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P3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3

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P3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P5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P5

6.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产生谁?谁决定谁?②我们的思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界?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5

答:①这个问题是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最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它贯穿于人类哲学史的始终;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8.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它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简答)。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不依赖,互不作用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同其周围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中,从而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2.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观察事物,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一切事物。

3.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唯物辩证法坚持用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研究事物的一切联系。全面把握事物的多重联系,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4.形而上学否定事物内部的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食物的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辨析)

答: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规律也叫做对立统一定律。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

11.矛盾的普遍性

答: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实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自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12.矛盾的特殊性

答: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①他们相互联结。②他们相互区别。

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世界运动、发展的内在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整个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5.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3.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6.实践的含义及特点P17

答:实践是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总体上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实在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总是在人们的一定目的,一定意识支配下进行,它是实现人们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计划的改变世界的面貌。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们结成一

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的活动。所以人们的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它既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又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17.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人的实践,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不会自动反映到人的头脑里并形成认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总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的知识也随着发展的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发展。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才能检验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出发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1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P21

答:①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理具有绝对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又都具有相对性。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另一方面,绝对通过相对而存在。

19.简述社会基本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行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

2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27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1. 商品及其二因素。P31

答:(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二因素: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价值的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22.货币的产生及本质。P34

答:(1)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2)货币的本质:第一,货币是固定充当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二,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23.货币的职能。P35(多选或简答)

答: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功能,称为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指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作用;(2)流通手段。指货币媒介商品流通的作用;(3)贮藏手段。指货币可以贮藏起来备用或作为财富加以贮藏;(4)支付手段,指货币能够清偿债务的作用;(5)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24,价值规律的含义及作用

答:(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2)①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即人财物向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流动转移或分配,是社会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优化。②促进作用。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③分化作用。一是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否定平均主义;而是在社会制度的制约性削弱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

25.资本的划分

答: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

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所谓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6.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答: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答: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其实质在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过剩。②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重复出现,具有周期性,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的反复。

28.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答:①经济危机的冲击力相对较弱;②经济危机由产品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③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各个阶段不如过去明显;④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经常伴侣。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19世纪初期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共产主义的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5.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

第二,将部分国有化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住经营,实行租赁制和租借制。

第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第四,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第五,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其基本思路是: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交换;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

其实质是:就是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调节手段来发展生产力。

6. 列宁晚期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答:1.执政的共产党和国家政权之间应有各自的职权范围。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是对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

2.执政的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的途径和方法。执政的共产党要实现对国家的领导,一是党要通过苏维埃国家机关来实现领导。二是党通过选拔、教育和调配干部来实现领导。三是党通过国家机关党组织的活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领导。

3.执政党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一是要防止因胜利而骄傲自大;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4.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①党内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要实行普遍的选举制、报告制、监督制,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②对一切最重要的问题,在党的决议未经通过以前要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争论,充分自由的进行党内批评,集体制定全党性的决议。

③要使召开党的领导机关的公开会议成为一种制度。④要使党的舆论监督对党领导机关的工作进行经常的监督。⑤党的监察机关要有最大限度的独立性和权威。5.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一是必须规定严格的入党条件;二是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三是必须把党员置于纪律、法律的严格监督之下;四是必须随时清除“混进党里来的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论述题)

答:(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3)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

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这一重大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情况和深层次问题而提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简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论述题。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是目标指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二是总体布局:这就是: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是发展动力,即:“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制度依托。这是“四项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方面的体现。五是奋斗目标。这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六是立足点。就是“立足基本国情”。七是领导力量。这就是中国共产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简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P71

答:①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②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⑤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⑥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论述题)。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三是社会主义基本目的方面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和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的意义:邓小平关于社

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我们当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这一论述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第二,这一论述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三,这一论述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四,这一论述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质的传统观念。

(3)坚持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即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4)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对我国社会性质的判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判定。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到20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之时,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跟家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答:第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第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第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第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0.正确理解“革命”的含义

答:(1)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全面的历史变革,即通常所说的政治革命;(2)指社会形态(主要是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即通常所说的社会革命;(3)指社会生活某一领域中的重大变革具有能够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这里

的“革命”是从革命的引申意义上来使用的,指中国的改革具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的特征。

11.正确理解改革也是一次新的革命

答:第一,说改革也是一次革命,关键在于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微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彻底转换。第二,说改革是一次革命,是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说的。第三,要正确理解第二次革命同第一次革命的关系。

12.邓小平“三步走”战略

答: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加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3.21世纪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答: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4. 简析依法治国的内涵

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物,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③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④依法治国的目标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⑤依法治国的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治理国家。

15.简析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P109

答: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②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

久安的保障

16.改善民生的“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答: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

答: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8.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答: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

19.全面从严治党内容

答:习近平通知强调: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是前“三个全面”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