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工资理论

马克思工资理论

马克思工资理论
马克思工资理论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的精华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同其他经济理论一样,是对古典经济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对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而马克思则在严格界定劳动与劳动力、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两对范畴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科学的工资理论。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辩证原则的运用,使得其工资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凸现出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

第一,工资在表象上体现为劳动买卖过程中的交易价格,即劳动价格;与此同时,这种市场交换行为更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可变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之间的等价交换,使得工资不再成为劳动的报酬,而转变成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歪曲的表现形式。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单纯的利益辩护学说,工资的绝对运动——无论是以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衡量,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工资与利润间的相对运动不仅构成了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运动,而且也为社会总生产过程中一般规律内在矛盾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在工资与利润的矛盾关系中,才能理解工资运动的本质规律。第三,工资变动与就业量变动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格调整模式,失业的出现并非源自工资的过渡增长;相反,技术进步引发的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造成了劳动市场上内生性的劳动供给过剩,并因此有助于压低工资的增长。第四,工资水平的变动,不仅仅是关涉到劳动市场均衡如何实现的微观问题,它更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波动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以何种尺度从新价值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劳动力价值,会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并进而为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路径提供基本规定性。因此,工资运动不仅是一个微观的、局部的经济现象,更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经济现象。第五,

关于工资水平的长期运动趋势,无论是从劳动者供给偏好的变化出发,还是从资本对劳动需求偏好的变化——源于生产函数因技术进步而发生的改变——出发,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在生产力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才能真正洞悉工资运动的长期历史趋势。

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首先科学界定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等价交换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从三个层面详尽论证了: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更没有价格,资本家购买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工人的劳动力。即“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直接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工人出卖的是他的劳动力。①”其次,马克思分析了工资形式使劳动力的价值体现为劳动价值,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而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而工资之所以以一种假象呈现在人们面前,造成人们意识观念中的误解,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但不论怎样表现,只要运用科学抽象法,我们就会发现,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个表现形式,是直接地自发地作为流行的思维在生产出来,而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所表现的本质关系,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示出来。有鉴于此,马克思在系统批判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与庸俗学派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明确指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与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剥削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马克思又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的具体形式:计时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计时工资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也就是压榨工人劳动的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为了让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地延长劳动时间,或者是用提高工人劳动的强度,以此达到剥削的目的。马克思对资本家这种过度延长劳动时给工人阶级造成严重损害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吮吸——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②”而计件工资制无非也是计时工资制形式上的转化,马克思认为计件工资在劳动时间延长和

工资总体水平下降等方面,都优越于计时工资,指出:“计件工资有一种趋势,就是在把个别工资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时,就是把这个水平本身降低。③”所以“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④”这一点,笔者不是很赞同。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欺骗性。它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是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日的一种手段,它迫使工人为了多得一点工资而提高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资本主义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总之,工资的形式是由工资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资形式尽管名目繁多,但始终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都是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这两种基本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与转化。

有鉴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国情,针对不同国家工资的国民差异,马克思详尽研究与论证了价值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与特点,创立了科学的国际劳动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国际范围内的现实比较中,科学分析与界定了比较工资国民差异的几个重要范畴,即名义工资、实际工资、与相对工资,并明确指出:“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价值量的变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⑤”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商品交换的依据。在一国范围内,商品的价值是由国内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是本国的货币。由于各个国家商品生产的条件各异、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有别,不同国家生产商品的价值也有所不同,也就导致了不同的工资水平。普遍看来,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这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生产效率要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强度也比较高,所以总体来说,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工人被剥削的程度都是存在的。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低工资理论。“最低工资”,在经济学说史上,曾是工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最低工资”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关于最低工资的内容,马克思明确指出是有三部分组成的:维持工人生活所需要的商品,使工人阶级能够繁殖后代并用新工人来代替失去劳动能力的公认的费用,把他们训练成工人所需要的费用⑥。可见,最低工资是由工人必需生活资料的价格决定的,而生活必需资料须包括上述三个方面,工人阶级才能因此继续存在下去。那么是由什么决定最低工资呢?早期,马克思还未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时,认为最低工资时由劳动供求关系与竞争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在劳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是两种竞争导致了工人的不幸,一是工人

与资本家的竞争。这种竞争,对资本家来说“只是利润问题,对工人来说,则是生存问题。”再加上劳动这种商品不能积蓄起来等待,因此工人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工人之间的竞争。各类工人的竞争以及失业工人的影响,都使得工人不得不“为更便宜的工资提供自己的劳动⑦”。现在,马克思最低工资理论使用的基本概念,不是“最低工资”,而是“工资的最低限度”。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用语的细微差别,但完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最低工资理论正是由于区分了这几个概念,才正确确立起来的。现在,除了大多数国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了。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保障工人及其家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保障工人的权益及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开始实施了最低工资制度。1993年11月24日,我国原劳动部颁发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规定了最低工资制度的详情,并规定雇主必须保证雇员所得工资不得少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最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工资理论不是有关劳动市场局部交易均衡如何实现的微观理论,也不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对无产阶级利益辩护的意识形态,而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发展进程分析的基本组件。从这一视角看待工资的决定问题,意味着我们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单纯讨论一般性的市场交易关系,也意味着我们必须考察生产力进步以及由此引致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更意味着工资决定过程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的“有机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这个“部分”。显然,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理论中,我们无法得出均衡工资的合适位置,但这原本就不是马克思的本意;而对于审慎的研究者来说,理解资本主义工资决定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恰恰走出了迈向资本主义经济整体性运动分析的重要一步,它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路径。参考文献:①《资本论》(一)第587页人民出版社 197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307页人民出版社 2001年

③《资本论》(一)第608页人民出版社 1975年

④《资本论》(一)第609页人民出版社 1975年

⑤《资本论》(一)第613页人民出版社 1975年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484页人民出版社 2001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643~645页人民出版社 2001

《现代政治经济学探索》于金富李庆春(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李建平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