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虚词(带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虚词(带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虚词(带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虚词(带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虚词一、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小学而大遗。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惑而不从师。?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不敢言而敢怒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2、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

?倚歌而和之。?则群聚而笑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择师而教之。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自远而至。

?骊山北构而西折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赂秦而力亏

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

1、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郯子之徒。(代词,这)?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指宴游西山这事)

2、助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彼童子之师。(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后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定后的标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间取独)?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取独)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7、于是饮酒乐甚。(在)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9、寄蜉蝣于天地。(在)

10、托遗响于悲风。(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相与枕藉乎舟中。(在)

2、语气助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郁乎苍苍。?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六)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真是……啊”或“难道……吗?”)(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今之众人②杳不知其所之也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④取之尽锱铢⑤架梁之椽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⑦独夫之心⑧后人哀之⑨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A.①③⑤⑦/②/④⑧/⑥⑨ B.①③⑤/②⑨/④⑥⑦⑧

C.①⑤⑦/②③④/⑥⑧⑨ D.①③⑦/②⑤⑧/④⑥⑨

答案:A①③⑤⑦助词,的;②动词,到……去;④⑧代词;⑥⑨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2.下列各句中“焉”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盘盘焉,囷囷焉②或师焉,或不焉③时人异焉④犹且从师而问焉⑤且焉置土石⑥去今之墓而葬焉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⑧焉用亡郑以陪邻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⑩于我心有戚戚焉

A.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④/③⑩/⑤⑧/⑥⑦⑨

C.①⑩/②④/③/⑤⑧⑨/⑥⑦ D.①③④/②⑥⑦/⑤⑨/⑧⑥

3.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二败而三胜。

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4.与“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B. 子孙视之不甚惜。

C. 凌万顷之茫然。

D. 苟以天下之大。

5.与“其势弱于秦。”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 齐人勿附于秦。

C.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C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其声呜呜然.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其隙也,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D.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挟飞仙以遨游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余嘉其能行古道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9.下列句中加点“于”字与例句中加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多于机上之工女 B.不拘于时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0.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所 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练习有答案.

【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到军队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 所" 字结构,表示" 所……的人" 、" 所……的事物" 、" 所……的情况" 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恰逢征收促织, 成不敢压榨相亲, 又没有钱可以赔偿)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夜晚派兵包围我所住地地方)【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 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 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我用来礼待侯赢的方法已经足够完备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之说以远离亲人来为君(不知道指谁,如果是给皇帝写的话估计是皇帝了)做事,是倾慕君的高尚品质)【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说的身居在朝廷, 不用一兵一卒, 就能战胜敌国)【所在】 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头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 到处都是这样 ) 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原来还有一个这么好的地方,先回府衙去。)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通“ ”通“ ”通“ ”, ”) ”) )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 虽有槁暴 7. 君子生非异也(“ (“ (“”通“ ”通“ ”) ”通“ ”, ”,) ) 二、古今异义 1.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 然.而.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古义: 今义:认为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 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 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梁惠王上》 ) ( ( ) ) ( ) 4. 疾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西门豹治邺》 ) 《史记·孙膑列传》 ) ( ( ) 《三峡》) ( ( )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劝学》) ( ( )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 )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3.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 ( ( ) ) 愿大王少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 乃以吴叔为假王( 《史记·陈涉世家》 ) ( ( ) ) 5. 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 ( )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 ) 6. 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 ( ) )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2.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 ① 填然鼓.之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 ( ( ( ) ) ) ) ⑤王无罪.岁 ( )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 ) 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古典诗文 03-23 1227 高考文言虚词训练(附答案)2 文言虚词练习(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 海神的名字。 二、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 三、1、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2、代词,可译为这样,这,如此 3、动词,可译为像,如,及 4、代词,可译为你 5、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 6、表意思他,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 文言虚词练习(八)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0、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1、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一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

高一课内文言文期末复习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4分) 江宁之蟠龙,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15.(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删其密.(②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④既.泣之三日()16.(2分)对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①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②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③杭州之.西溪④乃誓疗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7.(2分)下面与例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A.既泣之三日 B.以天下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D.必复之全之 18.(每句2分,共4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2)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19.(2分)“解其棕缚……必复之全之”这一段,与《已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都表达了 。 五.15.(4分)繁密的枝条;卖;摧折;已经,……以后 16.(2分)B 17.(2分)A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必修一文言翻译复习 《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知识却丢掉大的问题,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学问和技能上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而已。 8、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他)喜欢古文,六艺经传全都学习过,能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束缚,向我请教学习。 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称赞他能够发扬古人从师求学的精神,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赤壁赋》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牛两座星宿间徘徊。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自由飘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必修三文言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九:《蜀道难》知识点梳理一、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二、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10.青泥何.盘盘多么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十:《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 (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豫州今欲何至? 大王来何操? 4.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间旦暮闻何物?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6.徐公何能及君也?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0.今日之事何如?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通“”,) 、 6.虽有槁暴(“”通“”) 7.君子生非异也(“”通“”,) 二、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然而 ..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古义: &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古义: 今义:认为 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古义: ~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 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 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18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及答案.doc

十八个文言虚词趣味练习设计 %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 思也。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1.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 〃徐公何①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何②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何③也?其所据何④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何⑤其大也!然何⑥人能忘情耶?何⑦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何⑧ 如? 三、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 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 〃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 四、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其①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②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③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④必日:〃吾其⑤与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⑥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⑦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⑧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9 )一二。其(10 )是耶,其 非耶?其(11 )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12 )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 〃悔其(13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五、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 〃存者且①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且②委政非人。则李唐且③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且④涟矣,尚可, 朝中人若 如此,则必危。纵有〃死且⑤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 亦有何用? %1.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 〃若①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②人之思,若③天惊石破, 花开铁树,非若④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⑤龙之一爪也。若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1.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 〃吾所①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②钦。以其所③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所④言非伪饰 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⑤过之时,前访朱亥, 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⑥以教人向上者也。 八、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一、解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请莲而不妖。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小大之狱。 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7.吾欲之南海,何如? 8.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9.何陋之有? 10.马之千里者。 11.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2.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15. 辍耕之垄上。 16.当余之从师也 17.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18.当之郡,道经昌邑。 (二)其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先生其此类乎?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所 1.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4.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7.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8. 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 9.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 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1.《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杂然相许(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答案】

1.边邑,这里用作动词,是“以……为边邑”/边远的地方/见识短浅/自谦之词; 2.答应/表处所/赞同/表约数; 3.假如/似乎,好像/比得上; 4.疑问代词,何/兼词,在那里/疑问代词,哪里。 二、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3.既东封郑( ) 4.与郑人盟( ) 5.既东封郑( ) 6.越国以鄙远( ) 【答案】 1.军,名词做动词,驻军; 2.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3.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4.盟,名词做动词,结盟; 5.东,名词做状语,在东边; 6.远,形容词做名词,边远的地方。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宾语前置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2.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3.省略介词“于”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4.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2.《荆轲刺秦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见 图穷而匕首见( ) 未得与项羽相见(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2.谢 前为谢曰( ) 多谢后世人( )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完整版)文言虚词“与”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与” 一、解释下列句中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去时里正与裹头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蜩与学鸠笑之 与人刃我,宁自刃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则与一生彘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4、无乃尔是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5、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总结: 二、实战练习: 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 1、 2、 3、 4、 5、 6、 7、 一、 1、介词。和,跟,同。给,替。 2、连词。(1)表并列。和。(2)表选择。与其。 3、动词。给予,授予。结交,亲附。赞许,同意。参加,参与。 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5、【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冯婉贞》) 二、 (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文言固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试题(七)·若(含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七)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 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 8、国其若之何? 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7、望洋向若而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 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 但堪为其鱼之一鳞5若龙之一爪也。6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文言虚词练习(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 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 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 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 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一日,值髯途,告之故,且曰:“素 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 奇感泣。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 得出入内送闼。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一日,显者夫人率群 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 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群仆骇变,号呼来追。髯拳人仆地,不能出声。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 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髯谓学奇,亟宜鸣官以得妻状。官始 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髯,赐帛酒花彩以荣。显者惭,杜 门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注释]①蓰:五倍。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 为官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