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应急处理预案

1、脑血管痉挛:主要由于介入材料、造影剂及术中的刺激而引起,临床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①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②患者卧床休息,高流量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③如血管痉挛仍不缓解,可给予罂粟碱30mg加入10ml--20ml 生理盐水经导管缓慢推注。

④术前常规给予尼莫同微量泵入,可有效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

2、颈动脉窦综合征:主要由于支架球囊刺激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引起。可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缓,严重者可出现频死感。

①做好心理护理。

②在球囊扩张或支架释放前给予阿托品0.5mg或1mg静脉注射。

③血压下降明显者,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多巴胺

20mg--30mg缓慢静脉推注。

④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动态记录。

3、动脉瘤破裂:主要由于术中患者血压剧烈波动、介入器械的物理刺激和损伤等引起。

①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动态记录。

②保持患者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③若发生动脉瘤破裂,应立即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应用药物稳

定患者血压。遵医嘱应用降颅压药物。

④根据瘤体破裂情况选择继续治疗的方法。

4、造影剂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重者可表现为休克、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四肢抽搐。术前须仔细询问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

①停药,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②给予氧气吸入。

③遵医嘱应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

④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

⑤若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动态记录。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并发症在综合导管室里,不管是经血管内操作还是非血管操作都有它的共性,好多并发症的出现并非仅在心内科或外周的介入手术中,也并非局限在经血管或非血管介入手术中,有它的共性也就是常见性,这里仅将常见的并发症做一阐述。 一、血管夹层 (一)血管夹层:在影像上的表现 (1)注入对比剂时仅见内膜下的小的透明双轨,对比剂无残留,属于轻度夹层。 (2)双轨增大,无或仅有轻度对比剂残留,属小夹层对血流几乎无影响。 (3)成分离的帽状,持续对比剂残留。 (4)螺旋形充盈缺损。 (5)持续性充盈缺损。 (6)血流完全中断,属重度加层 (二)血管夹层形成的原因夹层是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是导致血管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 (1)穿刺成功后植入导丝有阻力是导致穿刺点夹层的的关键。 (2)推送导管时,导丝不在导管的尖端先行,导管会损伤动脉内膜。(3)操作粗暴盲目推送导管。 (4)血管钙化较重,球囊导管没能逐级扩张,植入直径较大的支架。

(三)夹层的处理 (1)根据夹层出现的病种、位置采取不同的方法:下肢夹层的出现一般不需特殊的处理,可以用球囊扩展,必要时置入支架。 (2)冠状动脉夹层的出现,对于轻度的夹层甚至是螺旋型的夹层出现也可以尽快置入大小直径相等的支架。 (3)对于重度血流完全中断的夹层需紧急处理。 二、栓塞性并发症 (一)血管内介入治疗与血栓的关系 (1)导管室大部分手术在血管里操作; (2)导管在动脉里滞留易形成纤维蛋白包而出现栓塞; (3)术前抗凝血药物使用不到位; (4)导管材料在血管里操作致斑块脱落; (5)患者高凝状态、卧床、肢体制动、加压包扎、静脉曲张等。 (二)血栓形成的表现 1.肺栓塞临床表现肺栓塞临床表现胸闷憋气、胸痛,卒死。心电图: v1-v4 T 波改变或ST段异常;I导联S深、山出现Q波联合T波倒置等。2.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体温底下肢体感觉迟钝、肿胀、肤色变深、足背动脉触及不到搏动等。 3.脑血管血栓塞形成的表现 脑血栓血栓塞形成的表现轻度时可出现不断地打哈欠,酸塞到比较大的血管时出现功能障碍、意识障碍。4.冠状动脉出现血栓时冠状动脉出现血栓时,血流变慢甚至无血流或无复流。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手术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在综合导管室里,不管是经血管内操作还是非血管操作都有它的共性,好多并发症的出现并非仅在心内科或外周的介入手术中,也并非局限在经血管或非血管介入手术中,有它的共性也就是常见性,这里仅将常见的并发症做一阐述。 一、血管夹层 (一)血管夹层:在影像上的表现 (1)注入对比剂时仅见内膜下的小的透明双轨,对比剂无残留,属于轻度夹层。 (2)双轨增大,无或仅有轻度对比剂残留,属小夹层对血流几乎无影响。 (3)成分离的帽状,持续对比剂残留。 (4)螺旋形充盈缺损。 (5)持续性充盈缺损。 (6)血流完全中断,属重度加层 (二)血管夹层形成的原因 夹层是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是导致血管急性闭塞的主要原因。 (1)穿刺成功后植入导丝有阻力是导致穿刺点夹层的的关键。(2)推送导管时,导丝不在导管的尖端先行,导管会损伤动脉内膜。 (3)操作粗暴盲目推送导管。

(4)血管钙化较重,球囊导管没能逐级扩张,植入直径较大的支架。 (三)夹层的处理 (1)根据夹层出现的病种、位置采取不同的方法:下肢夹层的出现一般不需特殊的处理,可以用球囊扩展,必要时置入支架。(2)冠状动脉夹层的出现,对于轻度的夹层甚至是螺旋型的夹层出现也可以尽快置入大小直径相等的支架。 (3)对于重度血流完全中断的夹层需紧急处理。 二、栓塞性并发症 (一)血管内介入治疗与血栓的关系 (1)导管室大部分手术在血管里操作; (2)导管在动脉里滞留易形成纤维蛋白包而出现栓塞; (3)术前抗凝血药物使用不到位; (4)导管材料在血管里操作致斑块脱落; (5)患者高凝状态、卧床、肢体制动、加压包扎、静脉曲张等。(二)血栓形成的表现 1.肺栓塞临床表现 肺栓塞临床表现胸闷憋气、胸痛,卒死。心电图:v1-v4 T 波改变或ST段异常;Ⅰ导联S深、Ⅲ出现Q波联合T波倒置等。2.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 下肢血栓的临床表现体温底下肢体感觉迟钝、肿胀、肤色变深、足背动脉触及不到搏动等。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作者: ————————————————————————————————日期: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心脏介入手术并发症处理预案

一、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 1、冠状动脉造影急性并发症 (1)死亡: 是诊断性冠脉造影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其原因有: A患者的基础病变B术者与助手技术不熟练。C设备陈旧老化,摄影显像质量较差,使术者不能分辨重要病变。D压力监测有误或监测不够。 预防措施: 选择患者,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尤其左主干患者及三支血管病变患者。 病人可预防性安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临时人工起搏器。疑左主干病变者应在冠脉开口处或附近注射造影剂。导管已进入左主干病变者,减少造影剂用量,并应尽量减少投照体位。应用大管腔、细管径导管( 5F、6F导管)。造影时密切观察导管尖端的压力及ECG变化,如果导管尖端到达冠脉后,压力图形改变提示左主干病变可能时,则将导管退出冠脉口附近推注少量造影剂。防止导管插入过深造成冠状动脉嵌顿。有严重的左或右冠状动脉病变者造影剂每次用量应小于8ml,以缩短冠状动脉造影时对冠状循环中断时间。术前合并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离子紊乱,严重心律失常者应予纠正,待病情平稳后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急性心肌梗死 发生原因: 血栓栓塞;冠脉内膜脱落或内膜撕裂;冠脉持续痉挛;气栓。 A.血栓栓塞

预防措施: 术前及术中保持肝素化,造影时冲洗液应肝素化,导管、导丝、鞘管等造影器械均应用肝素盐水冲洗,每次送入导丝及导管前应使用肝素盐水认真冲洗和擦拭,去除附在导管腔内及外面的小血凝块及导丝外周的小血凝块。尽量减少导丝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应小于2分钟)。 治疗措施: 应立即进行血栓栓塞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段。如果证实较大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存在,应决定立即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术或急诊PCI术,在溶栓前应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推注)200-300ug,或钙离子拮抗剂以除外冠脉痉挛。 在溶栓或PTCA失败,或左主干闭塞可以考虑作紧急CABG。 B.冠状动脉内膜脱落或撕裂 预防措施: 导管在钢丝引导下进入动脉时,一定要在透视情况下进行,以免钢丝推进过快深入冠状动脉内损伤冠状动脉内膜,造成内膜脱落或撕裂。在导丝跨过主动脉弓时,应把住钢丝后再推送导管。使用软头的冠状动脉导管以防止损伤冠状动脉开口处内膜。遇到阻力决不能向前用力推送导管,导管尖位置有问题应注射少量造影剂进行仔细观察。推送导管应在持续监测导管尖压力情况下进行,只有管尖压力正常和管尖呈游离状态时,才能注射造影剂。 治疗措施: 应立即进行PTCA术,使用高压球囊黏附脱落的内膜或使用灌注球囊,持续加压30分钟。PTCA术失败可使用冠脉内支架术或急诊CABG。 C.持续性冠脉痉挛 预防措施: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探讨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产生时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进修学习期间 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找出介入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针 对性的解决对策,观察经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后,术后低 血压2例、血管迷走反射3例,未发生出血、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治疗为其予以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并发症症状, 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治疗;并发症;护理效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逐渐出现程度不一的心血管疾病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在各 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容易产生心血管疾病[1]。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心血管类 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对此类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手术治疗外,还需要进行长 期用药治疗的调整,才能避免患者病情恶化[2]。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诱发心血管并发症状,因此需要根据疾病的并发症情况,对患者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此,笔者运用临床护理 方法,针对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以下 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0月选取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0月联 勤保障部队第九二零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 48例,年龄4~78岁,PCI91例,射频消融术12例,永久起搏器置9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 术8例。 1.2方法找出介入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2.1术后低血压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多种:①术前禁食导致能量供给不足;②手 术时间过长加重患者的疲劳感;③手术过程中失血的影响;④造影剂的高渗性脱水作用的 影响;⑤手术后急性饮水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的反应;⑥治疗后血管扩张 剂使用不当。 采取对症护理的方法包括:①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日常的进食量习 惯等控制其禁食时间,术前禁食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针对幼儿、老年、糖尿病等特殊群体 的干预。对于手术危险系数较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延长禁食时间,在必要时予以静脉补液,避免患者能量供应不足而产生低血压、低血糖等反应。②在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 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若出现血压迅速下降的不良反应时,可能是由于造影剂高渗性脱水作用 的影响,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排尿,并维持正常的体液,必要时予以静脉补液。③若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低血压反应,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等问题时,护理人员应提醒 患者控制好饮水量,建议患者空腹时不宜大量饮水,并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护理干预。 ④对于治疗后使用血管扩张剂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其血压变化,并且在用量上,应遵循 从小剂量开始的使用原则,及时记录患者的血压下降趋势,并作出对症处理。 1.2.2出血和血肿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低出血和血肿的原因有多种:①在抗凝剂使用的过程中,穿刺 点压迫止血不当;②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增加腹压的不良行为;③在手术过程中穿刺位置较 高导致血管外膜受损;④在手术过程中压迫时位置较低、时间段,且选择动脉鞘管型号偏大。 采取对症护理的方法包括:①在抗凝剂使用时,护理人员应合理选择压迫点,即将股动 脉压迫于股骨上,避开穿刺点周围的皮肤组织;②护理人员应通过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述增加 腹压的不良影响,以及预防术后出血、血肿的方法,建议患者在出现咳嗽等牵扯伤口的现象时,应主动做好伤口的按压,避免伤口出血;③对于已经出血和血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 强监测和观察,并且注意血肿组织的温度、颜色变化以及局部张力情况。 1.2.3血管迷走反射 经介入治疗后,患者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有多种:①患者自身焦虑、紧张等不良情

原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如出血﹑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气胸的判断﹑预防及相应处理。 2 熟悉:预防气道内灼伤﹑气道壁穿孔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3了解:少见并发症的种类。 目前所开展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有高频电、氩气刀(APC)、激光、腔内近距离放疗、球囊扩张、气管、支气管支架置入及冷冻治疗。其中高频电、氩气刀和激光发挥治疗作用都是以电、氩气及激光所导致的即刻的组织破坏为基础,由此导致的并发症有一定的共性,可以综合论述。而腔内近距离放疗、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和冷冻治疗,它们的作用机理不同,各有其特点,我们将分别讨论它们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高频电、氩气刀(APC)、激光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1.1出血 导致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变组织血供丰富,如恶性肿瘤、新生的肉芽组织、及存在血管变异时。(2)对于血供丰富的病变,清理表面坏死组织时,其深部没有完全坏死的组织钳夹后容易出血。(3)支气管壁穿透导致伴行的肺动脉或肺静脉损伤出血,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引起致命性的大出血。 在进行此类介入治疗前,应完善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的检查,详细评估基础疾病,行胸部增强CT、必要时进行气道三维成像,了解有无凝血功能的异常、以及病灶部位的血供情况、管腔的走向,并结合镜下表现评估出血的风险。另外,操作时应注意防止出血,具体方法有:(1)应在组织充分坏死后,再进行钳夹、清理,清理时不宜过深,损伤到深部组织。(2)当治疗达到病变基底部时,应慎重,不要损伤气道壁,甚至破坏支气管伴行的血管,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3)对于远端管腔走向不明的病变,应慎之又慎,避免穿透气道壁导致出血。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标准[详]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为规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外血管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介入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介入手术技术的逐渐成熟,手术适应证范围逐渐扩大,而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介入手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如何减少和应对并发症也成了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这里专门归纳了PCI 的常见并发症。本文整理自丁香园站友@sbrdfedx,@jiayoubb,@jhong,@sidinywl 的讨论,仅供交流学习之用。 PCI 常见并发症分类 1. 血管径路并发症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血肿并感染;夹层;血栓形成;栓塞;出血;动-静脉瘘。 2. 冠脉及循环并发症 冠脉痉挛;冠脉夹层;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无再流现象;冠脉穿孔;假性动脉瘤、冠脉-心室瘘;边支闭塞;支架脱载;心包填塞;血栓瀑布现象;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丧失、传导阻滞);气栓;急诊CABG ;心跳骤停、死亡;急性肺栓塞;急诊二次介入。 3. 非血管并发症 低血压;脑卒中;心功能损害;造影剂肾病;过敏反应;硬膜外脓肿;感染;头痛、腰痛、胸痛;迷走反射(特别拔鞘管时)。 拔管综合征 拔管综合征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伴恶心呕吐,出冷汗,严重时发生心跳停止,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主要是迷走反射引起,可能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 其预后有赖于快速诊断和处理。 1. 我们一般拔管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解除其恐惧心理,尤其是女性患者。 2. 拔鞘管之前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同时备好升压、解痉、扩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等急救药品,遇到特别紧张和疼痛敏感的常予利多卡因局部镇痛。 3. 拔管时压迫止血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波动为准,注意两侧股动脉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同时避免暴力拔管。 4. 拔管后30 分钟内,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的变化,面色及表情,询问有无头晕及恶心的感觉,以减少或避免拔管综合征的发生。 5. 处理原则:拔管综合征多为良性经过,但合并严重瓣膜病及冠心病者可出现严重后果。若患者出现症状,嘱其保持卧位,血压正常而以心率慢为主者可给予阿托品0.5-1 mg 静推;若有血压降低则可以给予多巴胺5-10 mg 静推,同时静脉快速补液。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无再流现象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发表时间:2018-09-07T11:42:01.9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22期作者:欧阳慧戴洪波 [导读]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效果。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19例,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血管造影58例,介入治疗61例,分析其并发症情况以及处理结果。结果:造影组并发症共发生1.72%(1/58)明显低于介入组并发症发生6.56%(4/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VD,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处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nalysis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 Methods:the research phase for in December 2015 to December 2017,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of 119 cases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erebral angiogram 58 cases,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61 cases,analyze the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results. Results:a total of 1.72%(1/58)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e contrast group,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which was 6.56%(4/61).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for ICVD,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cerebral angiography is lower than tha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which is a safe examination method and worthy of wide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erebral angiography;Interventional therapy;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To deal with ICVD临床上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卒中等。该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既往针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采用血管彩超、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无创性脑血管检查技术,但是这类诊断手段无法达到与脑血管造影的效果[1]。脑血管造影能够实现全面、清晰、动态评价脑血管病变的具体部位以及程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神经介入的不断发展下,临床中应用血管内治疗的方式十分普遍,但是由于该诊疗手段是一种有创性手段,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比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后期恢复。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并重视脑血管造影剂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分析与处理十分重要,本次研究重点总结与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共纳入119例ICVD患者开展临床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119例IC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其中多发脑血管狭窄52例,脑梗死2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8例,烟雾病2例。脑血管造影58例,介入治疗61例。造影组58例,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龄39-76岁之间,平均年龄(62.58±6.34)岁。介入组61例,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在41-79岁之间,平均年龄(63.64±5.9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怀疑血管病变者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者[2];②择期接受血管内治疗者③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对碘、造影剂过敏者;②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④脑疝、脑干功能衰竭;⑤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⑥穿刺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3]。 1.2方法 对于接受脑血管造影以及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做好生命体征监测,通过记录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针对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1)对于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的处理:该并发症的发生与过早下床活动、压迫包扎时间过短等有关,要求患者严格卧床休息,技术对穿刺部位进行重新包扎施压,必要情况下使用沙袋压迫。(2)脑血管痉挛:严格用药,一旦出现脑血管痉挛给予尼莫地平等药物抗痉挛,可配合抗凝药物治疗。(3)腹膜后血肿:发生血肿后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敷贴,吸收血肿并密切观察患者血肿情况,如果血肿仍然存在并且有逐渐发展严重的趋势,立即会诊确定止血方案。(4)缺血性卒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缺血性卒中,需要积极采取抗凝、溶栓治疗,在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加压滴注,降低出现血栓的可能性,同时给予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波立维等药物治疗,积极做好生命监测,一旦出现其他异常立即处理。 1.3观察指标 记录与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对比,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表1可见,造影组并发症共发生1.72%(1/58)明显低于介入组并发症发生6.56%(4/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目的解析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情况,对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实施预防。方法回顾本院神经内科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择取1年内(即2013年9月~2014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情况,其中63例男性,37例女性。49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4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例其他脑血管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加强预防措施,而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通过分析可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能减少患者发病率。结论及早预防和介入治疗脑血管并发症,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预防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标签:并发症;预防;脑血管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的罪魁之一,据卫生部相关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部出血或缺血的症状。民间称其为中风。下面以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为例,探讨改病的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1年(即2013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疾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为44~69岁,相应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每50例为一组。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脑栓塞手术前7d按医嘱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应用脑保护装置,降低栓塞率,术后预防牙龈出血,足背脉动减弱下肢形成动脉血栓,使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预防脑栓塞。 1.2.2脑出血支架术后预防患者血压升高、呕吐、肢体障碍加重[1],当异常情况出现时,应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对于血压不稳定患者让其平卧,保持血流畅通,待稳定后可略抬高头部,减轻颅内静脉淤血或水肿的发生。并叮嘱脑出血患者排便不要太用力,避免出血现象发生[2]。 1.2.3综合预防在植入支架手术前应充分评估其危险性,控制血压,若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的患者,防范血管狭窄对血流的影响,加强监护,控制高灌注学症。 1.2.4低血压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低血压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形成原因:球囊、支架刺激颈动脉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或牵拉血管过重,术后患者卧床憋尿、

脑血管造影(DSA)和介入治疗常识问答

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成因 在脑血管病事件中,缺血性卒中占多数,约为80%。在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外血管(指颅内血管和颈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血管病理因素,约有70%左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的狭窄。 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 随着医学科技诊断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法进行诊断的部位现在可以轻松诊断,通过在DSA 下行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病的患病部位可以直观的在显影下呈现,对后期准确对症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拥有其他如CT,磁共振在内的一切检查无与伦比的精确优势。 2.什么是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用X线来探查中风的原因、动脉瘤的位置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3.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介入治疗。三种方法中,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外科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虽然有效,但相对创伤较大,需要全麻,手术中有时要阻断脑血流,再发生狭窄时不能重复施行,而且此类手术在我国开展得不够普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约为60%,再狭窄率为7~15%,甚至更高,因此,外科治疗具有许多缺陷,如创伤大,禁忌症严格等,疗效有较强的术者依赖性。采用神经介入疗法对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微小、适应症宽、再狭窄(或复发)率低(约5%)和可重复施行的优势,血管内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不仅能够通过对狭窄的直接治疗使脑血流增加,脑缺血改善,而且能够预防或降低卒中的再次发作。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脑部动脉球囊扩张和置放支架,疗效可靠,手术最安全,创伤最小。 4.什么是脑血管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后确诊脑血管严重狭窄后,根据情况进行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在X线透视下,将球囊送至病变血管处,加压充盈球囊将狭窄处扩张,从而改变血管供血,缓解症状。病变处扩张后,需用支架将病变处永久撑开,植入支架是为了减少斑块破裂后血管塌陷,急性闭塞,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再狭窄。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定义:造影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走行及病变,属于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诊断技术。 CAG:心梗急性期准备行冠脉内溶栓者;心梗急性期:准备行急症PTCA及支架置入 术者; AMI继发机械性并发症准备急诊手术者;指导治疗性CAG 重大手术前行CAG:(1)年龄>45岁行瓣膜置换术者 (2)不明原因,年龄>45岁乳头肌功能失调,准备手术治疗者 (3)先心病疑有冠脉异常准备手术者 (4)中老年人ECG异常准备行较大手术者。 适应症:明确诊断须根据结果选择治疗方式,急性心肌梗塞,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心脏外科手术前,了解冠状动脉情况,特殊职业PTCA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递入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的一种血管重建术。作用机制:用球囊扩张导致斑块撕裂破碎、压缩,使内腔扩大,拔除球囊导管后,血压对扩张部的血管壁起到支撑作用,维持内腔通畅,以达到显著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有效地增加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病人的远期生存率。

冠脉支架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与PTCA的操作相似,是通过植入一个特别的特定型号的金属支架于冠状动脉狭窄处,使冠状动脉持续扩张,从而使冠状动脉内血流通畅,保证病变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血管治疗技术,是PTCA的后盾。 适应症:PTCA并发冠状动脉夹层、严重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或濒临闭塞。冠状动脉血管直径>3mm的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冠状动脉再狭窄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 心脏介入治疗及护理:心脏介入治疗是集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的交叉学科,对疾病诊疗具有微创化,闭合化和教学化,逐渐成为与内科学,外科学并驾齐驱的三大医学技术之一,是经皮穿刺途径进入血管或心腔内进行的诊疗技术。 正确的选择是:早检查、早诊断,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 病人准备:术前知识宣教: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程度,采用不同的宣教形式,简要讲解支架植入手术的目的、意义及大致过程,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及术中配合,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注射局麻药时出现的疼痛,球囊扩张时由于冠状动脉堵塞出现的短暂性心绞痛等,同时介绍导管室环境,使病人心中有数,必要时术前晚适当应用镇静剂,使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保证良好的体力及心理状态,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支架植入术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让家属在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对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的重要性,通过临床观察,将护理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方法:选取我院结我院收治的100 例患有脑血 管疾病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的患者在一般 护理基础上进行特定的护理干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护理,在两组患者护 理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和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 出现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慢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特定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病痛,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使其快速恢复健康。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4)05- 090-01脑血管是一种病发率较高的脑部疾病,其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人在患 上脑血管病后常年无法恢复,严重者导致死亡。脑血管的高死亡率导致我国每年 因为其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多,引起了国家对其的高度重视[1]。脑血管主要表现是 脑部供血不足或者出血,其症状主要是四肢无力、头晕头痛、意识不清醒、反应 不灵敏等,在发病时还会产生很多并发症,如脑栓塞、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皮下 血肿等。目前,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介入治疗,虽然其术后效果较好, 但是也会出现并发症。本研究主要选取我院收治的100 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并 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出现几率和满意度结果,以找到更 好的护理方法。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7 例, 女性患者43 例,年龄39~81 岁,平均年龄(60.2±17.3)岁,病程1~4 年。其 中脑出血45 例、脑梗死39 例、脑动脉硬化16 例。将两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分成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观察组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进行特定护理干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护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没 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的护理方法,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和正常温度,定期调整患者卧床姿势,及时观察患者的身体温度,体温过高活着过低都是不正 常的,需依照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心脏跳动速度进行观察,防止再次出血;要 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呼吸规律,如呼吸急促,则表明情况变得比较严重,血压过低 或过低高,证明患者脑缺血,需要及时进行补救;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将变化 详细记录。 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特定的护理干预:①穿刺部位的并发症护理:皮下血肿属于术后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局部硬块。对 其的护理通常采用止血、制动时间等。 首先,对其穿刺的部位压迫止血,可以使用弹力胶布(不导致过敏的)为患 者止血,使用动脉压迫方式止血,这种止血道具包括基座、圆形压板、胶布、螺 旋手柄等,如遇到穿刺位置较高或者体型较大的患者,可以将胶带入水后,用手 正确地将其揭开;其次,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为其翻身时应将右下肢和身体形成一 条线,让患者呈侧卧姿势,并保持枕头位置不变,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 最后,及时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的颜色和温度,如发生意外及时补救。 ②脑血管并发症护理:加强对患者的意识、瞳孔的观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对血压控制,对患者的言语能力、活动、知觉及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加以观察,防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