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学的基本概念

金融学的基本概念

金融学的基本概念
金融学的基本概念

金融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无大题)

货币定义:货币就是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在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

的任何东西。

货币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贮藏,支付,世界货币

1.价值尺度(记账单位):表现、衡量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1)特点:本身有价值-足值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2)价值与价格: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商品的价格=货币的数量/商品的数量货币的价值(货币的购买力)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3)作用:便利各种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比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使会计制度建立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直接与一切商品和劳务相交换。

(1)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用价值符号代替,因为货币是交换的手段而

非目的。(2)货币数量与商品数量、物价水平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作用: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鼓励了社会分工,提高了专业化程度,促进

了经济的发展,促使纸币的产生。

3.贮藏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被人们贮藏起来的时候

(1)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贮藏期间其价值要稳定(2)现代货币贮藏的形式:充当准备金或暂时闲置(3)人们为什么贮藏货币:为了其流动性(4)作用:提供了一种保证未来购买力的手段,储蓄的出现,为投资提供了可能,它

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货币的绝大部分采取了"储蓄"形式

4.延期支付工具: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单方面运动

(1)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在借贷期间其价值要稳定(2)作用:解决了交换媒介的困难,促进了信用的发展,节约了现金的使用,创造了信用工具

货币形态:

1、实物货币(商品货币,金属货币)

商品货币:货币最初的形态,是足值货币,多种商品交替扮演货币

金属货币:足值货币,主要是金或银,稀少和耐用

2、代用货币:它是金属货币流通的产物,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用以换取足值货币。

3、信用货币(硬币,纸币,存款货币):它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用以兑换足值货币。它的发行由国家政府垄断,变成法偿币。它也称为债务货币。

存款货币:现代银行制度的形成以及以银行存款货币为主要形式的信用货

币--支票的产生,是提高支付制度效率的一项重大创新。

货币制度定义:简称"币制",它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区域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或该地区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第二章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它以偿还、付息为条件

信用特征:有借、有还、有息(借贷行为涉及两方面:借方与贷方,货币被贷出后,其所有权不变,变化的是使用权。)

信用产生的前提:资金剩余与短缺并存市场经济要求调剂

信用的形式:直接信用:商业信用、国家信用国际信用证卷信用

间接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

直接信用:政府、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股票或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货币

资金;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

既扮演债务人又扮演债权人的中介者,所以用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来区别间接

融资。

间接信用:在银行信用中,从集聚资金角度,它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

人;从贷出资金角度,它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

币资金需求者这两者之间,在银行信用中,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

这种资金运作方式称为间接融资或间接金融。

信用工具: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书面凭证,此种凭证用

以载明债务人身份、债务金额、到期日及利率等事项。

信用工具特征:

1偿还性,指信用工具的发行主体或债务人按期还本付息的特征

2流动性,指信用工具在短时间内转变为现金而在价值上又不受损失的能

力,又称变现能力。它与期限负相关。

3收益性,指信用工具(特别是有价证卷)定期或不定期给持有者带来收益。工具的收益包括利息和买卖差价。它与期限正相关;与流动性负相关。

4风险性,指投入的本金和预期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是违约和市

场风险。它与期限正相关;与流动性负相关;与收益性正相关。

信用工具种类:

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联邦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卷、

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欧洲美元存单、回购协议

资本市场上的信用工具:股票、债卷、抵押契据

第三章

利率的效应:

对储蓄:利率提高,储蓄增加。对投资:利率提高,投资减少。对物价水平:;利率上升à资本利润率不变à投资减少à成本下降à总收入下降à社会购买力下降à物价水平下降。

利率下降à投资增加à投资品价格上涨à消费品转向投资品à消费品供应量减少à物价水平上升。对国际收支:;利率水平较高,企业生产成本高,不利出口。国内利率高于世界市场利率,吸引更多外资,可缓解国际收支逆差。

对消费:利率提高,消费减少。

利率种类:

1.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名义利率:市场通用的利率实际利率:物价水平不变时的利率

2.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

市场利率:由借贷资金双方共同决定。

官方利率:由国家确定,表达政府的政策意向,对市场利率有制约作用。

3.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在借贷期间内不做调整的利率。固定利率对计算成本和收益十分方便,但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对债权人不利。

浮动利率:在借贷期间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尽管可以为债权人减少损失,但因手续繁杂、增加费用而多用于3年以上的借贷。

计算:计算公式:到期本利和=本(1+利率)--次方标为年限

(未来值)(现值)

现值=未来值/(1+利率)--此次方标为年限

利率的决定因素: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供求关系、资本的攻击和需求、货币供给关系、非货币因素和货币因素结合起来研究它的决定。

利率结构:风险结构:指期限相同的债券风险不同,利率不同。

期限结构:指由于债券的期限不同,风险、流动性和纳税特征相同的债券,

其利率不相同。

第四章

金融市场概念:将金融市场限定在有价证券交易的范围,比如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等。

金融市场功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资产真实价格、分散转移风险、

快速传递信息、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流动性

金融市场的构成:

(一)交易主体:

①企业:企业是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生活的中心

②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运行的主导力量

③政府:首先是资金的需求者,也是金融市场上自己供应者

④个人:主要是金融市场资金供应者

⑤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既是资金的供应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

并且是以资金供求的调解者和金融市场上的管理者身份,实现金融市场上资金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二)交易工具:交易各种信用工具

(三)交易对象:实质交易对象--货币资金

(四)交易价格:利息率便成为金融商品的价格。(交易价格实际就是利率)

金融市场分类

1、按照资金融通的期限(一年)分: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长期市场(资本市场)

2、按照金融交易程序分:发行(一级、初级、批发)流通(二级)

3、按照金融交易的场地和空间分:场内(有形)市场、场外(无形)市场

4、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货币市场:指融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资金交易市场。主要有同业拆借、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国库券等市场。

特点:①交易期限一年内②交易目的主要是短期资金周转需要③交易工具

风险小流动性强

资本市场:融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资金交易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

和长期证券市场。主要有债劵、股票市场。

特点:①一年以上②交易目的主要是解决长期投资性资金供求矛盾③融资

数量大④收益高风险大流动性差。

第五章(无大题)

金融机构定义: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

活动包括: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金融辅助业务。

金融机构存在意义:降低交易成本,减少风险损失

金融机构类型:监管机构(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

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储蓄银行、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抵押银行)与非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基金管理公司、

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

间接融资(作为资金余缺双方进行金融交易的媒介体)与直接融资(为筹资者和投资者双方牵线搭桥的中介体)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体系与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体系: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为主题,多种金融机构并

存,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我国:"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题,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相互协作、分

业监督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

商业银行的地位:它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骨干力量,始终居于其它金融

机构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

商业银行特征:机构数量多、业务面广(办理所有的金融业务)、资产总额比重大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①总分行和单一行制②全能制和分业制③银行持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和代理往来制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包括自有资本、外来资金。是商业银行组织信贷资

金来源的业务。

①各项存款: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最重要的是依靠外来资金。存款:活期存

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②借款业务: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借款、发行资

本债卷、国际金融市场借款③银行自由资本:股本、资本盈余、未分配利润、

公积金、风险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银行将其形成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

务。①现金资产:库存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②票据业务③放款业务:放款是

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④证卷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紫菜,

以中间人的身份代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

手续费的业务。(汇兑、信用证、代收、代客买卖等。它具有成本低、风险小、

收益稳定的特点。能起到服务客户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内的有风险的业务。如期货、

期权、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与银

行其它业务比较,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较大;透明度较差;交易高度集中;高

杠杆作用等特点。由于表外业务的特点,决定了表外业务存在风险的必然。

商业银行经营有三个基本原则:①安全性:是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

安全的要求。坚持安全性的原则就是力求避免或减少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害。②

流动性:是银行随时满足客户提存等方面的要求。为保持流动性,银行一方面

要使资产具有较高的变现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较强的融资能力。③盈利性:是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它是改进服务、开拓业务、改善经营管理的内在动

力。三性原则即统一又矛盾。所以协调三性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安全

性与流动性是正相关的,但他们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往往呈反方向变动。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①资产管理理论: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②负债管

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将流动性管理重点放在负债业务上,认为银行没有必要

完全依赖资产业务来保持流动性,即在需要流动性的时候,银行不仅可以通过

出售资产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组织存款和借入资金来提供流动性,满足存款的

提取和增加放款的需要。即调整负债结构③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做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赢利性,安全性和

流动性的要求。

存款扩张与收缩:(1)当一家银行收到对另一家银行开出的支票时,它就获得了与支票金额相等的准备金(储备)(2)银行在它贷款时就创造了货币。(3)一家银行可以贷出的金额最多只能等于其超储。

第七章

中央银行概念:中央银行是现代各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

功能,它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向政府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各种信

用服务来实现其管理金融的目标和任务。

中央银行特点: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央银行国有化;干预和调节经

济的功能加强;各国中央银行加强国际合作(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根本区别是有无货币发行权)。

中央银行性质(双重性):中央银行在性质上一方面是国家的金融行政管理

机构,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业务:

1、负债业务:货币发行业务(中央银行独有、职能体现);存款业务--商业银行存款、政府存款、外国存款(指外国中央银行或外国政府的存款);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2、资产业务:贴现和放款,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国外资产,收款过程中

的在资金项目等

3、清算业务:算账和结清应收应付的差额。

中央银行业务对货币基础的影响书203页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的关系:正相关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关系:负相关

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这是中央银行首要和基本的职能,独占货币发行权是

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志。对调解货币流通量具有重要作用。

银行的银行:是指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特殊业务关系,表现在三

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2)最后的贷款人;(3)组织全国清算。

政府的银行:代理国库、对政府融通资金、代理政府金融事务、代表政府

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充当政府金融顾问。

管理的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金融法规及银行业务规章、

监督和管理金融机构的活动、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

第八章(无大题)

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主观、客观的因素遭受损失的可能

性。

主要金融风险(会判断):①系统性金融风险:政策性风险、市场风险(包括汇率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法律风险、关联风险

②非系统性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竞争风险、操

作风险、声誉风险。

金融监管的含义:包括一国或地区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

内容:①实施金融监管的机构是一国金融主管当局或简称金融监管机关②

金融监管的实施对象是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③金融监管的基本方法:非现场检

查和现场检查④金融监管目的控制金融业的整体风险、限制金融业的

第九章

货币需求的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

条件下,对货币需求的量的总和。

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就是社会上现存的货币量。具体说就是由政府、企事

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债务总量。

基础货币: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

款。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货币乘数:表示货币基础的多少倍将转化为货币供应,货币乘数大于一。

影响货币需求和供应的因素

1、对货币需求:(1)收入水平--正相关。(2)利率--负相关。(3)价格水平--正相关。(4)金融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2、对货币供应量:(1)活期/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储备率--负相关(2)贴现贷款--正相关(3)非借入货币基础--正相关(4)通货/活期存款比率--负相关(5)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负相关(6)超额储备--负相关

货币均衡含义: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均衡的简称,它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

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态变动的规律。一般

而言,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超过或满足不了就是货币失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货币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内生变量:非政策性变量,指货币供应量这一变量变动,不是由货币当局

或中央银行决定的,而是纯粹由经济机制内部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

外生变量:政策性变量,指这一变量的变动不是由客观经济决定的,而是

由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所决定的。

货币供应量既是一个外生变量,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首先

是一个外生变量

其次货币供应量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第十章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再贴现政策

主要内容: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影响它对银行贴现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

作用过程:提高再贴现率,贴现贷款的数量会减少,缩小基础货币,货币

供应减少;反之会使货币供应增多。

作用:除了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外,就是充当最后贷款人。贴现是中央银

行向银行体系提供储备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

优点:作为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对银行业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缺点:(1)它的声明效应有可能会被误解,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变得更

加困难。(2)中央银行能够改变再贴现率,但是它不能强迫银行是否借款。

2、存款准备金政策

主要内容: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体系的储备和货币乘数,成

倍的影响货币供应。

作用过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银行体系的储备,缩小货币乘数,货

币供应成倍减少;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会使货币供应成倍增多。

主要的作用:作为一种货币控制的工具。

优点:公平地影响着所有的银行。缺点:不适宜对经济进行微调。

3、公开市场业务

主要内容: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基础货币,以影响货币供应。

作用过程:公开市场购买扩大基础货币和银行的储备,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公开市场出售缩小基础货币和银行的储备,从而减少货币供应。

它具有主动性;及时、准确性(因为它易于逆转);灵活性等特点,所以它是一个较理想的工具。但是它需要有足够规模的政府债券和较完善的货币市场。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的选取要符合如下一些标准:可控性;可

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近期指标: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等。

远期指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指标等。

货币政策时滞的概念:指从经济形势的变化到货币政策的修正,从货币政

策的制定到执行,从执行到收效各个环节传导所需的时间间隔或时间落后过程。

包括:内在时滞--认知(识别时滞)、中间时滞、外在时滞。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效应:

1、通货膨胀:

;影响收入分配:(1)收入从那些没有市场支配力、机构地位、法律能力以及(或)预见来保持他们的货币收入随着物价水平一并增加的集团,转向

能够这样做的集团。(2)收入从纳税人转移到政府。通常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可变收入者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

影响资源分配:(1)阻碍储蓄流入金融资产.(2)可能会使大多数潜在投资项目减少吸引力。通常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者而不利于债权者。

2、通货紧缩:

;对投资的影响:通过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通过资产价格变化。

通货紧缩→实际利率↑→社会投资的实际成本↑→投资↓。

通货紧缩→投资的预期收益↓→投资倾向↓。

对消费的影响:有价格和收入两种效应。

通货紧缩→物价↓→消费者预期将来的价格↓→推迟消费。所以价格效应

使消费者缩减消费。

通货紧缩→经济增幅↓→人们预期就业和收入↓→消费者消费↓。因此收

入效应使消费水平缩减支出。

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与通货膨胀刚好相反。

成因

通货膨胀:;需求拉上说: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按现行价格的功绩增长速度,是太多货币去追求太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

上涨的现象(消费需求增加、投资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增加等)。

成本推进说:商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成本上升,增加工资、增加利润等)。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紧缩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控制总需求膨胀;消减财政支出,平衡预算,

消除赤字;发行公债,减轻市场压力;限制货币发行量,稳定货币和物价,排

除市场机制的干预。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 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

一些证券法基本原则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又称三公原则);二是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三是自愿、有偿、诚实信用原则;四是守法原则;五是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交易市场原则;六是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七是统一监督管理证券市场的原则;八是自律管理与监督管理结合的原则;九是审计监督的原则法 浅谈证券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证券法》自1998年虽几经修定,但在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上,仍是始终如一的。2005年修定的《证券法》更加明确了证券法的基本原则,该法第3、4、5、6、7、8、9条分别相应规定“三公”、平等自愿有偿和诚信、分业经营管理、集中统一监管等原则。证券法明确上述原则,不仅在于确立原则的权威指导价值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归纳总结了证券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立法者对法律原则的认识也是一般理论上的,不能要求过于具体,因为如果法律能够规定很具体,相关原则就具有规则的特性而不再属于原则。法律如果不能完全归纳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法律一般性要求,体现法治一般原则,这种立法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证券法把该法的基本问题放在总则予以明确,并规定了证券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证券法基本原则特性 证券法基本原则来源于证券发行、交易、服务、监管的活动领域的归纳总结,可表述为贯穿于整个证券法领域,在证券市场起着核心的指导性意义的准则、规则,是证券市场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要求和体现,也是证券法律制度内容的核心和重点。它对证券法起着指导和核心的作用,表现为既要在制定证券法律制度时,以之作为证券法所有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和精髓,又要在证券法体系中,将之置于总则之中,使其不仅对证券法具体内容进行约束指导,而且还要要求其他证券立法活动,也不能违反和抵触该原则。 我国证券法的基本原则,也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证券市场的相关性。证券法基本原则离不开证券市场,它与证券发行、交易、服务、监管等活动具有密切相关性。证券法基本原则可以说是缘生于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所有活动和行为经过多年实践总结,逐渐归纳概括上升到准则、原则,是来之于证券市场的实践。诸如“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几乎是所有国家证券市场具有的共性,它紧密结合着证券市场中发行、交易、登记、服务、监管等实际活动。总结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具体做法及措施,使“三公”原则在指导证券市场健康良性运行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金融风险管理考试要点归纳资料

金融风险的概念 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违约风险 是指债务人还款能力的不确定性 信用风险 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或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导致金融工具的价值发生变化,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信用评级 是评估受评对象信用风险的大小 市场风险 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头寸由于市场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可能遭受的收益或损失。 利率风险 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变动时所面临的风险。 久期 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是各期现金值在债券价格中所占的比重。 流动性风险 是指由于流动性不足而导致资产价值在未来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 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金融风险的特点: 普遍性、不确定性、主观性、隐蔽性、扩散性、或然性、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性、可转换性、叠加性。 金融风险的分类:市场分析、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金融风险的识别原则: 实时性原则(金融风险时常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因而要实时关注、连续识别、即时调节)、准确性原则(如果识别不准确会给后续风险处理带来延误或者产生新风险)、系统性原则(经营活动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带来一种或朵)、成本效益原则(随着金融风险识别活动的进行,边际收益会越来越少,因而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以选择和确定最佳的识别程度与识别方法,使得风险识别活动活动最大效益) 金融风险识别方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金融风险识别主体通过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各项业务及其所涉及的部门进行详尽的现场调查来识别金融风险的方法。优点:简单、实用、经济,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所得信息的可靠性。缺点: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很难准确把握调查重点难点,对调查人员是一个巨大挑战。 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调查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让被调查人员现场填写来识别金融风险的方法。优点: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助于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而且同样可以获取大量信息。缺点:问卷调查表微小漏洞都可能导致获得的调查资料和信息不可靠。 情景分析法,先利用有关数据、曲线与图表等资料对未来状况进行描述,然后再研究当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又将出现何种风险以及将导致何种损失和后果。优点:可以识别和测定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缺点:分析主要依靠分析者的分析角度选取,不同人分析有不同的分析角度,所以比较难把握。 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 风险规避策略: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比方说,知道了将要开展的一个业务是有风险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开展它。但是在规避这项风险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收益的机会,这是一项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转移策略: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风险分散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但是风险分散是有成本的,主要是分散投资过程中增加的各项交易费用。 风险对冲策略: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意图在不放弃风险活动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和避免最后的风险损失,或是降低损失发生时产生的成本。 风险补偿策略: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风险承担策略:金融机构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以其内部资源如风险准备金、自有资金来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VaR 公式:μ)(-z v V aR c 0A σ= σc 0R z v V aR = 假设股票A 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且年标准差为30%(按252个工作日计算),某投资者购买了100万元的股票A , 请问:(1)在95%置信水平下,样本观察时间段为1天、1周的VaR 为多少?(每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 1年σc 0R z v V aR ==100×1.96×30%=58.8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结构图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 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图 均衡含义 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和需求法则共同作用 供给曲线供给函数决定 供给曲线和供给法则均衡价格 变动 一般含义含义 弹性弧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 弹性概念的扩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易腐商品的售卖 价格放开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限价: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关于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谷贱伤农”

第三章效用论 知识结构图 效用论概述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概述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均衡 需求曲线的推导 消费者剩余 关于偏好的假定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均衡价格消费曲线 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的特殊情况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 预算线的含义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预算线 预算线的变动收入消费曲线 含义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和风险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第四章生产论 知识结构图 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几种具体形式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内容;(2)成因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长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等产量曲线(1)含义;(2)形状及特征长期生产函数含义,表达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成因 含义,方程 等成本线 特征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生产者最优要素投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入组合均衡条件 等斜线、扩展线的含义 规模报酬(1)含义;(2)类型;(3)规律

财政学知识点总结

一、私人物品:排他性竞争性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提供公共物品财政分配目的:弥补市场缺陷分配主体: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二、市场失灵: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问题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市场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失衡偏好不合理分配不公平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领域几个方面:提供司法制度商品与服务行政管理调节经济运行管理金融市场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的困惑公关经济政策的失效政府行为职能作用失效 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资源配置作用范围作用层次(宏观微观) 公共与效率准则的实现(政府致力于公平,市场于效率)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含义:通过各种财政手段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分配,直接或间接引导资源流量、流向,从而引起资源最优分配的功能。内容:涉及社会总资源的划分比例(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合理,则政府分配资源的份额也就比较合理)涉及政府内部资源配置(提高政府部门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在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财政投资结构)涉及非政府部门内部的资源配置(运用间接方式如税收、补贴)手段:支出和税收 分配职能含义: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分配状态的功能。手段:制定公平的财富制度合理运用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对低收入者能够获益的项目提供资金或进行补贴 经济稳定含义:以财政政策为手段,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手段:既定的预算杠杆影响总需求预算政策上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财政制度的内在适应性影响总需求(收入和支出水平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内在适应性) 四、公共支出:1按用途分: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国债利息支出其他2按经济性质: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商品或劳务流通资源配置,挤出效应,拉动效用)转移性支出(实质在国民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分配,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西方关于公增摸增长:1,瓦格纳:政府扩张法则2,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引致3,马斯格雷夫:公支增长发展模型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 公共支出结构:1,正确界定支出范围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保证国家实现基本职能需要确保社会实现公共性开支需要(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重视基础产业领域投资(工业社会公共建设基础,农业)支持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当资源量一定时,要完成某个项目在多种方案中,根据一定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比较后选择方案。 费用最低选择法公共劳务定价法 五、科教文卫支出性质:静:属于非生产性支出,不能对当年物质生产发挥作用动:具有部分生产性支出性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革新,生产率提高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所占比例会增高 分析发展科教文卫管理:明确指出范围,完善财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方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多方式发展,筹集资金 六、政府投资:政府为实现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特点:微观上可以是不赢利和低利项目,资金来源无常,可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可投资于具有外溢性的项目,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持市场配置功能,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原则 领域:(竞争性,基础性,公益性)1,社会公共性公益性领域2,基础性投资领域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微观部分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8.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9.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1.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证券法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

一名词解释 1.证券:表示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记载并代表一定权利的文书P2 2.证券权利:证券所表彰的权利内容,包括债权和股权及少量衍生类投资权益P3 3.公开原则:证券发行、交易都必须遵循重要事实的公开原则,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披露与证券交易和发行及证券价格有关的各种重要信息,不得虚假记载、误导陈述或重大遗漏,公开原则的核心是信息公开和透明P54 4.持续信息披露:证券发行人,证券发行人主要股东和有关当事人披露与证券交易和证券价格有关的重大信息P82 5.实质监管:对发行人及上市公司是否符合法定实质条件的监管P91 6.证券发行:创设证券权利的复杂行为,包括劝导投资、投资者认购、发行人分配证券、接受资金和交付证券在内的各项行为P109 7.证券募集:本身包含有劝导、兜售之意,即向投资者发出出售证券的意思表示P110 8.超额配送选择权:在稳定股票市场价格的特别措施,被视为安定操作的特殊形式P150 9.操纵市场:行为人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证券交易量,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P334 10.内幕交易: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或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卖相关证券或泄露该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的行为P310 11.善意收购:上市公司收购的动机或意图符合目标公司股东或管理层利益的上市公司收购P262 12.恶意收购:上市公司收购的动机或意图违背目标公司或管理层利益的上市公司收购P262 13.要约收购:投资者持有上市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票时,应当通过向被收购公司全体股东发出要约的方式来继续收购的一种法律制度P267 14.协议收购:投资者通过与上市公司特定股东签订股份转让协议的方式购买其所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收购制度P276 15.虚假陈述:特定主体在证券发行与交易过程中,违反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义务,采取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等形式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P289 16.征集表决权:征集人出于控制公司或改组公司董事会进而调整公司经营策略的目的,将记载必要事项的空白授权委托书交付公司股东,劝说股东选任自己或第三人代理行使其表决权的行为P278 二简答 1 上市公司收购的特征和本质P259 本质:证券买卖,具有证券交易的性质 特征:上市公司收购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上市公司收购客体的多样性 上市公司收购场所的特定性上市公司收购目的的多重性上市公司收购之规制的严格性 2 内幕交易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P319:内幕证券内幕信息内幕人内幕交易行为 3 证券法中首次公开发行债券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P118 ●主体资格:发行人应当是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 ●独立性:发行人应当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 ●运行规范:发行人应当依法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制度相关机构和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考研复习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考研学子关注事项流程为:考研报录比-大纲-参考书-资料-真题-复习经验-辅导-复试-导师,缺一不可。 说句实在话,出考场的那个时候我对于自己能否进入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复试都不是很顺利,直到成绩公布我才安下心来,没想到之后的复试十分顺利,于是我就幸运的成为了南开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是蛮幸运的了。在备考南开大学财政学专业的四门初试科目(①思想政治理论;②英语一或日语;③数学三;④经济学基础(微、宏观))的过程中,印象最令我深刻的就是专业课的复习了,因为呢,南开大学专业课复习资料真的是不好找,不管是参考书教材还是真题。所以如今考研成功的我把自己的备考资料分享给更加需要这些资料的你们,希望可以祝你们一臂之力。 我本人从一轮复习一直用到考前的资料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础考研红宝书(全程版)》,天津考研网主编的。有关于历年真题的信息,资料中包含了: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1995-2016年考研真题;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6年考研试题参考答案;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2004-2013年考研真题解析,“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考研真题解析(答案+讲解视频)”。此外,资料中还有对学校专业、导师的简介;高分学长学姐们复习规划;核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配套练习题以及复试的注意事项等等信息,可以一直用到复试呢。下面是我摘抄的部分真题答案: 南开大学经济学基础(经济学院)2016年考研真题参考答案试卷整体分析:2016年考试题型依然延续13-15年题型,出题风格也延续13-15年出题风格,仍以计算题为重点。试卷整体难度比14、15年难度略微降低,题量也略有下降,但是整体难度仍然较大,计算量仍然较大。考到的知识点都不超过大纲范围内,都是重点知识点,简答题都是基础知识点。计算题题量较大,难度较大,考生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论述题与时事热点相结合,题目非常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热点。 一、简述题(每题5分,共40分) 1.【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资源由于具有竞用性和非排他性特点而导致的公地悲剧。属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每年必考知识点。 【参考答案】公地悲剧是指公共所有的土地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而日益衰落的现象,后特指公共资源可能很快就会因为过度使用而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社会现象。 公共悲剧的机制是:由于土地是公共所有的,每一个放牧者都只考虑自身效用最大化,

东财《财政学》知识点框架期末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财政的概念(主体、对象、目的)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2.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 节约、量入为主;税收方面,公平、确定、简便和征收费用最小四个原 则;反对公债发行;“廉价政府、夜警国家“ (2)第二个时期:凯恩斯学派 代表人物:凯恩斯 关键词:“有效需求不足”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政府需对经济进行干预,措施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系统论证了财政赤字和公债发行的经济合理性

(3)第三个时期:新自由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1.货币学派:弗里德曼;2.供给学派:阿瑟.拉弗; 3.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 四、研究方法 时政研究: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 规范研究:应该是什么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一、市场失灵 (1)定义:经济学上把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的方面成为市场失灵 (2)主要表现: 1.资源配置失效:a.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b.竞争失灵;c.外部性(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定理);d.偏好不合理 外部性:是指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正外部性:积极影响;负 外部性:消极影响) 2.收入分配不公平 3.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二、政府干预和政府失败(原因) (1)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2.由政府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3.包括财政收支在内的财政手段 (2)失败的原因: 1.政府决策失误; 2.政府行为失误; 3.政府职能失效; 4.政府作用失效 ★三、公共产品 概念:是指具有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1.风险:是指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是所有人类活动都具有的内在属性,本身并无好坏 之分,表现为中性)。 二、金融风险的特点 1.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 2.金融风险的客观性:金融风险由客观事物自身产生、不以人的好恶而独立存在 3.金融风险的主观性:主观性风险是指主要由于人们主观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而导致的风险 4.金融风险的叠加性和累积性:风险叠加性是指同一时点上的风险因素会交织在一起,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协同作用,将风险放大。风险累 积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会因正反馈作用而不断积累 变大,当积累到爆发的临界点后,风险将发生质的变化,并 有可能导致严重损失 5.金融风险中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并存:金融风险是金融市场创新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三、金融风险的来源分析 风险暴露:是指那部分在金融活动中未来收益有可能受金融变量变动影响的资产组合的资金

头寸。 金融风险来源于—— 风险暴露以及影响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金融变量变动的不确定性 ●风险暴露可以大体反映金融活动中存在金融风险的部位及其受金融风险影响的程度 ●没有风险暴露就没有风险,也就无所谓金融风险 ●风险暴露反映的是风险资产目前所处的一种状态,而风险是一种可能性 ●不确定性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外在不确定性产生系统风险,内在不确定性产生非系统风险 四、金融风险的经济结果分析 1.金融风险可能会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 2.金融风险影响着投资者的预期收益 3.金融风险增大了交易和经营管理成本 4.金融风险可能会降低部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 5.金融风险可能会引起一国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的下降 6.金融风险影响着一国的国际收支 7.金融风险可能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生产水平下降,甚至引起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对经济产生严重破坏 8.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产生重大影响 五、金融风险与未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监管资本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未预期损失:是金融机构一定条件下(即置信水平)最大损失值超过平均损失值的部分。经济资本:又叫“风险资本”,是指金融机构用来弥补非预期损失所需的资本。 监管资本:是指监管部门针对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而要求金融机构必须备足的资本。 ●监管资本反映了监管部门对当地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状况的估计、判断和态度,

财政学相关概念

导论 1.财政分配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财政活动只能存在于分配环节之中,因而财政体现着一种分配关系,也就是说,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在财政方面制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是对财政关系的强制规定,它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处理财政活动关系的准绳。 3.财政制度: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财政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即规范财政活动关系的具体形式。 4.实证分析法: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5.规范分析法: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有偏离,应当如何调整。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1.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活动,或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 2.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C+V+M)。 3.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价值(V+M)。 4.财政本质:财政本质从自然属性这一层次来看,就是指财政与信用、价格、工资、财务等的质的差异,或者指财政在同一社会或不同社会的共性;就社会属性这一层次来看,除了财政的共性特征之外,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财政,还具有社会(制度)特征,即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财政还有着特殊的差异。 5.社会主义财政本质:基于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上的,体现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可以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概括。 6.经济:就是指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7.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 8.信贷分配:主要是一种资金使用权的调节分配,即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配的基础上,利用信贷活动,以保证所有权不变为条件,把分散闲置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对使用权的调节分配,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余缺的一种活动。 1.市场失灵:指由于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经济学假定的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前提与条件,因而一些问题不能依靠市场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 2.帕累托最优:指在既定前提下,一旦资源配置达到使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受损害时状态。 3.外部性: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它企业或其他个人强加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收益或提供补偿。 4.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微观经济学概念汇总

目录 第一章引论 (2)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 第三章效用论 (3) 第四章生产论 (4) 第五章成本论 (5)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6)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7)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7) 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8) 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 (8) 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9) 微观经济学概念汇总

第一章引论 理解概念: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人和社会对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配置并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利用稀缺资源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它们合理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微观(Micro)、或“小型”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如单个消费者、生产者和单一市场的经济行为。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整个社会的消费、投资、生产、收入等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理解概念:: 经济人(Economic man):作出决策的出发点是个人利益,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需求(Demand):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供给(Supply):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均衡(Equilibrium):指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厂商)所作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指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 均衡点(Equilibrium point):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 需求量的变动(Variation of demand quantity):仅仅因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上运动。 需求的变动(Variation od demand):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的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Variation of supply quantity):仅仅因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上移动。 供给的变动(Variation of supply):由于价格以外的因素的变动而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是一种线的移动。 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用来研究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所对应的内生变量数值的分析方法。

财政学-期末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它是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财政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的职能。 财政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与阶级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是排他性(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原来的消费者将受到的服务不减。) 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2)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3)享用社会公共时无需支付或只需支付少量,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水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公共物品是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重点考点: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 (1)资源配置职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