而言,所以将性字作知觉心意看之,非圣贤所说,性字更不必说,只仁义礼智四字,于中各有分别,不可不辨。盖仁则是个温和慈爱底道理。凡此四者,具于人心,乃是性之本体。方其未发,漠然无形象之可见;及其发而为用。则仁者为恻隐,义者为羞恶,礼者为恭敬,智者为是非。随事发见,各有苗脉,不相淆乱,所谓情也。故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谓之端者,犹有物在中而不可见,必因其端绪发见于外,然后可得而寻也。盖一心之中,仁义礼智各有界限,而其性情体用,又自各有分别,须是见得分明,然后就此四者之中,又自见得仁义两字,是个大界限。如天地造化,四序流行,而其实,不过于一阴一阳而已。于此见得发明,然后就此又自见得仁义(“义”或作“字”)是个生底意思,通贯周流于四者之中。仁固仁之本体也。义则仁义断制也,礼则仁之节文也,智则仁之分别也。正如春之生气,贯彻四时。春则生之生也,夏则生之长也,秋则生之收也,冬则生之藏也。故程子谓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正谓此也。孔子只言仁,以其专言者言之也。故但言仁,义(“义”或作“而仁、义”)、礼、智皆在其中。孟子兼言义,以其偏言者言之也,然亦不是於孔子所言之外,添入一个义字。

但于一理之中,分别出来耳。其又兼言礼智,亦是如此。盖礼又是仁之著,智又是义之藏,而仁之一字,未尝不流行乎四者之中也。若论体用,亦有两说。盖以仁存于心,而义形于外,言之,则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而以仁义相为体用,看得透,则玲珑穿穴,纵横颠

倒,无处不通。而日用之间,行著习察,无不是著功夫处矣。”珙又请曰:“三代以前,只是说中说极,至孔门答问说著便仁,何也?”先生曰:“说中说极,今人多错会了他文义,今亦未暇一一详说。但至孔门,方说仁字,则是列圣(“圣”或作“贤”)相传到此,方渐次说亲切处耳(“耳”或作“尔”)。夫子所以贤于尧舜,于此亦可见其一端也。然仁之一字,须更于自己分上,实下功夫始得,若只如此草草说过,无益于事也。”先生因举《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章而遂言曰:“所谓性者,适固已言之矣。今复以事譬之,天之生此人,如朝廷之命此官,人之有此性,如官之有此职。朝廷所命之职,无非使之行法治已,岂有不善?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或作“清明昏浊”)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是皆气禀物欲之所为,而性之善未尝不同也。尧舜之生所受之性,亦如是耳。但以其气禀清明,自无物欲之蔽,故为尧舜,初非有所增益于性分之外也。故学者知性善,则知尧舜之圣,非是强为。识得尧舜做处,则便识得性善底规模样子。而凡吾日用之间所以去人欲复天理者,皆吾分内当然之事,其势至顺而无难。此。此孟子所以首为文公言之,而又称尧舜以实之也。但当战国之时,圣教(“教”或作“学”)不明,天下之人但知功利之可求,而不知己性之本善,圣贤之可学。闻是说者,非惟不信,往往亦不复致疑于其间。若文公则虽未能尽信,而已能有所疑矣!是其可与进善之萌芽也,孟子故于其去而复来迎而谓之曰“‘世子疑吾言乎?’而又告之曰‘夫道,一而已矣!’盖古今贤愚同此一性,则天下固不容有二道。但在笃信力行,则天下之理虽有至难,犹必可至,况善乃人之所本有,而为之不难乎?然或气禀昏愚而物欲深固(“固”或作“锢”),则其势虽顺且易,亦须勇猛著力,痛切加功,然后可以复其初。故孟子又引《商书》之言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但悠悠似做不做,则虽本甚易而反为至难矣。’此章之言虽甚简约,然其反复曲折,开晓学者最为深切。

诸君更宜熟读深思,反复玩味,就日用间便着实下功夫,始得中庸所谓尊德性者,正谓此也。然贤圣教人,始终本末,循循有序,精粗巨细,无有或遗。故才尊德性,便有个道问学一段事。虽当各自加工,然亦不是判然两事也。《中庸》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盖道之为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一物之不在焉。故君子之学,既能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须道问学,以尽其小。其曰致广大,极高明,温故而敦厚,则皆尊德性之功也。其曰尽精微,道中庸,知新而崇礼,则皆道问学之事也。学者于此固当以尊德性为主,然于道问学亦不可不尽其力。要当时时有以交相滋益,互相发明,则自然该贯通达,而于道体之全无欠阙处矣。今时学者,心量窄狭不耐持久,故其为学略有些少影响见闻,便自主张,以为至是,不能遍观博考,反复参验,其务为简约者,既荡而为异学之空虚,其急于功利者,又溺而为流俗之卑近,此为今日之大弊,学者尤不可以不戒。熹又记得昔日参见端明汪公,见其自少即以文章冠多士,致通显而未尝少有自满之色,日以师友前辈多识前言往行为事,及其晚年德成行尊,则自近世名卿鲜有能及之者,乃是此邦之人,诸君视之,文人行耳,其遗风余烈尚未远也。又知县大夫,当代名家,自其先正温国文正公以盛德大业为百世师,所著《资治通鉴》等书,尤有补于学者,至忠洁公扈从北狩,固守臣节,不污伪命,又以忠义闻于当世,诸君盖亦读其书,而闻其风矣。自今以往倘能深察愚言,于圣贤大学有用力处,则凡所见闻寸长片善皆可师法,而况于其乡之先达与当世贤人君子道义风节乎。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诸君留意以副贤大夫教诲作成之意,毋使今日之讲徒为空言,则区区之望也。”

游三清山记(元鲁起元)

岁癸卯(1263年)月辛酉日甲寅游三清山。出门遇雨,宿大乘寺谧公房。明日睛,过芹源,访诸亲至吕田。会程元志、程得为,宿程得俊家。又明日,同元志、得为至金砂灵济庙,叩冰玉洞,道缘石草布其上,有水溢出。行里许,大石斜覆若屋,曰:龙门,匐匍而过。又数十步至洞口,洞前有石与洞口平,立其上祝。夏伯达以予文及香投水中,须臾,径下,石壁如削,寒气逼人,飞瀑直泻入洞底,深不可测。是日,宿庙中。又明日,登山步长路峻崖,五六里至马鞍弯,路忽下袅,如入井,以手按前行人肩,后行人挽其裾,惧其翻于前也。稍平,有林檎正生,从者摘以御渴。自此路直上,上如登梯,以帛系前行人腰,两手拽帛,前行人步亦步。既至,以为在绝顶也。路又下,凡二升降,至银瓶石下,仰望石与云齐。度风门,又二升降至结须岩,岩上有巨石横亘,路在其下。相传李尚书结须而度,故以为号。又二升降,至神仙洞,有石可登。登其上,望怪石罗列,如二人奕,如一人试坐;如枪、如旗、如莲花者三;如浴盘、如僧、如道士、如将军、如人所叠;横五纵四,如人饭列碗于前。过此,又三升降至罗汉洞。石如普陀岩观音中坐;如龟、如龙、如磨、如烛檠;如人以手指天。又二升降,三石齐立若排。又一石若屏,始至山顶。凡二十五里,稍下得平地,宽可得(或无“得”字)八九亩,有老僧结屋其上,作三清观。用匠三人,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及潘元帅像。宿屋中,雨作。明日已未谒神,刻姓名香炉石上。白雾下山,再乞晴于神。须臾,雾卷日出,登香炉石上,望(或“望”字后有“见”字)丫岩山,见石仙君、仙人桥。铁炉如石上生成,尚书所铸也。卓旗石有窍园深,旗竿所立也。雷公石、判官石、幞头石、钩刀石、帽石,各以形肖而名立。西望彭蠡、饶、信;东望衢、严、隐隐在云雾中,万山尽在脚下,高低重叠,不知其限。遂回大路上。时路之升者十之八,降者十之二。下时升者十之二,降者十之八。石壁直下,无路架木以度者十处。凡人履峻崖,则望悬足掉。余所登处危险甚。而望不悬足不掉者,草树茂密蔽之也。自此而上,又二十五里,始及其巅。峻绝(或“绝”字后有“而”字)不可登;亦有登者。李公丹炉在观上六七里。山之下,水西出,则入于江;东出则入于浙,盖江浙山水宗也。宜其高峻奇峭,为仙灵之窟宅哉。始约予游者程仲元,继相约者刘用悔、方平叔。后约者程得为、江子恽。今独与元志、得为游,是为记。《天下名山胜概记》

冰川纪秀郁达夫

冰川是玉山东南门外环城的一条大溪,我们上玉山到这溪边的时候,因为杭江铁路车尚未通,是由江山坐汽车绕广丰,直驱二三百里的长路,好容易才走到的。到了冰溪的南岸来一看,在衢州见了颜色两样的城墙时所感到的那种异样的紧张的空气,更是迫切了。走下汽车,对手执大刀,在浮桥边检查行人的兵士们偷抛了几眼斜视。我们就只好决定不进城去,但在冰川旁边走走,马上再坐原车回去江山。

玉山城外是由这一条天生的城河冰溪环抱在那里的。东南半角却有着好几处雁翅似的浮桥。浮桥的脚上,手捧着明晃晃的大刀,肩负着黄苍苍的马枪,在那里检查入城证、良民证的兵士,看起来相貌都觉得是很可怕。

从冰川第一楼下绕过,沿堤走向东南,一块大空地,一个大森林,就是郭家洲了。武安山障在南边,普宁寺、鹤岭寺(观)接在东首。单就这一角的风景来说,有山有水,还有水车、磨房、渔梁、石碣水闸、长堤,凡中国画或水彩画里所用得着的各种点景的品物,都已经齐备了。在这样小的一个背景里,能具备着这么些个秀丽的点缀品的地方,我觉得行尽了江浙的两地,也是很不多见的。而尤其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的,是郭家洲这一个三角洲上的那些树林的疏散的逸韵。

郭家洲,从前大约也是冰溪的流水所经过的地方,但时移势易,沧海现在竟变作了桑田了;那一排疏疏落落的杂树林,同外国古宫旧堡的画上所有的那样的那排大树,少算算,大约也

已经有了数百岁的年纪。

这一次在漫游浙东的途中,看见的山也真不少了,但每次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的,是树木的稀少;不意一跨入了这江西的境界,就近在县城的旁边,居然能够看到了这一自然形成的象公园似的大杂树林!

城里既然进不去爬山又恐怕没有时间,并且离县城向西向北十来里地的境界,去走就有点危险,万不得已,自然只好横过郭家洲,上鹤岭寺(观)山上的那一个北面的空亭,去遥望玉山的城市了。

玉山城里的人家,实在整洁得很,沿城河的一排住宅,窗明几净,倒影溪中,远看好象是威匿思(注:现译作“威尼斯”)市里通衢。太阳斜了,城里关起了炊烟,水上的微波,也惭惭地带上了红影,西北的高山一带,有一个尖峰突起,活象是倒插的笔尖,大约是怀玉山了罢?

这一回沿杭江铁路西南直下,千里的游程到玉山城外终止了,“冰为溪水玉为山!”坐上了向原路回来的汽车,我念着戴叔伦的这一句现成的诗句,觉得这一这次旅行的煞尾,倒很有点儿象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小说。

(1933年12月稿)

提要:南宋绍熙五年朱熹归福建途经玉山时在怀玉山中的草堂书院作《玉山讲义》。《玉山讲义》是朱熹在玉山草堂书院讲学后又经过朱熹在武夷山重新思考、再次说讲,将二次讲学后归纳成为一篇而形成的。《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全论,是朱熹的晚年定论,也是朱熹晚年亲切之训。

关键词:朱熹《玉山讲义》晚年思想价值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登基以为“欲进修德业,追踪古先哲王,则须寻天下第一人乃可”1,经彭龟年等举荐,将朱熹从赴任二月的湖南安抚使任上召回京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入侍经筵46日,宋宁宗就以“悯卿耄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为名将朱熹赶出了京师,朱熹归福建途经玉山时,玉山县宰司马迈邀请朱熹为县学诸生讲学,为后人留下《玉山讲义》2。《玉山讲义》“是朱熹生平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约明晰的理论概括”3,对于《玉山讲义》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朱熹晚年思想体系的理解。

一、《玉山讲义》与草堂书院

朱熹在玉山进行讲学之所,史籍多以“讲学于县庠”笼统加以概述,如王懋竑《朱子年谱》:“十一月戊戌,至玉山讲学于县庠”,“邑宰司马迈,请为诸生讲学,先生辞,不获。乃就县庠宾位,因学者所请问,而发明道要,闻者兴起,迈刻《讲义》一篇,以传于事世。”4当代学者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传》中也只是说朱熹应玉山县宰司马迈邀请为县庠诸生做了一次讲学,对于朱熹在何地作《玉山讲义》并没有具体的论断。从现在有的史料看,朱熹应当是在怀玉山中的草堂书院。草堂书院因朱熹讲学于此而出名,但是并不是如同有的旧志所说为朱熹所建。南唐之际羽扇县令杨文逸为应梦验,为刚出世的孙子杨亿选择读书之处,择怀玉山金刚峰下的法海寺一间房作为杨亿的读书处,后称为杨亿精舍。杨亿十一岁中进士,是当时全国有名的“神童”,以后成为西昆体诗集大成者,一直为京官到老。北宋谏议大夫尹穑客居怀玉山时又选杨亿精舍作为书斋,号为“方斋”,著《方斋集》。迨朱陆讲学于此,乃立为书院。明代嘉靖年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在《怀玉山书院记》中说:“金刚峰下为怀玉寺,稍南,为草堂书院,宋朱子讲学其中。”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在其所作的《草堂书院》诗词中就说“冒险登云峰”,说明草堂书院是登而可入之地。朱熹借用禅房讲学,并题“草堂书院”之名,因朱熹的题名而越发扬名于外。清乾隆江西布政使汤聘在《端明书院记》中说玉山县城端明书院与县北金刚峰朱子讲学之怀玉书院巍然并峙,“盖朱子即杨文公读书之处见书院以讲学,颜曰…草堂?。后人更之,曰…怀玉?。”清代学者蒋士铨在《怀玉山志》序中说:“书院本唐法海寺基,迨朱陆讲学于此,乃立为书院。”清赵佑《献堂集.复建怀玉书院记》也说:“怀玉诸书院旧点,自紫阳朱子

与陆文安、吕文成、汪文定诸公讲道其中。”明代嘉靖年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到县学视察时将当时已经被和尚占据作为寺庙的该处重新恢复为书院,改题“怀玉”。明清时的怀玉书院,实际上就是宋时的草堂书院。对于《玉山讲义》作于何处,朱熹没有明说,而于此前多次讲学之所,朱熹是有所指的。例如他在给吕祖谦的信中就曾说,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5卷54。朱熹虽然未明说,但是我们从其在这次讲学后所写的《伏读美轩诗卷谨赋一篇寄呈伯时季路二兄》中,描述了他在游览怀玉山后的感叹之情,也说明他在这次讲学也是上了山的。同治《玉山县志》卷6也说司马迈令玉山时“尝礼聘朱子讲学于怀玉山”。而查所有史籍没有记载朱熹在其他地方有过讲学。

王懋竑的《朱子年谱》与洪嘉植的《朱子年谱》都笼统说:“迈刻《讲义》一篇,以传于事世。”从这些史籍的记载,让人以为《玉山讲义》是玉山邑宰司马迈叫人记录《讲义》一篇而传于事世的。事实上《玉山讲义》是朱熹在玉山草堂书院讲学后又经过朱熹在武夷山重新思考、再次说讲,将二次讲学后归纳成为一篇而形成的。朱熹在玉山讲学后,不断思索,对玉山所讲之义并不满意,大有言犹未尽之感。他在给林德久信中就说道:“昨在玉山学中,与诸生说话,司马宰令人录来。当时无人剧论,说得不痛快,归来偶与一朋友说,却说得详尽,因并两次所言,录以报之。”5卷61因此《玉山讲义》就不是朱熹在玉山讲学的全部记录,而是将记录稿融合了朱熹以后所言经过修改后,阐发形成的,是朱熹深思熟虑的结晶。

二、《玉山讲义》的思想价值

对于《玉山讲义》,学人有不同的评价。李绂在《朱子晚年全论》中则认为《玉山讲义》“辞繁不杀,不及《鹿洞讲义》之简明亲切耳”6。朱熹自己认为其论述“之言虽甚简约,然其反复曲折,开晓学者最为深切。”笔者认为《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全论,是朱熹的晚年定论,也是朱熹晚年亲切之训。

第一,《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全论

从《玉山讲义》看朱子理学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涵括:性善、四端、气禀、天理人欲、尊德性道问学等,朱子《玉山讲义》一文之内容可以作为朱子晚年思想之全论。束景南先生将朱熹的《玉山讲义》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归结为六个方面,笔者认为是恰当的,也是全面的:

(1)性即理。“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7所谓“性”,是人从天处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谓“性即理也”。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8“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

(2)仁包四性。性是人与物生成的源泉与规律,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与社会的资始。朱熹的“性”已经区分为人性与物性,使之赋予社会存在现实意义。朱熹认为性的内涵最主要的仁、义、礼、智四德,“性是理之总名。仁、义、礼、智皆性中一理之名。”9卷5性之体无外乎就是仁、义、礼、智四德而已。正因为如此,朱熹才会说“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以仁义礼智之性矣”,把论“性”放在了首位。性分仁义礼智信,但仁可包其他四性,仁义礼智可归结为仁义二性,而仁义又可归结为一仁,因此性即仁。

(3)仁义相为体用:“盖以仁存于心,而义形于外,言之,则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而以仁义相为体用,看得透,则玲珑穿穴,纵横颠倒,无处不通。而日用之间,行著习察,无不是著功夫处矣。”

(4)性一气殊。在《玉山讲义》中朱熹以事譬性气,以“朝廷之命此官”譬以“天之生此人”;以“官之有此职”比于“人之有此性”,认为“朝廷所命之职,无非使之行法治已”。朱子持气禀之说:“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9卷94)人性是共同的,但作为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人性,

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的根源,则在于气禀之不同。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恶?“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10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性无不善,但气禀有异,所以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差别。”在《玉山讲义》中他明确地指出:“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或作“清明昏浊”)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是皆气禀物欲之所为,而性之善未尝不同也”。并把人分为“圣”、“贤”、“不肖”三等:“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5)存理灭欲。朱熹以人的品质为核心,他认为恶源在于“人欲”。他指出:“人欲正天理之反耳”,“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逆生出人欲来”5卷40。朱熹的“人欲”就是“心之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5卷13;就是“物欲昏蔽”9卷71,“嗜欲所迷,利害所逐”9卷8;就是“反了恻隐之心”,“如放火杀人,可谓至恶”9卷97;就是“非”,“非底乃人欲之私”。9卷13朱熹认为“人欲横流”,使得社会日益纷扰,他提出了人欲是恶的根源观点:“人欲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5卷14,“只是被人欲反了,故用之不善而为恶”9卷97,“只为私欲蔽疢惑而失其理”9卷46。由此,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原则。淳熙元年以后朱熹开始重定《大学》、《中庸》,对道统之学大纲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四书的思想归宗,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孔子之所以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谓危,道心谓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9卷12所以朱熹又说:“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存天理灭人欲”正是朱熹理欲之辨的核心,并把这样的思想看作《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的主要内容。故而在《玉山讲义》中以为:“凡吾日用之间所以去人欲复天理者,皆吾分内当然之事,其势至顺而无难。” 古今圣愚皆同一性,但善性会被物欲所蔽,必须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复性初,“勇猛著力,痛切加功,然后可以复于其初。”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存新时之天理,要以新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去节制人们,尤其是贵族豪强的非分贪婪之欲,使个人或某集团的私欲受到一定的约制,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以此作为调节社会平衡,约束过度的剥削与压制,抑制劳力者的不满与反抗,最终实现社会统治次序的稳定。

(6)尊德性,道问学。朱熹提出:“宜熟读深思,反复玩味,就日用间便着实下功夫,始得中庸所谓尊德性者,正谓此也。”尊德性与道问学虽然是各自加功,但却不是“判然两事”,二者是“交相滋益,互相发明。”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朱熹的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六个环节,概括了他的朱学的理学文化的“精髓”,即便是在《四书集注》中,也没有能把他的思想表述总结得如此简洁明白。

第二、《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定论

朱熹思想的属性历来就是通过与陆九渊思想的辨证中,加以显现出来的。无论是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或是陈建的《学通辨》,还是李绂的《朱子晚年全论》,均是通过对朱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辨,确认朱熹的晚年思想之定论。而事实上朱熹早已经在《玉山讲义》中阐发了他的晚年思想之定论。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初夏.陆九渊及其五兄陆九龄应吕祖谦之约.会朱熹于信州铅山鹅湖寺,就本体认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朱陆之争集中对《中庸》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一语中“尊德性”与“道问学”

哪一个更重要、更优先的问题,也就是读书治学、教书育人在内的方法论之争。到底应在格物穷理、读书学习上多下功夫还是应在发明本心、省察内心上多下功夫的问题。随陆九渊参加了这次约会的朱亨道记述道:“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11从哲学本体论而言,朱陆二人之争是“性即理”与“心即理”之争的外现。朱熹则认为心与理为二,理是本体;心是认知的主体,理生万物,心具众理而应万物认为理寓万物之中,要穷理致知就必须格物即事,从认识客观事物入手,由感性认识而后上升到理性知识。“泛规博览而后归之约”,朱熹不否认外部事物的存在,认为明心致善不能脱离外物。陆丸渊认为理在吾心,吾心即理,吾心便是宇宙,良知良心心人所共有,所以他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先验的道德理性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物而就存在于人心之中。“道问学”与“尊德性”问题上,朱熹则以为“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趟之大端也。”朱熹以“道问学”为宗,主张即物穷理、格物致知、读书明理,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朱熹把“道问学”当成了更好地“尊德性”的手段,把“尊德性”作为目的,而把“道问学”作为实施方法;陆九渊以为“既不知尊德,焉有所谓道问学”,以“尊德性”为宗,认为读书不是成圣贤的必要条件主张发明本心、切己自反、立心做人.省免“向外用功”的功夫,不主张多做读书穷理的工夫,抛弃了任何中介手段。陆九渊把“尊德性”作为根本的实施方法和目的。事实上陆九渊、朱熹确实以“尊德性”、“道问学”形成了两者在实施方法上的分别.尽管实施方法不同,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尊德性”和“道问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造就合乎封建圣贤目标的合格人才。

黄宗羲对于朱熹的“尊德性”和“道问学”关系问题上有过认识,认为朱熹以道问学为主.黄宗羲说:“先生(陆九渊)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人者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12实际上鹅湖之会并不是朱熹思想的定论。从鹅湖之争到玉山讲学,将近二十年过去,朱熹对“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上有了些改变,在《玉山讲义》中指出:“圣贤教人,始终本来,循循有序,精组原细,无有或遗。故才尊德性,便有个道向学一段事。虽当各自加工,然亦不是判然两事也。”“君子之学.既能尊德性以全其大.便须道问学以尽其小。……学者于此固当以尊德性以主,然于道问学亦不可不尽其力。要当使之有以交相滋益,互相发明.则自然该贯通达而于道体之全,无贝阙处矣。”在朱熹看来“尊德性以便其大",“道闸学以尽其小”,“使之交相滋益,互相发明”,“亦不是判然两事”。提倡尊德性和道问学的统一,致广大和尽精微的统一,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温故与知新的统一,敦厚与崇礼的统一。可以说《玉山讲义》正是朱熹的晚年定论。

第三、《玉山讲义》是朱熹晚年亲切之训

朱熹在《玉山讲义》中对晚辈的教诲言于表上。《玉山讲义》完全把抽象的理气性命的玄理探讨变成了一个“勇猛着力”的实行实做的迫切现实问题,正反映了他晚年的一种由博返约、由知到行的思想动态。他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在对待因为“气禀昏愚而物欲深固”,朱子更是洞察清晰,加入指出“其势虽顺且易,亦须勇猛著力,痛切加功,然后可以复其初。”朱熹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追求利禄”的功利主义,专以“文词”取士的考试方法,“缀辑言语,造作文词”文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及至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至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他认为“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缉缀言语,造作文词,但为科名爵禄计”,他还具体指出改革评价内容的主张,即“罢诗赋”。“所以必罢诗赋者,空言本非所以教人,不足以得士,而诗赋又空言之尤者,其无益于设教取士,章章明矣。”

同时朱熹指出:“今时学者,心量窄狭不耐持久,故其为学略有些少影响见闻,便自主张,以为至是,不能

遍观博考,反复参验,其务为简约者,既荡而为异学之空虚,其急于功利者,又溺而为流俗之卑近,此为今日之大弊,学者尤不可以不戒。”朱熹又以玉山籍汪应辰及知县司马君迈先人为例,以为汪应辰“自少即以文章冠多士,致通显而未尝少有自满之色,日以师友前辈多识前言往行为事,及其晚年德成行尊” ,司马光“以盛德大业为百世师”,要求诸生学习,弟子们都把这篇讲义奉为“晚年亲切之训”了。朱熹是将“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评论的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作为学者治学为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洪嘉植.朱子年谱.

2朱熹.玉山讲义.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4 . 朱杰人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3587-3594,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玉山讲义》。

3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4王懋竑.朱子年谱.吴长庚主编.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826.

5朱子全书.十二.朱杰人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李绂《朱子晚年全论》吴长庚主编《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546页

7中庸章句.朱子全书.六.朱杰人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二程全书·遗书》卷18

9朱子语类《朱子全书》(十四—十八)朱杰人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中庸或问.朱子全书.六.朱杰人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596.

11陆九渊.陆九渊集:卷36[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黄宗羲.宋元学案卷85.中华书局.1986.四.

熹《玉山讲义》的价值

徐公喜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登基以为“欲进修德业,追踪古先哲王,则须寻天下第一人乃(洪本《朱子年谱》)经彭龟年等举荐,将朱熹从赴任二月的湖南安抚使任上召回京师,,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朱熹入侍经筵46日,宋宁宗就以“悯卿耄艾,方此隆冬,恐难立讲”为名将朱熹赶出了京师,朱熹归福建途经玉山时,玉山县宰司马迈邀请朱熹为县学诸生讲学,为后人留下《玉山讲义》。《玉山讲义》“是朱熹生平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约明晰的理论概括”(束景南语),对于《玉山讲义》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朱熹晚年思想体系的理解。

一、《玉山讲义》与草堂书院

朱熹在玉山进行讲学之所,史籍多以“讲学于县庠”笼统加以概述,如王懋竑《朱子年谱》:“十一月戊戌,至玉山讲学于县庠”,“邑宰司马迈,请为诸生讲学,先生辞,不获。乃就县庠宾位,因学者所请问,而发明道要,闻者兴起,迈刻《讲义》一篇,以传于事世。”

当代学者束景南先生在《朱子大传》中也只是说朱熹应玉山县宰司马迈邀请为县庠诸生做了一次讲学。对于朱熹在何地作《玉山讲义》并没有具体的论断。从现在有的史料看,朱熹应当是在怀玉山中的草堂书院。草堂书院因朱熹讲学于此而出名,但是并不是如同有的旧志所说为朱熹所建。南唐之际羽扇县令杨文逸为应梦验,为刚出世的孙子杨亿选择读书之处,择怀玉山金刚峰下的法海寺一间房作为杨亿的读书处,后称为杨亿精舍。杨亿十一岁中

进士,是当时全国有名的“神童”,以后成为西昆体诗集大成者,一直为京官到老。北宋谏议大夫尹穑客居怀玉山时又选杨亿精舍作为书斋,号为“方斋”,著《方斋集》。迨朱陆讲学于此,乃立为书院。明代嘉靖年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在《怀玉山书院记》中说:“金刚峰下为怀玉寺,稍南,为草堂书院,宋朱子讲学其中。”

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在其所作的《草堂书院》诗词中就说“冒险登云峰”,说明草堂书院是登而可入之地。朱熹借用禅房讲学,并题“草堂书院”之名,因朱熹的题名而越发扬名于外。清乾隆江西布政使汤聘在《端明书院记》中说玉山县城端明书院与县北金刚峰朱子讲学之怀玉书院巍然并峙,“盖朱子即杨文公读书之处见书院以讲学,颜曰…草堂?。后人更之,曰…怀玉?。”清代学者蒋士铨在《怀玉山志》序中说:“书院本唐法海寺基,迨朱陆讲学于此,乃立为书院。”清赵佑《献堂集.复建怀玉书院记》也说:“怀玉诸书院旧点,自紫阳朱子与陆文安、吕文成、汪文定诸公讲道其中。”

明代嘉靖年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到县学视察时将当时已经被和尚占据作为寺庙的该处重新恢复为书院,改题“怀玉”。明清时的怀玉书院,实际上就是宋时的草堂书院。对于《玉山讲义》作于何处,朱熹没有明说,而于此前多次讲学之所,朱熹是有所指的。例如他在给吕祖谦的信中就曾说,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朱熹虽然未明说,但是我们从其在这次讲学后所写的《伏读美轩诗卷谨赋一篇寄呈伯时季路二兄》中,描述了他在游览怀玉山后的感叹之情,也说明他在这次讲学也是上了山的。同治《玉山县志》卷6也说司马迈令玉山时“尝礼聘朱子讲学于怀玉山”。而查所有史籍没有记载朱熹在其他地方有过讲学。

王懋竑的《朱子年谱》与洪嘉植的《朱子年谱》都笼统说:“迈刻《讲义》一篇,以传于事世。”从这些史籍的记载,让人以为《玉山讲义》是玉山邑宰司马迈叫人记录《讲义》一篇而传于事世的。事实上《玉山讲义》是朱熹在玉山草堂书院讲学后又经过朱熹在武夷山重新思考、再次说讲,将二次讲学后归纳成为一篇而形成的。朱熹在玉山讲学后,不断思索,对玉山所讲之义并不满意,大有言犹未尽之感。他在给林德久信中就说道:“昨在玉山学中,与诸生说话,司马宰令人录来。当时无人剧论,说得不痛快,归来偶与一朋友说,却说得详尽,因并两次所言,录以报之。” (文集卷61)因此《玉山讲义》就不是朱熹在玉山讲学的全部记录,而是将记录稿融合了朱熹以后所言经过修改后,阐发形成的,是朱熹深思熟虑的结晶。

二、《玉山讲义》的思想价值。

对于《玉山讲义》,学人有不同的评价。束景南先生认为朱熹的《玉山讲义》“是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约明晰的理论概括”,而李绂在《朱子晚年全论》中则认为《玉山讲义》“辞繁不杀,不及《鹿洞讲义》之简明亲切耳” 。朱熹自己认为其论述“之言虽甚简约,然其反复曲折,开晓学者最为深切。”笔者认为《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全论,是朱熹的晚年定论,也是朱熹晚年亲切之训。

1、《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全论从《玉山讲义》看朱子理学哲学思想,内容主要涵括:性善、四端、气禀、天理人欲、尊德性道问学等,朱子《玉山讲义》一文之内容可以作为朱子晚年思想之全论。束景南先生将朱熹的《玉山讲义》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归结为六个方面,笔者认为是恰当的,也是全面的:

(1)性即理。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所谓“性”,是人从天处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谓“性即理也”。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书·遗书》卷18)“大凡天之生物,各付一性;性非有物,只是一个道理之在我者耳。”(《玉山讲义》、《朱子全书》卷61,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玉山讲义》)

(2)仁包四性。性是人与物生成的源泉与规律,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人与社会的资始。朱熹的“性”已经区分为人性与物性,使之赋予社会存在现实意义。朱熹认为性的内涵最主要的仁、义、礼、智四德,“性是理之总名。仁、义、礼、智皆性中一理之名。”(朱子语类卷5)性之体无外乎就是仁、义、礼、智四德而已。正因为如此,朱熹才会说“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以仁义礼智之性矣”,把论“性”放在了首位。性分仁义礼智信,但仁可包其他四性,仁义礼智可归结为仁义二性,而仁义又可归结为一仁,因此性即仁。

(3)仁义相为体用:“盖以仁存于心,而义形于外,言之,则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而以仁义相为体用,看得透,则玲珑穿穴,纵横颠倒,无处不通。而日用之间,行著习察,无不是著功夫处矣。”

(4)性一气殊。在《玉山讲义》中朱熹以事譬性气,以“朝廷之命此官”譬以“天之生此人”;以“官之有此职”比于“人之有此性”,认为“朝廷所命之职,无非使之行法治已”。朱子持气禀之说:“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94)人性是共同的,但作为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的根源,则在于气禀之不同。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恶?“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问》卷3)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性无不善,但气禀有异,所以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差别。”在《玉山讲义》中他明确地指出:“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或作“清明昏浊”)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是皆气禀物欲之所为,而性之善未尝不同也”。并把人分为“圣”、“贤”、“不肖”三等:“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5)存理灭欲。朱熹以人的品质为核心,他认为恶源在于“人欲”。他指出:“人欲正天理之反耳”,“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逆生出人欲来”( 朱熹集卷40答何叔京)。朱熹的“人欲”就是“心之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朱熹集卷13辛丑延和奏札);就是“物欲昏蔽(朱子语类卷71),“嗜欲所迷,利害所逐”(朱子语类卷8);就是“反了恻隐之心”,“如放火杀人,可谓至恶”

(朱子语类卷97程子书三);就是“非”,“非底乃人欲之私”。(朱子语类卷13)朱熹认为“人欲横流”,使得社会日益纷扰,他提出了人欲是恶的根源观点:“人欲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朱熹集卷14戊申延和奏札),“只是被人欲反了,故用之不善而为恶” (朱子语类卷97程子书三),“只为私欲蔽疢惑而失其理” (朱子语类卷46)。由此,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并以此作为思想的指导原则。淳熙元年以后朱熹开始重定《大学》、《中庸》,对道统之学大纲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四书的思想归宗,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孔子之所以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谓危,道心谓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12)所以朱熹又说:“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存天理灭人欲”正是朱熹理欲之辨的核心,并把这样的思想看作《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德”的主要内容。故而在《玉山讲义》中以为:“凡吾日用之间所以去人欲复天理者,皆吾分内当然之事,其势至顺而无难。”

古今圣愚皆同一性,但善性会被物欲所蔽,必须存天理,灭人欲,才能复性初,“勇猛著力,痛切加功,然后可以复于其初。”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存新时之天理,要以新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去节制人们,尤其是贵族豪强的非分贪婪之欲,使个人或某集团的私欲受到一定的约制,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以此作为调节社会平衡,约束过度的剥削与压制,抑制劳力者的不满与反抗,最终实现社会统治次序的稳定。

(6)尊德性,道问学。朱熹提出:“宜熟读深思,反复玩味,就日用间便着实下功夫,始得中庸所谓尊德性者,正谓此也。”尊德性与道问学虽然是各自加功,但却不是“判然两事”,二者是“交相滋益,互相发明。”作的这六个方面,构成了朱熹的道德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六个环节,概括了他的朱学的理学文化的“精髓”,即便是在《四书集注》中,也没有能把他的思想表述总结得如此简洁明白。(引束景南语)

2、《玉山讲义》是朱熹的晚年定论

初中思念家乡的诗句大全

诗中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一年级必背古诗词40首(带拼音版)威海福泰小学

一yì年nián 级jí必bì背bèi 古ɡǔ诗sh ī词cí40首sh ǒu 1. 一y ì去q ù二èr 三s ān 里l ǐ 宋s òn ɡ·邵sh ào 康k ān ɡ节ji é 一y ì去q ù二èr 三s ān 里l ǐ,烟y ān 村c ūn 四s ì五w ǔ家ji ā。 亭t ín ɡ台t ái 六li ù七q ī座zu ò,八b ā九ji ǔ十sh í枝zh ī花hu ā。 2. 咏y ǒn ɡ鹅é 唐t án ɡ·骆lu ò宾b īn 王w án ɡ 鹅é,鹅é,鹅é,曲q ǔ项xi àn ɡ向xi àn ɡ天ti ān 歌ɡē。 白b ái 毛m áo 浮f ú绿l ǜ水shu ǐ,红h ón ɡ掌zh ǎn ɡ拨b ō清q īn ɡ波b ō。 3. 画hu à 唐t án ɡ·王w án ɡ维w éi 远yu ǎn 看k àn 山sh ān 有y ǒu 色s è,近j ìn 听t īn ɡ水shu ǐ无w ú声sh ēn ɡ。 春ch ūn 去q ù花hu ā还h ái 在z ài , 人r én 来l ái 鸟ni ǎo 不b ù惊j īn ɡ。

4. 画hu à鸡j ī 明m ín ɡ·唐t án ɡ寅y ín 头t óu 上sh àn ɡ红h ón ɡ冠ɡu àn 不b ú用y òn ɡ裁c ái ,满m ǎn 身sh ēn 雪xu ě白b ái 走z ǒu 将ji ān ɡ来l ái 。 平p ín ɡ生sh ēn ɡ不b ù敢ɡǎn 轻q īn ɡ言y án 语y ǔ,一y ì叫ji ào 千qi ān 门m én 万w àn 户h ù开k āi 。 5. 静j ìn ɡ夜y è思s ī 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 床chu án ɡ前qi án 明m ín ɡ月yu è光ɡu ān ɡ,疑y í是sh ì地d ì上sh àn ɡ霜shu ān ɡ。 举j ǔ头t óu 望w àn ɡ明m ín ɡ月yu è ,低d ī头t óu 思s ī故ɡù乡xi ān ɡ。 6. 悯m ǐn 农n ón ɡ(一y ì) 唐t án ɡ·李l ǐ绅sh ēn 锄ch ú禾h é日r ì当d ān ɡ午w ǔ,汗h àn 滴d ī禾h é下xi à土t ǔ。 谁shu í知zh ī盘p án 中zh ōn ɡ餐c ān ,粒l ì粒l ì皆ji ē辛x īn 苦k ǔ。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现代诗歌朗读技巧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诵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闻一多《发现》一诗: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作者一步步发现,一步步追问,节奏愈来愈紧,痛苦愈来愈深。最后,在沤心沥血之中终于发现,祖国原来珍藏在自己心底。因此,这首诗的语速应是:慢→快→慢。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现,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其中,下画双线部分可稍读重一些;而下画单线部分的三个“轻轻”虽然属于这节诗中重点强调的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我们可以这样处理: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这样,两种强调处理,各有不同,一种重读,一种轻读拉长,“歌”的韵味便出来了。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之处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最后一节,一般性的处理可能会是这样: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诗歌内容、意境,会发现这样的处理不太合适。诗人借咏颂燃烧的红烛寓志,在反复吟咏之后明志,表示要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执著态度对待人生。所以,最后一节的处理,应有别于本诗其他章节。这是本诗的高潮部分,每一字都非常重要,每一字都寓含作者的情与志。为了体现每一字的力度,在诵读时,我们这样处理比较合适: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处理,一字一顿,一字一拍,更能准确地突出诗人的志向及志向的坚定。 总的说来,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

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 人生,要的就是惊涛骇浪,这波涛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伟大的,最后汇成闪着金光的海洋。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关于古诗词励志座右铭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5、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2、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4、位卑未敢忘忧国。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7、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1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1、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2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2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29、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30、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37、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4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4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古诗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_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_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 《望月怀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全文诗句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翻译】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全文诗句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月夜忆舍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游子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郊。其全文诗句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小学生必背古诗40首

1、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竹石(清)郑燮(xia)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huán)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0、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1、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4、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5、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8、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9、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0、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

历代思乡的古诗 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2、《竹枝》【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13《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4、《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唐】方干

一二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4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40首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g)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5、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7、登鹳(guàn)雀楼(唐)王之焕(huàn)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3、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4、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16、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17、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8、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19、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0、游子吟(yín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suō)笠(lì)翁, 独钓寒江雪。 22、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chán)于夜遁(dùn)逃。欲将轻骑(jì)逐(zhú), 大雪满弓刀。 23、赋(fù)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2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25、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文档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文档What are the skills of reading ancient poems 编订:JinTai College

古诗文诵读有哪些技巧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用响 亮有力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 语言艺术。本文档根据题材主题朗诵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 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诗文诵读教学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也要讲究。 1、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 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 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 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 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③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 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 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 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 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 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 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 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古诗经典的座右铭

古诗经典的座右铭 古诗座右铭经典1)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清·曹雪芹·红楼梦) 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8)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10)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 12)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1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5)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1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8)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0)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古诗座右铭推荐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庄子?山木》 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集注) 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0)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唐·白居易·琵琶行) 1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 导读: 思念家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游子最深刻的情感。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缓解思乡之情,甚至可以隔着屏幕见到亲人。但是在古代,人们只要出了远门,就很难和家人取得联系,面对陌生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能赋诗一首,聊以慰藉。以下是各个历史时期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分为唐代、宋代和其他历史时期,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诗人表达思念家乡情感时的特点。 唐代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也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渭城曲》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古诗座右铭

古诗座右铭 古诗座右铭一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2)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秋兴) 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5)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7)沉舟侧畔千帆进,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1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7)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8)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1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清·曹雪芹·红楼梦) 古诗座右铭二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孙湘) 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9)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10)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寄人) 1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 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100首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100首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

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二年级语文小学生必背的古诗40首,给孩子打印

小学生必背古诗40首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qióng)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guàn)雀楼(唐)王之焕(huàn)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3、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词朗诵技巧

古诗词朗诵技巧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 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 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 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 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 “晓、鸟、少” 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 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 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 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鸟”字的尾 “落”字, 例 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不需要”三个字的“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人誓 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 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 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例 3《向日葵》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汇总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汇总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摘录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4)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8)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0)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1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4)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1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7)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古诗文中的座右铭推荐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小学生必背的古诗40首

小学生必背的古诗40首.DOC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敕(chì)勒(lè)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g)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4、风 (唐)李峤(qiáo)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guàn)雀楼(唐)王之焕(huàn)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唐)孟浩(hào)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唐)王翰(hàn)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0、鹿柴(zhài)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3、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4、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古诗朗读技巧

古诗词朗诵技巧古诗词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它们押韵,又讲究平仄,节奏规整,句调抑扬顿挫,在古时候它们都是可以唱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的就是柳永的词,到处都有人唱。 然而,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弄不好就会朗诵得矫揉造作、平淡乏味、千篇一律。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古诗词朗诵的技巧问题。 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在朗诵一首古诗时,首先只是看到白纸黑字,我们需要通过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弓l 起听者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朗诵的目的。所以,善于最精细地、最灵动地感受语词,是朗读者至关重要的能力。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 依据这些理论,笔者试举几例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加以分析,下面是分析时要用到的一些符号: 停顿但不换气I 较长时间停顿,可换气A 连v 语速快语速慢 升调' 5 平调一降调/曲调v 重音△次重音? 渐低、渐慢、延长一、泊秦淮(杜牧) 烟笼I寒水f月I笼沙,一 (轻柔、平静、略带伤感,舒缓型) 夜泊秦淮I近I酒家。一(快中显慢,舒缓型)商女不知l 亡国恨,/

古诗词名言警句座右铭

古诗词名言警句座右铭 ·爱国 1.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3.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4.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5.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6.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1.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2.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明志 1.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5.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9.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10.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1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持节 1.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2.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4.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5.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9.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14.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6.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强 1.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