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探讨

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探讨

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探讨
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探讨

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探讨

周迪军孙文利双振宇梁艳芳

湖南省岳阳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岳阳市第二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68例及体检中心正常对照个体285例,根据有无眼底病变,分为三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18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180例)与正常对照组(NC组,285例)。检测各组临床与生化指标,对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DM组与DR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NC组,而DM组与DR组的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比较,DR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TC、TG、LDL-C均显著增高,而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比例[47.2%(85/180)]显著高于DM组[10.6%(20/ 18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0.555,P=0.000)。DM组与DR组BMI、HDL-C、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4.258,P=0.001)、HbA1c(OR=1.298,P=0.002)、TC (OR=1.477,P=0.005)、LDL-C(OR=2.187,P=0.008),合并糖尿病肾病(OR=1.812,P=0.000)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结论病程、HbA1c、TC、LDL-C、合并糖尿病肾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视网膜病变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5(a)-0055-04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2diabetes mellitus

ZHOU Dijun SUN Wenli SHUANG Zhenyu LIANG Yanfa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Second Hospital of Yueyang City,Hu'nan Province,Yueyang41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ultipl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2 diabetes.Methods368patients of type2diabetes mellitus were recruited from outpatients and inpatients of the Second Hospital of Yueyang City between January2010and June2013.And285normal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med-ical examination center.All subjects we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fundus lesions status into type2diabetes without retinopathy group(DM group,188cases),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DR group,180cases)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NC group,285case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llected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measured for all patient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risk factors prone to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Results①The fasting blood-glucose,postprandial blood sugar,HbA1c,TC,TG,LDL-C in DM group and DR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NC group;fasting C-peptide,postprandial C-peptide in DM group and DR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NC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sease duration,fasting blood-glucose, postprandial blood sugar,HbA1c,TC,TG,LDL-C in DR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DM group;fasting C-pep-tide,postprandial C-peptide in DR group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in DM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percentage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DR group[47.2%(85/180)]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in DM group[10.6%(20/18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60.555,P=0.000).The differences of BMI,HDL-C,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etween DM group and DR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②The disease duration(OR=4.258,P=0.001),HbA1c(OR=1.298,P=0.002),TC(OR=

1.477,P=0.005),LDL-C(OR=

2.187,P=0.008),complicated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OR=1.812,P=0.000)

were related to diabetic retinopathy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Conclusion Disease duration,HbA1c, TC,LDL-C and complicated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may b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ype2diabetes patients prone to retinopathy.

[Key words]Type2diabetes;Diabetic retinopathy;Diabetic nephropathy;Risk factors

55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1No.13May2014

21世纪,糖尿病在全球呈流行趋势,我国糖尿病患者9240万,居全球第1位[1]。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代谢紊乱和内分泌系统与血液系统损害在视网膜上的反映,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美国糖尿病人群中,DR患病率是40%,发病15年以上的1型和2型糖尿病人群中,DR患病率分别为98%、78%[2]。我国糖尿病人群中,DR患病率为37%,10~19年后,DR患病率增加到54%[3]。随着医疗水平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来临,DR患病率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DR临床防治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DR定期筛查以及对危险因子的干预为防止DR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恰当的早期干预能显著降低致盲率。本研究探讨分析2型糖尿病DR发生的多重危险因素,以便为DR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岳阳市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或就诊于门诊的无亲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368例,其中男182例,女186例。所有入选者诊断符合WHO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其分型标准,排除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和(或)脑梗死,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患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及近期有急性感染性疾病等。根据有无眼底病变,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DM 组):无眼底病变并发症,共188例,其中男96例,女92例;平均年龄(62.1±9.8)岁;病程(7.6±3.8)年。DR 组:共180例,其中男86例,女94例;平均年龄(63.7±10.3)岁;病程(14.7±2.2)年。根据眼科会诊及眼底检查提示有眼底改变符合DR。正常对照组(NC 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个体285例,男140例,女145例;平均年龄(60.7±9.3)岁。经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空腹血糖<5.6mmol/L,糖负荷后2h 血糖<7.8mmol/L,并排除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或有其家族史者;习惯性流产史的女性者。NC 组、DM组及DR组间性别、年龄、血压、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研究方法

患者清晨空腹,去鞋,去外套后,由医师负责测量身高及体重。体重指数(BMI)的计算:BMI=体重(kg)/身高(m2)。患者取坐位,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按正确方法测量与读取血压(mm Hg,1mm Hg=0.133kPa)值。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按实验要求取血后由我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完成。空腹与餐后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根据有无微量尿白蛋白判定有无糖尿病肾病,同时排除其它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运动、发热、感染、心衰、高血压肾病、脓尿及血尿对尿蛋白的影响。由眼科专科医师行眼底检查,根据1985年全国眼科学术会议通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草案》进行诊断[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间临床与生化指标比较

DM组与DR组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TC、TG、LDL-C均显著高于NC组,而DM组与DR组的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比较,DR组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TC、TG、LDL-C均显著增高,而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比例[47.2%(85/180)]显著高于DM组[10.6%(20/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55,P=0.000)。DM组与DR组BMI、HDL-C、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

以有无视网膜病变为因变量,选择视网膜病变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各种生化及临床指标对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病程、HbA1c、TC、LDL-C、合并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病变相关。为了移除交互作用的影响,挑选出视网膜病变影响因素最有意义的指标,采用前向条件逐步回归法将单因素回归有意义的变量逐个引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对视网膜病变发生危险性的综合测估。结果表明病程、HbA1c、TC、LDL-C、合并糖尿病肾病这5个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OR值均大于1(表2)。多因素综合测评视网膜病变发生危险的公式如下,预测视网膜发病风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P=1/[1+e-(-7.961+1.498×A1+0.312×A2+0.577×A3+0.705×A4+0.418×A5)](方程中A1代表病程,A2代表HbA1c,A3代表总胆固醇,A4代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5代表合并糖尿病肾病)。

56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1No.13May2014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1No.13May 2014

表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注:β:回归系数;SE :标准差;95%CI :95%的置信区间;HbA 1c :糖化血

红蛋白

3讨论

众所周知,DR 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DR 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早发现、早治疗DR 并有效监测其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有关DR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多元醇通路激活途径、免疫炎症因素、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糖基化终末产物以及眼部情况等密切相关[5]。

Al-Maskari 等[6]研究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并发DR

者较女性患者高,且病情更为严重,但其他研究并未显示出有类似的结果。一项对新加坡的马来西亚人群的眼科调查发现女性患严重DR 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7]。本研究未发现女性与男性患者DR 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DR 的发生及发展与糖尿病病程直接相关,病程越长,其患病率越高,病情越重。国外相关研究发现,有21%的新诊糖尿病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DR ,其他患者多数也发生程度不同的DR 。本研究发现DR 组病程要显著高于DM 组,提示病程与DR 的发展十分密切。因此,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的DR 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HbA 1c 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本研究的多元回归

分析发现HbA 1c 与DR 相关,提示持续高血糖是DR 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Mohamed 等[8]开展的一项系统综述认为,HbA 1c 控制在<7%的范围可降低

DR 的发生发展,长期高血糖状态是致DR 的重要因

素。Pan 等[9]组织的全国糖尿病调查表明2006年DR 的患病率显著低于1998年,其原因考虑与血糖控制差有关。高血糖一直被公认为DR 发生的始动因子。研究表明,强化降糖治疗,同传统治疗相比,可减少

DR 发生的危险达76%,抑制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达54%。减少增生型DR 或严重非增生型DR 达47%。不

仅如此,早期强化治疗及长期的血糖控制,可防止高血糖“代谢记忆”所导致的发生DR 的后遗效应[10]。

HbA 1c 增高造成视网膜病变的机制可能与改变正常血

红蛋白的携氧能力,促使红细胞黏度升高,变形能力减低,直接缺氧有关。HbA 1c 增高,DR 发生率增加,因此早期严格平稳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和延缓DR 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既往研究认为,血脂紊乱主要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新近有学者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脂紊乱也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发现DR 组的TC 、TG 与

LDL-C 明显高于DM 组,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TC 及LDL-C 与DR 有显著相关性。本结果与Funatsu 等[11]

学者研究报道一致。血脂异常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

DR 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血管硬化、血小板聚集增强、微血栓形成等有关。

本研究也发现,DR 组空腹及餐后2h 的C 肽水平显著低于DM 组,提示2型糖尿病DR 的患者胰岛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同时也说明胰岛素的分泌功能影响2型糖尿病DR 的发生发展。尿微量白蛋白排出增高与视网膜病变的发展程度相平行。本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与DR 变显著相关。因此,所有筛查DR 的患者同时也应该筛查尿微量白蛋白,以便及时干预及诊治糖尿病肾病。有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增加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国外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高血压对

DR 的各个时期都有影响,严格控制血压可以减少糖

表1

三组间临床及生化指标的比较(x ±s )注:与NC 组比较,*P <0.05;与DM 组比较,#P <0.05;“-”表示无数据;TG :三酰甘油;TC :总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bA 1c :糖化血红蛋白;BMI :体重指数;DM :糖尿病;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C :正常对照;1mm Hg=0.133kPa

NC 组DM 组DR 组285188180

140/14596/9286/94

60.7±9.362.1±9.863.7±10.3

-7.6±3.814.7±2.2#

4.3±1.88.1±2.1

*

9.8±1.9*# 6.7±2.111.3±3.4*

13.6±3.1*# 5.2±1.67.6±1.6

*

8.9±2.3*#23.6±2.822.8±2.722.4±3.1 3.6±1.75.7±1.8*6.8±2.2*#

组别

例数

性别(例,男/女)

年龄(岁)

病程(年)

空腹血糖(mmol/L )

餐后血糖(mmol/L )

HbA 1c (%)

BMI (kg/m 2)

TC (mmol/L )

NC 组DM 组DR 组

285188180

1.4±0.6

2.6±0.7*4.4±1.2

*#

1.3±0.41.8±0.31.7±0.2

2.0±0.5

3.1±0.4*

4.1±0.5

*#

138.5±16.1140.0±15.8151.5±21.9

80.6±6.985.5±9.796.7±10.4

453.3±87.5318.7±125.3*208.3±110.2

*#

2654.9±332.81354.3±421.9*

975.3±354.3

*#

-20/16885/95#

组别

例数

TG (mmol/L )

HDL-C (mmol/L )

LDL-C (mmol/L )

收缩压(mm Hg )

舒张压(mm Hg )

空腹C 肽(pmol/L )

餐后C 肽(pmol/L )

合并糖尿病肾病(例,有/无)

病程

HbA 1c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合并糖尿病肾病 1.557

0.4120.3680.598

0.6610.8630.0790.1680.2340.155 5.2989.1208.4257.55416.1280.0010.0020.0050.0080.0004.258(1.894~19.164)

1.298(1.110~1.675)1.477(1.219~1.903)

2.187(1.259~

3.781)

1.812(1.882~19.886)

危险因素β值SE χ2值

P 值OR 值(95%CI )

57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1No.13May 2014

尿病的眼部并发症[12-15]。尽管本研究中DR 组收缩压与舒张压高于DM 组,但并没有发现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样本量不够大,随访时间不够长有关。

综上所述,DR 的发生发展与多因素有关。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长病程、高血糖、血脂异常、胰岛素分泌功能差及并发糖尿病肾病。因此,侧重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加以预防,以降低DR 的发生率并延缓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些也进一步提示各位临床医师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调整血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功能才能有助于防止和延缓DR 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 -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J].New Engl J Med ,2010,362(12):1090-1101.

[2]Kempen JH ,O'Colmain BJ ,Leske MC ,et al.The preva -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rch Ophthalmol ,2004,122(4):552-563.[3]Xie XW ,Xu L ,Jonas JB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 -thy among subjects with known diabetes in China :the Beijing Eye Study [J].Eur J Ophthalmol ,2009,19(1):91-99.

[4]罗成仁.关于我国制订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标准[J].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3):131.

[5]李慧,纪立农.新诊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7):387-389.

[6]Al-Maskari F ,El-Sadig M.Prevalence of diabetic retinopa -thy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J].BMC Ophthalmol ,2007,7:11.

[7]Wong TY ,Cheung N ,Tay WT ,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the Singapore Malay Eye Study [J].Ophthalmology ,2008,115(11):1869-1875.

[8]Mohamed Q ,Gillies MC ,Wong TY.Management of dia -betic retin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J].JAMA ,2007,298

(8):902-916.

[9]Pan C ,Yang W ,Jia W ,et al.Management of Chinese pa -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1998-2006:the Diabcare-Chi -na surveys [J].Curr Med Res Opin ,2009,25(1):39-45.[10]郑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进展、挑战与展望[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12,28(3):209-214.

[11]Funatsu H ,Shimizu E ,Noma H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lipoprotein (a )level and progression of non-prolifer -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2diabetes [J].Acta Oph -thalmol ,2009,87(5):501-505.

[12]Matthews DR ,Stratton IM ,Aldington SJ ,et al.Risks of pro -gression of retinopathy and vision loss related to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UKPDS 69[J].Arch Ophthalmol ,2004,122(11):1631-1640.[13]曾凯宏,杨咏涛,王静,等.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胶质细胞

凋亡以及牛磺酸的防护效应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7(1):37-40.

[14]鲁旭亮.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 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

发症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1):

23-25.

[15]胡安娣娜,李涛,罗燕,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

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9):925-

928.

(收稿日期:2014-02-03本文编辑:李继翔)

58

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1T10:40:36.4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作者:陈鹏[导读] 总结性分析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 武警甘肃总队临夏州支队卫生队 731100 【摘要】目的:总结性分析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本人2015年1月至12月收集整理的50例2型D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并发症与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5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高血压(36.0%)>周围血管病变(34.0%)>周围神经病变(30.0%)>肾病(18.0%)>眼病(16.0%),各并发症与年龄(≥55岁)、高血糖(≥6.1mmol/L)、脂代谢异常和高血压有关(P<0.05),与性别和BMI无关(P>0.05)。结论:受年龄、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诸多因素影响,2型DM患者易发生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关键词】2型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因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各种组织器官会受到慢性损害,引发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研究收集本人2015年1月至12月整理的50例2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2月收集整理的2型DM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41~67岁,平均年龄为(52.3±6.2)岁,平均病程为(6.5±2.2)年。纳入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相关诊断标准[2],对于存在语言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予以排除, 1.2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等基本信息,以及血脂、血糖等检查指标,涉及并发症有高血压、肾病、眼病、周围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分析并发症与各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将获取数据均导入SPSS18.2软件包中,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均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高血压18例(占36.0%),肾病9例(占18.0%),眼病8例(占16.0%),周围神经病变15(30.0%),周围血管病变17例(占34.0%)。年龄(≥55岁)是各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高血糖(≥6.1mmol/L)易引发高血压,脂代谢(异常)易引发周围血管病变,高血压易引发其他并发症,上述因素与2型DM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P<0.05);性别和BMI与2型DM各并发症的发生均无明显关联(P>0.05)。详见表1。 注:组内比较, P<0.05。 3讨论 2型DM患者病程较长,多伴有高血压、周围神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一些患者合并2种以上并发症,研究显示,高龄、高血压、高血糖、脂代谢异常均是相关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3]。本次研究中,高龄和高血压是2型DM各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认为,高龄患者身体机能退化严重,易患上多种疾病,在合并各类并发症中,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危害也较大,与高血压关联密切,脂代谢异常也易引发周围血管病变,掌握相关影响因素,对防治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敏.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2(4):115-116. [2]魏洪军,程飞.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1,18(7):2742-2743. [3]罗瑛.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4(5):29.作者简介:陈鹏(1979年3月出生)性别男、汉族,籍贯甘肃省临夏市,现供职单位武警甘肃总队临夏州支队卫生队,主治医师,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防治,单位邮编731100

社区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社区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某社区糖尿病患者群的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某区社区有效预防、诊治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对本社区确诊的糖尿病患者92例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血压、家族史、吸烟等情况进行测定、记录、分析。结果65岁患病率最高40例,46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共有80例,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86.95%;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54例,占患病比例39.70%,多因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29例,占21.32%。结论糖尿病患者中以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情况较普遍。因此,早期健康教育和宣传,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标签:糖尿病;社区;危险因素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减少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累及人体多个器官,如心脏、肾脏、神经、血管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3位威胁国民健康的慢性疾病,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预测,至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到10%,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亿。为了解本区社区内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探索糖尿病危险因素,为开展糖尿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笔者对社区居民糖尿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本社区服务站服务的患有糖尿病的92例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1]。年龄20~70岁,平均(45.23±14.86)岁,男52例,女40例。 1.2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统一调查表,由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史及家族史、吸烟史等[2],糖尿病史以患者自我报告为准。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基本参数测定。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我社区糖尿病患者人群的年龄分布结果20~35岁3例糖尿病患者,65岁以上40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4 3.48%,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不断升高,糖尿病患病比例有显著升高的趋势。同时46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共有80例,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达86.95%。 2.2我社区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其他情况分布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及治疗

(一)发病情况 1.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2.1型糖尿病早期少见,2型可能与糖尿病同时甚至先于糖尿病出现。 3.与代谢控制好坏明显相关。(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属糖尿病微血管(管腔径<100μm)病变。 2.分期(1)非增殖期:病变以微血管瘤、渗出、出血斑、视网膜动静脉病变为主。(2)增殖期:以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标志,出血机化造成视网膜脱离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又称肾小球硬化症。病程10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病人累积有30%~40%发生肾病,是首位死亡原因;约20%2型糖尿病病人累积发生肾病,在死因中列在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之后。糖尿病肾病的演进过程可分为5期。Ⅰ期:肾脏增大和超滤状态,肾小球滤过率(GFR)增加30%-40%,经胰岛素治疗高血糖控制后,GFR可下降。此期肾脏结构正常。Ⅱ期: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μg/min或尿白蛋白排泄量为30~300mg/24h);超滤状态仍存在。此期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但病变仍属可逆性。Ⅲ期: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常规尿化验蛋白阴性。GFR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血压可略升高但未达高血压水平,病人无肾病的症状和体征(亚临床糖尿病肾病)。IV期:常规尿化验蛋白阳性,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多呈肾病综合征表现;GFR开始逐渐降低,肾功能逐渐减退(临床糖尿病肾病)。V期: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出现尿毒症临床表现。后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绝大多数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如经详细检查并未发现后一并发症,须慎重查找其他肾病的可能。治疗(1)严格控制血糖(2)控制血压(3)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四)大血管病变 1.累及部位: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肢体外周动脉,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 2.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是2型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3.病因:糖尿病病人存在较多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及血管活性激素和参与糖脂代谢激素水平或作用的异常。(五)神经病变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浓度增高及肌醇浓度降低,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神经营养小血管动脉硬化可能是单一神经病变的主要病因。此外,遗传背景可能是神经病变易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分,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多发性病变,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常见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迟钝等),呈手套或短袜状分布,有时痛觉过敏;随后出现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电生理检查已可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早期腱反射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度觉有不同程度减弱。单一神经病变主要累及脑神经(III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Ⅵ外展神经),以III、Ⅵ脑神经较多见,第III颅神经瘫痪表现为同侧上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第Ⅵ脑神经瘫痪表现为同侧眼球内斜视;也可累及股神经、腓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单一神经病变常急性起病,呈自限性,多于两个月内痊愈。神经根病变较少见,可致胸、背、腹、大腿等部位疼痛和感觉障碍,需与脊椎及椎间盘疾患相鉴别。老年病人偶见多发性神经根病变所致的肌萎缩。自主神经病变较常见,且出现较早,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表现有瞳孔缩小且不规则,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排汗异常(无汗、少汗或多汗等);胃排空延迟、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失调;持续性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立、卧位收缩压相差超过30mmHg可诊断)等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泌尿系统早期表现为排尿无力致膀胱残余尿量增加,后期膀胱瘫痪,出现尿失禁和尿潴留,易合并尿路感染;勃起功能障碍较常见,也可出现逆向射精。(六)皮肤病变①糖尿病性水疱病:多见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及伴有多种并发症者。水疱多突然发生,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多在四肢末端,也可见于前臂或胸腹部;水疱位于上皮内或上皮下,边界清楚,周边无充血等炎性反应,壁薄透明,内含清亮液体,易渗漏,常在2-4周内自愈,不留疤痕,但可反复发作。皮肤的微血管损害

糖尿病防治知识试题

糖尿病防治知识试题(二)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正确填√,错误填×,每题2分) 1、通过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糖尿病的发生()。 2、糖耐量受损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 3、胰岛素抵抗是正常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基本因素()。 4、减轻体重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5、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重要防治方法,而药物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方法()。 6、糖尿病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并随病情的进展而不断调整的管理过程()。 7、目前,市场上有许多糖尿病保健食品或药品,一部分含有降糖药或激素,长期服用对糖尿病有好处,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应多吃糖尿病保健食品()。 8、糖尿病管理是全科医师的重要职责,其管理和教育应是连续和全面的()。 9、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0、1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可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 11、糖尿病的筛查首先要进行检测胰岛素和C肽()。 12、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个体化()。 13、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统一化()。 14、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主要由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来完成()。

15、糖尿病三级预防是指:一级预防主要在一级医院完成;二级预防在二级医院完成;三级预防在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完成()。 二、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 1、中国人糖耐量受损每年有约()转化为糖尿病患者。 A:5%;B:10%;C:15%;D:20%。 2、糖尿病的筛查主要是针对()。 A:1型糖尿病;B:2型糖尿病;C:妊娠糖尿病;D:特殊类型糖尿病。 3、通过筛查检出的2型糖尿病患者约有()。 A:30%;B:40%;C:50%;D:60%。 4、糖尿病筛查的重点人群不包括()。 A:儿童;B:≥45岁的人,体质指数≥24;C:空腹血糖受损;D:糖尿病的一级亲属或有巨大胎儿出生史的妇女。 5、对糖尿病的管理不仅要利用医院的资源,而且要尽量利用()资源。 A:国际;B:国家;C:社会;D:家庭。 6、1型糖尿病的筛查主张()。 A:推荐筛查;B:推荐高危人群筛查;C:不推荐筛查;D:推荐儿童筛查。 7、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在()完成。 A:医院;B:家庭;C:社区;D:专科医院。 8、糖尿病防治管理和教育最有效的形式是()。

2型糖尿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7T15:07:43.6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1期作者:娄书华薛书峰张伊辉刘辉曹玉娥王晓菲 [导读]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出现异常,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 LDL—C、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异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使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检测546例2型糖尿病患者VPT,分析VPT异常情况,并进行其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3%(329例)患者VPT在正常范围(双脚VPT<15V),30.4%(166例)患者轻度异常(双脚VPT 16—24V),9.3%(51例)患者重度异常(任意一脚 VPT>25V)。三组间比较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率、饮酒率以及FBG、TG、LDL—C、HbA1c、SBP、DBP水平差异明显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7、1.053、1.200、1.851、2.834、1.661、2.370,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出现异常,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震动感觉阈值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震动感觉阈值;危险因素 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溃疡、坏疽、致残的主要原因。震动感觉阈值(VPT)是一种有效监测周围神经病变的工具[1,2],本研究利用VPT评估2型糖尿病患下肢神经病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引起VPT异常的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下肢神经病变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以期预防或减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住的资料完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546例,男288例,女258例,年龄36~85岁,平均58±14.3岁。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WHO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无脑血管病及腰椎病病史,且无认知功能障碍。入选时双足无溃疡、感染及水肿。 1.2方法 1.2.1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血,测定所有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所用为Backman LX12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 血压、腹围于入院时根据标准方法测定。 1.2.2使用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查仪检测所有患者的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所用为北京澳尔华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VPT-1震动感觉阈值监测仪,按说明书要求操作,重复2次,取平均值。 1.2.3 分组: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双脚VPT<15V),轻度异常(双脚VPT 16—24V),重度异常(任意一脚VPT>25V)。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 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评价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PT)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46名患者中329例(60.3%)患者VPT在正常范围,166例(30.4%)患者轻度异常,51例(9.3%)患者重度异常。 2.2轻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和正常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吸烟率、饮酒率以及FBG、TG、LDL—C、HbA1c比较,差异明显(P<0.05)。 2.3.Logistic多元回归评估随访VPT的影响因素:以VPT异常为自变量,年龄、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以及FBG、TG、LDL—C、HbA1c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均为VP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37、1.053、1.200、1.851、2.834、1.661、2.370,均P<0.05。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临床报道DPN患病率由20%到90%不等,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制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糖尿病10年内常有明显的DPN发生,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30%~40%患者无症状[3]。 针对糖尿病DPN的早期诊断,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比较传统的方法单丝检查、音叉振动觉及足底压力测定等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缺乏精准性,重复性很差。神经电生理检查虽然准确,但因其价格昂贵,要求条件高,难以广泛开展。震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是定量感觉检查的一种重要方法,简便、易行、无创、重复性好、患者顺应性好,已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能较准确和稳定地评价DNP的程度【4~5】。近年国内也有不少研究证明VPT在诊断DNP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6~9】。本研究检测了546例糖尿病患者的VPT,发现39.7%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其结果与国内报道的发病率偏低,可能是本研究收录了大量初发和病程较短的患者。 DPN并发症之一是患者足部溃疡,往往经久不愈,严重时甚至需截肢。研究显示合并DPN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高达7.2%,是普通糖尿病患者的3倍多【10】,DPN的早期筛查固然重要,针对发病机制进行预防,即从上游阻断DNP发病的链条应该是重中之重。 DPN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代谢紊乱,血管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和免疫因素等均发挥作用。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控制不良是公认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通过对众多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饮酒、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以及LDL—C、HbA1c均为VPT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本研究给我们的提示:对于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我们一方面要更加重视DPN的筛查防治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控制血糖、血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概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遍布全身各重要脏器,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认为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各种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并发症可在诊断糖尿病前已存在,有时患者因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就诊而发现糖尿病。因此,熟悉和掌握常见慢性并发症,对于早期预防治疗糖尿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常见慢性并发症有冠心病、高血压、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足、感染。因各并发症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故一并加以叙述。 一、病理 (一)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小动脉硬化,与非糖尿病者基本相同,累及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 (二)微血管病变,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100μm的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的病变。常见于视网膜,肾、肌肉、神经、皮肤组织。 糖尿病肾病——呈弥慢性或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结节病变具有特征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血管病变主要为玻璃样变性,小动脉硬

化,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和小静脉迂曲。 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外周神经和自主神经轴突变性为基本病变,伴节段性或弥慢性脱髓鞘病变。 二、临床表现 1、大血管并发症。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轻,病情进展快,多脏器同时受累较多。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病患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高10倍,糖尿病性足坏疽为15倍。 IGT(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人常先后或同时存在肥胖、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现称代谢综合症,其主要理论基础是遗传背景和不利的环境因素(营养过度、缺乏体力活动和腹型肥胖)使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继而诱发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微量白蛋白尿,共同构成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中微量白蛋白尿是全身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而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 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 冠状动脉可致冠心病,常见有无痛性心肌梗死,心脏痛觉传入神经减退,仅有恶心,呕吐,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有些仅有疲乏无力,头晕症状,无胸痛,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肌损害标志物(肌钙蛋白、心肌酶)〃心动超声。此外,有猝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室扑)。 大脑动脉受累可致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433.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糖尿病)

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多并发症(ICD-10︰E11.700)进行高血糖控制及并发症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2014年)、根据《201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和治疗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2013年)。 明确有糖尿病诊断; 有以下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者; 1).出现以下任何一条通常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蛋白尿; (2)肌酐(或EGRF)升高;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何一期慢性肾脏病。 2).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视网膜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3).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神经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或)电生理的依据;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周围神经病、营养缺乏、中毒、异常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 4).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考虑其周围血管病变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1) ○1有代谢性高血压:其特点是糖代谢紊乱先于高血压;○2心脏表现:出现胸闷、活动后气喘,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并固定,心音低钝、颈静脉充盈,端坐呼吸,唇指发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表现为心力衰竭、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3下肢血管表现:患者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下肢溃疡或坏死,行走不能持久,行走时乏力感加重,休息2-3分钟后可缓解,逐渐可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变的进展出现静息痛和肢体疼痛。

妊娠糖尿病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妊娠糖尿病发病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雪倩 1253296 指导教师:张丽娟 【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地区妊娠期糖尿病 (GDM) 患病率及妊娠结局,研究与GDM 发病相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 1 月~2016 年 12 月就诊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361例孕妇,将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 GDM 组,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361例研究对象中,诊断GDM 为50例 (GDM 组),患病率为 13.9%,年龄、人工流产史、产次两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龄、人工流产史、初产妇是GDM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在妊娠早期对GDM高危因素进行筛查和识别,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预防GDM发生、改善GDM病人妊娠结局。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Analysis occurrence status quo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risk factors 〔Abstract〕Objective:To survey the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Shanghai,study the high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DM. Methods:361 pregnant women were collected in Shanghai First Maternal and Infant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the pregnancy outcome was followed up. The pregnant wome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GDM group,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Results:50 pregnant women were diagnosed with GDM in 361 study subjects,the prevalence of GDM was 13.90%,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ge,the history of induced abortion and par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Conclusion:The risk factors of GDM include

(完整版)糖尿病防治知识问答

糖尿病防治知识问答(一) 一、什么是糖尿病?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称为血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在人体内,葡糖糖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血糖有一个正常范围,人体只有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缺陷和作用不足都可引起糖代谢障碍,导致血糖升高,体内多余的糖就从尿液中排出。 二、糖尿病诊断标准是什么? 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葡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三、胰岛素的功能有哪些? 胰岛素为胰岛B细胞所分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糖、脂类、蛋白质代谢。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四、正常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有哪些? 正常人血糖的来源主要有3条途径: 饭后食物中的糖消化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循环,为血糖的主要来源。

空腹时血糖来自肝脏,肝脏储有肝糖原,空腹时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蛋白质、脂肪及肌肉中生成的乳酸可通过糖异生过程变成葡糖糖。 正常人血糖的去路主要有5条途径: 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同时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进入肝脏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 进入肌细胞变成肌糖原储存起来。 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转化为细胞的组成部分。 五、糖尿病如何分型? 糖尿病主要分两型,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遗传与环境因素作用下最终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需要靠外源性胰岛素才得以生存。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病人约占所有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 六、糖尿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住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为基层医院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医院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25例病历资料。包括人体学指标、病史、个人史、生化指标等。慢性并发症按照中华医学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的实施细则计算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总体患病率为96.62%,其中9.54%患者合并1种慢性并发症,26.46%患者合并2种并发症,32.62%患者合并3种慢性并发症,20%患者合并4种慢性并发症,8%患者合并5种慢性并发症。冠心病患病率36.62%,脑卒中患病率18.10% ,周围血管病变患病率79.69%。糖尿病肾病患病率43.3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26.7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86.77%。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血压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小球滤过率(eGFR)、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周围血管病变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HDL-C、TC。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HDL-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尿白蛋白/肌酐(ACR)、糖尿病病程。周围神经病变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病程。结论该研究人群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96.62%,大多数患者合并2~4种慢性并发症。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HbA1C、TC、TG、HDL-C、eGFR、ACR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标签: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危险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1]。糖尿病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导致的大血管、微血管慢性并发症,日趋成为患者个人、家庭、社会沉重的负担。糖尿病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的致死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足病是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2]。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早期的筛查和干预对于疾病防治,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人群为基层医院住院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針对基层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资料较少(几乎都是三甲医院的资料),该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基层医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选取于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2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基层医院防治糖尿病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在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325例病历资料,包括人体学指标、病史、生化指标等。排除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高渗性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 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 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苏联群等[13]研究也显示,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唐晓君等[14]研究显示,年龄每增长10岁,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0~2.0倍。因此,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

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

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 文章目录*一、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1.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2. 2型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3. 2型糖尿病如何预防并发症*二、2型糖尿病预防并发症如何饮食*三、2型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食疗方 2型糖尿病并发症概率 1、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概率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一直做好血糖的控制,则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反之患并发症的几率就会高出很多。 2、2型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2.1、心血管病变 包括心肌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可致间歇性跛行及下肢疼痛、坏疽。部分患者可并发无痛性心肌梗塞、心律紊乱及心原性休克而猝死。 2.2、肾脏病变 包括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及肾盂肾炎。前者主要表现为间歇蛋白尿、浮肿,晚期出现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严重反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腰痛、血尿等肾乳头坏死症状。 2.3、神经病变

多见周围神经病变,早期以感觉障碍为主,呈对称性小腿或 下肢疼痛。以后累及运动神经,肌张力常降低。早期腱反射亢进,晚期减低而消失。植物神经累及后可有泌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顽固性腹泻、瞳孔异常改变等Ⅱ型糖尿病的并发症状。 2.4、眼病变 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早期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微血管瘤,晚期呈增生性病变,严重者可致失明。 2.5、感染 常见皮肤化脓性和真菌感染,其次为结核、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 3、2型糖尿病如何预防并发症 3.1、情绪稳定 过度的喜、怒和悲伤,使情绪出现波动,与糖尿病有着密切而微妙的内在联系,因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 放进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故病人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负性情绪影响,保持情绪稳定。 3.2、适度锻炼 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积极、适当地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舞剑等健身锻炼,对调节血糖、稳定病情十分有益。

-糖尿病护理习题

十月份理论考试 一、选择题 1. 反映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 A.空腹血糖B.餐后血糖C.尿糖D.糖化血红蛋白 2.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范围是 A. 2.8-4.4mmol/L B. 4.4-6.1mmol/L C. 6.1-7.0mmol/L D. 7.0-7.8mmol/L 3. 下列哪项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 糖尿病足 C. 糖尿病肾病 D. 眼底出血 4. 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A.冠心病 B.眼底病变 C.糖尿病肾病 D.神经病变 5.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A.血肌酐水平升高B.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浮肿 D.尿中有微量白蛋白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头晕、乏力B.恶心、呕吐C.视物模糊D.意识改变 7. 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 A.两年一次 B.一年一次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D.出现眼部症状后检查8. 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B.周围神经病变常以下肢最先出现C.发生糖尿病足溃疡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血管病变 D.治疗糖尿病眼底病变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为手术 9.关于糖尿病饮食治疗以下哪项正确 A.病情轻者可不需饮食治疗 B.有并发症者不宜控制饮食 C.使用胰岛素者要给高热量饮食 D.有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摄入 10.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首要的和关键的措施是() A 防治诱因 B使用小剂量胰岛素C补液 D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E纠正脑水肿 11.I型糖尿病人的主要死因为() A酮症酸中毒B严重感染C心血管病变D糖尿病肾病E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二、多项选择题(可选择多个正确答案) 1.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 A:肥胖;B:高血压;C:血脂代谢紊乱;D:重体力劳动 2.2型糖尿病的特点有 A.通常起病隐匿 B.大多数患者肥胖 C.部分患者无典型“三多一少”表现 D.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3. 2型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有 A.高血糖 B.高血脂 C.高血压 D.吸烟 4.低血糖的危害有 A.导致血糖波动 B.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C.持续严重低血糖可导致大脑不可逆性损伤 D.加速胰岛功能衰竭 5、糖尿病患者筛查,最能尽早反映血管病变的检查是()。 A:心电图检查;B:眼底检查;C:肾功能检查;D:动脉多普勒检查。 6、防治糖尿病的关键是()。 A:尽早、尽可能的控制血糖和血脂紊乱;B:控制血压、戒烟;C:增加运动,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即糖尿为治疗糖尿病的核心和重点,可悲的是由于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把重点放在血糖、血压的改变上,因此糖尿病并发症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稍作研究大家就可以发现糖尿病这些并发症的病理原因,实际都是对应器官的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只是肾、眼、足病是以微小血管为主,脑、心脏病是以中血管为主,但其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直接原因不在于血糖的高低,而在于血脂的多少,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HDL(以下简称HDL)的多少和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下简称Ox-LDL)状况。 诊断标准( 2010年) 1.糖化血红蛋白A1c水平≥6.5%。 2.空腹血糖FPG≥126 mg/dl (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200 mg/dl (11.1 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200 mg/dl (11.1 mmol/l)。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的扳机 1.LDL透过内皮细胞深入内皮细胞间隙,单核细胞迁入内膜,此即最早期。 2.Ox-LDL与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结合而被摄取,形成巨噬源性泡沫细胞,对应病理变化中的脂纹。 3.动脉中膜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迁入内膜,吞噬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增生迁移形成纤维帽,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纤维斑块。 4.Ox-LDL使上述两种泡沫细胞坏死崩解,形成糜粥样坏死物,粥样斑块形成。对应病理变化中的粥样斑块。 从上述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可以得知:关键环节在于Ox-LDL,如何防止LDL被氧化成Ox-LDL就成了治疗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其次是减少LDL。 我们再来看看HDL是如何转运胆固醇的。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解读

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发布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与2007年版相比,此次《指南》在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特殊人群血糖控制目标等方面均作出调整,同时首次提出糖尿病治疗流程图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筛查和诊断流程。 《指南》提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3.9毫摩尔~7.2毫摩尔,非空腹血糖小于等于每升10毫摩尔。与2007年版相比,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有所放宽(2007年版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4.4毫摩尔~6.1毫摩尔,非空腹血糖为每升4.4毫摩尔~8毫摩尔)。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从2007年版的小于6.5%,变更为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变更为7.8毫摩尔~10毫摩尔。 关于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指南》提出,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如无禁忌症,应一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次~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三线治疗)。如采用上述方法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四线治疗)。

此外,《指南》强调降压、调脂和抗血小板等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特别是对于中危、高危糖尿病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已提升至一级预防措施。 此外,《指南》不推荐我国采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诊断糖尿病。《指南》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教授解释说,虽然世卫组织已建议条件成熟地区采用上述方法诊断糖尿病,但目前我国仍缺少相关研究资料,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旦开展,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诊断上的混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